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力命

鎖定
本篇圍繞天命與人力的矛盾關係,展開一系列論證。為楊墨相非之作。
《淮南子·泛論訓》: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1] 
中文名
力命
作    者
楊朱
創作年代
春秋戰國
出    處
《列子》

力命文章簡介

本篇圍繞天命與人力的矛盾關係,展開一系列論證。在楊朱看來天命超越於人間所有道德、強權、功利之上,自為人人所不可企及。它看似無端無常卻與每個人的遣際息息相關,世間的壽夭、窮達、貴賤、貧富都由它來決定。天命本身並不具備判斷是非、主持公正的獨立意志,也不懷有任何賞善罰惡的目的,它總是“昂知所以然而然”,所以歷史上與現實中才會出現“壽彼而夭此,窮聖而達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等諸多顛倒混亂的社會現象。文中列舉管、鮑至交,小白用仇的史事,卻推翻世俗所謂善交、善用能的既定之辭,而將其緣由歸結於“不得不為之的天命。同時輔之以子產誅鄧析之略説,仍將其目果追溯到“不得不為之”的天命,與前文互為影響。道法自然,故而“天地不能犯,聖智不能於,鬼魁不能欺”。與其揣摩天意,機關算盡,希冀憑惜小智小識改變自身的貴賤壽夭,不若學季粱安命以待疾,東門是喪子而不憂。只要領悟了“至人居若死動若械”的境界,對於天命能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則自當不受外物紛擾而與天地同運。
但若一味無情,放任天命,亦難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大戀所存,雖哲不忘。楊朱雖然借晏子之口嘲笑了齊景公登臨牛山流涕的短見,卻又在篇中指出,農,商、工、仕,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勢,亦是人力使然,勢在必行,逆過既是順。可見並沒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義與人力的作用。“今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隨所為,隨所不為。日去日來,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此言此語,與其認作是一聲無奈的慨嘆,不若看成是楊朱遍經世事滄桑之後,對於至德之世隱晦而又痛心的哀悼。

力命作者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人,大約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説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餘篇章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力命內容簡介

《力命篇》是《列子》中的一個重要篇章,反映了魏晉時期士人的生活觀。楊伯峻先生説:“古代的唯心主義認為,偶然性的出現是一種非人類所能宰制的力量,即一種無可奈何的力量,這叫做命,也叫天命。唯心主義者説“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唯物主義者説“人定勝天。”這個天人之爭,即是力命之爭,在魏晉六朝表現的相當激烈。《力命篇》可以説是這一場鬥爭在寓言的外衣下的反映。” [2] 

力命全文

力謂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1]
命曰:“汝奚功於物,而物慾比朕?”
力曰:“壽夭、窮達、貴賤、貧富,我力之所能也。”
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堯舜 之上,而壽八百;顏淵之才不出眾人之下,而壽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諸侯之下, 而困於陳,蔡;殷紂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無爵於吳,田恆專有 齊國。夷齊餓於首陽,季氏富於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柰何壽彼而夭此,窮聖而達逆,賤賢而貴愚,貧善而富惡邪?”
力曰:“若如若言,我固無功於物,而物若此邪,此則若之所制邪?”
命曰:“既謂之命,柰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壽自夭,自窮自達,自貴自賤,自富自貧,朕豈能識之哉?朕豈能識之哉?”
北宮子謂西門子曰:“朕與子並世也,而人子達;並族也,而人子敬;並貌也,而人子愛;並言也,而人子庸;並行也,而人子誠;並仕也,而人子貴;並 農也,而人子富;並商也,而人子利。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居則蓬室,出則徒行。子衣則文錦,食則粱肉,居則連欐,出則結駟。在家熙然有棄朕之心, 在朝諤然有敖朕之色。請謁不相及,遨遊不同行,固有年矣。子自以德過朕邪?”
