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聲

(清末廣州起義總指揮)

鎖定
趙聲(1881年3月16日—1911年5月18日),字百先,號伯先,曾用名宋王孫、葛念慈等。江蘇丹徒(今鎮江)大港鎮人。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察,與黃興結識,同年夏回國,任南京兩江師範教員和長沙實業學堂監督,積極宣傳革命思想,曾撰寫七字唱本《保國歌》。1909年10月,擔任廣州起義總指揮,並制定具體計劃。1910年6月底,與孫中山、黃興在南洋商決大舉之策。1911年3月29日率部趕往廣州參加起義未遂。5月18日,懷着壯志未酬的悲憤溘然長逝,年僅30歲。 [2]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趙聲
別    名
趙伯先、宋王孫、葛念慈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1年3月16日
逝世日期
1911年5月18日
畢業院校
江南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
主要成就
積極策動反清武裝鬥爭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之一
出生地
江蘇丹徒
代表作品
《保國歌》
百先
伯先

趙聲人物生平

趙聲人物出身

原名毓聲,兄妹四人,趙聲居長,先輩世居丹徒大港,為“書香門第”。父親趙蓉曾,為清朝廩生,隱居鄉里講學。母親葛氏,孝謹和厚,勞心家計。趙聲幼年從父讀書,聰敏過人,年稍長後體格魁梧,自練武藝,其性格豪爽,疾惡如仇。他17歲時考中秀才。然而功名非其所好,在那民族危亡之際,趙聲滿懷抱負,曾遊歷江淮之間,所見所聞,民不聊生,使他更加憎恨清朝統治。 [4]  [11] 

趙聲投筆從戎

1900年,趙聲母親去世。由於家境窘迫,1901年趙聲赴南京在一學館棲身。當時正處於義和團運動失敗,清朝封建統治者與帝國主義進一步勾結,國勢危急,廣大百姓陷入苦難的深淵。趙聲更加沉痛和焦急不安,決意投筆從戎
是年秋,趙聲考入江南水師學堂。在一次要求校方改革校章的學潮中,趙聲被推為代表與學堂當局力爭,為校方所不容,迫其退學,寄居貓兒山僧寺。該寺與江南陸師學堂鄰近,一次趙聲偶替陸師學生代筆作文,為陸師監督俞明震所賞識,特許插班入學。

趙聲留學日本

1902年底,趙聲畢業於江南陸師學堂,聞國內許多有志救國之士,多集於日本,便於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察軍政。到日本後,趙聲結識了黃興何香凝等許多革命志士,使他多年憂憤於國家危難的沉悶心胸豁然開朗,他説:“中國事尚可為也”,便積極準備回國從事革命活動。 [5]  [11] 

趙聲編寫《歌保國》

1903年趙聲自日本回國,在家鄉丹徒一帶宣傳和發動羣眾,創辦閲書報社、設小學堂、組織體育會,把鄉間有作為的青年發動組織起來,為其後革命發動之日打下堅實的思想和組織基礎。同年秋,趙聲應聘南京兩江師範學堂。任教期間,他內結同校教員、學生,外結社會上的進步同志,曾秘密編寫唱本《歌保國》。《歌保國》以慷慨、通俗、順口、易記的形式,抨擊清王朝對內壓迫人民,對外賣國求榮的罪惡行徑,號召人民起來推翻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產生了很大影響。 [6] 

趙聲拒俄運動

趙聲在兩江師範學堂期間,積極參加革命宜傳。當時沙俄政府拒不履約撤兵我國東北,妄圖永久霸佔我東三省,全國各地掀起了“拒俄運動”。南京的各學堂師生及羣眾數千人在雞鳴寺的北極閣舉行拒俄集會,趙聲在會上發表名震四方的“北極閣”演説,宣傳民族、民權、民生主義。他的講演慷慨悲壯,聽者義憤填膺,引起南京地方當局忌恨。因此,趙聲被迫離南京赴長沙,任實業學堂監督。

