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家

(諸子百家之一)

鎖定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 [27]  反對爭鬥。 [27] ”隨順萬物,尊重世間萬物的種種差異。所以“道”沒有統一的形態,趨近“道”也沒有統一的方式。 [2] 
中文名
道家
時    期
春秋戰國
代表人物
老子列子莊子
類    別
哲學派別
主    張
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
代表作品
《老子》《列子》《莊子》《尹文子》等

道家定義

老子 老子
西晉末年道教徒王浮與當時貴族出身的僧人帛遠展開辯論,但屢辯屢輸。無奈之下,偽造出《老子化胡經》,宣稱老子西行轉生為釋迦佛。學界習知明確的“道家”一詞,資料是初見於漢初,如《史記·陳丞相世家》:“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漢人所謂的“道家”,雖然都從學術宗旨着眼,但至少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包括黃老、《老萊子》在內的道家,黃老是道家中最有影響者,這應該是當時人的通見;一類是外延更大的兼綜各家之長的道家,這很可能只是司馬氏父子等少數人的意見。道家的含義在後來有所流變。比如,從《漢書·藝文志》來看,講陰謀的《太公》也屬於道家;而到了東漢,則講神仙方術者被稱為道家。 [11]  “道家”一詞是後世追溯出來的,先秦無此名稱,後世所謂的道家諸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屬於道家。 [26]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每一次思想的跳躍都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眾人積累,這也再一次的凸顯了道家的生命力。《老子》作者生活年代在學界尚有爭議,或以為與孔子同時,或認為晚於孔子。老子主要批評了孔子所執之"禮"及"仁義"觀念,對楊朱則主要批評了其"予智自雄"及對"明王之治"的追求。老子之後,楊朱本人曾針對墨子的"兼愛"、"尚賢"、"右(明)鬼"、"非命"等核心價值觀念進行了"非議"。楊朱後學子華子則對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六慾不得其宜"的觀點和行為做出了雙向的揚棄,詹何則將楊朱"為我"、"貴己"之説中"損一毫利天下不為也"的思想作了近乎極致的發揮。莊子本人和莊子後學都有對先秦諸子的學術批評,以魏牟為代表的莊子後學認為莊子之學大如東海,而名家公孫龍等人則似埳井之蛙。以《天下篇》為代表的莊子後學批評諸子百家之學"皆有所長,時有所用",皆為"不該不徧"之學。"稷下黃老道家"的學術批評以慎到、田駢和《管子》學派為代表,對先秦諸子思想進行了批評性總結。 [3] 
道因應無方,惟變所適。史公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所論。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因時為業”、“時變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強調‘變’。這得益於道家所具有的職業優勢和深厚的知識背景。道家出自史官,在古代,史官的職責主要為觀察星象、制定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檔案。道家是秦漢後建構出來的學派,先秦時期沒有"道家"一派,後世建構出來的"道家"遂不能不有較強的異質性。道家分為"黃老"與"老莊"兩支,前者重外王,後者重內聖,但內聖與外王亦有連續性。黃帝、老子、莊子是道家傳統中最重要的三個符號,追溯道家三子的起源,可追溯到神話的源頭。黃帝源於天子神話,老子源於大母神神話,莊子源於飛仙神話,神話的源頭不同,三子的思想定向也就不同。三子繼承遠古的神話,也繼承了遠古時期積極禮儀的齋戒實踐。在從巫教(薩滿教)到道家的傳承中,後者也對前者作了批判的轉化,三子在戰國時期分別形成各自的體系,並在秦漢後被聚合成一家,即所謂的道家。 莊子所出的昇天神話代表最原始的薩滿教類型,老子所出的大母神神話代表早期農耕文明,黃帝神話則不能不預設文明發展到國家甚至帝國的建構。但三子出現在歷史舞台的年代和地區,似乎與其思想所出的神話類型之年代與地區不合,如莊子年代在老子之後,其神話型態卻相當古老;黃帝被設定為文明之祖,年代遠在老、莊之前,思想的定型則在老子之後。至今仍找不到較有説服力的知識社會學的材料,足以建構出他們何以被歸為道家的社會學依據,比如老子與母權社會的關係,或莊子與狩獵文化的關係。所以他們何以能夠合為道家?這個困擾人的問題依然存在。 [26] 

