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幹姓

鎖定
出自李姓,為春秋時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後代,以封地名為氏。據《路史》載:“殷幹氏初邑段,以邑幹,因邑為氏。”又《史記》中記載,春秋時道家鼻祖老子之子李宗,任魏國大將,先後被封地“段”,“幹”兩地,其子孫遂以段幹作為姓氏,稱段幹氏。
中文名
段幹姓
屬    性
姓氏
出    自
李姓
拼    音
duàn gān
文    獻
路史
源    流
源於嬴姓

段幹姓歷史發展

段幹姓基本介紹

段幹[段幹,讀音作duàn gān(ㄉㄨㄢˋㄍㄢ),不可讀作duàngàn(ㄉㄨㄢˋㄍㄢˋ),不可繁寫作“段乾”]

段幹姓得姓始祖

段幹木、李宗。

段幹姓姓氏源流

段幹(duàn gān)姓源出有:
  • 源流一
源於嬴姓,或出自已姓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徵,本自李姓,出自春秋時期道家鼻祖李耳之裔李宗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路史》的記載:“段幹氏初邑段,以邑幹,因邑為氏。”又據史籍《史記》中記載,春秋時期道家鼻祖老子之孫李宗,曾任戰國時期魏國的大將,先被封於魏國的段邑,後又封於魏國的干邑。在典籍《戰國策·韓策三》中的宋鮑彪本記載:“凡段幹,皆魏人,今在秦。”吳補曰:“<史記>注:段、幹,魏邑。”段、幹兩邑皆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東部,干邑就是幹河流域一帶,即姚家河,乾涸之後稱幹河,其地稱干邑。段邑、干邑、再加上古安邑,就是完整的夏縣全境。因此,有史學家就認為段幹氏是李宗的後裔子孫合其封邑名而為姓氏。如漢朝應劭在《風俗通》中記載:“段氏,段幹木之後。一雲:老子十三世孫名宗,事魏為將,有功封於段幹,因為姓。”漢朝學者趙岐在《三輔決錄》也記載:“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幹木之子,隱如入關,去幹字為段氏。”到了宋朝,著名的姓氏學家羅沁在《路史》中亦認為:“段幹,李姓邑,初邑段,後邑幹,因邑而氏。”
由此,諸多姓氏史籍就記載為:在李宗的後裔子孫中,有人將先祖的封邑名稱“聯邑為氏”,稱段幹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段氏,世代相傳至今。嬴姓段幹氏族人皆尊奉李宗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段幹氏一族合譜。
  • 源流二
源於姬姓,本自段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武公之二子姬叔段,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段氏起源於姬姓,姬姓的始祖是黃帝。黃帝打敗蚩尤後,為他的二十五個兒子中的十二個分封了不同的姓氏,其中就有姬姓。黃帝的嫡系後裔長期以來保持着“姬”姓。黃帝的第三十一世嫡孫為鄭武公姬掘突,他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第二代君主。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莊公時難產,生二兒子姬叔段時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武姜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被鄭武公拒絕。後來姬叔段與姜氏合謀,準備襲擊鄭莊公。鄭莊公獲悉後派兵討伐,結果姬叔段大敗,逃到一個叫共的地方,所以叔段又叫共叔段。共叔段的後代為了記念祖先,便將姬姓改為段氏。段氏傳到第六世孫,即為著名的賢者段幹木。段幹木原是晉國人,姬姓段氏,名木,鄭國姬叔段的第六世孫,孔子的再傳弟子,老師就是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三家分晉”之後,他成為魏國人,由於住在魏國的城邑段幹(今山西夏縣),所以人們稱他為“段幹木”。
在段幹木的後裔子孫中,就以先祖姓、名合為姓氏,稱段幹氏,後又大多省文簡改回單姓段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在《史記》中記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戰國初期魏國的段幹木,學識淵博,但守道隱居不作官。後來魏文侯魏斯專程去拜訪他,他則翻牆溜走,避而不見。但魏文侯仍然對他十分尊敬,每次路過他的家門口,必定下車扶轅行禮,而後而行。段幹氏一族,就是這位賢人的後代。在宋朝時期,宋徽宗趙佶曾追封段幹木為“善應侯”。不過,人們除了知道如此著名的段幹木為共叔段的第六世孫、原先居於晉國以外,還給後人留下諸多不解之謎,即:生卒時間、故里所在、身世事蹟、軾廬之年、歸葬墓地等等,皆無考,就連所有的《段氏族譜》中也皆語焉不詳。姬姓段幹氏族人皆尊奉段幹木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嬴姓段幹氏一族合譜。 [1] 

