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列子·楊朱篇

鎖定
《楊朱》(即楊子).又名《達生》。全篇暢言當生之樂,曉諭生死之道。文中”且趣當生,奚遑死後”的論調,以及“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張,堪稱千古罕有的異端“邪”説但劉向在《列於新書目錄》中所稱“楊子之篇,唯貴放選。”則未免以偏概全,支離其説。
作品名稱
列子楊朱
作    者
列禦寇
創作年代
戰國前期
作品出處
《列子》

列子·楊朱篇簡介

文中,楊子名實關係兩兩分離,認為名未必符合實,實也未必依附於名。他列舉管仲、日恆、、伯夷、叔齊等人的不同遣際,證明社會上存在着種種“實名貧,偽名富”的不公平現象。唯有死亡才能夠消解塵世間的這些貴賤等差,並且卸下所有仁義道德的虛浮光環、讓仁聖兇愚死後同樣化作腐骨。由此反觀充滿苦難的歷史進程與飄忽無定的短暫人生,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當下的厚昧、美服、好色、音聲,與之相比,任何的生前虛名或是死後榮耀都無異於傷生害性的“重囚累梏”。凡俗之人,顧忌着刑賞的尺度、名法的教誨,行為處世往往前嗜後矚,即便有幸得享百年之壽,也不過做了禮教與名利的傀儡。公孫朝、公孫穆酗酒作樂,端木叔散盡家累,在常人眼中自是狂放之徒。殊不知楊子正是通過這兩則寓言昭示天下,應當拋棄造作虛偽,不為功名所誤,不為利祿所累,樂生逸身,任性縱情,才是悟道真人。
篇末·楊朱又唯恐矯枉過正,故而轉回名實之論,表明在“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辱”的現實中,“名”與“實”並不是完全割裂的關係。但若是在緣自本性的欲求之外,還去追求多餘的功名利祿,那就是貪得無厭,成為他所鄙夷的“守名而累實”。可見,楊朱學説本為批駁俗世虛榮,解脱綱常教化,並非肆意妄為。乃至後人曲解,才讓他無端擔起了自私放縱的萬世惡名。
首先,《楊朱》明確地否定君臣綱常、禮義教條。明確指出,應該讓君臣之道止息,認為禮義是偽名,不過是追逐個人榮利的遮羞布。其次,他主張人按照自然的天性生活以及處理人際關係。認為正確的生活態度應該是“不違自然所好”。它強烈地抨擊了那些為壽、為名、為位、為貨的行為,熱烈地倡導人與人之間‘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的關係。只有抱着這種生活態度和這樣處理人際關係,才能保持人的天性,進而達到做人的理想境界。再次,對當時的醜惡現實是厭惡的,是極具批判鋒芒的。它指出,名聲是虛偽的,並以古諷今,對子產準備私授其弟以祿位的事情,實實在在地嘲弄了一番。“今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辱,’,對於社會的不公平,對於人心的險惡,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揭露和批判。從這些方面看,《楊朱》篇的思想都是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的。 [1] 

列子·楊朱篇第一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遊於魯,舍於孟氏。孟氏問曰:“人而已矣,奚以名為?”曰:“以名者為富。”“既富矣,奚不已焉?”曰:“為貴。”“既貴矣,奚不已焉?”曰:“為死。”
“既死矣,奚為焉?”曰:“為子孫。”“名奚益於子孫?”曰:“名乃苦其身,燋①其心。乘其名者,澤及宗族,利兼鄉黨②,況子孫乎?”“凡為名者必廉,廉斯貧;為名者必讓,讓斯賤。”曰:“管仲③之相齊也,君淫亦淫,君奢亦奢,志合言從,道行國霸。死之後,管氏而已。田氏④之相齊也,君盈則己降,君斂則己施,民皆歸之,因有齊國;子孫享之,至今不絕。”“若實名⑤貧,偽名富!”曰:“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矣。昔者堯、舜偽以天下讓許由、善卷⑥,而不失天下,享祚⑦百年。伯夷、叔齊實以孤竹⑧君讓而終亡其國,餓死於首陽之山。實偽之辯,如此其省也。”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燋(jiāo):通“焦”,焦灼,煩躁。
②鄉黨:周朝制度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後因以“鄉黨”泛指鄉里。
管仲:名夷吾。任齊相,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④田氏:田常,即陳成子。春秋時齊國大臣。公元前481年,他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自任相國,齊國便由田氏專權。最後,田常的曾孫田和升格為諸侯,取代姜氏,成為齊的國君。
⑤若:應為“若然”,即如果這樣。實名:指為善而不求名利,有其實而無其名。
⑥許由:相傳是堯時隱士,堯想把君位讓給他,他不受而逃到箕山下,農耕而食。堯又請他做九州的長官,他便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善卷:相傳舜時隱士,舜曾將君位讓給他,他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拒絕不受。
⑦祚:指王位、國統。
⑧孤竹:古國名。在今河北盧龍一帶。存在於商、周之時。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子在魯國遊歷,住在孟氏家裏。姓孟的問道:“做普通人就行啦,(世人)為什麼要追求名聲呢?”楊朱回答:“借名聲來發財致富。”“已經富有啦,為什麼還不罷休呢?”“還要謀顯貴地位。”“已經顯貴啦,怎麼還不罷休呢?”“為了身死之後的榮耀。”
孟氏又問:“人都已經死啦,還要名幹什麼呢?”楊朱説:“為了子孫。”孟氏又問:“名聲怎麼還對子孫有益呢?”楊朱説:“名聲就是借肉體勞苦,心神焦慮才獲得的。借一個人的名聲能讓恩澤遍及宗族,利益兼顧鄉里;更何況對於子孫呢?”孟氏説:“大凡為名的人一定廉潔,廉潔便會貧困;為名的人一定謙讓。謙讓地位就不高。”楊朱説:“管仲擔任齊國的國相,君主淫逸他也淫逸,君主奢侈他也奢侈,順應君主的意願,言聽計從,因此政治得以推行,國家得以稱霸。但是他死之後,管氏家運就從此敗落。田成子擔任齊國的國相,君主驕橫他就謙虛,君主聚斂他就施捨,因而民心悉皆歸附,他便奪取了齊國的政權;子孫得以享用,至今不曾中斷。”孟氏説:“照這麼説,真名聲使人貧賤,而假名聲倒使人富貴!”楊朱説:“務實的沒有名,求名的沒有實;所謂名聲,都是虛假的罷了。從前,堯、舜假裝把君位讓給許由、善卷,因而不失天下,得以長久享受天子之位。伯夷、叔齊真的要讓出孤竹君位,因而終於亡國,餓死在首陽山上。真實和虛偽的區別,就是這樣明白啊。”

