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祺瑞

(北洋政府時期臨時執政、國務總理)

鎖定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啓瑞,字芝泉,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中華民國時期皖系軍閥首領,號稱“北洋之虎”,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
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中文名
段祺瑞
別    名
段啓瑞
段芝泉
段合肥
北洋之虎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六安縣太平集
出生日期
1865年3月6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1月2日
芝泉
主要成就
三造共和

段祺瑞人物生平

段祺瑞青年時期

段祺瑞 段祺瑞
光緒十一年(1885年)6月,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
光緒十三年(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炮科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炮台。
光緒十四年(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請蔭昌推薦人才,次年初,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陸軍創設隨營武備學堂期滿告成,清廷給於炮隊學堂監督段祺瑞等升敍加銜。12月新建陸軍編為武衞右軍,段祺瑞仍統領炮隊,並赴日本觀操。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12月,隨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袁世凱率武衞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典。

段祺瑞步入政壇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5月31日,袁世凱將義女張佩蘅(江西巡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張芾之孫女)嫁與段祺瑞為繼室。11月7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並加三品銜”,“兼充武衞右軍各學堂總辦”。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參與鎮壓廣宗縣景廷賓起義。6月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全面主持編練新軍,7月9日升道員留直隸補用,並加二品銜。8月9日因鎮壓直隸廣宗、威縣反洋教團眾“勞績”,被袁世凱保奏,準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勇號。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鐵良為襄辦大臣,徐世昌為總提調),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
光緒三十年(1904年)6月,“武衞右軍”改為“北洋陸軍”,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轄第五協(統領雷震春)、第六協(統領張永成)、馬標(統帶張國泰)。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5月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成立,段祺瑞調任統制官,轄第七協(統領楊善德)、第八協(統領陳光遠)、馬協(統帶孟恩遠)。9月轉任第六鎮統制。10月清北洋軍河間府舉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軍”總統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復任第三鎮統制,駐寶鼎,兼督理北洋武備各學堂。3月17日補授福建汀州鎮總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創辦“陸軍行營軍官學堂”,段祺瑞兼任學堂督辦,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舉行南北兩軍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擔任“北軍”總統官。11月20日清廷準袁世凱開去各項兼差,陸軍第三鎮等收歸陸軍部統轄。

段祺瑞江北提督

二十一條簽訂 二十一條簽訂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9月,清政府調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兵權,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專意督辦陸軍各學堂。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會考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11月慈禧和光緒先後病死,攝政王載灃欲殺袁世凱,段祺瑞製造假的兵變,致使載灃不敢動手。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日,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被“着即開缺,回籍養痾”,袁世凱臨走前將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段祺瑞仍留軍中,常赴河南彰德與袁世凱密議。12月29日又任陸軍第六鎮統制。
宣統二年(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12月18日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段祺瑞“三造共和”

“一造共和”
清帝退位詔書 清帝退位詔書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段祺瑞由於早年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國的落後源於集權腐敗的家天下統治。於是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1] 
民國元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民國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所以被迫卸去職務。袁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説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三造共和”
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6月14日張勳復辟。後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勳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發表討伐張勳檄文。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

段祺瑞武力統一

民國六年(1917年)在繼任的馮國璋總統任期內,就解決南北分裂,統一中國的方式問題,與馮國璋發生第二次府院之爭,11月22日辭職。次年3月22日復職。同年10月10日,馮國璋總統的任期屆滿,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段與馮約定共同下野。段祺瑞通過安福系繼續在幕後操縱政權。

段祺瑞直皖戰爭

執政紀念銀幣 執政紀念銀幣
民國九年(1920年)直奉兩繫結成反段聯盟進攻皖系。皖系方面號稱定國軍,段祺瑞為總司令。一開始直系攻勢略挫,皖系西路第1師師長曲同豐率部猛襲直軍,直軍退出高碑店。皖系東路徐樹錚以西北邊防軍四獨立旅進攻張莊、蔡村、楊村。17日,吳佩孚率兵突襲松林店,皖系西路潰退。接着直軍佔領涿州並向長辛店追擊。皖系東路徐樹錚部追趕直軍到北倉、李家嘴一帶,這時奉軍大軍壓境,與直軍結合,反敗為勝。這次戰爭歷時五日,皖軍大敗,數萬新組建的邊防軍大半覆沒。
同年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職,7月23日,直奉兩軍至北京,接收了南北苑營房,下令解散安福國會,通緝王揖唐、徐樹錚、段芝貴等十人。徐樹錚等逃往日本。
直皖戰爭後,曹錕被徐世昌總統任命為直、魯、豫三省巡閲使,吳佩孚為副使,併成立了直魯豫巡閲副使署。直、奉兩系軍閥遂控制了北京政權。

段祺瑞臨時執政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大總統曹錕,先邀請孫中山北上,後與奉系妥協,請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執政(國家元首)。
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24日,段正式下取消法統令,廢除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由臨時參政院替代之。

