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銘傳

(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

鎖定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台灣省首任巡撫 [1]  [2]  更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 [3] 
1864年,授直隸提督。無錫之戰中,率中路淮軍太平軍黃子隆以下兩萬餘人。先後於黃陂濰縣壽光等地敗東捻軍。後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1884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於淡水等地率軍擊敗法國艦隊的進犯 [4] 
1885年,任台灣巡撫。在台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台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台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後加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1891年辭職。其治台策略與理念,後來由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承續,是推動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台灣洋務運動之父和台灣近代化之父之譽。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劉新圩病逝。贈太子太保,諡壯肅。身前著述有《劉壯肅公奏議》及《大潛山房詩稿》刊行問世。2011年4月12日,劉銘傳遺骨葬到其故里。 [4] 
中文名
劉銘傳 [5] 
別    名
省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5] 
出生日期
公元1836年(丙申年)
逝世日期
1896年1月12日 [5] 
職    業
政治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俘太平軍黃子隆以下兩萬餘人
主要成就
黃陂、濰縣、壽光等地敗東捻軍,收平西捻
淡水之戰,開啓台灣近代化
出生地
廬州府合肥縣(今安徽肥西)
代表作品
《大潛山房詩鈔》《劉壯肅公奏議》
諡    號
壯肅
追    贈
太子太保
榮    譽
台灣近代化之父
性    別

劉銘傳人物生平

劉銘傳早期經歷

劉銘傳 劉銘傳
劉銘傳,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於合肥西鄉(今肥西縣大潛山麓的劉老圩。劉家世代務農,父劉惠,生6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 [2] 
兒時患過天花,鄉里稱“劉六麻子”。劉銘傳11歲時,父親病故,隨後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各自成家,此後便與母親周氏單獨生活。母子相依為命,靠販私鹽為生。劉銘傳性情豪爽,同當地青年人相處甚好。
有一天,劉家因繳不出團隊的糧食,被當地土豪侮辱。劉銘傳向土豪警告道:“你們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鄉民,否則,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見是一個赤手空拳的毛頭小子,狂笑道:“孺子還敢阻擋我嗎?”劉銘傳奪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頭顱,跑回鄉里大呼:“某土豪給我殺死了,你們要保衞家鄉,就跟我來吧!”當即有數百名鄉里青年表示擁戴。劉銘傳便領着這些青年,在大潛山修圩築寨,開始了團練生涯。 [6-7] 

劉銘傳領銘字營

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鴻章曾國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軍。劉銘傳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各領本部團練投奔。曾國藩對這批新募淮勇極為重視,所有器械糧餉的供應悉仿湘軍,手訂營制,親到校場檢閲,命劉銘傳充任“銘字營”營官。“銘字營”中多為劉家子弟,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和劉銘傳辦團練中結納的“同裏敢戰之士”,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成了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幫手。
四月,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張樹聲的“樹字營”等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先後佔領杭頭和新場兩地,直迫南匯城下。此時,南匯太平軍守將吳建瀛和劉玉林發生動搖,通過當地團練頭目前來“乞和”。
因吳建瀛還有所猶豫,劉銘傳一面派部將前往劉玉林處聯絡勸降,一面與潘鼎新率部進逼城下,劉玉林乘機挾持吳建瀛出城投降。吳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劉銘傳以鄉情、高官厚祿相引誘,將吳部駐南匯太平軍1萬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編為8營,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實力。
五月三十一日,劉又率部擊退從川沙方向來攻的太平軍,於第二天乘勝攻佔川沙。劉銘傳因此升遊擊並獲賞戴花翎。 [6] 

劉銘傳連戰連捷

劉銘傳 劉銘傳 [8]
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率3000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登岸後,驕兵輕進,在同觀山與太平軍遭遇激戰,被打潰。後來,在由外國僱傭軍組成的洋槍隊援助下奪下福山。劉銘傳升“以總兵補用”,不久擔任江蘇狼山鎮守使。隨後,劉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佔太倉、崑山,攻下江陰縣城。劉銘傳又被升為記名提督。十二月,劉銘傳乘機向無錫太平軍發起進攻,經過一天巷戰,俘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下2萬多人,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
1862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役,由於城內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部淮軍數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過4個多月激戰,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淮軍入城後,瘋狂屠殺了護王陳坤書以下太平軍將士近萬人。劉因功被“賞穿黃馬褂”。攻下常州、蘇州以後,淮軍實力大為擴展,劉銘傳部已獨立成軍。
轄有左、中、右3軍,每軍6營,共18營,另有炮營1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銘部擁有9000多人,洋槍4000多支,成為淮軍中的勁旅。
1863年(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洪仁玕等護送到廣德,後又被堵王黃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復回廣德。劉銘傳奉令跟蹤追擊,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斃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洪仁、洪天貴福輾轉至江西,先後被俘殉難。劉銘傳被清廷“補授直隸提督”。年僅28歲的劉銘傳,一步步登上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任軍職最高的人。 [6]  [9] 

