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丘逢甲

(晚清抗日保台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

鎖定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廣東蕉嶺)。晚清抗日保台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 [1] 
光緒十四年(1888年),考中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台灣,到台灣台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台灣的台南和嘉義教育新學。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請命督辦團練。台灣割讓給日本後,他寫“拒倭守土”血書,親率義軍抵抗日寇。力戰20餘晝夜,清兵不援,孤軍無繼戰敗,遂內渡福建,後轉回原籍廣東省梅州鎮平定居,創辦學校,推行新學,曾主講潮州韓山書院。 [6]  宣統元年(1909年),當選為廣東諮議局副議長。 [14]  宣統三年(1911年)9月,廣東光復,丘逢甲任廣東軍政府教育部長。11月,出席了南京組建中央臨時政府的會議,會上當選為中央參議員。
民國元年(1912年)初,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會議期間,肺病復發,告假返回家鄉。2月25日,病逝於廣東鎮平縣(今蕉嶺縣)淡定村,終年48歲。 [13] 
丘逢甲與黃遵憲丁日昌何如璋並稱為“嶺東四先生”。 [24]  其詩風格上受杜甫、陸游諸家影響,充滿愛國感情。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傳世。 [6]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別    名
丘倉海
丘秉淵
仙根、吉甫
蟄庵、仲閼、華嚴子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台灣省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
出生日期
1864年12月26日
逝世日期
1912年2月25日
主要作品
《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
本    名
丘逢甲
祖    籍
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

丘逢甲人物生平

丘逢甲東寧才子

丘逢甲雕像 丘逢甲雕像
清同治三年(1864年12月26日)陰曆十一月二十八日,丘逢甲出生於台灣省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 [10]  [13] 
同治六年(1867年),丘逢甲開始啓蒙,由其父教其讀書。據説其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見丘琮《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
同治八年(1869年),丘逢甲已能屬對吟詩。
同治九年(1870年),從這一年至次年,丘逢甲在其父的教育薰陶下,學識日進,已能寫淺顯文章。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丘逢甲的祖父病逝。丘逢甲隨父母回東勢角奔喪。此後,其父在彰化縣三莊魏家設教,丘逢甲亦隨其父到該處讀書。據載,丘逢甲已寫出寓意非淺的七言詩“採見南山歲幾重,古色古香豔秋容。愛花合為淵明壽,酒浸黃英晉萬鍾。”(見郭兆華《丘逢甲先生的生平》)
光緒元年(1875年),丘逢甲隨其父遷到彰化縣新伯公劉氏家塾就讀。
光緒二年(1876年),丘逢甲填寫了一首詞《西江月·窮經致用》:興起八叉手健,吟成七步才雄。更兼經史滿懷中,只覺大才適用。欲布知時甘雨,願乘破浪長風。他年位若至三公,定有甘棠雅頌”。(見郭兆華《丘逢甲先生的生平》)
光緒三年(1877年),丘逢甲參加台灣府童子試,因考生中丘逢甲年齡最小,而交卷最早,受到當時視察考場的福建巡撫丁日昌的注意,連稱“奇童”,特贈“東寧才子”印一方,由此聞名全台。應試後,由於丁日昌的推薦,丘逢甲前往澎化筱雲山莊就讀,得到名師吳子光(字芸閣,廣東嘉應州人)的指導,學識更為長進。
光緒四年(1878年),丘逢甲因祖母去世,從筱雲山莊趕回東勢角奔喪。不久,恩師吳子光又不幸逝世。
光緒六年(1880年),丘逢甲隨父到彰化縣王子社丘氏學塾輔助父親教課兼讀書,舉家亦遷至該處。
光緒八年(1882年),丘逢甲獲得“廩餼(由公家發給在學生員的膳食津貼)”待遇。
光緒九年(1883年),丘逢甲遵照父親的意見,迎娶廖賡芳的長女為妻。 [13] 

丘逢甲考取功名

光緒十一年(1885年)秋,丘逢甲赴福州應鄉試,未能考中。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丘逢甲鄉試失敗後,在閩、粵周遊了一些時日,結識了嘉應詩人王曉滄。同年春,返回台灣,仍隨其父“佐課蒙童”,併發奮攻讀。
光緒十三年(1887年),唐景崧受朝廷委派,擔任台澎道。他雅好文學,上任後,常在官邸舉辦“文酒之會”,請僚屬、文士赴會,吟詩屬對,極一時之盛。丘逢甲素善詩文,又有“才子”之名,很快就被唐景崧羅致到幕府,受到賞識。唐景崧曾賦贈一聯給丘逢甲:“海上二百年生此奇士,腹中十萬卷佐我未能。”(見丘菽園《揮麈拾遺》卷四)不久,唐景崧將丘逢甲推薦到海東書院攻讀。從此,丘逢甲與台灣上層人物的交往逐漸增多。期間,丘逢甲結識了陳省三、許南英、施士浩、汪春源等詩友。 [17]  [13] 
光緒十四年(1888年),參加鄉試,中試為舉人。丘逢甲再赴福州應鄉試,考取舉人,名列第三十一名。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丘逢甲首次到北京,參加會試,陰曆三月上旬考試,五月揭榜,他名列三甲九十六名,被欽點為工部虞衡司主事。丘逢甲無意仕途,因此,在皇帝接見後,便告假返回合灣故里。在京會試期間,丘逢甲結識了黃遵憲温仲和等人,並和許南英有詩詞唱和。丘逢甲在返回台灣途中,在上海作了短暫停留。並與幾年前認識的嘉應詩人王曉滄再次相會。同年秋,丘逢甲回到台灣,受到各界人士和親戚朋友的熱烈歡迎。唐景崧在接風的酒宴上賦贈一詩給丘逢甲“一年不見丘才子,今日相逢喜欲狂。滄海魚龍神變化,秀才文字憶商量。聽濤亭上燈如昨,覓句堂前酒再香。從此詩人須破例,勳名待出水曹郎”。(見丘菽園《揮麈拾遺》卷四)唐景崧還勸勉丘逢甲出來做官,但丘逢甲婉謝了唐景崧的邀請,只答應擔任《台灣通志》的採編工作。 [13] 

丘逢甲講學生涯

光緒十六年(1890年),丘逢甲應聘擔任台中宏文書院主講。丘逢甲在彰化的舊居已破敗,他中進士後,親戚朋友紛紛捐資饋贈,幫他在台中潭子鄉大埔厝新修一座房舍,名曰“柏莊”,丘逢甲舉家遷往該處。唐景崧得知此事賦贈一詩,其中兩句“新得柏莊疑傲我,山村終恐誤英雄”。詩中還是勸丘逢甲不要死守山林,而應該出仕為官。但丘逢甲還是沒有接受唐景崧的意見。
光緒十七年(1891年),丘逢甲仍主講於台中宏文書院,併兼台南羅山書院的主講,他面對中外急劇變化的形勢,十分注意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勉勵學生“勤閲報章,以廣見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教課之餘,他積極參加由唐景崧發起的“牡丹詩社”活動。
光堵十八年(1892年),丘逢甲除擔任台中宏文書院、台南羅山書院的主講外,又兼任嘉義崇文書院的山長。在教課之餘,丘逢甲遊歷了台灣的一些名勝古蹟。
光緒十八年(1892年),《台灣通志》總局正式開設,丘逢甲被聘為採訪師,負責採訪、補輯鄉土故實,因此有較多機會深入民間,瞭解社會民情。
光緒十九年(1893年),丘逢甲仍主講宏文、羅山、崇文各書院,並繼續從事《台灣通志》的採編工作。同年,為唐景崧的《請纓日記》作序。 [13] 

