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福星

鎖定
羅福星(1886—1914),字東亞,號國權、中葡血統,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藍坊鄉大地村 [1]  ,生於印尼雅加達,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廣東蕉嶺“抗日三英傑”(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之一 [2]  。少年時期始終懷着為國雪恥、振興中華的抱負。1903年,隨父遷台,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事業。
1912年,羅福星奉孫中山先生委派回到台灣成立中國同盟會支部,籌劃抗擊日寇、光復台灣的革命事業。羅福星主張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台灣遭受異族統治的命運。1913年4月中國同盟會台灣支部大會在苗栗縣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以武裝起義鬥爭形式進行抗日復台的方針,羅福星自撰寫《大革命宣言書》動員台灣人民為爭取回歸祖國而鬥爭,公開號召“在日本強權壓制下的台灣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國主義以外,別無自救之路。”
因為羅福星的抗日革命活動,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從而進行大搜查,羅福星在1913年12月不幸被捕。羅福星在獄中寫下《致愛妻》《致愛卿書》等四封遺書,書中表現他對革命的忠貞:“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耳。”1914年,羅福星被日寇殺害,實踐了他生前的豪言壯語:“大好頭顱誰取去,何須馬革裹屍還。” [3-6] 
中文名
羅福星
別    名
字東亞,號國權
中血 [1]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6年2月24日
逝世日期
1914年3月3日
職    業
革命家
主要成就
台灣日據時期著名的抗日誌士
廣東蕉嶺“抗日三英傑”之一。 [2] 
出生地
印尼雅加達
性    別

