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皇時代

鎖定
三皇時代(公元前?年-公元前3077年):是中國原始社會的一段歷史時期。其後為五帝時代
這一時期,在位的君主有:
燧人:尊稱燧皇。
②伏羲氏:尊稱人,史稱太昊,名風昊。
神農氏:即炎帝,尊稱農皇,本名:姜邙瑜;因他醫術高明,被尊為醫皇;因他視土地為生命,故被尊為地皇,前?年-前3077年在位。(按照司馬遷原話説,“三皇五帝,皆同姓而統其國,以彰其德”。姬姓是風姓後裔中的一支遷移到姬水,以水為姓,三皇五帝都出於風姓始源的八大古姓,説是同姓也沒錯)。
中文名
三皇時代
外文名
The age of Three Emperors
釋    義
中國原始社會的一段歷史時期
特    點
“以石為兵”的舊石器時代
結束時間
公元前3077年
貢 獻
燧人取火;伏羲命龍;神農農耕
時    期
中國遠古時代
拼    音
sān huáng shí dài

三皇時代簡介

根據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的新成果,結合文獻材料,對三皇五帝的時代做了比較具體的界定,認為三皇時代是“以石為兵”的新石器時代,凡神農氏以前的傳説人物,均可視為這一時代的氏族代表;
三皇時代 三皇時代
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説流傳下來,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説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三皇時代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
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
三皇時代 三皇時代

三皇時代天皇燧人氏

天皇燧人氏 天皇燧人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發現了燧人氏晚期遺址,發掘出兩種陶片,一種為夾砂深灰陶,一種為夾砂紅褐陶。經科學考證,其生產年代距今約在一萬年前。南莊頭遺址向世人公佈,早在一萬年前,華夏先祖已經能生產製作陶器,這是中華人種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物證。
燧人氏2 燧人氏2
因為燧人氏發明了人工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温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羣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娠期。作為三皇之首,尊稱燧皇的燧人氏,經過千百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鑽木取火與點石擊火兩種方法,使中華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與取火技術。由於鑽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於是人們便把發明人工取火技術之人尊之為“燧”,稱為“燧人氏”。遠古人相信燧,跟隨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為首的遠古人類氏族部落,這個氏族部落被後世形象地稱為“燧明國”。燧人氏還發明“陶文”,
創立八索準繩圭表紀曆。還發現天綱天紀太極印與太極渦旋宇宙生化模式等。

