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鶴年

(清朝後期官員)

鎖定
李鶴年(1827年-1890年),字子和,號雪樵,奉天義州(今遼寧義縣)人。清朝後期官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官至河南巡撫、河東河道總督 [1-2] 
全    名
李鶴年
子和
雪樵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奉天義州(今遼寧義縣)
出生日期
1827年
逝世日期
1890年
最高官職
河南巡撫、河東河道總督

李鶴年人物生平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李鶴年中恩科二甲第67名進士,選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翰林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咸豐五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福建道監察御史。咸豐六年,掌雲南道監察御史。咸豐七年,巡城御史,轉任兵科給事中。咸豐九年,刑科掌印給事中。適逢父喪。 [2]  [3] 
同治元年(1862年)服喪後,被派往河南軍營襄辦軍務,授江蘇常鎮通海道,署理河南按察使。同治二年,實授。同年又調直隸按察使兼署直隸布政使。 [2] 
同治四年(1865年)督辦畿南防務,同年被提為湖北巡撫 [2] 
同治五年(1866年),調河南巡撫,授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銜。 [2]  當時,捻軍馳騁於江淮之間,黃河上下,氣勢尤盛。李鶴年審時度勢,認為“十餘年來,賊屢擾歸、陳、南、汝間,即去而他竄,必假道於豫”。當務之急是加強河南的軍事力量,遂着手募編以地主團練為基礎的豫勇,別成兩軍,一軍名為毅軍,由宋慶統領;一軍名為嵩武軍,由張曜統領。又募馬隊由善慶管理,做為兩軍的犄角。通稱“豫軍”。自此,“豫省始有敢戰之師”。 [3] 
同治五年(1866年)四月,捻軍張宗禹部由山東回軍河南,李鶴年令宋慶等軍馳抵睢州(今睢縣)截擊,擒殺捻軍50餘人;又親赴陳留(今屬開封)、杞縣督戰。捻軍接連受挫後,轉戰至豫西南,後折回山東。九月張宗禹又會同太平軍賴文光部由山東菏澤、曹縣再入河南,李鶴年急派提督馬德昭率軍追堵。捻軍與太平軍擊潰清軍後揮師南下,直趨中牟,欲“撲犯河干”。先是李鶴年“以黃河為南北大局所關,慮其遠走河北也”,檄令豫軍水陸各營晝夜加強黃河沿岸堤防,俟此時捻軍趕至,豫軍已嚴河以待。捻軍與太平軍“不得逞”,乃折向陳留、杞縣,“復分為二枝”:太平軍賴文光部“東北走,是為東捻”;捻軍張宗禹部“西南走,是為西捻”。 [3] 
是年冬,東捻軍由山東經河南進入湖北麻城、黃州等地,李鶴年奉命飭宋慶率部會同其他各路清軍進剿。同治六年(1867年)一月,東捻軍北迴河南,李鶴年又派副都統善慶拒之。十二月,東捻軍長驅進入山東安丘、梓榆等地,李鶴年奉令派豫軍與直隸提督劉銘傳分路進剿,大敗東捻軍于山東壽光海濱洋河、彌河之交,“擒斬萬餘”,原太平軍首王範汝增、列王徐昌等均戰死,李鶴年由之被賞加頭品頂戴。次年正月,因西捻軍挺進直隸(今河北省),逼視北京,李鶴年又奉命親自督師北援,進抵磁州(今磁縣),尋因防堵不利,被革去頭品頂戴花翎。後豫軍初獲小勝,繼而西捻軍覆沒,得以復還,並照一等軍功議敍。 [3] 
同治十年(1871年)李鶴年被提為閩浙總督。同治十一年,同治帝接見了他,並且允許他在紫禁城內騎馬,不久被調兼署福州將軍。同治十三年兼署福建巡撫。 [2]  在此期間,李鶴年憂慮於閩南海防,提出“練兵、制器、造船、籌餉、用人”諸項具體建議,受到清廷的重視。 [3] 
光緒元年(1875年)李鶴年被調任河東河道總督,授兵部尚書銜。光緒三年兼署河南巡撫。此間,黑崗大堤潰,李鶴年親自督促搶修二十餘晝夜,所有險段均補修完好。光緒七年(1881年)李鶴年復任河南巡撫,授右都御史銜。兼署河督。任中他大興水利,治理黃河水患,以“善治河”著稱一時。光緒九年,因坐事受降二級職銜處分。光緒十三年(1887年)經禮部尚書李鴻藻薦舉,得以官復原職。但次年因黃河決堤再遭貶謫,被髮往軍台效力,不久釋歸。 [2]  [3] 
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鶴年病逝於北京。宣統元年(1909年),經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疏請,清廷追復李鶴年原官。 [3] 

李鶴年歷史評價

趙爾巽等《清史稿》:“河患日棘,而河臣但歲慶安瀾,即為奇績,久未聞統全局而防永患,求治難矣。鶴年以善治河稱,文彬論治河改運口,復淮流,亦頗有識。” [1] 

李鶴年人際關係

三子:李葆恂 [1] 

李鶴年史料索引

清實錄》道光、同治、光緒朝部分
《清史稿》卷450 [1]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列傳二百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02]
  • 2.    靳洪林,靳利.義縣文史資料 第10輯 義縣歷史名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義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6-12:106
  • 3.    清史編委會 編;羅明,楊益茂 主編.清代人物傳稿 下編 第10卷(“李鶴年”條目作者為呂炳麗):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0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