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洪仁玕【gān】
- 別 名
- 謙益(小名)
- 號
- 吉甫
- 所處時代
- 清朝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官祿布村
洪仁玕人物生平
編輯洪仁玕流亡香港
洪仁玕自幼喜讀經史、天文歷數,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後以教村塾為生。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洪仁玕洗禮入教。洪秀全“出遊天下”宣傳教義時,洪仁玕的家人不許他同行,未得同去,後在清遠一帶任塾師。一面教書,一面宣傳教義,發展教徒。洪秀全與馮雲山在廣西桂平籌劃起義時,洪仁玕在清遠,沒有參加。金田起義後,洪秀全駐軍江口墟。洪仁玕率50人西上至潯州,太平軍已移營,洪仁玕雖多次謀求去桂,都未成功。後來,洪、馮兩姓族人在清兵圍捕下在谷嶺起義,洪仁玕趕到時事已失敗。他被鄉人捉住,掙脱繩索逃亡,於咸豐二年(1852年)四月到達香港。
在香港,他結識瑞典巴色會教士韓山文(Hamburg theodore),受洗入教,韓山文死後,他任倫敦佈道師,學習天文,留心西方文化,通過學習,洪仁玕的思想認識達到了新的飛躍,他再也不是過去那個僅有農民意識的人,他已成為具有近代意識的知識分子。在他腦海裏,已經逐漸形成一個用發展資本主義來改造中國的方案,這就是日後他的《資政新篇》的由來。咸豐八年,他離香港北上,於咸豐九年三月二十日(1859年4月22日)到達天京。這時正值天京事變之後,早期的領袖或戰死沙場,或在內訌中被戮,翼王石達開又率兵出走,天王洪秀全猜忌異姓,朝中無人。天王倚重洪仁玕,不出一月,累累加封而至“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命他總理朝政。
洪仁玕輔佐秀全
在《資政新篇》中,洪仁玕把他的政治主張分為“設法”、“用人”兩個方面。“用人”方面,他提出“用人察失”,“禁朋黨之弊”,主要是針對當時太天平國在內訌之後上下離心、信仰崩潰、信心渙散而言,意在加強中央領導權。“設法”方面,他提出“以風風之,以法法之,以刑刑之”三種方法,主張“自上化之”,革除腐敗,而着重立法,並舉英、美、法等國為例,要求學習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科學技術,走富國強兵之路。此外,還列舉了二十八條應興應革事項,包括髮展交通、辦理郵政、開採礦藏,興辦水利,獎勵製造,開辦銀行與保險,普設鄉官鄉兵,設立新聞官,建立公庫和税務機關,嚴禁貪污,發展文化教育衞生事業,獎勵慈善事業,禁止迷信,禁止飲酒及吸黃煙、鴉片,禁止溺嬰、買賣人口及使用奴婢等。他還主張與各國通商,在不干涉內政的前提下允許外國牧師和科技人員來中國工作。他甚至提出:“萬方來朝,四夷賓服及狄戎蠻鬼子,一切輕污之字,皆不必説也。蓋輕污字樣是口角取勝之事,不是經綸實際,且招禍也。”可以説,他是當時(不僅僅是太平天國,也是整個中國)最為了解西方、瞭解世界,開明、務實的思想家、政治家之一。洪秀全在多數條文下,都批示“此策是也”,命令“遵刻頒行”。但由於社會條件未趨成熟,又處在敵我對峙的戰爭狀態而不可能付諸實行,只為後人留下了一部珍貴的典籍。 洪仁玕又撰《頒新政宣諭》,《克敵誘惑論》,《兵要四則》等文,合刊為《幹王洪寶制》。
洪仁玕軍事活動
在進入天京前,洪仁玕從未接觸過軍事,但幹王、天朝精忠軍師的重任,卻使他成為太平天國後期軍事的主要策劃者。他到達天京時,正值長江上游軍事吃緊,湘軍統帥曾國藩、胡林翼正凱覦安慶,清欽差大臣和春、幫辦軍務張國樑統率的江南大營又以長牆、深濠圍困天京,形勢危殆。洪仁玕認為在此情勢下,“必向湖、杭虛處力圍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遠去,即行返旆自救,必獲捷報。”忠王李秀成用此計,與堂弟、左軍主將李世賢分攻杭州、湖州。和春等果然分兵回救,諸將遂破江南大營,立解天京之圍。