列子·楊朱篇第二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百年,壽之大齊①。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以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弭②,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量十數年之中,然③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
“則人之生也奚為哉?奚樂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而美厚復不可常厭④足,聲色不可常玩聞。乃復為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⑤;遑遑爾競一時之虛譽,規⑥死後之餘榮;偊偊爾順⑦耳目之觀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於一時。重囚⑧累梏,何以異哉?”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⑨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齊(jì):定限。
②弭(mǐ):消逝,止息。
③(yóu)然:舒適自得的樣子。
④厭:滿足。
⑤名法:指等級名分和禮法規矩。進退:指束縛。
⑥規:謀劃,打算。
⑦偊偊(yǔ):獨行貌。順:與“慎”相通假,即謹慎小心。
⑧重囚:嚴加囚禁。
⑨從:同“縱”,放任。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子説:“一百歲,是壽命的最高定限。能活百年的,一千人當中挑不出一個。假設有一個人能活到百歲,那麼他處在幼年和衰老的時間,就幾乎佔據了一生的一半。夜晚睡眠所消耗,白天覺醒所遺誤的時間,也幾乎佔據了剩餘的一半。至於疾病哀苦,亡失憂懼,幾乎又佔據了一半剩下的時間。算算僅剩的十幾年,能夠舒適自得、無牽無掛的日子,怕連一天也沒有啊。”
“那麼人的一生為了什麼?有什麼快樂呢?就是為了錦衣美食,為了歌舞女色呀。然而錦衣美食並不能常常得到滿足,歌舞女色也不能經常得到玩賞。而人們又要動輒遭到刑罰的禁阻、獎賞的鼓勵,受到名分禮法的束縛;匆匆忙忙地競爭一時的虛名,謀算死後的遺榮;孤零零地審慎觀察周圍的一切,注重思想行動的是非;白白丟失了有生之年的最大快樂,不能放縱自己的身心哪怕一時一刻。這樣同戴上刑具關進牢獄的囚犯有什麼不同呢?”
遠古時代的人知道生命不過是暫時來到世上,知道死亡不過是暫時的離去;因此放縱心意而行動,不違反自然的本性;並不拋棄自身的歡樂,所以不為名譽所引誘。放縱本性而遊歷,不背逆萬物的好惡,不去追求死後的名聲,所以不會受到刑罰的懲處。名譽的大小,壽命的長短,都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列子·楊朱篇第三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雖然,賢愚、貴賤非所能①也,臭腐、消滅亦非所能也。故生非所生②,死非所死,賢非所賢,愚非所愚,貴非所貴,賤非所賤。”
“然而萬物齊生齊③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熟知其異?且趣④當生,奚遑⑤死後?”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非所能:不是自己所能做主的。能,指主觀能力的作用。
②非所生:疑此句脱一“能”字,應作“非所能生”,意即生存並不是自己所能做主的。下文“非所死”、“非所賢”、“非所愚”等皆應有“能”字。
③齊:相等,等同。
④趣:趨向,往。
⑤遑:閒暇。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子説:“萬物的差異在於生存狀況,相同在於死亡。活着便各分賢愚、貴賤,這就是差異;死了便同歸臭腐、消滅,這就是相同。即使這樣。但造成賢愚、貴賤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歸於臭腐、消滅也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所以不是自己想要生存就能生存,自己想要死亡就能死亡,自己想要賢明就能賢明,自己想要愚笨就能愚笨,自己想要顯貴就能顯貴,自己想要卑賤就能卑賤。”
“這樣,對萬物來説,生與死是齊等的,賢與愚是齊等的,貴與賤是齊等的。活了十年是死,活了百年也是死;仁人聖賢要死,惡棍傻瓜也要死。活着像堯、舜一樣賢明,死了就是一堆腐骨;活着像桀、紂一樣殘暴,死了也是腐骨一堆。腐骨都是一樣的,有誰能知道它們的差別呢?姑且追求今生的快樂吧,哪有工夫考慮死後的事情呢?”

列子·楊朱篇第四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伯夷非亡欲,矜清之郵①,以放②餓死。展季③非亡情,矜貞④之郵,以放寡宗⑤。清貞之誤善⑥之若此。”
楊朱曰:“原憲窶⑦於魯,子貢殖⑧於衞。原憲之窶損生,子貢之殖累身。”“然則窶亦不可,殖亦不可,其可焉在?”曰:“可在樂生,可在逸身。故善樂生者不窶,善逸身者不殖。”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矜清:矜持清高。郵:通“尤”,最。
②放(fǎnɡ):至,到。
③展季:即展禽,亦叫柳下惠
④矜貞:矜持貞節。
⑤寡宗:宗支不繁,謂子孫很少。
⑥善:大。
原憲:春秋時魯國人(一説為宋人)。字子思,孔子學生。窶(jù):貧寒。
⑧殖:貨殖,經商。在此有“發財”之義。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伯夷並非沒有慾望,而是清高過分了,以至於餓死山中。展禽並非缺乏感情,而是堅貞過分了,以至於缺少後代。清高和賢貞的失誤竟是這樣大啊!”
楊朱説:“原憲在魯國挨餓受凍,子貢在衞國經商發財。原憲的貧寒損害生命,子貢的財富勞累身心。”有人問道:“這麼説來,貧寒也不合宜,發財也不合宜,那麼怎樣才合適呢?”楊朱回答:“在於使生命快樂,在於使身心安逸。因此善於讓生命快樂的人不會感到貧寒,善於使身心安逸的人不去經商。”

