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準

(清末民初軍事將領)

鎖定
李準(1871年3月26日-1936年12月22日),原名繼武,派名新業,亦名木,字直繩,號任庵 [4] 四川省鄰水縣太安鄉太安裏柑子鋪李家壩人(今柑子鄉活水溝桅子灣人)。清末民初軍事將領。
李準出身於顯宦之家,在廣東歷任候補道員、總兵、廣東水師提督,後兼任巡防營統領。參與鎮壓黃岡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屢次遭革命黨人刺殺,逐漸傾向革命。武昌起義後,李準遣使聯繫同盟會南方支部長胡漢民,同意其所提條件,兵諫兩廣總督張鳴岐響應革命,勸説陸軍統制龍濟光反正,促成惠州開城,迎胡漢民廣東軍政府都督。 [3]  民國元年(1912年)被袁世凱召往北京,歷任高等軍事顧問、直威將軍、混成模範團副官等職。民國五年(1916年)借赴粵和解各獨立軍矛盾之機,離袁去港,次年定居天津。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去世。
李準任廣東水師提督期間,分別乘坐兵艦巡視南海的東沙羣島西沙羣島,堪稱中國百年來維護南海諸島主權最有力的海軍高級將領。今南海諸島中的一塊島礁被命名為“李準灘”,以做紀念 [12]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別    名
李繼武
李新業
李木
直繩
任庵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四川省鄰水縣太安鄉
出生日期
1871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2月22日
主要成就
收復東沙島,命名西沙鄰水島
主要作品
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説
本    名
李準

李準人物生平

李準捐官入仕

李準家鄉鄰水李公館舊照 李準家鄉鄰水李公館舊照 [8]
同治十年二月初六日(1871年3月26日)子時,李準出生。他是四川省鄰水縣人,其父李徵庸曾任南海縣令,後官至欽差督辦四川礦務商務大臣。
李準自幼家教良好,17歲時追隨父親前往廣東,其後兩次參加科舉應試均不第,後通過捐官進入仕途。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廣東錢局提調,翌年兼任廣東海防善後提調和厘金局總辦 [4] 

李準任職水師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説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李準受兩廣總督岑春煊賞識,由文入武,任廣東巡防營統領,兼巡各江水師。因剿滅西江、高麗及沿海多股海盜,活捉匪首李北海、林瓜四有功,清政府特賞“頭品頂戴”,頒賜“果勇巴圖魯”名號。 [12]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5月,李準升任廣東水師提督,6月兼任閩粵南澳鎮總兵。李準任職期間,英國侵略者多次竄入南海非法測量,掠奪海洋資源。清庭提出抗議,英政府仗着“堅船利炮”而置若罔聞。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李準親率船艦巡視西沙羣島,先到西沙羣島林島(今永興島),鳴炮,升清朝黃龍旗,並刻石立碑,書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巡閲至此”。同年,李準航艦經東沙羣島時,發現日人私自侵入東沙島,開採鳥糞,捕撈海產,並修築碼頭、軌道、廠房等,經由向日本領事抗議,日人乃退出東沙島。 [4]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根據外國人的請求,中國海關安排在西沙羣島建立燈塔,以利航行。
宣統元年(1909年),李準率官兵170餘人,乘“伏波”、“琛航”二艦前往西沙查勘,探明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勒石於珊瑚石上,升旗鳴炮,宣告西沙羣島為中國領土。李準回廣州後,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説》,並奏請朝廷開發西沙,清政府於次年(1910年)決定“招徠華商承辦島務,官為保護維持,以重領土而保主權”。宣統三年(1911年),廣東省政府宣佈把西沙、南沙羣島劃歸海南島崖縣管轄。

李準鎮壓起義

李準在廣東時,階級矛盾愈加尖鋭,民變不斷,局勢日益惡化。他曾率部鎮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廣州洪全福起義。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相繼爆發,兩廣總督周馥派潮州鎮總兵黃金福出兵,李準率隊繼進,共同進攻黃岡起義軍。黃岡起義軍不敵,最終失敗。隨後,李準又在駐惠各路營勇洪兆麟等部鎮壓惠州起義軍失敗後,出兵鎮壓。惠州起義軍失去黃岡方面策應,孤立無援,再次敗走。 [4] 
在幾次會黨起義失敗後,同盟會領導人開始動員廣州新軍,使廣州新軍半數以上都加入了同盟會。宣統二年(1910年)2月12日,因兩廣總督袁樹勳派兵鎮壓新軍與巡警的意外衝突,起義提前進行。各營士兵紛起響應,兵分三路進攻廣州城,遭清軍炮擊傷亡慘重。李準派人誘降遭拒,覆命水陸緝捕處幫統李景廉以洽商起義為由,誘殺起義領袖倪映典。起義軍羣龍無首,至深夜彈盡援絕敗走(參見詞條廣州新軍起義)。此後,李準一直嚴密監視廣州新軍。 [4] 
宣統三年(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依靠新軍和民軍發動黃花崗起義。兩廣總督張鳴岐遁走至李準處,起義領袖黃興等焚燒督署,與李準發生遭遇戰,起義軍分三路突圍均被衝散,最終敗走。 [4] 

