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醫藥

(中華民族各民族醫藥的統稱)

鎖定
中醫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 [1] 
2016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1]  2020年3月27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26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2003年4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74號公佈)”予以廢止。 [2]  2021年10月13日,中藥“走出去”企業指數首次發佈。2022年12月16日,“中國中醫藥發展指數彭州指數)”在四川彭州天府中藥城發佈。
截至2023年8月,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 [37] 
中文名
中醫藥
外文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範    疇
中華民族各民族醫藥的統稱
學    説
陰陽、五行、運氣髒象經絡
典    著
《神農本草經》等
配伍關係
七情
本    質
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等
教    育
中醫藥教育
院    校
中醫藥院校
大    學
中醫藥大學
人    才
中醫藥人才
主    管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藥簡介

中醫藥事業是我國醫藥衞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衞生事業中的作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於2016年12月25日通過,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1] 
1997年,以國家科技部牽頭,由衞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參加,成立了國家新藥領導小組,組織全國百餘名專家提出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的規劃,啓動實施了中藥現代化工作。全國的中醫藥現代化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發體系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成功地開發出一批中藥新品種,中藥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進一步發揮;制定了一批重要的中藥基礎標準和符合中藥特點的科學規範,中藥產業標準規範建設初見成效。同時,中藥現代化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也發揮了顯著作用。2005年4月前,內地已建立了448箇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18個省份規範化種植面積達92萬公頃。同時,隨着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沸騰造粒等生產技術和工藝的突破,中藥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中藥企業規模、效益也不斷提升。涵蓋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的現代中藥產業鏈不斷完善和發展。
2005年初,中國醫藥網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聯合推出中醫藥欄目,旨在收載和發佈中醫藥基礎知識、中醫藥資訊、中藥材行情以及中醫養生和藥膳食療等方面的信息,同時介紹當代名中醫並收載難病診治與針灸推拿等方面的資料以及相關中醫文獻。

中醫藥(漢醫)中醫理論

中醫藥總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髒象、經絡等學説,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中醫藥陰陽學説

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陰陽學説,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瞭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陰陽學説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範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中醫藥五行學説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説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説”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相生、相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説理工具。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説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中醫藥運氣學説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説。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説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中醫藥臟腑學説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中醫藥經絡學説

臟腑學説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醫藥《內經》理念

黃帝內經》一直被歷代醫家做為經典。
人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是渺小的,天力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懂得養生的在人在天地五運六氣的變化中,應該學會如何順應自然規律,這樣變能將疾病控制在萌芽階段。所以説“上工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就是這個道理。而能秉承中庸之道、懂得順應自然規律的醫者就是“上工”。
這一劃分變將中醫學(廣義)從應用上劃為了兩成,一是“養生學”,一是“中醫學”。前者是治未病的上工,後者則是治已病的下工。
整體就是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而且人體與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着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環境統一性的思想即整體觀念。整體觀念是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在中醫學中的體現;它貫串於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個方面。
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腑、組織和器官所組成的。每個臟腑、組織或器官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而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體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人體內部的統一性。也就是説,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繫、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人體的這種統一性,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的作用而實現的。五臟是代表着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這個系統之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繫成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面依靠各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則又要靠臟腑組織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個臟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有機配合,這就是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在認識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狀況時,中醫學也是首先從整體出發,將重點放在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病理變化上,並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統一起來。一般來説,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的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由於臟腑、組織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因而就決定了在診治疾病時,可以通過面色、形體、舌象、脈象等外在的變化,來了解和判斷其內在的病變,以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適當的治療。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治療局部病變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採取適當的措施。如,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裏,所以可用清心熱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它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2、人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屬於生理範圍內的,即是生理的適應性;超越了這個範圍,即是病理性反應。故曰:“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邪客》),“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這種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特點被中國古代學者稱為“天人合一”。
季節氣候以人體的影響:春温、夏熱、長夏濕、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也與之相適應,如:“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靈樞·五癃津液別》),説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容易趨向於體表,表現為皮膚鬆弛、腠理開、汗多;而秋冬季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裏,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尿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也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如春季常見温病,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常見燥症,冬季多有傷寒。
在晝夜晨昏的變化過程中,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白晝為陽,夜晚為陰,人體也是早晨陽氣初生,中午陽氣隆盛,到了夜晚則陽氣內斂,便於人體休息,恢復精力。許多疾病的發病時間及引起死亡的時間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臟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峯時間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時期急性心肌梗塞多發生在子時至巳時,而秋冬季,該病的發作多在午時至亥時。此外據觀察,人的脈搏、體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釋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時的節律變化。
根據中醫運氣學説,氣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週期性變化,因而人體的發病也會受其影響。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十二年或六十年的變化規律與太陽黑子活動週期(11年或12年)有關。太陽黑子的活動會使太陽光輻射產生週期性變化,並強烈干擾地磁,改變氣候,從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產生影響。
地域的差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從緻密。因此每個地區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區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有很大的差別。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家就對此有所認識,在《素問》中就這個問題作了較詳盡的論述。如《素問·五常政大論》説:“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於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存在着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所以對待疾病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成為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因此在對病人作診斷和決定治療方案時,必須注意分析和考慮外在環境與人體情況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局部病變與全身情況的有機聯繫,這就是中醫學的重要特點——整體觀念。