趙聲在新軍中宣傳革命

不久,趙聲聞袁世凱在保定擴練北洋新軍,他便於1904年6月北上投軍。在保定,趙聲結識吳樾。同志相見,互傾肝膽,互相激勵。寄詩《贈吳樾》中寫道:“一腔熱血千行淚,慷慨淋漓為我言,大好頭顱拼一擲,太空追攫國民魂。”表達了趙聲為國為民英勇奮鬥的決心。後來吳樾謀炸清廷五大臣未成,壯烈犧牲,趙聲聞訊悲痛不已。 [11] 
1905年秋,新軍在保定舉行秋操時,趙聲相機策動革命,但事未成,回南京任督練公所參謀官,隨後赴江陰訓練新軍,被道員郭人漳器重。不久,郭人漳調赴廣西任巡防營統領,趙聲隨同前往任巡防營管帶,並在士兵中灌輸反清思想,欲因勢利導,就地發動革命。由於廣西清吏防範甚嚴,革命難以開展。適逢南京徵募新兵,趙聲復歸南京任暫編南洋陸軍第九鎮十七協三十三標二營管帶,半年後升為三十三標標統。趙聲先後將柏文蔚林之夏倪映典熊成基等革命精英招入九鎮新軍任官佐。由趙聲組織和領導的一支“新軍”隊伍,在悄悄地成長壯大。
1906年春,趙聲加入同盟會,受到孫中山先生的指導,更加註意擴大革命行動,在軍內設閲書報社,親自為官兵講解革命的道理。每至假日,常率部屬遊明孝陵,指着明太祖像,演説元、明興亡的歷史。説至痛處將士皆放聲大哭,“皆知祖國之仇,憎清廷竊據,切齒攘臂,誓以死從”。就在趙聲積極運動第九鎮新軍,準備伺機發動起義時,被兩江總督端方發覺。趙聲在1907年春委派部下熊成基去皖南發動新軍,倪映典、冷遹等繼續積蓄江南的革命力量,等待時機起義,自己則遠赴廣東任新軍第二標第二營管帶,不久升任二標標統。 [11] 

趙聲培養軍事人才

趙聲到廣東統軍不久,爆發了欽、廉兩州的地方起義。先有廉州人士劉思裕組織“萬人會”,發動抗税暴動,粵督張人駿調派郭人漳與趙聲率部前往平定。趙聲想利用此事相機行事,約郭人漳共舉。郭堅決不從,趙聲知事不可為,為保護起義軍免受損失,單騎前往勸劉思裕轉移,保存實力。然而,劉不聽他的話,被郭人漳率兵鎮壓。
同年7月,同盟會會員王和順聯合欽州會黨張得清,發動了欽州武裝起義。此次孫中山特派黃興胡毅生分別去郭人漳、趙聲營地取得聯繫,勸他們舉兵起義。郭、趙二人均答應相機倒戈響應。當起義軍兵臨欽州城下時,趙聲積極準備策應,然而郭人漳卻暗行其陰謀,大舉攻擊。革命軍因械少彈缺,糧食不足,與敵人激戰,死傷甚重,轉而失敗。
欽、廉兩次地方起義,趙聲都未能如願策應,無限淒涼感慨,賦詩:“八百健兒齊踴躍,自慚不是岳家軍”,表現其壯志未酬的痛苦心情。由於郭人漳極進讒言,趙聲被粵督張人駿所懷疑,於1908年春回到廣州後被調離部隊,改任黃埔陸軍小學堂監督。趙聲在陸軍小學堂積極展開了培養軍事人才的工作,大力在青年軍人中發展同盟會員,壯大革命力量。 [7]  [11] 

趙聲籌劃廣州新軍起義

1908年冬,趙聲又被調任新軍第一標任標統。由於兩江總督端方的告密,新任粵督對趙聲不敢重用,免其第一標標統職務,降為新軍督練公所任提調。趙聲對此毫不介意,一心加緊革命力量的準備,伺機發動廣州新軍起義。趙聲是策劃廣州新軍武裝起義的主要領導人,頻繁的活動引起了廣州當局的懷疑,以致解除了趙聲新軍督練公所提調的職務。1909年秋,趙聲辭職離開廣州回老家江蘇丹徒。端方得知趙聲回到江蘇,立即下令通緝。趙聲事先得到消息,經杭州,直奔香港議定起義大計。
廣州新軍多為趙聲舊部,傾向革命,有倪映典、朱執信姚雨平何剋夫等人輔佐得力,一時各營官兵不少人加入同盟會,準備於1910年元月起事,由於發生突然變故,預定起義日期推遲。1910年2月,廣州新軍士兵與巡警發生衝突,趙聲預感形勢緊迫,讓倪映典先回廣州引導。倪映典回新軍駐地瞭解情況後,未及時報告趙聲,即率三路新軍起義,經沙河攻東門。但清軍早有準備,關閉城門,嚴加封鎖。因失去聯繫,新軍勢力孤單,倪映典中炮犧牲,起義士兵傷亡慘重,死難和被捕者300多人,加之彈藥不繼,廣州新軍起義失敗。趙聲化名宋王孫和黃興、胡毅生等人匿居香港。 [11] 