西門子曰:“予無以知其實。汝造事而窮,予造事而達,此厚薄之驗歟?而皆謂與予並,汝之顏厚矣。”北宮子無以應,自失而歸。中途遇東郭先生
先生曰: “汝奚往而反,偊々而步,有深愧之色邪?”北宮子言其狀。
東郭先生曰:“吾將舍汝之愧,與汝更之西門氏而問之。”
曰:“汝奚辱北宮子之深乎?固且言之。”
西門子曰:“北宮子言世族、年貌、言行與予並,而賤貴、貧富與予異。予語之曰:‘予無以知其實。汝造事而窮,予造事而達,此將厚薄之驗歟?而皆謂與予並,汝之顏厚矣。’”
東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過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異於是矣。夫北宮子厚於德,薄於命;汝厚於命,薄於德。汝之達,非智 得也;北宮子之窮,非愚失也。皆天也,非人也。而汝以命厚自矜,北公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識夫固然之理矣。”
西門子曰:“先生止矣!予不敢復言。”
北宮子既歸,衣其裋褐,有狐貉之温;進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廣廈之蔭;乘其篳輅,若文軒之飾。終身□(辶卣)然,不知榮辱之在彼也,在我也。
東郭先生聞之曰:“北宮子之寐久矣,一言而能寤,易悟也哉!”
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處於齊。管夷吾事公子糾,鮑叔牙事公子小白。齊公族多寵,嫡庶並行。國人懼亂。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鮑叔奉公 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孫無知作亂,齊無君,二公子爭入。管夷君與小白戰於莒道, 射中小白帶鈎。小白既立,脅魯殺子糾,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
鮑叔牙謂桓公 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國。”
桓公曰:“我仇也,願殺之。”
鮑叔牙曰:”吾聞賢君無私怨,且人能為其主,亦必能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 舍之!”遂召管仲。
魯歸之,齊鮑叔牙郊迎,釋其囚。桓公禮之,而位於高國之 上,鮑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國政。號曰仲父。桓公遂霸。
管仲嘗嘆曰:“吾少窮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 以我為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北,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名不顯 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然實無善交,實無用能也。實無善交實無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鮑叔非能舉賢,不是不舉;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問之,曰:“仲父之病疾矣,可不諱。雲,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
夷吾曰:“公誰欲歟?”
小白曰:“鮑叔牙可。”
曰:“不可。其為人也,潔廉善土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使之理國,上且鈎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小白曰:“然則孰可?”
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謂之聖人;以財分人,謂之賢人。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了;以賢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於國有不聞也,其於家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
然則管夷吾非薄鮑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於始,或薄之於終;薄之於終,或厚之於始。厚薄之去來,弗由我也。
鄧析操兩可之説,設無窮之辭,當子產執政,作《竹刑》。鄭國用之,數難子產之治。
子產屈之。子產執而戮之,俄而誅之。然則子產非能用《竹刑》,不得不用;鄧析非能屈子產,不得不屈;子產非能誅鄧析,不得不誅也。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罰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罰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無柰何。故曰,窈然無際,天道自會,漠然無分,天道自運。天地不能犯,聖智不能幹,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寧之,將之迎之。
楊朱之友曰季梁。季梁得疾,七日大漸。其子環而泣之,請醫。
季梁謂楊朱曰:“吾子不肖如此之甚,汝奚不為我歌以曉之?”
楊朱歌曰:“天其弗識,人胡能覺?匪祐自天,弗孽由人。我乎汝乎!其弗知乎!醫乎巫乎!其知之乎?”
其子弗曉,終謁三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診其所疾。
矯氏謂季梁曰:“汝寒温不節,虛實失度,病由飢飽色慾精慮煩散,非天非鬼。雖漸,可攻也。”
季梁曰:“眾醫也,亟屏之!”
俞氏曰:“女始則胎氣不足,乳湩有餘。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弗可已也。”
季梁曰:“良醫也,且食之!”
盧氏曰:“汝疾不由天,亦不由人,亦不由鬼。稟生受形,既有制之者矣, 亦有知之者矣,藥石其如汝何?”
