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山書院

(廣東省梅州市東山書院)

鎖定
東山書院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城東山狀元橋畔,是廣東名校——東山中學的前身。梅州東山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當時嘉應(今梅州)知州王者輔任內所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距今已有二百六十餘年曆史。 [11] 
東山書院建築佔地1642平方米,建築面積2655.5平方米。書院由主體建築大門樓,前堂、中堂、後進共三重,兩橫棟屋組成 [1]  。書院既有客家傳統建築的特色,又有“四合院”的風格,是梅州保存較真實、較完整的古書院,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 [2]  [11]  經歷多代學識高深廣博的儒家學者潛心執教,東山書院共培養出100多名進士、700多位舉人,是古代梅州文教興盛的濃縮。清狀元吳鴻督學廣東,曾盛讚梅州“人文為嶺南冠”。當代,郭沫若亦賦詩讚之“文物由來第一流”。 [16]  東山書院現由梅縣東山中學管理使用,並對外開放。 [3] 
2008年11月18日,東山書院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  2021年,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列為廣東省重點打造的廣東十大嶺南書院之一。2023年5月,被核定為廣東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 [16] 
中文名
東山書院
地理位置
廣東梅州市梅城東山狀元橋畔
創建時間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建築類型
古代書院
院    長
李月雲 [5] 

東山書院歷史簡介

東山書院是梅州古老的書院之一,由王者輔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創建, 已漫越了二百六十多個春秋。東山書院為“三進二橫”的建築結構,其前吸周溪水之清新,後襲東山岌之靈秀,鄰傍狀元橋之重彩。乾隆年間,梅城境內共建有九間書院,城中有四,即培風書院、東山書院、崇實書院和周溪書院。如今梅城僅存東山書院。從古老的書院到現在的東山中學,一脈相承,絃歌不絕。是梅州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東山書院脈承着嘉應州彌足珍貴的文化傳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厚實的門牆青瓦傳承着靈動的歷史,錄載着梅州人文。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愛國詩人、外交家、教育家黃遵憲先生,在書院創建“東山初級師範學堂”,培養了眾多愛國興邦之士。愛國名士丘逢甲先生亦曾講學於東山書院,在東山書院撰寫了嵌“東山”長聯,楹聯含蓄地道出東山書院雖僻處山城,亦足承載客家人不凡之志。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送子上學蔚然成風,其中梅縣是清代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縣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廢科舉前,梅州有書院24所、義學14所、社學20所、官學4所,私塾遍及城鄉,而最具代表的地方當屬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東山書院是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它也是如今享譽海內外的重點學校——廣東梅縣東山中學的前身,東山中學培育了一大批有功於社會的棟樑之才。 [6] 
1913 年,“既是精英桃李,又為創校勳賢”的葉劍英元帥,率一批有志青年,參與創立了東山中學,由此揭開了古舊書院新的華彩樂章。一批批國家棟材從古書院中走出,其中有為沖決歷史桎梏、挽救國家危亡、振興民族命運壯烈犧牲的東山英烈;有運籌帷幄,為民族獨立、中華復興作出突出貢獻的葉劍英元帥;有驍勇善戰的原中央軍委副秘書長肖向榮將軍;有原全國政協常務副主席葉選平、原廣東省委書記林若曾毅院士、曾憲梓博士等眾多英才。代代青年才俊從書院中走出,成為遍佈海內外的東山校友,他們在各條戰線上的頻頻捷報,更生動、更深刻地延續着書院的輝煌。
2004年書院作為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梅州”的八大工程之一得以重修,於2005年10月15日完成。修復後的東山書院,隨着人文內涵的不斷充實,已成為文化梅州建設的新景觀,百年書院正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在歷經百年孕育無數英才後,如今已迴歸寧靜,成為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藴薰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兒女。2008年,東山書院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隨着人文內涵的不斷充實,東山書院將逐步與其附近的狀元橋、黃遵憲公園等景點連成一體,真正形成一個彰顯“文化梅州”旗幟的人文歷史大觀園。 [7] 
這座古書院已成為了集學習、交流、培訓、收藏、展陳、科普、文創和手作等功能於一體的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動空間。書院一樓左右書房(齋舍)被改造成為傳習藏書室、紅色文化展示區、客家文化藏書室、閲讀體驗區、非遺文化展示區、客家文化展示區和多功能廳等,每個功能場所設備設施完備,開放期間可供市民遊客參觀、閲讀。 [15] 
東山中學是梅縣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黨團組織和開展活動的中學之一。立足東山書院人才培養沃土、傳播革命火種、進步思想的搖籃、梅州重要紅色革命遺址的定位,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東山書院專題佈設東山英烈展、紅色文化展陳館等, 展陳梅州地區紅色蘇區文化內容,開展“追尋紅色足跡、牢記初心使命”“頌黨恩、傳家風”紅色家風宣傳等活動,積極為各地區、各單位前來學習提供便利,激勵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幹部牢記初心使命,重温紅色記憶。 如今東山書院是梅州市委黨校分教點、梅州公安雲黨校教學點,梅州市救援消防支隊在書院掛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有100多個黨支部曾在東山書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15] 
2021年,東山書院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列為全省重點打造的廣東十大嶺南書院之一,自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共開展高水平教育培訓活動71場次、參與人數4214人次,開展志願服務活動71場次、服務羣眾超4500人次。 [12] 
2023年5月,東山書院(葉劍英早期革命活動舊址)入選廣東省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13] 

