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史

鎖定
被譽為五千年“國史”的“二十四史”,新中國成立後整理出版點校本,是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但由於當時政治經濟、學術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點校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憾。2005年,中華書局着手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訂準備工作。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預計2015年全部完成。
作品名稱
國史
作    者
中華書局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出處
清史稿

國史基本釋義

  1. 原指當代人修纂的本朝實錄和本朝歷史,後泛指一個朝代的歷史。《後漢書·班固傳》:“既而有人上書顯宗 ,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諸侯亦各有國史。” 司空圖商山》詩之一:“國史數行猶有志,只將談笑繼英塵。”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及第、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總裁國史玉牒、同知制誥起居經筵日講、通家侍生孔貞運頓首拜撰”。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國史者,君民比並之。”
  2. 國家史官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三國 劉劭人物誌·流業》:“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 朱淑真芍藥》詩:“到底只留為謔贈,更勞國史刺民風。” 《》:“國史者,《周官大史小史外史御史之等皆是也。”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

國史國史修訂

國史修訂原因

簡介
先要了解的是,宋元以來歷代都有整理刊印正史的傳統,形成不同時期的通行版本,如宋代通行的“十七史”、明代通行的“二十一史”,清乾隆時期整理刊刻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上世紀30年代,商務印書館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代最通行版本。
最近一次整理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央指示下,中華書局組織實施“二十四史”的整理,形成第一部有完整標點校勘的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第一次將全套正史從古董書架上請了下來,成為人人可讀的現代整理本”。整理工作從1958年到1978年,經歷了20年。

國史缺憾

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澤東指示吳晗、范文瀾組織標點“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作為國慶十週年獻禮。隨即在中華書局組織下,制訂了《二十四史整理計劃》。
由於時間比較緊,導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體例都不一樣。最後只有《史記》趕在1959年國慶前夕出版,其他三種直到1965年才陸續完成。
在整理“前四史”的時候,其餘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陸續展開,由於參加點校的學者分散在全國各地,時間難以保證,1963年,中宣部發文將各地點校者全部借調到中華書局。那一段沒有太多政治干擾,後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點校體例,在這一時段基本得以確立。1966年,“文革”爆發,整理工作停滯。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戚本禹要求中華書局繼續點校“二十四史”,但由於政治干擾嚴重,隨着戚本禹的垮台,點校班子自然解體。
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重新上馬。《清史稿》的點校,雖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開始是1971年“二十四史”點校恢復後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繼付型,1978年初出版,點校工作完成。
整理工作歷時20年,前後三個時段工作方式、校勘標準都略有差異。
政治風氣對點校本內容的實質性影響,可以説微乎其微。政治對點校工作影響最大的時期,是1967年的短暫恢復階段。那個時段,要求在點校工作中突出政治,強調連標點符號也要講階級鬥爭,認為“凡是美化帝王將相、宣揚封建道德、污衊勞動人民的語句,不應用感嘆號”,如《明史》裏這樣的一段話:帝(崇禎)出宮,登煤山,望烽火徹天,嘆息曰:“苦我民耳!”當時認為“苦我民耳”是騙人的鬼話,決不能用感嘆號,要改用句號。
不僅是標點,在分段提行的問題上也講階級鬥爭觀點,按照體例應該按年月來劃分的,但由於要突出農民戰爭和農民起義,當時就要求遇到農民起義就提行,如涉及陳勝吳廣、黃巢等人的內容都進行分段提行。點校本《三國志》、《陳書》、《周書》,仍然有未按年月分段提行的情形。
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是“文革”期間,1967年短暫恢復階段的做法,但這個時段的點校工作,沒有形成有價值的成果,所以在通行的點校本中沒有留下明顯痕跡。

國史各方態度

點校本出版後,學術界有不斷討論的札記文章,甚至有的還寫出了專書。作為點校本的組織實施單位,中華書局一直關注這些意見,也覺得應該趁當年參加點校工作的部分老先生、中華書局參加過點校的一些老編輯都還健在,能夠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的時候,儘快組織修訂。2005年,我們對1958年到1978年點校本整理過程中的全部檔案進行了清理,同時組織專人從編輯角度研究每史都存在哪些問題,形成了調研報告。調研報告呈送出版主管部門,我們廣泛聽取意見,還向學術界德高望重的季羨林、任繼愈、何茲全、馮其庸四位老先生作了彙報,修訂工程開始後,任繼愈先生擔任總修纂,另外三位先生擔任學術顧問。在他們呼籲下,2005年11月,温家寶總理和陳至立國務委員分別對修訂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修訂工程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專項資金支持。 [1]  2005年,中華書局着手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訂準備工作。2010年7月11日,第四次修纂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預計2015年全部完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