丘逢甲抗倭守台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丘逢甲身在台灣,十分關注戰爭的發展。請求已經升遷為署理台灣巡撫的唐景崧,批准他創辦義軍。請求得允後,丘逢甲於中秋節前後開始辦起。四處動員,以“抗倭守土”相號召,招募了為數眾多的台灣青壯年入伍。經費不足,丘逢甲“傾家財以為兵餉,不足則乞諸義士以助之”(江山淵《丘逢甲傳》)不久,一支號稱一百六十營(實際上經過短期訓練的不過三十餘營)的台灣義軍正式成立了,丘逢甲擔任全台義軍統領(又稱義軍大將軍)。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國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丘逢甲悲憤交加,當即刺血上書,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此後還多次聯合台灣紳士向朝廷發出籲請電,要求廢約抗戰。清廷不顧全國人民的憤怒反對,執意割讓台灣,下令唐景崧率領官員內渡,委派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為割台特使。在這種情況下,丘逢甲聯合一批愛國紳士,倡議台灣自立為民主之國,冀圖用這種不牽連清政府的名義,與日軍展開抗戰。5月21日,“台灣民主國”正式成立,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親草憲法,以藍地黃虎為國旗,“永清”為年號。5月25日,舉行就職儀式,由丘逢甲率領軍民,向唐景崧遞交總統印璽。事後致電清廷:“台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表示台灣永遠不離開祖國。
四天後,日本侵略軍從台灣東北部的三貂嶺登陸,接着進攻基隆。當時,台北的防務由唐景崧負責,台南的防務由劉永福負責,台中的防務由丘逢甲、林朝棟負責。由於唐景崧平時放縱部下,致使該部紀律鬆懈,無心抗戰。一旦與日軍交手,便節節敗退。不幾天,基隆失陷,台北兵亂。在這種情況下,唐景崧化裝逃離台北,乘外輪溜回廈門,台北實際成了不設防的空城,便被日軍輕易佔領。當基隆失陷、台北告急的消息傳到台中時,丘逢甲急舉義軍從台中趕赴台北增援,行至中途,得知台北已淪陷、唐景崧已內渡,丘逢甲氣憤至極。日軍攻佔台北後,乘勝沿鐵路線南侵,直達新竹縣。丘逢甲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二十餘晝夜。後因“晌絕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 [13] 

丘逢甲兵敗內渡

新竹之戰失敗後,丘逢甲與幾位親信藏匿於山野間,他們當時想投奔台南劉永福處,可惜道路被日軍所封鎖,不能行。丘逢甲提出收集殘部、聯合山胞、據山死守的方案,未能被大家所接受。此時,部將謝道隆(字頌臣,廣東嘉應州松源鄉人)勸丘逢甲説:“台雖亡,能強祖國,則可復土雪恥,不如內渡也!”(見丘琮《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丘逢甲按受了謝的建議,於是連夜趕回台中柏莊,收集細軟,帶領家人,由梧棲港乘木帆船離開台灣。在離台前夕,丘逢甲抑制不住內心的悲憤,寫下《離台詩》六首,交給妹夫張曉峯珍藏。木船在台灣海峽漂流了幾天幾夜,終於在泉州港登了岸,當時已是陰曆六月上旬(當年有閏五月),由於連年憂勞,加上海上幾天幾夜的顛簸,“故在泉,忽嘔血數升,幾不起。”(見丘琮《倉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譜》)
丘逢甲在親人的照料下,在泉州休息了一些時日,又乘船赴汕頭。在汕頭,與其他家人和部將會齊後,即乘舟溯韓江而上。途經潮州時,與分別達七年之久的老友温仲和相會,事後丘逢甲作有《潮州喜晤温慕柳同年別後卻寄》一詩。在旅途中,丘逢甲還寫有《鮀江秋意》《潮州舟次》《舟入梅州境》《客愁》等詩。
同年中秋節前,丘逢甲抵達祖居地鎮平縣文福鄉印山村,有詩《乙未秋歸印山故居,因遊仙人橋作》。因印山村的祖宅荒蕪,丘逢甲一家只好暫時借住於鎮平縣城東側的東山烏石山房,並着手在淡定村修建新居。同年冬,丘逢甲向兩江總督張之洞寫信,請求他奏請表彰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台灣義軍殉難將士,結果毫無下文。丘逢甲不禁發出“湛身難訴遺民苦,殉義誰彰故部賢”的感嘆。(見《答台中友人》)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丘逢甲自內渡回粵後,心情異常鬱悶,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台灣,寫下了《天涯》《愁雲》《往事》《春愁》《當歌》等數十首詩篇。同年春,委派謝道隆重返台灣,探聽消息。謝臨行前,丘逢甲寫有多首詩相送。同年夏,丘逢甲淡定村的新居落成,取名為“心太平草廬”。南廂房取名為“念台精舍”,北廂房取名為“嶺雲海日樓”,丘逢甲作有《淡定村心太平草廬圖記》。同年五月,為了和省城的社會名流取得聯繫,丘逢甲動身前往廣州。途中經過梅州、潮州、汕頭和香港,赴覽了當地的一些名勝古蹟,均有詩紀遊。在梅州拜訪了當地名流梁國瑞,在潮州,還意外地會見了王曉滄。到廣州後,丘逢甲作了較長時間的逗留,除遊覽了名勝之地外,還先後拜訪了廣東巡撫許振煒、翰林院編修劉可毅、菊坡書院山長梁居實等人,丘逢甲得到他們的同情。特別是許振煒,十分讚賞丘逢甲的詩才和抗日護台的義烈事蹟,並關注他目前的困難處境。當時有一批劣紳,聯名控告丘逢甲“違旨抗日”,要求官府嚴辦。許振煒對於這份控狀,判為“挾私誣害”,並聯合刑部尚書廖壽恆一道上書朝廷,請求朝廷批准丘逢甲歸住廣東祖籍。最後得到朝廷的批准,同意其“歸籍海陽”。 [13] 