劉銘傳鎮壓捻軍

劉銘傳筆記 劉銘傳筆記
1864年(同治四年),曾國藩督師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時清將僧格林沁正率精鋭騎兵尾隨捻軍左奔右突,疲於奔命。銘軍秉承曾國藩、李鴻章旨意,保存實力,駐六安、霍山一帶按兵不動。僧格林沁部1.1萬多人馬被捻軍全殲,僧格林沁斃命。清廷聞訊震怒,嚴旨申飭曾國藩,給劉銘傳以革職留任的處分。十一月,劉銘傳尾追捻軍,衝過周家口,強渡沙河,在宏濟橋與捻軍賴文光任化邦牛洛紅等遭遇,銘軍憑藉洋炮隊火力,殺傷捻軍甚眾,於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劉銘傳因此官復原職。九月,捻軍賴文光部與張宗禹部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 [10] 
李鴻章趁機擴充淮軍,由4萬人擴展到7萬人,銘軍馬營增加尤為迅速,在淮軍28個馬營7000多匹戰馬中,約有13營3500多匹隸屬銘軍。銘軍負責追剿東捻軍,歷時三載,最後在楊州瓦窯鋪將東捻軍戰敗。清廷授予劉銘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賞給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劉銘傳以封賞太少,告積勞成疾不能坐騎為由,請假回鄉養病。在東捻軍垂危之際,西捻軍聞訊馳援,直逼天津。清廷驚恐,嚴旨不停催促劉銘傳率軍護衞。劉銘傳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徒駭河之間的狹長地帶,銘軍在西捻軍被圍後與之決戰,致西捻軍全軍覆沒。劉銘傳以收平西捻軍的全功而晉爵一等男。 [6]  [11] 

劉銘傳失意閒居

隨後赴陝甘,配合左宗棠鎮壓回民起義 [31]  。至陝甘後,劉銘傳頭傷後遺症復發,加之李鴻章保薦出任陝西巡撫未成,以“腦痛欲裂”為由,奏準獲假3個月回籍休養。此時銘軍已有2萬人馬,劉銘傳推薦甘肅提督曹克忠統領。劉回家不久,銘軍武毅右營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發生譁變。因此,劉銘傳以薦舉非人而受革職處分。劉銘傳心灰意冷,退志更堅,即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莊園,修成合肥西鄉的劉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劉新圩。 [6] 

劉銘傳保衞基隆港

劉銘傳閒居十幾年中,國事日益衰敗,外患也日益嚴重,在同一些辦洋務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已解甲歸田,在鄉間隱居多年的劉銘傳憤然而起,準備重赴沙場,殺敵報國。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台灣事務大臣,籌備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
1884年六月,法國侵略者把戰火燒到台灣海面,清廷詔令劉銘傳入京,他當即上了一道《遵籌整頓海防講求武備折》,慷慨主戰。6月26日,清廷下詔,命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就在同一天,法國政府下令將駐越南的東京灣艦隊和南中國海艦隊混合編組,成立一支特遣艦隊。
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第二天即巡視要塞炮台,檢查軍事設施,並增築炮台、護營,加強台北防務。在他到達基隆的第15天,戰爭就爆發了。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台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台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台進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
法軍侵犯基隆首戰即告失敗,於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議條件,清政府再次拒絕。此時,法艦已有預謀地集中於福州馬江,乘清軍將吏相信“和談大有進步”、絲毫不作準備之際,於23日下午發動突然襲擊,把福建水師所有戰艦全部擊沉,然後炮轟馬尾造船廠和馬江沿岸各炮台。從此,法軍就牢牢地掌握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得以隨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孤拔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台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台北,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於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鋭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藥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鬥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説:“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餘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
法國新的和議條件,其中一條是法國佔領基隆、淡水作為可以接受第三者調停的先決條件。由於淡水大捷,清政府斷然拒絕這樣的條件。為了挽救進攻受挫、和談停頓的困境,法國侵略者宣佈自10月23日起封鎖台灣。法軍的封鎖使台灣對外貿易交通中斷,生產停滯,糧餉支絀。但在這種情況下,全台軍民同仇敵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許多大陸大小船隻,不顧風浪和被截捕的危險,採取夜航、偷渡或在東南部海岸登陸等方式,突破法軍封鎖線,把3000名淮軍、60門鋼炮、9000支步槍、200萬發彈藥、40只魚雷和10萬兩餉銀安全運到台灣。沿海地方當局也紛紛“協餉饋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雲南廣西兩省軍隊也相機向安南邊境的法軍陣地進攻,以為牽制。在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灣終於度過了法軍封鎖所引起的社會經濟危機,使敵人的封鎖計劃完全破產。
劉銘傳招撫台民圖 劉銘傳招撫台民圖 [8]
法軍自淡水慘敗後,即集中注意力於基隆。從11月以來,雙方衝突時斷時續。
1885年1月以後,戰鬥加劇。3月初,法軍增兵大批到達,3日法軍派出精鋭1300餘名猛撲月眉山,5日又出動2000名直攻戲台山。守軍腹背受敵,抵擋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區悉為敵所佔據。兩軍隔河對峙,直至戰爭結束。法軍多次進攻,用了不少氣力,而始終侷促於基隆港周圍一隅之地,經常受到強大守軍反攻的威脅。為了擺脱進退維谷的困境,法軍於3月29日向澎湖發起進攻,31日佔領澎湖島。但與此同時,法軍在鎮南關大敗,導致茹費理內閣倒台,中國佔有了極其有利的形勢。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中法合訂越南條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於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而告結束。 [12] 

