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舉

鎖定
葉舉(1881—1934),字若卿,廣東省惠陽縣人,廣東將弁學堂第一期畢業。宣統元年(1909)任廣東黃埔陸軍學堂及法政學堂教習、學兵營督隊官。宣統三年(1911)參與組織廣東北伐軍。任廣東陸軍第三混成協參謀長。民國元年(1912)2月任廣東陸軍第一旅旅長,兼全省總綏靖處參議,9月任高陽綏靖處督辦。民國2年(1913)通電響應龍濟光主粵,任廣東陸軍第二師師長,同年去職赴北京,任北京政府陸軍參謀本部諮議。民國5年(1916)返粵,任兩廣護國軍第五師師長,兩廣都司令部參謀長。民國6年(1917)秋任閩粵軍總司令部參謀處長。民國9年(1920)夏率部回粵,任中路指揮、第二軍代理軍長。秋,任肇慶善後處長。民國10年(1921)率軍入桂,任粵軍前敵總指揮兼粵桂邊防督辦。民國11年(1922)任粵軍總指揮,炮擊總統府。9月任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民國12年(1923)4月隨陳炯明退踞惠州,任各路總指揮,被北京政府授予將軍府惠威將軍,委任廣東軍務督辦。民國13年(1924)5月被北京政府委為廣東省長。民國14年(1925)10月所部被國民革命軍擊敗,逃往香港。晚年創建工讀學校,並捐資建廣東西湖醫院。民國23年(1934)病逝於香港。 [2-3] 
中文名
葉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1年
逝世日期
1934年
畢業院校
廣東將弁學堂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廣東省惠陽縣

葉舉早年經歷

葉舉,字若卿,清光緒七年(1881)出生於惠城區的書香門第,其父葉竹君,曾掌豐湖書院教席。1904年,23歲的葉舉考入廣東將弁學堂,以優異成績充任學兵營排長,並於第一期畢業,葉舉和鄧仲元均受教於學堂總辦周善培 (字孝懷)。周善培是晚清思想活躍的政治人物、將弁學堂創始人,極受梁啓超和岑春煊器重。馮自由所著之《革命逸史》稱周“思想新穎,議論豪爽,日以提倡新學為務”。葉舉是周善培的得意門生,進入軍政界後亦受其影響。將弁學堂是滿清政府為了在兩廣創辦新式陸軍而設立的軍官學校。將弁學堂招收學生十分嚴格,精選文武兼備的人才錄取,學生要學習天文、輿地、測繪、算化諸門學科,兼讀經文,並操習步隊、馬隊、行軍、佈陣、分合、攻守諸戰術與戰式。葉舉從將弁學堂畢業後,於1909年任廣東黃埔陸軍學堂及法政學堂教習、學兵營督隊官。1911年,葉舉參與組織廣東北伐軍,任廣東陸軍第三混成協參謀長,1912年2月任廣東陸軍第2師第1旅旅長,逐漸成為一顆耀眼的軍事明星。
葉舉所處的時代是風雨如晦的中國大變局,儘管此時滿清政權已被推翻,但各種深層次的力量仍在互相較勁,這顯然不是剛30歲出頭的葉舉所能清醒認識的。人回過頭來研究當時的歷史人物,不宜用現行的主流價值觀來評價當時人物的一言一行,否則將無法看清歷史人物的真實面目。用眼光來看,葉舉就是一個偏離於主流的另類人物。 [1] 

葉舉二次革命

1913年3月,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袁世凱派遣刺客暗殺於上海火車站;6月,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先後下令罷免國民黨的三個都督,並且出動軍隊南下。眼看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在上海的孫中山黃興當即號召南方各省力量,起來反對袁世凱,這就是國民黨人發動的“二次革命”。在袁世凱南下軍隊壓力下,“二次革命”不到兩個月就以袁世凱的全勝而結束。袁世凱讓親信龍濟光進駐廣東,控制南方各省。起初,葉舉被龍濟光升為代師長,但很快就被陳炯明的反袁思想所吸引,去職投靠陳炯明。遺憾的是,“二次革命”在廣東缺乏基礎,龍濟光的濟軍大兵壓境時,許多陳炯明部屬已被收買。比如1913年7月30日龍濟光由梧州進軍廣州時,駐守肇慶的統領李耀漢即變節附袁,讓陳炯明痛失東面屏障,情勢危急。為了組織龍濟光軍隊東下,陳炯明命令葉舉全部駐守在三水縣河口至蘆包一線,並讓鐘鼎基為葉舉策應。讓陳炯明想不到的是,鐘鼎基也被收買,不服調遣,使得葉舉這條防線沒來得及布開,就讓濟軍佔領了三水,廣州敗局已定。陳炯明、葉舉等人無法控制局面,只好先後逃往香港。 [1] 