丘逢甲投身教育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丘逢甲奉“歸籍海陽”的朝旨,攜帶着妻室兒女,來到海陽(今潮州)定居。同年春,丘逢甲從南洋歸僑口中得知了新加坡學者丘菽園,便修書一封聯繫。不久,丘菽園寄來《菽園贅談》,要求丘逢甲作序,丘逢甲欣然答應。從此,他們兩人書信往來頻繁。同年,丘逢甲受聘擔任韓山書院的主講。當時,該書院風氣保守,丘逢甲力圖打破這種局面,注重用新思潮啓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結果“被目為異端”。年底,丘逢甲氣憤地辭去教職。同年,丘逢甲取號“仲閼”,表示其志願多受阻閼而不得志的心情。並創作了許多感懷時事,瞻念祖國前途的詩篇,如《海軍衙門歌同温慕柳同年作》《歲暮雜詩》《聞膠州事書感》等。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丘逢甲主講於潮陽東山書院,慈禧捕殺“戊戌六君子”的消息傳來,丘逢甲感到震驚,寫下了《聞言者屢有改科舉之議,迭頤山見贈韻,簡温慕柳同年金山書院》詩。丘逢甲在教課之餘,遊覽了潮汕地區的許多名勝古蹟,寫了《説潮》等數十首詠誦潮汕歷史典故和民情風物的詩篇。同年冬,丘逢甲聽説老友黃遵憲因參與康梁變法而遭到慈禧“革職放歸”的消息,特地從潮州趕到梅州看望他。丘逢甲還為黃遵憲新落成的“人境廬”題寫了楹聯。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丘逢甲仍講學於潮陽東山書院,併兼澄海景韓書院的主講。同年春,許南英來潮汕看望丘逢甲,兩人賦詩唱和,丘逢甲一連寫下了《鮀江喜晤許藴伯大令》等十七首詩。春末夏初,戊戌科狀元夏同龢前來潮汕,與丘逢甲交誼甚深、在幾個月的相處中,賦詩唱和,交換對時局的看法;還一同遊覽了潮汕的許多名勝古蹟,共同發起了重修潮陽大忠祠、祭祀文天祥的活動。夏同龢還為丘逢甲書寫了“澹定村”三個大字和“馬來西極,龍卧南陽”的楹聯,丘逢甲有詩酬謝。在連年的講學活動中,丘逢甲深感舊式書院難以造就先進人才。因此,他決定創辦新式學堂。同年冬,他辭去東山、景韓兩書院的教職,首先在潮州創辦東文學堂,聘請日本學者熊澤純之助來學堂兼課,向青年學子介紹西方文明。不久,又聯合温仲和楊守愚等人,在汕頭籌辦“嶺東同文學堂”。逢甲親自撰寫《創設嶺東同文學堂緣起》,系統陳述該學堂的辦學宗旨和具體辦法。期間,丘逢甲曾到香港、九龍、澳門,寫有《九龍有感》《澳門雜詩》等。在香港,首次與潘飛聲見面,丘逢甲有《次韻答蘭史香江見贈》詩。在港期間,他還與康有為唐才常等人有過交往,並曾合影留念。同年,丘逢甲認識了日本友人平山周犬養毅、近藤,此後互有通信聯繫。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春,丘逢甲應廣東地方當局的委派前在南洋調查中國僑民的情況。從二月中旬到五月底,歷時三個多月,先後到過新加坡和馬來亞。期間,丘逢甲多次發表演説,鼓勵僑胞們的愛國熱情。在新加坡逗留期間,得到丘菽園的熱情接待,並先後會見了康有為、容閎林文慶、葉季允等知名人士。此外,丘逢甲還為創辦“嶺東同文學堂”募集了一筆資金。同年陰曆六月初,丘逢甲離開新加坡回國,到家時卻得知他的兩個兒子丘琰、丘球在潮州遭鼠疫而夭折,這使他陷入極度的悲哀之中,創作了《南還抵汕頭埠,聞琰兒球兒殤耗,哀感書此》詩。當時,丘逢甲的家屬已經遷回淡定村。不久,弟弟丘崧甫又不幸病逝,年僅二十八歲。為了安慰家人,排遣心頭的悲痛,這一年的下半年,丘逢甲陪同父親遊覽了福建巖前的均慶寺、鎮平藍坊的清涼洞、梅縣松源的祥光寺等名勝。丘逢甲還特意攀登了梅縣的陰那山,朝拜了靈光寺。在從陰那山回來的途中,丘逢甲又特地到“人境廬”看望黃遵憲,並互賦詩唱和。 [13]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5月,嶺東同文學堂遷往汕頭同慶善堂,澄海籍開明紳士林梁任為董事,丘逢甲為總監督(即校長),延請温仲和、何壽朋、温丹銘、姚梓芳等任教員。 [24]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丘逢甲仍在汕頭主辦“嶺東同文學堂”,他針對洋教大量輸入的現狀,大力提倡孔教,冀圖以之抗衡,並作詩《為潮人士演説孔教於鮀浦》。寒假期間,丘逢甲在淡定村接待了從台海專程來探望他的謝道隆。分別長達七年之久的兩位老友,在淡定村相處了十天。臨別時,丘逢甲作有《送謝四東歸》詩。同年,丘逢甲通過潘飛聲認識了陳擷芬,併為陳擷芬主辦的《女學報》題詩。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年底,“嶺東同文學堂”因鼓吹新思潮,受到地方守舊勢力的搗亂。丘逢甲憤而辭去學堂監督職務,開始謀向廣州發展新教育,為此,在廣州逗留了幾個月。
光緒三十年(1904年),丘逢甲在家鄉鎮平縣積極興辦新學,在縣城創辦“鎮平初級師範傳習所”;在東山、員山創辦“創兆學堂”;在鄉設“自強社”。同年陰曆八月十三日,温仲和在鬆口病逝,丘逢甲前往弔唁,並應其親屬的請求寫了墓誌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國爆發了抵制美貨的愛國運動,抗議美國政府對中國僑胞的迫害。丘逢甲在潮州參加了這場反美愛國運動,他聯合潮汕地區的學界、商界同人集會,向省城發了抵制美貨的通電。同年,他還派遣門人前往福建的上杭、武平,廣東的興寧、五華等地興辦新學。興寧縣的興民中學堂還遙聘丘逢甲為該校監督。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上半年,丘逢甲在家鄉創辦“鎮平縣立中學堂”,並在鄉族中提倡種植果木、革除奢侈祭祀等陋習,勸人禁賭、禁抽鴉片煙。丘逢甲在粵東辦新學的成績,受到社會上開明人士的好評。同年夏,兩廣總督岑春煊聘請丘逢甲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及廣州府中學堂監督。正在廣州法政學堂求學的鄒魯慕名求見,丘逢甲收他為門生。同年,廣東學政朱祖謀因病辭職,迴歸故里,丘逢甲作《送朱古微學使乞病旋里二首》詩送行。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丘逢甲仍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及廣州府中學堂監督,寒暑假則由省城返回淡定村省親。他利用和上層人物的關係,暗中為保護革命黨人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潮州黃崗起義失敗後,廣東地方當局欲大肆搜捕黨人,丘逢甲曾從中建議防止株連;梅縣鬆口學潮發生後,兩廣總督想停辦全梅學校,丘逢甲陳説利害關係,成功阻止。 [13]  同年底,參加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 [14] 

