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市場

(基本概念)

鎖定
市場(market)是各方參與交換的多種系統,機構,程序,法律強化和基礎設施之一。儘管各方可以通過易貨交換貨物和服務,但大多數市場依賴賣方提供貨物或服務(包括勞力)來換取買方的錢。可以説,市場是商品和服務價格建立的過程。市場促進貿易並促成社會中的資源分配。市場允許任何可交易項目進行評估和定價。市場或多或少自發地出現,或者可以通過人際互動刻意地構建,以便交換服務和商品的權利(比如所有權)。市場通常取代禮品經濟,通常通過規則和習俗(如攤位費,競爭性定價,出售貨物來源,當地農產品或股票登記)和軍事或警察威脅,如果這些規則被破壞。
市場可能因所銷售的產品(貨物服務)或因素(勞動力資本),產品差異化,交換所在地,購買者針對性,持續時間,銷售流程,政府監管,税收,補貼,最低工資,價格上限,交易合法性,流動性,投機強度,規模,集中度,交易不對稱性,相對價格,波動性和地域延伸。市場的地理邊界可能差異很大,例如單一建築中的食品市場,當地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整個國家的消費市場,或同一規則適用的國際貿易集團的經濟始終。市場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鑽石貿易。國家經濟也可以分為發達市場或發展中市場。
市場泛指商品交換的領域。如國際市場、國內市場、農村市場等。
中文名
市場
外文名
market
起    源
古時人類
類    型
場所
用    途
交易

市場發展歷史

市場原始社會

陝西武功縣是中華農耕文明始祖后稷的故里,相傳上古時期每年春季,后稷在教稼台前教農稼穡,授民於農耕技術。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七,四方百姓聚合漆水河東河灘教稼台下,紛紛帶來各自的收穫以答謝后稷,並開始以物易物,中國最早的市場即發端於此。 [1] 
周易·繫辭》就市場的起源寫道:“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説:“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此立市始。”這兩種説法都認為原始市場是從神農氏的時代開始出現的。但神農是傳説中的上古帝王,不一定實有其人。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國古代社會進入農業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發展後,先民們就開始有了少量剩餘產品可以交換,因而產生了原始市場。
原始市場有:市井。“市”在古代也稱作“市井”。這是因為最初的交易都是在井邊進行的。《史記正義》寫道:“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賣,因成市,故日‘市井’。”古時在尚未修建正式市場之前,常是“因井為市”的。這樣作有兩點好處,一是解決商人、牲畜用水之便,二是可以洗滌商品。《風俗通》雲:“於井上洗滌,令香潔。”後來,陝西省城鎮附近,均設有井讓商人飲馬之用。古時的這一遺風一直延續了下來。直到解放前,仍能在鄉鎮中見到。“市井”一詞也一直沿用至今。

市場周朝

周朝的正式市場中,每日的交易活動分三次舉行:“朝市”在早晨,“大市”在午後,“夕市”在傍晚。參加夕市貿易的,都是小商小販。市場設有門。進入市門交易,叫“市入”,市入之時,有小吏執鞭守於門口,以維護市入秩序。市場的各個貿易地點,叫作“肆”。同一市場中,按照不同的經營品種,設若干個肆。市內設有存儲貨物的屋舍,叫“廛”,也就是後世的棧房。廛都是官府建造的,所以商人存入商品必須納税,叫“廛布”(布,貨幣)。貿易時用的券契,叫“質劑”。其中長券叫“質”,用來購買牛馬等商品。短券叫“劑”,用以購置兵器及珍異之物。大市使用“質”,小市則用“劑”。市場官員發表的命令,叫“市令”。商人必須遵守市令,否則會遭到處罰。處罰的方式之一是罰款,叫“罰市”。市場既是商品交易的處所,也是政府處決罪犯的刑場。劊子手殺死罪犯後,將其屍體橫陳示眾,叫作“棄市”。市場是“市井小人”的活動場所,又是刑場,所以政府不準達官貴人隨便進入市場。進入者要遭受處罰。《周禮·地官》寫道:“夫人過市,罰一幕;世子過市,罰一帟;命夫過市,罰一蓋;命婦過市,罰一帷。”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別尊卑”(鄭康成語),也就是為了維護這些人的身份。市井(漢代畫像石墓本)