葉舉效命粵軍

在香港、南洋期間,陳炯明指出袁世凱政府“空屍共和之名,有過專制之實”,並集資接濟廣東各地的反袁鬥爭。1916年1月,陳炯明等在惠州淡水誓師討袁,成立“討逆共和軍”,與濟軍正面開戰。在這期間,葉舉一直追隨陳炯明左右,已成心腹。袁世凱、龍濟光垮台後,桂系軍閥把持廣東軍政。孫中山為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而掀起“護法運動”。1918年援閩粵軍成立,陳炯明任葉舉為總司令部參謀,入閩後升任參謀處長。1920年援閩粵軍回師廣東,任葉舉為中路總指揮。1921年,粵軍援桂,任葉舉為西江第一命令傳達所所長,指揮楊坤如等部攻下南寧、龍州,隨後任駐桂粵軍總指揮兼粵桂邊防督辦。此時的葉舉,已是陳炯明的左右手。
從1922年開始,出於對北伐的態度,孫中山與陳炯明的政治分歧日趨嚴重。這一年,葉舉做了一件一生中最大的錯事,那就是不聽陳炯明勸告,率粵軍炮轟孫中山駐廣州總統府。事情的起因是,1918年9月,徐世昌經皖系軍閥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孫中山非常不滿,於1921年4月7日在廣州組織國民黨非常國會和召開兩院聯合全議,孫中山當選為非常大總統。這樣,中國出現了南北兩個總統的混亂局面。1922年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宣佈辭職。由於孫中山曾一再發表政治宣言,承諾只要徐世昌下台,他亦將同時下野,因此6月3日,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兩百多位各界名流,聯名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踐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宣言。孫中山聞迅,連發三封電報給在惠州隱居的陳炯明,要求陳炯明立即到廣州面商對策,又派人到惠州催駕,希望能得到陳炯明支持。但陳炯明不贊同孫中山的做法,又不想被人誤解“迫宮”,拒絕在這個時候到廣州。孫中山見陳炯明不聽召喚,非常生氣,於6月12日邀請廣州報界出席茶會,表明對陳炯明的態度和下令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裏之外;若不服命令,就使用武力。
據《陳炯明叛國史》記載,孫中山對在座所有媒體説:“你們叫我孫大炮,我就是孫大炮,我以前炮打過莫榮新,今天可以用同樣手段對待陳家將!”此時的孫中山對陳炯明的背道而馳已忍無可忍,這番話相當於向陳炯明攤牌,要嚴厲制裁陳家軍。孫中山這番狠話的結果,自然引起陳家軍的極大不滿,也就成了葉舉炮轟總統府的“6·16”政治事件的導火索。 [1] 