列子·楊朱篇第五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古語有之:‘生相憐,死相捐。’此語至矣。相憐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飢能使飽,寒能使温,窮能使達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①,不服文錦,不陳犧牲,不設明器②也。”
“晏平仲③問養生於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閼④。’晏平仲曰:‘其目⑤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謂之閼聰;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閼明;鼻之所欲曏者椒蘭,而不得嗅,謂之閼顫⑥;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謂之閼智;體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從,謂之閼適;意之所欲為者放逸,而不得行,謂之閼性。凡此諸閼,廢虐之主⑦。去廢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謂養。拘此廢虐之主,錄⑧而不捨,慼慼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萬年,非吾所謂養。’”
“管夷吾曰:‘吾既告子養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將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聞之。’平仲曰:‘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瘞⑨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⑩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顧謂鮑叔、黃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進之矣。’”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不含珠玉:古時入殮,以珠、玉、貝、米等物放在死者口中,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此處因謂“死相捐”,故不給死者嘴裏含上珠玉。
明器:即“冥器”,殉葬的器物。一般用陶或木、石製成。
③晏平仲:即晏嬰。春秋時齊國卿相。
④閼(è):阻塞。
⑤目:細目。
⑥顫(shān):鼻通能辨氣味。
⑦廢虐:大殘害。廢,《詩·小雅》毛傳:“廢,大也。”主:主要原因。
⑧錄:檢束。
⑨瘞(yì):埋葬。
⑩衣薪:用柴草遮蓋。
袞(ɡǔn)衣:古代公卿的禮服,繡有龍形。石槨(ɡuǒ):石頭的套棺。
黃子:與管仲同時的齊國大臣。
進:借為“盡”。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古代有一句話:‘活着相互憐惜,死了相互捐棄。’這真是至理名言呀。所謂憐惜,並非只是動之以情;而且能使勞苦的得到安逸,飢餓的得到吃飽,寒冷的得到温暖,窮困的得到顯達。所謂捐棄,並非對死者不表示悲哀;而是不給他嘴裏含入珠玉,不給他身體穿起錦衣,不給他祭禮供上犧牲,不給他墓裏藏進冥器。”
“晏嬰向管仲請教養生之道。管仲説:‘養生之道的關鍵是隨心所欲,對身心慾望不要阻礙,不要遏制。’晏嬰問道:‘具體的怎樣做?’管仲回答:‘放任耳朵所想聽的,放任眼睛所想看的,放任鼻子所想聞的,放任嘴巴所想説的,放任身體所想處的,放任意願所想幹的。耳朵所想聽的是聲音,但不得聽,這叫做阻塞聽覺的靈敏;眼睛所想看的是美色,但不得看,這叫做阻塞視覺的明亮;鼻子所想聞的是香氣,但不得聞,這叫做阻塞嗅覺的通暢;嘴巴所想講的是是非,但不得講,這叫做阻塞頭腦的智慧;身體所想處的是舒適,但不得處,這叫做阻塞人身的安樂;意願所想做的是放逸,但不得做,這叫做扼殺天生的本性。凡這種種阻塞,都是殘害身心的根本原因。擯去這些殘害身心的根本原因,和和樂樂地以待命終,即便能活上一日、一月、一年、十年,也是我所謂的養生之道。拘泥於這些殘害身心的根本原因,受它束縛而不肯捨棄,悲悲慼慼地以至長壽,即便能活上百年、千年、萬年,也不是我所謂的養生之道。’”
管仲説罷,又反問晏嬰道:‘我已經把養生之道告訴你啦,那麼給死者送葬又該怎樣呢?’晏嬰回答:‘送葬的事就簡單啦,我將怎樣對你説呢?’管仲説:‘我一定要聽你説説。’晏嬰便答道:‘已經死了,難道還由得自己嗎?把屍體放火燒了也可以,下水沉了也可以,用土埋了也可以,扔到野外也可以,拿柴草遮住丟進溝壑裏也可以,穿着禮服錦衣裝進石頭棺槨也可以,總之,碰上什麼算什麼吧!’管仲回頭對鮑叔牙和黃子説:‘生死的道理,我和他已經完全領悟啦!’”

列子·楊朱篇第六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子產相鄭專國之政,三年,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
而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朝好酒,穆好色。朝之室也聚酒千鍾,積麴成封①,望②門百步,糟漿之氣逆於人鼻。方其荒③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室內之有亡,九族④之親疏,存亡之哀樂也。雖水火兵刃交於前,弗知也。
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婑媠⑤者以盈之。方其耽於色也,屏親暱,絕交遊,逃於後庭,以晝足⑥夜;三月一出,意猶未愜。鄉有處子之娥姣者,必賄而招之,媒而挑之,弗獲而後已⑦。
子產日夜以為戚,密造鄧析而謀之,曰:“僑⑧聞治身以及家,治家以及國,此言自於近至於遠也。僑為國則治矣,而家則亂矣。其道逆邪?將奚方以救二子?子其詔⑨之!”
鄧析曰:“吾怪之久矣!未敢先言。子奚不時其治⑩也,喻以性命之重,誘以禮義之尊乎?”
子產用鄧析之言,因間以謁其兄弟,而告之曰:“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智慮。智慮之所將者,禮義。禮義成,則名位至矣。若觸情而動,耽於嗜慾,則性命危矣。子納僑之言,則朝自悔而夕食祿矣。”
朝、穆曰:“吾知之久矣,擇之亦久矣,豈待若言而後識之哉?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吾以此為弗若死矣。為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於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且若以治國之能誇物,欲以説辭亂我之心,榮祿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憐哉!”
“我又欲與若別之。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暫行於一國,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君臣之道息矣。吾常欲以此術而喻之,若反以彼術而教我哉?”
子產忙然無以應之。他日以告鄧析。鄧析曰:“子與真人居而不知也,孰謂子智者乎?鄭國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qū):酒麴。封:土堆
②望:至。這裏表示距離的意思。
③荒:沉湎,迷亂。
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袒、曾祖和以下的子、孫、曾孫、玄孫。古時立宗法,以此為準。也有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為“九族”。
⑤婑媠(wǒ tuǒ):豔麗美貌。
⑥足:補足,湊滿。
⑦弗獲而後已:當為“必獲而後已”之誤。
⑧僑: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
⑨詔:本用作上對下的告語。這裏泛指“告訴”。
⑩時其治:及時地管治。
可孰念哉:為“孰可念哉”的倒裝句。意謂,還有什麼可牽掛於心呢?
矯:勉強剋制。
忙然:茫然,若有所失的樣子。
真人:道家稱謂修真得道的人。但此處是指本性率直天真的人。

