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若

(廣東省委原書記)

鎖定
林若(1924年10月-2012年10月7日),男,廣東潮安人,中山大學文學院畢業,本科學歷。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在任職廣東省主要領導期間,大力推動廣東改革開放各項事業向縱深發展,制定了國內最完備的一部規定現代公司制度的地方性法規,支持點燃廣東農村改革的第一把火,並堅持價格改革。曾強調要聽取最真實的民聲,要讓人大代表敢於講話,不能講錯話就抓辮子、扣帽子。
2012年10月7日20時10分,林若同志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1] 
中文名
林若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4年10月
逝世日期
2012年10月7日
畢業院校
中山大學
職    業
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
出生地
廣東潮安人

林若人物生平

1985年林若任廣東省委書記時工作照 1985年林若任廣東省委書記時工作照
林若同志1924年10月出生,廣東潮安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接受進步思想。在梅州東山中學讀書期間,孜孜追求革命真理,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考入中山大學文學院,在校學習期間,團結、引導進步青年跟着共產黨走,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47年1月,由於身份暴露,前往東江游擊區工作,歷任東江第二支隊教導員、粵贛湘邊縱隊支隊政治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1950年3月後,歷任中共廣東省珠江地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組組長,中山縣土改工作隊隊長,東莞縣五區土改工作隊隊長、區工委書記,東莞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1966年7月,任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第一副書記。“文革”期間曾受到衝擊、迫害。1971年2月後,歷任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報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省委運動辦副主任,中共廣州市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77年7月,任中共湛江地委書記。1982年12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85年9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90年5月,兼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97年起擔任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廣東省老區促進會理事長等職務。2004年9月離休。
林若同志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七屆、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林若同志在東莞工作期間,積極參與土地改革,大力推動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的改造,興修水利,振興教育,為改變當地貧窮落後面貌忘我工作。到湛江工作後,他積極支持農業實行包產到户,湛江農村經濟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
林若同志擔任省委書記期間,國務院批覆廣東為綜合改革試驗區,廣東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林若同志團結帶領省委領導班子,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緊密結合廣東實際,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鋭意進取,明確提出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商品經濟、鼓勵市場競爭、改進領導方法等方面必須樹立新觀念、新標準的思路,大力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推動廣東改革開放各項事業向縱深發展。
林若
林若(2張)
林若同志十分重視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將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傾注到落後山區的開發建設中。自1985年他主持省委工作起,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開一次山區工作會議,研究制定山區開發的戰略舉措,引領山區廣大幹部羣眾走治山致富的道路,打開了山區經濟發展的新局面。他果斷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重大決策,並身先士卒,親自帶隊進村駐點,參與植樹造林,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工程。1991年3月,廣東省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第一省”的榮譽稱號。1993年底,“十年綠化廣東”的目標提前兩年基本實現。他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多次率隊到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學習取經,並結合廣東實際研究和制定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的有力措施,強調對鄉鎮企業要堅決放寬政策,要開“綠燈”。此後,廣東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東莞、中山、順德、南海成為當時聞名全國的廣東“四小虎”。他穩步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注意充分發揮價格的市場調節作用,在全國率先放開物價,大力推行國有企業改革,給企業放權讓利,使各項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他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推動教育、科技、文化、衞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使廣大幹部羣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他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切實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旗幟鮮明地懲治腐敗。1983年至1986年,他親抓廣東整黨工作,組織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懲治了一批腐敗分子。經過努力,廣東兩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果,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1991年1月,林若同志轉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他高度重視人大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地方性法規,積極推動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辦事,對廣東依法治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還注重加大監督力度,積極推進人大監督機制不斷完善。
1997年1月,林若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之後,仍然發揮餘熱,擔任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廣東省老區促進會理事長等職務。他關注國計民生,經常以一個老黨員的身份進行調查研究和思考寫作,圍繞改革發展和社會熱點問題建言獻策,為解決老少邊窮地區“讀書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竭盡全力。
林若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始終對黨和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甘於奉獻、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本色。
2011年春,林若與妻子彭惠蘭合影 2011年春,林若與妻子彭惠蘭合影
林若同志堅持原則,顧全大局,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他雖經無數的坎坷曲折,但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刻苦好學,善於思考,一生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髮現和解決問題。他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始終踐行黨的思想路線和羣眾路線,始終把解放思想視為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法寶,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羣眾攻堅克難,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他具有高超的領導藝術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一生正直坦蕩,任勞任怨,平易近人,生活儉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既是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注重科學決策的典範,又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幹部、團結同志的榜樣。
林若同志為廣東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堅持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廣東人民的一大損失。我們為失去了一位深受羣眾愛戴的老領導、老同志深感悲痛。斯人已逝,風範長存。林若同志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2] 
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省軍區黨委原第一書記林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10月7日20時1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3]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廣東省軍區黨委原第一書記林若同志遺體於2012年10月13日在廣州火化。
林若同志病重和住院期間,廣東省領導同志汪洋、朱小丹、歐廣源、黃龍雲等前往醫院探望,並指示醫務人員全力做好救治工作。 [4] 