季梁曰:“神醫也,重貺遣之!”
俄而季梁之疾自瘳。
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生亦非賤之所能夭,身亦非輕之所能薄。
故貴之或不生,賤之或不死;愛之或不厚,輕之或不薄。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或貴之而生,或賤之而死;或愛之而厚,或輕之而薄。此 似順也,非順也;此亦自生自死,自厚自薄。
鬻熊語文王曰:“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算之所亡若何?”
老聃語關尹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
楊布問曰:“有人於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壽夭父子也,貴賤父子也,名譽父子也,愛憎父子也。吾惑之。”
楊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嘗識之,將以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隨所為,隨所不為。日去日來,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壽夭;信理 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順;信性者,亡安危。則謂之都亡所信,都亡所不信。 真矣愨矣,奚去奚就?奚哀奚樂?奚為奚不為?《黃帝之書》雲:‘至人居若死,動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動,亦不知所以不動。 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獨往獨來,獨出獨入,孰能礙之?”
墨杘單至嘽咺憋懯四人相與遊於世,胥如志也;窮年不相知情,自以智之深也。
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人相與遊於世,胥如志也;窮年而不相語術;自以巧之微也。
狡愘、情露、謇極、凌誶四人相與遊於世,胥如志也;窮年不相曉悟,自以為才之得也。
眠娗、諈諉、勇敢、怯疑四人相與遊於世,胥如志也;窮年不相謫發,自以行無戾也。
多偶、自專乘權、支立四人相與遊於世,胥如志也;窮年不相顧眄,自以時之適也。
此眾態也。其貌不一,而鹹之於道,命所歸也。
佹佹成者,俏成也,初非成也。佹佹敗者,俏敗者也,初非敗也。
故迷生於俏,俏之際昧然。於俏而不昧然,則不駭外禍,不喜內福;隨時動,隨時止, 智不能知也。信命者,於彼我無二心。
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掩目塞耳,背阪面隍,亦不墜僕也。故曰:死生自命也,貧窮自時也。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貧窮者,不知時者也。當死不懼,在窮不戚,知命安時也。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虛實,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虛實, 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量與不量,料與不料,度與不度,奚以異?唯亡所量,亡所不量,則全而亡喪。亦非知全,亦非笑喪。自全也,自亡也,自喪也。
齊量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美哉國乎!鬱郁芊芊,若何滴滴 去此國而死乎?使古無死者,寡人將去斯而之何?”
史孔梁丘據皆從而泣曰:“臣賴君之賜,疏食惡肉可得而食,怒馬稜車,可得而乘也,且猶不欲死,而況吾君乎?”
晏子獨笑於旁。公雪涕而顧晏子曰:“寡人今日之遊悲,孔與據皆從寡 人而泣,子之獨笑,何也?”晏子對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 矣;使有勇者而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數君者將守之,吾君方將被蓑 笠而立乎畎畝之中,唯事之恤,行假今死乎?則吾君又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處之,迭去之,至於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見不仁之君,見諂諛之臣;臣見此二者,臣之所為獨竊笑也。”
景公慚焉,舉觴自罰;罰二臣者,各二觴焉。
魏人東門吳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
東門吳曰:“吾常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與向無子同,臣奚憂焉?”
農赴時,商趣利,工追術,仕逐勢,勢使然也。然農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敗,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力命譯文

力量對命運説:“你的功勞怎麼能和我相比呢?”[1]
命運説:“你對事物有什麼功勞而要和我相比?”力量説:“長壽與早夭,窮困與顯達,尊重與下賤,貧苦與富裕,都是我的力量所能做到的。”
命運説:“彭祖的智慧不在堯之上,而活到了八百歲;顏淵的才能不在一般人之下,而活到了四十八歲。仲尼的仁德不在各國諸侯之下,而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殷紂王的行為不在微子箕子比干之上,卻位為天子。季札吳國沒有官爵,田恆卻在齊國專權。伯夷叔齊在首陽山捱餓,季氏卻比柳下惠富有得多。如果是你的力量所能做到的,為什麼要使壞人長壽而使好人早夭,使聖人窮困而使賊人顯達,使賢人低賤而使愚人尊貴,使善人貧苦而使惡人富有呢?”
