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黼平

鎖定
李黼平(1770年——1833年2月10日) [1]  ,字繡子,又字貞甫,號著花居士,廣東嘉應州東街堡攀桂坊(今梅江區較場背旺巷口)人。自幼和兄弟李嗣章一同在東邨草堂讀書,成績優異,有“兩陸”(陸機陸雲)、“二蘇”(蘇軾蘇轍)的美稱。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中進士(殿試金榜二甲第85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蘇昭文縣知縣、東莞寶安書院山長等職,道光十二年(1832),在寶安逝世。《清史稿·儒林傳》、《嘉應州志》、《清代學者像傳》(葉恭綽編撰),都有他的專傳。 [4] 
全    名
李黼平
繡子
著花居士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770年
逝世日期
1833年2月10日
主要作品
《南園詩社行》
籍    貫
廣東嘉應州

李黼平人物簡介

李黼平(1770—1833年),字繡子,又字貞甫,梅城東郊人。14歲作《桐花鳳傳奇》,為嘉應州知州戴求仁及社會名流所賞識。19歲以詩賦補弟子員。清嘉慶三年中舉。十年中進士,入翰林。後告假南歸,先後主講廣州粵華書院、東莞寶安書院。館散後,由翰林院庶常改任江蘇昭文知縣。公餘之暇,手不釋卷,故民間稱之為“李十五書生”。他治漢學,工考證,精通樂律音韻,詩歌造詣甚深。
李黼平在昭文縣令任內,為政寬和、廉潔。後以改革漕運陋規,因屬吏虧捐國庫錢財,為奸吏誣告,遭判入獄7年。回廣東後,兩廣總督阮元重李氏文才,聘請他到廣州“學海堂”授課。他悉心培植學子,十年如一日,因材施教,門下登科第者頗多。他畢生志行誠樸,治學嚴謹,著作甚豐。計有《易刊誤》2卷、《花庵集》8卷、《毛詩紬義》24卷、《讀杜韓筆記》2卷、《小學樗言》2卷、《説文羣經古字考》2卷及《吳門集》、《南歸集》等。
李黼平的詩雄渾典李,又婉約深沉,別有風骨。《南園詩社行》這篇七古,以激越的情懷,盡情謳歌南園詩社諸雅士,形成嶺南詩派的雄直磅礴氣概。他尤精樂理,清史《儒林傳》稱其年十四即精通樂譜。所著《毛詩紬義》24卷,阮大傅把它列入皇清經解。後人評説“繡子先生詩,不特粵中之冠,且有清二百餘年風雅主之稱也”,阮元以“文星”待之。李黼平與宋湘黃香鐵黃遵憲丘逢甲,並稱為嘉應五大詩人,其生平收入《中國歷史名人錄》。清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833年2月10日)病逝,終年63歲。 [2]  [8] 