三皇時代泰皇伏羲氏與人皇女媧氏

伏羲 伏羲
伏羲:風姓,名昊,燧人氏,華胥國人。他的妻子就是媧皇女媧氏,風姓,本名風裏希”,華胥國人。女媧捏土造人,是為媧皇。
史記》中稱伏犧,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又稱青帝,是五天帝之一。傳説其生於成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伏羲是古代傳説裏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社會發展規律告訴人們,女媧和伏羲時代的民族,正好處於母親氏(部)族社會,向父系氏(部)族社會過渡的時期。處在這個時期的華夏民族,基本上是按母親的世系進行傳承的,所以就在漢文古籍中便説她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按《雲芨七籤》卷100輯《軒轅本紀》所云:“黃帝遊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注:“伏羲生於此國。”可見,傳説中的華胥,不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還是傳説時代華夏的一個國名,或者説是一個氏族、部族名。所以,誕生伏羲的華胥國,實際上就是現代民族學家們説的,實行氏族(部族)內通婚的母系氏族社會。
在這樣的母系氏族(部族)社會里,流行的是氏族內,輩分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後代。因此,傳説中的伏羲和女媧,彼此既是血親、又是連為一體的夫婦。當時的華夏,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華胥氏;同時也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他們能夠推測,或者説杜撰出其之父,乃是留下“大跡”,卻又無可追溯的“神”。
母系農耕時的早期治水
女媧 女媧
在華夏的傳説中,女媧除了摶黃土做人,繁衍人類之外,還有一項功績就是補天。從文字記載來看,女媧補天的最後目的,主要乃是“積蘆灰”、“止淫水”。
在《淮南子·覽冥訓》這則女媧補天的傳説中,女媧所斷殺的巨鰲和黑龍,其實都是被華夏認定為興風作浪、為害人民的水怪。女媧斷鰲足和殺黑龍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災。所以説,她的目的就是為了平息水災和治理水患。
女媧為補天所煉的五色石,與其説是為了補天,不如説是為了治水。對於從事農耕華夏來説,水患和水利是歷來都要首要關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蘆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媧補天的傳説所折射出來的,應該是母系氏(部)族社會時的人類,在自己女性首領帶領下,進行較大規模的“止淫水”的治水歷史。同時,這樣大規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媧時代的華夏民族,母系氏(部)族社會農耕文明的繁榮情景。
考古界在河北武安磁山地區發現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正好跟伏羲女媧氏時期相一致,屬同一歷史時期。磁山距祭祀女媧皇宮的涉縣不足百里,兩地不遠,磁山地區與中華始祖太昊伏羲在歷史上記載的地域又有着緊密聯繫,地域之間有着緊密聯繫。時間一致,文化相同。《綱鑑易知錄》記有太昊伏羲率部落逐水草而牧,最後選擇黃淮平原,居高臨水,草木豐茂的宛丘定居下來。事實説明,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在磁山生活過,創下了世界之華夏偉業。
歷史典故 伏羲與女媧
伏羲 於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在位起訖公元前7707~前7653年,立都於鳳城,年號為女皇元年(公元前7706年)。女媧是伏羲氏族鳳姓部落一位大酋長的女兒,於壬寅年(公元前7759年)出生在鳳州。她十六歲時,伏羲(史載女媧伏羲氏大酋長)以一雙精緻的狐皮為聘禮向她求婚,二人結成了夫妻。此後他們便住在了鳳州,先後生下了四個兒子,長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羅奉元年(前7724)伏羲在榆中稱帝,女媧仍留守鳳州。羅奉三年(己卯,前7722),伏羲以木星為主觀測星,以織女星為北極星,以北斗九星的斗柄——“梗河”與大角、攝提、角宿(青龍第一宿)為天下春季之始。以日表八索為定表遊表,確立勾股弦周天歷度為三百六十度。以每月為三十六日,每年為十月,每年三百六十日。以大風雨表測八方風,定八極,四時,八節。每時九十日,每節四十五日,總共三百六十日。 羅奉四年(庚辰,前7721),伏羲首設柱下史,以管理曆法和天象。首次命人在居住區外圍築牆,始為城,為都;並在城中設靈台,以為祭祀中心。