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阮元

(清朝中期官員、經學家、訓詁學家)

鎖定
阮元(1764年2月21日 [103]  -1849年11月27日 [1]  ),字伯元,號芸台、雷塘庵主、揅經老人、怡性老人 [2]  ,江蘇揚州儀徵人。清朝中期官員、經學家、訓詁學家、金石學家 [3] 
阮元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先後在禮部、兵部、户部、工部供職,並出任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身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所至之處,以提倡學術、振興文教為自任,勤于軍政,治績斐然。晚年官拜體仁閣大學士,致仕後加官至太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阮元去世,年八十六。獲賜諡號“文達”。
阮元提倡樸學,曾羅致學者編書刊印,主編《經籍籑詁》,校刻《十三經注疏》,匯刻《皇清經解》等,於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亦多有建樹 [4]  ,史稱其“身歷乾、嘉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斗焉” [5]  ,是乾嘉學派晚期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揚州學派的柱石 [109]  。生平著述豐富,撰有《揅經室集》《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等三十餘種著述傳世。
概述內圖片來源:《清代學者像傳 [106] 
本    名
阮元
別    名
阮文達
伯元
芸台、雷塘庵主、揅經老人、怡性老人
所處時代
清朝中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揚州
出生日期
1764年2月21日
逝世日期
1849年11月27日
主要作品
揅經室集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主要成就
校刊《十三經注疏》
勤于軍政,治績斐然
在地方創設詁經精舍學海堂書院等,以振興教育自任
乾嘉學派晚期代表人物
官    職
體仁閣大學士太傅
諡    號
文達
籍    貫
江蘇儀徵

阮元人物生平

阮元早年及第

阮元於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日(1764年2月21日)子時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府城西門白瓦巷一個以文兼武的世家。 [103]  他的祖父阮玉堂官至湖南參將 [6]  ;父親阮承信修治《左氏春秋》,為古文大家。母親林氏出身仕宦之家,通曉詩書。
阮元石刻像 阮元石刻像 [7]
阮元5歲開始跟從林氏識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6歲時進姑父賈天寧的私塾就學。 [103]  林氏對他偏重於文字的教育,阮承信則令他通文義和立志向學。阮承信熟讀《資治通鑑》,對阮元講“成敗治亂,戰陣謀略”,並教他騎馬和學射箭,並説“此儒者事,亦吾家事也”,希望他文武兼備 [103]  阮元幼年、少年時代受父母的精心教育,為日後的學業精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14] 
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起,相繼從師於揚州名儒胡廷森及喬書酉、李晴山等人。 [103]  阮元認為喬、李二師是“獨立特行之儒”,就學於他們是幸事,而兩位先生也很稱許這位學生,可見阮元的學習出類拔萃。 [114]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阮元應童子試,落榜,與學友漸有交往。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八月,其母林氏病逝。同年,結識客寓揚州的凌廷堪,成為終身摯友。次年(1782年),丁母憂,始究於經學。 [120]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入儀徵縣學。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科試中考取一等第一名,成為秀才,補廩膳生員。江蘇學政謝墉驚賞曰:“餘前任在江蘇得汪中,此次得阮某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二月,隨謝墉出試鎮江、金壇等地助閲卷事。九月,鄉試揭曉,中式第八名,成為舉人。十月入京,得與經學大師戴震之弟子邵晉涵王念孫任大椿相交。 [103]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會試下第,留館京師。 [104]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十六歲的阮元於會試中式第二十八名,殿試二甲第三名,賜進士出身。朝考欽取第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充萬壽盛典纂修官、國史館武英殿纂修官。 [8]  [9]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散館考試,阮元成績頗佳,授翰林院編修 [10]  [8]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朝廷大考翰詹,高宗親擢阮元為一等第一名,升授詹事府少詹事 [11]  。召對之時,高宗喜道:“沒想到朕八旬外再得一人!”命阮元於南書房行走 [12]  。十月,升任詹事府詹事 [13]  。十一月,高宗詔令修復刻於辟雍的石經,命阮元隨同領班軍機大臣和珅等校勘 [14]  [8] 

阮元詞臣督學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高宗命阮元提督山東學政 [15]  ,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離任 [16]  。在此期間,曾數遊濟南名泉,留下不少贊泉詩,寫有《小滄浪筆談》,雜記濟南掌故風物等;廣交山東及寓魯金石學家,遍訪山東金石文物,在山東巡撫畢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對山東乾嘉之際金石學的興盛貢獻頗巨。
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月,調任浙江學政 [16]  [17]  。九月,升授內閣學士禮部侍郎 [18] 
嘉慶三年(1798年)八月,轉授兵部右侍郎,數日後調補禮部右侍郎 [16]  [19]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署兵部左侍郎 [20]  。三月,調户部左侍郎 [16]  ,充經筵講官、己未科會試副考官。 [21]  正考官朱珪託阮元一人批閲文策,論者認為得士如鴻博科,張惠言陳壽祺王引之姚文田等均是此科所得。 [104]  七月,兼禮部左侍郎 [22]  。九月,兼管國子監算學。

阮元兩度撫浙

迄今少見的阮元身着官服的坐像,私人藏 迄今少見的阮元身着官服的坐像,私人藏 [110]
嘉慶四年(1799年)十月,阮元奉敕署任浙江巡撫 [23]  ,次年(1800年)正月實授巡撫一職 [24]  [25] 
當時東南海盜猖獗,以安南(指越南西山朝)夷盜實力最強,鳳尾、水澳、箬黃等幫派均依附於夷盜,出現“沿海土匪勾結為患”的情況。阮元就任後,徵集弭盜之策,進行“造船炮”“練陸師”“杜接濟”三個方面的工作。 [26] 
嘉慶五年(1800年)春,阮元命黃岩鎮總兵嶽璽提兵擊滅箬黃幫。同年夏,海盜大舉擾浙,進逼台州,阮元親赴前線督剿,奏請命定海鎮總兵李長庚總統三鎮水師,並調粵、閩官軍會同剿盜,會師海門。六月,安南夷艇糾合鳳尾、水澳等幫,以艦船百餘艘屯於松門山下,與官軍對峙。阮元派間諜誘使水澳先退,適逢颶風大作,海盜艦船大多傾覆,餘部登山逃匿,被官軍搜捕,擒獲八百餘人。安南夷艇的四位“總兵”,溺死三人,餘下的一位“總兵”、進祿侯倫貴利被黃岩知縣孫鳳鳴生擒,後被處死(一稱二人溺死,二人被殺 [27]  [28]  。九月,總兵嶽璽、胡振聲合擊水澳幫,將其殲滅殆盡。 [26] 
自此之後,土匪或被剿滅,或向官府投誠。而隨着嘉慶八年(1803年)阮福映新建立的阮朝向清朝稱臣歸附,艇匪失去了在安南的根據地,浙江海面一度恢復寧謐 [29]  [26] 
就在同一時間,同安人蔡牽兼併了流離失所的夷盜及水澳、鳳尾餘部,擁有艦船上百艘,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勢力。福建方面不能抵禦,浙江亦再遭侵擾。阮元與已升任提督的李長庚商議,認為清軍水師難以對抗艦船高大的夷艇,於是籌金十餘萬,由李長庚前往福建督造三十艘大艦,取名霆船,並鑄大炮四百餘門配給各船。此後水師接連在海上擊破蔡牽,使得軍威大振。 [29] 
嘉慶八年(1803年),阮元奏請建昭忠祠,以祭祀歷年來捕擊海盜傷亡的將士 [30]  。此後,又出現了擁有數十艘艦船的新興幫,阮元派總兵嶽璽、張成等追剿,歷時一年有餘方才將其平定。他與總督玉德共同奏請李長庚總督閩浙兩省水師,數次擊敗蔡牽,幾乎將其擒獲。但因李長庚與玉德、總督阿林保的矛盾,以及阮元的服喪離職,使盜亂遲遲未定,李長庚亦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圍剿蔡牽時不幸戰死。 [26] 
嘉慶十年(1805年)閏六月,阮承信卒於浙江官署,阮元為父服喪,解職歸揚州。 [26] 
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月,仁宗起復尚在原籍丁憂的阮元署任福建巡撫,阮元因病推辭。 [31-32] 
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月,阮元服喪完畢,入京署户部右侍郎 [33]  。十一月,赴河南按事,補授兵部右侍郎 [34]  ,再次被任命為浙江巡撫,暫時署任河南巡撫 [35]  。至次年三月方抵浙就職,受命平定海盜。 [32] 
嘉慶十三年(1808年)秋,蔡牽聯合廣東海盜朱濆進犯定海,阮元親駐寧波,督率三鎮官軍將其擊退,蔡牽再度逃至福建海域。隨後,阮元與福建巡撫張師誠同心合作,起用李長庚的部將王得祿邱良功分別任浙、閩兩省提督,協力剿盜。阮元提出“海戰分兵隔賊船”的策略,建議專攻蔡牽。次年八月,清軍在定海漁山大破蔡牽,窮追至黑水洋,激戰累日,蔡牽無可奈何,只得開炮自炸座船,沉海而死。至此,困擾閩浙沿海十多年的盜亂結束,“海寇悉平” [36-37]  [32] 
阮元兩度撫浙,多有惠政,尤以平定海盜之功為著 [32]  。除吏治軍政之外,他召集浙江文人,編書撰述不輟。嘉慶六年(1801年)正月,在杭州建立詁經精舍,聘王昶授詞章,孫星衍授經義,作育英才。嘉慶八年(1803年)正月,立寧海安瀾書院。 [82] 

阮元歷官內外

阮元在寧波督師時,奏請浙江學政劉鳳誥代己監考鄉試,出現舞弊現象,被言官彈劾。阮元受此牽連,亦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九月以包庇之罪被牽連革職。 [38] 
嘉慶十五年(1810年)四月,補授翰林院編修、文穎館行走 [38]  。九月,充署日講起居注官 [39]  。十月,兼國史館總輯。
嘉慶十六年(1811年)初,《十三經經郛》《四庫未收百種書提要》編成。七月,補授詹事府少詹事。十二月,補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40]  [38] 
嘉慶十七年(1812年)四月,阮元奉命隨鑲白旗滿洲副都統文孚赴山西查辦吉蘭泰鹽務控案 [38]  [41]  。五月,補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42]  。八月,改任漕運總督 [43]  。在此期間,亦曾赴河南按事 [38] 
嘉慶十九年(1814年)閏二月,《全唐文》輯成,阮元為總閲官。三月,調任江西巡撫 [44]  。阮元抵贛後,在地方嚴密編查保甲,發現了餘干人朱毛俚胡秉耀等準備起事的情況,迅速調兵將其擒獲 [86]  。十月,因捕治起事有功,加太子少保銜,賞戴花翎 [45]  [46] 
嘉慶二十年(1815年)二月,刻《宋本十三經注疏》,次年刻成。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六月,阮元被調為河南巡撫 [47]  。十一月,轉授湖廣總督 [48]  。任內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陽龍王廟石閘。 [49] 
阮元清石刻眉壽圖,左為阮元,右為張廷濟 阮元清石刻眉壽圖,左為阮元,右為張廷濟 [106]

