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慈禧

(中國晚清時期重要政治人物)

鎖定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據其徽號簡稱為“慈禧”“慈禧太后”,又稱“西太后”“老佛爺”“那拉太后” [56]  。中國晚清時期重要政治人物。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55] 
咸豐二年(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一説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後生皇長子載淳(同治帝),晉升至懿貴妃。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載淳即位,她與慈安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之後聯合慈安、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執政初期,整頓吏治,重用漢臣,獲取列強支持,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等起義,使得清王朝獲得了暫時的穩定。同時期,洋務運動開始,近代工商業獲得初步發展。史稱同治中興。同治帝崩逝後,她擇咸豐帝之侄載湉(光緒帝)入繼大統。隨着慈安暴卒、奕訢被罷免,慈禧開始獨掌大權。期間一度歸政,但在戊戌政變後再度訓政。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利用其鬥爭對列強宣戰,引發八國聯軍侵華兩宮迴鑾後,相繼實行清末新政預備立憲,企圖挽救王朝危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溥儀作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在北京儀鸞殿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葬於定東陵 [40]  [55] 
慈禧前後掌晚清政權四十七年,是清朝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 [55]  圍繞着慈禧在中國近代發展中所起作用的討論,中外學界也有着不同的評價。 [40] 
概述圖參考來源 [55] 
全    名
不詳(一説杏貞,參見“人物爭議-名字之謎”目錄)
別    名
西太后
那拉太后
老佛爺
孝欽顯皇后
慈禧太后
所處時代
晚清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
逝世日期
1908年11月15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陵    墓
菩陀峪定東陵
主要作品
富貴圖
魚藻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外文名
英拼:Empress Dowager Cixi;穆麟德:hiyoo 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
旗    籍
滿洲鑲藍旗(後抬入鑲黃旗)

慈禧人物生平

慈禧咸豐時期

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葉赫那拉氏(“人物生平”中通稱慈禧)生於北京。她是滿洲鑲藍旗(後抬入鑲黃旗)人。其父葉赫那拉·惠徵,曾任安徽寧池太廣道。 [41] 
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十七歲的慈禧經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二日,晉封懿嬪。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母憑子貴,晉封懿妃。咸豐七年(1857年)正月初,晉封懿貴妃。從此,她在宮中的地位,僅次於咸豐帝的皇后鈕鈷祿氏(即慈安)。 [41] 
當時,咸豐帝體弱多病,兼之當時的大清北有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國起義,讓他心力憔悴。慈禧工於書法,於是咸豐帝時常口授並讓其代筆批閲奏章,並且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意見。自此她開始干預朝廷政事。 [41] 

慈禧同治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慈禧隨咸豐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 [1]  咸豐帝即將出逃時,慈禧極力諫阻,忤逆了咸豐帝的意旨。到達避暑山莊之後,肅順乘機勸説咸豐帝像漢武帝賜死鈎弋夫人那樣殺掉慈禧。咸豐帝“濡需不忍”,沒有按他的意見辦。但是,慈禧已“聲勢大減,諸所鑽求,不敢輕諾”了。 [41] 
同治帝 同治帝
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又給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即慈禧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咸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慈禧與皇后鈕祜祿氏並尊為皇太后。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慾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於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中年慈禧畫像 中年慈禧畫像 [39]
咸豐十一年(1861年)12月2日,改年號“同治”,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慾,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稱為“同治中興”。 [2]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後,次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但同治帝親政後仍難擺脱慈禧的干預。慈禧為了享樂,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機會讓太后離宮居住以擺脱慈禧干預朝政,然而當時財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修復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將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

慈禧光緒時期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慈禧下棋圖 慈禧下棋圖 [39]
同治四年(1865年)至同治九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於光緒四年(1878年)1月收復新疆;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3] 
光緒七年(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歲,官方説法為腦溢血,民間野史認為是慈禧所害。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戰爭持續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 [4]  期間,慈禧於光緒十年(1884年)4月8日發動甲申易樞,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
光緒十五年(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後,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光緒二十年(1894年),醇親王借慈禧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綵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佈置點景,廣收貢獻。
是年,適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説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儘快結束戰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
由於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慈禧被迫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2月7日,威海衞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幹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5] 
甲午戰爭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對於變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脱離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隨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緒帝發佈“明定國是”的上諭(即《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説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圍園殺後,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並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6] 