羅福星人物生平

羅福星,別名東亞、中血、國權,母親為印尼葡萄牙裔人,1886年2月24日生於南洋爪哇的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祖籍廣東省蕉嶺縣,客家人。羅福星週歲即返回祖籍地廣東蕉嶺縣高思鄉大地村居住,自幼受祖國傳統文化薰陶。 [12] 
6歲在鄉受啓蒙教育,10歲隨祖父羅耀南再去巴達維亞,入當地華僑所辦學校華僑中學,1902年7月畢業。 [7] 
1903年,隨祖父到台灣,居住在苗栗一堡牛欄湖莊(今苗栗縣造橋鄉豐湖村一帶) [7]  ,在苗栗公學學習 [12] 
1906年2月,遷回廣東原籍,在返鄉路經廈門時,秘密加入同盟會。 [7]  返回廣東後,先在故鄉大地村學校擔任體育教員 [12]  ,後受廣東全省學務公所參議丘逢甲之聘,任廣東視學兼廣州府中學堂監督。
1906年底到1907年,被派赴南洋、爪哇等地考察華僑教育工作。
1908年春,被聘為新加坡中華學校校長,以此身份經常往來於新加坡、緬甸和巴達維亞之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
1909年11月20日,同盟會緬甸分會正式成立,為擴展黨務,在緬甸25個城市設立了小分會,設立書報社,羅福星被派往緬甸同盟會分會書報社任書記。 [8] 
1910年,從新加坡轉到爪哇,擔任巴達維亞中華學校校長,其間與胡漢民等同盟會要員往來南洋各地籌款,支持革命。 [12] 
1910年2月,廣東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策反工作頗有成效,正當他們緊鑼密鼓地準備舉事之際,部分新軍與警察發生衝突,引起督署的密切關注,起義被迫提前舉行,倪應典等革命黨人壯烈殉難。同年10月,孫中山與黃興、胡漢民、趙聲等在庇能(今馬來西亞檳城)舉行會議,決定籌款購械,重整旗鼓,再度舉事。會後,孫中山前往越南河內,黃興一行人則去巴達維亞等地視察黨務,並約見羅福星等人,要他們儘快在南洋各地發展同志,組織敢死隊,以便聽命行事。遵照指示,羅福星積極奔走串聯,積蓄組織力量。 [11] 
1911年春,毅然辭去校長職務,先到香港,後於4月27日上午,潛回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在戰鬥中受傷、脱險後再去巴達維亞。同年10月,羅福星奉革命黨軍事領袖黃興之命赴南洋招募民軍,親自率領乘船抵西貢與胡漢民會合,再一同赴廣州增援。廣州光復後,羅福星奉胡漢民之命,與朱玉廷率民軍2000人經上海入蘇州馳援革命黨。年底,南北和議成功,於是解散民軍,再回原鄉執教。 [12]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克復武漢三鎮後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黃興獲悉起義成功,立刻密電巴達維亞華僑書報社,呼籲在財力等方面急速予以支援。華僑書報社在接到黃興密電後,即通知羅福星等二人招募民軍。羅福星在短短四五天的時間內就從華僑中招募了2000餘人,星馳赴難,北上支援湖北軍政府。不過,隊伍到達福州時,恰值南北議和成功,於是民軍奉命解散。 [11] 
1912年3月6日,回到廣東,任大地學校校長。8月,羅福星受革命黨人劉士明之邀來到台灣,從事抗日活動,組織“華民聯絡會館”,籌劃台灣起義。同年12月初赴汕頭“台灣革命本部”商談台灣起義事宜。12月中旬,羅福星、羅國亞等人分別自汕頭、福州、東京先後赴台。再度去台灣,積極聯絡抗日愛國志士,組織同盟會支部,對外用“華民聯絡會館”名義開展活動。與劉士明、江亮能、彭雲軒、邱維藩、林達榮等12人被稱為“十二志士”。在苗栗建立領導機關,以大湖為根據地,派出同志分赴南北各地,設立同盟會分部。在不到一年時間裏,從台南到台北有1500多人蔘加了同盟會及外圍組織。下旬,他們齊集台北大稻埕舉行會議,決定組織分工,分頭髮展黨員準備起義。羅福星負責苗栗、台北的準備工作。因他是客家人的關係,易於接近羣眾,工作進行得格外順利。 [12] 
1913年3月,羅福星認為他們在台灣的起義工作已進行得很有眉目,便託吳頌賢帶一封密函赴廣州,與廣東都督胡漢民聯絡。這封密函帶回國內時,正值袁世凱指使兇手在上海北站刺殺了宋教仁,引發“二次革命”。黃興正忙於籌備軍事策劃討袁。在形勢緊張戎馬倥傯之際,黃興仍然非常關注台灣起義的進展情況。 [12] 
1913年4月21日,與江亮能等人在苗栗召開台灣省同盟會支部的代表大會,動員革命同志迎接抗日起義。會後以革命志士名義發表《大革命宣言書》。並仿照大陸革命黨武裝形式,在抗日起義隊伍中,設旅長、團長、排長等職,由江亮能擔任司令軍長。6月,黃興派潘某前往台灣協助羅福星積極發展組織。7月,又派陳士、王淵兩人赴台視察工作。7月27日,羅福星與陳、王二人在基隆舉行秘密會議,由羅福星做工作報告,並且商議如何在台灣起義舉兵,驅逐日人。這時台灣起義已屆付諸實施階段。8月1日,胡漢民又派吳頌賢、吳覺民前去了解起義準備情況。根據羅福星所提供的數字,參加組織的人數已達5000餘人,前途大有可為,二吳備感興奮。8月16日,他們和羅福星在台北大瀛旅館舉行了一次重要會議,討論國內如何接應、支援台灣起義的具體問題。
羅福星和二吳都認為應由福建和廣東兩省聯手共同策應台灣起義。因此,8月19日羅福星派金星橋專程趕赴福州,徵詢福建都督孫道仁的意見。9月18日,羅福星接到孫道仁的回信,後者對於羅福星的建議,除表示完全接受外,還告知閩、粵兩省已有準備,願做台灣起義的堅強後盾。“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的北洋軍大舉南下,閩粵支援無形中停頓。雖然突遭如此重大挫折,羅福星和他的同志卻毫不氣餒,起義之事仍按部就班進行。羅福星風塵僕僕,奔走各地,聯絡組織毫不懈怠。他赴台南視察,見當地下屬組織——“林季商會”即已擁有會員2萬餘眾,於是決定讓島內反日團體統統加入“華民聯絡總會館”,以總會館為總指揮機關統一領導全台起義。12月間,在台北秘密召集同盟會成員會議,研究如何發動起義。但因敵人搜查甚嚴,起義計劃無法訴諸實行,他也於12月18日,被捕。在獄中及法庭上毫不畏懼,嚴厲斥責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還寫下了許多充滿必勝信心的詩詞。 [12] 
1914年3月3日,羅福星以“首犯”罪名,被處以絞刑。他從容就義,年僅28歲。此為日據時期台灣歷史上震動一時的“苗栗事件”,該事件震驚日本政府,引發國際上的廣泛關注,隨後日本殖民當局對台灣的統治由高壓政策改為懷柔政策。 [11] 