劉銘傳督辦台灣

1885年(光緒十一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劉銘傳在台灣任職期間,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台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台灣防務也日益鞏固。清廷加劉銘傳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
1890年(光緒十六年),劉銘傳因通商口岸税務問題上與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礦招商承辦等事,遭到頑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對和清廷的嚴厲申斥,憂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辭呈。次年清廷準其辭職。劉銘傳懷着憂鬱之心乘船離開他苦心經營7年之久的寶島。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潰敗,清廷令劉銘傳出山,劉因病重辭命。不久,《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創置的台灣省被割讓給日本,憂思鬱結,口吐鮮血,於光緒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劉新圩病逝。 [6] 太子太保,諡壯肅。 [13] 

劉銘傳主要功績

  • 奠定建制
劉銘傳到台灣各地巡視、查勘,於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區劃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為三府、一州、十一縣、四廳,從而基本奠定了台灣地方行政區劃的基礎。 [14] 
  • 整肅吏治
吏治上,劉銘傳努力做到賞罰分明、秉公執法,懲處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的官員,保薦和提拔了一大批為台灣國防和經濟建設做出貢獻的人才。 [14] 
  • 加強防務
劉銘傳充根據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特點,劉銘傳集中解決防務中炮和船兩大問題。到1888年7月,劉銘傳共修築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為海防建設的重點,派水師駐紮澎湖,添購兵船,改變了台灣“水師無船”的狀況。此外還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以製造槍彈為主,兼務修理軍械,對全台防軍進行了整編。在籌備防務過程中,劉銘傳重點在面對日本的台灣北部地區設防。 [14] 
  • “理番”
1885年秋,台灣發生未經招撫的“生番”殺害墾民事件,劉銘傳決定派兵前往,“先令譯人入社勸導,如肯就撫,即無需用兵”。於是各番社頭目紛紛就撫。到1886年5月,“半歲之間招撫四百餘社,剃髮歸化逾七萬人”。劉銘傳在奏摺中寫道:“民番皆朝廷赤子”,朝廷理應“一視同仁”。同年劉銘傳設立撫墾總局,兼任撫墾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對於番民“教之耕耘,使饒衣食”,發展番地生產。設置“番學堂”,招收番童入學,提高番人知識水平。他還親自寫了一首《勸番歌》,此歌通俗易懂,在“撫番”中發揮了重要的教化作用,體現了劉銘傳“示威懷德、一視同仁”的團結少數民族政策。 [14] 
  • 發展工商
劉銘傳在任台灣巡撫期間大力興辦和整頓各種實業,其中最著名的為基隆煤礦。台灣地區盛產樟腦、硫磺。劉銘傳奏請清廷於1886年先後在台北設立官腦總局、磺務總局,實行專賣制度,並一度將樟腦收購權交給商人承包。在滿足本地需求之後,積極將產品向外推銷,與外國爭利,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14] 
交通方面也發展迅速。1887年滬尾至福州川石山海底、安平至澎湖媽宮港海底電纜鋪設成功,從此,台灣與大陸電訊暢通。劉銘傳在此基礎上設立了電報總局。同時,他還率先對舊的鋪遞驛站傳送法進行了改革,仿效外國郵政通信的先進辦法,於1888年在台北設立郵政總局,發行郵票,使台灣的郵政事業發展起來。 [14] 
劉銘傳於1886年在台北特設商務局,同年又在新加坡設分支機構招商局(通商局),招募華僑商股,並將所募股金定購10艘輪船,成立了輪船公司,與外國商輪展開競爭。 [14] 
劉銘傳指出修鐵路不僅對加強海防有重大意義,而且可以“繁興商務,鼓舞新機”,提議修建台灣鐵路。1886年10月,他委令派駐新加坡招商局的官員招股集資,並拒絕了英國旗昌洋行願意承辦鐵路的要求。他認為,鐵路是國家“血脈”,斷不能聽任外人壟斷。1887年,劉銘傳在台北設立鐵路總局,聘用外國技術人員擔任設計、測量工作。經過將近四年的艱苦施工,台北至基隆段鐵路於1891年竣工通車。台灣鐵路是中國自行集資、自行興建、自行控制的第一條鐵路。 [14] 
  • 整頓財政
劉銘傳注意開源節流,重點抓好了清賦和整頓厘金兩項工作,為台灣的近代化建設提供了資金基礎,台灣剛建省時,經費不能自給,需要中央的財政補貼和福建的協餉每年共80萬兩白銀,經過劉銘傳的整頓,五年後就取消了福建的協餉,並且不要中央財政的補貼了。 [14] 
  • 教育
劉銘傳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在全台各地開辦了幾十所書院、義學、官塾。於1887年3月興辦了一座“西學堂”,開設英文、法文、地理、歷史、測繪、算術、理化等課程。當他被迫離開台灣以後,他把朝廷歷年來給他的養廉銀和賞銀,都留在了台灣的西學堂和番學堂。 [14] 