段祺瑞三一八慘案

1926年3月18日,北京羣眾5000餘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執政府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47人。3月19日,各地輿論紛紛譴責國務院門口屠殺。3月20日,段祺瑞明令撫卹死者,醫治傷者。強大民意壓力迫使段祺瑞政府召集非常會議,通過了屠殺首犯“應聽候國民處分”的決議。 [8] 

段祺瑞晚年生活

書法 書法
民國十五年(1926年)年4月9日被馮玉祥鹿鍾麟驅逐下台,避入東交民巷法使館。後聯奉軍不成,20日下台,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
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拒絕與日本人往來。 [7]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悄悄離開天津,脱離日本人的勢力範圍。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2日在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3日行政院決議國葬段祺瑞。1月11日靈柩運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後殿。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段祺瑞家人匆匆將段埋葬於北平西郊白石橋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鎮。1963年秋移葬於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人物評價

段祺瑞正面評價

黃徵在《段祺瑞與皖系軍閥》中認為:“段祺瑞在我國近代陸軍教育史上,特別是軍事院校史上,佔有一定地位。”單寶在《安徽史學》中認為:“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在客觀形勢的推動下,思想確實有了轉變,贊成共和,並以實際行動加快了形勢發展的進程,不能籠而統之稱他是袁世凱篡奪政權的‘幫兇’。”丁賢俊認為:“袁世凱稱帝中段祺瑞的共和觀只不過是既不要皇帝又反對革命黨,但他能衝破20年與袁世凱結下的長僚關係和親密私交,棄官冒死維護共和,毅然反對洪憲帝制,對於一個在忠孝節義封建道德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將領來説確實難能可貴。”近年來有一種新觀點:“五、四”時期頗似春秋戰國時期,段祺瑞沒有絕對權威,致力於武力統一。軍閥混戰,社會動盪,客觀上放鬆了思想鉗制,新文化運動得以蓬勃開展,中國馬克思主義者也得以生存發展。 [2] 
吳佩孚:“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時局至此,皆誤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
南京國民政府的國葬令裏評價:“持躬廉介,謀國公忠。辛亥倡率各軍,贊助共和,功在民國。及袁氏僭號,潔身引退,力維正義,節慨凜然。嗣值復辟變作,誓師馬場,迅遏逆氛,率能重奠邦基,鞏固政體,殊勳碩望,薄海同欽……”
梁啓超評價段祺瑞:“其人短處固所不免,然不顧一身利害,為國家勇於負責,舉國中恐無人能比。” [3] 

段祺瑞負面評價

莫建來在《試論段祺瑞在北洋建軍的作用》中總結道:“段祺瑞對中國軍事近代化上的推動作用應予肯定,但是軍私有化造成的災難性後果難辭其咎。”李開弟認為:“在辛亥革命中,段祺瑞只不過是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的工具。袁世凱稱帝中,段祺瑞與袁世凱的不合作,關鍵是爭奪個人權力,決非有“共和”的思想基礎,他不過是一個,一貫謀取私利而反覆無常的政治投機分子。”大部分學者張勳復辟中對段的個人動機則多持否定意見,認為他不過是玩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把戲,借張勳之手解散國會,趕走黎元洪,然後借“共和”之名,清除張勳,東山再起。他的勝利不過是軍閥內部爭權奪利的產物,對民主共和並無實質性的助益。章伯鋒在1988年出版的《皖系軍閥與日本》中認為:“皖系軍閥的統治,主要依靠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援助。皖系軍閥能夠連年對南方發動戰爭,其龐大的軍政費用開支,主要依賴新交通系所經手的對日借款。段祺瑞為了換取日本的實力援助,只要給錢,給軍火武器,什麼國家主權、民族利益,都可以廉價拍賣,從鐵路、礦山、工廠到各種税收,被段祺瑞作為各種名目借款的抵押和擔保,其賣國的本領,遠遠超過其前輩袁世凱。” [2] 
“三·一八”慘案中,《泰晤士報》稱這次事件是“獸性”的“驚人慘案”,魯迅稱這一天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中國知識階層無論其政治觀點與學術觀點有怎樣的不同,均紛紛痛斥執政府和“執政”段祺瑞的行為為“倒行逆施”、“暴行”,“是政府自棄於人民矣”,“是民國曆史上黑暗的一頁”,學人如蔣夢麟、傅斯年、周作人、林語堂、朱自清、聞一多、王世傑、許士廉、高一涵、楊振聲、凌叔華、邵飄萍、陶孟和等,均有文字見諸報端;梁啓超剛剛動完手術,纏綿病榻之中,猶不忘口誅筆伐;劉半農與趙元任再一次詞曲璧合,哀聲悽楚,傳唱京城;魯迅則有《記念劉和珍君》等文,尤為悲天憫人。

段祺瑞軍政事蹟

段祺瑞西原借款

民國六年至民國七年間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簽訂的一系列公開和秘密借款的總稱。
民國六年(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後,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以中國權利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
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產、森林等權益大量抵押給日本,但是抵押只是形式上的,而西原借款給中國的條件離苛刻很遠。