羅福星軼事典故

加入中國同盟會
羅福星,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藍坊鄉大地村,1886年2月24日生於印尼雅加達,羅福星出生時,祖父羅耀南熱望他將來能造福社會,故為其取名“福星”。羅耀南是一位思想傳統的客家人,他希望羅福星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和客家人勤勞淳樸的民風影響,在羅福星滿週歲後將其帶回廣東老家生活。1887年,羅福星隨父母返回廣東大地村,在這裏他接受了啓蒙教育,6歲便能背誦《百家姓》《三字經》等,後又熟讀《增廣賢文》《朱子家訓》等儒家經典,耳濡目染,中華傳統文化的胚芽在小福星的心田裏孕育成長。
羅福星10歲那年,父親羅經史帶着他到印尼,就讀於當地的中華學校。經過幾年的學習,羅福星掌握了英語、荷蘭語等多種語言文字,受到有關人權自由、平等、民主等社會政治思潮的洗禮,這為他日後追隨孫中山參與反清革命鬥爭、發動抗日活動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03年,羅福星中學畢業後隨祖父移居台灣苗栗牛桐湖莊居住,在那裏他親身經歷了日本殘酷的殖民統治。在羅福星就讀的苗栗公學任教的日籍教員,總有一種優越感,言行間常流露出對中國人的鄙視。羅福星十分不滿。再加上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使祖父羅耀南承建台灣鐵路工程的願望難於實現,於是羅福星與祖父在1907年5月決定一同離開台灣,返回廣東老家。羅福星後來談到他當時的心路歷程時説:“餘在數年之前,在台灣有房屋,見日本官吏之逆而惡,既專橫,且不仁,憤慨之極,早已傾家蕩產,悉已拋棄之矣。”
路經廈門期間,羅福星經革命志士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開始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回到家鄉後,羅福星在小學擔任體育教師,他要求學生建立強身強國的觀念,並灌輸民主思想。
在這期間,他受廣東教育總會會長丘逢甲之命,赴南洋一帶視察華僑學校。任務完成後,他返回南洋羣島從事革命活動。1908年3月,同盟會南洋支部正式成立,胡漢民任支部長,統籌管理南洋地區的20個分會。3月15日,孫中山在新加坡新舞台大戲院演講,羅福星聆聽了演講。
1909年11月20日,同盟會緬甸分會正式成立,為擴展黨務,在緬甸25個城市設立了小分會,設立書報社,以宣傳革命為主要工作。羅福星在印尼熟悉書報社業務,又常在宣傳的書報裏以“東亞”“國權”等筆名發表文章,因此被派往緬甸同盟會分會書報社任書記。緬甸華僑反清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引起清政府的密切關注與恐慌,他們便向緬甸政府施壓。迫於壓力,羅福星被迫離開臘戍,轉往巴達維亞從事教育工作,出任當地中華學校校長。在此期間,他不但與當地的華僑領袖建立良好而深厚的關係,並且和流亡南洋一帶的革命黨人如黃興、胡漢民、趙聲等交往甚密。 [8] 
參加黃花崗起義
1910年2月,廣東革命黨人在新軍中的策反工作頗有成效,正當他們緊鑼密鼓地準備舉事之際,部分新軍與警察發生衝突,引起督署的密切關注,起義被迫提前舉行,倪映典等革命黨人壯烈殉難。同年11月,孫中山與黃興、胡漢民、趙聲等在庇能(今馬來西亞檳城)舉行會議,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黃興擔任總指揮,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部。會後,孫中山前往越南河內,黃興一行人則去巴達維亞等地視察黨務,並約見羅福星等人,要他們儘快在南洋各地華僑中發展同志,組織敢死隊,以便聽命行事。羅福星暗中積極奔走串聯,積蓄組織力量。