道家思想來源

史記》中《論六家要旨》:
《老子元翼捲上》內容圖 《老子元翼捲上》內容圖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內部又劃分為不同派別,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等。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每篇每個學派各不相同各,都其獨特的風格與特點。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論體系,與《易傳》所提出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類。老子認為是三生萬物;孔子認為是陰陽四象(老陰老陽、少陰少陽)生萬物。

道家歷史發展

以《道德經》的問世為標誌,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關於老子的身分、生平與《老子》一書的作者到底是誰的問題,雖然長期存在爭議,但通常的説法都是以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傾向性看法為依據,即認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其中以黃老派最盛,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説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
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説,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闞澤記載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漢武帝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魏晉南北朝後,道家思想成為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託。唐宋時期道家又發展至鼎盛,故學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處“偉大時期”,但其間道家實力也不容小覷。晚清,隨着西方的衝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衝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煉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道家主要思想

中國傳統哲學就其基本的理論內容來説,是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個主要的哲學思想體系組成的。在當代,儒家思想作為構成中華文化這一社會生活方式的觀念主體,其理論內涵正在經歷着變遷和更新;佛家思想也在不斷地被賦予一種現代詮釋,繼續填補着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的信仰的空間。現代新儒學和現代佛學認真嚴肅地探索着這些問題。在道家最早的、也是經典的著作《老子》《莊子》中,都可以看到一種十分清晰的儒家思想觀念背景,這的確可以表明道家是在儒家之後興起的一種思潮或哲學思想體系。從中國傳統哲學的源頭和它的理論構成上看,道家思想開啓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個新的理論方向,與儒家思想共同建構了一個比較周延的哲學境界和人生境界。 [15]  老子之後,道家內部形成派別林立、錯綜複雜的學術思想局面。《漢志》著錄道家37家,僅此可見其繁盛。但《漢志》實以人系書,以書分家,並不能反映道家思想的根本分際,也無法據之確定各派的文化功能。今人大多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但如何從根本上精神上理解各家的理論意旨,確定其思想類型及價值,仍有待於深入研究和討論。若着眼於此,可把先秦道家劃分為黃老學、老莊學、楊朱學三系,這三系分屬於知識型、精神自由型、感性自由型的學問,稷下道家、莊子、楊朱分別為這三種思想類型的代表。 [16]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開創者,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在老子看來,萬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種物質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萬物的生長和發展。老子主張通過以道治國、推行無為政治來實現“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當他發現治國理想無法實現時,便選擇了退隱,主張守柔不爭以保身、修身。 [12] 
與黃老學派的價值觀相比,莊子更為理想,他嚮往的是“至德之世”,主張通過“任其性命之情”以實現這一理想。而莊子後學着重發揮無為政治的現實意涵,承認仁義禮法在國家治理中的現實作用,主張對仁義禮法等治國之具進行改造,在批評儒家所提倡的功利性的仁義觀的同時,提出“至仁”“至禮”等觀點。儘管莊子及其後學對如何實現理想社會做出了種種探討,但他們更着力考慮的是:如何通過“齊物”“心齋”“坐忘”等修養方法,以此忘記塵世的苦難,自由逍遙於內在的精神家園。 [13]  其實,無論是從李姓起源的時間與由來、先秦稱人名書之例以及《老子傳》中所載李耳與孔子後裔代數的差距來看,還是從先秦主要典籍中都無有關李耳的記載,更無老子、李耳互見的文獻來看,都可以肯定,老子並不是李耳。 [4] 
當人們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無法實現自我的時候,道家有獨到的發揮。老子道家理論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性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的理論框架雖然是“自然”,但其着眼點卻並沒有離開過“人”。老子道家對人的地位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肯定,只是道家對人性的看法及在人的實現問題上,走的是與儒家不同的道路。儒家重視人的社會性,道家重視人的自然性。在實現“人”的途徑上,儒家講入世有為而“成聖”,故有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等一套理論;道家講避世無為而“歸真”,想掙脱社會倫理的束縛,通過效法自然的無為來實現人生。 [22] 