劉銘傳軼事典故

劉銘傳常州獲寶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四月,劉銘傳率部佔領常州後,住在原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一天夜裏,劉銘傳聽到院子裏有金屬撞擊之聲,急呼親兵到院中搜查,結果發現是馬籠頭上的鐵環撞擊馬槽發出的聲音。他命親兵將馬槽移開並刷洗乾淨,這才發現原來是一個銅盤,上面還有蝌蚪形的文字。後經人鑑定,這個銅盤叫“虢季子白盤”,是西周時期的寶物。劉銘傳自然十分高興,告訴家人妥善保管。後來劉銘傳回鄉養病(原擬3個月,實際賦閒13年),各地名士紛紛慕名參觀此盤,劉銘傳也很是得意。
這個消息被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知道了,這位酷愛古文物的老夫子趕緊派人遊説劉銘傳,説是願以重金購買,結果被劉銘傳一口回絕。後來,翁同龢又派人向劉銘傳表示雙方結好之意。劉銘傳知道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還是謝絕了這種好意。這下徹底惹惱了翁同龢,也為劉銘傳以後的官場生活埋下了禍根。 [15] 

劉銘傳恩將仇報

同治六年(1867)正月,李鴻章為了剿滅東路捻軍,和曾國荃商定採取分進合擊的策略,淮軍方面的劉銘傳率“銘軍”西上,曾國荃派鮑超率“霆軍”東下,在尹隆河一帶對東路捻軍形成兩路夾擊之勢。劉銘傳與鮑超約定正月十五日上午七時出兵,但為了爭頭功,劉銘傳率部上午五時就出發。結果,“銘軍”與捻軍遭遇,被殺得大敗,劉銘傳幾乎成了俘虜。這時,鮑超的“霆軍”趕到,不僅救出了劉銘傳及其殘部,而且使戰役反敗為勝。但劉銘傳卻推卸責任,一是責備部下劉盛藻“浪戰輕敵”,一是責備鮑超未能按時趕到合擊敵軍。結果李鴻章據此上奏朝廷,使得劉盛藻和鮑超受到嚴厲處分。
鮑超本來等着朝廷嘉獎,不想卻差點兒丟了腦袋,真是又急又氣,當即暈倒。後來,鮑超抑鬱成疾,回鄉養病,一蹶不振。這一事件引起包括曾國藩在內的湘軍將士對劉銘傳的強烈不滿,李鴻章也十分被動,不得不出面上奏朝廷為鮑超請功。雖然事情總算得以平息,但劉銘傳以怨報德的行為卻讓包括同僚舊友在內的人們覺得過分。他以後長期賦閒在家不被起用,不能説與此無關。(見尹隆河戰役 [16-18] 

劉銘傳陝西督軍

清廷派左宗棠為陝甘總督並督辦陝甘軍務,鎮壓當地的捻軍和回民起義。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十二月,回民起義軍擊斃左宗棠愛將劉松山,一路南下。西太后急命李鴻章入陝督辦軍務。左宗棠唯恐李鴻章搶功,指使手下奏報陝西“匪患”已經肅清,則李不必西來。李鴻章也不想自討沒趣,因此派劉銘傳前往。左宗棠對此也深表不滿,不願劉銘傳插手其中。劉銘傳自然對左宗棠的阻撓也不滿,此時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隨時密報左宗棠軍情的密旨,因而對左宗棠上奏不實之處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內情,與劉銘傳交惡。後來劉銘傳到台灣督辦軍務時,左宗棠進行報復。 [15] 

劉銘傳將計就計

據説法國人得知劉銘傳督辦台灣軍務的消息後,決定在海上謀害他。劉銘傳表面上裝得非常害怕,徵調了不少水師船隻保護自己。到了上海後,更裝得畏畏縮縮,使法國人誤認為他不敢到台灣去督師。正當法國人放鬆警惕的時候,劉銘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台灣了。 [19] 