李黼平人物生平

東邨有明代大儒陳獻章(世稱白沙先生)和名宦海瑞(溢忠介)的題刻遺址,但當時瞭解的人不多。李黼平追思前賢遺範,自題所居為“二妙堂”,14歲就精通樂譜及聲韻之學。漸長,潛心考證訓詁之學,爬梳剔抉,很有過人之處。19歲時(1792),以詩賦被學使關曙生賞識,成了附學生員。下一科,戴衢亨擔任學使,用石鼓詩作為考核內容,讀到他的卷子,稱讚説“文章珊鈎鮮也。”意為他的文章如珊瑚鈎一樣鮮潤明麗。嘉慶三年(1798)戊午科廣東鄉試中舉。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李黼平在翰林院修業期間,他關心民瘼,注意國計民生大事。當時江南漕運因河狹船多,輾轉困難,他根據自己遊歷所見,上疏言事,建議取道山東膠州、萊州,由海道運輸漕糧。但主事者目光短淺,擔心海途風波險惡,失陷漕糧,李黼平的條陳被廢置。他自感才智得不到發揮,一度請假回廣東,在廣州粵華書院執教。這時,他印行了在家鄉讀書和壯遊各地時的詩作,取名《著花庵集》,取唐人“寒梅著花未”詩意,並榜其居為“著花庵”,自號“著花庵主人”,又號“著花居士”。
嘉慶十五年(1810)散館,分授江蘇昭文縣知縣(該縣民國時廢治,劃入常熟)。他為政仁厚,體察民情,不肯使用鞭撲重刑。他有詩云:“君看曹相國(漢相曹參),清淨民自理”(《著花庵集·贈無垢》),這正是他為政之本。一旦有案情發生,他便及時處置。辦案時謝絕各種請託,不徇情,不枉法。公事之餘,便手持書卷吟誦,所以,江蘇一帶的老百姓都稱他為; “李十五書生”(他大排行十五)。
昭文縣地處江南漕運要衝,他任職期間,把很大精力放在漕糧的徵收和轉運上,他在《漕運行》詩中説:“一麾作宰居海濱,職有漕事當躬親。手收七萬八千石,但丐核票能肥人。”可是航道上時常堵塞,豪強又插手聚斂和轉運,百姓苦不堪言。他體恤民艱,在賑濟中動用了漕糧,造成了虧欠。他被革掉了官職,又無力填補虧帑,坐了六年牢。直到他出獄後十四年,朝廷才決定由海道轉運漕糧,而且採取的路錢正是他當年所建議的。嘉慶二十一年(1816),他出了獄,生活清苦,只好在附近教館任教籌資返粵,滯留了三年。
當初,他把對《周易》、《毛詩》考證校勘和疏釋的心得,寫成《易刊誤》(二卷)、《毛詩紬義》(廿四卷)。那時擔任浙江巡撫的學者阮元,讀後很是激賞,折節相交。黼平詩中“談經幸讀文翁識”,就是指這一件事。黼平南歸時,阮元正任兩廣總督。他創辦學海堂,着意培養經學人才而不教授八股文,在八股取士的時代,這是獨具眼光的。它訓練學生具有重證據的嚴謹治學作風。開設的課程有《十三經》、《史記》、《漢書》、《文選》、《杜甫詩》、《韓昌黎集》等,由學生選修一門,每天寫一篇讀書心得,由師長評閲指點。阮元因稔知黼平對樸學有深厚功底和精湛研究,便延請他到衙署中居住,給自己子侄輩講授經書,到學海堂講學閲卷。在刊刻《學海堂經解》(當時又名《皇清經解》,今名《清經解》,近已再版)時收入《毛詩紬義》。當時在學海堂執教的江藩(《漢學師承記》作者),以樸學凌轢一時,雄視當世,而對黼平則獨具青眼。江沅(《説文解字音韻表》作者)、嚴傑曾釗吳蘭修等,都是一時俊彥,均以亦師亦友的態度敬重李黼平。他和詩人宋湘、書法家伊秉綬等唱酬甚密,還與一位繆蓮仙秀才(即粵劇名藝人白駒榮所唱的《客途秋恨》中主人公)過從頻繁。他課藝之餘,繼續精研學問,作《讀杜韓筆記》(二卷)、《文選異義》(二卷),一承匡謬正誤的風格,闡釋詩文精義,提出獨到的見解。
道光元年(1821),由阮元舉薦,出任東莞寶安書院山長。他沿用學海堂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致力於培養學有專長的人才。期間他把從嘉慶平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五年(1808-1820)在江蘇所寫的詩輯為《吳門集》,把從嘉慶二十五年夏天到道光六年(1820-1826)返粵以後寫的詩輯為《南歸集》,一併刊行。他在東莞寶安書院執教十二年,培養出不少篤行厚品,學有專長的人才,如番禺人劉熊、梁信芳(嘉慶戊辰科舉人),順德人梁廷柟(有《曲話》傳世,與梁信芳均為輔助林則徐禁煙甚力,史有記載者)、李清華等。稍後於他的南海著名詩人朱次琦(世稱九江先生),也在詩中尊稱他為“先輩”。
道光十二年(1832),李黼平因病在寶安逝世,年63歲。當時從各地趕來送殯的學者文士達數百人。根據他的學生所請,立祀於粵華書院。 [4] 