慈禧晚年訓政

慈禧晚年朝服畫像 慈禧晚年朝服畫像 [39]
戊戌政變後,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並用,區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並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於是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對列強宣戰(並未下宣戰詔書)。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滅義和團,並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佈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別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並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帶着光緒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併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7]  同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 [6]  同年10月6日,慈禧發卒數萬人,帶行李車3000輛,從西安出發,出潼關經河南、直隸,歷時三月,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8-9]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間宣佈實行所謂的“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慈禧坐姿照
慈禧坐姿照(9張)
光緒三十年(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其陸上主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宣佈中立,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內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於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內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統治,慈禧作出要立憲的姿態。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宣佈預備立憲,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10]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於慈禧通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主要用於支持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後,英、法、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
慈禧坐姿照圖冊參考資料 [39] 

慈禧去世

這時,清朝的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慈禧“萬幾待理,心力俱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夏天,她“時有不適”,到九月出現了腹瀉。十月初十,她在西苑度過了她的七十四歲生日。由於舉行慶典,活動過多,其病情繼續發展。十四日,出現了“頭痛目倦,……煩躁不安,口渴舌幹,咳嗽,時而惡寒發熱”等症狀。次日,又“周身疼痛,面目發浮”。 [40]  二十一日(11月14日),光緒帝在瀛台涵元殿駕崩。大行皇帝無嗣,慈禧為了繼續掌握朝政大權,將光緒帝的異母弟醇親王載灃之子、年僅3歲的溥儀立為皇位繼承人,年號宣統,繼承同治帝、兼祧光緒帝,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仿照順治朝故事,授載灃為攝政王。但是,一切軍國政事,載灃都要秉承慈禧的“訓示”,“裁度施行”。然而在第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時左右),慈禧便在北京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 [11]  ,與光緒之死僅隔一日。慈禧臨終遺言説:“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12]  [40] 
慈禧的喪禮,按照清朝列代皇帝的規格舉行。她生前的徽號,已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十六字,她死後的諡號,將徽號全部保留,前面加“孝欽”二字,後面加“配天興聖顯皇后”七字,史稱孝欽顯皇后。其諡號共22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慈、本朝孝德、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及中國曆代皇后之最,也超過入關後滿清所有皇帝的諡號。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初四,葬於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東陵 [40] 

慈禧為政舉措

慈禧政治傾向

19世紀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訓練新軍,購買槍炮、軍艦,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他們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親王奕訢、文祥,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儘管他們的改革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但是,在頑固派看來,卻是“用夷變夏”,違背了祖宗成法和聖賢古訓。所以,洋務運動一開始,就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在洋務派與頑固派的鬥爭中,慈禧熟悉政治手腕玩起了平衡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頑固派以牽制洋務派。 [14] 
慈禧油畫像 慈禧油畫像 [39]
1866年12月,奕訢奏請在同文館內添設分館,招收科舉出身的人員學習天文、數學。大學士倭仁親自出馬,上書慈禧,堅決反對。慈禧又讓他到主持洋務的總理事務衙門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務,1866年12月要他去辦洋務,倭仁感到這是對自己侮辱,再三推辭,慈禧卻不肯收回成命,弄得這位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難堪。他到上書房給同治帝講課,有所感觸,不禁流下了眼淚。倭仁最後以養病為理由,奏請開缺。經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職務。 [15] 
甲午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維新派的影響下,光緒鋭意變法。變法和反變法的鬥爭非常激烈。1898年6月11日,慈禧面告光緒:“前日御史楊深秀、學士徐致靖言國是未定,良是。今宜專講西學,明白宣示。”於是,光緒發佈了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國是詔》,把講求西學,變法自強,作為清王朝的國策,使維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這次變法,涉及了清王朝的政治體制,而慈禧改革底線是祖宗之法不能變。隨着變法的深入,慈禧和維新派的分歧越來越大。特別是康有為建議的仿先朝開懋勤殿一事,選舉英才,並邀請東西洋專門政治家共議制度,將一切應革之事全盤籌算,然後施行,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當光緒向慈禧提出這一請求的時候,“太后不答,神色異常。”從慈禧的表情,光緒感到變法已出現危機。為了使變法能進行下去,康有為、譚嗣同等密謀策劃,爭取正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以所部新建陸軍入京,圍頤和園,逼迫慈禧退出政治舞台。由於頑固派勢力強大,袁世凱又是一個投機膽小圓滑分子,根本不可能站在維新派一邊。因此,這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失敗了。 [16-17] 

