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洋軍

鎖定
中國最早的近代化陸軍。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2月,清政府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原“定武軍”的基礎上建“新建陸軍”,1898年12月改編為“武衞右軍”。1901年袁世凱繼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稱其所統軍隊為北洋軍。 [4] 
1913年,北洋軍擊敗二次革命後,勢力發展到長江及江南的湘、鄂、贛、閩、蘇、皖、浙7省。1914年北洋軍進入極盛時期,有20餘師10餘混成旅。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逐漸分化為直、皖,奉3個主要派系。為爭奪北京政權,搶佔地盤,擴大勢力而角逐,連年混戰。至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進行第二期北伐,促使張學良易幟,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至此,北洋軍覆滅。 [4] 
中文名
北洋軍
外文名
Beiyang Army
成立時間
1895年12月
機構職能
國防建設(1895年—1911年)、 軍閥混戰(1912年—1928年) [1] 
別    名
北洋新軍
創始人
袁世凱
首    領
馮國璋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孫傳芳
主要將領
馮玉祥王佔元張宗昌于學忠徐樹錚郭松齡
派系劃分
直係軍閥皖系軍閥奉系軍閥
參與戰爭
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國奉戰爭北伐戰爭
滅亡時間
1928年12月

北洋軍歷史沿革

北洋軍醖釀階段

北洋軍之原始,即中國新式陸軍之原始。蓋清末編練正式陸軍,始於小站,北洋系(亦稱小站系)之名於是乎產生。自李鴻章從英將戈登之言,設武備學堂於天津,以至胡燏棻奉命募練定武軍,袁世凱就此擴充之,而成新建陸軍,再改武衞右軍,復改為常備新軍,皆為北洋華之醖釀胚胎時。 [5] 

北洋軍擴充階段

光緒二十七年(1901),袁世凱被任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小站之新軍始大。次年,奏定北洋營制餉章,先練常備軍左右二鎮。是年九月,“北洋常備左鎮”先成(後為北洋第二鎮)。二十九年冬(1903),京師設練兵處,以清廷宗室慶親王奕劻總之,而袁世凱實董其事;選旗丁為“京旗常備軍”(後為北洋第一鎮)。三十年,日俄戰事起於中國東北地區,北洋防務緊急,乃成“北洋常備右鎮”(後為北洋第四鎮),並武衞、自強軍改編為北洋第三鎮。三十一年,以第二鎮之一部,及武衞右軍之先鋒隊,合併擴充編制為北洋第五鎮,而以第三鎮之一部,及武衞、自強軍編余部隊擴編為北洋第六鎮,舉行秋操於直隸之河間。北洋六鎮於是完成,而北洋陸軍之聲譽,遂佈滿全國。時有知袁世凱久蓄異謀者,建議並練兵處於陸軍部,以鐵良為尚書,劃北洋之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等四鎮歸陸軍部,任鳳山為督練大臣。此光緒三十二年事也(1906)。是年,徐世昌東三省總督,奏調新成立之第一混成協(由第三鎮之第五協改編)赴奉。三十三年(1907),復由第二、第四兩鎮抽撥六營為第二混成協,調駐奉天。同時第三鎮亦分防吉林。宣統元年,以第一混成協及獨立兩標合編為第二十師〔鎮〕。於是北洋派之勢力遂自西而東,延及滿洲,而胚胎為後來之奉軍。 [5] 
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設陸軍部,為中央軍事最高機關。當定全國軍額為三十六個鎮,分別組成各省督撫,限期成立。光緒三十三年,除北洋六鎮外,湖北、南京各成一鎮。宣統元年,計成九個鎮、六個混成協。二年,成十二個鎮、十九個混成協。三年,成十六個鎮、十六個混成協。在燕、魯、豫、東三省者,共八個鎮又兩個混成協。除禁衞軍、吉林之二十三鎮及龍江之混成協外,皆為袁世凱之舊部所擴成,北洋系之潛勢力日益瀰漫,有掌握全國陸軍之勢。 [5] 
北洋軍主要將領 北洋軍主要將領 [1]

