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俊

(革命人物)

鎖定
羅俊(1881-1947),廣東惠陽鎮隆人。1889年,羅俊入啓蒙館,後因生活困難輟學。1897年,羅俊到香港做挑泥苦工。1898年8月,報名招錄警察,經過培訓結業,被派往廣州警署當了一名警察。1908年,經廖仲愷黃興介紹參加同盟會,1909年擔任第一北伐軍總司令部衞士連連長、營長。1921年,羅俊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由中共廣東區委派遣,羅俊擔任粵軍兵站站長,1923年任惠陽農協會主席。 [1] 
1926年3月,羅俊根據中共惠州地方執行委員會的指示,組織全縣農民實行減租減息的鬥爭。1927年3月,在黨組織安排下,羅俊任惠陽縣公署縣長。1927年8月,羅俊擔任惠陽縣農民自衞軍討逆軍團團長。1929年,羅俊與何友逖黃卓如等共產黨員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宣傳革命。1937年回國後,由於身上多處舊傷復發,他只好回家務農。1947年9月29日,羅俊因病去世。 [2] 
中文名
羅俊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惠陽鎮隆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47年

羅俊人物生平

羅俊,1881年出生於鎮隆四大半圍(新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三,父親羅法是敦厚老實的農民。羅俊出生時正值沙俄逼籤《中俄伊犁條約》,清朝統治者欺弱怕強,對沙俄採取妥協,無條件支付沉重的賠款。對國民則施於橫徵暴斂,勒收各種名目沉重的捐税,加上鐵定的“佃租”,以及接連災荒、疾病,使中國陷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處境。羅俊因家境貧窘,導致長兄在貧病交迫中不幸早逝,家庭劇變,坎坷的世道,在羅俊的幼小心靈上刻下了對舊社會的仇恨。 [1] 
1889年,羅俊入啓蒙館,勤奮攻讀3年。後因生活困難輟學,參加家庭勞動,當了一名掌鴨倌, 受盡殘酷環境的壓迫,自幼磨鍊一股不畏艱難的韌勁,對黑暗社會憤憤不平,立志追求改變,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1897年,羅俊到香港做挑泥苦工。1898年8月,報名招錄警察,經過培訓結業,被派往廣州警署當了一名警察。1908年,經廖仲愷、黃興介紹參加同盟會,1909年擔任第一北伐軍總司令部衞士連連長、營長。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暴發,參加了廣州起義。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後,袁世凱竊取了民國大總統,開始復辟,素有濟世救國理想的羅俊,看到並未改變舊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現狀,又開始了新的探索。 [1] 
1921年,羅俊結識了陳獨秀,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同年秋冬間,在廣州素波巷廣東宣講員養成所經陳獨秀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東江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人之一,終於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不久羅俊介紹了黃卓如、黃取球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由中共廣東區委派遣,羅俊擔任粵軍兵站站長;1923年任惠陽農協會主席;1924年4月,他與黃卓如、羅克仁、何友逖等人在惠陽各地深入宣傳發動農民運動,領導組織建立農民俱樂部與農民夜校,教唱革命歌曲,學習新思想,團結廣大農民,在鎮隆建立鄉村農民協會。 [1] 
1926年3月,羅俊根據中共惠州地方執行委員會的指示,組織全縣農民實行減租減息的鬥爭,白花區農民200多人向殘酷壓榨農民的土豪遊某進行清算;之後羅俊和黃卓如等發動鎮隆四大半圍及平山、淡水等地農軍1000多人,羣眾4000多人在鎮隆馬鞍山集會,舉行武裝遊行示威,對地主葉佩蘭等進行清算鬥爭。1927年3月,在黨組織安排下,羅俊任惠陽縣公署縣長,上任後,發佈了取消苛捐雜税,解除農民負擔,維護農民利益佈告;1927年8月,中共惠(陽)紫(金)河(源)博(羅)地委把迎接參加南昌起義後南下的葉挺賀龍部作為中心任務,地委設立軍事部,並把惠陽全縣農民自衞軍編成一個討逆軍團,團部設在四大半圍,羅俊任團長。1929年,羅俊與何友逖、黃卓如等共產黨員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宣傳革命。1937年回國後,由於身上多處舊傷復發,羅俊只好回家務農。1947年9月29日,羅俊因病去世。 [1] 

羅俊後世紀念

1992年冬,惠陽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在羅俊出生地鎮隆高田村河樹排嶺下山修建了“羅俊同志紀念碑”,以表紀念。紀念碑為長方形圍形建築,坐西向東,面積45平方米,主碑刻“羅俊同志紀念碑”,碑門左側鑲嵌由惠陽縣委黨史辦撰寫的羅軍同志生平簡介。
羅俊紀念碑 羅俊紀念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