李準革命反正

在廣東多次鎮壓革命黨起義的過程中,李準一方面意識到清政府在廣東的統治根基已經受到極大的動搖,另一方面逐漸受到起義中革命黨人崇高精神的感染,其對於革命的態度逐漸有所動搖。當時他接連受到劉思復温生才陳敬嶽林冠慈等革命志士的刺殺,也被迫軟化了敵視革命的強硬態度。在遇刺未遂事後,李準不僅沒有報復炸傷他的陳敬嶽,反而向張鳴岐求情,請免陳敬嶽一死。面對關於“黨事嫌疑者”,他也一概不問。 [4]  [5] 
在李準倒向革命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即他與張鳴岐之間矛盾在不斷升級。據説黃花崗起義後,李準“頗挾功凌”,使張鳴岐難以忍受,於是他調來自己在廣西的舊部龍濟光部到粵,任命龍濟光為廣東新軍鎮統,使其位居李準之上。李準為此憤懣不平。之後,張鳴岐更削減了李準30個營的巡防營兵力,僅留6營,並收繳了虎門炮台大炮的撞針。此後,李準堅定了通款革命黨人的決心。 [4]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李準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派幕僚謝義謙赴香港,通過其侄、革命黨人謝良牧的介紹,向同盟會南方支部長胡漢民表示反正誠意,胡漢民表示:“革命黨不報私仇,特為漢族請命耳。”只要李準願意反正,“盡忠於革命”,可以“以功贖罪”,並提出四項條件:
  1. 李準親書降表,通電反正;
  2. 驅逐張鳴岐並迫龍濟光投降;
  3. 歡迎民軍;
  4. 交出所轄要塞、兵艦、軍隊。
對這些條件,李準全部接受。 [4] 
後來,李準在省河集中艦隊,還説服龍濟光反正,勸告脅迫張鳴岐反正。張鳴岐於11月8日被諮議局推舉為都督,但因孤立又遭抨擊,不敢上任,當晚逃至香港。9日晨,李準宣佈反正,下令炮台、部隊皆懸掛青天白日旗。電告胡漢民:“張鳴岐已走,諮議局開會已舉公為都督,盼即來省。”他還派員説服在惠州據城頑抗、與陳炯明等民軍激戰的陸路提督秦炳直開城投降。當時香港有革命黨人認為,李準新降,龍濟光居心叵測,但胡漢民深信不疑,偕家屬及同志即乘9日夜船赴廣州,就任都督,李準在省河懸掛青天白日旗列隊歡迎胡漢民一行,廣東全省兵不血刃宣告獨立。23日,李準發表《廣東光復始末紀》,簡要介紹他過去效忠清廷,與革命黨人為敵的情況,並表達了其當日反正的內心感受和願望。 [4] 
是年十月初十日(11月30日),清廷賞梁鼎芬以三品京堂,命其與李準合力“規復”廣東。李准將此事轉告胡漢民,請示應付辦法。李準認為如果假意應允,或可得清廷軍火款項,但擔心如果這樣做,將更為天下人懷疑,則應該拒絕。後來李準聽從胡漢民的意見,嚴辭拒絕清廷之命。 [7] 
廣東軍政府成立後,李準奉命留任,他全力支持軍政府的工作,對維護革命秩序、穩定民心,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不久後,李準在留下一封致不政府的信後,悄然離職,去了香港 [12] 

李準北京去就

李準一家 李準一家 [11]
民國二年(1913年),北京政府大總統袁世凱遣人刺殺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又非法與外國銀行團訂“善後大借款”協議,準備向革命黨人全面進攻。胡漢民通電揭露袁世凱的陰謀。李準致信胡漢民,“規勸”他服從“中央”,為胡所拒。同年“二次革命”失敗,李準被袁世凱任命為廣東宣慰使,但未有作為。 [7] 
民國四年(1915年),任混成模範團副官。
民國五年(1916年),借赴粵和解各獨立軍矛盾之機,李準毅然離袁去港,次年(1917年)定居天津