1911年4月18日,正當羅福星四處奔走、忙於募捐時,接到廣東將舉事的電報,遂與一批同志聯袂回國參加起義。各地同志陸續抵達廣州,以白布纏臂為發難標誌,以海螺為音響信號。4月27日下午5時30分,羅福星隨黃興率領的敢死隊,攻打兩廣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燬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派來彈壓起義的軍隊短兵相接。黃興眼見將身陷重圍,便帶領起義人員設法脱離險境。混亂之中,羅福星掩護攻擊,不幸為流彈傷及左腿,一時血流如注,遂以纏臂白布裹傷止血,並趁炮火間隙潛入一南貨店後院暫避,後幸賴新軍同志掩護脱險。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羅福星偕同胡漢民等避難至緬甸,不久又到巴達維亞,與黃興相見,計劃再次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黃興獲悉起義成功,立刻密電巴達維亞華僑書報社,呼籲在財力等方面急速予以支援。華僑書報社在接到黃興密電後,即通知胡漢民、羅福星等人招募民軍。羅福星在短短四五天的時間內就從華僑中招募了2000餘人,北上支援湖北軍政府。不久,南北議和告成,羅福星奉命解散屯駐在蘇州的南洋民軍。
1911年12月23日,這天是農曆冬至。羅福星心裏還在牽掛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同胞,他徹夜難眠,寫下這首與台灣同胞共勉的詩:
獵獵寒風徹夜吹,蕭蕭落葉故園悲。
市中有客皆瓦缶,台上無冠不野狸。
破碎山河誰補綴,天涯兄弟合流離。
新亭夜夜添新淚,都在二更月冷時。 [8] 
領導苗栗起義
孫中山將收復台灣作為革命目標之一。1912年5月,孫中山對羅福星談到,“台灣是中國領土,決心收復,但為大局着想,必須講求方法,基於種種原因,自己不便出面,亦不宜直接過問。可以去見閩督孫道仁,將來如需軍火,可電告閩、粵兩省都督,自會全力支持”。這對羅福星是極大的鼓舞。同年8月,羅福星接到福州同盟會負責人劉士明的來信,大意為:調查、視察台灣,以舉事於台灣,願君同贊此舉。羅福星接信後欣喜萬分,第二天即離開故鄉鎮平前往福州,這是羅福星最後一次離家,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羅福星到福州後,福建都督孫道仁向他佈置了任務,要他去台之前,先到內地汲取鬥爭經驗;台灣活動所需經費,原則上自行籌措,軍火部分,則由閩粵兩省支援;此行任務以發展組織為第一;有關組織名稱,可以靈活處理,以不使日本人生疑為原則。此外,孫道仁表示,有事可直接與他聯絡。同時,選派了劉志修、徐金因、吳達江、江巴山、林修五、吳修建、金星橋、林志遠、古維新、羅國亞等十一人隨同羅福星到長江一帶考察。1912年11月,羅福星和金星橋、羅國亞來到台灣淡水,隨後,劉志修等人也赴台。
在台灣的劉士明將羅福星等安排在位於台北大稻埕的大瀛旅社。羅福星就以大瀛作為在台北的聯絡點,會見抗日誌士。經過多次詳細討論,羅福星等決定:立即成立中國同盟會台灣支部,對外稱華民聯絡館,將來組織擴大,再以其他不同名稱發展力量;革命機關設在苗栗,以打瀛為分部辦事處;目前任務以招募黨員,發展組織為主,將在日本機關擔任公職的華人列為優先爭取對象。羅福星通過同學舊識先後結識了苗栗的謝德香、黃員敬、傅清風、江亮能和台北的黃光樞等有志青年。遵照羅福星的指示,隨羅來台的劉志修等11名同志,分赴台灣南北各地,招募黨員,發展組織。羅福星則喬裝成商販,在苗栗一帶組織抗日力量。