中醫藥(漢醫)中醫簡史

中醫藥原始社會

中醫藥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生活實踐與醫療實踐中不斷地進行積累總結的結果。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藥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由於藥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 [33] 

中醫藥秦漢時期

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33]  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裏、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

中醫藥唐宋金元

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温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中醫藥明朝後期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誌着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中醫藥清末至今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衞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中醫藥中藥概況

中醫藥(漢醫藥)中藥文化

底藴豐富——説到中國的藥文化,由於它有着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所以其底藴十分豐富。然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導致某些誤識。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長期以來,我們對藥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力度很不夠,長此以往,無疑對中藥事業的繼承、發展與推廣是十分不利的。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一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唐代由政府頒佈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唐代孫思邈編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

中醫藥應用形式

如今,隨着對中藥資源的開發和研究,許多民間藥物也歸入中藥的範疇。所以,中藥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用於防治疾病的植物,動物礦物及其加工品,不論產於中國,外國均稱中藥。中藥有着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中藥圖譜庫旨在建立強大的中藥圖片數據庫,包括各種藥材的來源及飲片圖片,並詳細介紹了各種中藥材的基本信息及炮製方法。現收錄常用中藥材600多味,配有清晰圖片、來源、飲片及價格信息

中醫藥中藥研究

2020年2月,由國家中醫藥局組織實施的中醫藥有效方劑篩選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試點省份臨牀觀察顯示:清肺排毒湯在治療新冠肺炎上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該研究在山西、河北、黑龍江、陝西四省試點開展清肺排毒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臨牀療效觀察,在救治確診的214例患者中,60%以上患者症狀和影像學表現改善明顯,30%患者症狀平穩且無加重,總有效率達90%以上。 [3] 

中醫藥(漢醫藥)中藥配伍

綜述
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 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藥是難以兼顧各方的。所以臨牀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物配合使用,藥與藥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係問題。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係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餘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係。
分述
單行
即不需配伍,單用一味藥即可治癒疾病,稱為單行。如清金散就是單用一味黃芩,治肺熱咳血的病證。
相須
即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加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相畏
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所以説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
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説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相惡
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蔘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蔘的補氣作用
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中醫藥配伍應用

主要形式
上述除單行外的六個方面,其變化關係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①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牀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③有些藥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④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製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中醫藥中醫藥詞典

中醫藥詞典收集: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精、氣、血、津液,病因,病機,證名,辨證,方劑,醫史,醫籍等相關醫學詞彙及其詳細解釋。
中醫名詞詞典總共包括十二個大類,二十多個小類,收錄了將近3000條中醫術語,是學習中醫,理解中醫藥文化的基石。
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區2007年10月16日頒佈,將中醫名詞進行了國際統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收錄了包括總類、基礎理論、診斷學、臨牀各科等八大類3543個詞條。
中醫方劑詞典包括近2000條數據,主要內容為方劑名、處方、製法、性狀、規格、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儲藏、摘錄等。