阮元總督兩廣

越秀南粵先賢公園的阮元塑像(在兩廣總督任上) 越秀南粵先賢公園的阮元塑像(在兩廣總督任上) [116]
嘉慶二十二年(1816年)九月,阮元被調為兩廣總督 [50]  。在粵期間,他建議禁止鴉片,對英商採用較嚴厲的政策,並上書仁宗,認為“宜鎮之以威,不可盡以德綏”。為防範英人異動,阮元於同年十二月奏請建大黃窖、大虎山兩炮台。翌年正月,又奏請增兵200人防守大虎山、蕉門炮台等處。二月,密陳《預防英夷事略》,認為英人恃強貪利,應該以威鎮服,不能盡皆以德綏撫。如果外國貨船擅入內洋,則以停止貿易、斷其食用買辦、開炮火攻等措施加以懲創。他還説:“彼國(英國)伎倆,惟恃船堅炮利,一經上岸,則無拳無勇,與東倭(日本)不同。或謂攻擊恐生事端,此似是而非之論也。”但仁宗不以為然,硃批雲:“總須德威相濟,不可妄動,慎之。” [51]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閏四月,阮元奏請築桑園基圍石堤,減輕了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水患。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廣州已有“羊城”“越華”“粵秀”“應元”四大書院,阮元仍感未能滿足士子進修學業的需要,在粵創立學海堂書院。從道光元年至六年(1821年-1826年),阮元捐出自己的“廉俸”,部分發商生息,部分建鋪出租,部分購地出租,所得收益,用作學海堂的費用津貼。他還發動各官紳捐資贊助,又刻售《皇清經解》1400卷,以充經費。選址方面,經反覆篩選,最後定於越秀山麓(今廣州二中址),於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
阮元在粵九年,六次兼署巡撫。道光元年(1821年),兼任粵海關監督。當時來往中國的外國船隻常常挾帶鴉片入境,阮元對敢於經售鴉片者予以嚴辦。 [51] 
此外,阮元初至兩廣時,便籌措經費,調集兩省重兵,分三路剿滅廣西富賀、懷集,廣東連山、陽山等地的盜亂,“先後獲會匪劫盜數千”,使“內地一律肅清”。 [52] 

阮元治理西南

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阮元調任雲貴總督 [53]  [54] 
阮元像,清葉衍蘭繪 阮元像,清葉衍蘭繪 [106]
當時雲南鹽政荒廢日久,每年虧空鹽税達十多萬,阮元就任後,劾罷貪吏,致力消除不法現象;各地鹽井產量不等的情況,則由官府出面調劑。一年之後,鹽税出現盈餘,並能適當調撥為邊防使用。 [53] 
騰越邊境以外的土人時常進入內地劫奪。阮元用盈餘的鹽税招募了三百七十户僳僳族邊民集中開荒種地,以抵禦土人劫掠。此後又借款購置田地,使僳僳人生計得到保障。境外土人畏懼,逐漸前來歸附。 [53]  [55] 
道光八年(1828年)十二月,阮元獲准“在紫禁城內騎馬”。 [56] 
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升協辦大學士,仍留雲貴總督任。 [57]  [58] 
車裏宣慰司刀繩武與其叔刀太康為爭奪宣慰使一職,長期爭鬥。道光十三年(1833年),刀繩武聯絡各土司攻刀太康,兵敗,被清廷革職。阮元為之調停,最終擇取刀太康之子刀正綜承襲宣慰使。 [59-60] 
道光十三年(1833年),越南阮朝保樂州土官農文雲發動叛亂,波及北越各省。阮元得訊,整飭邊備,嚴禁越境生事。不久後,農文雲兵敗身死,宣宗下詔嘉賞阮元“鎮靜得大體”。 [61] 

阮元晚登宰輔

道光十三年(1833年),阮元七十壽辰,宣宗御筆書“亮功錫祜”四字匾。三月,充會試副考官,得士二百二十二名 [62] 
道光十五年(1835年),阮元回朝。二月,接連管刑部、兵部事務,同月加拜體仁閣大學士 [63-64]  。十月,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 [65] 
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充任經筵講官 [66]  。四月,任殿試讀卷官 [67]  。五月,奉命與吏部尚書穆彰阿教習庶吉士 [68] 

阮元歸家安逝

清代畫家王學浩繪《阮元小像》 清代畫家王學浩繪《阮元小像》 [106]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阮元因老病請求致仕,獲宣宗允准,給半俸 [69]  。八月,晉加太子太保 [70]  。十月,返揚州定居大東門福壽庭宅 [71]  。後建“南萬柳堂”,與六舟居士遊揚州瘦西湖。
阮元晚年以詩書為伴,湖光山水為娛,絕不過問地方政事,一直以耳聾避俗吏,悠然自得,怡老林泉。在鴉片戰爭期間,他仍向兩江總督愛新覺羅·伊里布提出了抵抗英國侵略的建議。為抵禦英軍,他也捐制錢一千緡,以助國用。 [104]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阮元八十生辰,宣宗“賞御書扁聯福壽字”,及珍玩、文綺等物 [72]  。三月,福壽庭宅毀於火。八月,遷居揚州徐凝門康山之右。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阮元“重逢鄉舉”,赴鹿鳴宴,晉加太傅銜。 [73] 
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1849年11月27日)巳時,阮元在康山私宅逝世,享壽八十六歲 [1]  。獲賜諡號為“文達”,先後入祀浙江名宦祠、揚州鄉賢祠 [74]  [75]  [76] 

阮元主要影響

阮元總論

阮元治學領域廣闊,經學、文字學、金石學、天文歷算學、史學、地理學、校勘學無不涉獵,尤專於經學,並有相應的著作。 [79]  他六十歲時,友人龔自珍曾撰文對其在大半生所取得的學術成就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盛讚阮元的訓詁之學、校勘之學、目錄之學、典章制度之學、史學、金石之學、術數之學、文章之學、性道之學、掌故之學等,稱其“凡若此者,固已匯漢宋之全,拓天人之韜,泯華實之辨,總才學之歸”。 [77] 
阮元是乾嘉學派晚期的代表人物 [109]  ,也被有學者認為是清代後期形成的揚州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並將揚州學派定義為漢學發展至高峯並開始走向衰落時期的一個學派。更高意義上講,阮元學術思想體系的意義不僅成為清代漢學由高峯走向衰落的標誌,同時也成為傳統學術向近代學術跨越的轉折點。 [78] 
阮元對於主張向西方學習的人極為反感,他認為中國科學文化最發達,雖對西方學術成有所承認,但又認為西方的科技製作,在中國古代就有了。他甚至認為西方人的先進器物,是抄襲中國成果的產物。阮元否認西法,對西方人修正某些科學觀點不予承認。他的這種態度,被認為“是落後於時代的迂腐之見”。 [79] 

