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樹珊

鎖定
張樹珊(1826~1867),字海柯,安徽合肥人,清朝淮軍名將。
張樹珊建立淮軍樹字營,官至廣西右江總兵,在鎮壓捻軍起義的過程中戰死,卒諡勇烈,贈太子少保
本    名
張樹珊
海柯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
1826年
逝世日期
1867年
主要成就
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
賜    號
悍勇巴圖魯
諡    號
勇烈

張樹珊人物生平

張樹珊轉戰安徽

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進入安徽,張樹珊與兄張樹聲訓練鄉兵自衞。
咸豐五年(1855),擊敗太平軍於巢湖,率壯士數十人擊敗敵軍,擒斬敵軍首領五人,攻破巢縣敵營,任外委
咸豐六年(1856),收復來安,隨官軍攻克無為州,擢千總。攻克潛山,至太湖,遇到敵軍數萬人,張樹珊僅五百人,軍糧、火藥皆盡。太平軍屯軍堤上,張樹珊選死士沿着堤下蛇行殺入敵軍,敵軍驚潰。
咸豐七年(1857),擊敗捻軍張洛行於官亭。太平天國與捻軍合作,皖北幾乎沒有安全的地方,唯獨合肥西鄉團練保衞安全,不時出境跟隨官軍進剿起義軍。
咸豐九年(1859),攻克霍山
咸豐十年(1860),兩解六安之圍。
咸豐十一年(1861),救援壽州,攻克三河,擢都司,賜花翎

張樹珊加入淮軍

同治元年(1862),跟隨李鴻章上海,建立樹字營。李秀成進攻上海,被淮軍擊退。七月,會克青浦。太平軍包圍北新涇,張樹珊與程學啓力戰一旬左右,敵軍遁走,擢遊擊。進克嘉定,太平軍大舉包圍四江口,張樹珊和諸軍一起出擊,連破二十餘座堡壘,於是解圍,擢參將,賜號悍勇巴圖魯。該年冬,常熟及福山的太平軍投降,而福山的降軍再次叛亂,包圍常熟。
同治二年(1863)正月,張樹珊率軍航海抵達福山西洋港,風潮大作,將船飄至敵巢,潮退不得行。張樹珊説:“兵法危地則戰。”登岸結壘未成,敵軍大至,張樹珊疾搗中堅,槍傷左肘,仍不後退,救出被圍的軍隊,解常熟之圍,擢副將。諸軍進攻江陰,張樹珊扼守南門,斷敵去路,收復江陰,以總兵記名。進攻無錫陳坤書李世賢以十萬人包圍大橋角,張樹珊前往援救,火燒敵人的兩艘輪船、炮擊十艘船,殲敵甚眾,解其圍。李秀成復率眾數萬至,連營數十里,張樹珊與諸軍夾擊,敵軍大潰。蘇州已下,李秀成率死黨入太湖,結常州賊,水陸分進,援救無錫;劉銘傳專擊援軍,張樹珊與諸軍合圍,十一月,拔之,以提督記名。張樹珊和兄張樹聲及劉銘傳進攻常州
同治三年(1864)四月,攻克常州,予一品封典,授廣西右江鎮總兵

張樹珊戰死沙場

同治四年(1865),曾國藩督師進剿捻軍,駐守徐州,以張樹珊所部為親軍,令援山東,破敵於魚台。議設四鎮,陳州之周家口為最要,初以劉銘傳駐之,劉銘傳改為遊擊之師之後,令張樹珊移駐。
同治五年(1866)三月,擊敵軍於沙河,捻軍竄撲周家口,回軍夾擊敗之。五月,又敗敵軍於沙河東,張樹珊以捻軍騎兵飄勿靡常,恥於株守,請改為遊擊之師。九月,馳解許州之圍。十月,逐賊山東境,連敗之豐南、定陶、曹縣。十一月,回軍周家口。捻軍竄逃湖北,張樹珊和總兵周盛波追剿。郭松林兵敗於臼口,捻軍氣勢大振,張樹珊自黃岡追至棗陽,捻軍竄走黃州、德安,張樹珊馳援。諸將皆言捻軍強悍且數目眾多,宜持重,張樹珊率親軍二百人窮追,抵新家徬。捻軍抄官軍後路,張樹珊力戰,深陷敵陣,至半夜,馬立積屍中不能行,下馬鬥而死。後隊據鄉莊發槍炮抵禦捻軍,捻軍退走,全軍未敗。事聞,詔惜其忠勇,從優議恤,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建專祠,諡勇烈。
同治七年(1867),捻軍平定,加贈太子少保 [1-2] 

張樹珊史料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十六·列傳二百三》 [1] 

張樹珊親屬成員

兄:張樹聲
弟:張樹槐
弟:張樹屏 [1-2] 

張樹珊人物評價

清史稿》:①淮軍之興,自張氏始。②李鴻章創立淮軍,一時人材蔚起,程學啓實為之魁,功成身殞,開軍遂微。銘軍最稱勁旅,樹軍、盛軍、鼎軍亦各驂靳。粵寇平而捻匪熾,曾國藩欲全湘軍末路,主專用淮軍,平捻多賴其力。其後北洋籌防,全倚淮軍,而以盛軍為之中堅。劉銘傳才氣無雙,不居人下,故易退難進。守台治台,自有建樹。二張(張樹珊、張樹屏)、二週,治軍皆有家法。潘鼎新防邊失律,不保令名。吳長慶戰績雖亞諸人,朝鮮定亂,能弭大變。及甲午邊釁起,宿將凋零,衞汝貴葉志超等庸才僨事,為全軍之玷。後起僅一聶士成,庚子殉難,淮軍遂熸。四十年中,盛衰得失,於此見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