趙聲辛亥廣州起義

趙聲遺墨 趙聲遺墨
1910年10月,孫中山召集趙聲、黃興等在馬來半島檳榔嶼,議定廣州起義計劃,並具體分工,孫中山負責海外籌款、購置槍械,趙聲、黃興組織指揮和部署起義的軍事行動。會後由趙聲、黃興抵香港組成統籌部,趙聲任副部長,派人至新軍、巡防營及會黨中活動,並向海外華僑募集經費,準備 1911年4月13日(農曆三月十五日)起義;並選拔骨幹800人組成起義先鋒隊(敢死隊),在廣州陸續設立秘密機關30餘處。趙聲任起義總指揮,黃興任副指揮,計劃分十路進攻廣州,然後大興北伐,通知各省革命黨人響應。預定4月13日起義日期臨近,但海外籌款尚未匯到,從日本購置的槍械還沒有運來,只好將起義日期改為4月26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日)進行。總指揮趙聲因長期在新軍任職,不宜過早露面,則在香港調動各路選鋒隊員整裝待發,分批進入廣州。因事前走漏風聲,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起義計劃作了改變。 [8]  在隊伍尚未集中而又不得不發動的情況下,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由黃興率敢死隊分四路突擊,攻入兩廣總督衙門,與大隊清軍展開激戰,起義軍奮戰一晝夜,因傷亡過重,被迫退卻,犧牲100多人。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震動全國,史稱“黃花崗之役”,亦稱“辛亥廣州起義”。 [11] 

趙聲憂僨病逝

黃花崗之役失敗後,趙聲憂僨成疾,於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時年30歲。臨終前,他吟誦杜甫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淚流不止。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為了表彰趙聲的功業,孫中山追贈他為上將軍。靈柩歸葬於鎮江南郊竹林寺,建墓樹碑。
1926年鎮江市各界人士公議,闢市雲台山為“伯先公園”,建伯先祠,豎銅像。 [9]  [11] 

趙聲人物軼事

創作《保國歌》
趙聲1903年2月,東渡日本考察,與黃興結識,同年夏回國,任南京兩江師範教員和長沙實業學堂監督,積極宣傳革命思想,課餘,他秘密創作了《保國歌》。這是一篇類似民間小調的文藝宣傳品,共938字。歌詞對於如何實現推翻清政府和建立新國家,以及新政府的基本施政綱領,提出了一些基本方針和若干措施。大意是:團結一致,各地區革命力量密切合作;禁鴉片煙;破私見,立公德;加強武備,收回國家主權;開辦實業;普及教育;不盲目排外;加強宣傳,漸開民智;強化中央政府,民主選舉議會;強調國家獨立,力拒外國干預內政等等。
《保國歌》是一篇以詩歌為載體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言書,堪與陳天華警世鐘》、《猛回頭》及鄒容革命軍》相媲美,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革命文獻。當時,章士釗秘密印刷了數十萬份《保國歌》,由曹工丞裝入大口袋,沿長江步行千里散發,引起了極大反響。《保國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流傳廣泛,對喚起民眾投身辛亥革命起了積極有效的鼓動作用。 [10] 

趙聲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趙聲故居 趙聲故居
趙聲故居為其太祖父留傳,始建於19世紀中葉,佔地923平方米,建築面積735平方米。故居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前後四進,東側為廂房,第三進為樓房,設書房“天香閣”,整個建築為中國傳統江南清式民居風格。趙伯先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其後裔也一直居住在這裏。
1999年12月,趙聲故居被鎮江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年久失修,故居損毀較為嚴重,也存在安全隱患,2006年6月起鎮江新區投入500多萬元,按文物管理部門修繕如舊的要求對故居主體進行了修繕。如今,趙聲故居已成為革命教育基地和對外交流的窗口。 [3] 
參考資料
  • 1.    宋林飛主編.《江蘇歷代名人詞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66頁
  • 2.    鄭天挺、榮孟源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第507頁
  • 3.    趙伯先故居  .鎮江新區管理委員會.2022-07-29[引用日期2022-12-19]
  • 4.    鎮江市潤州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潤州區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第363頁
  • 5.    沈奕鉅著.《廣西辛亥革命史記》.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90頁
  • 6.    範然.《名人與鎮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88頁
  • 7.    《趙聲的革命活動》,《京江晚報》2021年7月10日,第16版。
  • 8.    政協丹徒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丹徒文史資料》第6輯.丹徒:內部出版,1991年:第52頁
  • 9.    辛亥革命紀念館編.《辛亥革命時期的廣東名人傳略》.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79頁
  • 10.    陸潮洪.《鎮江掌故》.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12頁
  •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 中華著名烈士 第1卷[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09. 第365-36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