不久,羅福星在台北大稻埕遇到大陸來台招募革命同志的同盟會會員吳覺民。此後,他們經常在台北會面。兩人共同研究了推進台灣革命的辦法,如首先要舉例證明日人欺負台灣人;其次要宣傳祖國革命的成功和共和政治的理想;最後商定分頭組織革命團體,由羅福星領導華民聯絡會館,吳覺民領導共和聯絡會館,以便積極募集革命志士。為了壯大力量,羅福星與大陸同盟會保持密切聯繫,互相策應;發動民間宗教性、職業性、慈善性的公開組織成員入會,壯大革命隊伍;嚴格入會宣誓手續,採取暗號聯絡、密碼通訊。
1913年3月15日,羅福星在苗栗召開各地抗日誌士大會,發表《大革命宣言》。宣言説:日本據我台灣,於茲十有九年,而人民受害匪淺。今日剝我皮膚,四五年後削我骨肉,八九年後必吸我骨髓矣!哀哉!吾台民!慨自日本之我台灣以來,奪我財產,絕我生命,日本苛政,無所不用其極,豈有諸君甘心受此苛政之下乎?《大革命宣言》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在台灣暴虐統治的罪行,斥責了日本殖民統治者的血腥迫害和殘酷掠奪,號召台灣人民團結起來,配合祖國革命,開展抗日鬥爭。《大革命宣言》散發後,受到全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極大鼓舞了與會的抗日誌士。大會結束後不久,在羅福星的發動和組織下,謝德香、黃光樞等台籍志士,以苗栗為中心,在台北、桃園、台南、基隆、宜蘭等地,分別以華民會、三點會、同盟會、革命黨等各種名義招募會員,甚至以山地原住居民同胞作為對象。同時以江亮能為司令軍長,下設旅、團、營、隊,分別以“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為代號。經過羅福星等人廣泛深入發動,不到一年的時間,同盟會台灣支部會員增至9萬多人。此外,羅福星還積極籌措經費。霧峯林家的林祖密對羅福星十分敬佩,不但捐助2萬銀元,並表示如果革命起義,他可以率兩萬人幫助羅福星一起抗日。
當羅福星等人積極籌備苗栗起義時,正值宋教仁被暗殺,“二次革命”爆發。隨着“二次革命”的失敗和袁世凱北洋軍對南方各省的控制,孫中山和革命派的許多重要人物被迫流亡海外,不僅革命形勢出現危機,也使羅福星等人期望中的大陸支援化為泡影。羅福星等人遂決定以島內革命力量為主要依靠,積蓄力量,準備起義。在羅福星等人的組織與影響下,台灣中南部相繼發生了4起抗日事件,分別是南投事件、新竹事件、台南關帝廟事件、台中東勢角事件。使日本殖民統治者極為震驚,他們在全省範圍內進行大搜捕。
1913年12月18日,羅福星在淡水被捕。日本殖民統治者對於這次台灣人民與祖國大陸的革命取得聯繫並帶有全省規模的革命運動,大為震驚,遂即進行4個月的大檢舉,逮捕4000多人。羅福星被捕後,日警想從他身上獲得更多的情況,日夜對他反覆審訊,用殘酷手段逼他招供。但羅福星除了對“抗日復台”一事承認外,讓日警一無所獲。當他在苗栗臨時法院接受審問時,神情非常鎮定,斥責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暴政。他還在獄中寫了一篇扣人心絃的自白書,詳細列舉日本虐待台灣同胞的種種暴行。他在《自白書》中這樣寫道:“古語云:殺頭相似風吹帽,敢在世中逞英雄。人生只有一次生,絕無二次死之理。當死而不死,遺污名於千載。當死而即死,留芳名於百世。此乃真正之男子漢大丈夫也。餘唯欲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耳。”表現出了視死如歸的壯志豪情。
1914年3月3日上午9點25分,在台北監獄絞首台上,羅福星泰然受刑,年僅28歲。他為爭取台灣人民脱離日本殖民統治,謀求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臨刑前,羅福星寫了一首《祝我民國詞》,把“中華民國孫逸仙救”8個字嵌於句首,以此頌揚孫中山領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豐功偉績:
中土如斯更富強,華封共祝著邊疆;
民情四海皆兄弟,國本苞桑氣運昌;
孫真國手著初唐,逸樂中原久益彰;
仙客早貽靈妙藥,救人千病一身當。 [8] 