首次立巫政管理制度,設官分政。以龍紀官,命大庭氏為居龍氏,主管建築;命藪魁氏為水龍氏,主管水利;命陰康氏為土龍氏,主管農牧,兼任中官黃龍氏,主管民政;命混沌氏為降龍氏,主管法律;命昊英氏為潛龍氏,負責製造甲歷;命朱襄氏為飛龍氏,負責製造書契。 羅奉五年(辛巳,前7720),伏羲以共工氏為上相,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為左監,昊英氏為右監。命慄陸氏居北,為冬官,號黑龍氏;命赫胥氏居南,為夏官,號赤龍氏;命昆吾氏居西,為秋官,號白龍氏;命葛天氏居東,為春官,號青龍氏(又稱蒼龍氏);命陰康氏居中,為中官,號黃龍氏。羅奉六年(公元前7719年)夏天,鳳州發生了大洪水。當時伏羲、女媧都住在鳳州,他們組織族人乘葫蘆舟逃亡到秦嶺的太白山下。後來,他們在太白族人的幫助下又重建家園。羅奉十二年(公元前7713年),她與伏羲帶部分族人遷居於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濟源),在那裏開闢新的領地。羅奉十五年(公元前7710年),伏羲封女媧於汝陽(今河南洛陽汝陽),統領中州。羅奉十八年(公元前7707年)伏羲去世,女媧被氏族聯盟推舉為帝,建都於汝陽,帝號女皇,以乙未年(公元前7706年)為女皇元年。就在這一年,女媧五十三歲。女媧繼位後,對執政的一些官員進行了部分調整:
封上相中央氏於沁水流域,居沁陽(今河南焦作)。
封下相柏皇氏於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濟源)。
命共工氏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許昌),主造書契。
命昊英氏為歷官,居伊水鳴皋(今河南洛陽嵩縣),主修甲歷。
命慄陸氏居於西華及慄廣之野(今河南夏邑),負責水利建設。
命驪連氏於驪山(今陝西西安臨潼)、葛天氏於長葛(今河南許昌長葛)、陰康氏於太康(今河南周口太康),共同主管農業生產。
命金提氏於桐柏太白頂(今河南南陽桐柏),主管化俗。
命烏明氏於東明(今山東菏澤東明),主管建福。
命視默氏於犬丘(今陝西興平),主管災惡。
命紀通氏、仲起氏、陽侯氏、宿沙氏四族為中官土正。紀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濟源),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東日照),主管海陸;陽侯氏居陽穀(今山東聊城),主管江湖;宿沙氏居東平(今山東泰安),主管海鹽。
命春官羲仲為木正,居青丘(今河北滄州青縣)。夏官羲叔為火正,居陳留(今河南開封);秋官和仲為金正,居秦嶺太白山(今陝西寶雞太白);冬官和叔為水正,居龜蒙山(今山東臨沂平邑)。另外封尊盧氏於鴻盧水(今河南三門峽盧氏);混沌氏於昆吾屯留(今山西長治);大庭氏於具茨山(今河南新鄭);有巢氏於朝城(今陝西渭南大荔朝邑鎮);無懷氏於裴城(今河南駐馬店遂平)。
女媧 女媧
女皇二年(公元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聽命於女媧,欲自立為帝,女媧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這是中國遠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羣體戰爭。雙方大戰的結局是共工氏失敗,率部族西奔,怒而襲擊祭天聖地不周山(今甘肅蘭州榆中),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頂,砍倒了天齊建木,割斷了八索準繩,定表向東南傾斜,表繩斷絕,八維失準,象徵王權的祭天中心遭到了嚴重破壞。女媧又命驪連氏率族人與祝融氏族聯合攻打共工氏,將共工氏一族趕往祁連山以北。由於天齊表木遭到破壞,天象觀察和天氣變化的預測都不能正常進行;結果這年夏天大洪水來臨,人們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被突然而來的洪水吞沒,許多族人都葬身於大洪水中。當時女媧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倖免。她立刻組織族人砍伐樹木,綁制簡易木排,下水營救被困的人。他們奮戰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數百名青年男女,這些獲救的青年都向她磕頭致謝,尊稱她為聖母。女媧率族人與洪水搏鬥的這段歷史,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逐漸被神化了,被演繹成了神話故事。
