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鮑叔牙

鎖定
鮑叔牙(生卒年不詳),一稱鮑叔,或稱鮑子,本姓姒,因父仕齊,採於鮑,故以為姓氏,名叔牙。鮑敬叔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34-35] 
鮑叔牙少時與管仲為知交好友,二人曾一起經商。由於管仲家境貧寒且需要贍養老母,所以在分配利潤時常常多取一些,鮑叔牙並不因此認為管仲貪婪。當管仲為他出謀劃策,結果不盡如人意時,鮑叔牙也不認為管仲愚蠢。儘管管仲曾三次任職,但每次都被解僱,鮑叔牙並未因此認為管仲無能。後來,管仲被鮑叔牙推薦給齊桓公,併成為齊國的宰相。鮑叔牙告訴齊桓公,如果要治理齊國,有他和另一位大臣高傒就足夠了;但若要稱霸天下,則非管仲不可。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並任命他為宰相。儘管鮑叔牙在治國政策、管理朝政、禮儀規範、統兵作戰以及如何讓百姓盡忠方面都認為自己無法與管仲相提並論,但他仍建議齊桓公任命管仲為宰相,而他自己則甘願成為管仲的下屬。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於任上。 [34-35] 
鮑叔牙與管仲的友誼,後世以“管鮑之交”稱譽。其協助管仲,在齊國順利實行了治國之道。鮑叔牙為政重教化,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33]  [36] 
別    名
鮑叔
鮑子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主要成就
與管仲相齊,輔佐齊桓公成為霸主
本    名
鮑叔牙

鮑叔牙人物生平

鮑叔牙流亡初期

齊僖公九年或齊僖公十六年(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鮑叔牙生於齊國,是春秋時代齊國大夫鮑敬叔的兒子,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貧困,鮑叔牙時常接濟他。鮑叔牙不願出仕,後來在管仲勸説下,鮑叔牙選擇輔助公子小白 [1] 
齊襄公元年(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後,荒淫無道,隨意誅殺,人人自危,紛逃國外。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 [2]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國爭當齊國國君。鮑叔牙十分着急,力勸小白快速回國,並親自為小白駕車,日夜兼程趕往齊國邊,卻被埋伏的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鈎,小白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痹了魯軍,兼程直入臨淄,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魯莊公方率魯軍護送公子糾行至乾時(今臨淄區西境)地方,齊桓公親自率軍迎戰,大敗魯軍,並盡奪魯國汶陽之地。 [3] 

鮑叔牙力薦管仲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桓公打敗公子糾,穩定局面,開始治理齊國。這個時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隨自己的師傅鮑叔牙為齊相。鮑叔牙拒絕了,並推薦當年差點要了齊桓公性命的管仲為齊相,稱只有管仲才能讓齊國稱霸,於是欺騙魯莊公説要殺管仲,成功將管仲從魯國救出。於是齊桓公封管仲為相國,鮑叔牙為大諫。 [4] 

鮑叔牙輔齊稱霸

鮑叔牙
鮑叔牙(3張)
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年正月,鮑叔牙領兵侵入魯境。魯莊公暫時避開齊軍鋒芒,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今萊蕪苗山鎮)。由於干時之戰的勝利,鮑叔牙以下將士都輕視魯軍,認為不堪一擊,結果大敗。
為雪長勺之戰之恥,鮑叔牙提議與宋國一起攻打魯國,同年六月,齊軍、宋軍深入到郎地駐紮。公子偃説:“宋國軍隊紀律渙散,是能夠打敗的。宋軍一敗,齊軍必定退回。請攻擊宋軍。”莊公不答應。公子偃私自帶兵從城西門偷偷出去,讓兵馬披上虎皮先進攻宋軍。莊公聞知,只好率大軍跟隨公子偃出戰,在乘丘將宋國軍隊打得大敗。鮑叔牙帶領齊國軍隊撤回。 [5] 
齊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齊國攻打山戎,鮑叔牙隨軍。次年六月,伐山戎勝利。 [6] 
齊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春,鮑叔牙隨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衞、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着,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兩者相持不下,通過外交談判,楚國答應遵守諸侯的本分,恢復向周天子納貢。於是齊桓公和各小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互相結盟,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7] 

