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陰陽學説

鎖定
陰陽五行學説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説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牀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説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學説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探討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説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説。這種學説對後來古代哲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如中國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説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中文名
陰陽學説
思想內涵
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
地    區
中國
文獻記載
《靈樞·陰陽系日月》
屬    性
哲學思想
解    釋
人體生理、病理

陰陽學説概念

陰陽學説 陰陽學説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陰陽來劃分,凡是運動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我們把對於人體具有推進、温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歸於陽,對於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歸於陰,陰陽是相互關聯的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陰陽學説認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説認為: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繫辭》。道:指“道理”、“規律”,“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學説特性

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
凡是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熱的、明亮的、無形的、興奮的、外延的、主動的、剛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屬於“陽”;凡是相對靜止的、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內收的、被動的、柔性的、圓的、山北水南都屬於“陰”。

陰陽學説相關性

陰陽的相關性指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它應該是在同一範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的,即在相關的基礎上的。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如:以天而言,則晝為陽,夜為陰。

陰陽學説普遍性

陰陽的普遍性指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與火、動與靜。

陰陽學説相對性

陰陽的相對性指各種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

陰陽學説可分性

陰陽的可分性指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如:以天而言,晝為陽,夜為陰;白晝又可再分,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

陰陽學説陰陽學説

陰陽學説陰陽交感

交感指陰陽的交互作用,相錯則是指這種相互作用十分錯綜複雜。陰陽交感是萬物得以產生和變化的前提條件。

陰陽學説陰陽相反

陰陽的對立制約古人稱之為陰陽相反,1.指陰陽屬性都是對立的、矛盾的。如:上與下、水與火。2.指在屬性相對立的基礎上,陰陽還存在着相互制約的特性,對立的陰陽雙方相互抑制,相互約束,表現出陰強則陽弱、陽勝則陰退的錯綜複雜的動態聯繫。

陰陽學説陰陽相成

陰陽的互根互用關係古人稱之為陰陽相成,1.指凡陰陽皆相互依存,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脱離對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如果沒有上,也就沒有所謂的下。2.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某些範疇的陰陽還體現出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關係特點。

陰陽學説陰陽平衡

消長,指陰陽兩者始終處於運動變化之中。所謂“消”,意為減少、消耗;所謂“長”,意為增多、增長,它們指的是數量的變化。古代思想家以消長來概括陰陽的運動變化,其基本形式包括:
1.陰消陽長。陽消陰長,表現為陰陽雙方的你強我弱,我強你弱,這種形式主要是和陰陽的對立制約關係相聯繫的;
2.陰陽皆長,陰陽皆消,表現為陰陽矛盾統一體的我弱你也弱,我強你也強,它主要是和陰陽的互根互用關係相聯繫的。
“平衡”,指陰陽之間的消長運動如果是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一定限度、一定時間內進行的,這種消長運動往往不易察覺,或者變化不顯著,事物在總體上仍舊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此時就稱做“平衡”。

陰陽學説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8張)
陰陽的相互轉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陰陽可各自向其對立的屬性轉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總的陰陽屬性的改變。任何事物都存在陰陽兩個方面,陰陽的孰主孰次就決定了這一事物當時的主要特性。事物內部陰陽的主次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處於消長變化之中,一旦這種消長變化達到一定閾(音同育,意:界限)值,就可能導致陰陽屬性的相互轉化。陰陽的轉化一般都出現在事物變化的“物極”階段,即“物極必反”。如果説“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的話,則陰陽轉化往往表現為量變基礎上的質變。陰陽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物極必反”,這裏的“極”是指事物發展到了極限、頂點,這個是促進轉化的條件。
陰和陽是相關事物的相對屬性,存在着無限可分性;陰陽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本原因;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和相互轉化,就是陰陽之間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的具體形式;而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在陰陽雙方不斷的消長運動中實現的;若各種形式的陰陽消長運動處於一定限度、一定範圍、一定時間之內,表現為動態平衡,整個事物就處於正常狀態。反之,就往往陷於異常狀態。

陰陽學説陰陽屬性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着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陰陽學説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涵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説,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説,凡是劇烈運動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着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説基本內容

陰陽學説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着陰陽學説的思想。陰陽學説被用以説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百科x混知:圖解陰陽學説 百科x混知:圖解陰陽學説
就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
背腹而言:背部為陽,腹部為陰;
四肢而言: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
筋骨皮膚而言:筋骨在內故為陰,皮膚在外故為陽;
內臟而言: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為陽,五臟藏精氣而不瀉為陰;
五臟本身而言:心、肺居於上焦故為陽,肝、脾、腎居於中焦故為陰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着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説,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温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説,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髮展的結果。

陰陽學説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指機體陰陽的平衡協調狀態,由於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壞,導致陰陽之間出現陰陽偏盛、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和陰陽亡失等情況,是對機體各種病理狀態的高度概括。
陰陽失調之説,首見於《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的“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和《素問·調經論》説的“陽虛則外實、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等。