羅福星革命生涯

羅福星的父母,祖輩為了生計飄洋過海到荷蘭屬巴達維亞(即印度尼西亞椰加達)謀生,他就誕生於僑居地。出生後隨祖輩東奔西走謀生計。1887年隨祖母,父親返唐山蕉嶺縣藍坊鄉大地村。稍長接受啓蒙教育,後隨父復返僑居地印尼巴城,就讀華文學校,兼習讀荷蘭文。1903年中學畢業後,隨祖父往台灣苗栗縣造橋鄉,就讀苗栗公學。1907年隨祖父重返故鄉。
在這22年期間,他切身感受到荷蘭殖民主義殘酷剝削和壓迫、台灣亡國奴生活的欺凌忍辱的痛苦,激發了愛國主義思想,深深體會到“無國就無家”,“祖國弱受人欺”的苦楚,藴藏着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
青少年的羅福星始終懷着為國雪恥、振興中華的抱負。1907年6月,他由台灣返回故鄉途中,在福建廈門聆聽老師講述革命道理,明白必須喚起民眾,才能救中國,於是毅然參加“中國同盟會”,投身革命事業。
他在家鄉小學任教,利用講壇,撰寫《從軍樂》教材,寓教於課本,學生有時高歌吟唱,有時操練樂府,灌注着愛國主義思想。
後來,他在荷屬巴城、英屬新加坡等地擔任中華學校校長期間,還奉廣東總教育會長丘逢甲之命,到南洋一帶視察華僑學校,宣傳革命。同時與同盟會胡漢民等奔走南洋各埠為革命募集款項,支援國內起義活動。1911年他在黃興領導下返國參加“三·二九”廣州起義,戰鬥中腿部負傷。起義失敗後,復返南洋活動,等待時機為國效忠。
“三·二九”起義失敗後,他毫不氣餒,與胡漢民、黃興等人頻頻聯繫進行活動。1911年10月推翻清朝的武昌起義成功,他奉命在海外招募民軍支援革命,並率領一批民軍到西貢與胡漢民會合,經香港到廣州,領取槍枝彈藥。武裝後的民軍,如虎添翼。他與朱玉廷率二千民軍直撲上海、蘇州,待命參加戰鬥。民軍完成使命後,他返故鄉重執教鞭,繼續進行革命的鼓動工作。
1912年8月間,他奉北伐軍劉士明之命,趕赴台灣從事抗日光復任務。抵台後他與林修五、劉習修等12人密商成立抗日復台革命組織,定名為“華民聯絡會館”,推舉劉士明為主盟人,12人分任“募集主盟負責員”,會後分赴台灣各地進行革命活動。通過深入發動,會員大增,在台北集會,制訂綱領:一、名稱為中國同盟會支部,各地對外利用聯絡會館或其它名稱為掩護,成立分會;二、總會設在台灣大瀛旅社,以便聯絡;三、任務是擴大隊伍,招募會員;四、聯絡各地抗日誌士,組成抗日復台統一戰線。
羅福星明確提出戰鬥口號:“驅逐日人,恢復台灣。”為了壯大力量,他與大陸同盟會保持密切聯繫,互相策應。發動民間宗教性、職業性、慈善性的公開組織成員入會,壯大革命隊伍。並嚴格入會宣誓手續,採取聯絡暗號,密碼通訊。為了在起義戰鬥中統一指揮發揮戰鬥力,將會員進行軍事編隊,委派十人長、五十人長、百人長,司令官等領隊人員,成為有組織、有紀律的隊伍。
經過羅福星等人廣泛深入發動,深受日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的台胞,有如即將爆發的火山。一年之久,革命烈火燃遍全島,會員達9萬多人。1913年4月在苗栗縣召開同盟會台灣支部大會。會議明確提出以武裝起義鬥爭形式進行抗日復台的方針,羅親自撰寫《大革命宣言書》,公開號召“在日本強權壓制下的台灣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國主義以外,別無自救之路。”會議後,志士們着手準備起義事宜。
1913年10月,由於個別會員在搞槍枝時失誤,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從而進行大搜查,逮捕密藏槍枝的會員。接着又逮捕8名宣誓入會會員,導致起義事機暴露。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鞏固殖民統治,出動大批軍警搜捕抗日誌士。在搜捕過程中,羅以巧妙機智方式躲過敵人的搜捕,但敵人不甘心就此失敗,以缺席判處羅福星死刑。羅福星對敵人的判決採取蔑視態度,在羣眾掩護下繼續戰鬥。他寫下了不少鼓舞人民的戰鬥篇章:《自敍》《日記》《雜錄詩篇》《宣告文》《致閩都督報告》《軍人手法》等,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豪邁壯志,表示矢志報國決心,“雖粉身碎骨,而意志仍不屈”,以“救出台民於虎口”為奮鬥目標。他化裝成商人、學者、僑民、軍警等,活動於日本軍警眼皮之下。1913年12月由於叛徒告密,他遭日本警察逮捕,受盡嚴刑拷打,仍大義凜然,誓死不屈。
日本侵略者經過60天的刑訊,一無所獲,於1914年12月將羅福星施以絞刑,終年29歲。他在獄中寫下《致愛妻》《致愛卿書》等4封遺書。書中表現他對革命的忠貞:“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耳。”實踐了他生前豪言壯語:“大好頭顱誰取去,何須馬革裹屍還。” [9]  [14] 

