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技創新

(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

鎖定
科技創新是指工業企業用於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方面的具體活動。包括用於企業研究與發展課題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於研究與發展活動的一切支出。 [1] 
2022全國兩會調查結果出爐,“科技創新”關注度位居第六位。 [5] 
2022年3月,新華社聯合百度發佈《大數據看2022年全國兩會關注與期待》,科技創新位列第六位。 [6] 
中文名
科技創新
外文名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內    容
創造新的事物並獲得一定有益效果
類    型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屬    性
詞語
相關高校
卓越大學聯盟北京高科大學聯盟

科技創新基本含義

定義: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2] 
解析:
談科技創新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創新,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闢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
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知識、新藝術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是電子信息或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集成。
科技創新涉及政府 [3]  、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際組織、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公眾等多個主體,包括人才、資金、科技基礎、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創新氛圍等多個要素,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複雜作用下的一種複雜湧現現象,是一類開放的複雜巨系統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
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構成的技術創新雙螺旋結構出發,進一步拓展視野,技術創新的力量是來自於科學研究與知識創新,來自專家和人民羣眾的廣泛參與。信息技術引領的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一步推動了管理創新,這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無疑是當前這個時代創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之間的協同互動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開放體系

錢學森的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理論強調知識、 [3]  技術和信息化的作用,特別強調知識集成、知識管理的作用。知識社會環境下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需要以錢學森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理論為指導,從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協同互動入手,進一步分析充分考慮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正是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協同演進下的一種複雜湧現,是這個三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科技創新體系由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知識創新、以標準化為軸心的技術創新和以信息化為載體的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三大體系構成,知識社會新環境下三個體系相互滲透,互為支撐,互為動力,推動着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管理與制度創新的新形態,即面向知識社會的科學2.0、技術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
面向服務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 面向服務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
面向知識社會的科技創新體系 面向知識社會的科技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管理創新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系的產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範疇和理論學説的產生,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的價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提高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其核心內容是科技引領的管理變革,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所有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3]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説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件”,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件”,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着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科技創新創新文化

由於科學和技術是關於人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知識,技術還包含着技藝,而且人的參與程度越大、越多,則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含量、密度和水平就越高,這些特點決定了科學和技術的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因此就國家層面來説,科學和技術及它們的創新也是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 
  1. 中國的全民創新潛在生產規模非常大,只要中國進入某個領域,產業鏈集羣的規模化優勢就可以爆發出來,即使在勞動力成本更高、税率更高的條件下都可以殺出更有市場競爭力的價格。
  2. 中國勞動力和創業者都是很龐大的隊伍,只要教育得以推廣,即使是單個勞動力的創新概率略低,在龐大的勞動力市場和創業市場下,中國產業界爆發出新的idea是遠多於其他國家的,只要風投體制得以完善。這個國家的創新不僅是爆發式增長,而且單個創新的相互啓迪和借鑑也是爆發式擴張。
  3. 人口規模造就的龐大市場和繁榮的互聯網生態 使 任何idea在中國複製傳播的速度都會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從idea到產能implementation的速度都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4. 龐大的產業鏈集羣必然會在這個國家養出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那麼定價權會逐步轉移到中國,從歷史上看,經濟環節裏的定價權都是逐漸往最大市場轉移的,典型的案列就是國際鐵礦石價格逐漸從澳大利亞、巴西手上轉移到中國手上。而且龐大的市場會使得跨國公司的區域性總部和零售總部逐漸轉移到中國,良性循環。
  5. 龐大的創新經濟體量使得中國在國際一系列貿易談判中都享有優勢籌碼。 [2] 

科技創新創新環境

按照是否具有實體和剛性(可約略地理解為非人文的和人文的)將環境分為硬環境(由物質環境和剛性的管理體制及人員組成)和軟環境(由人文環境、彈性的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兩大類,其中物質環境的要素是校園房舍、儀器設備、經費薪給等組成,人文環境主要由科學和人文精神、國家政策制度、學術傳統、學風和治學氛圍組成。硬環境與軟環境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程度,決定了人性物境(主要由人才和體制組成)和物性人境(主要由研究方向和評價體系組成),它們滲透融合得越多,人性物境和物性人境的範圍就越大,成果的趨向和大小也越顯著。影響科技創新的因素很多,而且由於時間、地點和具體情況的差異,哪種環境和什麼要素對於各個科技人員科研機構或組織的創新過程所產生的影響起主要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科技創新創新發展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傢俱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端位置,就能創造激活國家經濟的新產業,就能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引領社會的發展。總之,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誌,是國家發展的關節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 [3]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範,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儘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3]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3] 
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近現代世界歷史表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的發動機,是一個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創新及其引發的技術革命和進步成為產業革命的源頭,科技創新能力強盛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發揮着主導作用。自然,一項新技術的誕生、發展和應用,最後轉化為生產力,離不開觀念的引導、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説,觀念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制度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保障;但發明一項新技術並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出新產品,佔領市場取得經濟效益,這是隻有科技創新才能實現的。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走創新型國家發展之路,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共同選擇。縱觀當今世界創新型國家,他們的共同特徵是,科技自主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大約都在70%以上,對外技術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達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創新方能體現出國家的創新能力,只有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的台階,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自由貿易的角度來説,科技自主創新是無效率的,拿中美來説,科技在某種意思上説也可以是商品,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中國是不用自主創新的,因為美國在科技方面佔優勢。
但是站在國家角度來説,科技自主創新是維持國家安全和獨立的必要手段。 [3] 

科技創新創新思維

進行科技創新,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科技創新思維要講求縝密性和前瞻性,還要藉助於一些科學的思維模式。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創新思維模式,可以找準研究的方向,在面對科研難題時設法尋求解決之道,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取得科學研究的優異成果。科技創新的思維方式,包括類比式、聯想式、跨越式等思維模式。
類比式思維是通過比較而進行的思維,常常是把較為陌生的事物與較為熟悉的事物加以類比,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應該指出,類比作為一種推理方法,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通過類比得到的推論必須經過實踐的驗證,才能加以認可。儘管如此,類比式思維提供的“可能性”為解決問題拓展了思路,依然是彌足珍貴的。類比式思維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思維模式。譬如,聲音和光線都是直線傳播,都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現象等,而聲音呈波動狀態,由此可得出推論:光也呈波動狀態。
聯想式思維,是不同事物的表象之間存在的某種關聯引發了人們的想象,進而產生的思維活動。聯想式思維在科技創新中有重要作用。譬如從變色龍偽裝服的研發思路。研究者從變色龍能夠適應環境色彩變化而改變身體顏色的特性中得到啓示,研發出了用於軍隊的偽裝服。這是聯想式思維的一個成功範例。

科技創新相關名言

科技創新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周海中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必須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着力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白春禮 [4] 

科技創新社會影響

2022全國兩會調查結果出爐,“科技創新”關注度位居第六位。 [5] 
2022年3月,新華社聯合百度發佈《大數據看2022年全國兩會關注與期待》,科技創新位列第六位。 [6]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相關新聞

2022年4月6日,新華社北京,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設立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人民銀行對貸款本金分別提供60%、100%的再貸款支持。 [7] 
2024年4月7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5000億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 [9] 

科技創新社會評價

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是科技解決方案更有效的基礎。只有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才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