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湘

(清朝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鎖定
宋湘(1757年2月13日 [1]  —1827年1月22日 [1]  ),字煥襄,號芷灣,廣東嘉應州白渡鄉(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 [1]  清代大臣、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梅州八賢之一。 [2]  [67]  [69]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中解元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及第,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曾出任惠州豐湖書院和廣州粵秀書院院長,歷任文淵閣校理、四川及貴州鄉試主考官、鹹安宮官學總裁、國史館總纂、文穎館總纂、教習庶吉士、雲南曲靖知府、廣南知府、迤西道員、順寧知府、永昌知府、迤南道員、雲南鹽法道員、湖北督糧道員等職。道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27年1月22日),逝世,終年七十一歲。傳世作品有詩賦一千餘首(篇)、時文六十餘篇和書法墨跡約兩百件。事蹟載入《清史列傳·文苑傳》和《雲南通志·循吏傳》等。 [73] 
宋湘為官期間,薪俸大部用於為民眾謀福利,故逝世時家徒四壁,身無存銀,稱得上清官賢吏。 [72]  勤政清廉的宋湘,被譽為“清廉太守”。 [62]  宋湘文采風流,詩書雙絕,為國為民做出卓越貢獻,與姚德勝丁日昌丘逢甲張弼士李惠堂黃遵憲羅香林合稱“梅州八賢”, [3]  被嘉慶帝贊為“嶺南第一才子”。詩作反映了清朝的社會現實、自然風光以及內心世界,是清代中葉嶺南三大詩家之一。 [4]  [62]  《清史稿· 列傳》中稱“粵詩惟湘為巨”。 [52]  宋湘善於書法,擅長草書,風格浩方雄奇,代表作《伯牙琴台題壁》《五別詩》,蒼勁瀟灑。 [5-6] 
(宋湘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7] 
別    名
宋芷灣
煥襄
芷灣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嘉應州白渡鄉
出生日期
1757年2月13日(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逝世日期
1827年1月22日(道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主要作品
詩作總集《紅杏山房集》及在滇所寫詩《滇蹄集》等
本    名
宋湘
執掌書院
惠州豐湖書院、廣州粵秀書院

宋湘人物生平

宋湘初露鋒芒

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757年2月13日),宋湘生於廣東嘉應州象湖村。其父為私塾教師。他七歲入蒙館就讀,聰敏過人。九歲能文,出口成章。 [8]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宋湘應嘉應州童子試,名列榜首。次年應童子科試,又居第一。 [9]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四十三年(1778年),宋湘在家一邊讀書一邊務農。 [9]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宋湘進嘉應州學宮就讀。同年應府官及學政小考,中秀才。後在廣州粵秀書院就讀。在書院,文思敏捷的宋湘學習勤奮,成績優異,很快在諸生中嶄露頭角。每次課上作的文論被粘貼在壁上展覽時,同舍都對宋湘的作品很驚訝,認為是古人寫的,並且獲得師生“文中騏驥”的稱讚。因為他家境貧困,宋湘還需在課餘賣文自給,生意亦頗興隆,請他寫字作文的紙張常常堆滿了桌椅。不過,生性浪漫的宋湘並不以温飽為滿足,其“風流才子”習氣時有顯露,經常出入於歌樓酒館。 [10]  從粵秀書院肄業後,先在香山鄭家德輝堂坐館讀書,後入廣東學政陳桂森幕中,繼續讀書應試。 [9] 

宋湘科舉遇挫

宋湘像 宋湘像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三十七歲的宋湘參加鄉試,才壓羣芳,榮登榜首,成為解元。遂辭去學政幕,回嘉應準備赴京會試事宜。同年冬天,宋湘北上赴京會試,落第。時值昔日粵秀書院業師陳鶴翔調任直隸三河縣縣令,到任第七日,便派人到京城接宋湘到三河縣舍中暫住。一住就是三年,在此期間,宋湘刻苦研讀,積極備考,希望下次一朝高中。 [9] 
但事與願違,乾隆六十年(1795年),宋湘參加會試又不中,仍回三河縣客讀。 [9]  次年,宋湘回京考取鑲黃旗覺羅官學校任教習一職,靠每月兩千錢、二石米的薪俸維持自身生計。遠在嘉應的妻兒老母還需八十老父以教書育養。 [9] 
嘉慶元年(1797年),舉行恩科會試,宋湘第三次參加,仍不第。此時宋湘才開始嚐到人生的苦味,接連落第,獨居異鄉,寄人籬下,生活更是窮苦潦倒。他第一本詩集《不易居齋集》中主要作品創作於此時。 [9] 

宋湘蟾宮折桂

嘉慶四年(1799年),四十四歲的宋湘第四次參加會試,旋應殿試,終於如願以償,中二甲第十一名進士,並且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之一。 [11] 
入翰林院後,宋湘常與陳壽祺白鎔黃鳴傑趙在田等諸同年吟詩賦詞。同年十月,入翰林院不久的宋湘便請假南歸,準備衣錦還鄉,探望父母妻兒。可惜還未抵家,父親就在家病逝。 [9]  於是從嘉慶四至六年(1799—1801年),宋湘滯留嘉應,為父守喪。期間曾到潮州做客,拜訪李汝謙,並與之交好。 [9] 

宋湘惠州講學

惠州豐湖書院宋湘書撰的楹聯
惠州豐湖書院宋湘書撰的楹聯(3張)
嘉慶六年(1801年),宋湘應惠州知府伊秉綬邀請,任教惠州豐湖書院。豐湖書院是伊秉綬一手扶植起來的。宋湘與伊秉綬一起制訂了豐湖書院的規章制度。宋湘在任豐湖書院山長兩年,“常與伊秉綬召集生員同堂講論至深夜,每課生徒文,輒亦自作一篇或二篇以作示範,遂成《紅杏山房時文二集》。” [12]  [55] 
宋湘對惠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和風土人情十分熱愛,在豐湖書院任教之餘,宋湘鍾情山水,經常遊覽西湖景點,遍訪東坡舊跡。雖然以教書養八口之家,生活清苦,有時要吃十頓粥才吃得上一餐飯,甚至過年還要不避風寒脱下冬衣典當以應急用,但在精神上卻依然優遊自處,頗為人所尊重,心情舒暢,詩思泉湧。 [9]  在此他寫下不少詩篇,編入自己的詩集,並留下不少墨跡。宋湘的詩集裏有《豐湖草漫》和《豐湖續草》各一卷,都是在書院擔任山長的兩年時間裏寫的。宋湘在惠州生活兩年,成詩195首,平均每年成詩近百首。是蘇軾、唐庚今釋之外,可將寓惠作品結為專集的又一詩人。
嘉慶七年(1802年),惠州境內爆發了博羅天地會起義。宋湘因避當地戰亂,離開惠州,隻身逃往潮州避禍,待到冬天起義被鎮壓後才返回惠州。在潮州避難期間,曾與李汝謙、李黼平兄弟唱和作詩數首。 [9]  這次起義使宋湘視為知遇的惠州知府伊秉緩引咎辭職,接着,宋湘也離開豐湖書院。 [9] 

宋湘執掌粵秀

廣州粵秀書院
廣州粵秀書院(7張)
廣東巡撫瑚圖曾聘請學者湯藩執掌粵秀書院,湯藩因為新督撫倭什布孫玉庭的冷遇而離去。嘉慶八年(1803年),廣州知府吳騫便延請當時已賦閒的宋湘擔任此職。四十八歲的宋湘又回到少時學習的粵秀書院,以院長的身份去執掌教席。宋湘在粵秀書院講學兩載,至嘉慶九年(1804年)冬,才北上赴京辭去教席。 [10] 
宋湘主講粵秀書院時,適值馮敏昌亦掌越華書院教席,兩院相距不過一公里,於是兩人時相過從,論學談文,談詩論藝,相互酬唱。 [9]  馮敏昌去世後,其門人梁炅攜馮詩冊稿本到北京,請在京的翁方綱吳嵩梁秦瀛、陳壽祺、宋湘等斟酌選定,得四百餘首,即《小羅浮草堂詩集》。 [10] 