中醫藥發展規劃

中醫藥國家規劃

“一帶一路”發展規劃
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 [4] 
為貫徹落實《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醫藥(含民族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制定本規劃。
一、基本形勢
自古以來,中醫藥就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伴隨早期的商貿活動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以不同形態成為沿線民眾共享共建的衞生資源。近年來,隨着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療效和作用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同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86箇中醫藥合作協議。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明中醫藥為人類健康做出卓越貢獻。中醫針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立中醫藥技術委員會(ISO/TC249),並陸續制定頒佈10餘項中醫藥國際標準。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首次納入世界衞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代碼(ICD-11),中醫藥作為國際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為促進人類健康發揮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還面臨着諸多困難和挑戰。由於文化背景和理論體系的差異,沿線衞生管理模式大部分建立在現代醫學體系上,中醫藥面臨政策和技術等方面的壁壘。傳統醫藥在大多數國家處於補充和替代地位,發展環境不容樂觀。國內中醫藥事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尚顯薄弱,“走出去”的基礎有待加強。同時,現有外向型合作機制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團隊尚未形成,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任務依然十分艱鉅。
推動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對服務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中醫藥凝聚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明與沿線國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有助於促進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中醫藥是中國特色醫藥衞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沿線國家解決醫療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鑑參考,滿足沿線各國建設民生的普遍關切。隨着中醫藥融入國際醫學體系的步伐逐漸加快,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存在巨大潛力,能夠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拉動經濟增長貢獻力量。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促進中醫藥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為維護人類健康做出新的貢獻。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倡議總體部署,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類規則,立足沿線各國不同發展現狀,豐富對外合作內涵,提高對外合作水平,統籌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文化和產業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實現中醫藥與沿線各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融合發展,為“一帶一路”倡議服務,為維護人類健康服務。
(二)基本原則。
依託優勢,服務大局。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為衞生資源、經濟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等五大資源優勢,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整體部署,推動中醫藥與沿線各國深度融合。
政府引領,市場運作。充分利用政府間現有多邊、雙邊機制,搭建穩固合作平台。發揮各類機構在對外合作中的主體作用,充分遵循市場規律,加強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發展,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立足沿線各國不同發展現狀,針對當地民眾醫療保健需求,有區別地選擇合作領域、模式和項目,制定和實施符合實際的合作路線和措施。
上下聯動,內外統籌。統籌國際和區域發展佈局,有效引導地方依據自身特色與沿線國家開展交流合作,形成錯位發展、分工協作、步調一致、共同推進的工作局面。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逐步完善,以周邊國家和重點國家為基礎,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箇中醫藥海外中心,頒佈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註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中醫藥醫療與養生保健的價值被沿線民眾廣泛認可,更多沿線國家承認中醫藥的法律地位,中醫藥與沿線合作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
三、主要任務
(一)政策溝通,完善政府間交流合作機制。
充分利用現有政府間合作機制, 加強傳統醫學政策法規、人員資質、產品註冊、市場準入、質量監管等方面的交流溝通和經驗分享,為有條件的中醫藥機構“走出去”搭建平台,為中醫藥對外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深化與世界衞生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中東歐、歐盟、東盟等多邊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發展戰略、運行規則、政策動態和標準規範的研究與制定,營造有利於中醫藥海外發展的國際環境。
(二)資源互通,與沿線國家共享中醫藥服務。