慈禧變法新政

慈禧一生中領導過兩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務運動,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質層面上的變革,後者是體制層面上的變革。
推行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道路。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引入譯入了大量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啓了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洋務運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實行“新政”
1901年8月29日,出現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鋪開。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隆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的實權為袁世凱所掌握。清政府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接着,頒佈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註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這些章程規定,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1906年,慈禧下禁纏足令,開中國解放婦女之先河。她親自過問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使之得以昭雪,赦免經不起嚴刑拷打、作偽證的小白菜一死,嚴懲浙江巡撫以下與案有關的貪官污吏300多人。
在慈禧默許下,開辦女子學校,教授新學,逐漸風行於開埠較早之上海、廣州等沿海之城鎮。儘管此時的女學與“男女平等”、婦女徹底解放的距離仍相差甚遠,依然與根深蒂固的幾千年封建傳統道德觀念相左,受到擁有強大勢力封建衞道士的強烈毀謗和抵制,但女子興學卻如同星火燎原般漫延開來。
1908年,慈禧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並列出了為期9年的時間表:1909進行省諮議局選舉;1910年資政院開院;1917年召開國會,實行憲政。不過,清末新政中的君主立憲仿效日、德等國推行,仍然保留君主很大的行政權力。
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禁鴉片。
1901年9月4日,出現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佈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1902年2月13日公佈推廣學堂辦法。8月15日頒佈《欽定學堂章程》。 [19]  1904年1月13日又頒佈《重訂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各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並行的還有專業教育,包括師範學堂及各類實業學堂,在學制上自成系統,一套完整的學校制度隨之建立。
晚年慈禧照
晚年慈禧照(4張)
1905年9月2日,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脱鈎。為統一管理留學生工作,清政府分別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總監督赴東洋和歐洲。 [20]  1903年10月,清政府頒佈《獎勵遊學畢業生章程》,規定凡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普通中學5年畢業,得優等文憑者,給予拔貢出身 [21] 
另外,慈禧還利用美國的部分庚子退款在清華園修建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利用其餘的退款建女學、新學等。除了興辦女學,還提倡廢除延續了近六百年的纏足陋習、滿漢不能通婚的政令以及禁止吸鴉片。
“自鴉片煙弛禁以來,流毒幾遍中國,吸食之人廢時、失業、病身、敗家。數十年來日形貧弱,實由於此,言之可為痛恨。今朝廷鋭意圖強,亟應申儆國人鹹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內將洋土藥之害一律割除淨盡。其應如何分別嚴禁吸食並禁種罌粟之處,着政務處議妥章程具奏。”——慈禧禁鴉片懿旨 [22] 
除中國之外,受這場運動影響最嚴重的就是英國了。這道詔書發佈之時,英國每年要向中國輸送五萬箱鴉片。不過英國立即同意,如果中國真心求變,願意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消減產量,英國也會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減少對中國的出口。很不幸,慈禧太后在這場改革勝利前就死去了,但是無論這場改革的結果如何,慈禧太后的開山之功都不可抹殺。

慈禧重用漢臣

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是有口皆碑的,她手下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駱秉章等當時的一大批能人,縱觀歷史,瀏覽歷朝歷代名臣賢達,他們都可無上下之分。她手下的袁世凱,儘管有過復帝的逆施,確實還是有本事的人才。讓這樣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揮,足見她的用人能力。早年協助咸豐帝處理國事,是咸豐年間政策方針的實際制定者。開創了同光中興的基礎。以當時內憂外患情形之下,實為中國數千年來之異彩。

