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嶺東同文學堂

鎖定
嶺東同文學堂(Lǐngdōng Tóngwén Xué Táng) ,舊地名。在廣東省汕頭市外馬路103號。始建於1899年,為貝灰沙杉木結構。
嶺東同文學堂開闢了汕頭清末新式學堂新式教育的先例,也是廣東省第一座新式學堂。她見證了中國革命史和地方教育史,留下周恩來丘逢甲等歷史名人的閃光足跡。 [1] 
中文名
嶺東同文學堂
外文名
Lǐngdōng Tóngwén Xué Táng
始建時間
1899年
特    點
貝灰沙杉木結構

嶺東同文學堂基本簡介

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嶺東同文學堂由潮州遷今外馬路103號,為汕頭市新辦學堂之始。1915年,改為廣東省立嶺東甲種商業學校。解放後,為廣東省立高級財經技術學校,現為汕頭市外馬路第三小學
學堂創辦初期,丘逢甲曾聘請興寧督學何子淵等潮梅紳學界代表到校進行學術交流,蕭惠長何天炯、何天翰、謝逸橋姚雨平等學生都是同文學堂畢業生中的典型代表。
第一進門上掛着丘逢甲題寫的“同文學堂”的牌匾,在第二進的大院中央立着周恩來年輕時的雕像,這是五間三進祠堂中軸式建築,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原擬作“同慶善堂”之用,後因房屋建成後經費缺乏而停辦。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丘逢甲聯絡了粵東開明士紳在這裏設立“嶺東同文學堂”,成為汕頭市新式學校之始。
同文學堂模仿天津北洋學堂分班教學的做法,除聘請中文教員外,還聘請了在汕頭英、日籍學者以及歸國留學生為教師,課程設有經、史,還開設了算學、物理、化學、生理衞生、外語(日、英文),還有“兵式體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改辦中等商業學堂:1911年後,改嶺東甲種商業學校;1924年,遵照新學制,改辦高級中學商科附設初中;1929年,停辦初中,附設初級商科。除了在嶺東辦學之外,丘逢甲還在廣東各地辦學。為培養小學教師,他辦了“鎮平初級師範講習所”,還辦了不少小學、中學,“單以創兆名校之丘氏族學,閩粵之間不下十數”,是廣東省乃至全國有聲望的教育家,於1912年病故。

嶺東同文學堂創辦人物

丘逢甲,原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倉海,也稱倉海先生,在詩文中他常自署“東海遺民”、“台灣遺民”。他生於台灣,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護台的民族英雄。國門大開後,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社會現實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鬱悶和隱憂,他曾慨嘆:“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孤島十年民力盡,邊疆千里將材難”。為抗擊日本對台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台灣民族大起義護台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設新式學堂,以圖通過興學強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