東山書院書院概況

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
如今,東山書院周圍的民房、建築物,包括原東山中學校友樓,已全部拆遷了。門前的狀元橋、大道和周溪河堤,均修復一新。東山書院巍然屹立!門前三棵古老的木棉樹,高大挺拔。大門上貼金的“東山書院”四個繁體大字閃閃發光,兩邊的對聯“東山魁星燦,書院旭日榮”熠熠生輝。書院“修舊如舊”,保留原貌,是一座正堂三大廳兩天井、東西兩側為橫屋的具有客家建築特色的大屋。
走進書院大門,前廳用於接待來賓。第二、三大廳相當寬敞,布展了與東山書院有關的早期名人王者輔、張之洞、黃莘田、黃基、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珍貴歷史文獻文物資料。兩個天井旁的走廊,展示了古代匾額、歷史資料,以及這次修復東山書院的碑記、捐款芳名等。兩橫屋樓下分別展出曾憲梓等鄉賢的事蹟,及建校92年來東山中學所有樓、館的資料、照片。
走上第二層,來到魁星閣下面的大廳。這裏是創辦東山中學初期學生自治會會址。當年葉劍英是第一屆學生自治會會長。這裏展出了學生自治會的資料,其中有學生自治會楹聯、宗旨,以及葉帥多次給東中師生的書信、題詞等。
第三層是魁星閣,安放着鍍金的魁星全身雕像。魁星如真人般大小,右手握硃筆上舉,左手拿金錘下敲,怒目蹬腿,大有揮筆定論、一錘定音之勢!
西走馬樓的第一間展出了葉帥1925年至1980年間,6次在東山中學或在北京會見東中師生的照片。第二間是葉帥讀書時的卧室,展出他用過的牀鋪、桌凳。其他房間展出肖向榮中將事蹟、51位東山英烈英雄事蹟等。東走馬樓第一、二間是東山中學從1913年成立以來的校史展室。東山書院的修復和布展是較為完善的。這裏很多史料是第一次與廣大觀眾見面。其中有東山書院的校訓“勇儉愛誠”,乾隆11年嘉應知州王者輔為考上國子監的鐘許題寫的金匾“初步雲梯”,進士出身的清朝禮部主事黃基為應川三老弟的母親71壽題寫的金匾“婺煥南天”,乾隆38年嘉應蔣知州為國子監生李應茂題寫的金匾“圜橋首選”等。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為東山書院撰的對聯“東下即天塹長江,淘不盡千古英雄,閒氣鍾人,伏處在草廬,談道讀經,海濱尚有無雙士;山中知盛朝甲子,等養成一門將相,奇才應用,肅清遍寰宇,崇文尚武,儒行終能溢九州”,雕刻在第二大廳正面大柱上,金光輝映,蔚為壯觀。兩廣總督張之洞為東山書院主講黃莘田先生81壽華誕撰寫的《壽序》,約2000個沒有標點符號的文言繁體字,用三面大鏡框展出。教育家黃遵憲,東山中學主講李伯濤,東山初級師範創校發督李卓漢等的資料、照片,都是極為寶貴的文物。東中成立之初,學生自治會的楹聯“更上一層樓儘可擴胸懷開眼孔,莫負少年志何妨跨東海駕西歐”,道出了東中學生的豪情壯志。這裏還展出了葉劍英元帥的“油巖題壁”詩等資料。
客家人崇文重教,“有田要養豬,有兒要讀書”。早在260多年前,光是梅城就有9間書院(現僅存東山書院)。從這裏展出的文史資料,可以看出梅州文化源遠流長,揭示出梅州文化的深層底藴。梅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從這裏也可見一斑。
梅州上有王者輔、黃基、黃遵憲、丘逢甲等名人,近現代有葉劍英、肖向榮、曾憲梓等將帥、政治家、企業家、博士。鑑古觀今,可以看出文化之鄉梅州人才輩出。古時梅州有民諺:“百花洲尾齊州前,這裏出狀元。”上面提到的黃基,是梅州下市黃屋人,東山書院主講黃莘田的兒子,他14歲得秀才,20歲中舉人,33歲中進士,差一點中狀元。他感嘆“回頭一笑浮生夢,悔作名揚芥蒂人”,因而自號簣山。現今“東山書院”四個大字就是黃基的筆跡。 [8] 