李黼平個人作品

現代學者、中山大學教授古直輯有《客人三先生詩選》,把他的詩排在首位(依次是宋湘、黃遵憲),並在《序》中贊他們的詩“光焰萬丈,江河不廢”。在《李先生傳》中評他的詩説:“其詩情以為根,文以為華,禮義以為實,更能得古人聲韻之微於不言之表,故絕於奪偉。”《清史稿·儒林傳》中指出他的詩:“專講音韻,能得古人不傳之秘”與他同時而先後擔任過學海堂學長的陳灃、曾釗鄴稱讚他的詩為“粵詩冠冕”。至於他“博綜羣典、經衞、詞衞鄴購絕窮”(古直《李先生傳》),更為學林定評。李黼平的傳世著作,有《毛詩紬義》(收入《清經解》)、《讀杜韓筆記》、《繡子先生集》(內收《著花庵集》、《吳門集》、《南歸集》)。 [4] 

李黼平軼事典故

李黼平“袒腹曬書”
李黼平還在翰林院的時候,某年盛夏的一天, 酷熱把胖子李輔平變成“汗淋”,於是他脱了長袍光着膀子乘涼。湊巧嘉慶皇帝駕臨,精平不及穿衣,倉皇接駕。嘉慶皇帝見狀笑問:“愛卿何事袒胸露腹。”精乎情急之下答道:“啓稟萬歲,今日乃晾經法會之期,寺院有曬書之習。臣腹中亦有萬卷詩書, 今乘此睛日,曬曬腹中書耳。”如此妙答,嘉慶亦笑而去。
回到家中,李黼平得意地將此事告知夫人。其妻道,君自稱腹藏萬卷詩書,無書不讀,今年通書可曾讀否。一句話驚得黼平冷汗汩汩,趕緊尋來當年通書,挑燈夜讀。果然,次日早朝,嘉慶皇帝想起昨日趣事, 就想考一考自稱腹藏萬卷詩書的李黼平,以當年通書為題,追問之下,早有準備的李黼平一一回答。嘉慶皇帝大喜,贊曰:“李愛卿真乃腹藏萬卷書也。”自此,李黼平“袒腹曬書”的故事便流傳開來,從京城傳到嘉應州,併成為嘉應文人睿智的代名詞。 [4-5] 

李黼平史料記載

李黼平詩歌藝術研討會報道(四) 李黼平詩歌藝術研討會報道(四)
李黼平生於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卒於宣宗道光十二年,年六十三歲。幼穎異。年十四,精通樂譜。及長,治漢學,工考證。嘉慶十年(公元一八o五年)進士。授江蘇昭文縣知縣,公餘卻手一編,民間因有“李十五書生”之目。後以虧挪落職,繫獄數年,始得歸。阮元開學海堂,聘閲課藝,遂留授諸子經。後主東莞寶安書院,人鹹愛重之。黼平為詩,專講昔韻,得古人不傳之秘著有《花庵集》八卷,《吳門集》二卷,《南歸集》四卷,續集四卷,《讀杜韓筆記》二卷,《文選異義》二卷,《易刊誤》二卷,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後人評説:“繡子先生詩,不特粵中之冠,且有清二百餘年風雅宗主之稱也”,阮元以“文星”待之。李黼平與宋湘黃香鐵黃遵憲丘逢甲,稱為嘉應五大詩人,其生平收入《中國歷史名人錄》。 [3] 
《江蘇省通志稿職官志》第十七卷清嘉慶年間:李黼平,廣東嘉應人,進士。嘉慶十三年六月選,九月初七任蘇州府昭文縣知縣,十五年仍見。 [6] 

李黼平親屬成員

兄長:李汝謙,清朝解元。 [7] 
弟弟:李汝辰,清朝舉人。 [7] 
弟弟:李黼章,清朝舉人。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