劉銘傳還我台灣

劉銘傳始終心繫台灣,聽到清政府甲午戰敗、割讓台灣的消息後,他整日沉默無語,“憂思鬱結”,終至卧牀不起。據説,劉銘傳死前還面朝東方高呼:“蒼天啊,還我的台灣!” [20] 

劉銘傳歷史評價

曾國藩李鴻章評價劉銘傳:“臉上有麻者帥才也!” [21] 
台灣被日本佔據後,林朝棟仍然穿華裝不歸日,説:“吾不忍負劉公也!” [20] 
台灣學者稱劉銘傳為“理台政治家第一人,其功業足與台灣垂不朽矣”!有學者稱他為台灣洋務運動之父和台灣近代化之父。 [19] 
台灣史學家連橫: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長治立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勳勞於國家者也。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而銘傳則管、商之流亞也,顧不獲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則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業,足與台灣不朽矣! [14] 
趙爾巽在《清史稿》評價劉銘傳:“劉銘傳才氣無雙,不居人下,故易退難進。守台治台,自有建樹。” [22] 
連橫台灣通史》評價劉銘傳“溯其功業,足與台灣不朽”,“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 [23]  “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久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 [21] 
戴逸認為:“洋務派是19世紀下半葉中國早期改革舞台上眾多派別裏的主流派,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是實力最強的一個,而劉銘傳在台灣興辦洋務則成效最大最成功。” [24] 

劉銘傳人物故居

劉銘傳故居位於肥西縣銘傳鄉(原南分路鄉和井王鄉合併)的大別山區末端大潛山北麓2公里處。 劉銘傳晚年自號“大潛山人”,可見他對故鄉的懷念。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故居
佔地面積近百畝,四周築有內外兩道深深的壕溝,壕溝內的水是從大潛山引來的金河水。四周的圍牆用石頭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東南、東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橋(現已改建為石橋)。各橋分別有兩層門樓七間,舊時住有兵勇保護圩子。
過外吊橋進圩,便是內壕溝,再是吊橋和門樓。進入內壕溝,才是劉銘傳家族居住的內宅。正大廳為三進,每進十三間,頭進與二進之間的天井院是迴廊包廂,第三進為兩層堂樓,主要為女眷居所,正廳大門面對外壕溝的月牙塘,月牙塘的兩尖角內弦是一個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故居正大廳的西南角是西式洋樓,三間兩層,小巧玲瓏,樓上藏書,樓下住人。正大廳北面又有一座兩層五間的“鋼叉樓”。據説,故居的對面大潛山側有一“老虎洞”,故而特建“鋼叉樓”用於“壓邪鎮圩”。
“盤亭”是劉銘傳專為陳列國寶“虢季子白盤”特地建造的。位於“鋼叉樓”的後面,它四面環水,只有一座石橋可以相通。1950年元月,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先生親自護盤進京,將“虢季子白盤”獻給國家。從此,這件“虢季子白盤”一直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盤亭”北面的九間廳,是劉銘傳居家時宴客會友的場所。故居的西北有座霸王墩,為古人類的遺址;故居的東南有個大堰,是當年為建造故居取土燒磚瓦形成的一大片水面。堰中有小島兩座。較小的那座小島正好位於九間廳後,曾經是劉銘傳居家時的彈藥庫。大島上面是一座讀書亭,僅架一座棧橋與外相通。 [25] 

劉銘傳後世紀念

劉銘傳遺骨墓園

劉銘傳墓園 劉銘傳墓園 [26]
2011年4月12日,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遺骨在其家鄉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大潛山安葬,海峽兩岸上千名專家學者、社會賢達及劉氏嫡系後裔、劉氏族人等來賓參加了安葬及公祭儀式。
安徽省肥西縣政府還斥資2000多萬修建了劉銘傳墓園,建於肥西縣境內海拔高大的大潛山北,借山建陵,墓園高達146米,佔地3.34公頃。此次劉銘傳遺骨就安葬在這座墓園內。劉銘傳逝世至2011年的115年間,他的遺骨曾歷經六次搬遷,現存放於合肥其後人家中。除了此次在肥西縣的安葬外,劉銘傳的一部分骨灰還將安葬在台灣。 [27] 

劉銘傳銘傳大學

台灣銘傳大學是一所由家族興辦的私立大學,校名是為了紀念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銘傳大學由包德明博士與李應兆博士共同創辦,於1956年開始籌備,1957年批准設校,並由包德明擔任校長,原名為“銘傳女子商業專科學校”,為台灣最早設立的女子商業最高學府,也是台灣著名的“新娘學校”之一。 [28] 

劉銘傳命名軍艦

2016年6月,中國台灣美國購買二艘佩裏級護衞艦,派員赴美接艦,規劃,未來兩艘護衞艦將命名為“銘傳”與“逢甲”,紀念清末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與抗日名將丘逢甲 [29]  2018年11月8月,“銘傳(PFG-1112)”、“逢甲(PFG-1115)”在高雄左營軍區舉行成軍典禮。 [30] 