阮元學術

  • 文字學
阮元治學師承戴震,守以古訓發明義理之旨。他與戴震的弟子邵晉涵王念孫任大椿相交 [103]  ,他們對於阮元的影響極大。
阮元論學之旨,雖以漢學的經史訓詁為根底,但主張實事求是,“尤以發明大義為主”,“餘之説經,推明古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一方面,以文字訓詁、考證辨偽探求經書義理、恢復經典原貌的做法即為“實”的方法。另一方面,阮元的“實”又具有“實學”“實行”“實踐”“務實”等帶有時代特點的新的含義。阮元將格物與實踐統一起來,開始關注“家國天下之事”,真切反映出徽派樸學後期發展方向的轉變。《清儒學案·儀徵學案》稱他“推闡古聖賢訓世之意,務在切於日用,使人人可以身體力行”。 [80] 
在文字訓詁方面,阮元遵循高郵王氏之法,大都由聲音貫通文字,從而總結出它的通例。阮元曾經提出探語源、求本字、明通假、辨誼詁四種方法,近現代學者張舜徽在評論《揅經室集》時讚揚道:“元嘗自言餘之學多在訓詁,良不誣也。” [105] 
《十三經注疏匯要》 《十三經注疏匯要》
阮元把儒家的“”解釋為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這是他在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貢獻。後世儒家把孔子的“仁”理解為愛人、愛民,行仁政,阮元把《論語》第五十八章論到的仁、一百零五處提到仁字的地方,採用音韻訓詁的方法作了通盤的考察,認為東漢以前的人都把仁理解為人,是常識,故而人們不必對仁多加説明,而晉以後此解失傳,人們反生出歧説,不解原意。他舉出東漢以前幾位學者和著作對仁的訓詁,如曾子的“人之相與”,《中庸》的“仁者人也”,鄭玄的仁,“讀如相人偶之人”。他認為他們所理解的仁,就是説人與人的關係,因此他説:“春秋時孔門所謂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偶,而盡其敬禮忠恕等事之謂也。”又説:“凡仁,必於身所行者驗之而始見,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見。若一人閉户齋居,瞑目靜坐,雖有德理在心,終不得指為聖門所謂之仁矣。”歸納阮元的觀點是:仁是講人與人的關係,是要求人們以敬禮忠恕為原則處理相互之間的關係。 [79] 
阮元“仁”的思想還包含如何達到仁,仁對國君、臣民的各自內涵等內容。他説:“為仁須擇人,與我相助。”自身要實現仁,一定要考慮對方能否同自身配合,因而要選擇對象,不顧對方條件,行仁可能只是一種願望,而不能達到目的。阮元説:“士庶人之仁,見於宗族鄉黨;天子諸侯卿大夫之仁,見於國家臣民。”百姓之間、治人與治於人之間,仁的關係不同,仁的內容也就有了差異。阮元認為對於帝王來説,仁就是制約自己,按照百姓樂於或能夠接受的條件去做,即要尊重百姓,不濫使民力,並給百姓以好處。對於百姓來説,仁之本在孝悌,在家行孝,對君主就能盡忠,即能把各種關係處理好。阮元對於仁的理解符合於孔學的本意,對於後人正確分析儒家思想是有益的。仁是孔學的基本思想,它規定人際關係的原則是禮義,講究温良恭儉讓,抑制自己的慾望,滿足對方的要求。中國人歷來奉行這個原則,形成國風,成為“禮義之邦”。阮元對“仁”的本意的恢復,有利於理解儒家學説及其形成的傳統,從而也有利於對它的清理。 [79] 
阮元的治學特點是由訓詁入手,長於比對歸納,他認為考據、義理、辭章三者是密不可分、兼顧並重的,不重考據,將無從窺探學問的門徑,無法升堂入室,但光重名物考據,不探求義理,仍然不能步入學問的殿堂。可見,阮元雖主張由訓詁求義理,但同時意識到漢學埋頭故紙,限於猥瑣的流弊,堅決反對“但求名物,不論聖道”的純粹訓詁之學,意在超越局部的研究而作融會貫通的工作,這也是阮元在學術見解上體現出與戴震之學的差異。 [80-81] 
阮元能以聯繫的、發展的眼光來觀察研究事物,他從事文宇訓詁,着眼於源流和發展演變,着眼於字羣音義上的相互聯繫。研究禮制典章,不糾纏於事物名稱的孤立考證,而是着眼於古代禮制的大體,不脱離歷史發展的背景和階段性。這些,都凸顯出他聯繫、變化、會通的歷史觀念。誠如清人皮錫瑞所言:“今得阮元之通識,可以破前儒之幽冥矣!” [77] 
  • 考據學
阮元在考證文字本義和造字之始時,與戴震提出的“讀書首在識字”的指導思想一脈相承,考證字的語源、本義、通假、訓詁並有所發揮。 [82] 
在對於古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中,阮元經過細密考證,寫出《明堂論》《封泰山論》等文,認為所謂“明堂”“辟雍”只不過是上古沒有宮室時的一種簡陋的結構,近似後世遊牧地區的帳篷,上圓下方,四周環水,每逢大事如祭祀、行軍禮、學禮,或者發佈政命,都在這裏舉行。阮元還説,“封”是統治者在南郊祭天,“禪”是統治者在北郊祭地。阮元這種解釋,都是他經過周密考證的結果,為時所稱。 [82] 
  • 文獻學
阮元撰《石畫記》 阮元撰《石畫記》
阮元一生致力於文獻的整理、彙輯、編撰、刊刻,成績斐然。他主編《石渠寶籍》2編,所見內府秘藏書畫,遂記題跋並辨別真偽,作《石渠隨筆》,為鑑賞家所推重。他匯刻《皇清經解》,將有清一代漢學研究成果匯刻一冊,網羅宏富,“為言漢學者之總彙”,成為阮元總結18世紀漢學的一個重要標誌。撫浙時,纂輯《經輯纂詁》一書,集中國訓詁學資料之大成。又蒐集圖書,藏於靈隱寺,設“靈隱書藏”。後又於鎮江設“焦山書藏”。作《杭州靈隱書藏記》《焦山書藏記》《焦山書藏書目》,並親自參與修訂《書藏條例》,具有近代圖書館之性質,然而仍偏重保藏。在廣州時,匯刻《學海堂經解》1400卷。刊刻有《宋本十三經注疏》。 [77] 
阮元家藏書極富,藏書樓名“文選樓”“石墨書樓”“琅環仙館”“積古齋”“揅經室”“唐宋舊經樓”“節性齋”等。藏書印有“雷塘盫主”“亮功錫祜”“墨莊藏書印”“體仁閣大學士”“五雲多處是仙台”“積古齋藏研處”“揚州阮氏琅環仙館藏書印”“譜研齋著書處”“泰華雙碑之館”“家住揚州文選樓隋曹憲故里”“阮氏伯元”等數十枚。 [83] 
阮元曾贊助王柳村輯《江蘇詩徵》,錄清初以來江蘇詩人遺詩5430家。他編著《兩浙軲軒錄》及《淮海英錄集》,分別蒐集清初以來兩浙十一郡詩人遺詩300餘家和清代揚州府及南通州之詩。在阮元看來,“事之散者難聚,聚者易傳”,故而蒐集佚文,以期後世文獻有徵。阮元還極其重視搜求古書。他在浙江任上,曾廣購《四庫全書》未收古書進呈內府,每進一書,必依《四庫全書提要》之式,奏進《提要》一篇,“凡所考論,皆從採訪之處先查此書原委,繼而又屬鮑廷博、何元錫諸君子參互審訂”,而後奏之。十餘年間,共進書170餘種,成績極大。阮元還重視對金石資料的蒐集,輯成《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三部金石著作。 [77] 
在阮元刻印之書中,最為人熟知的,除《皇清經解》《經籍籑詁》外,當推《十三經注疏》。這是一部大型的經學叢書,收書180餘種、1400餘卷。刻印時,羅致了一些績學之士擔任校勘,由阮元總其成。這些校勘成果,就是著名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阮元所刻印之書還有一個重點,是其蒐集刻印了一些知名學者的遺著, 如朱珪《知足齋集》,錢大聽《三統術衍》《地球圖説》,張惠言《虞氏易》《儀禮圖》,汪中《述學》,錢塘《述古錄》,劉台拱《劉氏遺書》,凌廷堪《禮經釋例》,焦循《雕菰樓集》,孔廣森《儀鄭堂集》等,不下數十家,皆為當時學術精粹之作,對於匯萃和保存歷史文獻,都有積極作用。 [77] 
  • 史學
阮元在嘉慶十五年(1810年)國史館總纂任上寫作了《國史儒林傳》。清朝史館原沒有儒林傳及其體例,原因是國史館傳記,凡功臣、大臣,例由其家屬提供材料,配合檔案資料撰寫,而儒林人物不能由家屬提供資料,所以無法撰稿。阮元並不能破除資料來源規制,但覺得可以利用學者本身的著作來與其傳記,於是擇錄纂輯,成百十人的儒林傳,創立了清代史館編撰儒林傳的體例。他的傳稿,部分地編在《揅經室續集》中。 [79] 
阮元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有較多的認識。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開始編撰《疇人傳》。阮元親自撰寫序言,編定凡例,確立宗旨,籌措經費,協調人事,實際用力最多的是數學家李鋭。全書歷時四年編成,嘉慶十五年(1810年)刊印,共46卷,編纂範圍上起黃帝,下迄清代中葉,注重儀器,強調實測,詳載各人著述、各家計算過程、曆法沿革,列舉西洋歷算諸説,以資博考,資料來源不限於正史,旁及歷算專書、方誌、家譜、類書、文集等。收錄上古至當時天文學家、數學家275人,歐洲來華傳播數學、天文知識的傳教士41人。清藏書家汪喜孫十分推崇《疇人傳》,稱其為“誠六書之關鍵,九數之津樑”。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盛讚《疇人傳》為“中國前所未有的科學史研究”。雖然當代有學者對此書的某些誤斷和錯訛提出批評,但其貢獻仍值得肯定。 [109]  [111] 
  • 地理學
阮元任兩廣總督時,廣東省志已有近百年未修,他主修《廣東通志》,撰成334卷的鉅著。 [79]  今人稱之為“阮通志”,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121]  在該書中,他專列《外蕃傳》,以介紹西歐諸國為主,介紹了以咪利堅(即美國)在內的國家83個。阮元認為“外蕃一門為他志所罕見”,可見他對西方國家的重視。與同時期官員和學者相比,阮元的西學觀已經較為先進。 [111] 
除此之外,還曾主修大型志書《嘉慶嘉興府志》(80卷)、《浙江通志》等。 [83] 

阮元教育

阮元重視教育,他在半個多世紀中培養、發掘了數以百計的人才。除了慕名投師或在社會交往中發現之外,科場選拔和書院培養應是兩個主要的途徑,如王引之郝懿行丁晏等均在科場被阮元發掘。 [82] 
阮元畫像,王學浩繪 阮元畫像,王學浩繪 [115]
而書院培養則更為重要。阮元為浙江學政時,就在杭州西湖孤山聚集問學諸生,合著《經籍籑詁》116卷。到任浙江巡撫時,他又在杭州創建了詁經精舍,延請當時的著名學者如王昶、孫星衍等來主講,又邀金鶚洪頤煊、震煊兄弟講肄其中。教學內容為經史疑義及小學、天文、地理、算法等。精舍不習帖括,專研經史,以示與課舉業之書院分途。主張治經以音韻訓詁為門徑,登堂入室而求義理聖道,並勉勵學生效法顧炎武,留心經世之學,注重“實踐”,反對主敬主靜的窮理之道。也要求不株守傳注、曲為附會,倡導爭辯研討,實事求是。 [84-85] 
在詁經精舍肄業的,多為學行出眾的高材生,德清徐養原、嘉興李遇孫,雖都學有專長,也還來此修習。這些亦徒亦友的績學之士,轉而又成為阮元編書的得力助手。如徐養原曾幫助他校勘《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和《儀禮》,洪震煊既擔任《經籍籑詁》中的《方言》部分,又擔任《十三經注疏》中的《小戴禮記》校勘。教學相長,實踐鍛鍊,造就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85] 
阮元任兩廣總督時,在廣州創建學海堂書院,並親自講學。針對當時書院山長不敢主持講學、不少書院專講八股科舉的弊端,阮元手訂《學海堂章程》第一條規定:由學長八人同司課事,永不設山長,亦不容薦山長。學生在《十三經》《史記》《漢書》《文選》《杜甫詩》《韓昌黎集》等書籍中任選一門,作日記,由學長評閲指點。學長分門別類指導課業,輪流執掌堂務。分工治事,集體負責,是阮元開創的學長制的特點,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併為其後不少書院所效法。廣東番禺人侯康便因自己的文章得到賞識,由是知名。番禺人林伯桐陳澧,都擔任過學海堂學長,陳澧任職時間尤長。廣東嘉應人李黼平也曾補聘來學海堂批閲課藝,阮元還延請他為之教子讀書。著名的《皇清經解》也是在這時編刻的,所以又稱作《學海堂經解》。 [85] 
對於各地原有的學宮,阮元也有所整理,曾修葺江西、廣東、浙江貢院,改善士子試場的環境。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於湖廣總督任上,阮元處理湖南少數民族入學問題,將黔陽訓導移為晃州訓導,增定學額。原來苗民應試,注有“新童”字樣,阮元命除去這類歧視性的説明,將苗生按民生對待。 [79] 
對科舉的指導思想,阮元也有些微不同於官方傳統的看法。清朝科舉實行三場考試的制度,最重視頭場,而此場又重視四書文,即要求應試者把握朱熹注的四書,講性理之學,而不求實用。阮元對此有異議,給浙江優行生員出的策問透露了他的觀點。他認為“以四書義取士”,“錮蔽士人耳目”,有“矯空疏雜濫之弊”;士人“治經史者或短於文詞”,“工文詞者或疏於經史”,“專學藝者或鈍於時務”,“習時務者或荒於學藝”,是以偏求全。阮元雖然對科舉有不滿的思想,但他並沒有敢在自己的權限範圍內實行改革,只是思想上有異趣。 [79] 