列子·楊朱篇譯文

子產擔任鄭國的國相,獨攬政權,三年之後,好人順服他的教化,壞人畏懼他的禁令,鄭國因此得以安定,諸侯感到害怕。
但子產有個哥哥名叫公孫朝,有個弟弟名叫公孫穆。公孫朝好酒,公孫穆好色。公孫朝的家裏藏有上千罈好酒,陳曲堆積成山,離大門百步之遠。糟漿的氣味就直衝入鼻。當他沉湎於飲酒的時候,根本不顧社會的安危、人事的紛爭、家庭的有無、九族的遠近、存亡的哀樂。即使水火兵刃交加來到面前,也茫然無知。
公孫穆的後庭並列有數十間房,都選擇年少美貌的女子住在裏面。當他沉迷於女色的時候,屏退親友,斷絕交遊,躲在後庭,日以繼夜;三個月才出來一次,還感到未能滿足。鄉間凡有嬌美的處女,他必定要用財物招引,派媒人誘惑,不弄到手就不肯罷休。
子產日夜為此傷腦筋,便秘密造訪鄧析,同他商議道:“我聽別人講,修養好自身能推及全家,治理好家庭才能推及全國,這樣是説做事要由近及遠。對於國家我已經治理好啦,但自己家庭卻這般混亂。那不是把由近及遠的道理顛倒了嗎?該用什麼辦法來拯救我那兩弟兄呢?你可要想個辦法呀!”
鄧析回答:“我也奇怪很久啦!但不敢先説。你為什麼不及時管治,向他們喻以生命的重要,勸以禮義的尊嚴呢?”
子產採納了鄧析的意見,找機會見了這兩兄弟,對他們説:“人比禽獸高貴的地方,就在理智。理智所扶持的東西,就是禮義。禮義完備,就能夠得到名譽地位。如果一味感情用事,耽於嗜慾,那性命就危險啦!你們聽我的話,早上悔過自新,晚上我就給你們官做。”
公孫朝和公孫穆答道:“我們早就明白了,也選擇很久啦,難道要等你的教訓然後才知道嗎?大凡生命是難以得到的。而死亡是很快到來的;用難以得到的生命,來等待很快到來的死亡,還有什麼可牽掛於心的呢?如果想借尊重禮義來誇耀於人,用將飾自己的情性以沽名釣譽,我們認為這樣做人還不如死了。人活着就要享盡一生的歡娛,窮極當年的快樂,只怕肚子太飽而不得開懷痛飲,精力衰憊而不得放縱情慾於美色;根本沒有時間去擔憂名聲的醜惡,性命的危險。而你卻以治國的才能來炫耀於人,想憑勸説之辭來擾亂我們的心性,用榮華利祿來誘惑我們的意志,豈不是太淺薄又太可憐了嗎!”
“我們再把道理分辨一下。善於治理外物的,外物不一定能夠治好,而自己的身心卻與之一道受苦;善於治理內心的,外物未必因此混亂,而自己的性情卻與之一道安逸。憑你治理外物而言,這種方法雖可暫時在一國推行,但並不符合人們的本心;憑我的治理內心,可以在普天下推行,君臣之道也用不着。我們常想拿這種方法來開導你,而你卻反而要用你的那套東西來教訓我們嗎?”
子產聽罷,茫然無言可對。一天他把事情告訴鄧析。鄧析説:“你同本性率真的人相處卻不知道,誰説你是個聰明人?鄭國得以治理只是偶然罷了,並不是你的功勞。”

列子·楊朱篇第七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端木叔①者,子貢之世②也。藉其先貲③,家累萬金。不治世故④,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為,人意之所欲玩者,無不為也,無不玩也。牆屋台榭,園囿池沼,飲食車服,聲樂嬪御,擬齊、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口所欲嘗,雖殊方偏國⑤,非齊土⑥之所產育者,無不必致之,猶藩牆之物也。及其遊也,雖山川阻險,塗徑修遠,無不必之,猶人之行咫步也。
賓客在庭者日百住⑦,庖廚之下不絕煙火,堂廡⑧之上不絕聲樂。奉養之餘,先散之宗族;宗族之餘,次散之邑里;邑里之餘,乃散之一國。行年六十,氣幹⑨將衰,棄其家事,都散其庫藏、珍寶、車服、妾媵⑩。一年之中盡焉,不為子孫留財。及其病也,無藥石之儲;及其死也,無瘞埋之資。一國之人受其施者,相與賦而藏之,反其子孫之財焉。禽滑釐聞之,曰:“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段幹生聞之,曰:“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為也,眾意所驚,而誠理所取。衞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列子·楊朱篇註釋

端木叔:人名。孔子弟子端木賜(印子貢)的後代。
②世:後嗣。
③藉:借,憑藉。先:祖先。貲(zī):財產。
④世故:這裏指生計、生產。
⑤殊方偏國:異域和偏僻的國家。
⑥齊土:猶中土。指中原地域。
⑦日百住:住當為數,聲之誤
⑧廡:堂周的廊屋。
⑨氣幹:氣血軀幹。指身體狀況。
⑩妾媵(yìnɡ):古代諸侯之女出嫁,以妹妹和堂妹從嫁,稱為“妾媵”。後亦泛指妾。
賦:按人口出錢。藏:埋藏。
段幹生:一本作“段幹木”。戰國初年魏國學者。姓段幹,名木。魏文侯曾給以爵祿官職,他堅辭不受。