慈禧對外交涉

外交政策
慈禧的一生,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咸豐皇帝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慈禧的主戰與求和,可以看出慈禧與帝國主義關係的變化。 [17] 
1860年9月21日,清軍在八里橋之戰中遭到失敗,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當咸豐 即將出發的時候,懿貴妃極力諫阻,請求咸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她觸怒了咸豐,差一點引來殺身之禍。奕訢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咸豐廢約再戰。因為咸豐病危,只好作罷。
中法戰爭爆發後,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非常激烈。慈禧將清軍的接連失利歸罪於奕訢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其他4位軍機大臣也全部罷免。但是,清政府內部的和戰之爭並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國軍艦向福建水師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慈禧諭令對法宣戰,並將繼續堅持和議的張蔭桓等6位總理衙門大臣革職。1885年2月,法軍攻佔諒山,慈禧轉向主和。鎮南關的失守,慈禧更喪失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授權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英國人金登幹到巴黎與法國外交部秘密議和。1885年4月4日,授權金登幹與法國政府簽訂《巴黎停戰協定》。6月9日,又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新約》。 [18] 
定國旗
慈禧在頤和園樂壽堂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慈禧在頤和園樂壽堂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39]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着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後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最初用於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旗,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佈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23] 
定國歌
回顧歷史,中國在清代以前,閉關鎖國,對外交往不多,也就沒有國歌。大清駐英國公使曾紀澤在出使期間,看到西方國家在公共禮儀場合演奏國歌,甚為感動,覺得清帝國也應有本身的國歌,因此特地上奏並呈了一部“國樂草案”,但未得到批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清帝國陸軍部成立,譜制了一首陸軍軍歌,並在正式國歌“鞏金甌”未出前,暫成為國歌。每當在國際交往中需要演奏國歌時,便使用該首軍歌代替。直至1911年,清帝國正式制訂了國歌“鞏金甌”。 [24] 
定國徽
清朝的國徽為”蟠龍”徽飾,標誌是“蟠龍”的圖案,也是清皇室的徽飾象徵,代表了清朝國家象徵的徽飾。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塊國徽。
定國花
1903年,慈禧太后以懿旨形式將牡丹定為國花。1915年版《辭海》也記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

慈禧歷史評價

慈禧中國

曾擔任陸軍部大臣穆爾察·鐵良幕僚的惲寶惠曾道:“慈禧太后之為人,陰鷙而多智謀,對滿漢大臣能恩威並用,權不旁落,絕非一般婦女所能及。” [42] 
趙爾巽主編《清史稿》:及文宗末造,孝貞、孝欽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不幸穆宗即世,孝貞皇后崩,孝欽皇后聽政久,稍稍營離宮,修慶典,視聖祖奉孝莊皇后、高宗奉孝聖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顧竊竊然有私議者,外侮迭乘,災祲屢見,非其時也。不幸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啓戊戌之爭,再激而成庚子之亂。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並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綜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31] 
  • 獨信用曾國藩,實為慈禧之卓識,畀以重任,言聽計從,卒能削平大難,戡定東南,清之不亡於洪氏,慈禧與有力焉。 [43] 
  • 慈安太后秉性沖和,倡言歸政,無可譏議;慈禧太后猶在試驗之期,一切用人行政,皆幾經審慎,故稱頌者多而毀謗者少。訓政十年,東南戡定,西北漸平,兩宮之力居多焉。 [44] 
  • 至若慈禧太后之所為,一經敍述,並未周內深文,而已覺強悍潑辣,彷彿呂武,非經紳商之電爭,江督之抗議,各國使臣之反對,幾何而不如呂后之私立少帝,武后之擅廢中宗也。夫慈禧以英明稱,初次垂簾,削平大難,世推為女中堯舜,胡為歷年愈久,更事益多,反不顧物議,倒行逆施若此? [45] 
  • 迨聯軍入京,倉猝西走,猶必置珍妃於死地,然後啓程,婦人情性,輒蹈偏端,愛之則非常寵幸,雖為所播弄,至身敗名裂而不恤;惡之則非常痛恨,當艱難困苦之遭,且出一潑辣手段,殄絕私仇,以泄昔時之忿。……天道無憑若有憑,葉赫亡清之讖,其信也夫! [46] 
  • 慈禧後之喜諛好奢,曾見近今印行之《清宮五年》記,……拳匪之亂,聯軍入京,為慈禧後一大懲創,至回京以後,不思發憤圖強,猶戀戀於珠寶首飾,寶非所寶,不亡何待? [47] 
  • 隆裕後尚無亡國之咎,不過慈禧當國數十年,天人交怨,特假隆裕以泄其忿耳。慈禧考終,不及見遜位之禍,慈禧其亦幸矣哉! [48] 