宋湘朝中仕途

嘉慶十年(1805年)春,宋湘重赴北京,銷假回到翰林院參加了散館考試,被授為翰林院編修, [11]  宋湘便開始了長達九年之久的“優遊燕台”生活。期間除嘉慶十二年(1807年)、十三年(1808年)先後被遣往四川、貴州主鄉試, [11]  [13]  其餘時間都在京城。之後他歷任文淵閣校理、鹹安宮總裁,國史館總纂主編儒林、文苑兩傳、教習庶吉士等職。 [14] 
雖然這是宋湘第二次滯留京都,但境遇與第一次完全不同。翰林編修是個清閒官職,除正常公務外,每日便是與其他翰林以文會友,交酬唱和。所以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最舒適的日子,但也是他的詩歌創作最沉寂的日子。由於生活單調乏味,交往圈子狹窄,這一時期宋湘的詩作內容貧乏空洞,格調不高,就連他自己都不願保存,經過篩選結集收錄的作品僅有《燕台剩沈》一卷,共五十七首。 [9] 
清代朝廷每三年舉行一次對京官品德和行為的考查,稱為“京察”,每位京官都必須接受個人操守、政績、才能和健康情況的考查,並做出“稱職、勤職、供職”三個等級的評價。做了九年京官,宋湘參加過三次京察,每次均得到一等的評價。宋湘離開北京去雲南赴任時在詩中寫道:“回首十年香案直,退朝滿袖只爐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自己清貧正直的京官生涯。 [69] 

宋湘遍歷滇官

嘉慶十八年(1813年)八月,五十八歲的宋湘以翰林身份被外放出任雲南曲靖知府, [11]  一路南下,棄舟登車,過安順,出盤縣,風塵僕僕,沿途觸景生情,寫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編入《南行草》。 [14]  如抵達黔滇交界的勝境關時,宋湘在驛站牆壁上題寫了《滇南勝境題壁》。 [10] 
從嘉慶十八年(1813年)冬到道光五年(1825年),宋湘駐滇約十三年之久,除任曲靖知府外,還曾先後代理廣南、大理、永昌府及迤西、迤南道尹等職,經常奔波於海子平壩、深山窮谷之間,躬行素志,努力為當地百姓做實事好事。 [9]  [15]  他在吏治方面取得卓越成就,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清史列傳》《廣東通志》《嘉應州志》均有記載。宋湘在雲南治理水患、種植山林、興辦教育、剿除匪患等等,他的這些作為,不但為民眾解決了燃眉之急,還促進了當地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雲南地區貧困落後的面貌。 [15-16]  此外,為諸志所不及載之“點蒼山造林”一大事,亦為宋湘之業績。他把薪俸大部用於振興地方公益事業上,受到廣泛的讚揚。 [14]  宋湘被調離雲南時,當地百姓夾道相送,送行的人羣排成長龍,依依不捨,他在詩作中寫道:“十年心跡眾人看,回首雲山路屈盤。前日出關星來落,怕教父老別離難。”在滇為官之治績,百姓莫不感恩戴德。人們還在他任職過的地方,自發籌錢建祠立碑來懷念他。 [15] 
宋湘留滇十三載,對雲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極其熱愛。他在公務之餘,頗好寫詩,所到之處,對名山勝水或光景奇花,往往付之筆端。其後,宋湘把在滇詩作編成《滇蹄集》三卷。這些詩作記述其在雲南的行蹤和心跡,以及他與當地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10]  他的詩作總集《紅杏山房集》及《滇蹄集》,就是滇任上付刻刊行的。 [5] 

宋湘晚年督鄂

道光五年(1825年),雲貴總督伯麟見宋湘業績顯赫,譽他為賢吏,並向朝廷極力推薦。年逾古稀的宋湘始調離雲南,提升為湖北督糧道 [11]  次年正月三十日,七十一歲的宋湘,奉諭統籌漕河全局,親自統率東南漕河糧船3000艘,任務繁重,他櫛風沐雨,乘舟督糧。途經漢陽,登臨龜山麓之古琴台,還以竹葉題寫了“伯牙琴台題壁”一首長歌,編入《楚艘吟》中。 [9] 

宋湘與世長辭

道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27年1月22日)寅時,宋湘由於過度勞累而與世長辭,終年七十一歲。由於宋湘大部分收入都捐贈給公益事業,以至他逝後無錢辦葬, [8]  靈柩由湖廣總督池春生派官兵扶柩移歸梅縣故鄉,寄厝於城西教子岌,後遷入白渡鐮子凹。 [14]  當地百姓極為感念宋湘恩德,為其塑像建祠,立碑奉祀。 [17] 

宋湘主要影響

宋湘政治

  • 綜述
宋湘為官期間,薪俸大部用於為民眾謀福利,故逝世時家徒四壁,身無存銀,稱得上清官賢吏。宋湘還精於書法,是清代著名書畫名家之一。宋湘一生集詩人、清官、教育家、書法家於一身,為國為民有卓越貢獻。 [72] 
宋湘曾出任雲南省曲靖知府,在雲南任職13年,期間曾代理廣南、永昌、大理、順寧、楚雄等地知府及迤西、迤南道尹。為官期間,宋湘關心民生,積極用世,政績斐然,為當地百姓所稱頌。滇南一帶,至今仍流傳不少有關宋湘治水、種棉、植樹、開礦、辦學、除暴的各種傳説。所到之處,他都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體恤民情,有的放矢地為當地解決首當其衝的問題,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實事——抗災害,尋富路,除惡徒,興文教,捐俸祿,綠荒山,題詩聯。 [45] 
  • 為官清廉
在任期間,宋湘為官清正廉潔、勤政親民,不貪不腐,甚至還捐出自己的俸銀幫補百姓。雲南地處偏遠邊區,當地州府財政拮据,他初到曲靖,便捐出薪俸購買紡車500輛;在永昌府時,捐銀1700兩創辦書院,府屬有數股土匪作亂,他自捐軍需銀8000兩剿匪,不費公家鬥粟。 [16]  他常勉勵自己“要與民間驗辛苦”,鼓勵人民勤於耕牧,並把自己大部分薪俸用於興辦當地公益事業,為民眾謀福利,自己卻家徒四壁,存銀無幾,在封建官僚中所鮮見。 [18]  他一心奉公不計個人得失,“得失千秋一片心”。 [10] 
  • 修山治水
宋湘任曲靖知府時,正逢水患之後,災民遍地。為根治水患,宋湘採取治水與治山結合的科學方法,發誓要改變曲靖“淫雨為患旱為災”的狀況。 [17]  一方面立即組織搶險救災,號召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久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受災百姓得到妥善安置,社會逐步穩定。 [19]  從嘉慶十八年至次年(1813年—1814年)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宋湘率當地人民先後完成修堤、挖渠、修路、補城等工程,使當地城鄉面貌有所改觀。 [20]  另一方面,他撥專款購買樹種,發動並指導城鄉百姓上山種樹。他本人也親自到翠峯山種了一片青松,人稱“太守林”。 [21] 
  • 關注民生
宋湘為官,非常注重民生。 [17]  水患平息後,宋湘即到下屬州縣巡視。其間他多次視察馬龍州,踏遍了馬龍的山山水水,目睹當地經濟蕭條、人民困苦的狀況後,他悟出境內人民貧窮的主要原因是單靠農業謀生,“男耕女不織”,缺乏手工業、加工業等副業。於是他便將自己的俸銀籌措紡車500台和木棉一批,無償資助馬龍人民,把婦女組織起來,並讓自己的妻子曹婉雲教授她們紡紗織布。 [15]  從此,馬龍有了開天闢地以來本地產的布,且帶動了當地手工業的發展。馬龍百姓深記宋湘的政績和厚德,把織出的布稱為“宋公佈”。 [19] 
宋湘到鄉村走訪,發覺許多地方的牲口糟蹋莊稼,因為遇到有權勢的人家不能處罰,所以氾濫開來。於是他就倡導各村要制定無論何人放牧,如有損失別人莊稼的,必須賠償的村規民約。一次他和隨從送妻子曹婉雲到馬龍教授織布技術,恰遇隨從不小心,馬跑到讓田村吃了幾十簇一家正栽的秧苗。他馬上叫隨從把所損秧苗總數按成熟時的稻穀計價賠了銀兩。這件事不久便傳遍曲靖各縣,隨意放牧危害莊稼的事就很少出現了。 [19] 廣南府時,見百姓用水困難,他捐款並親自勘測水源,鑿東、西兩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飲用。代迤西道尹時,所屬地域饑荒、瘟疫流行,他捐俸銀撫卹並組織百姓生產自救,很快使生產正常發展。 [17] 
  • 穩定邊疆
宋湘非常重視邊疆穩定,善於處理突發事件。 [17]  在任永昌府知府時,一次,因府屬境內灣甸一位土司死後無嗣,土司族人景在東趁機篡位,欲聚眾千餘人揚言要攻打永昌城。宋湘獲悉後,在組織鄉民親自操練的同時,派人秘密潛入灣甸,做景在東勢力的分化瓦解工作。經精心策劃,宋湘見時機成熟,遂率領鄉團突襲土司衙門,生擒匪首景在東,為民除害,安定了一方秩序,從此邊境安寧,再無叛亂。 [15] 
  • 修繕書院
宋湘還非常注重文教的發展。在永昌府時,宋湘見郡中永保書院失修,又捐俸銀修復書院,使文教漸興。 [6]  《保山縣誌稿》説宋湘“遇事有定見。到任後,以興修文教為己任,改建書院,規模宏闊,講堂可彙集童生五百餘人,書舍一共有兩廂,前門和後院都很詳整。並且宋湘還在書院西南角修建楊慎的祠堂。” [22] 
據宋湘《永保書院碑記》所載,永保書院規制宏大,落成之年三月入學之日,“多士雲集,燈火星明,書聲琅答”盛況空前。在宋湘的支持下,先後有徐本仙、陳孝升、張福昶、慶玉、陳廷焴等人捐置田畝為束脩膏火之資。 [9] 