力量説:“如果像你所説的那樣,我原來對事物沒有功勞,而事物的實際狀況如此,這難道是你控制的結果嗎?”
命運説:“既然叫做命運,為什麼要有控制的人呢?我只不過是對順利的事情推動一下,對曲折的事情聽之任之罷了。一切人和事物都是自己長壽自己早夭,自己窮困自己顯達,自己尊貴自己低賤,自己富有自己貧賤,我怎麼能知道呢?我怎麼能知道呢?”
西門子説:“我無法知道真實原因。你做事老碰釘子,我做事總是順利,這不就是厚薄不同的證明嗎?你卻説和我都一樣,你的臉皮也太厚了。”
北宮子無法回答,失魂落魄地回去了。半路上碰到了東郭先生
東郭先生問:“你是從哪裏回來,獨自行走,且面帶深深的慚愧臉色呢?”北宮子説了上述情況。
東郭先生説:“我可以消除你的慚愧,和你再到西門氏家去問問他。”
東郭先生問西門子説:“你為什麼要那麼厲害地侮辱北宮子呢?姑且説説原因吧。”
西門子説:“北宮子講他的時代、家族、年齡、相貌、言論、做事都與我相同,而低賤與尊貴、貧苦與富有卻與我不一樣。我對他説:我無法知道真實原因。你做老碰釘子,我做事總是順利,這恐怕是厚薄不同的證明吧?你卻説你跟我都一樣,你的臉皮也太厚了。”東郭先生説:“你所講的厚薄不過是説才能和仁德的差別,我所講的厚薄與此不同。北宮子的仁德厚,命運薄,你的命運厚,仁德薄。你的顯達,不是憑智慧得到的;北宮子的窮困,不是冒昧的過失。都是天命,而不是人力。而你卻以德薄命厚自以為了不起,北宮子又以德厚命薄自覺慚愧,都不懂得本來的道理。”
西門子説:“先生不要講了。我不敢再説了。”
北宮子回去以後,穿他的粗布衣服,覺得有狐貉裘毛那樣的温暖;吃他的粗糧大豆,覺得有精美飯菜的味道;住他的茅草屋,像是住在寬廣的大廈中;乘坐他的柴車,像是有華麗雕飾的高大車馬。終身舒適自得,不知道榮辱在他們那裏還是在自己這裏。
東郭先生聽到後説:“北宮子已經糊塗很久了,一句話便能醒悟,也是容易醒悟啊!”
管夷吾、鮑叔牙兩人交朋友十分親近,都在齊國做事,管夷吾幫助公子糾,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當時齊國公族的公子被寵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沒有區別。大家害怕發生動亂,管仲召忽幫助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幫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後來公孫無知發動兵亂,齊國沒有君主,兩位公子搶着回國。管夷吾與公子小白在莒國境內作戰,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鈎。公子小白立為齊君以後,威脅魯國殺死公子糾,召忽也被迫自殺,管夷吾被囚禁。
鮑叔牙對桓公説:“管夷吾很能幹,可以治理國家。”
桓公説:“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殺了他。”
鮑叔牙説:“我聽説賢明的君主沒有個人怨恨,而且一個人能盡力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盡力為國君做事,您如果想稱霸為王,非管夷吾不可。請您一定赦免他!”