劉銘傳家族成員

劉家祖籍江西進賢。據《劉氏宗譜》記載:“始祖賽公,江西進賢縣紫溪村人也。”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陳友諒農民起義軍進入江西,戰亂頻發。劉賽遂隨大流“跑反”到合肥西鄉,後定居大潛山下。 [21] 
劉家世代務農,銘傳父劉惠,母親周氏, [21]  生6子,劉銘傳最幼,排行第六。 [6] 

劉銘傳影視形象

1997年《台灣第一巡撫》張國立 飾 劉銘傳/1997年《一品夫人芝麻官》張國立飾演劉銘傳
2004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劉德凱 飾 劉銘傳
2007年《台灣1895》劉德凱 飾 劉銘傳
2014年《龍飛鳳舞蕭大陸 飾 劉銘傳

劉銘傳後世紀念

  • 劉銘傳紀念館
劉銘傳紀念館位於大潛山西麓,佔地56畝,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距離劉銘傳故居近千米。該紀念館設計時半嵌入山體,維持原始地形地貌,與周邊環境自然銜接,達到建築與山水空間互相映襯。整體造型結合傳統建築佈局,採用院落式佈局方式—-四水歸堂,突出江淮民居意藴 [1] 
參考資料
  • 1.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紀念館試開館 引遊客慕名參觀  .中國台灣網[引用日期2021-01-03]
  • 2.    劉銘傳簡介  .環巢湖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17-08-24]
  • 3.    抗法保台130週年 劉銘傳史蹟展台北開展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0-03-14]
  • 4.    劉銘傳  .合肥在線[引用日期2020-03-14]
  • 5.    合肥最宏大葬禮迎接劉銘傳遺骨   .中安在線[引用日期2020-05-05]
  • 6.    劉銘傳  .新華網.2009-03-26[引用日期2013-11-27]
  • 7.    《清史稿》:劉銘傳,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少有大志。咸豐四年,粵匪陷廬州,鄉團築堡自衞。其父惠世為他堡豪者所辱,銘傳年十八,追數里殺之,自是為諸團所推重。從官軍克六安,援壽州,獎敍千總。
  • 8.    劉銘傳  .中國曆代人物圖像[引用日期2016-11-19]
  • 9.    《清史稿》:同治元年,李鴻章募淮軍援江蘇,銘傳率練勇從至上海,號銘字營。招撫南匯降賊吳建瀛、劉玉林眾四千人,簡精鋭隸其軍。賊由川沙來犯,擊敗之,連克奉賢、金山衞,累功擢參將,賜號驃勇巴圖魯。又破賊野雞墩、四江口,擢副將。常熟守賊以城降,被圍。二年春,銘傳會諸軍克福山,大破賊,解常熟圍,以總兵記名。進規江陰,楊厙為沿江要衝,悍賊堅守,銘傳會黃翼升水師進攻,賊由無錫、江陰兩路來援,迭受創退。李秀成糾眾十餘萬分水陸復來援,銘傳力戰敗之。七月,乘勝攻江陰,擒斬二萬,克其城,以提督記名。尋復無錫,加頭品頂戴。是年冬,進攻常州,敗賊於奔牛鎮。賊目邵小雙降,令扼丹陽。援賊以輪舟至,犯奔牛,以掣圍城之師,奮擊,破三十餘壘,毀其舟。三年春,合圍,破闉而入,擒斬賊首陳坤書,克常州,賜黃馬褂。進屯句容,江寧尋下,餘黨擁洪福瑱踞廣德,會諸軍擊走之。
  • 10.    《清史稿》:四年,曾國籓督師剿捻匪,主用淮軍。淮軍自程學啓歿後,銘傳為諸將冠。調駐濟寧,尋分重兵為四鎮。銘傳移駐周家口,迭破賊瓦店、南頓、扶溝,改為移擊之師,擢直隸提督。援湖北,克黃陂,追賊至潁州,大敗之。銘傳建議平原追賊不能制其死命,乃築長堤,自河南至山東運河,驅賊沙河以南蹙之。工甫竣,豫軍防地為賊所破,乃分軍追剿,破之於鉅野。捻酋張總愚竄陝西,任柱、賴文光留山東,自此分為東西。
