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剋夫

鎖定
何剋夫(1879-1949)第4戰區司令部中將參議。字筱園,號知止。祖籍番,生於連縣。廣東將弁學堂第2期騎兵科、日本陸軍步兵學校畢業。1905年任廣西講式堂教官。1911年參加黃花崗起義,任華僑先鋒隊長。1912年起任廣東省民團總局總長,南(雄)韶(州)連(縣)軍政府總指揮,南京臨時總統府警衞團少將團長,總統府副官長,中華革命軍北路討逆軍總司令,廣東軍政府中將參軍,大元帥府副官長,中將參軍兼南韶連公署督辦,惠陽綏靖處長,中央直轄第1混成旅旅長。1925年任粵軍第14獨立旅旅長,兼駐專川軍第1軍軍長,同年辭職返鄉。1931年底被聘為第1集團軍中將參議。先後任開建、四會、新興等縣縣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第4戰區司令部中將參議。1946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4月22日在廣州去世。 [1] 
中文名
何剋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49年
主要成就
參加辛亥革命
出生地
廣東連縣

何剋夫人物生平

何剋夫(1879—1949),廣東連縣人。自幼習經史業,以父為秀才而入學食廩,後睹滿清腐敗,吏貪政苛,國弱民貧,遂棄文習武,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以求強國救民。陸軍騎兵科畢業後,東渡日本留學,從而結識孫中山黃興朱執信,即加入中國同盟會,矢志為實現孫中山的革命理想而奮鬥。何剋夫回國後,任廣西講武學堂教官,與清朝新軍見習軍官中的革命黨人姚雨平、張醁村、林震等用公開合法身份,在新軍中宣傳革命和進行策反工作。一度到越南河內向華僑募捐革命經費。 [2] 
1907年起,何剋夫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廣東惠州、欽廉、鎮南關、河口等革命武裝起義。後奉命攜中國同盟會軍用債券到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地募捐。 [2] 
1911年,何剋夫赴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當時,何剋夫與黃興、朱執信、鄭坤等由日本東京抵香港,策劃起義。議定黃興、朱執信為主力,攻打兩廣總督署。何剋夫是主力的華僑選鋒隊(即先鋒隊)隊長,與徐維揚等率部首攻督署正門。當晚,何剋夫與負責進攻督署衞隊的林文勁吹螺角,直撲而前,擊斃清警察及清兵衞隊管帶金振邦,隨即衝進督署,總督張鳴岐卻已預先逃匿,遂放火後撤出督署。退至東轅門時,遭到清兵阻擊,黃興即令分三路突圍。何剋夫與方聲洞羅仲霍朱執信李炳輝羅坤等十多人為一路,衝出至大南門,又被清兵巡防營截擊衝散。何剋夫潛往河南,化裝抵香港,乘輪到印度尼西亞的泗水暫避。不久,奉孫中山派遣到新加坡,與當地富商鄧澤如籌款,尋機起義。 [2]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各省相繼獨立。胡漢民出任廣東省軍政府大都督,何剋夫為省民團總局民團總長、南韶連軍政分府軍民總長兼總統府副官長。何剋夫處理好粵北等地的軍政大事後,即申報撤去南韶連軍政分府,赴南京任大總統警衞團少將團長。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讓位袁世凱後,何剋夫也辭去本職。 [2]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大元帥,成立護法軍政府,誓師北伐,何剋夫為北伐軍中將參軍。1920年,孫中山從上海再回廣州任總裁,主持護法北伐。何剋夫任軍政府中將副官,翌年任中將副官長,後復為中將參軍兼南韶連清鄉督辦。何剋夫招撫當地悍匪,並將粵北問題異常複雜的四千餘民軍,改編成八個團、兩個獨立營、一個獨立連的正式部隊,親自指揮與廣西沈鴻英叛軍作戰,揮軍援桂,直抵廣西富川、賀縣,確保粵北,並先後參加孫中山領導下的討伐陳炯明龍濟光諸役。 [2] 
1925,何剋夫任粵軍第十四獨立旅旅長和川軍第一軍軍長。川軍將領熊克武奉總統孫中山之命,率部二萬餘到粵參加東征陳炯明,不意被粵軍參謀長蔣介石繳械扣留。熊克武來廣州常住何剋夫家中,他們是黃花崗起義時並肩進攻兩廣督署的親密戰友,成了生死之交,時人將黃克強(即黃興)與他們合稱為孫先生的“三克”,均是作戰勇猛的軍事人才。何剋夫見熊克武被扣,預料蔣介右會對己株連迫害,即將粵軍第十四獨立旅交給部將馮義率領,辭去職務到香港避禍。 [2] 
何剋夫自退出軍界,即關心家鄉,希望搞好鄉村建設,曾先後出任開建、四會、新興等縣的縣長,留下諸多政績。抗日戰爭爆發後,應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邀請,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 [2] 
抗戰勝利後,何剋夫當選為第—屆國民代表大會代表。1949年在廣州病逝。 [2] 