葉舉轟總統府

6月15日,葉舉在廣州發表通電,促請孫中山與徐世昌同時下野,實現對國人的承諾。是夜,葉舉與洪湘臣、楊坤如等緊急聚會,密謀武力驅逐孫中山,於是拉開炮轟總統府的序幕。葉舉炮轟總統府之舉,不但導致孫中山與陳炯明徹底分裂,也使自己背上千古罵名。但對於葉舉炮轟總統府一事的過程和動機,歷史各種説法不一,並有很大出入。在陳炯明之子陳定炎所撰《陳競存(炯明)先生年譜》中,講述的情況大概如下:
1922年4月,陳炯明拒絕前住梧州與孫中山面商北伐事宜後,孫中山正式向陳炯明攤牌,免去其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三職。陳炯明退居惠州後,葉舉見孫中山這樣對陳炯明,非常氣憤和不平,遂率粵軍主力從廣西回師廣州,要與孫中山討回公道。孫中山聞迅,下令葉舉率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裏之外,否則以武力鎮壓,並威脅説:“人説我孫中山車大炮,但這回大炮更是利害,不是用實心彈,乃用開花彈,或用八寸口徑的大炮之毒氣彈,不難於三小時內把他六十餘營陳家軍變為泥粉。”這番話,更加引起粵軍強烈不滿,一致要用武力將孫中山趕離廣州。在此緊要關頭,退隱惠州的陳炯明急忙派秘書陳猛蓀,持親筆信到廣州勸止葉舉。葉舉閲陳炯明信後,當着陳猛蓀的面將信擲落地上,叫陳猛蓀回報陳炯明事情已不容不發。陳炯明聽了陳猛蓀的回報後,怒不可遏地把茶盅打碎在地。就這樣,1922年葉舉指揮的炮轟廣州孫中山總統府的“6·16”政治事件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但葉舉等人炮轟總統府並不想置孫中山於死地,只想將孫趕出廣東。他們開炮前先讓魏邦平等有意透露消息給他,讓他趕快逃跑。所謂“炮轟總統府”,是總統府內守軍拒絕向粵軍繳械解散,“粵軍開土炮三響嚇之”。又據香港《華字日報》報導的全過程是:“晨,粵軍圍攻粵秀山孫文之總統府,初時殊不得手,蓋該府駐有李安邦所部一營有手機關槍三十一杆。粵軍司令楊坤如派所部數十人擬搜繳府內軍械,孫部佯言願繳,誘各兵進內,突以手機關槍射擊之,立即全數倒斃,無一倖免。且死者屍體均分作兩截,若腰斬然,亦可見手機關槍之猛烈也。旋葉舉令開炮助攻,以開花彈射去。午後孫部不敵,被繳械解散。此次總統府之戰,計孫部死傷十餘人,粵軍死傷三四十人。平民為流彈所傷者二三人。”
在當年香港出版的中、英文報章,均找不到粵軍有“炮轟總統府”的標題新聞,卻有孫中山於次日(6月17日)下午,以海軍大炮亂轟廣州市區的大標題新聞報道。也就是説,這是一次由葉舉指揮、楊坤如具體執行的武裝驅逐孫中山離開廣州的政治事件。當時葉舉圍困總統府的兵力有2萬餘人,孫中山的衞隊僅50多人。在這次事件中孫中山方面僅傷亡十餘人,而葉舉方面卻死三四十人,平民為流彈所傷者亦僅二三人而已。事後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如果葉舉真要致孫中山死地,孫中山能跑得了嗎?所以葉舉當年炮轟總統府之事,是被後來政治鬥爭所誇大了。孫中山撤出總統府後,葉舉在廣州城張貼布告曰:“國會恢復,護法告終;粵軍將士,一致贊同。請孫下野,表示大公;諸色人等,安居勿恐。”説明葉舉炮轟總統府的動機是護法,不是叛亂。據《申報》1922年6月28日報道,葉舉的魯莽之舉後讓廣東時局陷入混亂,葉舉本人也急於解決這麼棘手的局面,便於6月20日在文瀾書院召集大會商討解決辦法。當天葉舉並沒有到會,由參謀長徐軍鵬做代表,而孫中山海軍方面以湯廷光總長為代表。徐軍鵬在會上説:“葉總指揮亦抱顧全桑梓之心,故自衝突以後,即嚴令部隊停戰,各父老昆弟,如有和平解決辦法,無不樂從。”議長陸孟飛亦斡旋説:“葉總指揮亦粵人,孫中山亦粵人,同是一家人,而發生衝突,豈有不可和平解決之理。”在各界人士極力調解下,廣東時局一度緩解,陳炯明也在粵軍眾將領的戴擁下回到廣州,重掌廣東軍政大權。 [1] 

葉舉避居香港

陳炯明復任粵軍總司令後,葉舉任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23年陳炯明退踞東江,葉舉又擔任各路總指揮,設總部於平山。在此期間,葉舉曾通過其師周善培與北洋軍閥曹錕、吳佩孚搭上關係,1923年被北洋政府授以“惠威將軍”稱號,1924年5月又被委為廣東省長、軍務督辦。1925年初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一次東征,葉舉所統領的部隊在平山、淡水被東征軍打敗,葉舉遂棄軍逃往香港,經香港再遁往天津投奔北洋軍閥。1927年北洋軍閥被北伐軍打敗,葉舉退出軍界,結束了充滿矛盾的軍旅生涯。
葉舉晚年寓居香港,不受日本和反動勢力利誘,潛心向佛,保持晚節。同時,他與同居香港的陳炯明保持着往日的情誼。1930年春節,葉舉因病不能到陳炯明處拜年,他寫詩一首託人送給陳炯明,寄託對舊上司的祝福。陳炯明很高興,寫了一首題為《賦祝葉舉健康兼筒仲偉》長詩回送葉舉,詩中曰:“為問葉君近若何,龍馬精神回覆否?曾子聞言座中起,雲是達人能消受。收拾憂患入禪心,排遣病魔開吟口。今晨珍重託寄聲,祝公幸福高岡阜。陳詞未畢向懷探,一紙新詩持在手。我生草草作勞人,悔與風雅睽違久……”接着陳炯明高度讚揚葉舉:“憶昔幕府多才將,唯君緩帶殊赳赳。能讀父書露頭角,遠承家訓矜操守……功成不肯居人先,身退恆恐落人後。自從解甲息海隅,風骨稜稜益不苟。”最後陳炯明遙祝葉舉:“願君食熊日日肥,健如耕牛勝百畝。龍蛇起陸赤手搏,好把精神重抖擻。”這首詩道盡兩位革命同志暮年“相濡以沫,相噓以濕”的動人景象。1934年葉舉在香港病逝,終年53歲。 [1] 
參考資料
  • 1.    葉舉:備受爭議的惠威將軍  .東江時報.2010-09-19
  • 2.    劉國銘等.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上.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361
  • 3.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省軍區軍事志辦公室.廣東軍事人物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51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