道家道家經典

《道德經》、《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鬻子》、《恆先》、《彭祖》、《三德》、《用曰》、《太公》、《辛甲》、《周訓》、《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書》、《守白論》、《鶡冠子》、《屍子》、《行氣玉佩銘》、《關尹子》、《子華子》、《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苻子》、《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化書》、《玄真子》 、《無能子》、《伯牙琴》、《逍遙詠二百首》、《須溪先生全集》、《道家佚書輯本十七種》、《莊元臣文集》、《傅山全書》、《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等等。
然而道家典籍浩如煙海,除上述所列主要典籍外,還有眾多經典著作,留有華夏文化熱愛復興者去翻看學習。
注:
各《道家典籍註疏》是解釋道家經典的權威教參。
注,是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
疏,是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
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道家思想主要表現在這些註疏中。

道家道家類別

道家思想作為一個複雜的學説,自上古至今,已歷數千餘年,中間自然會經過許多發展的階段,出現許多不同的名稱,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較早時期,按地域與時間則有鄭道家、晉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齊道家、戰國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種種稱謂。按方向則有北方道家與南方道家。從戰國末至秦漢是一大階段,當時人稱“刑 ( 形 ) 名法術之學”或“黃老道德之術”。各階段之道家雖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但又都帶有自己的特點。道家思想,“皆仰取諸象於天,俯查諸度於地。”效仿天地而為,行為方式則是“處為無之事,行不言之教”。“與時遷變,應物變化”。後因側重點不同,而分化為不同派別,形成了多種派別。僅據《漢書.藝文志》載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經秦火,漢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現存學派:

道家老莊之學

莊子 莊子
老莊派為老學、莊學的合稱。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因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在漢初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以《老子》“無為”思想為主旨的“黃老”思想受到統治者的尊崇。但時過境遷,儒學獨尊後,道家成為在野之學。道家社會角色的變化使《莊子》的政治異端思想抬頭,並和《老子》的自然觀宇宙論結合,形成“老莊”思想。從此,以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異端的姿態,從天道觀、人生觀和政治論諸方面向經學提出挑戰,並給魏晉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響。老莊學對社會政治異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於歷代異端學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們引為同調,併成為他們批判不合理現實的精神武器。 [5]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成玄英、王玄覽、李榮、吳筠、傅山等。代表作:《老子》、《莊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傅山全書》、《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等等。

道家黃老之學

黃老派主張身國同治,以兩相自然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動之,法天地之使萬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為,以無為謂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遙,善於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
主張“不貴治人貴治己”,因俗簡禮,與時遷變,除衍存簡,休養生息,成了歷次大亂後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係密切。代表人物為老子、文子、列子、田駢、宋鈃、尹文、鶡冠子、劉安、嚴遵等等。
代表作:《老子》、《文子》、《列子》、《莊子》、《慎子》、《鶡冠子》、《淮南子》等等。

道家楊朱之學

楊朱派則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不與物往以不染物性,無為以兩不相累,兩不相擾。另外,信仰"道"也不是信仰任何高高在上者,而是"道法自然",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代表人物楊朱巫馬子、孟季子、子華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兒説等。春秋戰國後,因不容於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代表作:著作多亡佚。大體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道家新道家