宋湘教育

宋湘有着先進的教育思想,他十分關注在書院教育中領導者起到的模範作用以及老師的言傳身教。在他擔任豐湖書院院長的兩年間,他注重自己的帶頭作用,真正按照“身正為師、德高為範”的要求來規範自己。 [23]  除此之外,他還大力反對明代沿襲下來的空洞無物的八股文,對於官方標定的取仕標準,宋湘主張肅清八股流毒。他認為,好的文章就是“寫我心”的,學子不能只會寫八股文,因此他會傳授給學生們四書五經以外的文學理念。據史料記載,宋湘在教學作文中經常會做示範給學生們,拓寬學生的思路,並留給學生們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也體現了宋湘重視實踐教學,採用教師下水作文的教學方法來教導學子。 [23] 
宋湘和惠州知府伊秉綬配合得很默契,宋湘對“學聖人,學為人”的教育主張、“人需厚重也,重則威儀整,學問固”的教育思想深為贊同。他本人的教育思想亦可從他書寫的“澄觀樓”對聯中可見一斑:“從來此地比洙沂,試看水色天光,四面春宜風浴;自後何人更蘇翟,認取前峯燈火,千秋名共湖山。”意思是説,要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就要培養出像蘇東坡、翟秀才那樣長留惠州的人物。他比較注重提高學子的素質,開展多種教學活動,以致他在快離開豐湖書院時還賦詩給伊知府説:“琴聲古屋春調鶴,燈火諸生夜講經。”他還強調書院將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而做出應有的努力,同時也相信所育“後學”會有更多的人才湧現。 [9] 
宋湘擔任豐湖書院院長,期間配合惠州知府伊秉綬,為培養惠州學子運籌、勞作,提振了惠州教育並開創一代文風,還編印了教學參考書《紅杏山房時文》和《紅杏山房試詩》等,創作了各類書法作品,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績。 [57] 
宋湘在執教粵秀書院的兩年中,夙興夜寐,為發展廣州地區的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他深悉“寒窗”之苦,所以對窮學生特別關照,加之褒貶公正,故在學員中享有崇高威望。梅州鄉人更是聞風競起,從學者眾,院舍幾不能容。從此梅州文風漸振,學人輩出。人們公認:“程鄉先輩轉變原本的流俗風氣,是從宋湘先生開始的,而後來太史李黼平繼承了他的事業。” [10] 

宋湘詩歌

  • 詩論
就詩論而言,宋湘突破當時詩壇“宗唐崇宋”的樊籬,力避門派之爭,自成一家之言,主張作詩應抒寫真情實感,反對因襲模擬,鼓勵創新,提倡詩風多樣化。這些主張雖與袁枚的“性靈説”比較接近,但兩者又有明顯的不同。宋湘的詩論雖沒有袁枚的“性靈説”豐富、全面,但在詩歌真情論和詩情源泉論的部分見解的深刻性及公允性上卻高於袁枚的“性靈説”。 [9] 
宋湘《紅杏山房詩鈔·滇蹄集》卷一書影 宋湘《紅杏山房詩鈔·滇蹄集》卷一書影
宋湘既是詩人又是詩歌理論家。他主張在兼收幷蓄、博採眾長的基礎上,做到“作詩不用法”,明確指出,追唐步宋、師守一家門户的創作方法是捨本逐末不足為法。詩人應自出機抒直抒胸臆,“我詩我自作,自讀還賞之,賞其多我心,非我毛與皮”,“我生作詩不用法,縱橫爛漫隨所之”。他認為,李白杜甫韓愈蘇軾以及優秀民歌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前無古人的獨創性,文藝創作打破陳陳相因才能永葆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同時,宋湘又提倡貴自然重神似,作者應該透過外表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使作品脱去凡俗,直達“山水有清音”的自然高妙之境界。 [21] 
  • 風格
宋湘是在乾嘉詩壇中自樹一幟的詩人,其詩如其人,其性格襟懷豪邁、真率,爽朗不羈,其詩則流露真情,慷慨雄真,揮灑自如,磊磊落落,豪放不拘。他大膽吸收和借鑑民歌的表現方法,明白如話,給人以新鮮美好的感受。中晚年深人社會,接觸民眾,詩風轉而變得深沉。 [9]  宋湘自言“作詩不用法”,反對摹擬,並且獲得“文中騏驥”的美譽。 [24] 
  • 內容
宋湘的寫物詩代表作是觀茶詩。他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首二句就突出了“雲南茶花甲天下”的語境,使之達到美壓羣芳的地位。在盡情讚美茶花壯觀、豐美、燦爛的景象時,宋湘沒有忘記為韓愈伸張正義,針對那些誣陷忠良的小人喊出“蚍蜉撼樹真羣兒”的心聲。全詩筆墨酣暢淋漓,詩語形象生動,節奏明快跌宕,音韻鏗鏘有力,情感高昂激越,立意高峻拔卓。當時詩壇名家吳嵩梁看了這首詩後,發出由衷稱讚:“定光寺(即雲安寺)裏紅山茶,雷火燒空十丈花,看花君載千湖酒,醉膽輪囷大如鬥。萬古茫茫兩謫仙,太白子瞻誰抗手?”(見《香蘇山館全集》卷十二) [24] 
宋湘也不乏借景抒懷之作。在登大觀樓時,他面對眼前如畫江山,引發對歷史的回顧與懷想,意氣風發,神思飛揚,也流露出建功立業的抱負。宋湘在大觀樓寫下的“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雲山一水樓”的名聯,在立意上一脈相承,在意境上相得益彰,以懷古入題,以景抒情,以形象對格,以數詞量詞組句,構成一副妙手天成的佳聯,抒發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10]  重遊大觀樓時,詩中除了讚歎滇池的美景外,卻少了前時的意氣風發,多了懷舊的思緒,隱含着宋湘慨嘆暮年難酬昔日壯志的心情。這二首七律,首二句似信手拈來,語言清新流麗,為全詩增添了不少藝術魅力。宋湘兩次遊大觀樓寫的4首七律,無論是詩的立意,詩藝特色,抑或是引典用詞的縝密,對仗的工整,以及音韻節律等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多年來一直被後人推崇。
宋湘多次途經昆明,每有所感即題詩壁上,以抒懷記事。如《初夏獨遊龍泉觀訪古梅,題詩而返》前半部分敍述唐梅宋柏的來歷,突出了梅花經受風霜雨雪的侵襲和磨礪後非同尋常的風韻。作者以比喻誇張的表現手法,逼真地描繪出古梅虯曲高大,歷千年磨難而不屈不撓的風骨,謳歌了古梅堅忍不拔的形象。後半部分抒發宋湘昔日在廣東惠州羅浮山下無憂無慮賞花遊玩的日子,思鄉之情躍然紙上。最後兩句把全詩的立意推到了極致,耐人尋味,久讀不厭。重遊雲安寺時,宋湘作《重題雲安寺茶花二首》,讚美茶花。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善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引典用語似信手拈來卻自然嫺熟,毫無斧鑿痕跡,是一首藝術品位較高的七律佳作。 [25]  [56] 
宋湘的詩賦集《紅杏山房集》保存了許多詠花詩,其中,歌詠最多的是梅花。古代詠梅詩,將梅花當作報春的使者,視梅花為友誼或者故鄉的象徵。宋湘觀賞梅花,也產生了思鄉懷人的情感。梅花是宋湘的家中物,離家萬里的他,將梅花視作故鄉的象徵。單從宋湘的詠梅詩來看,其作品確實表現了梅花魂,即傲雪凌霜、梅花香自苦寒來,淡泊寧靜、保有隱逸出世的操守。 [26] 