丘逢甲抱憾而終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丘逢甲被廣東教育界推舉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並受聘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仍兼廣州府中學堂監督。 [2]  [13]  6月,清政府公佈《諮議局章程》,要求各省設立諮議局。為推進諮議局的籌建事宜,廣東先行設立諮議局籌辦處,由指定的22名議紳組成。丘逢甲是議紳之一,負責諮議局成立前的準備工作。 [14] 
宣統元年(1909年),作《秋懷》詩八首以表達政見。同年9月,廣東諮議局正式成立,議員94人。在選舉中,丘逢甲與盧乃潼共同當選為副議長。 [14]  他利用副議長的身份,安插革命黨人古應芬、鄒魯在諮議局任職,並提出“禁賭案”。十二月,與議員陳炯明一道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十六省諮議局代表會議。同年,受聘為兩廣總督公署議紳及兩廣方言學堂監督。
宣統二年(1910年)春,革命黨人葉楚傖來廣州,丘逢甲與他有交在,並作《與楚傖千仞聞歌作》《題楚傖汾湖吊夢圖二首》詩。同年,丘逢甲的好友湯壽潛從浙江來到廣州,丘逢甲作《廣州晤湯蟄仙同年》等詩。同年,丘逢甲還與革命黨人高劍父高奇峯兄弟有接觸;與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有通信聯繫;與廣東新軍將領黃仕龍、饒景華等人有接觸,曾一同拜渴南海神廟,丘逢甲作《南海神廟韓碑亭記》及《波羅謁南海神廟五十二韻》。同年中秋節前,丘逢甲到羅浮山旅遊,在山上逗留了十天。下山後,又順路遊覽了惠州西湖。同年底,又遊覽了南海西樵山。所到之處,均有詩紀遊,這些詩,曾以《羅浮游草》為名刊刻行世。同年,丘逢甲開始將自己內渡回粵後的詩作進行整理編輯,定名為《嶺雲海日樓詩鈔》。
宣統三年(1911年)4月,廣州起義爆發。丘逢甲當時在淡定村料理父親喪事,當他得知革命黨人犧牲眾多的消息,十分悲痛,趕忙回到廣州,盡力營救革命黨人。9月,廣東光復,丘逢甲任廣東軍政府教育部長。11月,丘逢甲作為廣東軍政府的三個代表之一,出席了南京組建中央臨時政府的會議,會上當選為中央參議員。在南京開會期間,他為廣東北伐軍進軍長江北岸,做了一些後勤聯絡工作。此外,他還冒雪拜謁了明孝陵,赴覽了莫愁湖等名勝之地,寫下了《謁明孝陵》《登掃葉樓》《雪中游莫愁湖》三題共十首詩。
民國元年(1912年)初,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開會期間,肺病復發,口吐鮮血。他自感情況不妙,急忙告假,在隨員丘復等人陪同下,匆忙乘海輪南下。至廈門,丘逢甲稍作停留,他得知福建局勢未安、省議會也未成立,便帶病電告福建都督,建議速行召開省議會。1月下旬,抵達汕頭,此時病情已經加重。2月上旬,抵達淡定村故居,此時其已病危,但他仍念念不忘國事。2月25日,病逝於淡定村。他彌留之際,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4月2日,丘逢甲的遺體被安葬在其居地印山村後的山坡上。 [13] 

丘逢甲主要影響

丘逢甲政治

宣統元年(1909年),廣東諮議局成立,丘逢甲被推舉為副議長。廣東諮議局存在兩年多,共開常年會議兩次,臨時會議兩次,處理議案147件。丘逢甲作為諮議局副議長,在廣東諮議局會議速記錄中可以查明其出席了諮議局的每次會議。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丘逢甲是盡職的。在正議長易學清因事缺席時,還代易學清主持會議工作。
丘逢甲平常對諮議局議案的發言並不積極,但對自己關注的議案,則“高談雄辯,四座皆驚”,關注最為持久的無疑是禁賭議案。既往關於丘逢甲的傳記中,將禁賭議案看作丘逢甲的首倡,這與歷史事實有較大出入,議案爭論過程的記載也不符合歷史實際。禁賭議案實屬於總督交議案,由直轄兩廣總督衙門的“會議廳”在諮議局的第一次常年會議開幕時提出。這是會議廳提出的7件議案之一。雖然《籌禁廣東各項賭館議案》並非由丘逢甲提出,但與其也有關係。在諮議局開辦前,諮議局籌辦處的議紳和全省勸辦督保局的局紳組織“議案預備會”,以討論廣東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禁賭即其中的“標題”之一。丘逢甲為該會的發起人,他對賭博向來旗幟鮮明地表示否定。廣東諮議局討論的禁賭問題,分歧並不在於“是否禁”,而在於“如何禁”。廣東地方政府希望先籌抵賭餉後禁賭,而諮議局議員主張先一律禁絕,然後再通盤籌抵賭餉,即禁賭與籌餉理應分開。丘逢甲與正議長易學清、副議長盧乃潼都是堅持一律禁絕的核心力量。但兩廣總督對諮議局的議案表示不滿。雙方爭執到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的臨時會議上仍沒結果,禁賭之事無法付諸實行。在同年的常年會議上,諮議局採取強硬立場,提出《廣東禁賭請電奏定期實行案》,並以停議、辭職相威脅,迫使兩廣總督據情代奏。
最為重要的是對安榮公司鋪票議案的關注。在廣東諮議局的所有議案中,引起軒然大波的並不在於耗時最為持久的禁賭議案,而是蘇秉樞的安榮公司開設鋪票案,其實質也即為:在廣東禁賭的大環境下,安榮公司是否可以設立所謂的危害稍小的鋪票,以相對“和緩”的方式,漸次達到最終禁賭的目的。對這一議案,贊成禁者書“可”字,反對者書“否”,但投票結果卻是“否”議員佔據上風。丘逢甲對投票結果大為惱怒,憤然出會場而去。
廣東諮議局書記員鄒魯,將會議情況以及“可”、“否”議員名單交於報社發表,對於鄒魯的行為,丘逢甲不僅在言辭上表示贊同,同時聯絡其他“可”議員,向資政院提請辭呈。但事情的詭異之處在於,月餘已過,資政院並無反饋意見。丘逢甲進而聯合議長易學清、副議長盧乃潼,以廣東諮議局正、副議長的名義,再次呈遞辭職申請。廣東諮議局正、副議長的統一行動,社會輿論施加的壓力,使清政府不得不正視廣東諮議局的意見,要求兩廣總督袁樹勳派人查辦。廣東按察使、勸業道和巡警道奉命斡旋,希望廣東諮議局私下了結,以避免社會影響的進一步擴散。但丘逢甲拒絕地方政府要求私下處理的要求。最終以清政府准許“否”議員辭職,對“可”議員表示“慰問”,這場持續數月的政治風波才告一段落。鄒魯等人也利用“可”議員的社會聲望,建立《可報》。丘逢甲則對《可報》的創立表示默認和贊同。
另外,丘逢甲還重視對教育類議案的關注。他對地方教育特別重視,既往傳記中認為“振興女子小學議案”是丘逢甲的功勞,這與歷史事實有所偏差,此議案實由陳炯明提出。但丘逢甲在出掌諮議局期間,尤為重視推動教育議案的通過與執行,前後多達9件。 [14] 
清廷調廣西巡撫張鳴岐任兩廣總督,他在丘逢甲等人一再敦促下,終於在1911年3月30日下達禁賭令,並公佈極其嚴厲的懲治條例。曾飽受賭害的廣州市民“紛紛慶祝巡遊”。從1911年至1913年間,公開聚賭活動漸告斂跡。丘逢甲禁賭之舉深得民心,一時揚名於海內外。這正如民國初年國會議員江山淵所説:丘逢甲“於地方積病,尤日思所以構陷而廓清之,如禁賭一案,其最著者也”。 [44] 