新道家,主要指的是當代新道家,它是董光壁先生在《當代新道家》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他的文章中,新道家指的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啓發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後來,陳鼓應、胡孚琛、孔令宏、許抗生、張京華、宮哲兵等人把新道家的概念進行拓展,把它定義為一切從事道家道教研究的專家學者;凡是認同道,繼承道家傳統,在新條件下建立新體系並使之得到運用的人,都可稱為新道家。還有民間人士認為,凡是願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對別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現代人,都是新道家。代表人物陳鼓應、胡孚琛、許抗生、孔令宏、張京華等人,代表作:《道家的人文精神》、《論道》、《當代新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等等。
注:
一定意義上可以這麼認為,道教就是道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旁支,它繼承並膨脹了道家學説的某些思想成分,但卻失去了道家學説的哲學本色而演變為宗教神學。到隋唐以後,道家作為學術流派已經不復存在,即已經與道教混為一體,兩者密不可分,一些排斥道家學説的學者,其所排的“道”或“老”,一般都是道教和道家兼指的。 [6]  比如《老子想爾注》名義上是對《老子》的註解,實則“託遘”《老子》達到“以訓初回”和“濟眾大航”的目的。它通過增刪、篡改、曲解等手段系統地改造了《老子》,將“道”神格化,突出其“佈道誡”的訓示意義,引導人們追求長生成仙的道教理想。 [25] 

道家學派關係

道家法家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道家與法家的關係主要是黃老派與法家的關係,從學術淵源上來説。法家學派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明晰了“道”與“”的關係,對道家思想有繼承和改造。而他們重點闡述的所謂法術勢,都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來的。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所以許多人認為,黃老道家和法家一樣都是“人君南面之術”。另外,黃老道家主張兼採百家,這也是新起的漢朝要用黃老思想撥亂反正恢復經濟的重要原因。

道家儒家

道家和儒家的關係比較複雜,它們之間有互相學習的一面,也有互相對立的一面。漢武帝執政後,儒家成了勝利者,而道家被壓制,直到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道家重新復活,儒道之爭也重新開始。在儒、道關係問題上,王弼則認為老子不是聖人而是賢人。 [20]  王弼認為:“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説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恆言無所不足。” [21]  魏晉之後的統治者大多都是“外儒內法”,或者是“外示儒家,內施黃老”。在許多朝代立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互為表裏,為社會經濟文化的復甦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明儒者以抵制佛老為己任,石介《中國論》稱“有龐眉曰聃,自胡來,入我中國。各以其人易中國之人,以其道易中國之道,以其俗易中國之俗,以其書易中國之書,以其教易中國之教”。蘇軾《議學校貢舉狀》認為“今士大夫至以佛老為聖人, 鬻書於市者, 非莊老之書不售也, 讀其文, 浩然無當而不可窮, 觀其貌, 超然無著而不可挹。”在蘇軾看來, 任憑老莊之學流傳, 空談之風蔓延, 於國家危害極大。朱熹則説老子之心最毒,老子只以保全自身為念, 而不肯承擔社會責任,為保證自身利益, 老子又創造了許多陰謀權術。 [7]  王夫之將老子之道視為陰謀機詐之術,老子可謂“笑嘻嘻退一步佔便宜底人”(朱熹語),老子之學流害於後世,申韓之苛酷,孫吳之機詐,皆是老子的一個方面。莊子之學出於老子而勝於老子,老子之心陰險難測,而莊子則無機詐,無物無我,逍遙適性。 [23]  宋明時期,也有許多學者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對道家持寬容態度。到了清代,諸子學興起,許多儒家學者精研道家,成為儒道會通人士,這為以後道家復興打下了基礎。

道家名墨兩家

道家和名家、墨家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傳説老子的弟子——文子曾問學於墨子。名墨兩家的思想也對道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首先,莊子的學術思想就是在與名家代表人物——惠施(也許還包括公孫龍)的長期論戰中形成的,而主張兼容幷包的黃老道家更是積極吸取名墨兩家有價值的思想,黃老道家著作《管子》《恆先》《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的名墨思想。道家學者宋鈃尹文因為大量採納名墨思想,前者被人當成了墨家,後者則被人當成了名家。至於後來魏晉玄學的興起,也與名家“辨名析理”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名墨兩家中絕後,它們的一些觀點和著作也有賴道家道教的保存,才能讓我們一窺究竟。

