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燧人氏

(中國上古人物)

鎖定
燧人氏,舊石器時代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 [1-3] 尚書大傳》等古籍增補“三皇五帝”中被列為“三皇”之首,奉為“天皇”,尊稱“燧皇”。 [2-3]  [12] 
燧人氏在商丘發明鑽木取火,成為中國古代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使人類與禽獸的生活習性區別開來,開創了華夏文明,被後世奉為“火祖”。燧人氏生伏羲氏、女媧氏。 [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2年編制的《中國歷史年表》中把“三皇”之首“ 天皇”燧人氏所處的年代界定為100萬年前。 [11-12]  燧人氏生於商丘,葬於商丘。商丘因此被譽為中國火文化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 [8]  燧人氏死後葬於商丘古城西南3裏處的燧皇陵。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1-3] 
恩格斯説:“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趙樸初作詩讚道:“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 [12] 
燧皇、天皇
所處時代
舊石器時代(《中國歷史大系表》一百萬年前)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燧明國(今河南商丘)
主要成就
鑽木取火
主要作品
鑽木取火等十項發明
本    名
燧人氏
地    位
中華始祖、三皇之首
妻    子
弇茲氏
陵    寢
商丘燧皇陵
史料記載
韓非子·五蠹尚書大傳漢書古史考太平御覽
文化遺址
黎丘遺址

燧人氏人物經歷

上古時代,商丘稱燧明國,燧人氏與眾人在此休養生息。燧明國有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啄燧木,粲然火出。燧人氏頓悟,遂折下燧枝鑽木取火。因此,商丘是中國最早開始人工取火的地方。 [4] 
燧人氏生於商丘,葬於商丘 燧人氏生於商丘,葬於商丘
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進入原始社會的初級階段。原始人類以粗糙的石制工具獵取生活必需品。那時的人,吃的是動物的生肉或生的植物根莖或葉片,穿的是獸皮或用植物編織的物件。用石塊等作武器,抵擋野獸的侵襲。因為生食,容易受到疾病傷害,人的壽命極短。那個時代,由於動物屍體中之磷的燃燒,裸露的煤炭因地表壓力引起的自燃,森林在極端乾燥下因吸收太陽熱量而引起的大面積燃燒,原始人類經常可以看到火光,有時可以見到連續不斷的森林大火。但那時的人卻不認識火,視為怪物,視火為不祥,繞火而行,避火而居。 [5] 
燧人氏
燧人氏(5張)
隨着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在商丘終於出現了一位智者。之所以稱其為智者,是因為他有超越常人的行為。別人繞火而行,他卻哪裏有火便向哪裏去,別人避火而居,他卻經常在有火的地方居住;別人撿到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隨手扔掉,他發現被火燒死的小動物總是撕些肉放入口中細細品嚐。通過長時間體驗,他發現了火的妙用。在寒冷的時候,人靠近火堆或在太陽光下,身體比較舒服。吃被火燒熟的動物肉,比生食動物肉少了一股難聞的腥味,且口感較好、胃覺舒服。於是,他號召周圍的人把捕獲的動物或採摘的植物根莖放在火上烤着吃,使人類慢慢克服了生食的習慣。他帶領周圍的人在寒冷的時候靠近有火的地方或曬太陽,使人類找到了抵禦寒冷的辦法。 [5] 
三皇
三皇(2張)
智者認識了火,知道了火的廣泛用途。但自然界中的火併不是到處都有,隨時存在的,再大的森林大火總有熄滅的時候。為了使人類時時處處都能找到火與用上火,智者開始了艱難地人工取火方法的探索,經過千百次試驗,終於找到了鑽木取火與擊石點火兩種方法,使中華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與取火技術。由於鑽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於是人們便把發明人工取火技術之人尊之為“燧”,稱為“燧人氏”。遠古人相信燧,跟隨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為首的遠古人類氏族部落,這個氏族部落被後世形象地稱為“燧明國”。 [5] 
中華民族素有崇拜“鼻祖”的傳統,對火的發現者並教會人類使用取火技術的人尊之為“燧皇”與“火神”或“火祖”。

燧人氏名號來源

燧人氏 燧人氏
“燧人氏”之名始於古代傳説,其事蹟是“教民鑽木取火”,這一技術發明,使得人們不再依賴天然火取得火種。“燧”字表示取火工具,現代一般指燧石,互相摩擦可以擊出火星。在先秦時代主要是指的是鑽燧取火,也就是用一個木棒快速研鑽另一木塊生熱最終而成火的行動。其實遂、隧、燧、邃四個字同音,都與“貫通黑暗”意義相關:遂表示完成,其本義相當從黑暗的隧道中走出來,有豁然開朗的意味,如遂心、遂願等;隧就是開掘隧洞,隧道中當然黑暗;燧是在木塊上鑽洞,目的在於取火;邃指空間或時間的深遠,如同在隧洞中一樣,難以辨明前景。從這些同音字中可以看出,極有可能遠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已經有了燧人氏的傳説故事。“燧人氏”這個名字本身恰恰自述了鑽木取火這一偉大發明。