段祺瑞收復外蒙

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收復外蒙居功至偉。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脱離中國,當時的中國根本無力與沙俄對抗,然而段祺瑞瞅準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無暇顧及外蒙,派徐樹錚一舉收復外蒙,舉國人民歡欣鼓舞。外蒙的迴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更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在這一點上,作為當時的政府首腦,段祺瑞值得稱頌。

段祺瑞個人生活

段祺瑞家族成員

稱謂
姓名
備註
祖父
段佩(字韞山)
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將軍。
父親
段從文
-
母親
範氏
-
夫人
張佩衡
-
長子
-
侄子
段宏剛
是段祺瑞二弟段祺輔的長子,在段家同輩中排行老二,自幼隨段祺瑞長大。
長女
段式萱
嫁給了李鴻章六弟李昭慶的孫子李國源
二女兒
段宏彬
與一位留美的青年張直宏結婚。
三女兒
段宏巽
負責段公館的家事。

段祺瑞個人愛好

段祺瑞信吃素。一生酷愛圍棋,資助過大批圍棋手(包括吳清源),被稱作“中國圍棋的大後台”,還好打牌。

段祺瑞人物軼事

段祺瑞清廉總理

段祺瑞下野後經濟狀況較慘淡,1928年蔣介石得知段祺瑞生活確實有些週轉不靈,隨即“送上2萬元,在此後三四年間,又送過數萬元,生活問題遂得到解決”,段祺瑞1933年到上海後,國民政府每月供給他兩萬元生活費,雖不富裕,但維持生活足矣。
作為一國軍政首腦,給段祺瑞送禮的人自然會排成長隊,但他從來不收禮。江蘇督軍齊燮元曾送給段祺瑞一件幾扇鑲嵌着各種寶石的屏風,五光十色,非常珍貴。段祺瑞的家裏人都喜歡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這件寶物。誰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將屏風歸還給了齊燮元。張作霖給段送來一些東北特產,並不值錢,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後在張作霖副官一再懇求下,才勉強收下兩條江魚。
當時,達官貴人三妻六妾很時髦,段祺瑞也沒有例外,討了幾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書達禮,段祺瑞很喜歡。但她一進門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來她已經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愛,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讓姨太出嫁的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3] 

段祺瑞愛國

段祺瑞晚年保持氣節,不與日寇合作。“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扶持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訪段祺瑞。為避免日本人的要挾,段祺瑞舉家遷來上海,公開表明自己的抗日態度。他接受《申報》記者採訪時説:“日本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語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準備,合力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愛國朝野一致,救國惟有自救耳。”

段祺瑞人物紀念

段祺瑞段祺瑞墓

段祺瑞墓 段祺瑞墓
1936年11月5日,大殮,林森、居正、于右任、吳忠信、張治中等國府要員親臨弔唁,當天國民政府明令以國葬説。本來蔣介石撥款20萬元在黃山購置墓地,北京也成立了由原北洋政府官僚李思浩負責的段祺瑞治喪籌備組。但其長子段宏業以種種理由不同意其父葬於黃山,並將20萬元鉅款花掉了,而將段祺瑞的靈柩運回北平。後經宋哲元將軍的協助,籌款2000元,暫停放在西山卧佛寺新搭建房屋內。這期間,段家派人也探尋風水寶地,以修建墳塋。不料“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修建墳塋之事被迫擱置下來,誰知這一擱置就是28載。
直到1964年,段祺瑞的生前好友、老部下章士釗出面,協助段家,將段祺瑞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段祺瑞與夫人張佩衡的合葬墓位於香山萬安公墓西部水字區,漢白玉石墓碑上是章士釗先生題寫碑文:段公芝泉、母張佩衡之墓,男宏業、宏範及諸孫敬立。這是一座很普通的墳塋,墓碑不大,墓地窄小,四周也沒有護欄。

段祺瑞段祺瑞舊居

段祺瑞舊居 段祺瑞舊居
天津段祺瑞舊居建於1920年,佔地面積近三千平方米,位於的天津日租界的宮島街(今鞍山道38號),該建築為特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和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段祺瑞舊居現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位於倉南胡同。此宅原為清代康熙皇帝第二十二子允祜府。北洋政府時期,該府被段祺瑞所得。宅院佔地22642平方米,段居此時,對原府進行改建。日軍佔領北京時此宅為日本情報機關佔據,抗戰勝利後又被國民黨國防部所屬機關佔用,解放後成為單位宿舍。現在僅存的面積已大大縮小,四周在20世紀70年代末蓋了許多六層宿舍樓。 [4] 

段祺瑞影視形象

2003年 中國內地電視劇《走向共和》扮演者:馬侖 [9] 
2009年 香港無線電台電視劇《蔡鍔與小鳳仙》扮演者:戴志偉 [5] 
2011年 中國內地電視劇《中國1921》扮演者:吳京安
2011年 中國內地電影《建黨偉業》扮演者:趙本山 [6] 
2011年 中國內地電視劇《護國將軍》扮演者:陳逸恆 [12] 
2011年 中國內地電影《第一大總統》扮演者:譚耀文 [10] 
2016年 中國內地電視劇《少帥》扮演者:馬侖。
2017年 中國內地電視劇《孫中山》扮演者:田翔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