羅福星個人作品

羅福星親自撰寫《大革命宣言書》,並寫下了不少鼓舞人民的戰鬥篇章:《自敍》、《日記》、《雜錄詩篇》、《宣告文》、《致閩都督報告》、《軍人手法》等,以“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豪邁壯志,表示矢志報國決心,“雖粉身碎骨,而意志仍不屈”,以“救出台民於虎口”為奮鬥目標。他被捕後在獄中寫下《致愛妻》、《致愛卿書》等4封遺書。 [9] 
羅著作“苗栗共和黨機關失敗風潮紀念”一書,並在獄中賦言志詩;有一首以羅東亞之名詩如下:
獨飄彩色漢旗黃 十萬橫磨劍吐光 齊唱從軍新樂府 戰雲開處陣堂堂
海外煙飛突一島 吾民今日賦同仇 犧牲血肉尋常事 莫怕輕生愛自由
槍在右肩刀在腰 軍書傳檄不崇朝 爺孃妻子走相送 笑把兵事行解嘲
背鄉離井赴瀛山 掃空東庭指顧間 世界腥羶應滌淨 男兒不識大刀還
彈丸如雨炮如雷 喇叭聲聲戰鼓催 大好頭顱誰取去 何須馬革裏屍回
勇士飛揚唱大風 黔首皆悲我獨雄 三百萬民齊奮力 投鞭短吐氣如虹
青年尚武奮精神 睥睨東夷肯讓人 三島區區原弱小 莫怕日本大和魂
軍樂揚揚列隊過 天朗風清感慨多 男兒開口從軍樂 同唱台疆報國歌
東來客族據吾藩 驅逐夷蠻我國尊 白種更傳黃禍説 何難今日此爭存。
羅另有名詩句膾炙人口:
“殺頭相似風吹帽,敢在世中逞英雄”。(現流行普及版本是“殺頭好似風吹帽,敢在世上逞英豪”)
臨終詩句
據説羅福星臨行前,於獄中寫了一首〈祝我民國詞〉,把“中華民國孫逸仙救”八個字嵌於句首:
“中”土如斯更富強,
“華”封共祝着邊疆;
“民”胞四海皆兄弟,
“國”本苞桑氣運昌;
“孫”真國手著初唐,
“逸”樂中原久益彰;
“仙”客早貽靈妙藥,
“救”人千病一身當。 [11] 

羅福星親屬成員

祖父:羅耀南 [8] 
父親:羅經史 [8] 
妻子:黃玉英 [12] 
孫子:羅國慶 [6] 
孫女:羅秋昭 [2] 
羅福星的祖輩漂洋過海到荷屬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謀生,羅福星生於僑居地,後隨祖輩東奔西走謀生計。對羅福星童年和少年時期影響最大的親人是祖父羅耀南。羅耀南初到巴達維亞時,年輕力壯,待人豪爽,剛開始給人打工時,生活十分艱苦,後來成為工頭和鐵路工程的承包商,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家境逐漸好轉。羅福星出生時,羅耀南正在台灣洽談修建鐵路業務,得知愛孫出生,格外高興,熱望他將來能造福社會,故為其取名“福星”。羅耀南是一位思想傳統的客家人,他希望羅福星自幼能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和客家人勤勞淳樸的民風影響,便囑咐家人在羅福星滿週歲後將其帶回廣東老家生活。 [11] 
羅福星返回廣東後,先在故鄉大地村學校擔任體育教員,並在1907年秋與黃玉英女士結婚。 [12]  羅福星後裔今散居海峽兩岸和世界各地,他們都熱心祖國統一事業和家鄉建設,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3] 

