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隆煤礦

鎖定
基隆煤礦是中國台灣最早用機器開採的煤礦。礦區在基隆。清初,有人進行土法開採,後為官府禁止。光緒二年 (1876年) 官府正式辦礦,用機器開採並聘英國工程師。該礦在中法戰爭中遭到破壞後,改為商辦、官商合辦。光緒十四年 (1888年) 後復歸官辦。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奪佔。抗日戰爭勝利後被國民政府接收。 [1] 
中文名
基隆煤礦
原    稱
雞籠
日產能力
300噸
建成投產
1878年
清末創辦的近代化煤礦。礦區在台灣基隆(原稱雞籠),從明代起就有土法開採。1876年(光緒二年)閩浙總督沈葆楨奏請改為官辦,聘英國人翟薩為礦師,機器自英國購進。1878年建成投產,日產能力300噸,以後產量逐年上升。1884年中法戰爭中遭法軍破壞,生產停頓。1885年起開始設法恢復,但未見成效,產量下降,1886年由商人張學熙承辦,仍無起色。1887年改為官商合辦,生產稍見景氣,又由台灣巡撫收回官辦,長期處於破敗狀態。1892年因虧蝕,全部封閉。1895年《馬關條約》訂立後被日本攫奪。抗日戰爭勝利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基隆煤礦起步較早,雖因管理不善成效不大,但仍對中國近代新式煤礦的發生起了一定帶動作用。
參考資料
  • 1.    何盛明. 財經大辭典: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