宋湘書法

  • 綜述
宋湘擅長正、隸、行、草等書體,豪邁雄勁,如天馬行空、氣勢超凡。其作品以行草書為主,顯出筆走龍蛇、氣勢磅礴、灑脱古拙、夭矯不羣等特徵,同時書寫的速度也相對較快 。宋湘快速的書寫方式,一可見其不羈的性格和不拘成法的創作主張,二是適於不同場合的應酬,故而時常在細節法度上難以求全。 [27]  除善用毛筆外,竹葉、蔗渣隨手撿來照樣揮寫,甚至用抹布、掃帚同樣能寫出出神入化的字。清《國史》曾評出清代的120名書畫家,宋湘亦身居其一。學者黃偉經主編的《客家名人錄》和《詩人微略》《清朝書畫家筆錄》對其書法都有記載。學者陳永正在其編著的《嶺南書法史》中,亦推崇宋湘為嶺南清中葉四大書家之一。 [27] 
  • 早期
早期從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出生到嘉慶四年(1799年)中進士,這一時期主要是求學仕宦時期,流傳下來可考的作品並不多。宋湘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學習古人,繼承傳統,書法以功力見長。其行書的代表作是“自作詩十四首冊頁”。此即是宋湘取法米芾的最好證明。此作筆多露鋒,用筆多直起直落,勁挺有力,轉折處以方筆為主,偶用圓轉,內含筋骨,毫無顫滯、浮怯之弊。結字用內擫之法,隨勢賦形,自然天成。通篇大多字字獨立,但以氣馭字,筆斷而意連,偶有連帶皆圓勁有力,活脱自然。作品通篇風神灑麗,超拔不羣,深得米芾“刷字”之法,極富米書奔騰跳蕩之美。早期的另一代表作是中進士時殿試的試卷。當時乾隆皇帝獨愛趙、董之書,滿朝皆趨之若鶩,為了應付科考,宋湘主攻楷書,學習趙孟頫。試卷為小楷,基本風格清秀挺拔,圓潤流美。此卷字形呈扁方,由於筆筆不苟,點畫生動,顯得結體寬綽閒雅,毫無拘苦之態,有趙孟頫汲黯傳》之風。此作為殿試的試卷,屬館閣體一流,雖然館閣體的確有機械刻板、風格單一之弊端,但是宋湘還是能夠從這種束縛中找到出路,在嚴整、規矩之中還是流露出瀟灑和自然。此卷從技法的角度無論是結構、用筆還是章法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為宋湘後來的書法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筆墨基礎。但從書法的風格上看,此時宋湘的書法風格尚處在探索階段,這時期的作品還主要是學習古人,繼承傳統的階段,尚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宋湘並沒有止於此,而是在不斷地探索。 [28] 
  • 中期
宋湘詠圍棋 宋湘詠圍棋
中期是宋湘書法的過渡期,宋湘中進士後次年,應惠州知府伊秉綬之邀,出任豐湖書院山長。惠州是人文秀區,這大大地激發了宋湘的藝術靈感,迎來了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大量的詩歌和書法作品。宋湘還結識了當時與鄧石如齊名的大家伊秉綬。伊氏的書法取法漢魏,格調高古,二人經常一起揮豪作書,研討書藝。早期宋湘的書法主要是師法二王、米芾,屬於帖學寫法。這一時期受伊氏的影響宋湘的書法在二王、米芾瀟灑自然、流暢宕逸的格調中多了一些北碑的雄直與渾厚、深沉與凝重。從宋湘的《豐湖五別詩》中可見其變化,此作既有前期書法流暢宕逸、清新峻又輔之以北碑的雄強渾厚,剛柔相濟,融碑帖於爐。 [28]  梅州書畫收藏家羅雄所藏兩幅對聯拓本,大有魏碑之風,此聯用筆起止多用篆隸之法,藏頭護尾,顯得筋骨內斂,不漏絲毫的浮怯。特別強調一筆之中的提按頓挫,顯得線條跌宕起伏,蒼勁老辣。其結構採用魏碑慣用的“橫畫寬結”式,字形略呈扁方,顯得結體寬博,嚴謹整飭,偶有幾筆縱筆逸出,打破這種嚴整,使得通篇都活躍起來。整體氣韻貫通,嚴整而跌宕,峻拔而沉雄,深得《鄭文公碑》筆意。另一幅為宋湘故居所藏橫幅,線條流暢飄逸,婉通圓勁。其結構則採用魏碑另一種常用的結構方式—— “斜畫緊結”式,字取縱勢,內緊外鬆,取左傾右仰之勢,在動態中求得平衡,險峻峭拔,深得《張猛龍碑》之旨。可見宋湘不僅學習北碑,而且在嘗試不同風格。這一時期的有益探索為宋湘書法風格的成熟與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宋湘在京時過着極為閒散的清貴生活,其書法也比前期的書法更為瀟灑自由,擺脱了古人的面目,確立自己的蕭散自然、峻拔遒勁的書風。 [28] 
  • 晚期
宋湘《種松碑》 宋湘《種松碑》
晚期是宋湘書法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宋湘在雲南任地方官,在艱苦的環境中,宋湘體會到下層百姓的疾苦和現實的殘酷,使其對現實的理解更為深刻,這對宋湘書法風格的影響很大。晚期的書法開始變得凝練渾厚,其代表作為《種松碑》。此作與前兩個時期不同,用筆加大了線條的粗度,而且起止多用藏鋒,使得線條厚重沉實,風骨內斂。轉折換筆處往往用重按之法,或挫筆取其方,或轉筆而取其圓,或先轉後折,或先折後轉,筆法多變,增加了渾厚感與頓挫感,其線條雖粗但無肥濁之感,皆圓勁蒼古。前兩個時期字形多取狹長之勢,此時期字形取扁方形,降低字的重心,呈虎踞之勢。章法上字距緊密,一字之中或字與字之間多用提飛,筆斷意連,一氣貫注。偶用牽絲縈帶使得整幅字意氣完足,氣韻貫通,增加了整幅字的節奏感,有一種蕩氣迴腸的美。而行與行之間則間距較大,整幅字在緊湊連貫之中又透着一種疏朗之氣。此作將隸書章草的筆意融會其中,使得整幅字格調高古,氣度醇雅。此作將二王之流暢典雅,李北海之渾融凝重,顏魯公的樸厚雄健,將行書的流美,魏碑的倚側融為一爐,而又不着痕跡,為宋湘此時期的代表作。 [28] 
宋湘《伯牙琴台題壁》束竹葉為筆書寫的八大塊巨匾,筆走龍蛇,氣勢磅礴,灑脱古拙,夭矯不羣。作於道光五年宋湘任湖北督糧道時,其時宋已年逾古稀,數月後去世。幾年後,有人怕被風雨剝蝕,即請匠人刻石,遂完整保存至今。他曾書刻“豐湖書院”巨匾。他為書院書撰的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被收進《中國名匾》一書。 [29] 

宋湘歷史評價

宋湘史籍評價

清史稿》:湘性豪邁,下筆顯倜儻雄奇之概,詩磊磊落落,自成一家。 [6] 
清史列傳》:湘負絕人姿,又肆力於古,為文章醇而後肆。詩沉鬱頓挫,直逼少陵。粵詩自黎簡馮敏昌後,推湘為巨擘。 [30] 
《清史列傳》記載宋湘事蹟時稱:“任職滇南,嘉惠民生至巨,是勤政愛民好官。” [53] 
《嘉應州志·宋湘傳》:襟抱豪邁,下筆具倜儻雄奇之觀,從真性坌湧而出。 [31] 
《新纂雲南通志》:才氣豪邁,工書能文,詩尤敏捷,每有所作,落筆立就,時稱“真才子”。歷官皆著政績,而獎掖後進,成就尤多。至今士林傳其遺事,以為美談。 [32] 
光緒《雲南通志》:湘才氣豪爽,工書能文,詩尤火速,每有所作,落筆立就,時稱為真才子。歷官皆着治績,而獎掖後進,成績尤多,至今士林傳其遺事覺得佳話。 [32] 
道光《廣東通志》:湘書行草兼備,且在書寫筆具上獨闢蹊徑,凡毛巾、草刷、掃帚、蔗渣,信手拈來,亦能矯若遊龍,而興之所至,不論士庶,皆樂應題寫。 [3] 
《崇正同人系譜》:芷灣先生之善書,不拘筆良否,皆能運用如意,有時且不需筆,曾於漢上琴台以竹葉寫伯牙琴歌,於惠州西湖用蔗渣代筆寫《五別詩》,又以雞毛寫東坡故居。 [33] 
據《清史文苑》載,“芷灣襟袍豪邁,故揮豪灑翰,皆具倜儻權奇之概,詩磊磊落落,從其性情坌湧而出,自成為芷灣之詩。” [33] 
清史文苑》:宋湘除善用筆外,還能隨手以竹葉蔗渣作書,而不失其妙,剛勁處似鋼鈎鐵槊,柔韌處如煙雲繚繞。 [53] 
《雲南大理圖書館記》中説:“明清兩代人至雲南的外省人當中,宋湘是最受人們尊敬和稱讚的一位。”《清史·列傳》《廣東通志》《嘉應州志》也記載宋湘始終如一地過着儉樸生活,把薪俸大部用於振興地方公益事業,百姓都真心感佩銘記他。《廣南府志》評述他“公正廉明,政先教養。” [45]  [70] 