丘逢甲教育

保台愛國英雄丘逢甲 保台愛國英雄丘逢甲
丘逢甲認為“欲強中國,必以興起人才為先;欲興起人才,必以廣開學堂為本",於是他決定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先在家鄉蕉嶺丘姓族中辦起兩間新式小學,一為在今附城東山村辦了城東創兆學校,一為在蕉嶺文福鎮之創兆學校。接着又到福建武平、上杭等縣辦了七間新式小學,繼而又創辦鎮平中學(即今之蕉嶺中學),又曾到興寧(今興寧縣)、長樂縣(今五華縣)去勸學。 [3] 
丘逢甲和學者温仲和在潮汕講學,並在汕頭創辦了同文學堂,並以他們的學説陶冶人才。他講學內容超出了當時一般學堂只講四書五經的傳統,還講了許多新內容:“考古人良法善政,與泰西互證可行於今者",以及“以算學為各學科之根本,約子弟治算,有代數、幾何算稿"。他在書院堂壁四周放置格致(物理和化學)、算術等參考圖書,懸掛地圖和潘鴻軒百果掛圖等新學資料。 [3]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丘逢甲從東山書院景韓書院辭職後,在潮州鎮平會館創辦東文學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學堂遷往慰忠祠,更名為嶺東同文學堂。其時,丘逢甲受委派往南洋調查聯絡華僑,並籌款謀在汕頭辦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5月,嶺東同文學堂遷往汕頭同慶善堂,丘逢甲為總監督(即校長),延請温仲和、何壽朋、温丹銘、姚梓芳等任教員。嶺東同文學堂採取分班教學的做法,開設了經、史、國文、東文(日文)、格致、化學、生理衞生,以及“兵式體操”等新學課程,講授近代科學,宣傳新思想,深受粵閩贛地區青年的歡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冬,丘逢甲親自撰寫《創設嶺東同文學堂序》和《嶺東同文學堂開辦章程》,在澳門《新知報》發表,系統地闡述教育救國思想和興辦新式教育的主張,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為綱,西學為目”的辦學宗旨和“借勁東文”的辦學途徑。經過苦心經營,嶺東同文學堂成為粵東新學的一面旗幟,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嶺東民氣蓬勃奮發”,如早期同盟會成員何天炯、何天瀚、劉維燾、張谷山,參加黃岡起義的李思唐、李次温、杜國英,辛亥革命時期的廣東北伐軍司令姚雨平、北伐名將林震,以及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中國現代高等數學教育先驅黃際遇等,都曾是這裏的學生。 [24] 
嶺東同文學堂作為近代粵東地區首所新式學校,開創了潮汕新學的先聲,掀起興辦新式教育的高潮,對推動近代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24] 
丘逢甲內渡大陸後數年間,於潮州、嘉應地區致力於創辦新學,成績卓著。1906年夏,他被兩廣總督岑春煊聘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和惠、潮、嘉視學員,以及廣府中學堂、商業職業學校的監督。從此他在廣州度過了最後的崢嶸歲月。同年11月6日,廣東總教育會成立,德高望重的丘逢甲被公舉為該會的正會長。 [44] 
廣府中學是當時廣州最古老的一間公立中學,校址在小北司后街(今越華路)越華書院的故址。丘逢甲上任後,聘請同盟會員丘冬友(蕉嶺人)、王獅賢(梅縣人)、林魯傳(平遠人)等革命黨人為監學。該校在丘逢甲監督期間,“管教整肅嚴明,學部徐視學評為廣東第一”。 [44] 
1908年,丘逢甲又受聘為兩廣學務公所議紳。1909年,廣州兩廣方言學堂監督隗文雲無理撤換教員引起學潮,後被撤職。但當局仍“擬將各班班長及代表革除或記過,以儆效尤”。新任監督丘逢甲卻堅持認為“監督既撤職,則學生不應懲辦”。結果,學生獲勝,學校得以照常上課。 [44] 
丘逢甲重視學校風氣的培養,聘請朱執信任學監和負責講授西洋史課程,還聘請同盟會員鄒魯擔任國際公法、經濟學和財政學的講授工作。學校面貌為之煥然一新。丘逢甲以強國為目的,先後共“勸辦學校百數”。他不愧為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教育家。 [44] 