李準晚年生活

李準篆書八言聯 李準篆書八言聯
晚年的李准以研習書法、撰寫劇本度日,併成為書法名家,士林中對準所讚賞者均雅重於書法。蓋準於篆書、隸書(石門頌體)、甲骨鐘鼎、大小二篆、兩漢碑刻以及楷書,均有所造詣,其作品珠圓玉潤而古意不失,誠為大手筆,為社會人士及眾親友所喜愛。特別是在暮年所書,在天津一帶尤為時人所重。所書天津《大公報》刊頭“大公報”三字及所篆其祖父李逢春之墓蓋“仙李蟠根”等及碑聯,亦均足以説明其純厚之氣質。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李準在天津去世,終年66歲。在出生地柑子,後人修建了李準公墓,成為鄰水的歷史文化遺產。

李準主要影響

李準建設水師

李準任廣東水師提督以來,在兩廣總督張人駿的支持下,整頓水師、招徠壯丁、淘汰老弱、加強訓練,購進英國軍艦數艘,編練水師巡防軍,以洋槍裝備,數年時間就使廣東水師面貌一新,戰鬥力大為增強。 [4] 

李準視察南海

收復東沙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附近海上列強環伺,覬覦南海諸島。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商人西澤吉次等登陸中國東沙島,在島上升掛日本國旗,非法採礦,“取島上之鳥糞,以為磷質及肥料,並採取海帶玳瑁等物”,命名為西澤島。島上“有工廠三座,辦公室一座,並有制淡水機器,輕便鐵路十餘里,海面有小汽船一艘”。李準回廣東後,請示張人駿,電告外務部,與日本方面交涉。日本公使要求二百年以前之圖為證據。廣東按察使王秉恩博覽羣書,以康熙年間有高涼鎮總兵陳倫炯著《海圖聞見錄》中有東沙島之圖,送外務部與日本公使,證明為中國版土,使日本將該島交還中國,仍名為東沙島。 [4]  [8] 
察視西沙
李準派林國祥(左)、吳敬榮(中)、王仁棠至東沙島 李準派林國祥(左)、吳敬榮(中)、王仁棠至東沙島 [8]
西沙羣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李準“思粵中海島之類於東沙者必不少”,為避免類似事件在西沙重演,請示張人駿後,決定率艦隊前往西沙羣島進行巡航。為確保航行順利,李準請經驗豐富的廣東水師左翼統領林國祥擔任總指揮,並與林國祥一起督促對執行此次任務的“伏波”“琛航”兩艦的檢修工作,“凡桅杆攬索,無不檢查”,連船底的鐵鏈也逐節敲到檢查;任命吳敬榮為“伏波”艦管帶,劉義寬為“琛航”艦管帶,“另有無線電工程師德國人布朗士、禮和洋行二主布斯域士以及一批道府官員隨行”,總計170多人。 [4] 
宣統元年(1909年)4月,李準一行啓程。這次巡視歷時22天,中國海軍對羣島進行深入調查。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升旗,重申中國主權。在巡航過程中,李準率部陸續發現、命名了15個島(以軍艦,物產,張人駿、李準及同行諸人之籍貫命名):伏波島(伏波艦),甘泉島(掘地得淡水故名),琛航島(琛航艦),鄰水島(李準,四川鄰水人),霍邱島(裴祖澤,安徽霍邱人),歸安島(丁乃澄,浙江歸安人),烏程島(沈孝文,浙江烏程人),寧波島(李哲浚,浙江寧波人),新會島(林國祥,廣東新會人),華陽島(王文燾,四川華陽人),陽湖島(劉子怡,江蘇陽湖人),休寧島(吳敬榮,安徽休甯人),番禺島(汪道元,廣東番禺人),豐潤島(張人駿,直隸豐潤人)。並在這些島嶼刻石升旗,確認主權。其中,琛航島、廣金島、甘泉島、珊瑚島沿用至今。 [8] 
李準還對西沙羣島的地理、水文等情況進行了詳細考察,詳細記錄了各島的位置,技術人員進行了認真測繪,每項勘測都繪有專圖及註解。 [4]  除勘查島礁外,李準並率領將士鑿井造屋,協助定居漁民放養家畜、捕撈海產,以示固守島嶼海疆之決心。
李準返回廣州後,在水師提督府舉辦了南海諸島展覽會,展出巡海照片、地圖以及南海珍貴海產等。他以親身經歷和見解,在宣統二年(1910年)著成《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説》。同時,他還奏請清政府開發西沙羣島辦法八條,得到清政府批准。次年(1911年),清政府決定“招徠華商,承辦島務,官為保護維持”,“以領土而保利權”。同年,經中央政府批准,西沙羣島劃歸廣東海南島崖縣管轄。 [12] 
主權鐵證
在近一個月內,中國兩次派水師巡視西沙羣島,宣示主權。此舉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西沙羣島為中國海洋國土。各國航海之書,都稱其為中國海洋國土,普遍認為“帕拉賽爾羣島(西沙羣島)是分散在海南島南部中國海上的羣島”,“1909年中國政府把該羣島歸於中國所有”。民國十年(1921年)8月22日,法國內閣總理兼外長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在西沙羣島問題上承認:“由於中國政府自1909年已確立自己的主權,我們現在對這些島嶼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 [9] 
李準劃界定疆,為解決領土爭端,維護中國領土完整提供了翔實的證據。早已隱退定居天津的李準,得知法、日對西沙羣島的無理侵佔,接受《國聞週報》記者的採訪,公開在報紙上發表了他當年勘測南海諸島的報告書,再一次重申南海諸島是中國的領土。 [1]  [4]  197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西沙羣島後,《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發表文章,以鐵的事實證明西沙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並提及李準勘察西沙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於1980年1月30日發佈的《中國對西沙羣島、南沙羣島的主權無可爭辯》等文件內還曾引用《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説》。 [10] 