列子·楊朱篇譯文

衞國的端木叔,是子貢的後代。靠他祖輩的財產,家中積聚萬金之多。但他不經營家業,卻縱情所好。只要是人們所想幹的,人們所想玩的,他無不去幹,無不去玩。他家屋台榭、園囿池沼、飲食車服、聲樂嬪御,幾乎可同齊、楚兩國的君王相媲美了。至於他情意所喜好的,耳朵所要聽的,眼睛所想看的,口中所想嘗的,即便遠在異域他國,並非國中所產的東西,都一定要弄來,就好像是自己圍牆裏的東西一般。他外出遊覽時,儘管山川險阻,道路遙遠,都一定要去,就像在咫尺之間散步一般。
四方來賓在他家裏做客,每日數以百計,廚房灶下的煙火整天不熄滅,廳堂廊房裏的聲樂從不斷絕。奉養門客之餘,先把錢財施散給宗族;施散給宗族之餘,再施散給鄉里;施散給鄉里之餘,又施散給整個都城的人民。他活到六十歲時,身體即將衰弱,便拋棄家事,把所有的庫藏、珍寶、車服、妾媵統統施散出去。一年之中,施散罄盡,不給子孫留下一點財產。到他重病之際,沒有買藥求醫的錢;到他去世之後,沒有買棺埋葬的錢。都城之中凡是受過他施捨的人得知,一齊出錢,把他埋葬了,又把財產退還給了他的子孫。禽滑釐聽説這件事,罵道:“端木叔真是個狂人,把他的祖宗都辱沒了!”段幹生聽説這件事,讚道:“端木叔真是個通達的人,德行超過了他的祖先。他所行的,他所為的,眾人都感到驚駭,但確實是符合自然之理的。衞國的君子多以禮教來約束自己,當然是不足以理解端木叔的用心了。”

列子·楊朱篇第八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孟孫陽①問楊朱曰:“有人於此,貴生愛身,以蘄②不死,可乎?”曰:“理無不死。”“以蘄久生,可乎?”曰:“理無久生。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且久生奚為?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體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③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久生之苦也乎?”
孟孫陽曰:“若然,速亡愈於久生;則踐鋒刃,入湯火,得所志矣。”
楊朱曰:“不然。既生,則廢④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於死。將死,則廢而任也,究其所之,以放於盡。無不廢,無不任,何遽⑤遲速於其間乎?”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孟孫陽:楊朱的學生。
②蘄(qí):通“祈”,祈求。
③更:經歷。
④廢:棄置不顧,有放任的意思。
⑤遽(jù):惶恐,窘急。

列子·楊朱篇譯文

孟孫陽問楊朱道:“要是有一個人,珍視生命愛惜身體,以此祈求不死,能辦到嗎?”楊朱回答:“人沒有不死的道理。”孟孫陽又問:“以此祈求長久活着,能辦到嗎?”楊朱回答:“人沒有長久活着的道理。生命不是珍視就能長壽的,身體不是愛惜就能健康的。再説,要長生不死幹什麼呢?人的情感與好惡,古今是一樣的;四肢軀體的安危,古今是一樣的;世間人事的苦樂,古今是一樣的;社會變動和治亂,古今也是一樣的。這人世間的方方面面都已經聽過了,已經看過了,已經經歷過了,活上百年都嫌太多,何況長生不死要經受許多痛苦呢?”
孟孫陽説:“如果這樣,早點死要勝過長久的活;就去上刀山,下火海,赴湯鍋,那才是滿足意願了。”
楊朱答道:“不是這樣。人既已活着,就聽之任之,儘量滿足自己的慾望,以等待死亡。將要死亡,也不要管那麼多,順其自然,什麼時候死,由他去,直至命終。沒有什麼不可放棄的,沒有什麼不可放任的,為什麼還要為生命的長短而擔心呢?”

列子·楊朱篇第九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伯成子高①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②。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③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④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説他事。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伯成子高:即伯益。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相傳善於畜牧和狩獵,被舜任為虞(掌管山林之官)。一説他為禹所提拔,曾因助禹治水有功,禹去世時傳位於他,但他固辭不受,故下文説他“舍國而隱耕”。
②偏枯:亦稱“半枯”或“偏癱”,即半身不遂。
③禽子:即禽滑釐。屬墨家,主兼愛,故此文中有詰難楊朱“貴生”之辭。
④一節:一段肢體。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毛而有利於萬事萬物,因此捨棄王位,隱居耕田。大禹不願為自身謀利,因此勞累過度,半身不遂。古人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來有利於天下他也不給,而讓普天下來奉養他一人他也不同意。人人都不拔下一根毫毛,人人都不刻意做有利於天下的事,那麼天下就治理好了。”
禽滑釐問楊朱道:“拔去你身上的一根毫毛來救助世道,你願幹嗎?”楊朱回答:“世道本來就不是一根毫毛所能救助得了的。”禽滑釐説:“假設可以救助,你願幹嗎?”楊朱不理睬他。禽滑釐出門告訴了孟孫陽。孟孫陽説:“你沒領會先生的用心,我和你談談吧。有人損害你的肌膚給你萬斤黃金,你願幹嗎?”禽滑釐回答:“願意幹。”孟孫陽又問:“有人砍斷你一段肢體給你一個國家,你願幹嗎?”禽滑釐一言不發,默默地呆了一會兒。
孟孫陽接着説:“一根毫毛輕於肌膚,肌膚又輕於一段肢體,這是很明白的。但肌膚是由一根根毫毛構成的。肢體又是由一塊塊肌膚構成的,一根毫毛固然只是身體的萬分之一,但難道可以輕視它嗎?”禽滑釐説:“我沒有什麼話可回答你。但是拿你這番言論去問老聃、關尹,那麼你的話是正確的;拿我的這番言論去問大禹、墨翟,那麼我的話又是正確的啦!”孟孫陽聽罷,就回過頭去,和自己的同伴談其他事情了。