北洋軍辛亥革命後

袁世凱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與張之洞同入軍機,雖不直接管軍,仍暗中操縱。及醇親王監國,罷袁世凱,以載濤督練陸軍,倡練“禁衞軍”。宣統二年,罷鐵良,以廕昌代為陸軍部尚書,另設軍諮府,以載濤為大臣。於是中央軍權,握於親貴,而外省督撫,多延日本留學生,任督練公所事,或就本省原有之陸軍學生,俾以練兵之權,北洋將帥益鬱不得志。全國軍隊之派別分歧,即孕育於斯時。及武昌起義,除北洋軍及禁衞軍外,新軍皆離中央而獨立。廕昌率第二、第四兩鎮南下,徘徊於孝感信陽之間。第二、第四兩鎮,原為袁世凱舊部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在北洋六鎮中與袁最為親近。袁雖蟄居彰德,而與其舊部聲息常通。廕昌知袁世凱不出,則將士必不肯用命,乃奏請起用袁世凱督師,以馮國璋將第一軍,段祺瑞將第二軍,遂克漢口。及袁任內閣總理,與民軍議和,卒賴段祺瑞等前敵將領之電而迫清帝退位,且藉北洋軍之勢力,而得任大總統。 [5] 
辛亥年,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獨立於石家莊,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擁兵於灤州,第二協協統藍天蔚謀起義於奉天。未幾,藍天蔚失敗去奉,吳祿貞被袁世凱遣馬某刺死,張紹曾亦解兵柄,北洋派軍權,遂復統一於袁世凱。張、吳、藍均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故自是袁世凱不復用留學生,惟就北洋舊部及其奴僕中選拔將校,增練陸軍。民國二年,二次革命時,北軍為袁世凱用者,禁衞軍及北洋六鎮、二十師、直隸第一混成旅、中央第二混成旅之外,尚有拱衞軍五路(拱衞軍成立於宣統三年九月,初駐河南,旋調駐京師守衞公府)及新成立之第七師(師長雷震春)。於是以何宗蓮率第一師駐察哈爾,以王佔元率第二師及褚恩榮之第二混成旅鎮武漢,曹錕之第三師及馮國璋之二十師駐岳陽,新雲鵬之第五師及新成立之第四十七旅駐山東,以李純率第六師及第二師之一部駐江西,以馮國璋率禁衞軍雷震春之第七師、劉詢之直隸第一混成旅(後改稱中央第五混成旅)及第五師之第十旅與第二十師之步兵第七十九團攻南京,以第四師之一部守上海,旋派第四師之十四團赴福建。於是上自湖北,下至浙閩,均為北洋各軍一一亦即袁世凱之軍隊之徵服駐防地,北洋勢力遂侵入長江。 [5] 

北洋軍二次革命後

當第二次革命事急時,軍隊多南下,乃增募補充旅,駐山東,補第五師步兵第十旅之缺;另募第一路備補營駐北苑,第二路備補營駐保定。旋即以補充旅為第十旅,改原第十旅為中央第一混成旅,以施從濱為旅長,駐鎮江。另成第三混成旅,以張敬堯為旅長,駐河南;第九混成旅,以丁效蘭為旅長,駐江西。三年冬,改編第七師為第十五、第十六兩混成旅,以賈德耀、馮玉樣為旅長,駐陝西。另擴充第三混成旅為第七師,以張敬堯為師長。改拱衞軍前路為第八師,以李長泰為師長,分駐馬廠、北京。改河南第一師為第九師,以張錫元為師長(旋改為河南第一、第二兩旅)。第三師之第五旅擴為第十師,以盧永樣為師長,駐上海。第二十師之第三十九旅擴為第四混成旅,以伍祥楨為旅長。改備補營第一路為第七混成旅,以唐天熹為旅長。改備補營第二路為第八混成旅,以徐占鳳為旅長。而駐福建之第十四團,駐湖北之第二師補充旅,亦先後改編為第十、第六混成旅。是為北洋軍隊大擴充之第一次。 [5] 
時袁世凱陰謀稱帝,慮北洋將校之不為己用,乃藉口北洋軍隊暮氣太深,另組織模範團於北京,選各師旅將校之優秀者為心腹。四年冬,擴成第十一、第十二兩師,以張永成、陳光遠為師長。另添募第三混成旅,駐江西。而裁減山西之第十三、第十四混成旅為團,以削閻錫山之勢力。另募兵任李炳之為第十三混成旅長。五年,帝制事起,以第七師及第十六混成旅入四川,繼之以第三師。分第十師之第十九旅赴福建,一團沉於海,一團至閩,擴編為第十四混成旅。復添募近畿第一、第二兩旅,及第一、第二兩混成閉。終袁世凱之世,中央有拱衞、禁衞二軍,十三個師(一至十二及二十),十七個混成旅(一至第十六混成旅及山東之第四十七旅)。除駐鄂西黎天才之第九師,王麟之第十一混成旅,黃國樑之第十二混成旅外,皆北洋系所擴張而成之勢力。其餘如薑桂題毅軍倪嗣沖安武軍張勳之定武軍,非新軍編制之舊軍殘餘而依附北洋系者,尚不在其列,北洋系之勢盛極一時。 [5] 
(圖冊參考資料 [2-3]  [8] 