李準文化造詣

《大公報》題簽“大公報”三字為李準所題 《大公報》題簽“大公報”三字為李準所題 [2]
李準除從政外,特別重視文化生活。李準擅隸書、篆書。他立志以先輩為楷模,自幼至老,每日晨昏,必作楷書、篆書、隸書之練習,以作書為樂。因能養成堅忍不拔之毅力,故其篆書之成就亦與古人名家相伯仲。所書漢碑石門頌體勢,在飛動之中間以凝重。特別是在暮年所書,在天津一帶尤為時人所重。李凖的篆書,無論是列名晚清或民國大家之林,冠之以“傑出”二字,均無愧色。
李準的《大公報》題簽,當代大家孫伯翔見之,稱“今晚報副刊所載《大公報》、《中國報》、《民興報》報頭,頗為驚歎,觀之再三,久不忍釋,比之先賢,深以為愧”,並寫詩 “昨見舊報刊頭字,不覺欽服感汗顏”(《書法》2011年第2期彩版)。

李準歷史評價

胡漢民辭去廣東都督時,在《胡漢民宣佈李準反正實情始末書》的文告中指出:“粵東省城九月反正,以李直繩君之功為最。” [5] 
駱永壽:“李準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他曾十分賣力地鎮壓過革命,……然而我們如果全而審視李準的一生,則會發現他那鮮為人知的、值得肯定的一而。他曾奉命巡視西沙羣島,捍衞了祖國的領土主權,……他還在辛亥革命期間,力促廣東光復,脱離清朝統治,使廣東獨立能在兵不血刃中實現……。” [12] 
張廣廈:“縱觀李準一生,雖然前期他奉命鎮壓過廣東革命黨人的起義和人民的反清鬥爭,但隨着革命高潮臨近,他轉而同情革命者,並在革命黨人的爭取下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洪流,轉變立場,最終站在了革命黨人的陣營中,為廣東兵不血刃地實現光復作出了貢獻。同時,在有關國家領土主權的問題上,他始終堅持原則,保護祖國領土完整,維護祖國主權尊嚴。這種愛國的精神值得我們給予充分的肯定。” [4] 