道家兵家

李澤厚先生説:“《老子》確有多處直接講兵。有些話好象就是《孫子兵法》的延伸”。其實,不僅是《老子》,道家的其他著作如《黃帝四經》《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等均包含大量兵家思想,甚至有些句子和兵家著作一模一樣。另外,道家學者鶡冠子還曾為趙將龐煖之師,龐煖曾多次向他請教,並領兵打敗燕國,《漢書·藝文志》也曾把許多道家著作列入兵家,又把許多兵家著作列入道家,這些都説明道家和兵家關係密切,並曾經相互影響。不過道家論兵,是其“經身理國”的副產品,與兵家單純關注軍事大有不同。

道家雜家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斑駁蕪雜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反映在《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中,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説,加以融會貫通而已。反映在文本上,就是不斷出現精、精神、一、應、因、虛、靜、時變、無形、無為等概念,和《晏子春秋》等純粹的雜家有所不同。所以胡適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

道家佛教

東漢老子浮屠被認為是同一人在不同時空之"化形",因而將老子浮屠等同且一同祭祀。 [18]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是通過比附玄學(玄學是魏晉時期吸納了老莊學説的儒家學派)來宣揚教義的,此即世稱“格義佛學”時期。“漢魏之際,清談之風大盛,佛經之譯出較多,於是佛教乃脱離方術而獨立,進而高談清淨無為之玄致。至魏晉之世遂進為玄理之大宗也。”魏晉玄學後期,老莊哲學受到玄學家乃至佛教僧人的推崇,直接影響到魏晉時期玄佛合流的趨勢。最可稱道者為羅什之東來,法顯之西行,道安之領袖羣倫,羅什之大開譯業,什之門下十哲四聖,皆當時精研老莊的第一流學者。僧肇是東晉時期著名的佛教哲學理論家,自幼“歷觀經史,備盡墳籍”“每以莊老為心要”,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熟悉。晉唐時期,《老子》詮釋主要受到般若中觀學的影響。宋代以後,《楞嚴經》深受僧人、文人、道士喜愛,並深刻地影響了宋明時期的《老子》詮釋。 [8]  佛教將老子、莊子闡釋為略通佛祖之意又未達到佛祖境界的賢人,這對士人擺脱生命困境也是有幫助的。 [17] 

道家自由主義

第一個發現道家和自由主義關係的是晚清學者嚴復,他反覆強調:“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故能‘長而不宰’‘無為而無不為’”“治國宜聽民之自由、自化”“治國宜順自然,聽其自由,不可多所幹涉”。後來,許多西方古典自由主義也開始推崇道家思想,並把道家思想視為人類共同的自由大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自由至上主義者羅斯巴德和包雅士曾稱老子與道家為“世界上第一批古典自由主義者”。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哈耶克1966年9月在東京演講時,談到自發秩序理論時,曾引用《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道家基督教

和一般的西方民眾相比,基督教接觸道家文化很早,《道德經》最早就是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傳教士介紹到西方去的。不過一開始,傳教士們對道家文化基本上是排斥的,20世紀以後,隨着認識的深入以及華人基督教徒的增加,這種情況才有了明顯改變。今天的基督徒,一般對道家文化持有兩種態度:
一是對道家思想全盤否定,這主要是一些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
二是以林語堂、袁步佳、尤利烏斯·格里爾等人為代表,認為基督教和道家思想可以並行不悖,無須把兩者視作兩極對立的生活方式來評價,所以他們致力於基督教和道家思想的溝通和融合;