鮑叔牙晚年稱相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將死,齊桓公想要將相國位傳給鮑叔牙,但管仲認為太過他剛直容易得罪主上。 [8]  所以齊桓公讓公孫隰朋稱相。一月後,公孫隰朋逝世,齊桓公堅持讓鮑叔牙稱相,鮑叔牙説稱相可以,但是必須辭去易牙開方豎刁三人。齊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時間過後,齊桓公想念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又把他們徵召回來。不久,鮑叔牙因此抑鬱而終。鮑叔牙死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 [9] 

鮑叔牙主要成就

鮑叔牙成就綜述

在鮑叔牙的協助下,在齊國順利實行了他的治國之道。使齊國迅速由亂轉治,由弱變強,齊桓公也成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鮑叔牙政治成就

知人善用
鮑叔牙在為齊桓公奪得王位後,拒絕了相位,並推薦了管仲,稱只有管仲能讓齊桓公稱霸,讓管仲稱相,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
鮑叔牙為大諫,考察官吏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曼子考察非官吏和種田者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當中表現好的人,委派國子管理訟獄,隰朋管理東方各國的事務,賓胥無管理西方各國的事務,弗鄭管理住宅。 [10] 
在管仲死後,鮑叔牙堅持讓齊桓公辭退豎刁、易牙、開方三個奸臣,齊桓公未聽,果然使齊國由盛轉衰。
官吏選拔
鮑叔牙管理大夫的選拔,對於勸勉國事,有功無過的,舉為上等。從政,治績屬第二位;田野土地又多不荒廢,辦案嚴肅不驕的,屬於其次。勸勉國事,有功而亦有過;從政,雖有治績而無能力,野原又多荒廢,辦案驕傲輕忽,行此三者,屬於下等。派曼子管理貴人之子的選拔,對於外出不邪僻,居處不奢華,能友愛青年和長輩的,舉為上等;具備上述兩個條件的,屬於其次;具備一條的,屬於下等。士,立身謙恭,敬重老人、官長,交遊不失禮節,行此三者,舉為上等;具備上述兩個條件,屬於其次;具有一條,屬於下等。種田者,非常出力,順於父兄,而且多服其勞,有此三者舉為上等;有兩條的,屬於次等;具有一條,屬於下等。派高子管理工匠、商人的選拔,順於父兄,事長養老,接受任務能嚴肅對待,有此三條,舉為上等;有兩條的,屬於次等;只有一條,屬於下等。還委派國子按情節判斷刑獄。三位大夫的選拔舉薦工作做完以後,命令縣去執行。管仲要進一步與被選拔舉薦的人談話,然後上報與國君見面,終年如此,由國君舉用。 [10] 

鮑叔牙外交主張

鮑叔牙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
鮑叔牙處的時代正是列國並峙,互相征戰不休。當時在黃河下游比較活躍的大國有齊、魯、鄭、宋、衞;小國有邢、遂、譚、紀、杞。大國又分兩派,一派是鄭、齊、魯,一派是宋、衞。小國也附屬在各個大國一邊。兩派的力量以鄭、齊、魯為強。由於鄭國發生內亂,漸漸中衰,齊國慢慢強大,逐漸成了各國的霸主
此時,邊境的各族也都發展起來。北方的狄人開始南下,成為中原各國的嚴重威脅。西方的戎人也開始東進,戎國經常侵犯魯國和曹國北戎又侵犯鄭國,山戎又進攻燕國,伊洛之戎又進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蠻人也躍躍欲試,想要北上。鮑叔牙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統一中原勢力抵抗外來民族。 [11] 

鮑叔牙軼事典故

鮑叔牙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裏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説:“他哪裏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説:“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説:“管仲家裏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鮑叔牙替管仲辯護,極力掩蓋管仲的缺點,完全是為了愛惜管仲這個人才。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説;“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牙啊!”管仲和鮑叔牙就這樣結成了生死之交。 [12] 