宋湘歷代評價

胡曦:吾梅詩三家,《著花庵》李黼平純以學勝,《讀白華草堂》(黃香鐵)純以才勝,先生(宋湘)則才兼以學,元氣淋漓,正隨園所謂人居屋中,我來天外者。總而論之,如大華三峯,蓮峯中聳,二峯其旁峙也。(《梅水匯靈集》) [33] 
黃香鐵:先生以太白東坡之胸,次運少陵昌黎之氣魄,豪情逸思,橫絕一代。 [33] 
丘逢甲:①伯牙台上記留題,更寫西湖五別詩。竹葉蔗渣俱妙筆,米顛書法杜陵詩。②百年古梅州,生才況雄特。宋公(芷灣)執牛耳,光焰不可逼。 [34] 
何藻翔:獨往獨來,目空一切。(《嶺南詩存》) [9] 
謝章鋌:三家最勝屈翁山,後起無如宋芷灣。(《嶺南雜詩》四首之二) [9] 
陳衍:①王蘭泉、翁覃溪於嶺南詩人稱馮魚山、黎二樵輩,而不及芷灣。芷灣刻意學杜寫景言情幽秀一路,所刻詩只見《豐湖漫草》、《續草》二卷、《不易居齋》一卷,近體居八九,語多不猶人,《湖居後十首》短古最工。世僅傳其《伯牙琴台》七古一首,非其至也。 [35]  ②清嶺南詩人,餘甚推宋芷灣。(《石遺室詩話》卷八) [36] 
邱振萲:迄今零縑寸楮,殘膏剩馥,人尤寶貴,視之有如拱璧。(《五百石洞天揮塵》) [37] 
朱鶴、黃偉磐:芷灣長草書,章法磊落,筆致瀟灑,往往一紙書出輒為時賢所傾倒。故宮博物院的《龍藏宋墨題詠》) [4] 
林玉銘:嗚呼先生,為國之鵠,滇海斬蛟,漢陽轉粟,嗚呼先生,為世之師,白華邑露,赤棣迎曦,草聖詩王,曠世希有,五嶽撐胸,更沃以酒,飄然巾幘,坡老鬚眉,千秋萬歲,視此刻詞。 [3] 
楊守敬:乾嘉間之書家莫不胎息於金石,博考名跡,惟張船山、宋芷灣不依榜古人,自然大雅,由於天份獨高,故師古而不泥於古。(《學書邇言》) [38] 
錢仲聯:①南邦屈(翁山)(芷灣)無前輩。 [6]  ②胡曦的詩風格特色,和黃遵憲早期的作品極為相近,大都是繼承宋湘《紅杏山房詩》的衣缽,而能以新事物融鑄入詩。 [9]  錢仲聯認為:“宋湘為清代嶺南詩人在屈大均以後的傑出者,與同時的黎簡雙峯並峙。黎簡以精煉勝,宋湘以自然勝。” [68] 
李吾銘:宋湘與其他書家的共同之處是,他在學習傳統的同時,亦能透過傳統的表面現象關注對精神實質的把握。(《廣東歷代書家研究叢書:宋湘》) [27] 
楊草原:宋湘為人真率,襟抱豪邁,詩書雙絕,世譽嶺南才子。文采風流,輝耀一世。其詩雄直豪放,哀樂無端,飛行絕跡,磊磊落落,自成一家,深具倜權奇之慨。其書高邁雄勁,如天馬行空,氣勢超凡,興到之際,隨手取物,雖蔗渣竹葉,率意揮灑,出神入化,古意磅礴,人得其尺幅如獲拱璧。為官廉明,兩袖清風。 [4]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大教授陳永正,在其編著的《嶺南書法史》中,推崇宋湘為嶺南清中葉四大書家之一。清《國史》曾評出清代的120名書畫家,宋湘亦身居其一。 [54] 
梅州市宋湘研究會:宋湘的書法作品在廣東明清書法史上穩佔一席之地,其墨跡在嶺南地區和東南亞華人社會聲譽很高,自清末起多為士大夫階層和南洋富商所珍愛,民國時期亦為有識者爭相收藏。作品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有着自己的鮮明特點,晚年的作品已不太拘泥於書寫技巧,更多的是在蘸墨揮毫時體現的激情和才氣。 [57] 
宋湘是一位廉潔為民的官員,憂民愛民、擔當務實是宋湘從政為官的底色,“常懷民間苦,此心天地鑑。”在宋湘的價值觀裏,當官既要為民做主,更不能謀私利。自掏腰包造福鄉里,率民植樹綠化荒山,修復書院大興教育啓迪民智,離任之際捨不得他走的羣眾灑淚相送,自發籌錢為其建祠立碑…許多古代清官都有這樣的事蹟。(中國紀檢監察報評) [65-66] 

宋湘軼事典故

宋湘巧對考官

傳説,宋湘七歲能詩文,聯對更是他的拿手好戲,人稱他是“神童”。九歲那年,宋湘去參加考試。由於動身遲,到考場時大門己關,宋湘心急,就狠勁擂門。主考官聽到擂門聲,一看小孩闖了進來。便將其趕出門外。宋湘説:“我是來參加考試的,你怎麼叫我出去呢?”主考官説:“你小小年紀考什麼試,快出去!”“甘羅十二為宰相,我都九歲了,難道還不能考一個秀才?”宋湘不服氣地説。主考官看着還有時間,便説:“好,我出一聯給你對,對得上,給你考。對不上,你出去。”宋湘請他出題。主考官想了想:“河水推沙粗在後。”笑宋湘考試後到,差點錯過時間,是個粗人。宋湘隨即回答道:“風車放谷‘甏’(精的反義)先行。”主考官見宋湘才思如此敏捷,大為驚異,就讓他參加考試,並薦拔為第一名。 [32] 

宋湘五步成聯

傳説,宋湘赴廣州考試時,苦於盤纏不足,途經惠州時,求助於惠州知府伊秉綬,伊知府謂:“知君高才,若能五步成聯,聯中嵌東南西北四字,即為君治裝。”宋湘略不思索,援筆立就,“南嶺古人瞻北斗;東坡今日住西湖。”令太守大為讚歎,有“曹子建七步成詩,宋芷灣五步成聯”之譽。 [27] 

宋湘不懼總督

嘉慶年間,一幫廣東才子結伴北上赴京趕考,渡韓江,過梅嶺,一直來到長江南岸。正待渡江時,新任兩廣總督吉慶的官船被擋住去路,船上官兵大聲吆喝讓路。秀才們一來躊躇滿志,二來人多勢眾,三來怕誤時辰,再説又不知坐的是什麼官人,便不理睬。 [39]  [61] 
兩廣總督見是民船攔路,正待發作,忽見這些人全是赴考秀才,心想一旦有人考中狀元,以後成了氣候,於己不利,但又不甘心官威被滅。於是,他喝道:“我出一副對子,你們當中誰能對得通,就讓你們先過。”接着,他出上聯:“萬馬立青霜,將軍出朔方,東之廣,西之廣,總督兩廣!”道出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嚇這幫秀才,使他們給自己讓路。果然,一聽是兩廣總督,誰也不敢應對。 [39] 
這時,身穿苧麻衣的宋湘挺身而出。他分開眾人,喊道:“我能應對!”只見秀才不緊不慢地説:“手持七寸管,揮成大文章,中解元,中狀元連中三元!”他語出驚人,正中兩廣總督的要害和顧忌,總督大人只好贊此人才氣不凡,同時也為自己找了個台階 ,就讓他們的渡船先過。 [39] 

宋湘書聯攬客

始建於乾隆年間的纂香書室
始建於乾隆年間的纂香書室(3張)
乾隆年間,上村財主張應中到廣州經商,邂逅宋湘,發現他有博學之才,於是招之回鄉,後聘為纂香書室教師。相傳宋湘在開館之初,出示廣告,上寫“即日開張”,鄉民見了無不掩口而笑,宋湘不惱不怒,揮筆寫成“即日開張擺出尼山雜貨,他人託賤館招天下英才”,這二十個大字筆走龍蛇,氣勢磅礴,灑脱古拙,夭矯不羣,眾人見了無不歎服。此後,纂香書室學童莘莘。 [24]  宋湘在上村任教多年,他一邊教書,一邊勤奮學習。張應中見他聰明穎悟,學問廣博,不願耽誤他的仕途,於是資助他到南澳深造,後來他高中廣東第一名舉人和第十一名進士,從此宋湘仕途坦蕩。 [40] 