燧人氏主要成就

燧人氏人工取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裏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説,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有了火,人類開始熟食生活,引起了生理的極大變革,使人類從動物中徹底分離出來。火的應用,使人類焚林而獵,開始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因而豐富了人類的食品,從而使人類的肉體的有機結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大腦結構變得複雜,聰明才智得到發揮。《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燧人氏結繩記事

距今約三萬年時燧人氏發明搓繩技術,創造“結繩記事”,為禽獸命名,立傳教之台,興交易之道。那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生活中有許多事全憑大腦記憶,但時間久了,有些事情往往會被遺忘。燧人氏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裏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

燧人氏歷史地位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温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羣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娠期。
百科x混知:圖解五氏 百科x混知:圖解五氏

燧人氏活動地區

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屍子》雲:“燧人上觀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為火也。”這裏所説的燧人上觀的辰星,所對應的是什麼地方呢?《左傳·昭公十七年》説:“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衞陳鄭乎。宋,大辰之墟也;陳,太皞之墟也;鄭,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意思很明白,大辰即大火,宋國國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可見燧人氏觀辰星的位置理應在宋國商丘(今商丘睢陽)境內。
歷史文化學者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文化研究》一文中説: “商丘這個地方位於北緯34°23'到24'之間,這個是古代的天臍線,這就決定了這個地方具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地理優勢。燧人氏在古商丘睢水流域的湯谷陽穀建立了中華第一都。” 所以,“商丘睢水是燧人氏在東方的發祥地和建立的“燧明國都邑”。
據專家考證,睢陽是燧人氏作為天皇時,在瞿水、睢水流域的中心都邑,所轄區域涉及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西北部地區。另有專家考證,燧人氏活動的區域很大,從西北到中原廣大地區,都有燧人氏的足跡。雷澤就是其主要活動區域之一。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載:“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周禮》注:“雷澤在成陽”。《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漢書·地理志》載:“濟陽郡成陽縣,雷澤在西北。”屬於古雷澤地區的今山東鄄城、菏澤一帶,與當時燧人氏作為天皇時的中心都邑商丘睢陽比鄰相近。

燧人氏直系後裔

直系後裔
伏羲氏
女媧氏 [9] 

燧人氏考古發現

1929年,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發現了灰燼、燒骨、燒石等疑似用火證據。其後又在遺址的多個部位和層位發現了集中分佈的燒土、燒骨、燒石和碳化的樹籽,並且通過對灰燼和燒骨進行化學分析,發現了燃燒產生的遊離碳,據此得出了“北京猿人已經能夠有控制地用火”“周口店遺址保留人類用火的最早的證據”等結論。這些結論得到了世界範圍的廣泛共識,並被寫進各種教科書。 [13] 
然而,近年來一些學者對這些證據提出了質疑,認為遺址並沒有發現帶有結構性的火塘遺蹟,認為遺址中的燒骨、燒石和灰燼有可能是從外面被水流帶進來的。認為它們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不能作為人類用火的證據,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爭議。針對這些爭議,此項研究對北京猿人遺址最新一次發掘過程中新發現的疑似人類用火堆積進行了詳細的岩石磁學和色度分析,並與其周圍沉積物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可能與北京猿人用火相關的沉積物具有非常高的磁化率和紅度值,很可能經歷過700˚C以上的高温加熱。 [14]  這些結果很可能指示着北京猿人長期、反覆用火的過程,而不是自然火或者自然界地質過程的產物。燃燒產生的植硅體和碳、鉀等元素也存在集中分佈的狀況,而不是呈現散佈狀態。新的發掘和分析表明,周口店遺址第四層保留周口店北京猿人有控制用火的“原生”和堅實的證據。 [13] 

燧人氏軼事典故

據《韓非子》、《太平御覽》等古書記載:在遠古的時候,有一個世稱燧明國(位於今河南商丘一帶)的地方,人們習慣吃生食,茹毛飲血。生食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易生疾病。在閃電雷擊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出現了自然界中的火,後來,人們發現被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也不會生病。但是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在短時間內即熄滅,人們很難得到並保留火種。 [6] 
燧明國裏有一種樹叫做燧木,又叫火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有鳥若鶚,用咀去啄燧木,發出火光。有一位聖人,從中受到啓發,於是就折下燧枝鑽木而取出火種,,並推舉燧人氏為王。 [6] 

燧人氏後世評價

燧皇陵
燧皇陵(2張)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説:“人工取火的發明,對於遠古人類的生活無疑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引起後人極大的重視……這樣的傳説固然夾雜着後代的生活內容,蒙上了神秘的外衣,但它依然反映着樸素的遠古人類生活的史實背景。”
恩格斯説:“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得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後與動物界分開。”
趙樸初:“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此日日新”。