桓公於是召管仲回國。魯國把他送了回來,齊國鮑叔牙到郊外迎接,釋放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禮對待他,地位在高氏與國氏之上,鮑叔牙也把自己置於管仲之下。桓公把國政交給管仲,稱他為“仲父”。桓公終於稱霸於諸侯。
管仲曾感嘆説:“我年輕窮困的時候,曾經與鮑叔一道做買賣,分配錢財時總是多給自己,鮑叔不認為是我貪婪,知道我貧窮。我曾替鮑叔出主意而非常失敗,鮑叔不認為是我愚笨,知道時機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是我不好,知道我沒有碰到機會。我曾三次作戰三次敗逃,鮑叔
不認為是我膽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顧。公子糾失敗了,召忽自殺了,我也被囚禁而受恥辱,鮑叔不認為是我無恥,知道我不在乎小節而以不能揚名於天下為恥辱。生我的人是父母,瞭解我的人是鮑叔。”
這是人們稱道的管、鮑善於結交朋友的事,小白善於任用能人的事。然而實際上無所謂善於結交朋友、實際上無所謂任用能人。説他們實際上無所謂善於結交朋友、實際上無所謂任用能人,並不是説世上有比他們更善於結交朋友、更善於任用能人的事,而是説召忽不是能夠自殺,而是不得不自殺;鮑叔不是能夠推舉賢,
而是不能不推舉賢能;小白不是能夠任用仇人,而是不得不任用仇人。
到管夷吾生了重病的時候,小白問他,説:“仲父的病已經很重,不能再瞞着你了,如果你的病治不好,那我把國家政事交給誰呢?”
管夷吾問:“您想交給誰呢?”
小白説:“鮑叔牙可以。”
管仲説:“不行,他的為人,是一個廉潔的好人,但他不把比自己差的人當人看待,一聽到別人的過錯,終身也不會忘記。用他來治理國家,在上面會困擾國君,在下面會違背民意。他得罪於您,也就不會太久了。”
小白問:“那麼誰行呢?”
管仲回答説:“不得已的話,隰朋可以。他的為人,在上面能忘掉自己,在下面能使下屬不卑不亢,對於自己不如黃帝而感到慚愧,對於別人不如自己表示同情。把仁德分給別人的叫做聖人,把錢財分給別人的叫做賢人。以為自己賢能而瞧不起別人的人,沒有能得到別人擁護的;自己雖賢能而能尊重別人的人,沒有得不到別人擁護的。他對於國事有所不聞,對於家事也有所不見。不得已的話,隰朋還可以。”
可見管夷吾並不是要輕視鮑叔,而是不得不輕視他;並不是要重視隰朋,而是不得不重視他。開始時重視,有可能後來要輕視;開始時輕視,有可能後來要重視,重視與輕視的變化,並不由我自己。
鄧析持模稜兩可的論題,創設沒有結果的詭辯,在子產執政的時候,作了一部寫在竹簡上的法律《竹刑》。鄭國使用它,多次使子產的政事發生困難,子產只能屈服。於是子產便把鄧析抓了起來,並當眾羞辱他,不久就殺了他。可見子產並不是能夠使用《竹刑》,而是不得不用它;鄧析並不是能夠使子產屈服,而是不得不使他屈服;子產並不是能夠誅殺鄧析,而是不得不誅殺他。
應該出生便出生了,這是天的福佑;應該死亡的便死亡了,這也是天的福佑。應該出生卻沒有出生,這是天的懲罰;應該死亡卻沒有死亡的,這也是天的懲罰。應該出生的出生了,應該死亡的死亡了,這是有的;應該出生的卻死亡了,應該死亡的卻出生了,這也是有的。但是出生也好,死亡也好,既不是外物的作用,也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命運決定的。人們的智慧對它是無可奈何的。所以説,深遠沒有邊際,天道是自然會聚的;寂靜沒有界限,天道是自然運動的。天地不能侵犯它,聖明智慧不能干擾它,鬼魅不能欺騙它,自然的意思是無聲無息就成就了,平常而安寧,時而消失,時而出現。
楊朱的一個朋友叫季梁。季梁生病,至第七日已病危。他的兒子們圍繞着他哭泣,請醫生醫治。
季梁對楊朱説:“我兒子不懂事到了這樣厲害的程度,你為什麼不替我唱個歌使他們明白過來呢?”