鮑叔牙鮑魚之名

鮑叔牙説人生有兩大快事:“一為食盾魚,二為飲玲瓏。”這裏的盾魚就是鮑魚,因為鮑叔牙愛吃。所以後來人們稱盾魚為鮑魚,鮑魚之名就是這樣來的。“

鮑叔牙勿忘在莒

公元前667年,鄭國與齊國結盟,回國後,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曾在一起飲酒,飲到高興時,桓公對鮑叔説:“為什麼不給我祝酒?”鮑叔捧杯而起説:“希望您別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別忘記被綁在魯國的時候,希望甯戚別忘記車下喂牛的時候。”桓公離席再拜説:“我和兩位大夫能夠不忘記您的忠告,國家就一定沒有危險了。” [13] 

鮑叔牙推薦管仲

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齊桓公打敗公子糾,穩定局面,開始治理齊國。這個時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隨自己的師傅鮑叔牙為齊相。對此,鮑叔牙做了兩件事,一為將管仲從魯國手裏救出來;二是婉拒齊相之位,反而推薦當年差點要了齊桓公性命的管仲為齊相。鮑叔牙深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説:“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親手殺死他。”魯國新敗,只得囚送管仲回齊國。小白做了國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殺管仲。鮑叔牙先去見桓公賀喜説:“管仲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勸説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鈎可比呢?”桓公點點頭説:“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
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説:“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問:“為什麼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鮑叔牙説:“以我與管仲相比,我有五點是不如他的:寬厚仁慈,能安撫百姓,這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結於諸侯,我不如他;能給國家制定規範和禮儀,我不如他;能站在軍門前指揮練武,使將士勇氣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這五個強項,所以要是他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桓公沉吟説:“那我得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説。”叔牙搖搖頭,進言説:“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 [4] 

鮑叔牙過於剛正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了,齊桓公去慰問,説:“仲父, 你老的病不好説啦。我不能再瞞着你老啦,就直説吧。如 果病情繼續惡化,我該找誰接你的班,掌管國務?”管仲説:“你打算交給誰?”齊桓公説出了鮑叔牙的名字。管仲説:“不行。鮑叔牙為人廉潔,做清官可以,做宰相不行。能力比他低的,他不放在眼裏,誰犯錯誤,他知道了,終身不忘。他掌管國務,不當和事佬,上不討好君心,下不迎合民意。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就會得罪你啦!”並讓齊桓公遠離易牙、開方、豎刁三人。鮑叔牙聽後笑説管仲説得正確,他這樣是為國不對朋友有私心。後來管仲逝世,齊桓公聽從他的遺言,讓公孫隰朋稱相。一月後,公孫隰朋逝世,齊桓公堅持讓鮑叔牙稱相,鮑叔牙説稱相可以,但是必須辭去易牙、開方、豎刁三人。齊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時間過後,齊桓公想念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又把他們徵召回來。不久,鮑叔牙因此抑鬱而終。 [8] 

鮑叔牙史籍記載

左傳 [14] 
史記·管晏列傳》 [15] 
莊子·雜篇·徐無鬼》 [16] 
列子·力命》 [17] 
管子·匡君小匡》 [18] 

鮑叔牙親屬成員

父:鮑敬叔
曾孫:鮑牽

鮑叔牙人物評價

鮑叔牙總體評價

鮑叔牙推薦管仲做了齊國的相國,自己甘心情願地在他的領導下為官做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國家棒祿,後世有十餘代在齊國有封邑、任大夫之職。鮑叔牙能夠識才薦賢不妒,謙和愛國忠君。