阮元軍政

  • 剿滅海盜
阮元在嘉慶四年(1799年)首次擔任浙江巡撫 [25]  。就職之後,針對當時東南海盜猖獗,“沿海土匪勾結為患”的情況,進行“造船炮”“練陸師”“杜接濟”三方面的工作 [26]  。在嘉慶五年(1800年)後,相繼派兵滅箬黃幫、水澳幫,並命定海總兵李長庚總統水師迎擊海盜主力,於松門山將其擊潰,取得大捷。使海盜勢力遭受沉重打擊,“浙洋漸清”。 [26] 
在同安人蔡牽兼併諸海盜,繼續侵擾閩浙沿海之後,阮元募資支持李長庚督造霆船三十艘,使其連破蔡牽,幾乎將其擒獲。但因李長庚與閩浙總督阿林保等人的矛盾,使得盜亂遲遲未定。 [29]  [26] 
嘉慶十二年(1807年),阮元再任浙江巡撫,與福建方面協力合作,起用李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等,建議專攻蔡牽。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清軍在定海漁山大破蔡牽,窮追至黑水洋,全殲蔡牽所部。至此,困擾沿海十多年的盜亂結束,“海寇悉平”。 [32]  [37] 
  • 力阻貪墨
嘉慶五年(1800)正月,阮元上任浙江巡撫後不久,便在清查府庫時發現該省貪污、挪用、浪費公款成風,全省財政虧損竟高達白銀四百多萬兩。府庫虧空案盤根錯雜,時間跨度大,牽連甚廣,許多崗位上的官員已換了幾批人,涉案人員有的已被調任外地,有的已被革職,有的已經退休乃至辭世。儘管如此,阮元仍不畏艱辛,推動案件查處。同時下令嚴禁各級衙門從地方搜刮掠取,要求現任官員痛改前非、摒除浪費、崇儉黜奢,將節省下來的費用按月上交。經過阮元的大力整頓,各州縣虧損款項逐步得以彌補。 [121] 
  • 救濟慈善
阮元家廟內的阮元半身像 阮元家廟內的阮元半身像 [121]
阮元講求民政,對社會救濟事業甚為注意。他一改當時風氣,為官較為實事求是,有災情就上報,請求賑濟和蠲免。嘉慶五年(1800年),浙東水災,三十萬人陷入絕境,阮元出倉谷四十萬石救濟災民。嘉慶十年(1805年),浙西大災,阮元冒暑到湖州放賑。阮元為災民得到實惠,放賑一般不用胥吏,以免他們從饑民口中奪食,特邀請品德好的士人蔘與其事。 [79] 
道光十三年(1833年),時值七十高齡的阮元正任雲貴總督,雲南突然發生地震,波及自省城至臨安、開化等數十個州縣,死傷達數幹人,倒坍民舍數萬。正在赴滇路上的阮元,聞此消息,星夜趕往災區,並迅速派遣官員分頭撫卹救災。由於及時採取了必要的措施,受災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119] 
此外,阮元在擔任漕運總督時,興建水利工程,造福一方。如修漳河水閘、江陵范家堤閘、沔陽州龍王廟閘。在他的督促下,“數百里內水患大除”,“萬民免沉溺之苦”。 [119] 
阮元還組建了一些慈善團體,如嘉慶七年(1802年)在杭州設立“普濟堂”,收養無依靠的老病貧民,寒冬賑粥。整飭杭州育嬰堂,收養棄嬰比從前增加一倍。浙江金華府溺女之風嚴重,明清以來官方屢禁屢起,阮元再一次禁止,並由其父阮承信出面,給撫養女嬰者以喜銀,希望能長養下去。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在廣州設立“恤嫠局”,救濟貧寒寡婦。 [79] 
  • 鎮壓結社
為維護統治秩序,阮元對民間的秘密結社極為注意,迅速鎮壓。在江西時,他即刻破獲朱毛俚謀反案。嘉慶十九年(1814年)九月,剛剛出任江西巡撫半年的阮元嚴查保甲,就奏報破獲饒州府餘干縣朱毛俚、胡秉耀團伙的反清活動。次年(1815年)正月,阮元奏稱捕獲南昌府進賢縣“結盟擔匪”曾文彩等人,並把他們按律治罪。四月,在廣信府貴溪縣、饒州府安仁縣發現秘密結社活動,並有與江蘇江寧府同夥聚會的秘密情報,阮元立即上報,清廷命交兩江總督查拿,終使方榮升等被殺。阮元還破壞了贛州府龍南縣鍾錦龍、長寧縣郭秀峯、建昌府瀘溪縣陶省三等人的秘密結社。 [79] 
  • 治理雲貴
阮元任雲貴總督期間,一方面罷免貪官污吏,加強對鹽税的徵收和管理;另一方面,組織偏遠地區的百姓開荒種地,防禦蠻族的進攻。 [57]  同時力薦時為雲南副將的“曾勤勇公”,此人後來官拜提督,在鎮壓廣東瑤民叛亂時“功居第一”。 [87] 
  • 對英外交
阮元任兩廣總督時,主張對英人採取強硬態度。他認為英人“長於水,短於陸,強於外洋,短於內洋”,因此要加強內洋和陸上的防務,英人來犯即給予炮火懲創,同時停止同它的貿易,斷絕其食用採買,以此強硬態度,令“彼不敢輕犯”中國法令。 [79] 
一次,英人打殺中國婦女,阮元將他絞決抵罪。道光元年(1821年),英軍打死中國農民二人,兇犯逃回英國,阮元屢次向英方索要兇手,英人以停止貿易相威脅。阮元鑑於朝廷“恩威相濟”“斷不可猛浪從事”的告誡,不敢堅持強硬,遂採取折衷辦法:許商船貿易,不許該兵船復來。中央政府的軟弱政策使地方官無所作為,當然阮元本身的軟弱也不能辭其咎。 [79] 
清政府早在雍正年間即下令禁止販賣鴉片。阮元兼署粵海關監督後,嚴格實行禁令,查禁英船夾帶的鴉片煙,懲辦走私的洋行商人伍敦元。但英人採取更隱蔽的手段,繼續販毒,使查禁效果有限。 [79] 

阮元文藝

  • 文學
阮元工於詩及駢、散文;論文重文筆之辨,以用韻對偶者為文,無韻散行者為筆,提倡駢偶,與當時的桐城派“古文”異趣迥然。 [88] 
受到“西學東漸”思潮的影響,在對待西方問題上,阮元一方面保持“天朝大國,無所不有”的威嚴,一方面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充滿羨慕之情,《擎經室集》中就有《望遠鏡中望月歌》,表明了西洋物質文明激發出對中國神話新的認識。阮元還有《大西洋銅鐙》《警鐘銘》《詠玻璃窗》等詩,體系了他在使用後對這些外國物品的好奇心。 [111] 
  • 書畫
阮元善書法,尤精篆隸 [2]  。入值南書房時,參與撰修《石渠寶笈》,研究宮中懋勤殿所藏的古書畫,寫出心得,成《石渠隨筆》一書。
他的隸書效法《石門頌》《百石卒史碑》,鬱勃飛動,醇雅清古。能作擘窠大字。所撰《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為清代提倡尊碑之有力者 [2]  。丁文雋《書法精論》認為清代碑學“鄭燮、金農發其機,阮元導其流,鄧石如揚其波,包世臣康有為助其瀾,始成巨流耳”。 [108] 
翁方綱、阮元等人的影響下,朝鮮金石學家、書法家和詩人金正喜(1786-1856)開創了“秋史體”,極大地影響了當代的韓國書畫藝術。金正喜以阮元弟子自稱,並以此意自號“阮堂”。 [122] 
阮元亦能畫,擅畫花卉木石,筆致秀逸。 [2] 
  • 藏書
隋文選樓 隋文選樓
阮元還是藏書大家。嘉慶九年(1804年),他在家廟西側建“隋文選樓”,以紀念揚州藉曹憲李善兩位《昭明文選》大家。其中存書2589種,所藏宋元精槧舊本、鐘鼎古器若干,多為傳世之寶和孤本藏書,並在每種書目下注明作者和版本流傳情況,以及精當的內容提要。由於阮元為官為學為人都令人仰慕,所以“隋文選樓”一度成為文人雅士相聚的場所,接待過一大批像梁章鉅、龔自珍、伊秉綬林則徐等清代名人、學者。 [123] 