燧人氏燧皇陵墓

1961年河南省考古隊拍攝的燧人氏陵 1961年河南省考古隊拍攝的燧人氏陵
燧皇陵位於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裏處,始建於何時已經無從知曉。其冢高約10米,身圍松柏環繞。冢前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的手書碑刻及後世刻的石像生,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
商丘市政府對燧人氏陵近些年來不但進行了整修,而且還擴建了陵園,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雕,栽種了花草樹木,使陵園成了有遊覽價值的景觀。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這裏都有一個盛大的古廟會,從全國各地前來朝拜者數百萬人,紀念華夏民族始祖燧人氏。
燧人氏陵 燧人氏陵
燧皇陵
燧皇陵(2張)
1992年4月16日,國家旅遊局在燧皇陵舉行“黃河之旅首遊式取火種儀式”。2005年7月15日,中國第十屆運動會在燧皇陵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取得了“華夏文明”之火。

燧人氏拜謁火祖

由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商丘市國學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拜謁中華火祖燧人氏典禮在燧皇陵隆重舉行。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田啓義致辭到:商丘有着深厚歷史文化底藴,理應秉承歷史文化之根,綻放現代文明之花。 [7] 
拜謁致辭:
三皇之首,吾祖燧皇。鑽木取火,功德無量。改天換地,文明開張。熟食壯體,人獸揖讓。結繩紀曆,共尊天皇。首命風姓,民族興旺。誕生華夏,建都睢陽。萬姓之祖,各族景仰。根在商丘,人心向往。同根同宗,源遠流長。
慎終追遠,孝思難忘。全球華人,共尊燧皇。海峽兩岸,骨肉情長。華夏同胞,念祖懷鄉。尋根謁祖,歡聚一堂。同心同德,惠吾家邦。
古城巍巍,南湖湯湯。祖地商丘,物阜民康。高鐵新貴,惠及八方。欣逢盛世,以德振綱。鼓樂齊鳴,沐浴馨香。尊先敬祖,美德傳揚。昭告火祖,祈福無疆。佑我華夏,福祚綿長。大禮既成,伏惟尚饗!

燧人氏藝術形象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華夏火神 燧人氏》節目。

燧人氏文獻記載

三皇之首燧人氏 三皇之首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説中第一個發明人工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燧人氏古籍記載

戰國·莊子《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戰國·屍佼《屍子》雲::“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
拾遺記》雲:“燧明國有大樹名燧,屈盤萬頃。後有聖人,遊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10] 
魏晉·譙周《古史考》雲:“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悦(説),號曰燧(遂)人。次有三姓,乃至伏犧,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作琴瑟以為樂。”
三墳》雲:“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靈,教人炮食,鑽木取火,天下生靈尊事之。始有日中之市,交易其物,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壽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後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
漢·鄭康成注《易緯·通卦驗》雲:“遂皇始出,握機矩,法北斗七星,而立七政。”,注云:“遂皇謂遂人,在伏犧前,始王天下也。矩,法也。言遂皇持鬥機運轉之法,指天以施政教。”既雲“始王天下”,是尊卑之禮起於遂皇也。持鬥星以施政教者,即《禮緯·鬥威儀》雲“宮主君,商主臣,角主父,徵主子,羽主夫,少宮主婦,少商主政”,是法北斗而為七政。七政之立,是禮跡所興也。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雲:“燧人氏沒,包犧氏代之。”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雲燧人氏沒包羲氏作乎?”
漢書》亦有“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記載。
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申彌國去都萬里,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號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同書卷七八引《禮古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遂天之意,故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的傳説(見《藝文類聚》卷八七引《九州論》)。
唐朝時期《通典》説:“燧皇氏,始有夫婦之道”。
唐·王希明《太一金鏡式經》:“昔燧人氏仰觀斗極,而定方,名東西南北是也。則四方之名,蓋始自燧皇定之。”

燧人氏詩歌形象

唐·杜甫《寫懷二首》:“禍首燧人氏,厲階董狐筆。”
宋·歐陽修《菱溪大石》:“或疑古者燧人氏,鑽以出火為炮燔。”
宋·岳珂《吳季謙侍郎送家釀香絕無灰得未曾有戲成報章》:“彼燧人氏初何功,酬君三語將無同。”
趙樸初《滴水集·<歷史博物館>詩之二》:“燧人取火非常業,世界從茲事事新。”

燧人氏近代評價

清末學者尚秉和説:“火自無而有者也,其發明至為難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實藏火,不知幾經攻治,幾經試驗,始鑽木得之。其功又進於有巢,而即以是為帝號,可見當時之詫為神聖,而利賴之深矣。”又説: “或謂火化而食始於庖羲,故以為號,豈知燧人既發明出火,其智慧豈尚不知炮食?況炮者裹肉而燒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僅發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尚秉和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還説:“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於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幾,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實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關矣,水之冰者可燠飲,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猶後也。當夫登台傳教,廣播為用之時,萬民之感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發達美備耳。其創於燧人,無疑也。”尚秉和先生認為,戴慶幸為何如,真驚天動地之偉業矣。既有火則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為之,今所謂石器時代也。”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