  • 11.    《清史稿》:李鴻章代國籓督師,銘傳專剿東捻,東至鄆城,西至京山,大小數十戰。六年春,賊走尹隆河,與鮑超約期會擊。銘傳先期至,戰失利,部將唐殿魁死之。休屯信陽,整軍復進,追賊至山東。複議自運河至膠、萊,長圍困賊,杜其西趨。時兵、賊俱疲,朝命督戰益急,鴻章專倚銘傳。八月,解沭陽圍。戰贛榆,購降賊內應,槍斃任柱於陣,賊大潰。邀擊濰縣、壽光,薄之洋河、彌河之間,殲賊幾盡。賴文光走揚州就擒,東捻遂平。國籓、鴻章奏捷,論銘傳為首功,予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以積勞致疾,乞假去軍。
  • 12.    《清史稿》:十一年,法蘭西兵擾粵、閩,詔起銘傳,加巡撫銜,督台灣軍務。條上海防武備十事,多被採行。抵台灣未一月,法兵至,毀基隆炮台,銘傳以無兵艦不能海戰,伺登陸,戰於山後,殲敵百餘人,斃其三酋,復基隆,而終不能守。扼滬尾,調江南兵艦,阻不得達。敵三犯滬尾,又犯月眉山,皆擊退,殲敵千餘,相持八閲月。十一年,和議成,法兵始退。
  • 13.    劉銘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7]
  • 14.    劉銘傳與台灣近代化   .環巢湖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17-08-24]
  • 15.    從強悍少年到軍中名將  .人民網.2005-11-29[引用日期2013-11-27]
  • 16.    《清稗類鈔·戰事類》:鮑武襄劉壯肅勦捻   同治丙寅冬,捻寇任柱、賴汶光、牛洪、李允等由河南趨湖北,緣道驅脅,眾逾十萬,盤旋德安、安陸間,謀以一枝越襄河躪蜀疆;一枝屯湖北為聲援;一枝闖武關,聯西捻張總愚。   十二月辛卯,松軍統領提督郭松林被圍於沙岡集,受傷突走,其眾大潰。丙午,樹軍統領總兵張樹珊戰死於楊家河。是時捻騎數萬,勁疾慓悍,常以前隊挑戰,別選健騎繞出官軍後路。官軍憑村堡自固,罔敢與遌,捻勢張甚,連陷應城、雲夢、天門。旋棄城去,屯踞臼口、尹隆河,以闚安陸。於是鮑武襄公超總統霆軍二十二營,合萬六千人,劉壯肅公銘傳總統銘軍二十營,合萬人,皆從南陽南下。霆軍由襄樊,銘軍由隨棗,分路進勦,迭有斬擒。   時陝西回黨四擾,官軍又敗於西捻,二寇交訌,鮑疊奉廷諭及大帥疆吏急檄,趣令西征以援關中。然因楚軍敗績,東捻死咋不休,霆軍遂為所絆,不得西。捻將北趨,遇霆軍,折而南遁,復踞臼口。丁卯春正月,霆軍、銘軍會於安陸,捻走踞楊家埄、尹隆河等處,於是霆軍駐臼口,銘軍駐下洋港,期以庚午日辰刻進軍夾擊。   先是,鮑、劉意氣不相下。鮑自謂宿將,殲勍寇,功最多,劉後起,戰績不如霆軍遠甚,意稍輕之。劉謂鮑勇而無謀,僅一戰將才耳,顧聞其威名出己上,尤邑邑不怡。然此時,鮑志在協力勦捻,無他意也。劉召諸將謀曰:「度我軍之力,可以破捻。若會合霆軍而獲捷,霆軍必居首功,人且謂我因人成事。不如先一時出師,俟翦此寇,使彼來觀,亦當服我銘軍之能戰也。」乃於庚午日卯刻,秣馬蓐食,由下洋港逼尹隆河。捻隊盡在隔岸,劉分五營留護輜重,躬率馬步十五營,渡河鏖之。任柱以馬隊撲左軍,牛洪撲右軍,賴汶光、李允合撲中軍。左軍劉成藻五營先遇捻騎,不能支,敗退渡河。任柱來攻中軍甚急,惟右軍唐殿魁擊退牛洪,來援中軍,中軍亦已敗退矣。羣捻萃於右軍,唐殿魁及其營官吳維章、田履安等力戰死之。殿魁,銘軍之良也,師大奔,捻益縱,渡河追擊,銘軍崩潰。適霆軍以辰刻踐期而來,勢如風雨,張兩翼以蹴捻,酣戰良久,呼聲震十餘裏,大敗捻眾。剗毀楊家埄拖船埠、尹隆河捻館數百,生擒老捻八千有奇,殺萬餘,奪獲騾馬五千餘匹。救拔劉及劉成藻等於重圍之中,暨銘軍將士二千人。奪還銘軍所失槍四百杆,號衣數千件,一切輜重軍械,及劉之紅頂花翎,俱於次晨送還劉營。   是役也,銘軍不先期出師,則不敗。既敗,無霆軍救之,則必全軍盡沒。鮑彊自抑,若無幾微德色,劉內慚不可言。自以訾謷霆軍久,邂逅擊捻,一敗一勝,慮為霆軍所笑,益恚,不能自釋。謀之主文案者,具牘報李文忠公,大旨調霆軍既約黎明擊賊,未能應時會師,銘軍孤進,初獲小勝,忽後路驚傳有捻,隊伍稍動,不知實霆軍也。官軍抽五營過河,還保輜重,捻瞷瑕來撲,以致大敗。官軍復奮與相持,會合霆軍迎擊,遂獲全勝。李據以入告者如此。蓋歸咎他營,歸功本營,固鹹、同間用兵以來數十年之積習,不獨銘軍為然也。李新握兵符,亦頗慮鮑不秉節度,鮑疏陳獲勝狀,並據實諮李。李已先入劉言,幕府執筆者又稍有揚抑,軍機大臣左都御史汪元方謂鮑超虛張戰功,言盡不讎,彼既愆期貽誤,又驚動銘軍,以致大敗,若科以失機與掩飾之罪,鮑超可斬也。   