東山書院軼事典故

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
書院歷史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和學術研究場所,一般以私人創辦或主持為主,也有家族、民間出資籌辦,多數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鼓勵和資助。書院始於唐、興於宋,沿至清末,歷時千餘年,成為中國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觀,也曾有白鹿洞、嶽麓、嵩陽、應天府、石鼓、茅山等一批頗有影響的著名書院。梅州則自北宋劉元城創設書院,歷明而清,有濂溪書院、七賢書院、培風書院、東山書院等。清末封建教育制度衰敗,近代新式學堂誕生,古代書院逐步改為學堂。
創辦者王者輔
王者輔,字覲顏,安徽省天長縣人氏,廩貢生,在乾隆九年出任嘉應州知州。任內,王者輔在梅州興建了兩座書院,分別為東山書院和位於南口堡的南岡書院。當時修慧寺裏的南漢千佛鐵塔輾轉流落,王者輔主持修復,安置在東山山麓的齊洲寺。另外,為了方便行人,將東山書院門前的狀元橋提議建成石拱橋,改名靈濟橋。他恭率士民,發動熱心士紳吳玉新董理並捐資,對程江河渡江津到今天金利來大街樹湖坪的河段,修築水壩防洪。還倡議修城北相公亭、窖溪口橋樑。
問跡尋蹤
梅縣崇文重教,在清代成為全國114個科舉發達縣之一,廣東五個科舉發達縣之一。眾多士子蟾宮折桂,當歸功於星羅棋佈的書院和私塾。在清代,梅州城區的標杆性教育場所當屬三大書院,這三大書院分別是培風書院、東山書院、崇實書院。
隨着新式教育的興起,培風書院在民國時曾改作梅州女子師範學校,現廢棄。崇實書院舊址則變成梅州中學校區的一部分。古老的建築早已不見蹤影。只有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經過修繕恢復原貌,是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成為人們追思梅州當年文風的景點。
東山桃李綠 書院狀元紅
站在東山橋頭,眺望東山岃下,只見狀元橋旁三株木棉樹蒼勁挺拔,掩映着古樸典雅的東山書院。書院前臨東流而來、匯入梅江的周溪,後依緩緩崛起的東山岃,前接古典的狀元拱橋,依傍人文秀區攀桂坊,可謂山環水繞、氣象天成。想來,有山、有水、有書讀,就是古時候讀書人追求的格調了。
走近書院,只見大門上方懸掛木刻鎦金楷書“東山書院”匾額,兩邊對聯曰:“東山桃李綠,書院狀元紅。”東山書院建成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時任嘉應州知州王者輔創建,至今已有270年曆史。
年代比東山書院更為悠久的是門前的狀元橋。有關記載顯示,明代永樂年間橋毀壞,當時的百姓受條件限制,架設木橋。到了劉彬修建濂溪書院的弘治年間,再次改為石架橋,然而到了明代後期,這座石架橋因年久而倒塌,只好又一次使用木橋通行。乾隆十一年(1746),嘉應州知州王者輔,籌資將木橋改建成雙洞石拱橋,既美觀又堅固,併為之易名為“靈濟橋”。不過人們依然習慣稱之為“狀元橋”。
熱心文教的王者輔,選擇在這裏興建書院,除了此地風光秀麗、交通方便以及狀元的古老讖言外,也許更在意當地崇文重教的厚重氛圍。東山書院的狀元橋以西,曾存在七賢書院、錦江書院、先賢書院、立誠書院,位於今華僑大廈附近的先賢書院或立誠書院,由明末翰林李士淳創建。而在周溪的中游,明孝宗弘治年間,程鄉知縣劉彬基於對周敦頤的仰慕,在周溪河畔建有濂溪書院。
作為後來者,東山書院的建築頗有特色。書院門樓為硬山式屋頂,正中屋脊左右飛翹,前檐由兩根花崗岩石柱支撐。其內部佈局是典型的“三進式”建築風格:正樓三間,大堂三間,頭門三間,左右書房(也作齋舍)各一列,整個書院內部的佈局以後面的魁星閣為軸線,兩邊對稱,井然有序;主體堂屋一層,左右橫屋二層,後面“魁星閣”三層,高低錯落有致。