陰陽學説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病機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主要包括陰盛格陽陽盛格陰兩方面。主要由於某些原因引起陰和陽的一方盛極,因而壅盛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形成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複雜的臨牀現象。
陰盛格陽,即陰陽內外格拒。係指陰寒之邪盛極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疾病的本質雖然是陰寒內盛,但由於其格陽於外,故其臨牀表現,反見面紅煩熱、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熱象。因其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故為真寒假熱。
此外,陰盛於下,虛陽浮越,亦可見面紅如火,稱為戴陽,亦是陽虛陰盛,陰陽之間不相維繫的一種表現。
陽盛格陰,係指邪熱內盛,深伏於裏,陽氣鬱閉於內,格陰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多見於熱病的熱盛至極,反見“熱極似寒”的四肢厥冷、脈沉伏等寒象。由於其疾病之本質是熱盛於裏,而格陰於外,故稱為真熱假寒。這種四肢厥冷,又稱之為“陽厥”或“熱厥”。

陰陽學説陰陽互損

陰損及陽,係指由於陰液(精、血、津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陽損及陰,係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久之則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陰陽學説陰陽偏勝

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實證病機。病邪侵入人體,在性質上,必從其類,即陽邪侵襲人體,則邪並於陽,而形成機體的陽偏勝;陰邪侵襲人體則邪並於陰,而形成機體的陰偏勝。
由於陰和陽是相互制約的,一般來説,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所以陽偏勝必然會耗陰,從而導致陰液不足;陰偏盛也必然會損陽,從而導致陽氣虛損。

陰陽學説陽偏盛

陽主動,主升而為熱,所以陽偏勝時,多見機體的機能活動亢奮、代謝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一般來説,陽勝的病機,多指陽氣亢盛而陰液未虛的實熱證。進一步發展,可成為陽盛陰虛之證。
陽勝的形成,多由於感受温熱陽邪,或雖感受陰寒之邪,但入裏從陽而化熱,或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氣滯、血瘀、食積等鬱而化熱所致。臨牀多見壯熱、煩渴、面紅、尿赤、便幹、苔黃、脈數。若陽熱亢盛過久,則必耗陰液,故陽盛實熱病證,易於煎灼人體陰液,久之亦可導致人體津液不足,陰精虧損,轉化為實熱傷陰的病證。此即是“陽勝則陰病”。

陰陽學説陰偏盛

陰主靜,主內收而為寒,故在陰偏勝時,多見機體的機能活動代謝低下,熱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等陰寒內盛的病理狀態。一般來説,陰偏勝,多指陰邪偏盛而陽氣未衰的寒實證,進一步發展可導致陽虛,則成為陰盛陽虛之證。
陰勝的形成,多由外感陰寒之邪,或過食生冷,陰寒內盛,遏抑機體的陽氣,或由素體陽虛,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前者屬實,後者則為虛實夾雜。此外,陰寒之邪壅盛,日久必傷陽氣,故陰盛實寒病證,常可導致虛衰,出現機體生理功能活動減退情況,此即“陰勝則陽病”。

陰陽學説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偏衰,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所謂“精氣奪”,包括了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減退,同時也包括了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失調。

陰陽學説陽偏衰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機體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陽虛為主,尤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最為重要,這是由於腎陽為諸陽之本的緣故。由於陽氣虛衰,陽虛不能制陰,陽氣的温煦功能減弱,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亦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
陽虛則寒,臨牀可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亦可見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以及由於陽虛氣化無力,陽不化陰,水液代謝功能減退或障礙而導致的水濕停滯等病變。

陰陽學説陰偏衰

陰偏衰,即是陰虛,是指機體的精、血、津液等陰液虧耗,其滋養、寧靜的作用減退。多由於陽邪傷陰,熱邪熾盛傷津耗液,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虛,雖然五臟皆可發生,但一般以肺、肝、腎之陰虛為主,其它臟腑之陰虛,久延不愈,最終亦多累及肺腎或者肝腎,所以臨牀上以肺腎陰虛肝腎陰虛為多見。因為,腎陰為諸髒陰液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又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所謂陰虛則熱,是指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陽氣相對亢盛,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等病理表現。陰虛內熱多有全身性虛熱,五心煩熱,骨蒸潮熱,消瘦,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陰虛火旺多有咽乾疼痛,牙齦腫痛,顴紅升火,咳血或痰中帶血等症;陰虛陽亢多見眩暈耳鳴,肢麻,肌肉顫動等症。

陰陽學説陰陽亡失

陰陽的亡失,是機體的陰液或陽氣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包括亡陽和亡陰兩類。
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生突然性脱失,導致全身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外邪過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大量耗傷而脱失;或由於素體陽虛,正氣不足,又加疲勞過度等多種因素所誘發;或過用汗法,陽隨津枯,陽氣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陽,多由於陽氣嚴重耗散而衰竭,虛陽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涼,肌膚手足逆冷,精神疲憊,神清淡漠,甚則昏迷,脈微欲絕等陽氣欲脱之象。
亡陰,係指機體的陰液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煎灼陰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陰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見汗出不止,汗熱而粘,手足温,喘渴煩躁,甚則昏迷譫妄,脈數無力,舌光絳無苔等。
由於陰與陽相互依存,故陰亡,則陽必無所依附而浮越於外,陰亡之後可迅速導致亡陽,“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亦告終結。
陰陽學説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着陰陽學説的思想。陰陽學説被用來闡釋人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人的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陰陽學説陰陽關係