北洋軍北洋系之分裂

袁世凱死後,府院之爭難以平息。1917年,六月,各省督軍集天津,宣告獨立,組織督軍團倡亂,威迫大總統。黎元洪被張勳脅迫解散國會。七月一日,康有為、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率第八師、第十六混成旅誓師馬廠,傳檄討之。七月十二日,段入京師。副總統馮國璋代黎為大總統。擴充第五混成旅為第十五師,以劉詢為師長。改近畿第二旅為第四混成旅,以張錫元為旅長。九月,改禁衞軍為第十六師,以王廷楨為師長。先是國務總理伍廷芳、海軍總長程璧光,率艦隊南下至粵護法討賊。雲南督軍唐繼堯繼之,於八月十一日通電護法。段祺瑞主對南用兵。九月,以傅良佐為湖南督軍,勾結湖南陸軍第二師師長陳復初(改為第十七師)並率第八、第二十兩師入湘。吳光新率第十三混成旅入川。是月十八日,湖南零陵鎮守使劉建藩及湖南第一師第二旅旅長林修梅宣佈獨立。三十一日,程璧光率海軍至粵。南北正式成為交戰團體,大局益紛亂。時北洋系分二派:馮國璋主和,直隸督軍曹銀、湖北督軍王佔元、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等附之,李純首發通電,要求停戰;段祺瑞主戰,安徽督軍倪嗣沖、浙江督軍楊善德、松滬護軍使盧永祥、福建督軍李厚基附之。山東督軍張懷芝、河南督軍趙倜則騎牆觀變。 [5] 
北洋軍閥各派系,在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下,相互之間展開了連續不斷的爭權奪利的混戰,主要有三次大規模戰爭。第一次,是1920年七月爆發的直皖戰爭直系與奉系聯合,打敗掌握着北京政權的皖系。第二次,是1922年四月爆發的直奉戰爭,奉系敗退山海關外。第三次,是1924年十月爆發的第二次直奉戰爭,最後由奉系控制了北方各省。直係軍閥吳佩孚流竄兩湖地區,另一後起的直係軍閥孫傳芳控制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隔建五省。奉直兩系的混戰,以及各系內部的火併,這以後依然持續不斷。在軍閥混戰期間,北京的北洋軍閥政府隨着各派軍閥勢力的增長和削弱,也不斷地更換。據統計,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八年,十六年當中就更換了四十七屆內閣,其中壽命最短的只有六天。 [6] 