道家道教

道教是以中國古來的咒術信仰(鬼道)為基礎,在其上部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儀禮與思想,吸收了老莊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學,並吸收了佛教的教理和儀禮等,在隋唐時代大體上完成了作為宗教教團的組織、儀禮和神學,以同“道之不滅”合為一體作為最高理想的中國民族的土生土長的、傳統的宗教。道教是是綜合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神仙説和老莊思想,模仿儒教的道德學説、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以及佛經、佛教教團組織而建立起來的宗教。道教是適應中國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庶民階層要求的宗教。 [19]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關鍵原因是它們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係。
第一,雖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民間巫術等各種傳統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但道家思想還是道教最根本的基礎,如果沒有道家思想作為基礎,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種民間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二,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對象,除了民間固有的神靈之外,許多是“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化(如太上老君等);
第三,如果道家在漢朝儒道之爭後沒有演變為道教,沒有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學派一樣,湮滅在歷史的塵煙中;
第四,道教以道家思想為旗幟,吸引仰慕老莊的慕道者,誘使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 [9]  許多道教人士對道家理論的傳承和創新有過卓越的貢獻,如成玄英的重玄學説等。重玄學派吸收佛教三論宗和天台宗的思想闡發老子思想,發展了道教的教理教義,使其更具思辨性和理論性。 [24] 
道家和道教雖然存在多方面的聯繫,但它們的區別也是明顯的。
第一,道家是先秦時期創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東漢末年逐漸形成(道教神學認為是源自元始天尊)。
第二,道家作為一種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張“惟道是從、道法自然”,主要從事的是學術活動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動,奉《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為經典。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將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追求的是“長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第三,道家重視不言之教,沒有嚴格的組織和師承關係,但道教卻非常講究師承關係,有教徒與組織,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
第四,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雖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為主,融會貫通而成,而在道教那裏,更多的卻是“以丹為主解道”、“以儒為主解道”甚至“以佛為主解道”,傳統民間信仰的意味很濃 [10] 
第五,道家分為老莊派、黃老派和楊朱派,除了老莊派有一些隱世思想外,黃老派和楊朱派都是積極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響,極力宣揚出世思想。因此,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元始天尊徒孫,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

道家世界影響

道家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道家對中國傳統政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道家黃老派的理論和實踐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學術擺脱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理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採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從道家治國的實踐來看,不管是齊威王治下的齊國還是呂不韋執政時期的秦國,以及後來的文景之治,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即使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了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道家的治國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大多數時候,統治者像漢宣帝説的那樣,是“霸王道雜用之”。即有時是“外儒內法”,有時是“外用儒術,內用黃老”。另外道家老莊派和楊朱派對中國傳統政治也有影響,他們代表着政治上的隱逸出世傾向。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2.對傳統法律制度的影響。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有人用道法家稱呼黃老道家。儒家獨尊後,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3.對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道家尤其是黃老道家,在致力於治身治國的同時,也對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戰爭給予了高度關注。所以《老子》《黃帝四經》《鶡冠子》《文子》《呂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反戰論;第二,不得已而戰;第三,以奇用兵;第四,柔弱勝剛強。另外黃老道家普遍還有出“義兵”(即正義軍隊)的思想,而這些觀點和思想對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有很大影響,以至於後世許多人將《老子》《鶡冠子》當兵書看待。
4.對傳統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傳統科學範式,始終在追求事物內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為核心,以天地人關係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以道、元氣陰陽、有無、自化等為基本概念的有機科學思想體系。道家不僅嚴格區分了普通知識與技術知識的區別,還通過道進乎技”“順應自然”“以道馭術”“悟性思維”等思想影響了後世中國的技術發展。道家思想和這種有機科學思想體系的發展,一方面抑制了名家墨家思想中藴含的以邏輯分析為核心的機械科學思想的發展,讓古代中國的科學理論水平遠不如古希臘,並讓中國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無所作為;另一方面卻使中國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技術大國和技術強國,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道"不僅是道家哲學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終極信仰對象。
5.對文學藝術的影響。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至今仍然沒有過時,許多近現代文學藝術大家,都曾受過道家深刻的影響,以至於有人將高行健獲得諾貝爾獎文學獎看作是“莊子的凱旋”。綜合來看,道家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6.其他影響。道家對中醫、傳統養生學、中華武術、茶道等也有巨大影響。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至於中華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深受道家的影響,國際功夫大師李小龍,就曾在他的畢業論文中討論過道家思想與中華武術的緊密關係。具體來説,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在認識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哲學思想關於宇宙本源的“道論”“氣論”及“天人合一”的觀點來解釋武術的本質。在方法論方面,武術汲取了道家“物極必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師法自然”等思想,作為武術技擊思想的指導原則,並追求一種“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語)的境界。

