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氏族

(原始社會中人類社會羣體)

鎖定
氏族是原始社會基本的、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是人類最早的羣體,產生於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之交的原始社會,由同一血緣關係的成員組成。氏族公社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最早的生產組織和社會單位。 [1] 
母系氏族產生於原始社會人類由原始羣轉化為氏族組織的初期。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子女屬於母方氏族成員,世系按母方計算,婦女在氏族裏受到普遍尊敬,成為氏族社會的中心。
原始社會發展到新石器時代末期 [2]  ,父系氏族開始 [2]  取代母系氏族,子女由母方氏族成員變成父方氏族成員,子女的血統、世系也按父系計算,實行子女承襲父方財產的新的繼承製度,丈夫在家庭中居於統治地位。
中文名
氏族
外文名
gens
別    名
氏族社會
定    義
原始社會基本的、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
分    類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氏族氏族的成因和變遷

氏族是原始社會中為了生存,以血緣關係結合的人類社會羣體,其成員一般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他們往往用一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氏族的圖騰標記。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規定。早期是氏族內婚配,但禁止長輩與晚輩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間的婚配,甚至禁止與母方最遠的旁系親屬婚配,後期則是氏族間聯姻,也可能有搶親。氏族成員的地位平等,集體勞動,平均分配,財產共享。公共事務由氏族首領管理,重大事務由氏族成員組成的氏族會議決定。氏族社會先後經過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大約在銅石並用時代由於私有制的發展而解體。
氏族是原始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社會組織經濟組織基本單位。氏族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主要特徵是:靠血緣紐帶維繫;生產資料歸氏族公有,成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公共事務由選舉出的氏族長管理,重大問題血親復仇、收容養子等)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在共同經濟生活的基礎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語言、習慣和原始的宗教信仰。幾個氏族可以聯合為部落;氏族人口繁殖後,可以分化為多個氏族;氏族人口鋭減後,也可能併入、依附其他氏族。

氏族歷史發展階段

氏族經歷母權制父權制兩個發展階段。母權制是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和早期羣婚制的必然產物。在這種制度下,人們無法確定孩子的父親,只知道孩子的母親;婦女管理家務,在經濟生活中起着主導的作用,她們在氏族中居於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物歸母系血緣親族繼承。
隨着農牧業的發展和羣婚制向對偶婚制的過渡,男子在經濟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人們可以確切知道孩子的父親,世系改按父系計算,財物改由父系血緣親族繼承,男子成為維繫氏族的中心,母權制遂被父權制所代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