列子·楊朱篇第十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天下之美歸之舜、禹、周①、孔,天下之惡歸之桀、紂。然而舜耕於河陽,陶於雷澤②,四體不得暫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愛,弟妹之所不親。行年三十,不告而娶。乃受堯之禪,年已長,智已衰。商鈞③不才,禪位於禹,慼慼然以至於死:此天人之窮毒者也。”
“鮌④治水土,績用不就,殛諸羽山⑤。禹纂業事仇 ,惟荒⑥土功,子產不字⑦,過門不入;身體偏枯,手足胼胝。及受舜禪,卑宮室⑧,美紱冕⑨,慼慼然以至於死:此天人之憂苦者也。”
“武王既終,成王幼弱,周公攝天子之政。邵公⑩不悦,四國流言。居東三年,誅兄放弟,僅免其身,慼慼然以至於死:此天人之危懼者也。”
“孔子明帝王之道,應時君之聘,伐樹於宋,削跡於衞,窮於商周,圍於陳、蔡,受屈於季氏,見辱於陽虎,慼慼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凡彼四聖者,生無一日之歡,死有萬世之名。名者,固非實之所取也。雖稱之弗知,雖賞之不知,與株塊無以異矣。”
“桀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羣下,威足以震海內;恣耳目之所娛,窮意慮之所為,熙熙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逸蕩者也。”
“紂亦藉累世之資,居南面之尊;威無不行,志無不從;肆情於傾宮,縱慾於長夜;不以禮義自苦,熙熙然以至於誅:此天民之放縱者也。”
“彼二兇也,生有從欲之歡,死被愚暴之名。實者,固非名之所與也,雖毀之不知,雖稱之弗知,此與株塊奚以異矣。彼四聖雖美之所歸,苦以至終,同歸於死矣。彼二兇雖惡之所歸,樂以至終,亦同歸於死矣。”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周:這裏指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曾助武王滅商。武王去世,成王年幼,由他攝政。
②陶:作動詞用,製造陶器。雷澤:古澤名,又稱“雷夏”,在今山東菏澤東北,久已堙沒。
③商鈞:舜的長子。因商鈞缺乏才能,所以舜把天下禪讓給了禹。
④(ɡǔn):同“鯀”,傳説中中國原始時代的部落酋長,為禹的父親。他曾奉堯命治水,因用築堤堵塞的方法,九年未成。後被舜殺死在羽山。
⑤殛(jí):誅殺。羽山:在今山東郯城東北。
⑥荒:迷亂沉溺。這裏指專心。
⑦不字:不加撫養。這裏指禹妻塗山氏生下兒子啓,禹忙於治水而無心照管。
⑧卑宮室:建造低矮簡陋的宮室。
⑨美紱(fú)冕:指禹生活節儉,卻把衣冠做得十分華美。
⑩邵公:也作召公。姓姬名夷,周代燕國的始祖。周成王時任太保之職,因懷疑周公旦名為代政,實為篡政,故而很不高興。
誅兄放弟:周公旦攝政後,他的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心懷猜忌,便聯合殷紂王之子武庚作亂。周公奉命討伐,誅殺了叔鮮和武庚,放逐了叔度,三年平定內亂。故云“誅兄放弟”。
伐樹於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魅欲殺孔子,拔其樹。”
削跡於衞:衞靈公原來想聘用孔子,後聽信讒言,改變了主意。孔子恐遭禍害,便躲藏起來,又悄悄離開了衞國。
圍於陳、蔡:孔子應聘遊楚。陳、蔡兩國大夫一道出兵把孔子圍困在陳、蔡之間的野地裏。
受屈於季氏:孔子曾經擔任季氏手下管理牲畜的小官,所以説“受屈”。
雖稱之弗知:此句當作“雖罰之弗知”。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天下的美譽都歸於虞、夏、周公、孔子,天下的壞名聲都歸於夏桀、殷紂。然而當年虞舜在河陽耕田、在雷澤製陶的時候,身體不得片刻的安閒,口腹不得美味的食物;父母不愛他,弟弟妹妹不親他。活到三十歲,不經父母同意就娶了妻子。待到接受唐禪讓時,年紀已老,智力已衰。他兒子商鈞又無才能,他只好把帝位禪讓給禹,憂心忡忡地活着,直到老死:這真是天下人中受苦受難最多的一個啊。”
“鯀治理水土,毫無功績,被舜殺死在羽山。大繼承父業,服侍仇人,一心平治水土,生了孩子他不撫育,路過家門他不進去;累病成半身不遂,手足胼胝。待到接受虞舜禪讓後,為了儉省而住低矮的宮室,為祭鬼神卻製作華麗的冠服,心事重重地活着,直到老死:這真是天下人中憂愁痛苦最多的一個啊。”
周武王死後,成王還年幼,他叔父周公旦便代掌國政。召公懷疑周公篡權而心懷不滿,四處散播流言蜚語。周公為此避居東都洛陽三年,後來誅殺了叛亂的哥哥,放逐了謀反的弟弟,才得以保全自身,憂愁惶恐地活着,直到老死:這真是天下人中最擔驚受怕的一個啊。”
“孔子精通治國的道理,接受當時君主的聘用,卻在宋國遭桓魑砍倒大樹的暗算,只得倉皇出境;在衞國受別人造謠中傷,只能銷聲匿跡;在商周地方被囚禁,在陳、蔡之間被圍困,受季氏的貶低,遭陽虎的侮辱,悲悲慼慼地活着,直到老死:這真是天下人中最悽惶窘迫的一個啊。”
“上面這四位聖人,活着沒有一天歡樂,死後卻有萬世名聲。所謂名聲,本來就不是真實固有的。雖然讚揚他,他也不知道。雖然褒賞他,他也不曉得,同樹樁土塊有什麼兩樣呢?”
“夏桀憑藉歷代祖宗的基業,高居尊貴的帝位;智謀足以對付羣臣,威力足以震懾海內;儘量滿足耳目的歡娛,為所欲為,舒適快活地活着,直到死亡:這真是天下人中最奢逸放蕩的人啊。
”“殷紂也憑藉歷代祖宗的基業,高居面南之尊;威令沒有人敢不執行,意志沒有誰敢不順從;在宏大的宮殿中放情歡樂,在漫漫長夜中通宵縱慾;不用禮義來約束自己,舒適安樂地活着,直到死亡:這真是天下人中最放縱任性的人啊。”
“上面的這兩個兇惡的傢伙,活着時縱情歡樂,死後背上愚蠢殘暴的壞名聲。所謂真實的東西,本來就不是名聲所能賦予的,就是詆譭它,它也不知道,就是懲罰它,它也不曉得,這同樹樁土塊又有什麼兩樣呢!那四位聖人雖然天下人人讚頌。辛苦一生直到終老,最後都歸於死亡。那兩個兇惡的傢伙雖然天下人人痛恨,卻歡樂地活了一輩子,最後也不過同樣歸於死亡。”