丘逢甲詩作

思想源流
丘逢甲的早期作品主張“天然”,反對人工的刻意雕琢,詩境明朗直白,質樸自然。如,《初夏雨中》其二便將暮雲遮山,乍晴還雨;瓜架豆棚,雀躁鳴蟬的初夏田園景色描寫得格外傳神。內渡後,他親身經歷了國仇家恨和身世飄零坎坷之苦,對社會矛盾和民族危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表現人民生活、評述國家大事的作品風格沉鬱頓挫,所作《秋興》《秋懷》等,很大程度上是學習杜詩的結果。他晚年的作品更趨成熟穩健,顯現出沉雄闊達之風。
其次,南宋詩人陸游對丘逢甲影響極大。二人都生活在民族危難之際,都擁有力挽狂瀾的雄心壯志,卻也同時遭遇着報國無門的境遇,因此他們擁有同一顆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內渡後,每當激憤難平之時,丘逢甲也同陸游一般寄情山水之間,攬勝吟詠,寫下了如《惠州西湖雜詩》《遊羅浮》等風格清新雋永的詩歌。
再次,丘逢甲是祖籍粵東的客家人,且內渡後與客家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因此受嶺南詩派和客家民歌的影響頗深。
最後,新思想和新知識在丘逢甲的詩歌中也有所反應,例如“電輪”“民主”和“殖民”等。這些正是“詩界革命”創作綱領的重要表現。 [15] 
藝術特色
第一,感情真摯強烈,情景交融。
中國古典詩歌講求“詩言志”,認為詩歌需要做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情之所以動人,關鍵是情真,而這一點在丘逢甲愛的國詩篇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作為一位愛國志士,聞聽此事異常悲憤,便組織義軍親自領導了這場保台鬥爭,血戰二十餘日後,義軍大敗。之後,舉家內渡,作組詩《離台詩》(六選二):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
我不神閒聊劍俠,仇頭斬盡再昇天。
面對割讓台灣等地一事,作者充滿了憤懣之情,痛恨政府的苟延殘喘,卻無力迴天;願將自己的生命和熱情化作滿腔熱血,將侵略者殺盡。
第二,豪邁雄健,靈力遒勁。
江山淵認為丘逢甲詩歌豪邁雄健的風格正是他粗獷豪放性格的折射。如,《韓山書院新栽小松》(四選一):
出林鱗鬣尚參差,已覺幹霄勢崛奇。
只恐庭階留不得,萬山風雨化龍時。
作者以小寫大,將直衝霄漢的凌雲壯志寄託於院內新栽的小松樹身上。小松雖然剛出山林,卻有傲視羣雄的非凡氣勢,認為普通的庭院不能將他的遠大志向束縛住,只要時機成熟,它將會大展鴻鵠之志。事實上,作者是在以小松自喻。
第三,詩人內渡後的詩歌主要是抒發對台灣的思念和對祖國統一的熱切盼望,此時期的詩歌具有沉雄頓挫、蒼涼悲壯的特點。
如《往事》:
往事何堪説,征衫血淚斑。
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
不知成異域,夜夜夢台灣。
作此詩時,距作者離台歸返已一年有餘。雖然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日子早已遠去,然而台灣淪喪和抗擊失敗的悲愁苦恨仍然強烈地激盪在作者的心中。
第四,託物言志,寄託遙深。
比興這一藝術手法在丘逢甲詩歌中運用極為廣泛,以此來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和含蓄性,給讀者以聯想。如《歐冶子歌》中便借讚頌歐冶子的鑄劍來抒發趕盡侵略者,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愛國思想。“妖鳥西飛金兩翅,飛啄羣龍龍半死。神龍不死何時起,金仙鉛淚流不止。”其中,“妖鳥”指的是日本,“龍”指的是華夏民族,而“西飛”則是日本侵佔台灣的比喻。此外,詩作還讚頌了象徵着中華民族力量和智慧的“神劍”,它可以“崑崙為礪沃礁砥,陸斬虎獅水劇兕。妖鳥哀號張大嘴,羣魔乞命等羊豕”。而“虎獅”“妖鳥”和“羣魔”都是侵略者的化身,只有依靠“神劍”,才能戰勝他們,“乃使五洋沉軍艦、六洲平戰壘”。又如,《晨起書所見》借一羣麻雀抵禦烏鴉的侵擾,向讀者闡釋出即使再弱小的力量,只要聯合起來也能力大無窮。國家倍受凌辱,只要中華民族聯合起來,定能驅逐列強,完成祖國的統一。然作者在末尾卻發出了“嗟哉不能羣,人而不如鳥”的感嘆,這是面對現實中人心不齊發出的慨嘆與深深的無奈。
第五,以文為詩,行筆自如。
所謂“以文為詩”是指將詩歌原有的格律、句式打破,縱橫變化,以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散文化的句式擺脱了舊格律的束縛,是對古典詩歌格律和形式的突破與創新,是詩人在探尋詩體解放方面所做出的大膽嘗試,是實踐黃遵憲“我手寫我口”主張的具體措施。例如,《嗟哉行》一詩便繼承了漢樂府和雜言詩的藝術特徵,長短有致,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15] 

丘逢甲書法

丘逢甲善於書法,其書法取法於顏真卿蘇東坡。在用筆方面:以筆力渾厚,挺拔雄勁,圓筆中鋒,藏鋒出之為主;字形方面:取其外拓與厚實,自然與疏朗的特點;章法方面:通篇起伏跌宕,一氣呵成,迅疾而穩,給予人沉穩與莊重的效果,具有沉着而痛快的藝術感染力。 [36] 

丘逢甲歷史評價

唐景崧十分賞識丘逢甲,認為“海上二百年生此奇士,腹中十萬卷佐我未能”。 [17] 
丘逢甲去世後,在廣州的台灣同胞作了一幅輓聯:憶當年,禍水滔天,空拼九死餘生,隻手難支新建國;痛今日,大星墜地,只剩二三遺老,北面同哭故將軍。 [13] 
清末民國民主革命者江瑔《丘倉海傳》稱其“幼負大志,於書無所不讀,老師宿儒,鹹遜其淵博……尤善詩,恆寢饋於李、杜、蘇、黃諸家,去其皮而得其骨。” [16] 
中國近現代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錢仲聯《近百年詩壇點將錄》:其深到之作,魄力雄厚,情思深摯,人境(指黃遵憲)亦當縮手。 [12] 
清末民國詩人潘飛聲:丘詩“長篇如長槍大劍,武庫森嚴。七律一種,開滿勁弓,吹裂鐵笛,真成義軍舊將之詩。” [12] 
新加坡學者丘菽園《詩中八友歌》:吾家仙根工悲歌,鐵騎突出揮金戈;短衣日暮南山阿,鬱勃誰當醉尉呵。 [12] 
清末民國詩人吳芳吉:某所資取於四子者,不僅其文,尤在其人。若陶之超塵拔俗而無厭世之心,杜之窮迫飢驅而無絕望之語,屈則忠愛之忱不諒於世,而至死不去國,丘則處積弱之勢、衰敗之秋,而能發揚民族精神、祖國文化,以與時代俱進,此皆某所馨香禱祝以為創造民國新詩最不可少之資也。 [16] 
民國初小説家江山淵:(丘逢甲)軀幹魁梧,高十尺以外。廣額豐耳,兩目奕奕生氣光。言論風生,往往一語驚四座,聲震屋宇。……所謂詞章,凌厲雄邁,不愧古之作者。 [15] 
柳亞子《論詩六絕句》:時流竟説黃公度,英氣終輸倉海君,戰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雲。 [11] 
梁啓超飲冰室詩話》:①吾嘗推公度、穗卿、觀云為近世詩家三傑,此言其理想之深邃閎遠也。若以詩人之詩論,則丘倉海(逢甲)其亦天下健者矣。②蓋以民間流行最俗最不經之語入詩,而能雅馴温厚乃爾,得不謂詩界革命一鉅子耶? [11] 
近現代目錄學家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民國初元,(丘)君曾一至金陵,餘猶及見之,軀幹修偉,虎虎有生氣。”又説“仙根本負盛名,唯鮮與中原通聲氣,至有不能舉其名者。工力最深,出入太白、子美、東坡、遺山之間,又能自出機杼,不拘拘於繩尺間,固一時健者也。 [22] 
詩人王松在《台陽詩話》中稱讚丘逢甲詩“淋漓悲壯,盤錯輪囷,肖其為人”。 [16] 
中國近現代西洋文學家吳宓認為丘逢甲的行跡神似陸游“而詩中多從軍之什。感懷舊跡,傷心時變。激宕不平之氣,真切流露,則尤酷似劍南”。 [16] 
于右任題寫的台北市新公園(今改稱“二·二八公園”)內紀念丘逢甲的“倉海亭”亭聯:耿耿孤忠,系民族復興鬥士;錚錚鐵骨,亦詩壇崛起人豪。 [22] 
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副研究員鄧菀莛:中國詩學現代轉型,是關乎中國詩學正變、分合的重要問題。於詩學變革初期,丘逢甲響應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倡導的維新改良,並積極參與詩界革命。丘逢甲、黃遵憲、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詩學,對中國詩學從開始變革到現代化推動,乃至新詩誕生、詩學(詞學)發展、詞學學科初建產生深刻影響。 [17] 

