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鎖定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成立於1956年,直屬於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新中國最早成立的中醫藥科研單位之一。同時兼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藥智庫分會會長單位、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以及醫史文獻分會主任委員單位。 [1] 
中文名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外文名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TCM Literature [1] 
別    名
上海市中醫藥科技情報研究所 [1] 
成立於
1956年
地    區
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156號 [1] 
榮    譽
上海市中醫藥信息協作中心基地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榮 譽

上海市中醫藥信息協作中心基地
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藥智庫分會會長單位
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入選單位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主任委員單位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主任委員單位
上海市針灸學會戒煙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單位
上海市礦物化石研究會中藥礦物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史概述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12張)
1956年7月16日,上海巿中醫文獻研究館正式成立。成立之初,文獻研究館即衞生局直屬單位,館址設在當時的盧灣區南昌路218號。1968年在全國最早開設繼承名老中醫經驗的門診部。1990年成立了上海市中醫藥情報研究所,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上海的信息分中心。1995年成為上海市中醫藥信息協作中心基地。近十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成為上海市中醫藥師承教育管理辦公室 、海派中醫流派傳承工程辦公室、上海市中醫、中西醫結合醫院綜合評價(評審)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中醫藥科技服務中心、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實踐教學基地、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依託單位。主要從事古今中醫文獻研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研究、中醫藥特色臨牀研究、中醫藥傳承教育管理、中醫藥發展與政策研究、中醫藥智庫與大數據研究、中醫藥文化研究、《中醫文獻雜誌》編輯出版。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訓

厚德篤志,博學求真 厚德篤志,博學求真
“厚德篤志,博學求真”作為該館的館訓,意為“要有堅定的信念,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育人成才,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文化牆

中醫文獻館前的小巷一側的牆壁上,鐫刻雕鏤着古銅色的中醫浮雕。“3·17國醫案”“淞滬抗戰中的熱血中醫”“四大家中藥老字號”以及“丁甘仁中醫專門學校”“醫界春秋”等獨特的海派中醫史實。讓文獻館書香盈門,文化氣息濃厚。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部門職能