列子·楊朱篇第十一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見梁王①,言治天下如運諸②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畝之園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運諸掌,何也?”對曰:“誠有之。君見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羣,使五尺童子荷箠③而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使堯牽一羊,舜荷箠而隨之,則不能前矣。”
“且臣聞之:‘吞舟之魚,不遊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洿池④。’何則?其極遠也⑤。黃鐘大呂⑥,不可從煩奏之舞⑦,何則?其音疏也。將治大者不治細,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謂矣。”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梁王:梁惠王,戰國時魏國國君。
②諸:“之於”的合音。
③箠:“棰”之異體字,鞭子。
④洿(wā)池:停積不流的小水坑。洿,停積不流的水。
⑤其極遠也:一説當作“其志極遠也”。
⑥黃鐘大呂:分別為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一、第二律。音頻很低,發聲稀疏、緩慢。
⑦煩奏之舞:用繁劇複雜的音樂伴奏的舞蹈。即節奏很快的舞蹈。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拜見梁惠王,自稱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中玩弄東西一樣容易。梁惠王説:“你自己家裏有一妻一妾,你都管教不好;三畝菜園裏的草也鋤不過來,卻説治理天下像在手掌中玩弄東西一樣容易,這是什麼道理?”楊朱回答:“王見過牧羊人嗎?上百頭的羣羊,讓五尺高的孩童提着鞭子跟在後面,讓它們向東就向東,讓它們朝西就朝西。如果讓堯牽一頭羊走在前面,讓舜提着鞭子跟在後面,那就一步也走不了啦!”
“我還聽説:‘能吞下船隻的大魚,不在江河的支流裏漫遊;高飛長空的鴻雁,不在死水塘裏停落。’為什麼?因為它們的志向極其遠大。黃鐘大呂的音律不能為節奏太快的舞蹈伴奏,為什麼?因為它們的聲音十分舒緩。將要治理大事的人不去做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糾纏小功,就是這個道理呀。”

列子·楊朱篇第十二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太古之事滅矣,孰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王之事或隱或顯,億不識一。當身之事或聞或見,萬不識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廢,千不識一。太古至於今日,年數固不可勝紀。但①伏羲已來三十餘萬歲,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但遲速之間耳。矜②一時之譭譽,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後數百年中餘名,豈足潤枯骨?何生之樂哉?”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但:僅,只。
②矜:顧惜,拘謹。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太古時代發生的事情早就湮滅了,誰還記得呢?三皇時代的事情至今若有若無,五帝時代的事情至今似幻似夢,三王時代的事情至今或隱或現,人們知道的連億分之一也不足。當代的事情或聞或見,人們知道的連萬分之一也不到。眼前的事情或存或廢,人們知道的連千分之一也不夠。從太古至今日,年頭本來就數不過來。自伏羲以來就已三十多萬年,其間的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歸於湮滅,只不過時間有早有晚罷了。顧惜一時的譭譽,使心神焦慮肉體受苦,以追求死後幾百年中留下的名聲,難道名聲足以滋潤乾枯的死人骨嗎?這樣活着又有什麼快樂呢?”

列子·楊朱篇第十三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人肖①天地之類,懷五常②之性,有生之最靈者也。人者,爪牙不足以供守衞,肌膚不足以自捍禦,趨走不足以從利逃害,無毛羽以禦寒暑,必將資物以為養,任智而不恃力。”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養之主。雖全生身,不可有其身;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是橫私天下之身③,橫私天下之物。不橫私天下之身,不橫私天下物者,其唯聖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此之謂至至④者也。”

列子·楊朱篇註釋

①肖:相似。
②五常:人的五種常有的品德,是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性的反映。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③橫(hènɡ):粗暴,不循正理。
④至至:道德的最高境界。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人類似天地,稟受萬物的五行之性,是生物之中最有靈性的。人的指甲牙齒不足以用來防衞,肌肉皮膚不足以抵禦外敵,疾行快跑不足以趨利避害,身上沒有毛羽來防寒避暑,就必定要取借外物來作為供養,使用智慧而不倚仗氣力。”
“因此,智慧之所以可貴,在於保存人身;氣力之所以低賤,在於侵犯他物。但是,身體並非屬個人所有,既然已經活着,就不得不保全它;他物也並非屬個人所有,既然已經使用了,就不必將它捨去。自身固然是生命的主體,他物也是供養生命的主體。雖然保全了生命,但不可據有自己的身體;雖然不必捨去他物,但不可據有那些外物。據有他物,據有身體,便是將屬於天下的身體不合理地佔為已有,將屬於天下的事物不合理地佔為已有。不無理地佔有屬於天下的身體,不無理地佔有屬於天下的事物,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吧!把屬於天下的身體化為公有,把屬於天下的事物化為公有,只有道德完善的人才能做到吧!這就叫做道德最完善的人啊!”

列子·楊朱篇第十四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 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1)也。可殺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天下無對,制命在內,故語有之曰:人不婚宦,情慾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周諺曰:“田父可坐殺。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恆;啜菽茹藿(2),自以味之極;肌肉粗厚,筋節腃急(3),一朝處以柔毛綈(4)幕,薦以粱肉蘭橘(5),心靨(6)體煩,內熱生病矣。商魯之君與田父侔地(7),則亦不盈一時而憊矣。故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謂天下無過者。昔者宋國有田夫,常衣緼幩(8),僅以過冬。暨春東作(9),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10)室,綿纊(11)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裏之富室告之曰:‘昔人有美戎菽(12),甘枲莖芹萍子(13)者,對鄉豪稱之。鄉豪取而嘗之,蜇於口,慘於腹,眾哂而怨之,其人大慚。子此類也。’”

