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潘鼎新

(清朝淮軍名將)

鎖定
潘鼎新(1828年-1888年),字琴軒,安徽廬江人, [6]  清末淮軍將領。 [7] 
潘鼎新於1849年中舉人。1857年,在安徽投軍,因鎮壓太平天國義軍有功,擢同知。1861年,李鴻章組建淮軍,經曾國藩之介紹,潘鼎新為李募集鄉勇,建“鼎字營”,編入淮軍。他以新式武器漸次裝備隊伍,成為淮軍中一支勁旅。1862年,隨李鴻章赴上海,鎮壓蘇南、浙北一帶太平軍。次年署江蘇常鎮通擢道員。1864年,加布政使銜。1865年5月,僧格林沁戰死,清廷震動,潘鼎新奉命率軍北上,入衞京畿,旋調任山東按察使,在運河沿線築長牆圍困襲擊賴文光等部捻軍。1867年,升山東布政使。1872年,在天津辦理海防事務,後歷任雲南布政使、運動巡撫、署湖南巡撫等職。 [7] 
中法戰爭前夕,清駐越南山西巡撫唐炯和駐北寧巡撫徐廷旭先後臨陣脱逃。清政府遂擢潘鼎新為廣西巡撫,命其率部疾馳諒山,屯兵谷松、屯梅等要隘,以遏法軍北犯,但是潘鼎新卻秉承李鴻章之意旨,不事戰備。1885年2月,法軍大舉進兵諒山,潘鼎新棄城而走,入關避戰於龍州。法軍銜尾追襲,兵入鎮南關,致使廣西門户洞開,後被革職,旋迴原籍。 [7]  1888年,病死於原籍。 [8] 
琴軒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安徽廬江郭河鎮廣寒村
出生日期
1828年
逝世日期
1888年5月12日
主要成就
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
本    名
潘鼎新
賜    號
敢勇巴圖魯
爵    位
一等輕車都尉

潘鼎新人物生平

潘鼎新鎮壓太平天國

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中舉人,議敍知縣
咸豐七年(1857),投效安徽軍營,跟隨攻克霍山,擢同知
咸豐十一年(1861),父親潘璞帶領鄉團助剿,被俘,不屈而死。潘鼎新發誓“殺賊復仇”,請求分兵攻打三河鎮,攻克城池,揹負父親的遺骸而歸。曾國藩聞而壯之,創建淮軍時,令招兵建立鼎字營。
同治元年(1862),跟隨李鴻章救援上海,連克奉賢川沙、南匯,以知府用。攻克金山,又破太平軍於虹橋,擢道員
同治二年(1863),攻打福山鎮,潘鼎新以開花炮炮轟太平軍堡壘,克之,解常熟之圍,授江蘇常鎮通海道,以父喪未實任,改署任。連破太平軍於楓涇及嘉善西塘,加按察使銜。攻克平湖乍浦海鹽,繳獲太平軍銀三十餘萬兩充當軍餉。破太平軍於璵城、沈蕩、新豐。
同治三年(1864),會克嘉興,戰於吳漊、南潯,會攻湖州,太平軍拒守晟舍,潘鼎新攻打兩晝夜,傷及胸部,破升山九壘,奪三里橋,直抵城下,克湖州,加布政使銜,賜號敢勇巴圖魯。蘇、浙平定,賜黃馬褂,駐屯松江 [1] 

潘鼎新剿滅捻軍起義

同治四年(1865),僧格林沁戰死,捻軍氣焰正盛,畿輔震動,詔徵勁旅入衞,李鴻章遣潘鼎新率炮隊航海赴天津。潘鼎新命所部十一營移駐濟寧,擢山東按察使。擊敗捻軍首領賴文光豐縣陳家莊,又追敗之於沛縣魚台定陶
同治五年(1866),敗捻軍於鉅野,解鄆城之圍。築運河沿岸長牆,開黑風口淤河,引泗水灌之。捻軍屢敗於西華太康,竄逃至油坊岡,潘鼎新率軍夾擊,擊敗他們的首領。又追捻軍至鄆城、菏澤曹縣東明,捻軍竄入河南境內,追擊於杞縣柿園、嘉祥卧龍山。
同治六年(1867),遷山東布政使。築新河濰河長牆,與諸軍駐守。捻軍由東軍汛地偷渡濰河,衝出南竄,都司董金勝率馬隊尾追,敗之莒州、沭陽。潘鼎新追至海州石榴橋,居高臨下,當時捻軍尚有五六萬人,連戰於馬陵山、卧龍寨,捻軍張開兩翼來犯,潘鼎新擺出圓陣,捻軍不能撼動,等到捻軍懈怠時突擊,斬獲甚眾。追敗之剡城柴户店、海州上莊,斬級千餘人,擊斃捻軍首領楊天燕、陳天福,李宗世等人乞降,加頭品頂戴。捻軍首領任柱、賴文光先後被擒。
同治七年(1868),潘鼎新馳援畿輔,至饒陽,捻軍直逼保定,潘鼎新繞其前迎擊,敗之。破捻軍於滄州郭橋、柳橋,擊斃羅六。又戰高唐吳橋,在捷地開挖減河,築長牆,抵達東昌。數次擊敗捻軍於德平陽信、商河,與諸軍合擊。西捻平定,予雲騎尉世職,晉一等輕車都尉。受命隨左宗棠進剿回民起義軍,潘鼎新請求開缺省親。
同治九年(1870),丁母憂服闋,李鴻章上奏留下潘鼎新辦理天津海防。
同治十三年(1874),授雲南布政使。
光緒二年(1876),擢雲南巡撫,與雲貴總督劉長佑不合。
光緒三年(1877),命來京另候簡用,潘鼎新請假歸鄉。
光緒五年(1879),召至天津隨辦防務。
光緒七年(1881),回籍。 [1] 