何剋夫人物軼事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國人皆知之,唯有人稱“七十三”烈士者,知者為數不多,或知亦不詳。其較七十二烈士多出一名者,乃指辛亥三月甘九之役率隊攻打兩廣督署的華僑選鋒隊隊長何剋夫是也。何剋夫是同盟會會員,於該役中,是領導主攻人之一。該役雖未成功,但其戰況之激烈,傷亡之慘重,為歷次起義之最。而革命黨人,敢於拼搏,視死如歸,強攻硬戰,前仆後繼的大勇精神,清酋聞而喪膽,震驚朝野,給革命黨人以激勵鼓舞,增強必勝之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故該役蜚聲海內外,為世人崇敬欽佩。死難者,應稱為烈士,而何剋夫得以倖存,何以亦譽為烈士,實有因焉。
辛亥三月廿九之役,參與者,俱屬選鋒。所謂選鋒,顧名思義,即捨生敢死,衝鋒殺敵之謂也。是役,由黃興統領,下設兩分隊:一由何剋夫、徐維揚率領的華僑選鋒隊,以花縣、福建籍及各地華僑百餘人組成,集合於小東營,攻兩廣督署正門。一由林文率領四川籍及華僑同胞約卅人,攻兩廣督署衞隊,於蓮塘街吳公館集合。各選鋒臂纏白布,足穿黑色膠鞋為標誌,以角螺為號,發動進攻。各同志集合至兩廣督署附近時,何剋夫等領隊,口吹角螺,鳴槍發難。霎時間,號角鳴鳴,彈光飛曳。選鋒們風起雲湧,殺聲震天,猛撲正門,萬槍怒射,硝煙瀰漫,敵兵因突然受襲,倉猝應戰,傷亡不少。攻人大門後,敵援增集,頑抗死守。戰況益劇,同志們多有傷亡,黃興遭伏擊斷兩指,何剋夫肩腿受創,猶倚大堂柱為掩體,指揮戰鬥。攻下兩廣督署,入李準寢間搜捕,知李已逃之夭夭,只好撤出。檢視同志,只十人餘而已。至雙門底,遇巡防營,我方接應不上,各人只好分散隱蔽轉移,以圖再舉。
是時也,廣州城內,風聲鶴唳,一片靜寂,行人稀疏,商民掩門閉户。街道遍設卡哨,盤查搜捕黨人。何剋夫幾經輾轉,到西橫街附近,不幸與一組巡勇相遇,躲避不及,急拔槍射死二人,巡者突然受襲,驚散逃避。何剋夫得以衝入太平沙,見一民居門尚虛掩,遂人求救援,見其堂上奉有何氏宗親神位,認為同宗,告以實情,並曉以民族大義。主人深表同情,給乾淨衣服鞋襪,何卸換甫畢,即聞搜者呼門吆喝之聲,繼而擂門撞擊,主人驚惶,穿後園門避逃。何剋夫擬隨其出,驟見有一水井,急中生智,遂沿井壁而下,潛於水中。搜軍人户,見後門敞開,疑已外遁,於是呼嘯出門急追,何剋夫始得幸免,後離穗赴港。
辛亥三月甘九之役,死難同志,絕大多數是何剋夫領導下的華僑選鋒隊隊員。故當時黨人料何剋夫亦已罹難,後知其脱險在港。常戲謔曰:“偉哉,黃花崗早為君置榻矣!”
(文章系何剋夫之子何國工所作《記“七十三”烈士——回憶我的父親何剋夫》節選)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省軍區軍事志辦公室編.廣東軍事人物誌.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6-517頁
  • 2.    司徒彤主編.番禺縣人物誌:番禺縣縣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91年:第44-45頁
  • 3.    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州文史(第77輯).廣州:廣州出版社,2013年:第548-5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