丘逢甲軼事典故

丘逢甲在參加台灣府童子試時,因考生中丘逢甲年齡最小,而交卷最早,受到當時視察考場的福建巡撫丁日昌的注意,丁日昌有意考察丘逢甲的才學,便以“甲年逢甲子”的上聯命對,丘逢甲略作思考,便出口對曰“丁歲遇丁公”(因當年為丁丑年,丁丑之年遇見這位姓丁的巡撫,對得妙極),丁日昌“驚為才子”,為了更進一步考察丘逢甲的詩才,丁又命逢甲以台灣風物為題,作竹枝詞百首,日未晚,百首竹枝詞已成。丁日昌看後,拍案叫好,特意將逢甲父子留在官邸,設宴招待,並贈送一枚刻有“東寧才子”的印章給丘逢甲。從此,“丘才子”的稱譽便在台灣四處傳誦。 [13] 

丘逢甲人際關係

先祖
丘逢甲是客家人,其遠祖早先居住在黃河流域之光州固始(今河南商丘)一帶。後來由於北方戰亂頻繁,才逐步南遷。南宋末年,丘氏家族的二世祖丘創兆,參加了文天祥的“勤王之師”,“勤王”失敗後,創兆公才舉家從福建上杭縣遷居廣東鎮平縣員山(今蕉嶺縣文福鄉)。清朝乾隆年間,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率領家人,由鎮平員山東遷台灣,定居在彰化縣東勢角。 [13] 
祖父
丘學祥,善武術,在彰化設立國術館,教授生徒,為人能鋤強扶弱,好打抱不平,故頗受人們尊重。 [13] 
父親
丘龍章,字浩臣,號潛齋,咸豐初年台灣府農生,畢生從事鄉梓教育,在台中一帶設館講學。台灣淪陷,隨丘逢甲內渡回大陸,在粵東鄉居。宣統三年(1911年)春,病逝於淡定村,終年七十九歲。 [13] 
母親
陳氏,精明仁厚,有“古賢婦之風”,光緒五年病逝於台灣彰化縣。 [13] 
兄弟
丘逢甲兄弟十人,姊妹四人,成人者九人,丘逢甲行二。 [5] 
哥哥:丘先甲,字達甫,曾佐興台灣義軍,於台灣割讓日本後一起返回廣東,後又遷回台中。 [5] 
三弟:丘樹甲,字崧甫,台灣廩生,有文武才,乙未抗倭有功。 [5] 
四弟:丘瑞甲,字輯甫,鎮平廩生。 [5] 
五弟:丘兆甲,字時甫。 [5] 
六弟:丘同甲。 [18] 
兒子
長子:丘琮(1894年—1967年),又名念台。抗日戰爭期間任第四戰區少將參議。1948年隨同國民黨政府遷台。1950年到1957年間,任監察委員、台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資政,1957年起連任國民黨中常委。1967年1月,出訪日本,為瓦解廖文毅等早期“台獨”活動而奔走,突發腦溢血身故,享年73歲。 [32] 
次子:丘琳(1896年—1972年),又名鎮侯,新中國成立後曾兼任台盟廣東省委會主委。 [1] 
三子:丘瓚(出嗣),在台灣居住。
注:夭折兩子丘琰、丘球未算入排行。
侄子
邱欽洲,曾任第四屆台中市市長。
侄女
陳邱阿慎(邱欽洲的姐姐)曾任台中市議員,其夫陳彩龍曾任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三屆議員,其子陳端堂曾任第七屆台中市市長。
孫子
丘應楠,民國22年(1933年)生於廣州,丘琮之子。台灣大學畢業後留美,獲理學博士。1984年冬,獲得國際化學學術界最高榮譽——華盛頓化學學會希爾蘭獎。1964年,任教於華盛頓天主教大學。1986年8月,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數理院院士。 [33] 
丘應樞,曾任廣州市台盟辦公室主任。
丘應榆,曾任省台盟副秘書長、珠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 [34] 
丘應樺,丘瓚之子,香港居住,曾任港龍航空公司行政總裁,現任香港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 [35]  [38] 
丘應梁,丘瓚的兒子,曾任台灣新竹衞生局局長。
孫女
丘應棠,學名棣華,丘琮之女。從事教育工作40餘年,台灣教育家。 [34] 
丘淑珍,丘瓚之女,在蕉嶺故居居住,是蕉嶺縣政協委員、縣丘逢甲研究會理事。其生育有兩子一女。 [4]  [39] 
曾孫
丘志斌,丘應樺之子,廣東省丘逢甲研究會聯絡辦公室主任。 [35] 

丘逢甲主要作品

丘逢甲平生創作了近萬首詩歌,現仍保存有2000餘首。 [2]  他的詩集主要有《柏莊詩草》《嶺雲海日樓詩鈔》等。《柏莊詩草》為內渡前作品,作者原以為毀於戰火,後人亦長期未見。1979年始被發現,今由丘氏後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傳世。《嶺雲海日樓詩鈔》12卷,為其弟丘瑞甲從遺稿選輯編年,均為內渡後所作,民國2年(1913年)粵東編譯公司刊印。民國24年(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倉海先生丘公逢甲詩選》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據《嶺雲海日樓詩抄》12卷本所選,增入《離台詩》等作品。民國25年(1936年),中山大學出版《詩鈔》13卷本,系將原書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為2卷,又另輯“選外集”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標點本,即以此為底本。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嶺雲海日樓抄》12卷,附《選外集》《選外集補遺》《柏莊詩草》《其他詩作》,為現行丘詩的最足本。 [30] 