潘鼎新晚節不保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潘鼎新再次得到起用,署湖南巡撫,調任廣西巡撫徐延旭出關兵敗,因此以潘鼎新代任,命查問審理提督黃桂蘭等人失律之罪,潘鼎新建議從輕處罰,被嚴旨斥責。命督軍進攻諒山,扼守梅谷、松堅牢諸隘,潘鼎新上奏請求諸軍歸雲貴總督岑毓英節制,而自己擔當副手,不被允許。潘鼎新私自認為中法戰爭最後會以和局收場,於是以節省軍餉為主,不得軍心。初戰船頭、紙作社,取得勝利。十二月,法軍大舉來犯,諒山失陷,大軍撤退,潘鼎新自請治罪,下詔帶罪立功。
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鎮南關失守,總兵楊玉科戰死,提督劉恩河等十餘員將領。潘鼎新傷肘墜馬,倉皇失措,退至龍州,下詔免去潘鼎新的官職。法軍由艽封直逼龍州,幸虧馮子材蘇元春王德榜諸軍力戰,大破法軍,收復鎮南關,並攻克了諒山。和議達成,潘鼎新解任回籍。
光緒十四年(1888),卒於家。李鴻章上疏敍述潘鼎新以前的功勞,官復原職。 [1] 

潘鼎新歷史評價

清史稿》:李鴻章創立淮軍,一時人材蔚起,程學啓實為之魁,功成身殞,開軍遂微。銘軍最稱勁旅,樹軍、盛軍、鼎軍亦各驂靳。粵寇平而捻匪熾,曾國藩欲全湘軍末路,主專用淮軍,平捻多賴其力。其後北洋籌防,全倚淮軍,而以盛軍為之中堅。劉銘傳才氣無雙,不居人下,故易退難進。守台治台,自有建樹。二張、二週,治軍皆有家法。潘鼎新防邊失律,不保令名。吳長慶戰績雖亞諸人,朝鮮定亂,能弭大變。及甲午邊釁起,宿將凋零,衞汝貴葉志超等庸才僨事,為全軍之玷。後起僅一聶士成,庚子殉難,淮軍遂熸。四十年中,盛衰得失,於此見焉。 [1] 

潘鼎新人際關係

  • 父親潘璞 [1] 
  • 母親:葉氏 [4] 
  • 弟弟:潘鼎立 [5] 
  • 妻子:許氏(常熟人許元敬之女) [4] 
  • 兒子:潘永受(嫡子)、潘永芳(庶子) [4] 
  • 女兒:潘氏(嫁李瀚章之子李經淮) [3] 
  • 侄子:潘永齡 [4] 

潘鼎新後世紀念

位於冶父山鎮明聖村陳代莊燕窩地。距廬城東8千米。因年湮代遠,其墓葬已毀,僅存遺址。2009年,文物普查中,在其遺址處共發現4塊墓碑,其中兩塊是潘墓界碑,一塊上書“潘氏塋地界”,一塊大碑殘缺,上有“廣西巡撫潘諱鼎新”和“潘永受於十五年十二月”字樣,也為墳墓地界碑,為蔣姓官員所立。 [2] 

潘鼎新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十六·列傳二百三》 [1]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8]
  • 2.    潘鼎新墓  .廬江新聞網[引用日期2022-12-08]
  • 3.    《安徽優秀傳統文化叢書》編寫組編.合肥文化十講:安徽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15頁
  • 4.    陳詩輯;孫文光校點.《皖雅初集》下:黃山書社,2017年:第1201頁
  • 5.    戎毓明主編.《安徽人物大辭典》:團結出版社,1992年:第602頁
  • 6.    郭毅生,史式主編.陳寶輝,姜秉正,吳良柞等副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556頁
  • 7.    門巋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下.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3293頁
  • 8.    郭毅生,史式主編.陳寶輝,姜秉正,吳良柞等副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第5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