站在魁星閣上,近可觀書院全貌,白牆灰瓦,高挑屋棟,頗有古韻;遠可覽梅江秀色、梅城風物。
名家薈萃 培育賢才
東山書院內,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遍佈的名家題刻和各類文物,筆墨書香似乎隨處飄來,都藴含着滿滿的故事。
“東下即天塹長江,淘不盡千古英雄,閒氣鍾人,伏處在草廬,談道讀經,海濱尚有無雙士;山中知盛朝甲子,等養成一門將相,奇才應用,肅清遍寰宇,崇文尚武,儒行終能溢九州。”清代愛國志士丘逢甲所擬的68字長聯,成了東山書院最好的詮釋。據東山書院負責人李月雲介紹,上聯盛讚的是這裏的老師,而且是特指黃遵憲,因為他告老還鄉以後,以書院為基地,創建了東山初級師範學堂,培養了眾多師資和愛國興邦之士;下聯則盛讚學子,歷經一番“寒徹骨”,終能香溢九州。
近代攀桂坊詩人黃薦鶚有《晚宿東山書院》詩:“太傅風流不復作,東山絲竹屬何人。小溪橋畔波如錦,暫借吾儕醉後春。”“梧桐庭院石橋東,絳帳人人效馬融。梅嶺英才鍾此地,書聲夜噪魯靈宮。”這也是他對清末東山書院的印象。馬融(漢代學者、教育家)代指書院的老師,從康熙四十四年乙酉科舉人蕭系閎(下市大河唇蕭屋人)和清乾隆四十五年(1790)庚戌科進士蕭廷發(今梅城金山頂人)任教於此起,道光二十八年乙酉科副榜黃仲安(梅城上市人,翰林黃仲容之弟)等先後出任山長。
東山書院大堂掛着“温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兩幅字。正堂內懸掛“初步雲梯”匾額,為清乾隆十一年嘉應知州王者輔為考上國子監的書院學生鍾許所題寫。天井兩側的走廊內展框掛着晚清重臣張之洞為東山書院主講黃莘田生日撰寫的《壽序》一文。黃莘田是黃遵憲的堂叔祖,即進士黃基的父親。由於黃基與張之洞同科進士,有同年之誼,當年的探花張之洞親自撰文敬賀畢生致力教育的黃莘田。黃莘田也是少數獲《嘉應州志》立傳的東山書院主講。除了黃莘田,黃遵憲的堂叔、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進士黃基也曾長期主講東山書院。黃遵憲的啓蒙老師、盤龍橋李屋附貢生李伯陶也曾在東山書院任教。
如今的東山書院全面恢復1906年黃遵憲主導修復時的建築風格和內部設置。
據載,東山書院建成後,學生的主要課藝是八股文策論,從1746至1903年,共為當地培養了700多位舉人、100多名進士,可謂人才輩出。
東山風雨 渺若江河
書院中堂天井左邊走廊展示東山中學發展歷程,右邊走廊為重修石刻,堂內四柱而立,外兩柱左右有聯:“起鳳騰蛟看春風鼓盪東山正媚,興庠啓序願化雨飄飛北斗常依。” 上堂內亦有石柱四根,外兩柱有聯“文章道德為師宏開學識,化雨春風惠我廣造賢豪”。歲月不居,時光如流,東山書院幾度興毀。在一批有功於書院創建、恢復、發展的名儒名宦努力下,書院得以創建,或經過種種天災人禍後仍辦學不輟,絃歌不絕,並不斷取得發展。
據《光緒嘉應州志》載,東山書院曾於清同治乙丑年(1865)毀於戰火,後經修復,當時書院主講黃莘田之子黃基題寫“東山書院”匾額。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愛國詩人、外交家、教育家和維新變法先驅黃遵憲返鄉後倡導新學,籌資修復,在書院創建“東山初級師範學堂”,於1906年竣工開學,此為歷史上的第二次重修。
1912年,東山初級師範學堂與其他三間學校合併成為梅州中學的一部分,原址停止使用。1913年,梅州中學爆發改屬省立之爭,一批師長和葉劍英等學生退出梅州中學,經縣議會批准在東山書院舊址成立了東山中學,由此揭開了書院新的樂章。一批批國家棟梁之才從這裏走出,元帥葉劍英、將軍肖向榮和葉選平、林若、曾毅、曾憲梓等都曾在東山中學學習。