鮑叔牙歷代評價

齊國名臣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 [19] 
儒家思想家孔子:“齊有鮑叔.……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20] 
墨家思想家墨子:“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21] 
西晉文學家夏侯湛:“鮑子愔愔,式昭德音,綢繆敬叔,二人同心,厥芳猶蘭,其堅如金,遙遙景跡,君子攸欽。” [22] 
西晉詩人陶淵明:“知人未易,相知實難。談美初交,利乘歲寒。管生稱心,鮑叔必安。奇情雙亮,令名俱完。” [23] 
唐朝詩人李白:“鮑生薦夷吾,一舉置齊相。斯人無良朋,豈有青雲望。臨財不苟取,推分固辭讓。後人稱其賢,英風邈難尚。” [24] 
唐朝詩人杜甫:“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25] 
唐朝詩人高適:“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世人不解結交者,唯重黃金不重人。黃金雖多有盡時,結交一成無竭期。君不見管仲與鮑叔,至今留名名不移。”
唐朝詩人元稹:“榮辱身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雷陳。唯應鮑叔猶憐我,自保曾參不殺人。”
北宋文學家周敦頤:“言理不可求,吾將訊蒼蒼。草木被春華,隨風散芳香。才高未為福,名大或不祥。煌煌太史公,逸氣橫八方。瑞麟出非時,巷伯終見戕。晏嬰不可作,鮑叔遙相望。發憤著春秋,掩奪日月光。文章誠可傳,毀辱庸何傷。” [26]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昔鮑叔之於管仲,子皮之於子產,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賢而下之,授以國政,孔子美之。” [27] 
北宋史學家曾鞏:“雲中一點鮑山青,東望能令兩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朝,山前哪得叔牙城。”
南宋思想家葉適:“鮑叔,管仲友也,鮑卑而管貴,美在叔也。” [28]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夷吾負大器,鮑子早相知。初釋堂阜縛,便為齊國基。鋪張政就日,羽翼霸成時。一舉三賢萃,桓公大可奇。” [29] 

鮑叔牙後世紀念

墓址
鮑叔牙墓
鮑叔牙墓(3張)
鮑叔牙墓,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濟鋼新村內,是濟南市政府於1995年12月20日公佈的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鮑叔牙墓共有兩層,均用採自鮑山的山石鋪砌地面。第一層東側立一石碑,上書“鮑叔牙墓”。墓上下兩層之間的台階正中間,有一“雙龍戲珠”石雕。圓形封土堆位於該墓第二層正中,直徑約10餘米,高約4.5米,長滿了雜草。墓前有石碑一尊,上書“齊大夫鮑叔牙墓”。碑前有石供桌,左右各自分立一隻石刻狻猊。石碑的背面有關鮑叔牙的簡介説明。 [30] 

