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春源

鎖定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又字少羲。晚年自署柳塘,祖籍廈門,台南安平人。父親汪翁牛,母親吳氏鳳。
中文名
汪春源
籍    貫
台南安平
出生日期
1869年
逝世日期
1923年
杏泉、少羲
祖    籍
廈門
1895年,甲午戰敗之後,清廷《馬關條約》割台議和,汪春源作為台灣舉人,正在京城準備考進士,他是最早參與上書反對的,《台灣風雲》作者閻延文博士稱之為“公車上書第一人”;另外,汪春源又恰是台灣歷史上的最後一名進士。
1886年由曾任台灣巡撫的唐景崧選入海東書院,和詩人丘逢甲許南英(現代著名作家許地山之父)等人同窗攻讀,一同加入海東吟社把酒賦詩,這一年他才16歲。1888年,他和愛國詩人丘逢甲到福州趕舉,同榜高中。
1895年春,25歲的汪春源赴京趕考。風華正茂、踔厲風發的他,相信憑藉自己的實力,進士之位是唾手可得的。然而,4月17日,清朝特命全權代表李鴻章,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乙未割台,舉國震驚,在京應試的舉人羣情激憤。
4月28日,汪春源、羅秀蕙、黃宗鼎聯合任户部主事的台灣進士葉題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聯名向都察院上書,強調台灣為東南門户,“無台地則不特沿海七省岌岌可危,即京畿亦不能高枕。”割讓寶島,台民“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慘曷及”;“台民終不免一死,然死有隱痛”。他們發出400萬台灣百姓誓死抗日、保家衞國的心聲:“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這份奏書震動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他在《康南海先生自編年譜》中寫道,台灣舉子垂涕而請命”的義舉使他看到“士氣可用,乃合十八省舉人於松竹庵會議,以一晝二夜草為萬言書,請拒和、變法、遷都三者。”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
因為汪春源在歷史關頭的特殊作用,《台灣三部曲》作者閻延文博士稱其為“公車上書”第一人。
汪春源1898年中進士。清政府割讓台灣後,棄家內渡。歷任宜春、大庾、安仁、安義等縣主持。辛亥革命後,定居鼓浪嶼。著有《柳塘詩文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