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天炯

鎖定
何天炯(1877-1925)(概述圖來源:[1]) [1]  ,字曉柳,廣東省興寧石馬新羣人,是民主革命先驅,中國同盟會創始人之一,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曾任孫中山總統府最高顧問,駐日全權代表。 [5-6]  何天炯於1903年東渡日本,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參加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任會計,後任同盟會廣東支部長,是1905—1911年同盟會東京本部存續期間,唯一一位與本部相伴始終的重要幹部,是同盟會創建與發展的參與者。1911年,何天炯回到香港,參與籌劃廣州起義。辛亥革命後,任總統府秘書。1913年,調停了孫中山和黃興間的嚴重分歧。與朱執信等密商討袁;事泄,避居海外。後為駐日全權代表、總統府最高顧問。1924年1月,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天炯得悉國民黨上層領導在聯共問題上發生分歧,扶病到廣州斡旋。1925年7月1日在廣州逝世。其著作有《無赫齋詩草》、《山居一年半》、《革命史衡》等。 [2] 
中文名
何天炯
別    名
字曉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7年
逝世日期
1925年7月1日
出生地
廣東興寧縣石馬鎮新羣村
代表作品
《無赫齋詩草》、《山居一年半》、《革命史衡》等。

何天炯人物生平

何天炯(1877-1925),字曉柳,石馬區新羣鄉人。早年受維新思潮影響,深恨清朝君主專制,嚮往民主政體。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毅然剪掉髮辮,東渡日本留學,攻讀政治,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翌年,回鄉探親,復借堂兄何公博、堂弟何鐵羣赴日留學。由此又影響了同邑等10餘人先後赴日留學。
何天炯在日本先後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秋瑾、章太炎、廖仲愷、朱執信、汪精衞、胡漢民等人。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參加孫中山在東京創立的同盟會,任會計。後任同盟會廣東支部長。光緒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同盟會在國內多次組織的武裝起義都告失敗,孫中山、黃興不在日本,同盟會羣龍無首,組織渙散。何天炯與昊玉章盡力設法團結各省在東京的會員,使同盟會工作得以正常進行。
1911年(宣統三年)初,何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參加籌備策劃,負責香港至廣州的聯絡運輸工作,運送槍枝彈藥。起義之日,在香港組織50多人的敢死隊,親自率領前來廣州。不料到達廣州時,起義已先期舉行並已失敗。
辛亥革命勝利後,何天炯擔任總統府秘書。不久,孫中山委派何天炯為駐日全權代表。1913年秋間,因組建中華革命黨問題,孫中山和黃興的意見發生嚴重分歧,各不相讓。何天炯於同年9月16日抵達日本東京,在當天下午往訪孫中山,次日往訪黃興,以冀調和孫、黃意見。在40多天中,一共拜訪孫中山24次,黃興4次,終於使雙方統一了意見。民國5年,袁世凱稱帝。何天炯與朱執信等密商討袁;事泄,避居海外,袁世凱懸賞10萬元緝捕何、朱2人。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時,又派何天炯為駐日全權代表。後回國擔任總統府最高顧問。1922年夏,陳炯明叛亂,圍攻總統府,天炯曾迂迴火網,冒着槍林彈雨,潛行至沙面,擬以私人關係商請英國領事協助孫中山脱險。天炯原患有心臟病,因憤陳炯明叛變,病情增劇,遂返原籍休養。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天炯在鄉間得悉國民黨上層領導在聯共問題上發生分歧,於是扶病到廣州,斡旋於廖仲愷與胡漢民之間,盡力調和黨內意見。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噩耗傳來,何天炯悲痛萬分,心力交瘁,於同年7月1日在廣州博愛醫院逝世。 [3] 

何天炯歷史評價

何天炯是同盟會創建與發展的參與者,是革命後方基地的守護人,對於同盟會東京本部在生存條件惡劣、內部派系紛爭及組織渙散之下維持生存做出了獨特貢獻,特別是對調和內部矛盾、彌補領袖缺失、維護組織團結發揮了一定作用。何天炯富於文才、忠誠淳厚、性情温和、工作認真,在同盟會同志中口碑甚好。當時住在宮崎家的宮崎滔天外甥,常見來往其家的同盟會諸人,他回憶諸人“對於何天炯有温和親切而長於理財的定評”。與同盟會諸人密切交往的日籍會員萱野長知也讚許他,“何曉柳君有詩文之才,頭腦明晰,理論整然,重信義、厚友情,所謂有血有淚之男兒也。” [4] 
何天炯是一位民主革命先驅,又是愛國詩人,遺著有《無赫齋詩草》、《山居一年半》、《革命史衡》等。可惜後兩部都已失傳。他為人淡泊自甘,從不計較得失,不自我宣傳,不求人知,自言平生無赫赫之名。其清操亮節,多為時人稱頌。 [3] 

何天炯後世紀念

何天炯逝世後,國民黨要員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衞鄒魯林森等20人聯署,在報上刊登《何公天炯追悼大會啓事》,於8月16日在廣州舉行追悼大會,備極哀榮。何天炯的遺體,遵照他的遺囑歸葬原鄉。新中國成立後,1985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興寧石馬區為何天炯整修墓地及修建紀念墓碑。同年11月12日隆重舉行墓碑落成典禮,參加典禮的有省政協、縣政府負責人及當地幹部羣眾500多人。 [3] 
何天炯的故居位於興寧石馬鎮新羣村,建於1920年,坐北向南,佔地250平方米,名無赫齋,為兩層三拱式日本小洋樓的建築風格,外形酷似孫中山故居。整體建築三棟二屋,石砌木桷瓦頂結構,內有2廳8房。門口有何天炯當年親手栽種的古柏和日本尾鐵樹。何天炯故居於2014年1月被梅州市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列入廣東省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是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