鮑叔牙人物爭議

據泰安市人民政府官網記載為魯國平陽(今山東省新泰市汶南鎮鮑莊) [31]  人;據新浪網報道,為潁上人(晉張處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鮑叔牙並潁上人。”) [32] 
參考資料
  • 1.    《管子·匡君大匡》: 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使鮑叔傅小白,…… 鮑叔許諾。乃出奉令,邀傅小白。鮑叔謂管仲曰:“何行?”管仲曰;“為人臣者,不盡力於君則不親信,不親信則言不聽,言不聽則社稷不定。大事君者無二心。”鮑叔許諾。
  • 2.    《左傳·莊公八年》: 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初,襄公立,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亂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
  • 3.    《左傳·莊公九年》: 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仇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於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乃堂阜而税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傒,使相可也。」公從之。
  • 4.    《管子》管仲對曰:“未可。治內者未具也,為外者未備也。”故使鮑叔牙為大諫,王子城父為將,弦子旗為理,甯戚為田,隰朋為行,曹孫宿處楚,商容處宋,季勞處魯,徐開封處衞,匽尚處燕,審友處晉。
  • 5.    《左傳》夏六月,齊師、宋師次於郎。公子偃曰:“宋師不整,可敗也。宋敗,齊必還,請擊之。”公弗許。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從之。大敗宋師於乘丘。齊師乃還。
  • 6.    《左傳》齊人伐山戎。……六月,齊侯來獻戎捷。
  • 7.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於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
  • 8.    《莊子·雜篇·徐無鬼》: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於大病, 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 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鈎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 9.    《史記·管晏列傳》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 10.    《管子》:桓公使鮑叔識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識不仕與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識工賈之有善者,國子為李,隰朋為東國,賓胥無為西土,弗鄭為宅。凡仕者近宮,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職之。從諸侯欲通,吏從行者,令一人為負以車;若宿者,令人養其馬,食其委。客與有司別契,至國八契費。義數而不當,有罪。凡庶人慾通,鄉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貴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凡具吏進諸侯士而有善,觀其能之大小以為之賞,有過無罪。令鮑叔進大夫,勸國家,得之成而不悔,為上舉。從政治為次。野為原,又多不發,起訟不驕,次之。勸國家,得之成而悔;從政雖治而不能,野原又多發;起訟驕,行此三者為下。令晏子進貴人之子,出不仕,處不華,而友有少長,為上舉;得二,為次;得一,為下。士處靖,敬老與貴,交不失禮,行此三者,為上舉;得二,為次;得一,為下。耕者農農用力,應於父兄,事賢多,行此三者,為上舉;得二,為次;得一,為下。令高子進工賈,應於父兄,箏長養老,承事敬,行此三者,為上舉;得二者,為次;得一者,為下。令國子以情斷獄。三大夫既已選舉,使縣行之。管仲進而舉言,上而見之於君,以卒年君舉。管仲告鮑叔曰:“勸國家,不得成而悔,從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發,訟驕,凡三者,有罪元赦。”告晏子曰:“貴人子處華,下交,好飲食,行此三者,有罪無赦。士出入無常,不敬老而營富,行此三者,有罪無赦。耕者出入不應於父兄,用力不農,不事賢,行此三者,有罪無赦。”告國子曰:“工賈出入不應父兄,承事不敬,而違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無赦,凡於父兄無過,州里稱之,吏進之,君用之。有善無賞,有過無罰。吏不進,廉意。於父兄無過,於州里莫稱,吏進之,君用之。善,為上賞;不善,吏有罰。”君謂國子:“凡貴賤之義,入與父俱,出與師俱,上與君俱。凡三者,遇賊不死,不知賊,則無赦。斷獄,情與義易,義與祿易,易祿可無斂,有可無赦。”
  • 11.    《管子》故使鮑叔牙為大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諸侯國,莫不賓服。與諸侯飾牲為載書,以誓要於上下薦神。然後率天下定周室,大朝諸侯於陽穀。故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壘,兵不解翳,弢無弓,服無矢,寢武事,行文道,以朝天子。
  • 12.    《列子 力問》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處於齊。管夷吾事公子糾,鮑叔牙事公子小白。齊公族多寵,嫡庶並行。國人懼亂。管仲與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鮑叔奉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公孫無知作亂,齊無君,二公子爭入。管夷君與小白戰於莒道,射中小白帶鈎。小白既立,脅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鮑叔牙謂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國。”桓公曰:‘我仇也,願殺之。“鮑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魯歸之,齊鮑叔牙郊迎,釋其囚。桓公禮之,而位於高國之上,鮑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國政。號曰仲父。桓公遂霸。 管仲嘗嘆曰:“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 13.    《管子》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飲酣,桓公謂鮑叔牙曰:“闔不起為寡人壽乎?“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時也,使管子毋忘束縛在魯也,使甯戚毋忘飯牛車下也。”桓公闢席再拜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國之社稷必不危矣。”
  • 14.    左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5]
  • 15.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5]
  • 16.    莊子卷八中第二十四徐無鬼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5]
  • 17.    列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5]
  • 18.    管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5]
  • 19.    《史記·管晏列傳》
  • 20.    韓詩外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4]
  • 21.    《墨子·所染》
  • 22.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卷二十一 人部五
  • 23.    陶淵明《讀史述九章》
  • 24.    李白《陳請贈友人》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4-24]
  • 25.    貧交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4-24]
  • 26.    《永樂大典 周濂溪集》
  •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 28.    葉適.水心集:中華書局,1961
  • 29.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五回 齊召忽從主死節 管夷吾條陳伯策
  • 30.    鮑叔牙墓  .濟南日報[引用日期2016-02-18]
  • 31.    泰安市人民政府 名人文化 一代先賢鮑叔牙  .泰安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15]
  • 32.    阜陽 歷史名人何其多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12-15]
  • 33.    湖南2020高考作文題中的齊桓公、管仲、鮑叔是誰?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09-17]
  • 34.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3052頁
  • 35.    霍松林主編;徐宗文副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第1089頁
  • 36.    鮑叔牙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1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