葉劍英從東山書院畢業後,便飄洋過海到南洋去了。後考入雲南講武堂,投筆從戎,走上革命征途,逐漸成長為一代元勳。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三次回故鄉梅州,每次他都要去看看母校。第一次是1953年春天的一個上午,他曾在東山書院的紅棉樹下佇立良久;第二次是1971年1月6日,當他走進當年讀書時所住的房間時,曾很動感情地説:“真想在母校住上一晚”;1978年,東山中學李泉隆校長到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大會,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特地邀請他到家中作客,並深情地給母校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東山,是被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44個年頭,年年桃李,歲歲芬芳。44年前,我們為了反對官方派來的校長,毅然從北門外搬到東山書院,新建起自己的書房。這就是母校的來歷,是老同學反對官方勢力、不怕艱苦的手創。”1980年5月15日,時年84歲高齡的葉劍英第三次回到“東山”母校,受到數萬師生和羣眾的歡迎。臨別前他曾一再説:“以後我還要回來的。”但最終沒有再回來。 [9] 
據東中老教師回憶,東山書院曾作為東山中學老師和學生宿舍,後因年久失修變成危房。2004年,梅州市政府斥資350多萬元對之進行了重修。東山書院全面恢復1906年的建築風格和內部設置,還開設了葉劍英與當時進步師生共同創辦私立東山中學的事蹟展室,布展黃基、黃遵憲、書院主講李伯陶、東山初級師範學堂監督李倬漢等人的資料、照片。
如今,書院正活化成為傳統文化宣傳場所,發揚書院文化底藴。書院還開設了國學教育班,稚童的朗朗讀書聲迴響在古舊書院裏,令人恍如夢迴明清。
日出東山。東山書院所在地,如今已是一個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教育基地。
狀元讖,狀元橋
在梅城的周溪與梅江交匯處,有一座狀元橋,起名源於“百花洲尾齊洲前,此地出狀元”的古老讖語。另相傳,宋末狀元文天祥抗元抵達梅州,曾經過此地,故名。狀元橋旁,就是乾隆年間嘉應州知州王者輔創建的東山書院,書院後為東山,東山之南一公里,今市藝術學校附近是原齊洲寺舊址,南漢千佛塔曾安置於此,而古代梅城的百花洲位於南門商業廣場附近。所謂“百花洲尾齊洲前”,指的就是梅江邊沿岸凌風東路、攀桂坊、下市、東山這一帶的區域。清代文風鼎盛,雖沒有出狀元,但也湧現位列狀元、榜眼、探花之後的傳臚李仲昭,以及翰林李黼平李載熙,以及黃遵憲等著名人物。 [10] 

東山書院保護措施

2021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將嶺南書院建設工作列入廣東省十件民生實事,其中梅州市東山書院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打造的10個嶺南書院之一。在梅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嶺南書院(東山書院)建設項目成立了由市文明辦主導、東山中學主管、新華集團主創的建設領導小組,秉承“修舊如舊”原則,立足書院功能定位,對東山書院建築本體進行保護性改造提升,即嶺南書院(東山書院)微改造項目。該項目整合書院道德講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人文社會科普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家教家風實踐基地、文化驛站等各類陣地資源,着力打造了“一館一堂四區八室”,新增了數千冊藏書,並配足了多媒體、桌椅等設備設施,不定期舉辦黨建活動、文化交流、名家講堂、公益講座等活動,聚集公共文化資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涵養城市文明氣質。 [15] 
2023年5月,東山書院被核定為廣東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