宋湘壽聯奪魁

嘉慶十年(1805年),恰逢嘉慶帝登基十年,便在翰林院羣儒中遍徵對聯,翰林院要懸匾誌慶,宋湘不假思索,首先站出來揮毫疾書“順穆康寧,雍焉乾德嘉千古;治平熙泰,正是隆恩慶萬年。”橫書“上大人”。這一對聯,橫額為“上大人”。順治以始,五代皇帝年號均嵌於聯中,把清朝幾代皇帝的帝號串聯起來,且配置得體,平仄協調,可謂善頌善禱,兼且一筆好字,在諸賀聯中顯得特別醒目,表現了他的過人才華。優美文采配上其瀟灑傳神的書法,使得嘉慶皇帝龍顏大悦,即稱宋湘為“天下第一才子”。各省翰林名流嫉忌宋湘得此讚賞,上疏奏議:“若宋湘果為天下第一才子,則皇上居其下矣。”嘉慶皇帝遂改稱“宋湘,廣東第一才子。” [33] 

宋湘召對兩帝

宋湘才華出眾,深得清代乾隆、嘉慶兩位皇帝的賞識。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逢八十大壽,恰逢登基五十五年。時值八月,乾隆想借此機會考考大家,他在宴席中出了一道上聯,“八千歲春,八千歲秋,聖誕春秋,歲應八旬八月”。宋湘隨即對出下聯“五數位天,五數位地,太平天地,祥開五十五年。”乾隆聽後十分歡喜,當即賜酒三杯。 [41]  後來的嘉慶帝為了試試宋湘的文才,於是召見宋湘説:現在我説一句話,你要把它完成七言詩一句,我説完四句話,你那四句應聯成一首絕句。嘉慶説:“皇后昨夜生了一個孩子。”宋湘馬上接口:“吾皇昨夜降真龍”。嘉慶笑道:“是個女的。”宋湘馬上念出:“化作嫦娥下九重。”誰知嘉慶突然拐了一個大彎説孩子“已經死了!”宋湘不慌不忙念道:“料是人間留不住。”嘉慶接着又説:“已經拋到水裏去了。”宋湘聽後又吟出第四句:“翻身跳入水晶宮。” [21] 

宋湘惜遇知音

傳説,宋湘在遊覽一名山勝蹟時,曾留下“高山萬古,流水千年”草書,驚動四方。有一酷好書法的和尚專程前來瞻仰,遂在其旁搭茅棚住下,仿其筆意,廢寢忘食,不停苦練。過了兩個月,書法大進。於是,和尚運足精神,照宋湘原句草書,並將其所書與宋湘所書排列一起。觀者無不讚嘆,認為與宋湘書法已不分高下。此事為宋湘聞知後,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既大為歎服,又大為惋惜。眾人問為何,宋湘回答:“歎服者是,其書法古拙灑脱,反樸歸真,已臻爐火純青;惋惜者是,其早夜不停苦練,大傷元氣,已不久人世。”眾人不信,認為宋湘是故作驚人之語。過了不久,和尚果吐血而亡。眾人驚問宋湘:“你看了和尚寫的字,為何即知其將離人世呢?”宋湘説:“我幾十年磨穿鐵硯,他竟在兩個月內練成,心血耗盡,怎能不死?”眾人方恍然。 [32] 

宋湘登照壁書

傳説,宋湘中解元時,曾小住嘉應會館,一天,聽會館人員説鄰近某會館一新科舉人為慶賀高中大擺筵席,車水馬龍。宋湘聽他們言下頗有欣羨之意,便道:“你們要看熱鬧不難,只要到城中各顯眼處貼上告示,説新科解元宋湘定於某月某日在嘉應會館門口寫大字便了。”告示貼出後,果然各地文士紛紛來到,人頭攢動,把嘉應會館擠了個水泄不通。宋湘不慌不忙,拿着大筆,登上扶梯,在照壁上草書“夜半歸來月正中”七個大字,龍飛鳳舞,夭矯多姿,最末一箇中字,中鋒拖有一丈多長,宛如一把寶劍自天而降,寒光閃閃,耀人眼目,觀者無不讚嘆。 [32] 

宋湘立種松碑

雲南大理一中南花廳內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宋湘手撰“種松詩碑”,記載了他任職期間組織發動羣眾植樹造林的歷史:“前攝迤西道篆日,買松子三石,於點蒼山三塔後寺鼓民種之,為其濯濯也。今有客報餘松已尋丈,其勢鬱然成林者,予喜且感,系以三絕句:不見蒼山已六年,舊遊如夢事如煙。多情竹報平安在,流水桃花一惘然。古雪神雲看幾回,十圍柳大白頭催。才知萬里滇南走,天遣蒼山種樹來。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時再買三千石,遍種雲中十九峯。”碑文行書,流暢中顯剛勁,有李北海遺風,為書法愛好者所喜愛,民間多有珍藏。原碑立於三塔寺旁,後移於大理一中校園南花廳內。
據《清實錄》載:宋湘在任期間曾買松子三石,讓三文筆村民種於三塔後面的蒼山上。道光二年(1822年)五月,宋湘在赴任途中又看見了六年不見的點蒼山,並且有人告知“有報松已尋丈,鬱然成林,”非常高興,此時他已六十六歲,感慨萬千之下,寫了這三首七言絕句,表達了他複雜的心情。

宋湘俯拾即詩

宋湘遊覽永福寺,寺僧慕他才華,向他索取墨寶,他欣然命筆,寫下《永福寺》;他散步於黃塘村,見炊煙初上,牧童回家,便用詩句繪出一幅惠州農家樂圖:“桐葉榕葉碧相映,竹雞水雞春共聲。貪看黃牛騎水過,不覺遠寺鐘齊鳴。”(見《黃塘村晚》);宋湘居住在豐湖書院內,日日與湖水相伴,對西湖更是情有獨鍾。早在江逢辰寫西湖棹歌的前76年,宋湘就已寫下《西湖棹歌》十首,其中一首是:“盧橘楊梅爛不收,荔枝龍眼出城頭。東坡若解西湖樂,早解朝官住惠州。”

宋湘妙籌橋款

宋湘應潮州知府之請,為將造之橋寫聯,並鼓勵人們募捐橋款,於是宋湘揮筆立就:“天有缺,煉石以補之;地有缺,造橋以渡之。煉石者誰?女媧氏也;造橋者誰?芳名列後:”是聯出後,人們廣為傳頌,爭着慷慨解囊,很快籌足資金,在大埔通往龍巖的路上,建起了一座壯觀的石拱橋。此橋至今歷兩百餘年,依然完好。宋湘撰寫的募捐聯和樂捐者姓名刻於大橋石碑上,橋柱上還刻着一副相傳亦為宋湘撰寫的對聯:“一道飛虹,人在青雲路上;半輪明月,仙藏丹桂宮中。” [32] 

宋湘宋湘家訓

宋湘在雲南為官期間,家人以為他官大錢多,修家書要他拿錢回家買田建屋。宋湘看到家書後,寫了一副對聯寄回:“子孫若如我,買田做什麼?子孫不如我,買田又如何?”這副對聯後來在客家地區流傳甚廣,經久不衰。
宋湘詩“子孫若如我,買田做什麼?子孫不如我,買田又如何?”,被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引為“家訓”。 [52] 

宋湘人際關係

宋湘家族成員

曾祖宋廷策,祖父宋名德,均以耕田為生。 [9] 
父親宋步雲,貢生,以教書為業,照料一家生計。 [9] 
母親楊氏,知書達理。 [9] 
宋湘,少年時期家中有年老的祖母、父母和兄弟,八口之家的生計靠父親宋步雲在私塾教書的收入和母親宋楊氏耕種幾畝田地的收穫來維持,生活十分艱苦,以至兄弟幾個都是十七八歲就外出教書謀生。 [73] 
宋湘有暉倫、曜倫、曉倫三子和應芳、紹芳兩孫。宋湘遺孀王素雲攜子回到梅縣白渡鎮象湖村。由於生活不習慣,“外江人”難於立足,又帶着子女回廣西孃家,其傳下六世孫延慶,民國初年任過軍長,抗戰時,曾來象湖尋根,攜帶宋氏族譜一本,宋湘遺墨一幅。現在還在宋湘故居京兆堂居住的,有宋榮慶、宋發慶子孫男丁二十多人。 [59] 
宋湘子孫清貧依舊,宋湘未助謀一官一田。長子宋暉綸為歲貢生,嘉應州儒學司訓(教師),子孫皆以耕讀傳家,未曾入仕。直至宋湘第五代裔孫宋志成才靠讀書出身,光緒初年以貢生資格授任廣西西林縣典史,補用署理巡檢。 [73] 