阮元歷史評價

阮元中國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稱讚阮元“明白老實”。 [123] 
阮元家廟內的阮元像 阮元家廟內的阮元像 [121]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曾在京察後給阮元“有守有為,清儉持躬”的評價 [89]  ,又有“頗能整飭、守正才優”之評 [121] 
清代學者何紹基《送儀徵阮宮太保相國師予告歸裏序》:吾師功澤被海內,然深謀碩畫,人告天子,施之吏民者,弟子不及悉知;至於師之為學,由天文地誌以及六書、九數性命之微,虞夏商周以來,其人其世,迄於國朝人物掌故,網羅貫串,一本萬末。凡所著述及其緒論,弟子伏誦既久。 [117] 
清代思想家龔自珍在《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中盛讚道:公毓性儒風,勵精樸學,兼萬人之姿,宣六藝之奧……公宦轍半天下,門生見四世;七科之後輩,尚長齒髮,三朝之巨政,半在文翰;幽潛之下士,拂拭而照九衢,蓬蓽之遺編,揚扢而登國史;斗南人望,一而無兩,殿中天語,字而不名。 [90] 
清代學者李元度説:以經術文章主持風會,而其人又必聰明早達,揚歷中外,兼享大年,其名位著述足以弁冕羣才,其力尤足提倡後學,若儀徵相國,真其人也。 [79] 
阮元逝世後,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在祭文中稱他“極三朝之寵遇,為一代之完人”。 [91] 
與阮元同為儀徵人的學者劉毓崧評價他“生平持身清慎,屬吏不敢幹以私”。 [119] 
清代學者汪廷儒輯《阮元傳》:元淹貫羣書,長於考證。 [92] 
北洋政府官修的《清史稿》評價道:阮元由詞臣出膺疆寄,竟殄海寇;開府粵、滇,綏邊之績,並有足稱;晚登宰輔,與樞臣曹振鏞異趣,惟以文學裁成後進,世推耆碩。 [5] 
近現代思想家梁啓超曾説“嘉慶間,畢沅、阮元之流,本以經師致身通顯,任封疆,有力養士,所至提倡,隱然茲學之護法神也” [119]  ,又認為阮元乃“達官中之真學者” [121] 
現代歷史學家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更稱阮元“領袖一世,實清代經學名臣最後一重鎮”。 [123] 
現代周遠廉孫文良主編的《中國通史:清時期》評價:①阮元是嘉慶道光時期的名臣,他不僅從政頗有政績,且以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著稱於世,在學術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79]  ②綜觀阮元的一生,他勤奮不息,忠君以盡臣節,並以此受知於乾、嘉、道三朝皇帝,高官厚祿以終天年。他有經世致用思想,勤政務實,既試圖解決一些人民的痛苦,又殘暴鎮壓過民眾運動,表明他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官僚。他終生辛勤治學,留下大量著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考據成就,是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説,他對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是應予肯定的。 [79] 

阮元外國

英國負責東印度公司廣州事務、與阮元打過交道的詹姆斯·鹹臣(阿姆斯頓爵士)曾提到“人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英明、果敢、強硬的官員”。 [111]  [110]  [113]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稱阮元是“精確的科學史家”。 [111] 
美國學者、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魏白蒂在《從倫敦出現的阮元畫像談鴉片戰爭前後廣東之中英關係》中介紹:阮元是清朝中期最富盛名的學者和大臣。在他被派駐廣州全權處理洋務之前,業已具備處理海防事務中棘手問題的豐富經驗。他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或朝廷中樞。他為人正直,無可指責。在兩廣總督任上頭尾十年,他的官方收入總計白銀195250兩。他是一個朝廷十分信任的清官,也很可能是阿姆斯頓一生之中遇到的聲譽最隆之人。 [110]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麥哲維認為阮元作為一代文宗、文壇大儒,對文教事業也是格外關心,他説:“阮元在廣州創辦學海堂,將揚州的江南文化傳入到嶺南,對廣東近代的新式教育做出了了開創性的貢獻。” [112] 

阮元主要作品

阮元一生著述豐富,除經學之外,對金石、天文、歷算、地理之學亦有研究 [88]  。他生平所著之書,約在30種以上,如:
阮元主要著述(其中有重疊)
揅經室集》(58卷)、《十三經注疏》(416卷)、《十三經注疏校勘記》(243卷)、《三家詩補遺》、《考工記車製圖解》、《詩書古訓》(6卷)、《曾子註釋》(4卷)、《儀禮石經校勘記》、《儒林傳稿》、《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10卷)、《四庫未收書目提要》(5卷)、《定香亭筆談》、《小滄浪筆談》、《宛委別藏》、《石渠寶笈二編》、《石渠隨筆》、《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分門纂類唐歌詩》、《華山碑考》、《皇清經解》(1408卷)、《經籍籑詁》、《淮海英靈集》、《兩浙輶軒錄》、《皇清碑版錄》、《江蘇詩徵》、《詁經精舍文集》、《八甎吟館刻燭集》、《嘉慶嘉興府志》(80卷)、《廣東通志》(334卷)、《文選樓叢書》、《經解續經解分類彙編
表格參考資料 [83]  [93]  [94]  [3]  [85] 
《揅經室集》 《揅經室集》 [123]
其中《揅經室集》共6集、58卷,前4集為阮元生前手定者,隱然以經、史、子、集為次。説經之文,多在一集,自4集以下,始以詩文合編。而《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是研究中國曆代天文學家、數學家生平和古文字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4]  在廣東時主持校刻的《皇清經解》,將清人所著各種經書的新注和解釋經傳文字的佳作匯刻成編。又主持編纂、校勘有等。 [93]  他家居文樓巷,其藏書樓名“文選”,所輯的《文選樓叢書》初刻10種,後增至27種。 [94]  他刻印的書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蒐集刻印了一些知名學者的遺著。據粗略統計,他所刻名家選集就有錢大昕、錢塘、汪中、劉台拱、孔廣森、張惠言、焦循、凌廷堪諸家。 [85] 

阮元軼事典故

阮元形象

王學誥《阮元像軸》(局部) 王學誥《阮元像軸》(局部) [115]
在《清代學者像傳》中,阮元多以謙恭、樸素的老者形象出現。 [106]  而在清人王學誥所繪《阮元像軸》中,阮元(應為中年時期)頭戴斗笠,身穿淺色便袍,右手捻鬚,行立於松間。神情怡然自得,神態閒適灑脱。 [115]  在行世的阮元畫像中,有一件清人蔡升初所繪的《儀徵相國八十三歲畫像》(南京博物院藏),亦為其晚年肖像,所繪為阮元半身站立像,着淺紅色長袍,臉略顯修長,神情矍鑠。與阮元的學生吳榮光在《授經圖》中所繪的七十三歲的阮元練達持重的形象有所不同。

阮元宛委別藏

阮元好藏硯,巡撫浙江時,留心搜訪《四庫全書》未收之書,先後求得175種,依《四庫全書總目》例,為每書撰寫提要一篇,隨書奏進。清仁宗十分高興,遂在養心殿闢一隅收藏,並鈐以“嘉慶御賞之寶”,並據傳説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親筆賜名《宛委別藏》。 [95] 
阮元所收多為世所罕覯之珍本秘笈,或不見於公私著錄,如《皇宋通鑑紀事本末》《釣磯文集》《招捕總錄》等;或在中土久已失傳,如《難經集註》《五行大義》《文館詞林》等;或可補《四庫全書》之缺佚,如《尚書要義》補足四庫所缺3卷,《夷堅志》補足四庫所缺甲、乙、丙、丁四志,《墨客揮犀》補足四庫所缺續編等。同時《宛委別藏》所收各書均據舊本精鈔影寫,其中源於宋刻的有30餘種,源於元刊的有10多種,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書成後原本一直存於宮中,世間並無刊刻流傳。20世紀80年代台灣商務始將原書重行整理,影印出版。但所收書僅得161種,其餘12種不知去向。 [95] 

阮元考釋鐘鼎

阮元任浙江巡撫時,有一位門生前往北京參加會試,在通州的旅社中買了一個燒餅充飢。門生見燒餅背面斑駁成文,於是用紙將其拓印下來,極似鐘鼎銘文,馬上寄給阮元,偽稱是在北通古董肆中見到的一尊古鼎,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自己也不知道是哪朝的器物,便特地將銘文拓出,寄給師長,和諸人共同考證,以證真偽。阮元得信後,即刻召集幕中眾名士商議,眾人互相臆測,意見不同,最後阮元斷定這是宋代《宣和圖譜》著錄的一尊鼎,於是在其後寫上跋文,陳述某字與圖譜所載相符;某字歷年日久,已經剝蝕;某字因拓手不精,所以模糊不清。總之,他認為此“鼎”實非贗品。門生見到回信後,大笑不止。 [96] 

阮元照料宗族

阮元重視家族生活。因阮氏先世自淮安遷揚州近二百年,族人繁多,而未建宗祠,阮元遂在嘉慶六年(1801年)於浙撫任上,與乃父阮承信、堂叔阮鴻議定,出資建立阮氏祠堂,買田作祭產,又在祠堂附近設立家塾,聘請名師教育族中子弟。阮元對族人亦多照顧,在山東、浙江學政任上,都請阮鴻幫助衡文,阮承信還要資助阮鴻捐納為官。 [114] 

阮元不好虛浮

《授經圖》中紅衣者為阮元,左為吳榮光,右為何紹基 《授經圖》中紅衣者為阮元,左為吳榮光,右為何紹基 [118]
阮元不好虛熱鬧,高官耆壽,從不做生日。四十歲是大做壽辰的年齡,阮元在正月二十日生日這天,離開浙江巡撫衙門,到海塘工地視察,避免親友屬吏的祝壽。以後無論大小生辰都這樣過,所謂“每於是日謝客,獨往山寺”,作竟日之遊。因往山林,參觀古蹟外,煮茶消遣,所以他把這一作法叫作“茶隱”。他的茶隱,到八十歲休致在鄉時,仍不廢棄。他在華誕以前,就從揚州城裏搬到城郊的草廬中。 [114] 
阮元八十二歲時,曾在文章中這樣回顧自己的“茶隱”經歷:“至臣四十歲時浙江巡撫任內,凡壽日皆茶隱於外。五十隱於漕舟,六十隱於兼粵撫之竹林,七十在黔溪雪舟中,終身避此譁囂之境。及今八十二歲,茶隱於長蘆庵,巧遇溪山瑞雪之景……。”阮元的高雅情趣和清廉之風,由此可見一斑。 [121] 
阮元不僅自己不做壽,也不給正妻孔夫人做生日。如道光三年(1823年)在兩廣總督任所,孔夫人生辰之日,阮元為避客,獨遊廣州荔枝灣。 [114] 
阮元不做壽有兩個原因,一是謝卻壽禮,不以“屏幛宴樂為美”。二是講求養生之道,即不做生日,把精力放在保養身體上。他同白居易生日相同,白居易四十歲時作有詩歌,阮元步其韻為詩,寫道:“人生四十歲,前後關壯衰。我發雖未白,寢食非往時。”他知道這時應當注意身體了。又考慮到自身政務、做學問繁忙,更要有好身體:“百事役我心,所勞非四肢。學荒政亦拙,時時懼支離。”所以他到此盛年,不是沾沾自喜於過往的成就,而是研究如何“卻老病”。阮元得享高年,同他愛惜身體,不事狂歡淫樂,有很大關係。 [114] 
此外,在擔任兩廣總督時,阮元經常赴各地視察,所到之處皆輕車簡從,不擾民、不納禮。有一次,阮元路過化州,聽聞化州橘紅之大名,為了不驚動地方,便遣僕人進園自行購買,還留下了一篇文章《化州橘紅記》。他唯一一次“收禮”的記錄,是在他調離兩廣,轉任雲貴總督之際,同僚友人弟子門生等以禮贈別。阮元命人將眾人所贈禮品登記造冊,悉數留作學海堂辦學及刊刻書籍經費。 [121] 