市場兩漢時期

西漢時,全國有六大商業城市,而以國都長安為首。它依靠水陸商路的便利與全國其它著名商市,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聯繫,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商業網。司馬遷説:“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以想見,長安城更是財富集中,物質殷闐。長安的商業區,主要分佈在九市。其中有名可考的有七市,即西市、柳市、東市、孝裏市、直市(因物價無二,故以“直市”為名)、交門市、交道亭市。九市平面皆為方形。各方266步。諸市都建有圍牆,叫“闐”,其門稱為“A”。市內有十字形通道,叫作“隧”。隧兩側是“列肆”,也叫“市列”,即陳列商品的建築物。肆分別成行,井然有序。列肆的後面,挨着市牆,建有堆放貨物的店,叫做“邸舍”,就是周朝的“廛”。商人們只要是在市中營業的,都要登記入冊,叫作“市籍”。取得市籍的人,得向官府繳納“市租”。市的管理機構設在“旗亭”(也叫“市樓”)上。從東漢張衡《西京賦》描寫的“郭開九市,通闃帶闃。旗亭五重,俯察百隧”的情形看,九市的建築都很壯觀。
《史記·貨殖列傳》載,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商品有以下幾類:一、農產品,有糧食、新鮮蔬菜(如韭菜、姜)、乾菜等;二、林產品,有原木、竹竿、木柴、水果(如橘及山野雜果)、乾果(慄)等;三、畜產品,有牛、羊、豬肉、牛皮、羊皮、豬皮、牲畜的角和筋;四、漁業產品,有鮮魚、大幹魚、小雜魚;五、副業產品,有豆醬、酒、漿(酸性飲料)、帛、絮(絲棉)、毛織品、狐皮等;六、手工業產品,如牛車、軺車、漆器、銅器、鐵器、旃席、木器等;七、礦產品,如丹砂。此外,還有作為勞動力被買賣的奴婢。《鹽鐵論·散不足》列舉了長安市上許多熟食的名目:楊豚韭卵、狗膪馬腹、煎魚切肝、羊淹雞寒、擱馬酪酒、蹇捕胃脯,靦羔豆賜、彀膠雁羹、自鮑甘瓠、熱粱和炙。長安市中還有算卦先生賣卜。《史記·日者列傳》中,記載了西漢初年,賈誼等人去東市走訪賣卜者司馬季主的故事。市肆又是行刑之處。
據《漢書》記載,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身穿朝衣被斬於東市,“父母妻子同產(同母兄弟)無少長皆棄市”。後來,“東市朝衣”成為典故,專指大臣之被殺戮。除了九市以外,長安還有一些比較小的市場。例如,太學諸生於每月朔望時,在太學附近的槐樹林中聚會,交易各人帶來的本郡物產及經傳、書籍、笙磬樂器等,叫“槐市”。關中一帶,通過經商致富的人很多。有些是憑放高利貸或囤積居奇發財的,也有靠賣漿、賣胃脯暴富的。當時民諺雲:“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在以商致富的社會風氣誘使下,不少農民離開田地,來到城市做生意。形成了“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熟而貨有餘”的反常現象。兩漢期間,橫貫歐洲和東亞的“絲稠之路”逐漸暢通。外國貢使和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長安。他們帶來自己的特產,換取中國的貨物,這些人都住在長安藁街的蠻夷邸。蠻夷邸歸屬一個外交兼商務的大官,即大鴻臚掌管。

市場宋代

1.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城郊和鄉村“草食”更加普遍。
3.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四大商業名鎮。

市場新中國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全面深化改革肩負新使命的歷史時刻,只有正確發揮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成為善於駕馭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行家裏手,自如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 

市場市場特點

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產物,哪裏有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哪裏就有市場。
決定市場規模和容量的三要素:購買者,購買力,購買慾望。
同時,市場在其發育和壯大過程中,也推動着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通過信息反饋,直接影響着人們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上市時間、產品銷售狀況等。聯結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供、銷各方,為產、供、銷各方提供交換場所、交換時間和其他交換條件,以此實現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經濟利益。

市場自發性

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實際上就是根據價格的漲落決定自己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因此,價值規律的第一個作用,即自發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在各部門的分配、對資源合理配置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使一些個人或企業由於對全身的利益的過分追求而產生不正當的行為,比如生產和銷售偽劣產品;欺行霸市,擾亂市場秩序;一切向錢看,不講職業道德等。而且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還容易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兩極分化,由此而產生的矛盾將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市場盲目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參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領域從事經營,單個生產者和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他進行經營決策時,也就是僅僅觀察市場上什麼價格高、有厚利可圖,並據此決定生產、經營什麼,這顯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種盲目性往往會使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必然會造成經濟波動和資源浪費。