陰陽學説對立制約

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為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
陰與陽相互制約和相互消長的結果是達到動態平衡,稱為“陰平陽秘”,如果這種平衡遭遇破壞即是疾病的形成,如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變化自有其規律,若冬天應寒反暖則人體的生命活動也受影響,易引起疾病。

陰陽學説互根作用

陰陽對立統一的。陽存於陰,陰依存於陽。陰陽都以對立的存在為條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這就是陰陽的互根作用。陰陽互根作用既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又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因此,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陰陽學説消長平衡

陰陽之間的相互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永遠處於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即所謂“消長平衡”。陰陽就在這種運動變化中,生生不息。但任何一方太過盛或太過衰,破壞了“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動態平衡,就會引起機體的不適。

陰陽學説相互轉化

陰陽學説認為: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如陰轉化為陽。如寒飲中阻患者本為陰證,但由於某種原因,寒飲可以化熱,即為陰證轉化為陽證。陽證也可以轉化為陰,如某些急性温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元氣。在持續高熱的情況下,可以突然出現體温下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陽氣暴脱的危象,這種病徵變化,即屬於陽證轉化為陰證。但如果搶救及時,處理得當,四肢轉温,色脈轉和,陽氣得以恢復,病情又可出現好的轉機,可見陰陽互相轉化是有條件 。
陰陽的消長(量變)和轉化(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全過程的密不可分的兩個階段,消長是轉化的前提,轉化是消長的結果。
綜上所述,陰和陽是事物的相對病性,因而存在着無限可分性,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等,是説明陰和陽之間的相互關係不是孤立、靜止不變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反相成的。這一點對我們理解中醫學陰陽學説的運用非常重要。

陰陽學説臨牀應用

陰陽學説貫穿在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説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發展發展規律,並指導着臨牀診斷和治療。

陰陽學説理論應用

(一)説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臟腑理論 臟腑理論
人體所有結構既是有機聯繫的,又可劃分為陰陽兩部分。人體臟腑組織,就部位來説,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背腹四肢內外側來説,則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以臟腑來分,五臟屬裏,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五臟之中又各有陰陽所病,即心肺居於上部(胸腔)屬陽,肝脾腎位於下部(腹腔)屬陰。若具體到每一臟腑則又有陰陽之分,即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總之,人體組織的上下,內外表裏,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着對立統一
(二)説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協調關係的結果。如以功能物質而言,功能屬陽、物質屬陰,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物質運動就無以產生生理功能。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係,也就是陰陽互依存、相互消長的關係。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
(三)説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疾病發生是因“陰陽失調”。如“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兩虛”等病症,並且病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

陰陽學説臨牀應用

(一)用於疾病的診斷
相生相剋 相生相剋
①診治方面:用陰陽的屬性來分析病情,如以色澤、聲音、呼吸、氣息來分辨陰陽,還可以脈象部位分陰陽。寸為陽,尺為陰,浮大洪澤為陽,沉小細澀為陰等。
②辯證方面:陰陽是是八綱辯證的總綱。在臨牀中首先要分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大到整個病證,小到一個脈證;同樣外科分類、診斷也可用陰陽來分:如癤、痛、丹毒、膿腫等多為陽證,感染性結核、腫瘤等慢性疾病,表現為蒼白、平塌、不熱、不痛、隱痛等症等陰證
總之,疾病的診斷要以分辨陰陽為首務,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才能臨牀中正確運用。
(二)用於疾病的治療
(1)確定治療原則:調整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①陰陽偏勝的邪氣有餘之實證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陽勝則熱,宜用寒藥制其陽,即“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寒實證,宜用温熱藥以制其陰,即“寒者熱之”,因二者均為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則瀉之”。②陰陽偏衰總治則: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陽盛則瀉熱,陰盛者濕寒,陽虛者扶陽,陰虛者補陰,使陰陽偏勝偏衰的異常現象迴歸於平衡的正常狀態。
(2)歸納藥物主要性能:藥物的性能主要依據其氣(性),味和升降沉浮來決定。而藥物的氣味和升降學沉,又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説明,作為指導臨牀用藥的依據。藥性:主要指寒、熱、温、涼四種,又稱“四氣”。其中寒涼屬陰(涼次於寒),温熱屬陽(温次於熱)。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梔子等。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温性或熱性,如附子、乾薑之類。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鹹五種味。淡味或澀味,習慣上稱為五味。其中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為陽;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導積滯、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藥物,多下行向內,其性皆沉降,沉降者為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