羅福星人物紀念

1929年,國民黨廣東省執行委員會將羅福星生前的革命經歷呈報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為此批准按照國民黨黨員撫卹條例第六條第一款給予羅福星烈士一等年撫卹金。 [11] 
台灣人民懷念他,將其靈骨遷葬於苗栗大湖羅崗山麓,安眠於祖國山河。民眾集資建立“昭忠塔”、“昭忠祠”,以永作紀念。 [9] 
“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耳!”台灣抗日英雄羅福星臨刑前的這句遺言,在台灣中小學歷史課本中都有體現。 [4] 
1945年,台灣光復後,苗栗客家鄉親將羅福星烈士的靈骨從台北運回苗栗葬於大湖羅崗山麓,並興建召忠祠。 [8] 
1952年,在地方熱心人士奔走下,將羅福星等烈士忠骸安厝在大湖鄉義民廟昭忠塔,上面掛有蔣介石頒贈的“忠烈永式”四個大字。大湖鄉義民廟昭忠塔安葬與苗栗素有淵源的抗日革命先烈羅福星、陳阿榮、張火爐、賴來、李阿齊等人的忠骸,與拓墾先民共同安奉於昭忠塔,供後人效法。 [6] 
1953年,又在苗栗縣大湖鄉修建羅福星紀念館,供人民緬懷瞻仰。這一切,正如他在獄中所寫“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耳”,台灣人民將他的名字深深地鐫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 [11] 
1986年,在羅福星志士誕辰一百週年時,台北市民眾集會舉行隆重紀念活動,郵政部門發行“羅福星紀念郵票”400萬枚,台北市和苗栗縣等地豎立“羅福星銅像”供後人瞻仰。 [9] 
2006年,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之後,特別將羅福星烈士的大幅照片懸掛在中央黨部的外牆,藉此提醒大家,愛台灣、愛“中華民國”不是口號,必須要以行動來證明。 [6] 
2014年3月2日,苗栗縣大湖義民廟舉辦抗日烈士羅福星殉國100週年追思活動,馬英九應邀出席,由苗栗縣長劉政鴻、“立委”陳超明、徐耀昌、大湖鄉長陳永福及羅福星孫子羅國慶、孫女羅秋昭等人陪同上香祭拜,併為羅福星畫像揭幕。 [6] 
2015年7月,大陸第一部全面介紹和評價台灣著名抗日誌士羅福星的著作《台灣抗日英烈——羅福星傳》正式出版。該書選擇在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出版,得到兩岸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15] 
2015年10月21日,台灣光復70週年之際,記敍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三位蕉嶺籍抗日民族英雄愛國英勇事蹟的《蕉嶺縣“抗日三英傑”傳記叢書》,在北京台灣會館首發。 [16-17]  [19] 

羅福星人物評價

羅福星是廣東蕉嶺“抗日三英傑”(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之一。在他29年的短暫生命中,先在南洋為傳播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學説、積蓄革命力量,做了大量的宣傳與組織工作,為謀求民主革命的勝利作出突出貢獻;後在辛亥革命高潮中返穗參加黃花崗起義,事敗後返回南洋各埠募款圖謀再舉;中華民國開國大典前,他奉命去南洋籌款並招募民軍北上,為拱衞南京新生革命政權而奔波效力。在民國創立之初,羅奉命赴台密謀“驅日復台”,為組織發動台灣抗日運動、謀求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統一與國家民族的富強而赴湯蹈火,直至被日本侵略者處以絞刑,獻出寶貴的生命。(新華網評 [15] 
羅福星追隨孫中山革命,為爭取台灣人民脱離日本殖民統治,謀求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國檔案報》2017年1月6日 總第3013期 第三版評 [11] 
羅福星是印尼華僑,早年投身辛亥革命。為了台灣的光復,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來到台灣組織起義,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但雖敗猶榮。(台灣《中外雜誌》月刊2003年7月號評 [12] 
馬英九在紀念抗日烈士羅福星殉難100週年追思會上表示:羅福星一生傳奇,是台灣人參加黃花崗之役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沒有烈士拋頭顱灑熱血,革命不會成功,台灣也不會光復”。 [13] 
台灣苗栗縣大湖鄉公所所長鬍娘妹:羅福星在台灣宣傳革命,在很短時間招募同志數千人,除了他本人之前從事革命工作的寶貴經驗和膽識才幹外,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成功,鼓舞了台灣同胞,也喚起同胞愛國愛鄉的民族意識。 [4] 
徐博東在《蕉嶺縣“抗日三英傑”傳記叢書》首發式上表示: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三位抗日英傑的愛國事蹟,分別發生在甲午戰後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是對李登輝之流“台灣人沒有抗日”、“台灣應該感謝日本統治”等無恥讕言的有力駁斥。我們應該弘揚三傑的愛國事蹟,引導教育兩岸青少年繼承他們的愛國精神,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18] 

羅福星人物故居

羅福星故居位於蕉嶺縣藍坊鎮大地村,距縣城有10多公里,是羅福星的祖父羅耀南於清朝咸豐年間親手創建。故居佔地面積1995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140平方米,共有57間、5廳、6天井,為四槓合面三門樓兩層土木結構的客家圍屋。蕉嶺縣重視羅福星故居的保護工作,積極組織相關部門,劃定保護範圍和控制地帶,保持故居完整,進行了保護性維修和周邊環境整治。2011年1月,羅福星故居被省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