中醫藥傳承研究中心
中醫藥傳承研究中心成立於2019年,由其前身老中醫經驗及民間醫藥研究室(1986年成立)、中醫古籍文獻研究室(1987年成立)、中醫藥傳承研究室(2009年成立)等機構演變發展而來,為上海市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秘書處所在機構。主要開展中醫藥文獻研究、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研究、館員學術傳承研究、海派中醫學術流派研究。作為全市最早開展“海派中醫”研究的機構,中心近十年來承擔多項國家級、省部級文獻研究課題,包括“海派中醫藥特色研究”“上海地方誌中醫藥文獻研究”“近代上海中西醫匯通學術發展史及其醫家思想研究”“海上名醫經驗整理研究”“海派中醫蔡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祝氏內科流派傳承研究”“館員學術傳承研究”“中醫常見病證專輯文獻研究”“近代上海中醫醫家臨牀文獻研究與當代上海中醫醫家專病診療經驗推廣”等。中心致力於館員學術傳承研究。建成館員數據庫,將歷屆館員生平、醫案、醫話醫論、字畫、處方箋等資料錄入數據庫,對館員學術經驗進行挖掘分析。編寫並出版《海上名醫臨證錄》《海上名醫心得錄》《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名錄》《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圖錄》《跟名醫讀傷寒》等書著。近年來,中心在加快本館名醫工作室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名老中醫數字化工作室”,助力中醫藥臨牀數據反饋結構化、診療決策智能化。 [1] 
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
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2019年,由其前身中醫藥情報研究室(1986年成立)、中醫藥技術諮詢室(1991年成立)、中醫藥信息研究室(2006年成立)、中醫藥發展研究室(2010年成立)、中醫藥大數據與智庫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等機構演變發展而來。中心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成立的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上海分中心,具備開展中醫藥查新檢索和情報信息服務的資質,長期為各級各類機構及研究團隊提供科技查新、引文引證、系統評價、科技諮詢、知識管理、數據系統開發等服務,為中醫醫療、科研和管理等不同領域提供多方位的深度支持,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中心為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藥智庫分會秘書處、中華中醫藥學會改革與發展研究分會秘書處、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 秘書處所在機構。充分發揮中醫藥領域宏觀決策的諮詢、智囊和參謀機構職能。一是對中醫藥發展中戰略性、綜合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決策提供諮詢意見。二是承擔或參與全國中醫藥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重大問題、重點項目等的起草編制、諮詢論證;三是受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單位的委託,提供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專題研究及諮詢論證服務等。 [1] 
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
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於2019年,由其前身《杏苑中醫文獻雜誌》 編輯室(1987年成立)、《中醫文獻雜誌》編輯部(1994年成立)、中醫文獻研究室(2004年成立)、中醫藥文化傳播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等機構演變發展而來。中心開展基於中醫文獻的中醫藥文化推廣及創新性應用研究,是本館採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各種渠道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平台,先後承擔多項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榮獲“逐夢新時代”第四屆上海市民微電影節唯一的“衞生專題”獎、第十一屆(2020年度)上海中醫藥科技獎科學技術普及獎、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科普作品獎等。中心主要職能一是編輯出版中醫文獻研究專業期刊《中醫文獻雜誌》;二是打造以該館官方微信公眾號為核心的融媒體基地,包括該館在B站、愛藝奇、騰訊視頻等媒體的官方賬號;三是建設中醫文獻智慧平台,展現中醫文獻重大專題研究進展,以科技支撐文獻精華傳承;四是開展中醫藥科普,探索中醫藥文化“進地鐵”“進校園”“進社區”“進樓宇”“進古鎮”等,視頻《同舟共濟》獲第三屆百部網絡正能量動漫音視頻作品 [6]  2018年5月,海派中醫地鐵專列獲“中醫藥健康文化作品徵集活動”優勝獎 [2]  入選2017年全國優秀科普微視頻作品 [3]  2018年9月,入圍2018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 [4]  2018年11月,與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上海市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聯合主辦主題為“看見,你的美”的攝影大賽 [7]  2020年4月,視頻《歸來》獲“城市榮光”第六屆上海市民微電影(短視頻)主題活動唯一的“衞生專題”獎 [9]  2020年10月,視頻《歸來》獲2020年度中醫藥科普作品 [8]  2020年,《中醫藥文化進地鐵》獲2020年上海中醫藥科學技術獎科學技術普及獎 [5]  。五是研發中醫藥文創產品,如中醫藥文化系列手賬本《草木筆記》《晶石筆記》及花茶、香囊、精油等。 [1] 
中醫門診部
為傳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1968 年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開設中醫門診部。該門診部是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直屬的非營利性三級專科醫療機構,也是上海市醫療保險的定點醫療機構。作為全國最早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門診部之一,曾先後聘請上海中醫藥界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名老中醫擔任正副館長和館員,早期如江南醫傑顧渭川、喉科名家張贊臣、温病大家嚴蒼山、兒科泰斗董廷瑤等;當今如朱南孫、蔡小蓀、施杞、嚴世芸等,幾乎囊括了大部分上海名醫;國醫大師裘沛然、張鏡人、顏德馨、石仰山均為館員顧問;朱良春、餘灜鰲、張燦玾也被聘為名譽館員。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特色科室