阮元文武相契

阮元為浙江巡撫時,與水師名將李長庚合力肅清海洋。除公事外,二人的私人關係也很好,互認為知己。李長庚作詩推崇阮元:“開府推心若谷虛,要將民物納華胥。風清海外除奸蠹,令肅軍中畏簡書。”另一件事是造“艇船”。原來洋艇船大,清水師船小,為在裝備上取勝,阮元倡捐官俸,並把銀子交給李長庚打造大船,使之超過洋艇。阮元為裝備霆船,鑄造大炮,由父親阮承信在杭州監造,並送到軍前。在阮、李通力合作之下,很快地消滅了鳳尾、水澳、箬黃諸“夷艇”。於是浙江洋麪比較安定。後來,李長庚在消滅蔡牽主力的作戰中不幸陣亡,阮元賦詩悼念:“六載相依作弟兄,節樓風雨共籌兵。” [79] 

阮元人際關係

阮元親屬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祖父
阮玉堂
武進士出身,官湖南參將,曾率軍徵苗,全活數千人。
父親
阮承信
國學生,修治《左氏春秋》。
母親
林氏(1735-1781)
出身仕宦之家,教阮元識字。
元配
江氏(1765-1792)
歙縣人、州同知江振箕四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嫁阮元。贈一品夫人
繼室
孔璐華(?-1832)
字經樓,出身曲阜孔氏,衍聖公孔慶鎔之姐。經畢沅為媒,嫁於阮元。
妾室
劉文如
字書之。
謝雪
字月莊,長洲人。
唐慶雲
字古霞,吳縣人。
兒子
族子,後過繼於阮元。官清河道,先阮元而卒。
阮凱
孔璐華所生,三歲夭折。
阮福(1801-1875)
謝雪所生,官至湖北宜昌府知府。
阮祜(1804-1870)
劉文如所生。
阮孔厚(1805-1862)
原名阮禕,孔璐華所生。
女兒
阮荃(1787-1792)
江氏之女。
阮安(1802-1821)
唐慶雲之女。幼學詩畫,作有《百梅噲館詩》。丈夫張熙早逝,阮安在生下遺腹女後也死去。
孫女
阮恩灤(1830-1854)
阮常生之女。字湄川,錢塘沈霖元室。清代女詩人。有《慈暉閣詩鈔》。
主要參考資料: [5]  [97]  [103]  [98]  [114] 

阮元師友

姓名及生卒年
與阮元的交往
賈天寧
阮元6歲入賈天寧私塾就學。
江振鷺
阮元自稱受知於江振鷺最早。
胡廷森(1718-1803)
在阮元8歲時授其《文選》。在阮元來浙江提督學政及初任江蘇巡撫時入其幕府。
慄溥
阮元8歲時隨其學習一年。
喬書酉
阮元9歲時隨其學習。對阮元的道德、學問有很大影響。
李道南
阮元17歲時隨其學習。對阮元的道德、學問有很大影響。
董鄂·鐵保(1752-1824)
阮元的座師
表格參考資料: [103]  [107] 
姓名及生卒年
與阮元的交往
焦循(1763-1820)
阮元10歲時與其往來北湖,結同學之誼。後為阮元族姐夫。
江藩(1761-1831)
自幼與阮元為同學,往來多年。
淩廷堪(1757-1809)
少年時即與阮元定交於揚州。二人“合志同方,誼若兄弟”。
錢大昕(1728-1804)
——
伊秉綬(1754-1815)
任揚州府知府時,與阮元頗多交往,有詩文往來。
畢沅(1730-1797)
任山東巡撫時,與阮元共商編纂《山左金石志》事。為阮元介紹孔璐華,成為其繼室。
金正喜(1786-1856)
嘉慶十五年(1810年)造訪阮元,阮元以為“非常英物”,延請他至泰華雙碑之館,以稀代名茶龍團勝雪款待,並觀賞了《華山廟碑》及《唐貞觀造像銅碑》等。不久後,阮元等在法源寺為金正喜設宴餞行。
林則徐(1785-1850)
嘉慶十八年(1813年)過寶應時拜見阮元,並長談。道光十五年(1835年),阮元以雲南石畫《孤山梅石圖》贈林則徐,林有謝簡。
龔自珍(1792-1841)
在阮元六十壽辰時,撰《阮尚書年譜第一序》,對其大加稱讚 [90]  。後棄官離京,在揚州與阮元相交甚密。
李長庚(1751-1807)
與阮元在浙江齊心剿滅海盜,有詩文唱和。李長庚戰死後,阮元作詩紀念。
羅士琳(1789-1853)
阮元門生,在阮元的支持下為朱世傑《四元玉鑑》作註釋、細草,創作《四元玉鑑細草》。
表格參考資料: [99-101]  [104] 

阮元後世紀念

阮元墓葬

主詞條:阮元墓
阮元墓 阮元墓 [91]
阮元墓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永勝村北的老壩山。墓封土高2.2米,周長24米,系清咸豐元年(1851)立石刻墓表,墓表由兵部侍郎楊文定撰,記載了阮元生平事蹟及兒孫簡況。上首第一行書:“皇清詔授光祿大夫太傅體仁閣大學士阮元文達公墓表。” [91] 
阮元去世後,歸葬雷塘祖墓,在墓南約半華里奉旨建石碑坊一座,坊三門四柱,柱兩截,下端方形,上端圓形,並雕以龍紋,高約一丈五尺,柱周圍皆以耳形巨石作砥,坊上端有石刻“聖旨”二字,下端有橫長方形玉石一塊,上鐫“太子太保仁閣大學士阮文達公墓道”十六字,石坊極壯觀。 [91] 

阮元家廟

阮元家廟及宅第 阮元家廟及宅第 [123]
阮元家廟及宅第,位於江蘇省揚州市毓賢街8號。建築羣坐北朝南。正門西牆嵌有“太傅文達阮公家廟”石匾,對面牆壁嵌有道光御賜“出門見禧”磚刻。內分中東西三路。中路前兩進為門廳,後一進為享堂,依次懸“阮元家廟”“克遵儒風”“忠孝節義”等匾額,有“魯浙試文章,杜絕院棚關節;江湖種蘆稻,籌開祭瞻章程”等楹聯。東西兩路建築皆六進,前五進為族中子弟讀書食宿之所,亦有阮元子孫作書房、琴室、宿舍等用。其中,東宅第牆上嵌有“官批阮氏義產章程”石刻。東宅第末一進為奉恩樓,曾是阮元珍藏御賜品所在;西宅第末一進為“隋文選樓”,樓上供奉曹憲、李善等“文選學”大師牌位,餘屋皆作收藏書籍、碑帖和鐘鼎彝器、石刻等用,今闢有展廳。 [123] 

阮元祠堂

阮元死後,獲准入祀浙江名宦祠 [75]  。光緒七年(1881年)四月,又入祀揚州鄉賢祠 [75]  [74] 

阮元紀念活動

2014年是阮元誕辰250週年,來自海內外的數十名專家學者齊聚揚州,參加大雅芸台—阮元國際學術研討會。 [112] 