宋湘好友

宋湘生於梅州,其為學多受鄉風、鄉賢影響,後來任教廣州、惠州書院期間,和一大批同鄉前輩、師長有着密切的交遊往來。此外,宋湘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時,不僅與詩友同僚常有往來唱和,還與嘉道間有名的儒林首領阮元、詩界前輩翁方綱等有所交往。 [9] 
宋湘在廣州時,結識的詩人墨客有黃丹書黎簡(二樵)、鄭炳昌李鳴盛張思齊張維屏、陰東林、陳曇呂堅呂翔葉夢龍馮敏昌等,其中與黃、鄭、李數人相交尤深。
宋湘生平交遊概括
關係
名字
身份
經歷
老師
陳鶴翔
官員、學者
宋湘把他視為“平生第一知己”。兩人交往始於乾隆四十七年,即陳調任粵秀書院監院、宋湘就讀於粵秀書院時。陳鶴翔十分愛才憐士,很欣賞宋湘。宋湘家貧,陳便拿出自己的薪俸資助之。宋湘會試落第時,留居京城,陳鶴翔便遣人接宋湘到任所讀書暫住,期間,陳不僅指導宋湘讀書論義,還在生活上給予他兄長般的關心愛護。
書法家、官員
相識於嘉慶五年任惠州知府時,而此時宋湘在粵丁父憂。嘉慶六年宋湘應其邀出任惠州豐湖書院院長。二人一見如故,宋湘常與伊秉綬講論至深夜,亦常結伴同遊西湖勝景。在《豐湖漫草》與《豐湖續草》中,宋湘有三分之二與伊氏唱和之作,而在伊秉綬的《留春草堂詩鈔》有近一半是與宋湘的唱和之作,其它的詩中也多次提到宋湘。
官員、學者
相識於嘉慶四年宋湘第四次會試,其任副總裁。宋湘稱其為師,在京任翰林編修時,常出入阮元府邸,參加集會,談經論詩。宋湘有《阮芸台師攜遊萬柳堂,堂改為拈花寺,且荒頹矣,歸酌於積古齋,同人皆得四首》。阮元主持編修《雲南通志》時,列宋湘於《循吏傳》。
同鄉
詩人
黎簡年長宋湘九歲,同為粵籍詩人,但二人未曾謀面,只是神交,卻相互推崇,相互傾慕。乾隆五十七年,宋湘鄉試中解元歸鄉時,黎簡曾賦《寄懷宋孝廉芷灣》,嘉慶十年至十八年,宋湘在京任翰林編修時,曾作《黎二樵》追憶黎簡。
官員、文人
相識於嘉慶九年,主講越華書院。而宋湘主講粵秀書院,於是兩人時相過從,論學談文。宋湘小馮敏昌十歲,故視其為前輩,非常尊重,馮敏昌對宋湘也很欣賞,對其獎掖提攜不遺餘力。
官員、文人
相識於嘉慶六年宋湘應伊秉綬之邀主講豐湖書院開始的。二人在惠州時就常一起同飲賦詩,交往甚密。嘉慶七年,宋湘、張維屏等人齊聚伊秉綬家中賦詩懷念東坡,宋湘曾作《十二月十九日同陰青原張賢仲、張南山、陳仲卿至歸去來堂,拜東坡生日》
文人
同為乾隆五十七年舉人,宋湘名列第一,為解元,蘭生列第二十九名。二人同赴京城參加會試,二人的交往應始於此時。有詩記錄與宋湘聚會,即《宋芷灣、劉樸石前輩、林認斯同年、張友松處士過飲求是軒》。
文人
相識於粵秀書院,在廣州會試前,二人互相有詩學切磋。
文人
宋湘寓居鄭家兩年,與之同遊共讀。乾隆五十七年鄭炳昌特在廣州租房,與宋湘同住,準備一起應試。
李鳴盛
文人
與宋湘交誼尤摯。鳴盛曾畫竹寄湘,附詩云:“涼動翠筠,雲煙回憶十年身。屋樑落月參差影,留得虛心待故人。”湘亦有“留贈”警句“世上葛藤需快劍,心中風雨有深卮”傳誦一時。
同僚
文人、學者
與宋湘同是嘉慶四年進士,一同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後,二人過從甚密,交誼甚摯。同年秋,壽祺曾作詩《秋風詞為同年宋芷灣湘作》。嘉慶七年春,宋湘作《聞陳修梅同年入粵,驚喜不定,走筆代柬》。是年夏天,二人重晤於伊秉綬船上,宋湘作《陳修梅同年入粵,三月不得相見,中間彼此相訪俱不值,今日乃得晤於珠江墨卿太守舟中,悵幸交集,成一絕句》。不久,陳壽祺赴杭州敷文書院,宋湘作《梅修重有浙江之行,贈別二首》。
官員、文人
交往始於嘉慶十年初,曾多次去其居所“太史寓齋”探望宋湘,還為其作《題宋芷灣太史寓齋》。嘉慶十五年張問陶出任萊州時,宋湘為其送行,並作詩《送張船山前輩出守萊州即次留別元韻六首》,嘉慶十七年二月辭官交印後,寫了《辭郡留題蓋公堂》等十五首留別抒懷之作。宋湘在京看到這些詩後,依韻作《見張船山歸田詩卷,因次其韻四首》。
官員、學者
馬履泰年長宋湘,故宋湘多以前輩稱之。如《居家四詠同馬秋藥前輩》《讀李密傳同馬秋藥前輩》等。二人相識於應在宋湘任職京城,馬履泰任太常寺卿期間。《尺五莊納涼同馬秋藥太常、言皋雲太守》記述了他們結伴到尺五莊消暑的情景。僅宋湘《燕台剩沉》集中就有九首與秋藥唱和的詩作。他對晚輩宋湘的詩才甚是欣賞,有《芷灣招飲並示詩集因題集後》。
(參考資料來源) [9-10] 

宋湘主要作品

宋湘著述

宋湘作品總集《紅杏山房集》,包括《不易居齋集》《豐湖漫草》《豐湖續草》《燕台剩瀋》《南行草》《紅杏山房試詩、試貼詩》《詞館賦鈔》以及在滇所作的《滇蹄集》三卷《漢書摘詠》《後漢書摘詠》等共十種,共收詩九百多首,於道光四年付刻刊行。 [41]  另有後人收集的《紅杏山房集外集》,收詩一百五十首。 [29]  其詩賦內容大體可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有《不易居齋集》《豐湖漫草》《豐湖續草》,這是未登仕途前的詩作;第二部分有《燕台剩沈》1卷、《南行草》1卷,這是身居京師和出任雲南曲靖知府前的詩作;第三部分有《滇蹄集》、《楚艘岑》1卷,這是在雲南為官和後遷任湖北督糧道時的詩作。此外,還有《詩話》《散文集》《經解》等著作,均收入《紅杏山房詩鈔》。 [74] 
宋湘詩選錄
類型
內容
《河南道中書事感懷五首》《入洞庭》《杜鵑花盛開堆滿庭院作歌》《題昆明池大觀樓壁二首》《春日重題大觀樓二首》《湖居十首》《五別詩》《見張船山歸田詩卷因次其韻》《送張船山前輩出守萊州即次留別元韻(六首)》《豐湖漫草》《豐湖續草》《燕台剩沈》《南行草》《楚艘吟》《紅杏山房試貼詩》《家園雜憶四十韻》《廣東府州縣名歌》《湖居》《白鶴峯渴東坡先生故居》《古黃塘寺》《棲禪寺》《葉太保墓》《惠州感事》《伯牙琴台題壁》 [3] 

宋湘書法

宋湘又是一個功底深厚、筆致瀟灑的書法家,是清代120名書畫家之一。他擅長正楷、隸書、草書,集名師之優,獨成一格。宋湘寫字不單用毛筆,竹葉、蔗渣隨手檢來照樣揮寫,甚至抹布、掃帚同樣可以寫出豪邁雄勁的大字。他的墨跡遍及北京、廣州、武漢、雲南、貴州和梅縣等地,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74] 
宋湘的書法流傳很廣,梅州市梅縣區檔案館和博物館分別收藏有殿試考卷(複製本)、“山惟鎮靜生羣物,海以宏深納大川”行書對聯,湖北漢陽有用竹葉書寫的《伯牙琴台題壁》,廣州有“粵海關”匾額,惠州有“豐湖書院”匾額和“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對聯及用蔗渣代筆寫的《湖上五別詩》,昆明湖大觀樓北面有“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雲山一水樓”對聯,昆明筇竹寺有用草刷蘸紫土寫的“玉案山”匾額和“護門帷遣白雲,聽鐘聲何處;依杖卻分青靄,話竹色當年”對聯等。 [41] 