迴應國際需求,做好區域佈局,支持各類優秀中醫藥機構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中醫藥中心,結合不同國家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以及重大疑難疾病,面向沿線民眾提供中醫醫療和養生保健服務,推動中醫藥理論、服務、文化融入沿線國家衞生體系。以醫帶藥,針對不同國家的藥品規管制度,推動成熟的中藥產品以藥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種方式在沿線國家進行註冊,形成知名品牌,擴大中藥產品在國際市場所佔份額。
(三)民心相通,加強與沿線國家人文交流。
開展中醫藥公共外交,以中醫藥為載體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用國際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促進中醫藥文化在沿線國家傳播與推廣,將中醫藥打造成中國在國際舞台的一張亮麗名片。優化中醫藥對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鼓勵中醫藥高等院校、社會團體等機構與沿線著名大學合作,將中醫藥學科建設納入沿線高等教育體系。面向沿線國家開展中醫藥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和進修,提高沿線中醫藥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水平。
(四)科技聯通,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
支持中醫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藥企業與沿線一流機構開展科技合作,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和合作平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中醫藥傳統研究方法,開展多領域、跨學科聯合攻關,加強中醫藥領域國際科技合作,並轉化為產品、技術和服務。遵照國際標準制定規則,充分藉助世界衞生組織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平台,研究制定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疾病診斷、治療方法、療效評價、質量控制等國際標準和規範,在沿線國家推廣應用。優化中醫藥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加強中藥資源和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
(五)貿易暢通,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
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業態,加強供給側改革,建立以沿線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中醫藥貿易促進體系和國際營銷體系。拓展中醫藥服務貿易市場,發揮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傳統服務貿易領域的規模優勢,支持在海內外設立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鞏固傳統市場,挖掘服務出口潛力,提高新興國家市場佔比。支持有實力的中藥企業通過新設、併購、租賃、聯合投資等方式在沿線國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構建跨國營銷網絡,建設中醫藥物流配送中心和經濟聯盟。利用多邊、雙邊自由貿易區談判,推動中醫藥產品和服務貿易發展。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機制。
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推動將“一帶一路”中醫藥建設納入國家外交、衞生、科技、文化、貿易等發展戰略中,制定扶持政策,實施優惠措施,為中醫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推動將中醫藥合作納入與沿線國家多、雙邊合作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在傳統醫藥、中醫藥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領域信息交流,加大政府間磋商力度,推動沿線國家放寬對中醫藥服務及產品的准入限制。
(二)加大金融財税支持。
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對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給予支持。鼓勵國家政策性銀行在業務範圍內為符合條件的中醫藥服務出口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以多種形式成立中醫藥“一帶一路”基金。支持保險公司對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和服務出口項目提供保險服務,鼓勵保險資金參與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建設以各類中醫藥機構為主體、以項目為基礎、各類基金為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符合條件的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中醫藥骨幹企業可按税收法律法規規定,減按15%的税率徵收企業所得税。對企業從事中藥材的種植、牧畜、家禽的飼養以及瀕危野生動植物養殖(種植)等項目所得,可按税收法律法規規定減免企業所得税。
(三)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培養一批中醫藥基本功紮實、熟練使用外國語言、熟悉國際規則的複合型人才。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聘請有國際交流與合作經驗及影響力的專家、知名人士作為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顧問,推動建設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專家智庫。有針對性地選派優秀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鍛鍊,建設國際人才梯隊,逐步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國際人才隊伍。
(四)加強組織實施。
發揮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家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制定任務分工方案,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加強對政策落實的指導、督促和檢查。地方各級政府要將中醫藥“一帶一路”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和工作機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鼓勵相關機構開展中醫藥“一帶一路”合作,實現各地方分工協作、錯位協調發展態勢。
五、服務體系
2022年8月2日,國家衞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政策體系完善和服務能力提升有關情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餘海洋表示,基層服務能力明顯增強,98%以上的社區和鄉鎮醫療衞生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 [28] 