阮元史料索引

焦循《神風蕩寇記》《神風蕩寇後記》 [100] 
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
佚名《清代學人列傳》 [102]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364 [5] 
參考資料
  • 1.    《雷塘庵主弟子記》“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條:“十月十三日,公薨。”小字注:“丁丑日巳時”。
  • 2.    徐建融 等.大辭海·美術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207
  • 3.    朱鳳瀚 王仲殊等.大辭海:文物考古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12:3
  • 4.    夏徵農 主編.大辭海·哲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8:345
  • 5.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列傳一百五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16]
  • 6.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阮元,字伯元,江蘇儀徵人。祖玉堂,官湖南參將,從徵苗,活降苗數千人,有陰德。
  • 7.    阮元石刻像刻於清道光八年(1828)四月,吳蘭修正書記並篆。
  • 8.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元,乾隆五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第一,授編修。逾年大考,高宗親擢第一,超擢少詹事。召對,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復得一人!”直南書房、懋勤殿,遷詹事。
  • 9.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28:(乾隆五十四年五月癸亥)內閣、翰林院、帶領新進士引見。得旨,新科進士之一甲三名胡長齡、汪廷珍、劉鳳誥、業經授職。錢楷、李鈞簡、阮元、張錦芳、施杓、周栻、楊祖純、黃鎔、祝孝承、顧德慶、遊光繹、那彥成、吳灼、達林、劉鐶之、錢開仕、張鵬展、汪滋畹、楊昭、尚慶雲、張履元、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 10.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53:(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內閣、翰林院帶領己酉科散館修撰編修庶吉士引見……漢書二甲之庶吉士阮元、李鈞簡、遊光繹、施杓、那彥成、張錦芳、顧德慶、楊祖純、周栻、俱著授為編修。
  • 11.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72:(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又諭:此次考試翰詹各官,按其文字優劣,分為四等:一等,阮元、吳省蘭……侍講吳省蘭,著升授詹事,編修阮元,著升授少詹事。
  • 12.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72:(乾隆五十六年二月)己未,諭曰:南書房翰林,辦理石渠寶笈,正在需人。著內閣學士玉保、詹事吳省蘭、少詹事阮元在南書房行走,一同纂辦。
  • 13.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89:(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以少詹事慶善、阮元為詹事。
  • 14.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91:(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命刻石經列辟雍,諭:自漢唐宋以來,皆有石經之刻……著派和珅、王傑為總裁,董誥、劉墉、金簡、彭元瑞為副總裁,並派金士松、沈初、阮元、瑚圖禮、那彥成隨同校勘。
  • 15.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31:(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又諭曰:翁方綱本系連任山東學政,又屢出學差,近來不能約束家人,著來京供職。所有山東學政,著阮元去。
  • 16.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五十八年,督山東學政,任滿,調浙江。歷兵部、禮部、户部侍郎。
  • 17.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85:(乾隆六十年八月)丙申,諭:各省學政,現屆應行更換之期……浙江學政,著阮元去。
  • 18.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86:(乾隆六十年九月)以詹事阮元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 19.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32:(嘉慶三年七月)轉兵部右侍郎李潢為左侍郎,以內閣學士阮元為右侍郎……己卯,調户部右侍郎韓鑅為兵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戴衢亨為户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阮元為禮部右侍郎。
  • 2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38:(嘉慶四年正月)以户部右侍郎豐紳濟倫署兵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阮元署兵部右侍郎。
  • 2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40:(嘉慶四年三月)以户部左侍郎範建中為户部尚書,調禮部左侍郎阮元為户部左侍郎,轉禮部右侍郎曹城為左侍郎,以內閣學士羅國俊為禮部右侍郎……以內閣學士達椿、禮部侍郎曹城知貢舉,吏部尚書朱圭為會試正考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劉權之、户部侍郎阮元、內閣學士文寧為副考官。
  • 22.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48:(嘉慶四年七月)以户部左侍郎阮元署禮部左侍郎。
  • 23.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53:(嘉慶四年十月)調閩浙總督書麟為雲貴總督,雲貴總督長麟為閩浙總督。長麟未到任前,命浙江巡撫玉德署理。以户部左侍郎阮元署浙江巡撫,工部侍郎童鳳三兼署户部左侍郎。
  • 24.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57:(嘉慶五年正月)調閩浙總督長麟為陝甘總督,實授玉德為閩浙總督,阮元為浙江巡撫。
  • 25.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嘉慶四年,署浙江巡撫,尋實授。
  • 26.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海寇擾浙歷數年,安南夷艇最強,鳳尾、水澳、箬黃諸幫附之,沿海土匪勾結為患。元徵集羣議為弭盜之策,造船炮,練陸師,杜接濟。五年春,令黃岩鎮總兵嶽璽擊箬黃幫,滅之。夏,寇大至,元赴台州督剿,請以定海鎮總兵李長庚總統三鎮水師,並調粵、閩兵會剿。六月,夷艇糾鳳尾、水澳等賊共百餘艘,屯松門山下。遣諜間水澳賊先退,會颶風大作,盜艇覆溺無算,餘眾登山,檄陸師搜捕,擒八百餘人。安南四總兵溺斃者三,黃岩知縣孫鳳鳴獲其一,曰倫貴利,磔之。九月,總兵嶽璽、胡振聲會擊水澳幫,擒殲殆盡。土匪亦次第殲撫。浙洋漸清,而餘盜為蔡牽所並,閩師不能制,勢益熾,復時犯浙。李長庚巳擢提督,元集貲與造霆船成,配巨炮,數破牽於海上。八年,奏建昭忠祠,以歷年捕海盜傷亡將士從祀。盜首黃葵集舟數十,號新興幫,令總兵嶽璽、張成等追剿,逾年乃平之。偕總督玉德奏請以李長庚總督兩省水師,數逐蔡牽幾獲,而玉德遇事仍掣肘。十年,元丁父憂去職,長庚益無助,復與總督阿林保不協,久無成功,遂戰歿。
  • 27.    《十朝詩乘》卷10“安南屢梗王化”:當阮文達撫浙時,其國寵臣陳寶玉柄政,稱兵入犯。有四總兵率水師,尤悍鷙。文達督師敗之於松門,俘八百人,溺水斃者無算,夷船片甲無返者,並獲其總兵印敕。四總兵者,進祿侯倫貴利為首,磔於杭州,其一戮於台州,其二歿於海。
  • 28.    《清史稿》卷350《李長庚傳》:五年夏,夷艇合水澳、鳳尾百餘艘萃於浙洋,逼台州。巡撫阮元奏以長庚總統三鎮水師擊之,會師海門。賊泊松門山下相持,颶風大作,覆溺幾盡,其泊岸及附敗舟者皆就俘,獲安南偽侯倫貴利等四總兵,磔之,以敕印擲還其國。
  • 29.    《清史稿》卷350《李長庚傳》:未幾,安南新阮內附,受封守約束,艇匪無所巢穴。其在閩者,皆為漳盜蔡牽所並,有艇百餘,粵盜朱濆亦得數十艘。牽,同安人,奸猾善用眾,既得夷艇,凡水澳、鳳尾諸黨悉歸之,遂猖獗。阮元與長庚議夷艇高大,水師戰艦不能制,乃集捐十餘萬金付長庚,赴閩造大艦三十,名曰霆船,鑄大炮四百餘配之。連敗牽等於海上,軍威大振。
  • 3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109:(嘉慶八年閏二月)又諭:阮元奏遵旨查辦昭忠祠宇事宜一摺……浙省水師官員兵勇,因出洋捕盜,涉險衝鋒,每有傷斃,與陸路陣亡各官兵情節無異,理應一體設牌祔祀,用慰忠魂,俾海洋捕盜官兵倍知觀感。所有此項傷斃溺斃各官兵,即著照阮元所請,準其入祀本省昭忠祠。
  • 3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168:(嘉慶十一年十月)以福建巡撫温承惠署直隸總督,起丁憂在籍前任浙江巡撫阮元署福建巡撫。
  • 32.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十一年,詔起元署福建巡撫,以病辭。十二年,服闋,署户部侍郎,赴河南按事。授兵部侍郎,覆命為浙江巡撫,暫署河南巡撫。十三年,乃至浙,詔責其防海殄寇。秋,蔡牽、朱濆合犯定海,親駐寧波督三鎮擊走之,牽復遁閩洋。時用長庚部將王得祿、邱良功為兩省提督,協力剿賊,元議海戰分兵隔賊船之策,專攻蔡牽。十四年秋,合擊於漁山外洋,竟殄牽,詳得祿等傳。元兩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雲。
  • 33.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186:(嘉慶十二年十月)以都察院左都御史宜興署刑部尚書,工部左侍郎英和署翰林院掌院學士,服闋浙江巡撫阮元署户部右侍郎。
  • 34.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188:(嘉慶十二年十一月)命署户部右侍郎阮元、刑部右侍郎廣興馳赴河南審案……以署户部右侍郎阮元為兵部右侍郎。
  • 3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190:(嘉慶十二年十二月)降河南巡撫馬慧裕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調浙江巡撫清安泰為河南巡撫,以兵部右侍郎阮元為浙江巡撫。
  • 36.    《清耆獻類徵選編》卷11《神風蕩寇後記》:嘉慶十三年夏,命阮元復任浙江巡撫。明年春,詔邱良功補授浙江提督。秋八月丙午,殲逆賊蔡牽於温州黑水洋,海寇悉平;閩師合戰之力也。
  • 37.    《清史稿》卷350《王得祿傳》:十三年,(王得祿)擢浙江提督。既而調福建,邱良功代之。時阮元再任浙江巡撫,張師誠為福建巡撫,兩省合力,得祿與良功同心滅賊。十四年八月,同擊蔡牽於定海漁山,敗之。牽東南走,追至黑水洋,合擊累日,良功以浙舟駢列賊舟東,得祿率閩舟列浙舟東,戰酣,良功舟傷暫退,得祿舟進,附牽舟,諸賊黨隔不得援。牽鉛丸盡,以番銀代,得祿額腕皆傷,擲火焚牽舟尾樓,復沖斷其柁。牽知不免,舉炮自裂其舟沉於海。詔以牽肆逆十有四年,渠魁就殲,厥功甚偉,錫封得祿二等子爵,賜雙眼花翎。餘黨千二百人,後皆降,海盜遂息。
  • 38.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方督師寧波時,奏請學政劉鳳誥代辦鄉試監臨,有聯號弊,為言官論劾,遣使鞫實,詔斥徇庇,褫職,予編修,在文穎館行走。累遷內閣學士。命赴山西、河南按事,遷工部侍郎,出為漕運總督。
  • 39.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234:(嘉慶十五年九月)以翰林院侍讀杜堮、顧皋、侍講阮元、司經局洗馬蔣予蒲充日講起居注官。
  • 4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251:(嘉慶十六年十二月)以詹事府詹事廉善、少詹事阮元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
  • 41.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256:(嘉慶十七年四月)命鑲白旗滿洲副都統文孚、內閣學士阮元馳往山西,查辦吉蘭泰鹽務控案。
  • 42.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257:(嘉慶十七年五月)調户部左侍郎趙秉衝為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初彭齡為户部左侍郎,轉工部右侍郎帥承瀛為左侍郎,以內閣學士阮元為工部右侍郎。
  • 43.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260:(嘉慶十七年八月)以漕運總督許兆椿為工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阮元為漕運總督。
  • 44.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287:(嘉慶十九年三月)以江西巡撫先福為陝甘總督,漕運總督阮元為江西巡撫……。
  • 45.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298:(嘉慶十九年十月)諭內閣:……阮元到任未久,即能飭屬於各地方,編查保甲嚴密,遂將鉅案立時發覺,辦理迅速,實屬可嘉。阮元著賞加太子少保銜,並賞戴花翎。
  • 46.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十九年,調江西巡撫。以捕治逆匪胡秉耀,加太子少保,賜花翎。
  • 47.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319:(嘉慶二十一年六月)以河南巡撫方受疇為直隸總督,調江西巡撫阮元為河南巡撫,以直隸布政使錢臻為江西巡撫。
  • 48.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324:(嘉慶二十一年十一月)調湖廣總督孫玉庭為兩江總督,以河南巡撫阮元為湖廣總督。
  • 49.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二十一年,調河南,擢湖廣總督。修武昌江堤,建江陵范家堤、沔陽龍王廟石閘。