段幹姓遷徙分佈

段幹氏複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六十六位門閥。段幹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考證,段幹木是我國段幹氏的始祖,段幹氏與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頗有淵源。“段幹”本來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個邑名。根據《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的孫子名字叫宗,是魏國的將軍,先後受封於段、幹這個地方,故而得姓,稱為段幹氏。根據《風俗通》上的記載,段幹氏是段幹木的後代。而《史記》記載得很詳細,春秋時期晉國人段幹木,居於魏國,守道隱居不作官。魏文侯去拜訪他,他翻牆走避,魏文侯仍對他十分尊敬,每次路過他的家門口必定下車。段幹氏就是這位賢人的後代。段幹姓望族居於扶風郡(今陝西省咸陽縣東)、魯郡(今山東省滋縣西一帶)。

段幹姓傳統文化

段幹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咸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置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裏(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曾遷至今山東省的滋縣。
  • 堂號
扶風堂:以望立堂。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 [1] 

段幹姓家譜文獻

湖北巴東段幹氏族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檔案館。

段幹姓字輩排行

湖北巴東、江陵段幹氏省改段氏字輩:“一道茂家世長尺啓遠昌炳輝成良策克項督天章”。
四川廣安段幹氏省改段氏字輩:“學元明禮德正修道林和平安”。
湖南澧縣段幹氏省改段氏字輩:“文能尚遇志永世錫宏德孝友傳家遠詩書繼澤長勝立本道業朝庭自榮昌”。

段幹姓歷史名人

段幹木
魏國人,李宗的後代。段幹木原是晉國人,後來到魏國,住在魏國的城邑段木,所以人們稱他為段幹木。段幹木曾求學於孔子的弟子子夏。他很有才能,但不願做官。魏國國君魏文侯曾經登門去拜訪他,想授給他官爵。他卻避而不見,越牆逃走了。從此,魏文侯更加敬重他。每當乘車路過他家門時,就下車扶着車前的橫木走過去,以表示對段幹木的尊敬。有人問魏文侯為什麼要下車?魏文侯説,段幹木是個有賢德的人,他不為權勢而壞了君子的道德。住在陋巷而馳名千里,我怎麼能不下車表示對他的尊敬呢?
段幹崇
(生卒年待考),即段乾子;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魏國大夫。在《史記·魏世家》中有記載。戰國時期,魏國與秦國之間爆發了“華軍之戰”,雙方均不勝不敗。但魏侯怕秦國的強勢,就派遣段幹崇出使秦國,割出自己的一部分土地以求和平。史書記載:華軍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幹崇割地而講。
段幹綸
(生卒年待考),亦稱段幹朋、段幹萌。著名齊國大夫、將領。段幹綸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上大夫、著名將領,他有勇有謀。漢朝學者劉向在整編的《戰國策》中對段幹綸有記載,劉向在《戰國策·齊策一》中還特別説明:“段幹綸。段幹,姓,綸,名也。齊臣且將。”漢朝史學大家司馬遷在《史記·田完世家》中,將其記作“段幹朋”,而漢朝另亦學者魏孔衍則在《春秋後語》中將其記作“段幹萌”。
段幹越人
(生卒年待考),魏國人。著名戰國時期秦國賢士。段幹越人,是戰國時期秦國的著名賢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