道家對東亞的影響

公元2世紀至10世紀,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對普通人來説,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導着他們的處世方法;對文人來説,年輕得志時學習孔孟,遇到亂世或未得到重視時就隱居起來研究老莊,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歷代統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無事取天下”的思想來治國安邦。但到了近代,這種影響力卻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與此相反,由於韓國古代統治者長期崇儒貶道,所以道家的影響乏善可陳,但到了20世紀,道家對韓國的影響力逐漸加強,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韓國學者層出不窮,而且道家思想開始對韓國社會產生實質上的影響。長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學者金溶沃,2001年在韓國教育電視台連續做了56次的長篇演講,以老莊思想闡釋韓國當代社會問題,引起極大的轟動,被稱為“金容沃之風”。韓國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聯合國秘書長時,也曾引用老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來表達自己的工作理念。
道家,諸子百家之一,春秋戰國時期,老子 [1]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着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比起越南和韓國,道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長期傳播和沉澱,已經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著名學者福永光司甚至認為:“國學(指日本本國文化,非儒學)和老莊哲學具有共通性。”有資料表明,早在6世紀中葉,老莊思想就和漢譯的佛教經典一起傳入日本。江户時代道家思想開始在日本普及,不但產生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註釋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通俗讀物。如今的日本,對道家思想的熱情不減,許多日本學者對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業家充分借鑑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創立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學説,而號稱日本當代“老子”的加島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親切的語言,敍説自己對道家思想的親身感受,首發兩個月,各大書店紛紛脱銷,竟然成為同類專著的佼佼者。

道家對西方的影響

西方人迷戀道家思想,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愛。如馮·布蘭切勒的《老子〈道德經〉:美德之道》一書説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愛與寬容的精神;德國人薩馮·施特勞的《老子》註釋本則按照嚴密的德國唯心主義的邏輯體系重構五千言的結構圖式;另有德國學者用格式塔心理學的模型來解讀《老子》;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從《老子》的“當其無,有有之用”抽繹出建築學上的空間與磚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則;美國卡普拉的《物理學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學與《老子》的東方神秘主義有着相似性。著名科學史家、生物化學家李約瑟熱愛道家,李約瑟自號“十宿道人”“勝冗子”,足見他對中國道家的學説十分傾心。而道家學説是中國古代對性問題涉及最多、最直接的學説。對於道家的房中術及有關問題,李約瑟長期保持着濃厚的興趣。 [14] 
哈佛知名講師泰勒用《道德經》詮釋“幸福學”。此外,還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隱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權運動者的興趣,練氣功或柔道的人、傳統醫學的從業者、環保主義者、和平主義者、從《老子》尋找經營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現代性的後現代主義者,都宣稱從《老子》那裏找到了精神養料與靈感源泉。A.N.懷特海是環境哲學的先驅之一,也是對東方智慧豁然貫通的先驅者之一,其著作裏面就含藴有中國哲學裏極其美妙的天道觀念”。甚至連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也用他那“對惡不抵抗”的學説來詮釋《老子》的無為思想,把老子當成自己的同調;而前蘇聯的楊興順則認為《老子》的“無”不是“無物”而是“無有”,即窮人、無產者,他把《老子》説成是革命宣言。許多西方的古典自由主義對老子和天道思想十分推崇,認為道家思想是人類自由大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信奉自由主義的美國總統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來闡明自己的執政理念。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也對道家思想情有獨鍾,《道德經》不但是他處理國內事務時的重要參考,而且他還建議國際社會遵老子教誨應對199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而紀伯倫奧克塔維奧·帕斯等文學巨匠則從《莊子》中汲取文學靈感和素養,同時《莊子》對梭羅等人的公民不服從思想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當代英國漢學家和哲學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書將此歸結為西方人思維方式上的三個變化: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但要從傳統宗教教條式信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透過克服身心二元論達到一種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從更廣的範圍看待當代各種思想潮流。其次,道家的道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所以能給人多方面的啓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老子》的精神特質系反對文明的異化,它的自然無為、去偽存真、知足不爭和貴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發展因而其負面問題愈發顯現的西方社會,自然會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認同。由於“道”具有“無”的特點,沒有固定的形態,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個固定的、統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確定和變化本身接納於其中。歷史和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將有限的東西當成信仰對象往往帶來災難和衝突。