  • 5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334:(嘉慶二十二年九月)調兩廣總督蔣攸銛為四川總督,湖廣總督阮元為兩廣總督。
  • 51.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二十二年,調兩廣總督。先一年,英吉利貢使入京,未成禮而回,遂漸跋扈。元增建大黃滘、大虎山兩炮台,分兵駐守。迭疏陳預防夷患,略曰:“英吉利恃強桀驁,性復貪利。宜鎮以威,不可盡以德綏。彼之船堅炮利,技長於水短於陸。定例外國貨船不許擅入內洋,儻違例禁,即宜隨機應變,量加懲創。各國知彼犯我禁,非我輕啓釁也。”詔勖以德威相濟,勿孟浪,勿葸懦。道光元年,兼署粵海關監督。洋船夾帶鴉片煙,劾褫行商頂帶。二年,英吉利護貨兵船泊伶丁外洋,與民鬥,互有傷斃,嚴飭交犯,英人揚言罷市歸國,即停其貿易。久之拆閲多,託言兵船已歸,俟復來如命。乃暫許貿易,與約船來不交犯乃停止。終元任,兵船不至。元在粵九年,兼署巡撫凡六次。
  • 52.    《清代學人列傳》“阮元”條:公督兩廣時,履任之初,即籌緝捕經費,俾州縣無畏累諱飾之弊。廣西富賀、懷集,廣東連山、陽山多盜,以接界之姑婆山為通逃藪,因調集兩省重兵三路合圍,掃其巢穴,先後獲會匪劫盜數千,內地一律肅清。
  • 53.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六年,調雲貴總督。滇鹽久敝,歲絀課十餘萬,元劾罷蠹吏,力杜漏私;鹽井衰旺不齊,調劑抵補,逾年課有溢銷,酌撥邊用。騰越邊外野人時入內地劫掠,而保山等處邊夷曰枲僳,以墾山射獵為生,可用,乃募枲僳三百户屯種山地,以御野人,即以溢課充費,歲有擴充。野人畏威,漸有降附者。
  • 54.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98:(道光六年五月)調兩廣總督阮元為雲貴總督……。
  • 55.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183:(道光十一年正月)諭內閣阮元等奏騰越邊界原駐傈僳夷練、應行置田裕食,請借款籌辦一摺:滇省騰越邊界,向設傈僳夷練三百七十户,分駐香柏嶺等處,以防野匪,較為得力。據該督等查明,該夷練墾種山地,不敷食用,每年另給鹽糧,常川籌發,不免糜費。懇請借款置田以裕口食,著照所請,準其於司庫備邊項下先行借動銀二萬兩,飭發該府廳購置田畝。分別撥種招佃,俟田畝置齊,即行停止鹽糧。所借之銀,即由本省捐廉分限歸補完款,毋許懸宕。此項既歸捐補,並著免其造銷。訣部知道。
  • 56.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149:(道光八年十二月)命荊州將軍觀喜、成都將軍瑚松額、雲貴總督阮元在紫禁城內騎馬。
  • 57.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十二年,協辦大學士,仍留總督任。
  • 58.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18:(道光十二年八月)命雲貴總督阮元協辦大學士,仍留總督任。
  • 59.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2:40
  • 60.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車裏土司刀繩武與叔太康爭鬥,脅官求助,檄鎮道擊走之,另擇承襲乃安。
  • 61.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越南保樂州土官農文雲內閧,嚴邊防勿使竄入,亦不越境生事,尋文雲走死。詔嘉其鎮靜得大體。
  • 62.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33:(道光十三年三月)以大學士曹振鏞為會試正考官,協辦大學士雲貴總督阮元、兵部尚書那清安、工部左侍郎恩銘為副考官。
  • 63.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十五年,召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刑部,調兵部。
  • 64.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63:(道光十五年二月)命協辦大學士、雲貴總督阮元為大學士,管刑部事……阮元管兵部事……阮元著為體仁閣大學士。
  • 65.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72:(道光十五年十月)以大學士阮元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
  • 66.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77:(道光十六年正月)以大學士阮元充經筵講官。
  • 67.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82:(道光十六年四月)命大學士長齡、阮元……為殿試讀卷官。
  • 68.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83:(道光十六年五月)命大學士阮元、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穆彰阿教習庶吉士。
  • 69.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310:(道光十八年五月)允大學士阮元致仕,賞半俸。
  • 70.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313:(道光十八年八月)戊子,致仕大學士阮元回籍,晉太子太保。
  • 71.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十八年,以老病請致仕,許之,給半俸,瀕行,加太子太保。
  • 72.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388:(道光二十三年正月)致仕大學士阮元八十生辰,賞御書扁聯福壽字,並珍玩文綺。
  • 73.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二十六年,鄉舉重逢,晉太傅,與鹿鳴宴。
  • 74.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129:(光緒七年四月)追予故大學士阮元入祀揚州鄉賢祠。
  • 75.    《清史稿》卷364《阮元傳》:二十九年,卒,年八十有六,優詔賜卹,諡文達。入祀鄉賢祠、浙江名宦祠。
  • 76.    《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卷474:(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丙申……太傅、予告大學士阮元卒,予祭葬,諡文達。
  • 77.    吳懷祺 主編;王記錄 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 清代卷:黃山書社,2002-02:439-442
  • 78.    張豈之 主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要義: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09:271
  • 79.    白壽彝 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 主編.中國通史 18 第10卷 中古時代 清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06:1458-1471
  • 80.    李錦全.李錦全文集 第3卷: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10:138-139
  • 81.    《揅經室一集》卷2《擬國史儒林傳·序》:“聖人之道貌岸然,譬若宮牆,文字訓詁,其門徑也。門徑苟誤,跬足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或者但求名物,不論聖道,又若終年寢饋於門廡之間,無復知有堂室矣。”
  • 82.    洪湛侯 著.徽派樸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05:139-142
  • 83.    任繼愈 主編.中國藏書樓 2: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12:1504-1505
  • 84.    杜成憲 鄭金洲等.大辭海·教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12:365
  • 85.    洪湛侯 著.徽派樸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05:141-143
  • 86.    《清代學人列傳》“阮元”條:公撫江西時,嚴查保甲,破獲朱毛俚謀反巨案,未嘗控弦發矢,銷叛逆於未萌。以功得賞宮保,花翎。
  • 87.    《清代學人列傳》“阮元”條:是時提督曾勤勇公方官雲南副將,特薦其堪膺專閫。及曾公會剿廣東判傜,力戰先登,功居第一。中外鹹以為知人。
  • 88.    夏徵農 主編;章培恆等 編著.大辭海·中國文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195
  • 89.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126:(嘉慶九年二月)又諭:本年京察屆期……浙江巡撫阮元有守有為,清儉持躬,亦均著交部議敍。
  • 90.    《龔自珍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6]
  • 91.    阮元墓  .新浪新聞.2006-04-17[引用日期2020-05-18]
  • 92.    戚學民.論清國史與《清史稿》中《阮元傳》之輯纂.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東南學術,2019.03期:193-199
  • 93.    夏徵農,陳至立 主編.大辭海 第14卷 文物考古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2:3
  • 94.    麥羣忠,朱育培 主編;王振東,王文超副 主編.中國圖書館界名人辭典:瀋陽出版社,1991-12:285-286
  • 95.    周生傑,楊瑞 著.鮑廷博評傳:鳳凰出版社,2014-12:158
  • 96.    《清代名人軼事·風趣類》“阮文達考釋鐘鼎”:阮文達為浙江巡撫時,其門生有入都會試者,偶於通州逆旅中購一燒餅充飢,見其背面斑駁成文,戲以紙拓之,絕似鐘鼎,即寄與文達,偽言某於北通古董肆中見一古鼎,惜無資不能購,某亦不知為何代物,特將銘文拓出,寄請師長,與諸人共相考訂,以證其真贗。文達得書,即集嚴小雅、張叔未諸名士,互相商參,諸人臆為擬議,皆不同,最後文達乃指為宣和圖譜中之某鼎,即加跋於後,歷言某字、某字,皆與圖譜相合;某字年久,銘文剝蝕;某字因拓手不精,故有漫漶,實非贗物雲。某見之大笑。
  • 97.    《十朝詩乘》卷10“北土不宜蕉,種亦不花”:阮文達續娶曲阜孔氏,官司農時,借居衍聖公賜第,偶植蕉數本。
  • 98.    《清代學人列傳》“阮元”條:次子福,字喜齋,以候選郎中,外簡湖北宜昌府知府。
  • 99.    《十朝詩乘·卷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6]
  • 100.    《清耆獻類徵選編·卷十一(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6]
  • 101.    《清代學人列傳》“羅士琳”條:羅士琳,字次璆,號茗香,江蘇甘泉人。監生。循例貢太學,遊京師,用考取天文生,出阮元門,故相從最久。阮公再撫浙西,初開詁經精會,名彬畢集,因得遍交通人,於當代明算之士尤多相識。……既獲暑元朱氏《四元玉鑑》,於是眼膺歎絕,遂一意專精於天元四元之術。以朱氏此書,實集算學之大成,乃殫力一紀,步為全草,並有原書於率不通及列算傳寫之訛,悉加標識,補漏正舛,疑義更反覆設例以明之,推演訂證,廣為二十四卷。阮文達為之作序。
  • 102.    《清代學人列傳》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6]
  • 103.    王章濤 著.阮元年譜:黃山書社,2003-10:1-11,14
  • 104.    李成良 著.阮元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1:11-12,15-18
  • 105.    張舜徽 著.清人文集別錄: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03:295
  • 106.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浙江圖書館[引用日期2021-08-19]
  • 107.    《十朝詩乘》卷10:(鐵)冶亭屢主文衡,稱得士,汪文端、那文毅、阮文達、型金門、錢裴山皆出其門。
  • 108.    朱仁夫 著.中國古代書法史:貴州教育出版社,2017-04:387-388
  • 109.    張劍 編著.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與同時代的中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1:119-120
  • 110.    阮元官服畫像現倫敦(圖)|畫像 阮元 官服  .網易新聞.2010-04-16[引用日期2021-10-18]
  • 111.    金丹 著.阮元書學研究:榮寶齋出版社,2012-12:70-73
  • 112.    廣東近代新式教育開創者是咱揚州人(圖)  .搜狐滾動.2014-11-17[引用日期2021-10-18]
  • 113.    範小靜 著.十三行故事 1757-1842年的中國與西方:花城出版社,2012-08:231
  • 114.    馮爾康 著.清代人物三十題:嶽麓書社,2012-10:199-201
  • 115.    盛天曄 著.歷代經典繪畫解析 明清肖像:湖北美術出版社,2018-09:100-101
  • 116.    鍾少薇,謝潔華 主編.越秀百年雕塑(阮元塑像作者為巫志標):嶺南美術出版社,2013-03:169
  • 117.    王章濤 著.阮元年譜:黃山書社,2003-10:931
  • 118.    他畫與自畫:金石學家吳榮光小像|道光|嘉慶|題詩|阮元|何紹基  .網易新聞.2019-04-18[引用日期2021-10-18]
  • 119.    陳居淵 著.阮元: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7-07:140-142
  • 120.    陳居淵 著.阮元: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7-07:147
  • 121.    廉潤南粵|阮元:“守正才優”的清廉典範|乾隆|總督|阮元  .新浪新聞.2020-12-25[引用日期2021-10-18]
  • 122.    韓國書法史上的“秋史體”,來自於阮元翁方綱影響的碑學之路  .澎湃新聞.2019-06-29[引用日期2021-10-18]
  • 123.    江蘇揚州阮元:男兒立志初生日 乳飽飴甘便要廉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2017-02-14[引用日期2021-10-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