中醫藥各省規劃

河南省
2022年河南省“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發佈,從中醫藥服務能力、人才隊伍結構、產業和健康服務業發展、科研創新、文化和治理管理等六個方面提出發展目標,確定了七項戰略任務與重點工作。 [29] 

中醫藥政策文件

2023年4月19日,國家中醫藥局等8部門發佈《“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 [36] 
2023年2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 [35]  [34] 
2022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十四五”中醫藥人才發展規劃 [30] 
2022年3月,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由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醫藥五年發展規劃(“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 [27]  )發佈 [26] 
2021年7月7日,五部門印發《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22] 
2021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8] 
201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7] 
2016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 [9] 
2016年2月26日,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 [10] 
2015年5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 [11] 
2015年4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這是中國第一個關於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的國家級規劃。 [12] 
2013年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發佈了《中醫藥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 [13] 
2007年3月,科技部等十六個部門聯合制定了《中醫藥創新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15] 
2006年8月,科技部等三部門發佈《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 [16] 
2002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等《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2年-2010年)》 [17] 

中醫藥航天與中醫藥

航天醫科中醫藥學聯盟
航天醫科中醫藥學聯盟,2021年10月在北京成立。 [24] 
航天中醫藥聯合實驗室
航天中醫藥聯合實驗室,2019年5月14日在天津成立。 [25] 

中醫藥領導關懷

2019年10月25日,全國中醫藥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學習了習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克強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會議並講話。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醫藥學包含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着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習近平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在推進建設健康中國的進程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動中醫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藥品研發,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在傳承創新中高質量發展,讓這一中華文明瑰寶煥發新的光彩,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 [5] 

中醫藥相關專業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醫藥類本科專業有:
中醫藥本科專業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1K
中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2K
針灸推拿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3K
藏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4K
蒙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5K
維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6K
壯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7K
哈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8TK
傣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09TK
回醫學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10TK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11TK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12TK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醫學類
100513TK
醫學
五年
醫學
中藥學類
100801
理學
四年
醫學
中藥學類
100802
理學
四年
醫學
中藥學類
100803T
藏藥學
理學
五年,四年
醫學
中藥學類
100804T
蒙藥學
理學
四年
醫學
中藥學類
100805T
工學,理學
四年
醫學
中藥學類
100806T
理學
四年 [6] 

中醫藥進中小學課堂

全國首套小學中醫藥教材
2017年4月8日,在“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成立10週年紀念活動暨《中醫藥與健康》小學教材首發儀式”上,浙江省發佈了全國首套小學中醫藥教材,這意味着浙江是全國第一個將中醫藥知識納入中小學地方課程的省(區、市)。 [18]  但這一全國“首創”,引發了熱議。網上甚至出現了“中醫粉”和“西醫粉”的論戰 [19]  ——再起“中西醫論爭”。
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研討會
2021年4月,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以“中小學中醫藥文化教育”為主題,探討落實中央提出的“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學進一步豐富中醫藥文化教育”的要求。 [20] 
《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
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分中學版和小學版,分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教授和國醫大師孫光榮教授擔任主編,湖南醫藥學院校長何清湖教授和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校長方劍喬教授擔任執行主編。 [20]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王永炎,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等人擔任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21] 

中醫藥發展指數

中藥“走出去”企業指數
中藥“走出去”企業指數,是2021年10月13日,在2021全球服務貿易大會“國際旅遊與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新趨勢研討會”上首次發佈的指數,為中醫藥“走出去”,打造中醫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提供參考。 [23] 
“中國中醫藥發展指數”
2022年12月16日在四川彭州天府中藥城舉行的“2022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峯會”上,“中國中醫藥發展指數彭州指數)”發佈。該指數是彭州市人民政府、成都中醫藥大學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三方攜手搭建的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動態監測研究發佈平台,在國內屬於首創,填補了國內高頻度中醫藥監測評估指數的空白。 [31] 

中醫藥文化安全

2022年12月24日,中國地質大學朱紫禕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許曉娜在文章《堅持底線思維,守護中醫藥文化安全》中提出守護中醫藥文化作為守護文化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着力:一是強化黨對中醫藥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二是守牢中醫思維的解釋權。三是掌握中醫藥守正創新的主動權。四是佔領中醫藥宣傳的思想陣地。 [32] 

中醫藥國際傳播

截至2023年8月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有29個國家設立了中醫藥相關法律法規,20個國家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部分國家已將中醫藥療法納入健康保險體系。中藥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阿聯酋和菲律賓等國家以藥品形式註冊。中醫針灸、太極拳、藏醫藥浴法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藥典籍《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3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