市場滯後性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即經濟活動參加者是在某種商品供求不平衡導致價格上漲或下跌後才作出擴大或減少這種商品供減的決定的。這樣,從供求不平衡—價格變化—作出決定—到實現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個長短不同的過程,有一定的時間差。也就是説,市場雖有及時、靈敏的特點,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長期趨勢。當人們競爭相為追求市場上的高價而生產某一產品時,該商品的社會需求可能已經達到飽和點,而商品生產者卻還在那裏繼續大量生產,只是到了滯銷引起價格下跌後,才恍然大悟。

市場類型

根據市場上競爭和壟斷的關係,市場類型可以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壟斷市場以及完全壟斷市場。 [3] 

市場完全競爭市場

舊工藝品市場 舊工藝品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指市場上只有競爭因素而一點壟斷因素都沒有的市場,但在實際生活中很難找到完全意義上的完全競爭市場,只有無限接近的完全競爭市場 [3] 

市場壟斷競爭市場

百科x混知:圖解各類市場
百科x混知:圖解各類市場(4張)
壟斷競爭市場屬於壟斷和競爭因素並存但競爭因素更多一些的市場,這類市場在實際生活中無限接近的例如零售業 [3] 

市場寡頭壟斷市場

寡頭壟斷市場也屬於壟斷和競爭因素並存但壟斷因素更多一些的市場,這類市場比較典型的廠商如汽車、飛機、石油、通信等等行業 [3] 

市場完全壟斷市場

完全壟斷市場即市場上由唯一的廠商壟斷整個行業而沒有其他廠商和其競爭的市場 [3] 

市場功能

市場的功能通常表現為以下幾個主面:(1)資源配置功能:通過優勝劣汰,使有限的資源集中到較先進的企業和經營者手中,從而達到合理配置。 (2)平衡供求的功能:價格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如果市場商品供大於求,商品價格會下跌,經營者會削減生產規模,降低產出水平;如果市場商品供小於求,商品價格會上漲,企業會增加投資,提高產出水平,如此循環,最終達到商品供求平衡。(3)利益調節功能: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導致資金和勞動力會自發地從效益差的部門退出而湧入效益好的部門。除此之外,政府配合以税收、利率等來進行利益調整。(4)市場體系的服務功能:為商品買賣提供服務的設施和機構如銀行、信託公司、保險、技術諮詢等,為市場提供種種便利。(5)信息傳遞、反饋功能:市場上,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通過供求、價格等信息的傳導與反饋,瞭解行情,合理安排生產和消費。 [4] 

市場理論研究

市場新古典

《國富論》 《國富論》
始於亞當·斯密時代的所謂古典自由主義思想,認為理想的資源分配秩序依賴於一個能夠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私有市場,其核心特徵是分散化的私有產權制度與可自由波動的價格系統。其中,價格以及與價格相關的利潤,是市場可提供的重要信息內容,能夠引導資源流向那些可對其充分使用的市場主體手中。這一觀點經由近兩個世紀的發展與演變,逐漸呈現為當前西方主流的新古典市場理論。 [5] 

市場宏觀經濟學

凱恩斯 凱恩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迫使西方的經濟理論家反思古典理論對市場的定義。最後的答案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是不行的,看不見的手有時並不存在,市場會失靈,政府應該對經濟活動進行“總量”上進行干預,於是“宏觀經濟學”就誕生了。羅斯福也接納了凱恩斯的建議,實施政府幹預經濟的“新政”。當然這些已經都談不上“新”政了。

市場新制度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
同樣面對市場失靈,科斯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外部性效用問題無需政府幹預,可以通過明確相關產權利用市場來解決。而張五常更絕對,他説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外部效用,只存在不明確的產權狀態。如果説古典經濟學家闡釋了“市場”是“自由放任秩序”,那麼科斯就回答了怎麼去實現“自由放任秩序”或者“價格機制”。

市場世界市場

首先,世界市場共產主義的生產和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從中世紀,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使生產力不斷進步,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世界生產指數不斷攀升,各國的生產和消費也都變成了世界性的。當世界市場的擴大和深化使生產力發展到足夠高的水平時,“會使人們認識到資本本身就是這種趨勢的最大限制,因而驅使人們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