女皇十年(公元前7697年),女媧宣佈廢除舊的羣婚制度,施行以女人為主體的對偶婚姻。家庭也由原來的羣體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為主體的獨立家庭。不過這種家庭並不穩定,因為對偶婚是女人娶男人為夫,被娶來的男人在家庭中沒有任何地位,除了勞動和與妻子過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沒有絲毫權力。妻子隨時可以把丈夫趕出去,再與外族團其他男子成婚。這種婚姻多則數月,少則幾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極少。因此,對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會有幾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當幾次或幾十次丈夫,但當他們年老體衰時,就會被趕回本族團,依靠自己的外甥女來養老送終。
生於公元前7593年的伏羲氏太昊(公元前7569年——公元前7527年)繼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大汶口)出生。太昊是純血緣伏羲氏族傳人,他的祖輩是三任帝嬟移,母輩是四任帝師嬟。太昊生於師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純血緣伏羲氏族的一位絕頂聰明的男子。當時的社會制度是以女人為尊,男人從屬於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長多數都是女人。只有極少數出類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資格被選為部落首領。太昊就是其中一個。
公元前7569年,第四任帝師嬟病死於宮中。師嬟去世後,族人推薦他繼帝位,以癸丑年(前7568)為太昊元年。
太昊娶五世女媧氏女子為妻,生有四子。長子名重,次子名該,三子名修,四子名熙。這四個兒子後來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執政時,提升葛天氏後裔為木正句芒為天棟勾陳柱下史總官,拜為上相。改任長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職,主東方木星,龍星的觀測。因為人們習慣於稱木正為勾芒,便把重稱作勾芒。此後“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職的代名詞。太昊任命次子該為金正,號蓐收,又稱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觀測。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共主北方水星,號為玄冥,負責北方辰星的觀測 [1] 
太昊是伏羲女媧氏族大部落政權的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史書上曾留有許多記錄,但由於天災人禍的損毀,保留下來的很少,我們也只能從史書的引文和考古中獲得少量的信息。
太昊在位執政虛記四十三年,卒於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終年六十七歲。遺體葬在宛丘太昊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城北),尊號白帝、或稱帝太昊。太昊執政時期除繼承了先祖伏羲所創造的八卦外,還有了許多新的發明和創造:
一是進行農田改革,放水澆田,史稱“畎田”。當時氣候多雨,洪水不斷氾濫,黃河水攜帶着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沖積着下游窪地,形成大面積的平原。當時人們稱這種河水沖積形成的平原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時期發明的“畎田”就是在這些平原上開溝挖渠,既可以灌溉農田,又可排泄洪澇,是農業文明的大發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後被周邊氏族稱之為畎夷。
二是對大風雨表的改革,太昊以前的大風雨表為木質,稱木主,極易損毀。太昊改用石主為碑,以象髀骨,樹立測試風雨的山碑天齊石主。又稱石晷。
三是發明草編織物——蓑衣。當時的氣候晴天少陰雨多,夏季裏更是經常陰雨連綿,麻類織成的衣物不利於田間勞作和漁獵。這時候,民間發明了用草和樹皮編成的防雨工具,稱作蓑衣,以適應當時的惡劣天氣。後來,人們便把這項發明歸功於太昊了。傳説伏羲氏還發明“十天干”十二地支。
[2]  史載,中國從人皇(伏羲女媧氏)開始至黃帝政權結束共分為“十紀”:一是“九頭紀”,即伏羲女媧時期的兄弟九人執政。二是“五龍紀”,有兄弟五人分而為政,名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三是“攝提紀”,共五十九姓治天下。四是“合雒紀”,以三姓治天下。五是“連通紀”,以六姓治天下。六是“敍命紀”,以四姓治天下。七是“循蜚紀”。八是“因提紀”。九是“禪通紀”。十是“疏仡紀”。自“九頭紀”至“敍命紀”,共傳八十三個政權(83位大氏族酋長帝)。
“循蜚紀”,以昊英氏、有巢氏與葛天氏為主,人們開始造巢農耕。“因提紀”,以陰康神農氏與無懷神農氏為主。“禪通紀”終於炎帝神農氏。“疏仡紀”則始於黃帝軒轅氏。