林若工作經歷

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
1945年,中山大學文學院學生;
1948年,粵贛湘邊縱隊支隊政治教導員;
1949年,粵贛湘邊縱隊支隊團政治處主任;
1949年,中共廣東省珠江地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組組長;
1951年,廣東省中山縣土改工作隊隊長;
1952年,中共廣東省東莞縣五區工作委員會書記;
1953年,中共廣東省東莞縣委宣傳部部長;
1959年,中共廣東省東莞縣委副書記;
1963年,中共廣東省東莞縣委書記;
1966年,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第一副書記;
1967年, “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
1971年,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常委;
1973年,南方日報社黨委副書記、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4年,中共廣東省委運動辦公室副主任;
1975年,中共廣東省廣州市委書記;
1977年,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書記
1982月09月,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廣東省湛江地委書記;
1982年12月,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
1983年06月,中共中央委員、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
1985年07月,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1987年11月,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1988年03月,中共中央委員、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
1990年05月,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兼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04年9月離休 [5] 
是中共十二大至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七屆、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林若人物評價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作為省委書記的林若同志,出行時沒有警車開道,下鄉調研輕車簡從。麪包車上,除了他以外,還有省委辦公廳和政研室的領導、秘書、記者以及警衞員。遇到交通堵塞,警衞員還得拿一面小紅旗下車做疏導。
1989年10月23日林若(左)在南方日報社
1989年10月23日林若(左)在南方日報社(5張)
1988年,王光美同志(劉少奇夫人)來廣東,提出要去他家中探望,但被婉言拒絕了。第二天,王光美同志在沒有打招呼的情況下直奔林若同志家。王光美同志走進客廳,看到的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陳設:一套木頭沙發,幾張藤椅,並且都是修理過的。從林若同志家裏出來後,王光美同志動情地説:“真沒想到省委書記的家那麼簡樸,而且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經濟發展最快的廣東省。”
林若同志十分注意生活細節。每次出差下鄉,他都要求接待他的單位要簡樸,不要違反制度。
凡是來自基層的同志給他送的土特產,他都轉送給省委站崗的警衞戰士或省委幼兒園。
林若同志對家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嚴格要求。林若同志有三個兒子,一個做工程師,一個在東莞企業工作,一個做大學老師,小兒子結婚後還住“筒子樓”。1990年前後,省紀委根據工作需要,將內設的處升格為副廳級的室。時任省紀委書記王宗春同志向林若同志彙報,他很爽快地贊成了,但附加一個條件———“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升)”。當時,林若的愛人彭慧蘭是省紀委幹部處處長,是個老幹部,論資歷、能力、表現,是完全應該提的。但林若同志説“如果我的老婆提升了,人家就會説紀委內設機構升格的原因是我想提高自己老婆的級別”。所以,彭慧蘭同志一直到離休都是處級幹部。
林若同志經常教育身邊的工作人員,“在個人升遷問題上不要有刻意的追求,別人騎馬我騎驢,回頭看看還有步行的。”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