北洋軍北洋軍閥之末路

當國民黨由廣東出師北伐時,北方各軍閥的形勢大略如下:(1)直系嫡派的吳佩孚失敗再起後,與奉系結合打敗國民軍,據有湖北、河南兩省(湖北督軍原為蕭耀南,十五年二月,蕭氏暴死,由吳佩孚委陳嘉謨繼任,受吳節制。河南自國民軍敗去後,靳雲鶚寇英傑皆有宰制豫省之野心,由吳佩孚調和,任寇為豫軍總司令,靳為討賊聯軍副司令兼豫省長),及直隸之保定、大名一帶,京漢線的全部都是他的勢力範圍。(2)直系後起的巨頭孫傳芳以南京為根據,宰制蘇、浙、閩、皖、贛五省,對於吳佩孚雖表示尊崇,但已不欲居其下風,其實力亦在吳之上,自取得五省地盤後,頗想作三國時代的孫吳。(3)奉系軍閥自將國民軍趕出北京後,在關內據有京奉線津浦線的北段,李景林為張作霖所惡被迫失勢,直督的位置由張氏授諸張宗昌的部屬褚玉璞,山東仍屬之張宗昌。孫傳芳表示不北犯,兩張亦表示不南侵,已有放棄舊怨言歸於好之勢。此為北方的三大勢力,與國民黨絕對不能相容的。(4)馮玉祥的國民軍困守西北,馮玉祥已赴俄國,其軍隊由部下張之江等主持,東面扼守南口與奉直軍相持,南面死爭西安與劉鎮華相持。在廣東出師北伐以前,雖已為國民黨的友軍,尚未正式加入國民黨:及國民黨進行北伐時,馮氏也知道獨力難以自存,決計正式加入國民黨了(李鳴鐘於十五年八月抵廣州,報告馮率國民軍全體加入國民黨。廣州政府即任馮為國民政府委員)。(5)還有一個據守山西多年的閻錫山,論他的氣味,本與段祺瑞相接近,可以説是北洋軍閥的附庸。但自北洋軍閥分裂以來,採用一種隨風轉舵的政策,使自己的地位永不動搖,山西不受兵禍,省內的人民也非常感激他。當國民黨出師北伐時,奉、直兩軍方在南口與國民軍作殊死戰,閻氏也在晉北與奉、直軍遙相應和,以困國民軍;既不為國民軍之友,也當然不能為廣東國民革命軍之友,不過閣氏隨風轉舵的政策,奉、直軍也不能長久靠他罷了。 [7] 
上面是北方軍閥的大概形勢,此外還有一個關係最重要的湖南,以前是揭舉聯省自治的旗幟以圖自保的,實際上常為吳佩孚所支配。到十五年春間,趙恆惕被迫去職,由唐生智繼任湖南省長。唐氏前此宰割湖南,已與廣東發生秘密關係,繼任省長後,想用快刀斬亂麻的手段,削奪省內其他各武人的勢力,於是葉開鑫走依吳佩孚,引直系軍入湘:唐不能支,退守衡陽,向廣東請求加入國民黨,所部軍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國民政府受其請,將唐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派桂軍先行入湘援助,於是構成由廣東出師北伐的絕好機會。 [7] 
1926年六月六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於七月九日就職,舉行極盛大的授旗典禮,即日下動員令:二十七日,蔣由廣州出發。其作戰大方針初為打倒吳佩孚、妥協孫傳芳、放棄張作霖。吳佩孚方在北方指揮攻打南口的戰爭;等到八月中旬南口攻下時(南口於八月十四日攻下),國民革命軍已深入湘境,嶽州、平江一帶已將為國民革命軍所佔領:吳佩孚匆促南下,親臨前線作戰,節節敗退:到八月底,國民革命軍已迫武昌。武昌省城雖然到十月十日才攻下,漢陽、漢口則先已落入國民革命軍之手,吳佩孚初退孝感,不久復退出武勝關,湖北便為國民革命軍所有。此時吳佩孚雖未全倒,已到了將要全倒的時期。國民革命軍對於孫傳芳已不必要妥協了:孫氏也知道妥協是靠不住的空話了。國民革命軍一面由贛西,一面由閩南,向孫氏所割據的地盤取大包圍的形勢進攻,在南昌附近經過很猛烈的戰爭,於十一月初旬把南昌攻下,孫氏由武穴退回南京;到十六年三月後旬,國民革命軍的大包圍圈將要通近南京,孫氏再由南京退往江北,南京便為國民革命軍所佔領,於是長江以南全歸入國民革命軍勢力範圍。直係軍閥的兩派大勢力都已到了“日落西山”的境地。因為國民黨內部發生了重大的裂痕,成為寧漢分立之局,吳佩孚、孫傳芳復得苟延殘喘,與奉系軍閥打成一片,作最後的支撐。但在寧漢分立的期內,寧漢兩方仍向北進攻,西北的國民軍也由潼關出來了,閻錫山也變為國民革命軍的朋友了(閣錫山於四月初旬令所部軍隊服從三民主義)。吳佩孚率領幾個殘兵便由江西亡命,讓奉軍來領受國民革命軍的教訓。到六月初句,奉軍大敗,河南遂為漢方的國民革命軍所佔領:寧方也佔領了徐州,孫傳芳的地盤全失,成為奉系的附屬品。到八月初旬,寧漢進行復合的時候,蔣中正宣告下野,孫傳芳想乘機挽回已失的地盤,與奉軍結合向南京猛進,但於八月將盡的幾天,在龍潭方面被國民革命軍打得橫屍遍野,率領殘兵仍舊退回江北,繼復退入山東。1928年春初,蔣中正再出,領導國民革命軍於三四月頃繼續進行北伐,閣錫山、馮玉祥的軍隊也從正太、京漢線出動(奉軍與山西軍已於十五年冬間在晉北直東激戰)。到四月底,國民革命軍佔領濟南,孫傳芳從此也作了亡命客了。張作霖於六月三日也由北京退回奉天,次日在皇姑屯一京奉、南滿兩路的相交處遇炸,數日後即死。北洋軍閥嫡系的兩大勢力完全消滅,奉系軍閥的繼承者張學良不久也歸化國民革命軍,於192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宣言易幟。 [7] 

北洋軍歷史評價

北洋軍的產生,標誌着中國舊式軍隊向近代化軍隊發展的重大轉變。由於在武器裝備、體制編制、官兵構成、軍事訓練、規章制度後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變革,軍隊由步、騎兵為主的作戰逐步向諸兵種合成作戰演進,由地面作戰向陸、海、航空兵聯合作戰發展。軍隊在作戰能力軍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但這支軍隊由於始終掌握在北洋軍閥手中,長期灌輸封建忠君思想,因而成為軍閥混戰、鎮壓革命和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很大的破壞作用。
參考資料
  • 1.    陶菊隱.《武夫當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海南出版社,1995
  • 2.    徐平.中國百年軍服.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年4月:45-62頁
  • 3.    吳尚融.中國百年陸軍軍服:金剛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12月:16-28頁
  • 4.    夏徵農主編;鄭中俠編著,大辭海 軍事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07,第339頁
  • 5.    章伯鋒,李宗一主編;中國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北洋軍閥第1卷 1912-1928,武漢出版社,1990.06,第1-3頁
  • 6.    江西共大總校馬列主義教研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名詞解釋,,1978.02,第54頁
  • 7.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01,第587-590頁
  • 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民國軍服圖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