三皇時代地皇神農氏

地皇神農氏 地皇神農氏
地皇神農氏姬姓,名年或石年,尊稱炎帝石年河南焦作人。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這跟神農氏時期相一致。
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到父系社會早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與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説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趨增多並佔據統治地位;“灰坑葬”説明非自由民(奴隸)的存在。體現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圖,以及表現“貴族的感情”的遺蹟、遺物,則是父權與君主(世襲酋長)統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種種跡象表明,中原地區在仰韶文化早期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中期則普遍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三皇時代歷史典故

規辛(公元前5919——前5847年),女,姓風,名規辛,號昊英氏。於公元前5883年在昊城(今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西南英豪鎮)出生,立都於遂平(今河南駐馬店市遂平縣)。為中原黃河流域大氏族聯盟時代第84任帝。屬於伏羲女媧大氏族昊英氏執政的首任酋長帝。在混沌氏帝茜河的晚年,天下大旱。各個部落因旱災發生了混亂,昊英氏規辛則領導本部落民眾引水澆田,照樣秋收豐富。公元前5884年冬天,帝茜河病逝。在當時的社會性質是原始共產制,酋長帝茜河的陵墓和普通的平民一樣,沒有奢華的宮殿,是極為簡陋的墳墓。茜河死後,大氏族聯盟各部落酋長聯合罷免了混沌氏的執政權,推舉酋長規辛為帝。規辛繼位時,帝都象城旱情極為嚴重,部落無法生存下去。規辛和大臣們及各部落大酋長商議決定把帝都遷回大湖的遂城(今宿鴨湖),遂城曾是大伏羲氏族柏皇氏首任帝伏顯所建的帝都。
隨後的金烏(公元前5876——前5803年)繼位,女,姓風,名金烏,號昊英氏 [3]  。中國大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政權的第85任帝。在位起訖:公元前5846——前5803年。年號為金烏元年(乙未,前5846)。金烏執政時期,社會秩序良好;各部落之間團結互助;人們的生活環境良好。金烏晚年時,本部落推選優秀青年掮師為帝位繼承人。掮師是男青年,姓風,名掮師,號昊英氏。公元前5722年,中原大氏族聯盟政權選定掮師為第86任帝。掮師在位執政虛記四十一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卒於掮師四十年(戊午,前5763),享年七十二歲。遺體葬在遂城南伏羲帝陵,尊號帝掮師。
規辛 規辛
掮師死後,大氏族聯盟各部落大酋長聯合推舉純血緣伏羲氏的大酋長雪河為帝。
在昊英氏統治後期,居住在古黃河下游一帶的有巢氏因懂得造巢 [4]  (以避蟲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實,故號有巢氏,亦曰大巢氏 [5]  。)並催進生產力,逐步成為聯盟的大氏族 [6]  。公元前5721年,帝雪河去世,汝信繼位。汝信,姓風,女,號有巢氏。(生於帝雪河十三年(辛未,前5750),卒於(己卯,前5682),享年六十九歲),出生在有巢氏部落的政治活動中心—巢邑(巢城)(今安徽六安市壽縣華祖鄉),在帝都遂城稱帝。以庚子年為汝信元年,為中原大氏族聯盟伏羲女媧氏政權的第88任帝,暨大伏羲氏風姓有巢氏執政的首任酋長帝。有巢氏是大伏羲氏族的一個重要部落分支,因該部落所居住的巢城一帶為人類先祖有巢氏的發祥地,以有巢氏為族號。有巢氏的先祖為燧人氏北方的一個分支,初為遊牧部落,主要活動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帶。後來南下定居於今安徽壽縣華祖鄉一帶,以農業和漁業為主。汝信初為有巢氏的大酋長,因其政績突出被伏羲女媧政權87任帝雪河召入帝都輔佐朝政。
羅秦(約公元前5711——前5649年),男,姓風,號有巢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政權的第89任帝,大伏羲氏族風姓有巢氏執政的二任帝。在位起訖:公元前5682——前5649年。汝信十一年(庚戌,公元前5711年),羅秦出生在有巢氏部落的政治活動中心巢城。羅秦從小便聰明能幹、多才多藝,深得其姨母有巢氏汝信的寵愛。當時,一些族人建議女子河曲為帝位繼承人。按照祖宗慣例,帝主要由女性來擔任。而且河曲有勇有謀,也有領導才能,推選河曲為帝位繼承人最為恰當不過。但是大家的建議卻遭到了帝汝信的反對,帝汝信最終選擇羅秦。汝信四十年(己卯,公元前5682年),有巢氏首任帝汝信卒,羅秦繼位稱帝,依然立都泌陽(今河南駐馬店市西泌陽縣泌水鎮)。羅秦執政早期還算不錯,然而到了晚期,卻倚重葛天氏大酋長風誥為執政大臣。風誥是個很有野心的人,覬覦帝位多年,廣交各部落頭領並以收買人心。帝羅秦執政的最後幾年,風誥竟然聯絡大氏族聯盟中一百多個小國(部落)的酋長對羅秦欲立本部落晚輩為聯盟接班人的事進行強烈抗議,使得羅秦任命沒能如願。其實大氏族聯盟的權力已操縱在風誥手中,葛天氏登上舞台。
羅秦三十三年(壬子,公元前5649年),年63歲的帝羅秦卒,其遺體葬在卧牛山伏羲帝陵(今河南駐馬店市泌陽縣東南)。葛天氏大酋長風誥繼位。