閏三月二十一日,洪仁玕又提議東進攻取長江下游的蘇州、常州一帶,然後回師西征,兩路大軍分由長江南北兩岸進軍,合取湖北,以穩定大局。四、五月間,太平軍佔領蘇、常。八月,開始西征,初期進展順利,但由於主帥陳玉成、李秀成決心不足,打到武漢外圍後先後自動撤退,西征功敗垂成。十月,洪仁玕在香港時的故交、中國第一個在美國大學畢業的留學生容閎到天京拜訪洪仁玕,提出聘用各部行政顧問、創辦銀行、設立實業學校和陸、海軍學校、建設一支良好軍隊等多項建議,洪仁玕表示贊同,但謂尚需與在外統兵者協議才可實行。容閎失望離去。
在修訂天國曆法、改革考試製度、辦理外交事宜等方面,洪仁玕也作了重要貢獻。
洪仁玕兵敗身死
咸豐十一年(1861)一月,洪仁玕率軍自天京出發,圖解安慶之圍。四月間,在安徽境內與清軍多次交戰,均失利,退守桐城。旋迴天京,因安慶失陷被革職,不久復職。同治元年(1862)上半年,洪秀全因某事對洪仁玕不滿,令其將所掌外交事務移交章王林紹璋。此時洪仁玕的權力已大不如前。五月,他率軍赴援安徽寧國府(今宣城縣),屢戰不勝,寧國陷落。同治二年(1863),洪仁玕受洪秀全顧命,扶助幼天王洪天貴。年底,奉命出天京,催兵解天京之圍,但各處軍隊多不應命。同治三年(1864)四月,洪仁玕集合數處駐軍,駐安徽廣德州(今廣德縣)。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天京陷落,幼天王出城南走,洪仁玕迎入廣德,旋隨幼天王往湖州(今吳興縣)附堵王黃文金。幼天王仍以洪仁玕為軍師。洪仁玕與黃文金籌議放棄湖州,赴江西會合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等軍,西上湖北,會合扶王陳得才大軍,擾荊襄,取西安。七月二十七日,洪仁玕、黃文金等棄湖州西上,二十八日到達廣德,轉走浙江昌化縣。時侍王等軍已南下,消息隔絕。八月初五日,黃文金在昌化病死,軍心漸散。洪仁玕奉幼天王南走,九月初九日到達江西石城縣,當晚被清軍席寶田部追襲,全軍驚散,洪仁玕被捕,幼天王亦於九月二十五日被俘。洪仁玕被捕後作自述,表示當取法文天祥,為太平天國盡忠。十一月二十三日,洪仁玕在南昌被凌遲處死。
洪仁玕人物評價
編輯曾國藩的重要幕僚趙烈文看到《資政新篇》的新印本後,在日記中也不得不承認:“其中所言,頗有見識......法法類,皆是效法西人所為,其欽折外洋,殆為心悦誠服,而於夷情最諳練;……觀此一書,則賊中不為無人。”
[2]
洪仁玕主要著作
編輯《資政新篇》
《戒浮文巧言諭》
《欽定軍次實錄》
《欽定士階條例》
遺留詩作:
其一:
春秋大義別華夷,時至於今昧不知;北狄迷伊真本性,綱常文物倒顛之。
其二:
志在攘夷願未酬,七旬苗格德難侔;足跟踏破山雲路,眼底空懸海月秋。
意馬不辭天地闊,心猿常與古今愁;世間誰是英雄輩,徒使企予嘆白頭。
其三:
其四:
北狄原非我一家,錢糧兵勇盡中華;誑吾兄弟相殘殺,豪士常興萬古嗟。
《北華捷報》譯載詩句
除了這幾首,後來他補了四句,《北華捷報》譯載詩句,又給簡又文先生譯其中的後兩句(我國祚雖斬,有日必復生),原詩文英譯內容如下:
And now in parting one word more,
One pleasurable thought outpour。
Though our kingdom’s passed away,
It will live again another day。
參考全譯為:“臨終有一語,言之心欣慰;我國雖消逝,他日必復生。”
洪仁玕影視形象
編輯2000年電視劇《太平天國》王基明飾演洪仁玕
- 參考資料
-
- 1. 客家人與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1-11]
- 2. 天國遺恨:洪仁玕和《資政新篇》 .新浪新聞.2006-04-21[引用日期20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