內科
①失眠症門診:採用中醫藥治療各種類型失眠症、抑鬱症、焦慮症,戒除對鎮靜催眠類西藥(安眠藥)的依賴;②肝膽病門診:採用抗病毒、防纖維化治療慢性肝炎;多向調節法治療脂肪肝;清膽、利膽、通絡攻下法治療膽道疾病;③腫瘤門診:以中醫藥對各種腫瘤進行手術後或放化療後調理,抗復發,防轉移;④心血管病門診:以調治心病、重在氣血、兼顧五臟、整體平衡的學術思想為指導,治療各類心血管病症;⑤腎臟病專科:從整體出發,調整邪正盛衰,補腎泄濁,控制炎症,消除血尿、蛋白尿保護腎臟功能;⑥胃腸病專科:升清降濁,標本兼治,益中州,調脾胃,治療各類消化道疾病;⑦血液病專科:以扶正固本、益髓填精為治則,治療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症、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⑧肺系疾病專科:運用補肺固表、益氣生津、宣降肺氣等法則,治療老慢支、肺氣腫、肺纖維變等疑難病症;⑨內分泌疾病專科:採用升提元氣、軟堅散結之法,治療糖尿病、甲亢等內分泌疾病;⑩免疫性疾病專科:着眼於整體,標本兼顧,調節免疫,治療白塞氏綜合徵、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反覆口腔潰瘍等由於免疫異常導致的病症。
腦病專科
採用健脾、補肝、益腎等方法,治療中風、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格林 -巴利綜合徵等疾病。
婦科病專科
匯聚上海朱氏婦科、蔡氏婦科學術繼承人,運用週期療法,對經、帶、胎、產等婦科疑難病症療效顯著。
男性病專科
採用動靜結合,調節精氣,清熱通淋等方法,治療精液異常、性功能障礙、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
皮膚病專科
採用清熱、涼血、祛濕、排毒等方法,治療痤瘡、粉刺、色斑、牛皮癬等各種皮膚疾病。
肛腸病專科
採用內服與外治相結合方法,具有手術創面小、療程短、見效快、花費少等優勢。
針灸科門診
①眼病專科:針刺與藥物穴位敷貼相結合,治療各種眼底疾病;②頭皮針療法:由林氏頭皮針療法 學術繼承人主診,治療小兒腦癱、自閉症、中風後遺症、共濟失調等各種腦源性疾病;③割治療法:瀕臨失傳的中醫傳統療法,對小兒疳積、慢性咳嗽、哮喘、成人慢性胃病等有獨特療效;④小刀針療法: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氣血疏通,快速解除或減輕骨、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及其他不適症狀;⑤戒煙。
兒科門診
由董氏兒科學術繼承人主診,運用“宣肺達邪”“調攝脾胃”等法則,治療各類小兒疾病。
傷科門診
由石氏傷科傳承人坐診,綜合運用針灸、推拿與中藥內服,疏通氣血經絡,治療頸椎病、腰突症等各類骨傷科疾病。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歷任館領導

1956.7-1966 ,首任館長,顧渭川。以“用藥輕清、辨證精當”的診療特點。
1981.7-1985.10,第二任館長,董廷瑤。從事中醫工作 70 餘年,救治危重病兒無數。
1960-1972,第二任副館長,張贊臣。臨牀涉及各科,以喉科及外科出名。參加社會活動。
1985.10-1990.9, 第三任館長,王翹楚。首批上海市名中醫、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0.9-1995.7,第四任館長,勵正康。
1995.8-1997,陳熠(代館長)。第五批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7-2005.2,第五任館長,張仁。上海市名中醫,第六、第七批全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上海針灸學會會長、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
2005.2-2006.5,第六任館長,虞堅爾。同時兼任上海市中醫醫院院長。
2006.5-2013.8,第七任館長,方松春。
2013.9-2016.10,第八任館長,季偉蘋。中華中醫藥學會醫院管理分會副會長;上海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1] 
2016.11-今,第九任館長,賈楊。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中醫藥智庫分會會長、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主任委員。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制

本館作為“上海市名老中醫學術之家 ”,秉承以“館員制”治館理念,先後聘任了三批共128 名館員、3 名名譽館員,已是上海地區開展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繼承、疑難病診治和民間醫藥研究及交流的活動基地,更是匯聚海上名醫、薈萃名家經驗、培養中醫後學、傳承鮮活文獻的中醫藥學術平台。 [1] 
擁有上海市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1人、上海市名中醫2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班導師3人、研究生導師7人;高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者佔業務人員比例超過三分之一,碩博士佔業務人員比例超過二分之一;先後9人入選國家級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6人入選上海市中醫藥人才培養項目。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名譽館員

朱良春,(1917.8-2015.12)。全國著名中醫內科學家,主任中醫師,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張燦岬,1928 年生。全國著名中醫文獻學家,中醫文獻博士生導師,被授予“國醫大師”稱號。
餘瀛鰲,1933 年生。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名醫工作室

該館先後為張雲鵬、蔡小蓀、陳熠、張仁、黃素英、卞嵩京等名中醫成立了相應的“名中醫工作室”,以發揮該中醫學科優勢,增強醫教研特色,提升學術內涵。擁有“蔡氏婦科”、“方氏針灸”兩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址位置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瑞金二路156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