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盛波

鎖定
周盛波(?-1888年),字海舲,安徽合肥人。清朝將領。 [3] 
咸豐三年(1853年),周盛波與兄弟六人共辦團練與捻軍、太平軍作戰,死4人,唯留周盛波與其弟周盛傳。同治元年(1862年),周盛波從李鴻章赴上海,領淮軍盛字營。戰北新涇,擢遊擊。又得勝於四江口。同治二年(1863年),克太倉、崑山,擢副將。克江陰,以總兵記名。會攻無錫,以提督記名。同治三年(1864年),會克常州、廣德。 [3] 
同治四年(1865年),從曾國藩攻打捻軍,解圍雉河集,授涼州鎮總兵。同治五年(1866年),戰於荷澤、毫州。同治六年(1867年),敗任柱、賴文光於信陽。追東捻軍於沐陽、海州。同治七年(1867年),敗西捻軍於陵縣,會戰茌平。旋以在唐縣濫殺無辜革職。同治九年(1869年),復原官。光緒十年(1884年),率軍10營赴天津備防。署其弟周盛傳所遺湖南提督一職,後改實授。光緒十四年(1888年),周盛波病故。 [3] 
海舲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安徽合肥
逝世日期
1888年
主要成就
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
本    名
周盛波
賜    號
卓勇巴圖魯、福齡阿巴圖魯
諡    號
剛敏

周盛波人物生平

周盛波創辦團練

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起義軍攻陷安慶皖北土匪紛起,周盛波兄弟六人,在家鄉創辦團練鄉勇,保衞鄉里,屢次殺敵。哥哥周盛華及弟三人皆戰死,只留下周盛波和弟弟周盛傳,以勇猛著稱。陳玉成陳得才等人屢次進攻,周盛波等人以練丁二千人迎敵,相持數年,並率軍出剿臨近州縣,軍餉和武器都是自己準備,累升守備

周盛波鎮壓太平天國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招募淮軍,支援江蘇,令周盛波組建盛字營。周盛波跟隨李鴻章至上海,破敵於北新涇,擢遊擊。又大破太平軍於四江口,賜號卓勇巴圖魯
同治二年(1863),攻克太倉,進攻崑山,扼守雙鳳橋,收復縣城。攻克麥市橋,擢副將。進攻江陰,擊敗援軍,攻克縣城,以總兵記名。會攻無錫,擊毀敵船百餘艘,攻破惠山石卡,生擒敵將黃子隆,以提督記名,予一品封典。
同治三年(1864),合圍常州,周盛波由小南門攻入,以總兵儘先題奏江寧(今江蘇南京)已經收復,餘黨黃文英逃往廣德,周盛波追之至橫山,黃文英遁走。周盛波收復廣德,進至寧國而還,賜黃馬褂

周盛波鎮壓捻軍起義

同治四年(1865),周盛波跟隨曾國藩圍剿捻軍張宗禹包圍雉河集,周盛波前往救援,在渦河岸邊擊破捻軍。英翰率軍突圍夾擊,終於解開了包圍。授甘肅涼州鎮總兵,敗捻軍於寧陵。
同治五年(1866),攻克菏澤遊莊寨、方埠賊巢,得到賞賜。牛洛紅竄逃亳州,截擊於白龍王廟,大破之。該年冬,追捻軍至雲夢,連敗捻軍於兩河口、沙河、胡家店。
同治六年(1867),周盛波緊追任柱信陽,與弟周盛傳分路將其逼入台子畈山中,捻軍捨棄馬匹,四處逃竄,追及談家河,生擒首領汪老魁等人。賴文光來援,復擊敗之。九月,破沭陽程寨的捻軍,又敗之於石榴寨、高家寨,追至海州阿胡鎮,殲滅捻軍悍將趙天福,東捻不久平定。
同治七年(1868),西捻張宗禹竄逃畿輔,周盛波追至陵縣土橋,騎兵和步兵合擊,捻軍潰走。五月,周盛波駐守毛家莊,捻軍由吳橋來犯,周盛波設伏痛擊,斬級數千。襲捻軍於楊丁莊,陣斬張宗禹之侄張三彪。六月,會擊於茌平,張宗禹被殺。西捻平定,晉號福齡阿巴圖魯。
捻軍平定後,周盛波以母親年老,請求回籍終養,以過往率所部攻破河南唐縣民寨,慘斃多命,被巡撫李鶴年所彈劾,革去官職,交李鴻章懲治,以周盛波身在前敵,免其罪責。
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上疏周盛波功勞很多,官復原職。
光緒十年(1884),命周盛波在淮北選募精壯十營,前往天津備防,管理訓練。丁母憂,上奏請求歸鄉,允許弟周盛傳回籍治喪,周盛波仍留軍營。周盛傳去世,所留下的湖南提督即以周盛波代署,周盛波上疏推辭,不被允許。服闋,實授。
光緒十四年(1888),卒,建專祠,諡剛敏。 [1-2] 

周盛波史料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十六·列傳二百三》 [1] 

周盛波親屬成員

兄:周盛華
弟:周盛傳 [1] 

周盛波人物評價

清史稿》:李鴻章創立淮軍,一時人材蔚起,程學啓實為之魁,功成身殞,開軍遂微。銘軍最稱勁旅,樹軍、盛軍、鼎軍亦各驂靳。粵寇平而捻匪熾,曾國藩欲全湘軍末路,主專用淮軍,平捻多賴其力。其後北洋籌防,全倚淮軍,而以盛軍為之中堅。劉銘傳才氣無雙,不居人下,故易退難進。守台治台,自有建樹。二張(張樹珊張樹屏)、二週(周盛波、周盛傳),治軍皆有家法。潘鼎新防邊失律,不保令名。吳長慶戰績雖亞諸人,朝鮮定亂,能弭大變。及甲午邊釁起,宿將凋零,衞汝貴葉志超等庸才僨事,為全軍之玷。後起僅一聶士成,庚子殉難,淮軍遂熸。四十年中,盛衰得失,於此見焉。 [1] 
李鴻章:治軍嚴而不苛,人樂為用。善察地勢,審賊情,部曲經其指授,輒有家法。防海以來,所部為淮軍最大之軍,諸軍勳望無出其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