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宛丘

(地名)

鎖定
宛丘,古地名,古時又稱陳州,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傳説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宛丘》,《詩經·陳風》有一篇同名文章,全詩三章,每章四句。為先秦時代陳地民歌。
中文名
宛丘
外文名
Wanqiu
別    名
陳州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
下轄地區
18個鄉鎮
人口數量
130.35 萬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主要特產
小麥、花生、蘆筍、楸樹黃花菜
著名景點
太昊陵龍湖、平糧台古城遺址
車牌代碼
豫P

宛丘建制沿革

宛丘先秦

據傳原始社會時期,淮陽為太昊伏羲氏和神農氏之都。
夏屬豫州境。禹受命將堯姓封於陳。
殷封虞遂於陳。
西周初,武王封胡公滿為陳侯,陳為周十二大諸侯國之一。
春秋末,楚滅陳。戰國末楚頃襄王遷都於陳,陳為楚都。

宛丘秦漢

秦置陳縣,初屬豫州潁川郡,後屬陳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陳涉率農民起義軍都於陳,號"張楚"。
西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陽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陳縣屬之,隸兗州。
新莽時,改淮陽國為新平,改陳縣為辰陵,屬兗州。
東漢明帝改新平為陳國,章帝改為郡,陳縣屬之,隸豫州刺史。

宛丘三國魏晉南北朝

三國時為魏地,陳縣屬陳郡。明帝封植為陳王,遂改郡稱國,後復作郡,隸豫州。
晉武帝合陳郡於梁國,封司馬彤為梁王,陳縣屬之,隸豫州。南朝宋移陳郡治項城,以陳令屬南梁太守,隸南豫州。
南朝齊置南陳縣,屬陳郡,隸豫州。
北魏合陳縣入項縣(在今槐店),屬陳郡,隸北揚州。
北齊移項縣於故陳城,屬信州,隸北揚州。
北周改信州為陳州(陳州名自此始),項縣屬之,隸北揚州。

宛丘隋唐

隋析項縣置宛丘縣,並置臨蔡縣,屬陳州淮陽郡,隸豫州。
唐宛丘縣析置新平縣,屬陳州淮陽郡,隸河南道。

宛丘五代十國

五代宛丘縣屬陳州。
梁隸忠武軍節度使。
晉、周隸鎮安軍節度使。

宛丘宋元

宋宛丘縣屬陳州淮陽郡,後升淮寧府,隸京西北路。
金宛丘縣屬陳州,隸南京路。
元宛丘縣屬陳州,隸陳梁路。

宛丘明清

明廢宛丘縣入陳州,屬開封中書省
清初仍明制,隸河南布政使司。
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衞歸陳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陳州為直隸州,縣為附郭,仍統4縣。
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陳州府淮寧縣附郭。

宛丘民國期間

民國2年(1913年),裁府復縣,改淮寧縣為淮陽縣,隸河南省。
民國21年(1932年),設河南省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淮陽,縣屬之。
民國27年(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日偽設淮陽縣政府,屬豫東道,隸河南省。同時,民國縣政府南遷水寨鎮。
民國32年(1943年),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建立淮太西縣,設抗日民主政府,治東夏亭(今西華縣境內),屬中共水東特委,隸中共河南省委。
民國34年(1945年)光復後,民國縣政府,治城關,屬第七區督察專員公署、隸河南省。
民國35年(1946年),建立淮陽縣人民政府,治戴集(今葛店鄉境內),屬淮陽專區。
民國38年(1949年)3月,中共先後建立的周口縣、界首縣、夏亭縣、淮陽市同時撤銷。

宛丘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淮陽縣屬淮陽專區,隸河南省。淮陽專員公署,治淮陽。
1953年,淮陽專區撤銷,縣改屬商丘專區,水寨鎮劃給項城。
1959年,商丘專區撤銷,縣改屬開封專區。
1962年,恢復商丘專區,縣再改屬之。
1965年,置周口地區,淮陽從屬至今。

宛丘基本情況

下轄7鎮、11鄉、2農場,即城關鎮新站鎮魯台鎮臨蔡鎮四通鎮安嶺鎮豆門鄉朱集鄉馮塘鄉劉振屯鄉王店鄉大連鄉葛店鄉、黃集鄉、白樓鄉齊老鄉曹河鄉、鄭集鄉、縣原種場、縣農場。共有497個行政村,2273個自然村。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遊景點有太昊陵建築羣、龍湖、平糧台古城遺址等。

宛丘三皇舊都

宛丘伏羲氏都城

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裏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
《五帝紀》所載:“帝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以木德繼天而王,都宛丘。”
路史·太昊紀》中有:太昊伏羲氏“都於宛丘”。
竹書紀年·前編》也有:太昊庖犧氏,“以木德王,為風姓。元年繼位。都宛丘”的記述。

宛丘女媧氏都城

女媧 女媧
女媧作為民族創世女神和始祖母,其傳説流傳極為廣泛。史籍有宋代《太平寰宇記·卷十》記載:“縣西華二十里,舊傳女媧之都,本名媧城 [1]  ”歷史地理著作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也記載:“媧城在西華縣西,女媧之都也。”明代碑刻述:“西華治北十五里有城遺址,半就湮沒,傳為女媧故墟也。 [2] 

宛丘神農氏都城

神農氏 神農氏
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 [3]  神農氏在這裏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説,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炎帝初都陳,後徙魯。”又載:“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都於陳。作五絃之琴,始教人種谷,故號曰神農氏。”
《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炎帝神農氏姜姓。……初都陳,後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
續河南通志》和《陳州府志》記淮陽名為“陳”的原因時説:“陳為伏羲建都地,神農因其舊而都之,故名之曰陳。”為炎帝都陳提供了文獻依據 [3] 

宛丘封地邦國時期

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裏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曆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六千年看淮陽。

宛丘開物成務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裏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説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裏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裏。
參考資料
  • 1.    宋代《太平寰宇記·卷十》記載:“縣西華二十里,舊傳女媧之都,本名媧城。”
  • 2.    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也記載:“媧城在西華縣西,女媧之都也。”
  • 3.    《續河南通志》和《陳州府志》:“陳為伏羲建都地,神農因其舊而都之,故名之曰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