先是,左文襄嘗密疏言鮑驕橫,已面折之,左方將入關勦回寇,屢請廷旨趣霆軍入關,其意蓋欲朝′廷稍摧折之,然後羅為己用也。汪不省左之權略,頗篤信其辭,又不知鮑實有大功也。故平生遇事,不甚可否,此次持議獨堅,且雲不一懲艾,不足儆驕將,同列均以為疑,乃僅擬嚴旨責之。   鮑自敗捻於尹隆河後,次日,即拔隊窮追,連蹙之於直河,於豐樂河,於襄河邊,殺一萬數千,生擒四千,解散脅從萬餘,拔出難民二萬,縶任柱、賴汶光、李允之妻,追至棗陽、唐縣界。鮑自念破彊賊,救銘軍出險,功高,冀邀褒獎為榮。途次忽奉嚴飭,方悟銘軍之歸咎也。   會湖北巡撫曾忠襄公奏報軍情,誤謂銘軍所勦者任柱,霆軍所勦者賴汶光,故霆軍勝而銘軍敗。是時,捻勢任彊賴弱,其言與鮑自奏之疏又頗牴牾,鮑憤鬱成疾,引發舊傷,日益危篤,奏請罷歸調理。曾文正時已解兵符,還任兩江總督,聞之,馳書慰解。檄召總兵婁雲慶,乘輪船駛往接統霆軍,並派員攜遼東人葠往問鮑疾。文忠旋奏鮑功高,請加獎護。曾忠襄亦奏推鮑之功,蓋皆已得文正手書也。於是温旨稠疊,頒賞人葠,並令俟疾愈後留勦東捻,暫緩入關。調治數月,疾未瘳,曾乃為奏請解浙江提督,遣撤霆軍十八營,留十四營,改為霆峻軍,隨同淮軍勦捻。曾諗知鮑與淮將不能相下,若不令歸休,恐遂一病不起。鮑既歸,則霆軍未必能得力。倘竟檄令西征,則金口之變,前鑑不遠。環顧大局,兼權統籌,不能不如是措注也。   鮑既養痾家居,十年不出。文正別遣大將劉松山率萬人入關,馳勦回、捻二寇,戰比有功。文襄之平關隴、新疆,得松山之力為多。銘軍雖敗,恤死撫傷,簡卒補伍,峙糧敹械,休養半年,而後用之。文忠之滅東西捻也,銘軍功最。蓋古之將帥,必倚所習用之軍以集事,不自今日始矣。
  • 17.    清稗類鈔·戰事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02]
  • 18.    正説清朝十二臣 第11臣 劉銘傳  .經典散文[引用日期2018-11-02]
  • 19.    保衞台灣的功臣  .人民網.2005-11-29[引用日期2013-11-27]
  • 20.    理台政治家第一人  .人民網.2005-11-29[引用日期2013-11-27]
  • 21.    劉銘傳  .中國合肥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3-05-08]
  • 22.    清史稿 列傳二百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1-28]
  • 23.    台灣巡撫劉銘傳魂歸故里 遺骨安葬儀式在皖舉行  .中國新聞網.2011-04-12[引用日期2013-11-27]
  • 24.    史學泰斗合肥縱談劉銘傳  .合肥報業網[引用日期2013-11-28]
  • 25.    劉銘傳故居  .合肥市人民政府官網.2006-06-27[引用日期2013-11-27]
  • 26.    銘傳鄉:歷史名村彰顯“圩文化”   .安徽市場星報多媒體電子報[引用日期2013-11-27]
  • 27.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遺骨將安葬家鄉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05-08]
  • 28.    名校推薦——台灣銘傳大學  .中國政協新聞網.2012-09-29[引用日期2013-11-27]
  • 29.    台軍方赴美接收二手軍艦 以台灣巡撫和抗日英雄命名  .鳳凰[引用日期2016-06-28]
  • 30.    銘傳、逢甲艦成軍 蔡英文“三不”期許台軍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19-09-11]
  • 31.    周恩來在勞山遇土匪記  .周恩來紀念網--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1-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