慈禧外國

據宣統帝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在著作《紫禁城的黃昏》中的記述,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中譯版作伊麗莎白,應為誤譯或原文訛誤)曾説:“慈禧比我強多了,我只是一個既不偉大,也不渺小的人。” [38] 
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在《中國,長壽帝國》中説: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敍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着一雙鷹眼,有着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25] 
亞瑟·H·史密斯在《動盪中的中國》中説:身為一個滿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軍國大事的知識,本來就機會渺茫,但是她卻與只瞭解女紅的東太后完全不同,處理大事的時候總能鎮定自若,中國的門户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打開,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找一個原因,我想只能説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布萊克伍德氏雜誌》評論道: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最有趣的名人無疑就是被我們稱呼為太后的那位女士。太后在垂簾聽政期間處於每一個帶有改革性質的運動的前列,其統治的性質只能從這一時期的性質加以判斷。由於意志和感覺缺乏一個賴以遵循的明確中心,外交失敗了。它的槓桿找不到支點。於是在中國獲得成功的永遠只有依靠軍事力量。與太后這麼一個女人就真的大不可能打交道嗎? [26] 
W·A·P·馬丁在《中國的覺醒》中説:在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幾乎斷送了性命和權力,但是她也從戊戌變法中收穫良多,她開始變成一個支持革新政策的人。事實上,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太后萬歲!”“太后將來會登上大位!”在她的一生中,人們全部指望她來不斷地推進她非常熱心支持的目標。她牢牢地掌握着權力,她的湧起國説,敢於引導國家的戰車駛上一條從來都沒有走過的新路。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總督和巡撫的支持,這些人都是她親自任命的。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經傳遍了這片大地,百姓都會從心底支持她。
美國駐華大使康格的夫人在《中國來信》中説:慈禧太后第一次接見來自外交使團的七位女士是在外交大臣的努力和督促之下才得以實現的。1900年的動亂結束之後,宮廷回到北京,太后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她主動發起了很多次會見的邀請,大家自然都接受共進午餐。在私人會見時,這位偉大的女性才會表現出她的機智和女性魅力,以身為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她會拉着客人的手,以最關切的語氣詢問我們進宮的旅途是否疲倦;她會在夏天抱怨天氣的寒冷;只要食物不合我們的口味,她就很着急;她會以最親切的口氣告訴我們能夠見到我們是她的福氣。她能夠讓所有客人着迷,即便之前她們存在偏見,她對每一個客人都能關照到,這也展現出了她身為女主人老練的能力。 [27] 

慈禧軼事典故

慈禧寢宮所在

  • 大內:
咸豐二年(1852年)五月初九進宮,居儲秀宮麗景軒,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
1861年至1884年,居長春宮,有時在養心殿後殿西耳房燕禧堂居住。
1884年至1894年,再居儲秀宮,並將儲秀宮與翊坤宮打通。
1894年至1900年8月14日,住寧壽宮樂壽堂,以西暖閣為寢室。 [13] 
  • 園林:
1852年至1860年,隨咸豐帝居住於圓明園,寢宮為天地一家春(毀於英法聯軍)。
1860年至1861年,居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西暖閣。
1888年起,每年夏天居頤和園,冬日反居儲秀宮或西苑,偶爾在頤和園過冬。
1888年至1900年,居西苑(今中南海)儀鑾殿(庚子迴鑾後更名海晏堂,民國時期改名居仁堂,今不存)。
1902年至1908年,居西苑(今中南海)儀鸞殿(今懷仁堂)。
  • 民間:
北京西四闢才衚衕(孃家)。
慈禧行宮(庚子西巡期間)。
雞鳴驛城正庭北屋東間(庚子西巡期間)。

慈禧稱老佛爺

在有些歷史小説,電影、戲曲中,把慈禧太后稱作“老佛爺”。實際上,“老佛爺”的稱呼不是慈禧專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稱都叫“老佛爺”。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爺”這個稱呼,是因為滿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領最早稱為“滿柱”。“滿柱”是佛號“曼殊”的轉音,意為“佛爺”“吉祥”。後來,有的顯赫家族,世襲首領,起名就叫“滿柱”。滿清建國後,將“滿柱”漢譯為“佛爺”,並把它作為皇帝的特稱。 [37] 
而慈禧能得到“老佛爺”的稱呼,據説和一個故事有關。光緒初年,慈禧為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心中不樂。心腹太監李蓮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的後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後,李蓮英向慈禧謊稱萬壽寺大雄寶殿有雙佛顯光的吉兆。慈禧去後,發現萬壽寺大雄寶殿供奉的依然是原來的三世佛,不覺勃然大怒:“明明是原來的三世佛嘛,哪來的雙佛顯光?”李蓮英忙請她到後殿觀賞。慈禧慢慢悠悠轉到三世佛後,果見觀世音坐在殿中央。這時,李蓮英喊道:“老佛爺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故作不解道:“你們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爺呀?”李蓮英等人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爺呀!”一席話説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爺這個稱呼便從萬壽寺傳遍京城,舉國上下,都稱慈禧為“太后老佛爺”。 [37] 
慈禧與親隨的各類扮相
圖冊參考資料 [39] 