丘逢甲人物爭議

對丘逢甲的爭議,主要是由於他內渡引起的,指責丘逢甲內渡的文字,大體上可分為三類:第一,是將丘逢甲與在台抗日中犧牲的吳湯興、徐驤相比。如稱“逢甲既去,居於嘉應,自號倉海君,慨然有報秦之志。觀其為詩,辭多激越,似不忍以書生老也。成敗論人,吾所不喜,獨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見連橫台灣通史》)後來之爭議即以此為起點;第二,是將丘逢甲與唐景崧相比,意其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耳。丘逢甲死後,有人作輓聯以譏諷之,有“唐總統涕泣誓師,乘隙腰纏偷內渡”“地下若逢唐少保,拊心蒙面污魂過奈何橋”諸語;第三,是將丘逢甲自己的言與行相比,認為其“為德不卒”,如稱:“其未戰而先走之行為則與其先前所發表的激越言辭迥異;更何況丘逢甲在唐景崧不戰而逃時,曾痛罵唐景崧,甚至表示要‘食唐景崧之肉’,但其行徑卻與唐景崧如出一轍,其言行未能合一,終為世人所譏。” [31] 

丘逢甲後世紀念

丘逢甲墓址

丘逢甲墓 丘逢甲墓
丘逢甲墓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鶴湖村,於民國2年(1913年)建成。墓為灰沙砌築,高1.4米,面積約500平方米。碑文記載丘逢甲在台灣率義軍抗日及其內渡後倡辦教育等史蹟。 [28]  2019年5月,丘逢甲墓被列入梅州市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9]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名為培遠堂,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村口。該故居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是一幢坐西向東,兩堂四行的圍龍屋。其正門門匾“培遠堂”為清朝翰林温仲和所書,“培遠”二字取自丘逢甲所書的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各句首字。故居正門,有一尊丘逢甲銅像置於廳堂正中,四壁懸掛着丘逢甲及其故居的簡介。中堂內以10多幅敍事圖文,及展櫃展出的丘逢甲的珍貴遺物、文獻、手稿等,展示着丘逢甲的輝煌過往。2006年6月,丘逢甲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 

丘逢甲紀念活動

2014年12月26日,由廣東省丘逢甲研究會主辦的丘逢甲誕辰150週年紀念活動在丘逢甲故里梅州市蕉嶺縣舉行。紀念活動以“弘揚愛國情·共圓中國夢”為主題,來自北京、廣州、福建、台灣等地的領導、嘉賓和專家、學者,以及孫中山和丘逢甲的後裔,丘氏宗親代表,梅州市以及蕉嶺縣有關領導和學者等70多人共同出席。 [20] 

丘逢甲研討會

1984年12月,廣東省梅州市舉行了全國首次丘逢甲學術研討會,紀念丘逢甲誕辰120週年。為了紀念丘逢甲誕辰120週年,焦嶺縣委、縣政府修建了“逢甲大橋”。 [19] 
1994年,在梅州市舉行了第二次丘逢甲學術研討會。 [9] 
1996年,在台中市逢甲大學舉行了“丘逢甲與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 [9] 
1999年,在台中市逢甲大學舉行了“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及其時代”研討會。 [9] 
2000年,在汕頭市舉行了第三次丘逢甲學術研討會。 [9] 
2001年12月,廣東丘逢甲研究會在以上數次研討會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丘逢甲集》。台灣幾位學者為此書提供了丘逢甲早期若干未刊稿,台灣教育家丘棣華教授也為此書出版而大力贊助。 [9] 
2004年12月23日,在廣東省政協機關會議廳,舉行了“紀念丘逢甲誕辰140週年學術研討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台辦、省台聯、台盟廣東省委、各民主黨派、省工商聯、省社科聯及來自台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丘逢甲親屬近二百人出席。研討會為期兩天,還組織觀看了由兩岸共同合作拍攝的紀錄片《丘逢甲》。 [19] 
2009年11月,中山大學與逢甲大學聯合舉辦了紀念丘逢甲誕生一百四十五週年的學術研討會。 [27] 
2018年11月24日,梅州市丘逢甲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在梅城召開。來自各地的丘逢甲文化研究專家、熱心公益文化人士近百人蔘加了成立大會。 [37] 

丘逢甲大學

逢甲大學 逢甲大學
逢甲大學,以丘逢甲名字命名的綜合性大學,是台灣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學校,以培養工、商專業知識及高級管理人才為主。由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及蕭一山楊亮功等創辦,前身為私立逢甲工商學院,1961年正式招生,1980年改製為逢甲大學。校址原設台中市北屯大坑觀音山,後遷址到台中市西屯區。 [26] 

丘逢甲護衞艦

2016年6月,中國台灣向美國購買兩艘佩裏級護衞艦,派員赴美接艦。 [8]  2017年5月13日,兩艘護衞艦駛進高雄左營軍港,兩艘護衞艦被命名為“銘傳”與“逢甲”,為紀念劉銘傳與丘逢甲。 [25] 

丘逢甲其他

蕉嶺縣蕉城鎮的丘逢甲紀念亭和丘逢甲像 蕉嶺縣蕉城鎮的丘逢甲紀念亭和丘逢甲像
20世紀50年代末,台北市新公園(今改稱“二·二八公園”)建成,內有四亭紀念對台灣有重大貢獻的歷史名人(分別是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橫)。 [22] 
20世紀90年代,為紀念丘逢甲,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將村名改為“逢甲村”。 [21] 
1991年,為紀念文福籍的丘逢甲先生,文福中學經蕉嶺縣人民政府批准易名為逢甲中學。2006年再次易名為逢甲紀念中學 [43] 
1994年,廣東省政府撥款在蕉嶺縣蕉城鎮興建了丘逢甲陳列室丘逢甲紀念亭 [2] 
2001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修建了逢甲大道逢甲大橋。同年冬,受廣東省丘逢甲研究會的委託,由黃志平、丘晨波主編的《丘逢甲集》正式出版,該書被列為國家古籍整理“十五”規劃項目。 [27] 
2015年10月21日,台灣光復70週年之際,記敍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三位蕉嶺籍抗日民族英雄愛國英勇事蹟的《蕉嶺縣“抗日三英傑”傳記叢書》,在北京台灣會館首發。 [41-42] 
2021年,由汕頭市委宣傳部、汕頭市文聯共同編撰的《丘逢甲與汕頭》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40] 
此外,台灣還有以丘逢甲名字命名的台中逢甲路、逢甲夜市、台北丘逢甲紀念亭等以示紀念。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展示有丘逢甲抗日保台的事蹟以及邱氏家族捐贈的丘逢甲遺物。 [7] 

丘逢甲藝術形象

丘逢甲文學形象

2000年春,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以丘逢甲為中心人物的長篇歷史小説和電視劇文學劇本《台灣風雲》,作者閻延文 [27] 
2002年,作家徐青的電視文學劇本《丘逢甲》問世。 [27] 
2006年1月,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丘逢甲的故事》一書,內收《丘逢甲》電視連續劇劇本、丘逢甲的故事和丘逢甲愛國詩歌選讀(王華編撰)。 [27] 

丘逢甲影視形象

2008年電視劇《台灣1895》,邵汶飾演丘逢甲。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