三皇時代考古考證

炎帝 炎帝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和縣猿人遺址、銀山智人遺址和凌家灘遺址相繼發現,巢湖流域被公認為是古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打破了長江和巢湖流域被認為不可能是人類發源地的歷史論斷。距今約30萬年的和縣猿人、約20萬年的銀山智人和5500年~5300年凌家灘遺址,印記了人類祖先從猿人到智人,再到現代人的進化歷史,展示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期人類創造的古代文明,包括有巢氏所開拓的原始時代由穴居進入巢居的文明時代。而凌家灘遺址自1985年被發現,經過文物考古部門的五次大規模發掘。經遙感測定,凌家灘遺址的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發現了大型祭祀,紅陶塊砌成水井和建築遺蹟,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證,凌家灘遺址是已存在政、軍、神三權的有巢氏聚落中心。
有巢氏時代就開始母系社會逐步向父系社會轉變,男性作為強大的勞動力和智慧領導力逐步體現出來。同時,中原農耕文化進一步發展,神農氏被大氏族聯盟各部落大酋長們所推崇。 [7] 
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 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2. 市廛,首闢市場。據《周易·繫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3. 治麻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愚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4. 五絃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5. 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衞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6. 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衞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神農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神農氏是中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中醫藥,教民製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神農氏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神農氏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脱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神農氏的諸多事蹟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穀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在遠古傳説中的神農氏也稱太陽神、“藥王”、“五穀王”、“五穀先帝”、"神龍"等。
由母系社會逐步向父系社會轉變過程中衍生許多氏族姓氏。如有巨靈氏(鉅靈氏)、九頭氏、居方氏、句強氏、礁明氏、涿先氏、鈎陳氏、黃神氏(提挺氏)、巨神氏、犁靈氏、大隗氏、鬼騩氏、弇茲氏、泰逢氏、冉相氏、蓋盈氏、大敦氏、雲陽氏、巫常氏、緇衣氏泰壹氏(著名的有東皇泰一)、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皇次氏、豗鬼氏、渾敦氏、東户氏、皇覃氏(通姓氏、離光氏)、啓統氏、吉夷氏、幾渠氏、豨韋氏、大巢氏(有巢氏、庸成氏、西陵氏、有姺氏、燧人氏、伊耆氏、仇夷氏、握登氏、弇茲氏、司城氏、金提氏、烏明氏、視默氏、紀通氏、宿沙氏、仲起氏、有邰氏、陽候氏、雷澤氏、盤瓠氏、俞附氏、東扈氏、少西氏、魁隗氏、倉頡氏、華陽氏、青陽氏、容成氏陳豐氏、驪畜氏、句望氏、脩魚氏、窮桑氏、終黎氏、白冥氏、有易氏斟尋氏、斟戈氏、共工氏、祝融氏、陰康氏、女媧氏、無懷氏葛天氏、混沌氏、驪連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有虞氏赫胥氏尊盧氏(宗盧氏)、祝和氏、昊英氏神農氏(朱襄氏,也叫烈山氏)、方雷氏有莘氏有仍氏有鬲氏、有繒氏、封稀氏、有蘇氏、有窮氏(著名的有後羿)、有扈氏、有嬌氏、有崇氏有男氏蜀山氏、四川盤地的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華東地區的塗山氏防風氏等等。她們一般以地方或格物性質來命名所在的氏族羣名。也可看出當時各部氏族內已有嚴密組織架構。在歷史長河中,神農氏的農耕文化與彩陶工藝體現遠古中華文化發展趨勢,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奠基人。
三皇時代 三皇時代
三皇之前,氏不是普通人隨便享用的。它是由上級(女性族長)給下級貴族身份的標誌。隨着更多男性在社會上有更多作用與地位,附於“男子稱氏”,也是母系社會的附屬品稱。其中又以祝融氏、陰康氏、無懷氏、葛天氏、慄陸氏、混沌氏、驪連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伏羲氏、赫胥氏、尊盧氏 [8]  、昊英氏、有虞氏、神農氏等世稱“大氏族”為領導氏族,並衍生中國上古九大母系姓氏:、嬴。按史記所載,遠古大氏族帝王世系演易漸變圖:女媧伏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華胥氏----﹥尊盧氏-----﹥混沌氏-----﹥昊英氏(約公元前5803年)-----﹥有巢(神農氏)-----朱襄(神農氏)-----﹥葛天(神農氏)-----﹥陰康氏-----﹥無懷氏-----﹥炎帝(神農氏)-----﹥五帝時代

三皇時代在位首領

這一時期,在位部落首領部落聯盟首領有:
燧人氏:尊稱天皇
華胥氏:簡稱華胥
伏羲氏:尊稱泰皇。
女媧氏:尊稱媧皇,即“風后”。
神農氏:尊稱地皇,即炎帝

三皇時代相關記載

(1)伏羲、神農、黃帝。《周禮·春官·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注:“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孔穎達疏:“《三墳》,三皇時書。”按,孔安國《書序》雲:“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莊子·天運》:“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成玄英疏:“三皇者,伏羲、神農、黃帝也。”
(2)伏羲、神農女媧。《呂氏春秋·用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高誘注:“三皇,伏羲、神農、女媧也。”
(3)伏羲、神農、燧人。漢班固《白虎通·號》:“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
(4)伏羲、神農、祝融。漢班固《白虎通·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
(5)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6)天皇、地皇、人皇。《藝文類聚》卷十一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長天下也。”
參考資料
  • 1.    姓氏溯源:女媧姓 出自女媧氏  .學科網[引用日期2018-11-07]
  • 2.    《史記·三皇本紀》之泰皇
  • 3.    《商君書·畫策》:“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
  • 4.    《莊子·盜蹠(zhi)》曰:“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 5.    《韓非子·五蠹du》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羣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 6.    《太平御覽》卷78引《遁甲開山圖》雲:“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鳳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
  • 7.    《六韜·大明》帝系記為:“柏皇氏、慄陸氏、黎連氏、宗盧氏、祝融氏、庸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
  • 8.    《金樓子*卷一興王篇 》 作者: 蕭繹(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