列子·楊朱篇註釋

(1)遁民:《集釋》:“‘民’本作‘人’,敦煌殘卷作‘民’。”王重民:“‘人’應作‘民’,宋本未回改唐諱。”楊伯峻:“王説是,今從之改正。”
(2)啜菽茹藿:菽,豆類。茹,吃。藿,豆葉。
(3)腃急:腃,音 ku(喟)。急,緊縮。
(4)綈:絲織物的一種。
(5)梁肉蘭橘:梁,通“粱”。梁肉,指精美的膳食。蘭橘——香美的橘子,這裏指香美的水果。
(6)靨:音 yuān(淵),憂鬱。
(7)商:指春秋時的宋國,為商代的後裔,故稱。侔地——侔,相等,侔地,同等地種地。
(8)緼幩:音 yùn(韻)fén(墳),麻絮衣。
(9)東作:古代五行學説以東方為木,為春,東作即春天農作。
(10)隩:音 yù(遇),又讀 ào(奧),深。
(11)綿纊:綿,絲綿。纊,音 kuàng(礦),絮衣服用的新絲棉
(12)戎菽:胡豆。
(13)甘枲莖芹萍子:枲,音 x(徙),即麻。芹,小芹菜。萍子,蒿子,有青蒿、白蒿數種。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百姓們得不到休息,是為了四件事的緣故:一是為了長壽,二是為了名聲,三是為了地位,四是為了財貨。有了這四件事,便害怕鬼神,害怕別人,害怕威勢,害怕刑罰,這叫做逃避自然的人。這種人可以被殺死,可以活下去,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外。不違背天命,為什麼要羨慕長壽?不重視尊貴,為什麼要羨慕名聲?不求取權勢,為什麼要羨慕地位?不貪求富裕,為什麼要羨慕財貨?這叫做順應自然的人。這種人天下沒有敵手,控制生命的力量在自身之內。所以俗話説:‘人不結婚做官,情慾便丟掉一半;人不穿衣吃飯,君臣之道便會消失。’周都的諺語説:‘老農可以叫做坐在那裏死去。’早晨外出,夜晚回家,自己認為這是正常的本性;喝豆汁吃豆葉,自己認為這是最好的飲食;肌肉又粗又壯,筋骨關節緊縮彎曲,一旦讓他穿上柔軟的毛裘和光潤的綢綈,吃上細糧魚肉與香美的水果,就會心憂體煩,內熱生病了。如果宋國和魯國的國君與老農同樣種地,那不到一會兒也就疲憊了。所以田野裏的人覺得安逸的,田野裏的人覺得香美的,便説是天下沒有比這更好的了。過去宋國有個農夫,經常穿亂麻絮的衣服,並只用它來過冬。到了春天耕種的時候,自己在太陽下曝曬,不知道天下還有大廈深宮,絲棉與狐貉皮裘。回頭對他的妻子説:‘曬太陽的暖和,準也不知道,把它告訴我的國君,一定會得到重賞。’鄉里的富人告訴他説:‘過去有以胡豆、麻桿、水芹蒿子為甘美食物的人,對本鄉富豪稱讚它們,本鄉富豪拿來嚐了嚐,就像毒蟲叮刺了嘴巴,肚子也疼痛起來,大家都譏笑並埋怨那個人,那人也大為慚愧。你呀,就是這樣一類人。’”

列子·楊朱篇第十五部分

列子·楊朱篇原文

楊朱曰:“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有此而求外者,無厭之性。無厭之性,陰陽之蠹(1)也。忠不足以安君,適足以危身;義不足以利物,適足以害生。安上不由於忠,而忠名滅焉;利物不由於義,而義名絕焉。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鬻子曰:‘去名者無憂。’老子曰:‘名者實之賓。’ 而悠悠者(2)趨名不已。名固不可去?名固不可賓邪?今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辱; 尊榮則逸樂,卑辱則憂苦。憂苦,犯性者也;逸樂,順性者也,斯實之所繫矣。 名胡可去?名胡可賓?但惡夫守名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之不救,豈徒 逸樂憂苦之間哉?”

列子·楊朱篇註釋

(1)蠹:音 dù(妒),蛀蟲
(2)悠悠者:憂愁、憂傷的人。

列子·楊朱篇譯文

楊朱説:“高大的房屋,華麗的衣服,甘美的食物,漂亮的女子,有了這四樣,又何必再追求另外的東西?有了這些還要另外追求的,是貪得無厭的人性。貪得無厭的人性,是陰陽之氣的蛀蟲。忠並不能使君主安逸,恰恰能使他的身體遭受危險;義並不能使別人得到利益,恰恰能使他的生命遭到損害。使君上安逸不來源於忠,那麼忠的概念就消失了;使別人得利不來源於義,那麼義的概念就斷絕了。君主與臣下都十分安逸,別人與自己都得到利益,這是古代的行為準則。鬻子説:‘不要名聲的人沒有憂愁。’老子説:‘名聲是實際的賓客。’但那些憂愁的人總是追求名聲而不曾停止,難道名聲本來就不能不要,名聲本來就不能作賓客嗎?現在有名聲的人就尊貴榮耀,沒有名聲的人就卑賤屈辱。尊貴榮耀便安逸快樂,卑賤屈辱便憂愁苦惱。憂愁苦惱是違反本性的,安逸快樂是順應本性的。這些與實際又緊密相關。名聲怎麼能不要?名聲怎麼能作賓客?只是擔心為了堅守名聲而損害了實際啊!堅守名聲而損害了實際,所擔憂的是連危險滅亡都挽救不了,難道僅僅是在安逸快樂與優愁苦惱這二者之間嗎?”

列子·楊朱篇作品評析

楊朱學説,在戰國時代曾獨樹一幟,與儒、墨學派相抗衡。楊朱之學雖自成一家,但由於其思想近乎道家,故為後世道教所吸收容納。楊朱之學被攻擊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極端利己主義,為世人所不齒,幾無立足之地,秦漢時便銷聲匿跡,至東晉張湛作注復行於世的《列子》,保存了《楊朱篇》,才使楊朱思想面貌又浮出水面,所以張湛在《列子序》中説該篇為“僅有存者”之一。有學者認為楊朱“為我論”是魏晉時代的產物,不免失之武斷,應該説它是戰國時期楊朱的思想。
本篇由十五個寓言故事組成,全文可分三個要點。第一,論生死。楊朱提出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腐骨,堯、舜與桀、紂死後都是一堆腐骨。因此“且趣當生,奚遑死後”。第二,貴己樂生。楊朱提出,己身最寶貴的東西莫過於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對這短促的一生,應當萬分珍重。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為貴,不要使它受到任何傷害,去則不復再來。既不以窮損生,也不以富累生。“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智之所貴,存我為貴”,説明每個人任“智”發揮主觀能力以保存自己的合理性。第三,全性保真。全性,就是順應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當全生,物既養生便當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只要“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的享樂就夠了,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為外物傷生。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賦予我身之真性,自縱一時,勿失當年之樂;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遊,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之譭譽,不要貪求死後之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財,便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刑,保持、順應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以上思想雖不能説完全與道家同,但至少可以説是道家之友。

列子·楊朱篇作者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人,大約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説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列子·楊朱篇列子思想

楊朱篇》選自《列子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遊》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列子的學説,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説:“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羣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鉅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飢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脱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裏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説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説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參考資料
  • 1.    陳才俊《列子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