宋湘對聯

  • 今日之東,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綠水悠悠。走不盡楚峽秦關,填不滿心潭欲壑。力兮項羽,智兮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忙什麼?請諸君靜坐片時,把寸心思前想後,得安閒處且安閒,莫教春秋佳日過。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僕僕,驛站迢迢。帶不去白璧黃金,留不住朱顏皓齒。富若石崇,貴若楊素,綠珠紅拂終成夢。恨怎的?勸你解下數文,沽一壺猜三度四,遇暢飲時須暢飲,最難風雨故人來。”——嘉慶十年,宋湘從京都回廣東路過南粵雄關梅嶺,在嶺南驛站所撰長聯
  • 順睦康寧雍焉乾德嘉千古;治平熙泰正是隆恩慶萬年。”——宋湘供職翰林時所撰賀壽誕聯
  • 城收萬景近;天放一山來。——嘉慶七年,宋湘到潮州登東門樓花廳觀景,有感而作。
  • 千秋出師表;五月渡滬人。——嘉慶十二年(1807年),宋湘任四川鄉試主考過瀘水憑弔古戰場時作
  • 千秋懷抱三杯酒,萬里雲山一水樓。——嘉慶十八年,宋湘遊雲南昆明大觀樓所作,與孫髯翁長聯
  • 南嶺古人瞻北斗;東坡今日住西湖。——宋湘赴廣州考試應惠州知府伊秉綬
  • 雲濃公且停蹤去;川廣吾曾待渡來。——宋湘中解元捐資於渡口修“得雨得亭”撰柱聯
  • 天有缺,煉石以補之;地有缺,造橋以渡之。煉石者誰?女媧氏也;造橋者誰?芳名列後:……”——宋湘為潮州府大埔縣撰寫的建橋募捐聯
民間流傳宋湘作
  • 雨打門前芭蕉葉爛;風吹窗外瓜棚藤落。
  • 黃昏過河,腳踏滿天星斗;清晨拆畫,手卷萬里江山。
  • 泥中捉滑,不知泥滑滑滑;花下焚香,難辨花香香香。
  • 白渡橋頭,白屋白雞啼白晝;黃泥墩上,黃沙黃狗吠黃昏。
  • 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鐘。
  • 滿堂古畫,龍不吟,虎不嘯,鳥不唱啼,雀不鳴叫,闖進使子,可笑可笑!一盤棋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煙火,卒無刀槍,喊斬將軍,倉皇倉皇。
  • 山石巖下古木枯,此木是柴;巾長帳中女子好,少女更妙。
  • 舊歲因賒,賒來賒去,一副本錢浮在水;今年要現,現買現賣,三分利息穩如山。
  • 東鳥西飛,滿地鳳凰難下足;南龍北躍,一江蝦蟹盡低頭。竹筍如槍,青鳥焉能槍上立;菖莆似劍,黃蜂專向劍中行。
  • 一盞孤燈,走南走北;三更半夜,講東講西。
  • 南客棧北客棧南北客棧客南北;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 螺尖蚌扁鱉甲圓,滿盤皆殼;鰍短鱔長鯰嘴闊,一簍無鱗。
(參考資料來源) [24]  [32]  [42]  [60] 

宋湘後世紀念

宋湘故居

宋湘故居——京兆堂
宋湘故居——京兆堂(25張)
宋湘故居“太史第”位於廣東梅縣白渡鎮創樂村,始建於明嘉靖(1522-1566)年間,歷代屢有修葺,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懸山式堂屋,三堂四橫,中軸對稱,夯牆抬梁,土木石結構,白牆灰瓦。故居外有南北橫屋,內屋有三堂四廊兩天井,北面橫屋有房14間,南面橫屋有房13間,內堂屋有房28間,前有照牆,外設斗門樓。 [43]  門樓左右設“石鼓户對”,門額楷書“太史第”,門聯“賦梅世第,編竹元家”,彰顯屋主進士及第、官至編修。正大門額署“解元”,門聯“象賢衍慶,崇德流徽”;大門後門額掛“進士”匾。廳堂內外,極少雕飾,質樸無華。 [5]  [21]  [32] 
堂內廳裏多有對聯,富有詩文風雅。中堂正牆兩面掛宋湘題並書對聯“禮樂農桑今之三代,和親康樂古為一書”。中堂右牆掛有宋湘少時題於家鄉安豐寺之山形詩,上有八個“山”字鑲嵌其上。上堂設凹式神龕屏風,上端楷書“京兆堂”,左右龍柱各有長聯。 [44]  2012年,宋湘故居“太史第”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3]  2018年9月起,故居面向社會開放。2020年8月,梅縣區將宋湘故居列為首批區級黨員教育基地。 [58] 

宋湘墓葬

宋湘墓初位於廣東梅縣城西教子岃,後人覺不妥,換杉木棺改葬於廉子垇。民國六年(1917年),梅縣縣長林玉銘林則徐嫡孫)仰慕宋湘才名,邀請白渡父老宋時亮等募款,在白渡圩老鴉山重葬宋湘。另勒碑銘刻宋湘遺像和像贊,置於梅城南門八角亭,後移回宋湘故居。 [3]  [72] 

宋湘紀念建築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石德芬主講豐湖書院,期間刻宋湘、伊秉綬像傳於石而立之以教諸生。 [12] 
新中國成立後,宋湘被評為“梅州八賢”之一,其銅像立於梅州大會堂,供後人瞻仰。
2009年,雲南省馬龍縣委縣政府把宋湘所寫的《馬龍州志賦》刻於歷史文化廣場浮雕上。 [45] 
宋湘石像 宋湘石像 [6]
2020年,宋湘紀念公園建成,開放了展示宋湘生平事蹟和書法藝術成就的展廳,公園全面展示了宋湘六個階段的人生經歷及其在詩歌、書法、勤政廉政三個方面的突出成就。 [46]  並在公園的文化廣場豎立了一尊宋湘石雕像。 [43]  在白渡圩鎮上,有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宋湘文化廣場,廣場旁的宋湘文體中心內設有宋湘紀念室,陳列大量宋湘書法作品的拓片和複印件。 [3]  [47-48] 

宋湘紀念會議

2018年4月22日上午,“梅州八賢”之首宋湘研究會籌備會議在梅縣區白渡鎮召開。來自深圳、梅州等地的文史研究學者、詩人、書法家、收藏家及宋湘後裔等20多人共同商討成立宋湘研究會籌備事宜。 [47] 
2018年11月25日上午,梅州市宋湘研究會成立大會在梅縣區白渡鎮舉行。梅州市宋湘研究會發起人及全體會員和相關專家學者、宋湘後裔代表、宋湘書法協會代表等共同見證了成立儀式。 [49] 
2020年12月12日,“書香墨韻·宋湘故里”第二屆宋湘學術研討會暨紀念宋湘系列活動在宋湘故里——梅縣區白渡鎮舉行。國內宋湘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書法、收藏、詩詞、攝影等文學藝術界代表以及宋湘後人代表等齊聚一堂開展學術研討。現場還啓動“宋湘杯”全國書法大賽和“宋湘杯”攝影大賽,並舉行宋湘《紅杏山房詩賦集》首發和捐贈儀式、原創微電影《白渡原鄉人》首映會、宋湘生平事蹟展、宋湘書法真跡展覽等系列活動。 [50] 
2021年10月15至17日,“宋湘與豐湖書院”紀念活動暨學術研討會在惠州學院舉行,來自各地的文史專家和學者,以及部分高校學子出席相關活動。此次紀念活動暨學術研討會通過文化沙龍專題學術報告、學術研討、墨跡研學展、考察地方文化等多種形式開展,旨在共同探討宋湘的歷史貢獻和影響,進一步挖掘宋湘與豐湖書院文化內涵。 [57] 
2023年8月20日,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2023年年會暨紀念宋湘仕滇210週年文化交流活動在昆明楚雄大廈舉行。活動內容包括雲南客家文化研究會年會活動、《宋湘在雲南》新書首發簽名贈書儀式、紀念宋湘文化交流座談會等。 [63-64] 

宋湘史料索引

  • 《新纂雲南通志·宋湘傳》 [32] 
  • 光緒《雲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宋湘傳》 [32] 
  •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二·宋湘傳》 [51] 
  • 《清史列傳·卷七十二·文苑傳·宋湘》 [9] 
  • 《清史稿·儒林傳》 [60] 
  • 道光《雲南通志·循吏傳》 [32] 
  • 光緒《雲南通志·循吏傳》 [32] 
  • 光緒《嘉應州志》 [9] 
  • 道光《廣東通志》 [7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