楊朱唱道:“天尚且不認識,人又怎麼能明白?並不是由於天的保佑,也不是由於人的罪孽。我呀你呀,都不知道啊!醫呀巫呀,難道知道嗎?”
他的兒子還是不明白,最後請來了三位醫生。一位叫矯氏,一位叫俞氏,一位叫盧氏,診治他所害的病。
矯氏對季梁説:“你體內的寒氣與熱氣不調和,虛與實越過了限度,病由於時飢時飽和色慾過度,使精神思慮煩雜散漫,不是天的原因,也不是鬼的原因。雖然危重,仍然可以治療。”
季梁説:“這是庸醫,快叫他出去!”
俞氏説:“你在娘肚子裏就胎氣不足,生下來後奶水就吃不了,這病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它是逐漸加劇的,已經治不好了。”
季梁説:“這是一位好醫生,暫且請他吃頓飯吧!”
盧氏説:“你的病不是由於天,也不是由於人,也不是由於鬼,從你稟受生命之氣而成形的那一天起,就既有控制你命運的,又有知道你命運的。藥物針砭能對你怎樣呢?”
季梁説:“這是一位神醫,重重地賞賜他!”
不久季梁的病自己又好了。
生命不是因為尊貴它就能長久存在,身體不是因為愛惜它就能壯實;生命也不是因為輕賤它就能夭折,身體也不是因為輕視它就能孱弱。所以尊貴它也許不能生存,輕賤它也許不會死亡;愛惜它也許不能壯實,輕視它也許不會孱弱。這似乎是反常的,其實並不反常,因為它們是自己生存、自己死亡、自己壯實、自己孱弱的。也許尊貴它能夠生存,也許輕賤它會導致死亡;也許愛惜它能夠壯實,也許輕視它會導致孱弱。這好像是正常的,其實並不正常,它們也是自己生存、自己死亡,自己壯實,自己孱弱的。
鬻熊對周文王説:“自己長壽不是人所能增加的,自己短命不是人所減損的,智慧對於生命無可奈何。”
老聃對關尹説:“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説的是迎合天意,揣摩利害,不如停止。
楊布楊朱説:“這裏有些人,年齡差不多,資歷差不多,才能差不多,相貌差不多,而長壽與早夭大不相同,尊貴與低賤大不相同,名份與榮譽大不相同,喜愛與憎惡大不相同。我很不理解。”
楊朱説:“古時候的人有句話,我曾把它記了下來,現在告訴你: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而這樣的,這是命運。現有的一切都糊里糊塗,紛雜混亂,有的去做了,有的沒有去做,一天天過去,一天天到來,誰能知道其中的緣故?都是命運啊!相信命運的,無所謂長壽與夭亡;相信自然之理的,無所謂是與非;相信心靈的,無所謂困難與順利;相信自然本性的,無所謂安全與危險。這就叫做都沒有什麼可相信的,都沒有什麼可不相信的。真實呀,誠信呀,去了哪裏,又回到了哪裏?悲哀什麼,高興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黃帝之書》説:‘德性最高的人坐下來像死了一樣,動起來像機械一樣。’也不知道為什麼坐,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坐;也不知道為什麼動,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動。也不因為大家都來觀看而改變情態與形貌,也不因為大家都不來觀看而下改變他的情態與形貌。獨自去,獨自來,獨自出,獨自入,誰能阻礙他?”