慈禧喜愛珠寶

清代民間,慈禧太后的金銀首飾是數不勝數,有這麼一對“翡翠西瓜”,慈禧太后的掌上寶貝。相傳慈禧死後,兩個“翡翠西瓜”被陪葬在慈禧墓中,1928年,孫殿英盜掘了東陵後,這兩個“西瓜”就杳無蹤跡了。
慈禧太后採購美國碧璽大部分都是通過馳名世界的蒂芙尼公司進行的,碧璽寶石也大部經過了蒂芙尼公司的寶石學家J·L·坦綸博姆的鑑定。翡翠西瓜所特有的雙色組合當時幾乎只有聖地亞哥的碧璽礦才具備。所以毫無疑問,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來自美國聖地亞哥。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梅薩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璽礦,在19世紀末期即已聞名於世。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巴拉雅礦開採出來的大部分碧璽都出口到了中國,供慈禧太后的宮廷享用。隨着滿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畫上了句號。其結果是伊巴拉雅礦的碧璽產品因為中國市場告吹而滯銷,該礦被迫關閉。一直到2012年12月,該礦才被重新開發。

慈禧聽留聲機

1904年是慈禧的70大壽,很多官員想盡一切辦法來張羅禮品,其中有一款櫃式留聲機深得慈禧的賞識,那就是美國維克多公司生產的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樣品機)。
慈禧一生享盡榮華富貴,生活時尚超前,在發達的西方工業面前,也是滴滴不漏,佔盡先機。照相、電燈、洋車、櫃式留聲機,應有盡有,這台全球最早的櫃式留聲機擺放在她的寢宮裏,時常傳出悦耳動聽的旋律,唱片的內容有中國的小曲、有國外的華爾茲舞曲。
梁誠1903年到1908年初是大清三品卿的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他早年受過西方文化的教育,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喜歡留聲機。1904年維克多推出了第一批櫃式留聲機的樣品,由於不是商品機,美國也只有一些政府高層官員才有機會使用這樣高檔留聲機,當年美國官員把這台留聲機送給梁誠,梁誠又把這台留聲機送給老佛爺慈禧太后,作為慈禧太后的70大壽的禮物。

慈禧處死記者

中俄密約》的內容公之於眾後,國內外輿論一片譁然。全國人民羣情激憤,紛紛斥責清政府的賣國行徑,進一步促進了全國範圍內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清政府則陷入了非常難堪的狼狽境地。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
惱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極其殘忍地下令將記者沈藎“斬立決”。後因懼怕行刑會影響慈禧太后的生辰“慶典”,慈禧太后這才發佈懿旨:“着即日立斃杖。”1903年7月31日(陰曆六月初八),沈藎被殘忍處死,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殉職記者。 [29] 

慈禧人際關係

慈禧家世

曾祖父:葉赫那拉·吉郎阿
祖父:葉赫那拉·景瑞
父親:葉赫那拉·惠徵
丈夫: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
兒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

慈禧兄弟姐妹

妹妹:葉赫那拉·婉貞,醇親王奕譞嫡福晉,光緒帝生母。
大弟:葉赫那拉·照祥(佛革)
二弟:葉赫那拉·桂祥(佛佑)
三弟:葉赫那拉·福祥(佛保)

慈禧子侄

養女:榮壽固倫公主,恭親王奕訢長女。
榮安固倫公主,咸豐帝唯一的女兒,母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即麗貴妃)。
侄子兼外甥(養子):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
侄女兼兒媳: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靜芬)

慈禧主要作品

《清宮遺聞》記載有光緒中葉以後,慈禧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學作擘窠大字。慈禧繪畫書法基礎並不太好,只是天資聰穎,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摸索,進步很大,尤其是繆嘉蕙等著名畫家入宮指導後,書畫水平日進。師從名畫家繆嘉蕙,在慈禧的書畫生涯中,無疑是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慈禧後世紀念