李準人際關係

妻妾
妻黃氏,未生之先即指腹為婚者,光緒十三年丁亥成婚
妾張氏
妾閻氏
長子相枚,名桓,字景武,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生於粵垣之天平街
次子相度,民國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酉時生於津寓。
三子相普,字趙卿,民國十八年七月十六生於泰華里三號本宅。
長女菊蓀,光緒十五年七月廿七日生於香山縣署
次女梅蓀,光緒十七年冬十二月十九日生於海陽縣
三女芝蓀,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七日生於廣州華甯裏寓
四女蕙蓀,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五日生於粵垣之天平街寓所
五女如碧,民國六年十二月初十日生於天津英租界廣東路本宅,民國八年二月殤,葬於浙江義園
六女如璧,字靜儀,民國七年十二月初十生於泰安裏之宅
七女如秀,字靜嫺,民國九年四月十三日生於泰安裏之宅
八女如琪,字靜婉,民國十年十二月初二日生於天津法租界泰安裏十一號本宅
九女小五,民國十四年冬月十二日,生於天津法租界泰安裏。民國十五年四月殤
九女如璋,
十女如琇,
十一女如容,
十二女如瑩,民國十六年二月二十三日生
十三女如瑜,民國二十一年正月十九日生

李準主要作品

兵家
李準宣統二年(1910年)所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説》 李準宣統二年(1910年)所著《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説》 [8]
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説
史料筆記
李準重翻航海記
粵中從政錄
廣東革命大事記(廣東革命史)
任庵聞見錄
任庵自編年譜
小學字書
任庵臨池謄稿 20冊
古籀類編 12卷
詞曲
玉琴緣
畫中緣
棒打春桃
拾金不昧
書法
李準精研書法,尤精篆、隸。甲骨鐘鼎、大小二篆、兩漢碑刻,無不潛心探究。其作品珠圓玉潤而古意不失。 [2] 

李準人物爭議

關於李準離粵去港的原因,一種説法認為是“懼怕革命黨人” [13-14]  ,而當時郭孝成著文分析説:“李準去粵原因頗多”,但他認為首要的原因是民軍豪無紀律,四處掠取槍支以換取現洋,造成局勢混亂,李準想採取行動維持秩序,又怕激化矛盾,“故決然合去以避之”。事實上,當時的民軍的確被認為“毫無紀律”,“觀音山及軍械局,皆被民軍前往挑釁,意在奪械”。軍政府雖多次明令制止,但收效甚微。李準在臨行前留給軍政府的信中説:“數日以來,凡足以痛哭流涕之事,層見迭出。揆之始願,實不及此,即欲勉為其難,徐圖補救,無如權力不及,徒喚奈何。若再坐誤事機,恐即粉弟一人之身,亦無以謝全粵,再四思之,只有毅然捨去,不敢復留。”最後,他懇切希望:“粵東父老,外師泰西組織政黨之法,以補建新政府;內籌永久安治之方,以保全性命財產,使民國之基,安於磐石,則弟身雖去粵,心亦安慰矣。”並表示:“異日民國用我,我猶不敢辭也。”駱永壽認為:“李準離粵赴港,並不是懼怕革命黨人,而是為顧全大局,避免激化矛盾,求得軍政府治下的政局穩定,才以走為上策。因為他面對勝利後忘乎所以,不受約束,甚至想大撈一把的部份民軍,進退兩難,不如出走,讓軍政府去治理,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12] 

李準後世紀念

南海諸島中有一塊島礁被命名為“李準灘”,以紀念李準為維護南海諸島主權做出的貢獻。 [12] 

李準史料索引

《任庵自訂年譜》
宣統元年《鄰水李氏懋熙堂族譜》
李準與夫人合葬墓墓碑。
參考資料
  • 1.    晚清確立南海諸島主權:李準親率戰艦巡視  .人民網 .2016-05-23[引用日期2017-01-16]
  • 2.    周斌 編著.中國近現代書法家辭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2:241
  • 3.    許煥玉等 主編.中國歷史人物大辭典:黃河出版社,1992-05:662
  • 4.    張廣廈.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活動考略[J].蘭台世界,2013(09):140-141.
  • 5.    馮自由 著.革命逸史 中:新星出版社,2016-09:791
  • 6.    熊治祁 主編.中國近現代名人圖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04:63
  • 7.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省軍區軍事志辦公室 編.廣東軍事人物誌: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04:119
  • 8.    百年前川籍海軍將領 曾率水師收復南海東沙巡視西沙  .封面新聞.2016-07-14[引用日期2023-03-30]
  •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鑑》編委會 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鑑 第5卷 1976-1988:團結出版社,1996-04:5496
  • 10.    何正華 著.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海洋出版社,2018-01:204
  • 11.    劉天昌 著.兩廣總督張人駿:海洋出版社,2018-01:81
  • 12.    駱永壽.評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6(03):31-39.
  • 13.    顧德如 主編.中外軍事人物辭典:長征出版社,1990-05:159
  • 14.    尚海等 主編.民國史大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09:8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