墨杘、單至、嘽咺、憋懯四個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隨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通報情況,自以為智慧十分深湛。
巧佞、愚直、婩斫、便辟四個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隨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告訴道木,自以為技巧十分精微。
狡愘、情露、謇極、凌誶四個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隨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啓迪開悟,自以為一切本領部獲得了。
眠娗、諈諉、勇敢、怯疑四個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隨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批評啓發,自以為行為沒有一點差錯。
多偶、自專、乘權、隻立四個人在世上互相交朋友,各隨自己的意志,整年不互相檢查回顧,自以為一切都適合時宜。
這許多情態,它們的表現雖然不一樣,卻都走向了自然之道,這是命運的歸宿。
因偶然而成功的,好像是成功了,實際上並沒有成功。因偶然而失敗的,好像是失敗了,實際上並沒有失敗。所以迷惑發生在相似上,近似的時候最容易糊塗。在近似的時候而不糊塗,就不懼怕外來的災禍,不慶幸內在的幸福;順應時勢而行動,順應時勢而停止,靠聰明才智是無法明白的。相信命運的人對於成功與失敗沒有不同的心情。對於成功與失敗有不同心情的人,比不上捂住眼睛、塞住耳朵、背對着城牆、面朝城壕也不會墜落下來的人。
所以説:死亡與生存來自命運,貧苦與窮困來自時勢。埋怨短命的,是不懂得命運的人;埋怨貧窮的,是不懂得時勢的人,碰上死亡不懼怕,身居貧窮不悲傷,這是懂得命運、安於時勢的人。如果叫足智多謀的人計算利害,估量虛實,揣度人情,他所得到的有一半,失去的也有一半。那些缺智少謀的人不計算利害,不估量虛實,不揣度人情,他所得到的有一半,所失去的也有一半。這樣看來,計算與不計算,估量與不估量,揣度與不揣度,有什麼不同呢?只有無所計算,才是無所不計算,才能完全成功而沒有喪失。並不是心中知道要完全成功,也不是心中知道要喪失。一切都是自己完成,自己消亡,自己喪失。
齊景公牛山遊覽,向北觀望他的國都臨淄城而流着眼淚説:“真美啊,我的國都!草木濃密茂盛,我為什麼還要隨着時光的流逝離開這個國都而去死亡呢?假使古代沒有死亡的人,那我將離開此地到哪裏去呢?”
史孔和梁丘據都跟着垂淚説:“我們依靠國君的恩賜,一般的飯菜可以吃得到,一般的車馬可以乘坐,尚且還不想死,又何況我的國君呢!”
晏子一個人在旁邊發笑。景公揩乾眼淚面向晏子説:“我今天遊覽覺得悲傷,史孔和梁丘據都跟着我流淚,你卻一個人發笑,為什麼呢?”
晏子回答説:“假使賢明的君主能夠長久地擁有自己的國家,那麼太公、桓公就會長久地擁有這個國家了;假使勇敢的君主能夠長久地擁有自己的國家,那麼莊公、靈公就會長久地擁有這個國家了。這麼多君主都將擁有這個國家,那您現在就只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田地之中,一心只考慮農活了,哪有閒暇想到死呢?您又怎麼能得到國君的位置而成為國君呢?就是因為他們一個個成為國君,又一個個相繼死去,才輪到了您,您卻偏要為此而流淚,這是不仁義的。我看到了不仁不義的君主,又看到了諂諛阿諛的大臣;我居然看到了這兩種人,因而私下發笑。”
公覺得慚愧,舉起杯子自己罰自己喝酒,又罰了史孔、梁丘據各兩杯酒。
魏國有個叫東門吳的人,他兒子死了卻不憂愁。他的管家説:“您對兒子的憐愛程度,天下是找不到的。現在兒子死了卻不憂愁,為什麼呢?”
東門吳説:“我過去沒有兒子,沒有兒子的時候並不憂愁。現在兒子死了,就和過去沒有兒子的時候一樣,我有什麼可憂愁的呢?”
農民趕赴時令,商人趨求利潤,工人講究技術,仕人追逐權勢,這是時勢使他們這樣的。但農民有水旱之災,商人有得失之時,工人有成功與失敗之別,仕人有順利與挫折之殊,這是命運使他們這樣的。

力命列子思想

《力命篇》選自《列子》[1]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遊》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列子的學説,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説:“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羣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鉅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飢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脱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裏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説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説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説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參考資料
  • 1.    《淮南子·泛論訓》: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
  • 2.    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