道家其他文獻

考古發現的道家文獻
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經》(竹簡本) 郭店楚墓出土的《道德經》(竹簡本)
1900年,敦煌遺書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兩部著作——《老子》和《莊子》(殘卷)以及《鶡冠子》。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六韜》,其中包含很濃的黃老道家的味道,或許是《漢書·藝文志》所説的《太公》的一部分。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後古書《九主》《老子》乙本卷前古書《黃帝四經》等。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竹簡《六韜》和《文子》殘篇。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出土竹簡《莊子》書中《則陽》《外物》《讓王》等殘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莊子》中的《盜蹠》殘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獻《太一生水》《語叢四》(《説之道》)。
北大竹簡本《老子》 北大竹簡本《老子》
1994年,一批戰國楚竹書出現在香港文物市場上,隨即被上海博物館購回,後被人稱為上博簡,裏面包括《恆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許多道家佚書,其中以《恆先》最著名,它用詞古奧,哲理深刻,堪稱《道德經》的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學收藏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珍貴西漢竹書,總數達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獻是全本老子》與《周訓》,其《老子》殘缺部分僅佔全書篇幅的1%,幾乎堪稱“完璧”。而《周馴》的篇發現將“還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道"把權力下放給人類,讓人成為自己的主人。對"道"的這種信仰,有助於人羣凝聚、成長為一個有序、自由且有神聖感的社會。
《漢書·藝文志》記載的道家文獻
定縣出土的西漢竹書《太公》 定縣出土的西漢竹書《太公》
伊尹》五十一篇。
班固注:“湯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注:“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顏師古注:“父讀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注:“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鬻子》守山閣叢書本 《鬻子》守山閣叢書本
班固注:“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顏師古注:“鬻音弋六反。”
《管子》八十六篇。
班固注:“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顏師古注:“筦讀與管同。”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
班固注:“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説》三十七篇。
班固注:“述老子學。”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管子》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管子》
《老子徐氏經説》六篇。
班固注:“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説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
班固注:“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
班固注:“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顏師古注:“蜎,姓也,音一元反。”
關尹子》九篇。
定縣出土的《文子》殘簡 定縣出土的《文子》殘簡
班固注:“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
班固注:“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班固注:“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
班固注:“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
班固注:“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莊子》殘簡 《莊子》殘簡
田子》二十五篇。
班固注:“名駢,齊人,遊稷下,號天口駢。” 顏師古注:“駢音步田反。”
老萊子》十六篇。
班固注:“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
班固注:“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顏師古注:“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宮孫子》二篇。
顏師古注:“宮孫,姓也,不知名。”
《鶡冠子》一篇。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鶡冠子》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鶡冠子》
班固注:“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顏師古注:“以鶡鳥羽為冠。”
周訓》十四篇。
顏師古注:“劉向《別錄》雲人間小書,其言俗薄。”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
班固注:“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
班固注:“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班固注:“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
班固注:“六國時。”
捷子》二篇。
班固注:“齊人,武帝時説。”
《曹羽》二篇。
班固注:“楚人,武帝時説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
班固注:“武帝時。” 顏師古注:“劉向雲故待詔,不知其姓,數從遊觀,名能為文。”
上博簡《恆先》(戰國) 上博簡《恆先》(戰國)
《臣君子》二篇。
班固注:“蜀人。”
《鄭長者》一篇。
班固注:“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顏師古注:“《別錄》雲鄭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班固注:“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司馬遷指的是黃老道家,而班固這裏指的是以老莊等道家為中心而略有後世神仙家的色彩的思想和實踐性指南)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