清東陵慈禧陵墓
清東陵慈禧陵墓(2張)
慈禧的陵寢名為菩陀峪定東陵。菩陀峪定東陵的重修工程歷時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結束。重建後的隆恩殿與東西配殿,在建築材料的貴重、工藝的精湛、裝飾的奢華等方面均居於清朝皇后陵寢的首位。即使是與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遜色很多。她的隨葬品之奢華也令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慈禧的隨葬品分為兩部分:生前置放於墓中金井裏的珍寶與下葬時的隨葬珍品。
慈禧棺內底部鋪金絲織寶珠錦褥,厚七寸,下面綴大小珍珠一萬多粒,紅光寶石八十五塊,白玉二百多塊,錦褥上有一層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鋪五分重的珍珠二千四百粒。慈禧屍體上蓋一條織金的陀尼經被,明黃緞底,捻金織成,織有漢字陀羅尼經文二萬五千字,綴有八百多粒珍珠。頭上的鳳冠由無數珍珠寶石嵌成,其中僅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約一千萬兩。屍體周圍的大件珍寶有:九玲瓏寶塔、翠玉佛、翡翠西瓜、蟈蟈白菜、紅藍寶石、祖母綠寶石、玉石、紅珊瑚樹、墨玉荸芥等不計其數,均去向不明。慈禧太后的牙被撬開,口中所含的夜明珠,分開時是兩塊透明無光的珍珠,合攏時就是一個圓珠,射出一道綠色寒光,夜晚百步之內可以照見人頭,十分清晰。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並盜挖慈禧臨終時口含大如雞蛋的一粒夜明珠。 [30]  盜陵案被報道後,舉世震驚,各界滿洲權貴紛紛通電譴責,要求嚴懲兇首孫殿英,追回珍寶。蔣介石下令閻錫山查辦盜陵案。孫殿英遍賄民國要員,得以逍遙法外;所捕獲的重犯譚温江也被保釋出獄。

慈禧人物爭議

慈禧名字之謎

民間傳説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后為蘭兒或玉蘭。可能是因為慈禧進宮後的第一個封號為“蘭貴人”,很多小説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族後人葉赫那拉·根正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 [49]  至於咸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大概是因為咸豐最喜歡玉蘭花,因此給她這樣一個封號,以表示自己對她的愛慕之意。 [28]  還有宮中太監稱慈禧的小名為“蓮兒”。 [50] 

慈禧出生地爭議

慈禧的出生地有以下六種説法:
以前六説中,北京説為傳統説法,山西長治説為當地民間傳説,並稱慈禧本為當地漢人王增昌之女,先後被當地富民宋四元和潞安知府惠徵收養;其他四説都是依據惠徵任職地而提出的。有學者根據清代檔案認為,道光十一年(1831年)惠徵正成為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被外放歸綏道,在此期間一直住在北京,沒有外放任職,也不曾當過潞安知府,故只有北京説成立。 [51-52] 

慈禧藝術形象

慈禧小説

書名
作者
金易
隋麗娟(百家講壇)
慈禧宮廷實錄
伊查克

慈禧歷史研究

書名
作者
慈禧太后:啓動現代中國的皇妃
慈禧寫照記
卡爾
高陽
御苑蘭馨記
裕德齡

慈禧話劇

1980年《清宮外史陳奇飾慈禧

慈禧詩詞

慈禧電影

年份
電影名稱
演員
1948
1950
1955
1964
1975
1975
1976
1983
1983
1983
1987
1987
1989
1990
1990
孟瑾
1991
1995
1995
2005
2006
2012

慈禧電視劇

年份
電視劇名稱
演員
1976
1981
雙印傳奇
1983
1986
1986
1988
1988
1988
1990
1990
1991
1992
1992
1993
1993
馬江海戰
1994
1995
1995
1996
1996
1997
1997
1997
1998
1998
1998
1999
皇親國戚
1999
2000
2000
2000
2001
2001
2001
2001
2002
2002
2002
2003
2003
2003
2003
2003
2004
2004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2006
2006
2006
2006
2006
小白菜冤案
2006
康華(青年)
程可為(中年)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7
2008
2008
2008
2009
2010
闞清子(青年)
田中裕子(中年)
2010
2010
2011
2012
2012
2012
2013
2013
2014
2014
2016
2017
參考資料: [32-35]  [54] 

慈禧動畫

1997年《中華小當家
2007年《神廚小福貴》(袁文君配音)

慈禧史料索引

清實錄》咸豐、同治、光緒朝部分
《清史稿》卷214《后妃傳》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