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畫

(傳統造型藝術)

編輯 鎖定
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 [1]  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及自然等方面的認識,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2] 
中文名
中國畫
外文名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簡    稱
國畫
繪畫工具
筆墨紙硯
分    類
人物、山水、花鳥 [11] 
規格分類
軸、卷、冊頁、扇面
代表人物
吳道子唐寅馬遠張宏

中國畫概念釋義

編輯
中國畫分類
主題
人物,山水、花鳥
技法形式
工筆寫意鈎勒、設色、水墨
設色
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
表現手法
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鈎、皴、點、染,濃、淡、幹、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手法為主,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佈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
畫幅形式
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
《松鷹圖》,佚名 《松鷹圖》,佚名
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着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3] 
《龍鳳仕女圖》,東周 《龍鳳仕女圖》,東周
《落霞孤鶩圖》,唐寅 《落霞孤鶩圖》,唐寅
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畫作《祈禱的女人和夔龍》(亦稱龍鳳仕女圖),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國畫歷史悠久,宋朝以前繪圖在絹帛上,材料昂貴,因此國畫題材多以王宮貴族肖像或生活記錄等,直至宋代,紙材改良,推廣與士大夫文人畫興起等,讓國畫題材技法多元,在畫作上題詩,為書畫同源之始。明朝之後,繪畫推廣到大眾,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風俗畫因此產生。清末,西風東漸,繪畫材料多元,加入了西畫元素,朝多方面發展。
國畫和西方繪畫的原則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現代國畫的發展也開始吸收西方繪畫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體解剖的準確等,也有畫家將國畫的意境用於油畫創作上。 [4] 

中國畫繪畫工具

編輯
中國畫有着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講究空白的佈置和物體的“氣勢”。和外國的畫作相比,可以説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
“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號稱“文房四寶”,其意義不止於書寫繪畫方面,中國文人對其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感情,歷代文人書畫大家和筆墨紙硯相關的故事舉不勝舉。
繪畫工具
毛筆是中國所創,並影響到朝鮮日本,等亞洲廣泛地域的傳統書寫習慣。毛筆分硬毫,軟毫和兼毫,硬毫以狼毫(黃鼠狼尾)為代表,軟毫以羊毫(山羊鬚)為代表,根據寫字繪畫,種類,以及個人習慣的不同,用筆也不一樣,羊毫柔軟,狼毫剛健,兼毫柔中帶剛。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尤其以湖州(今浙江善璉)之湖筆,宣州(今安徽涇縣)之宣筆,及江西進賢之筆為上。 [3]  [5] 
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古代徽州所產之墨,歷來為文人所喜愛,徽墨有金不換之美稱。顏料有兩種,使用起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種是植物質的,如花青、滕黃、胭脂、牡丹紅等,性能是透明、質細,但年久會褪色;另一種是礦物質的,如硃砂、朱漂、頭青至三青、頭綠至三綠、赭石、石黃、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蓋力,年久不褪色。 [5] 
中國畫用紙種類廣泛,如宣州所產宣紙,四川的皮紙,河南禹縣布紙、湖南來陽棉紙等等,推而廣之,不但是紙,綾,絹等織物都是繪畫的材料。但宣紙種類多,產量高,品質好,其特性將國畫要求的筆墨神韻能最好的發揮出來,且較絹等價格便宜,故宣紙幾乎已成為國畫用紙的代名詞。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過的,水墨不容易滲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細緻地描繪,反覆地上色,因此像絹織物一樣,適合於畫工筆畫;生宣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滲透,落筆為定,無從更改,而且滲透開來,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化,所以寫意畫多用生宣。 [6] 
硯是磨墨用的。要求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以安徽歙縣之歙硯,廣東端溪的端硯,甘肅的洮硯、及山西的澄泥硯、最 [7]  為名貴,號稱四大名硯。常有古人為求一方名硯,不惜傾其所有。
除文房四寶之外,印章、印泥、筆架、筆洗、筆筒、文鎮等相關繪畫用具還有很多,廣義的文房四寶也將以上所舉列入其中。 [2] 

中國畫中國畫形式

編輯
國畫形式
中堂
客廳中間牆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中堂”。
條幅
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國畫,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
小品
就是指體積較小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後,適宜懸掛較小牆壁或房間,十分精緻。
鏡框
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
卷軸
是中國畫特有的,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將摺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於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後裝裱,別具風格。
冊頁
將字畫裝訂成冊。
長卷
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其畫面連續不斷。
斗方
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
屏風
有單幅或折幅,坐立於地作屏風之用。 [7] 

中國畫國畫主題

編輯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地宣紙或絹上作畫,題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兩種,富於傳統特色。國畫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種。 [6]  按技法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沒骨畫、白描畫、壁畫,其中寫意畫可分為小寫意畫和大寫意畫。
按照發展歷史來看,早期國畫可朔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的兩幅帛畫,就以其生動的氣韻,簡潔的筆墨,流暢的線條,表達傳神的意境,確立了中國繪畫藝術以線條造型的民族風格形式。東漢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像畫和道教畫逐漸成為美學主流。唐代以來,人物畫逐漸成為繪畫主題,宋代精於山水畫與花鳥畫,元代山水畫進一步成為寫意主題,分化北派青綠山水和南派水墨山水兩大類型。明代繪畫開啓文人畫領域,清代中國畫發展繁榮,出現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畫家。近代國畫和現代國畫繼承中國畫傳統,產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畫作。 [7]  [3] 

中國畫人物畫

寫意人物畫《鍾馗引福圖》,胡志穎 寫意人物畫《鍾馗引福圖》,胡志穎
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是在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主張的畫家。唐代閻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瞭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準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6] 

中國畫山水畫

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王希孟 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王希孟
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儘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是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買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 [8] 
寫意山水《五行昌隆圖》,趙引江 寫意山水《五行昌隆圖》,趙引江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樑、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山水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青綠山水和寫意山水二類; [9]  青綠山水注重細節,線條一定要自然, [10]  寫意山水更偏重於整體的大意,很少注重細節問題。
所謂寫意,顧名思義就是“把你內心想要表達的內在含意給寫畫出來”。所以有人認為畫寫意山水的意境應該更高一層。不過,就中國傳統的審美,尤其是封建時代的審美來看,和科舉考試所要求的蠅頭小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青綠山水更受古代文人的追捧,在古代的地位也更加高,宮廷畫師也多是工筆畫家。 [4] 

中國畫花鳥畫

現代寫意花鳥:鷹石山花,紙本,水墨,設色,潘天壽作 現代寫意花鳥:鷹石山花,紙本,水墨,設色,潘天壽作
中國花鳥畫多姿多彩,引人入勝。它與山水、人物畫並列為中國繪畫藝術的專門學科。花鳥畫就廣義講,應包括花鳥、禽獸、昆蟲、魚介等。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工筆花鳥、寫意花鳥二類。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花鳥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蜂、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2]  [5] 

中國畫歷代畫家

編輯
歷代著名畫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
曹不興、顧愷之、 楊子華張僧繇
隋唐
五代
黃荃石恪、顧闞中、 董源、巨然、 趙幹周文矩
北宋
王詵宋徽宗崔白、黃居彩、 文同、易元吉、 張擇端、陳用之、 范寬高克明、勾龍爽、 郭熙李成米芾、喬仲、常屈鼎許道寧燕文貴王希孟
南宋
梁楷趙伯駒、牧溪 、李迪陳容林椿、吳炳嘉、 李嵩、馬和之、 蘇漢臣馬遠李唐劉松年、馬麟、米友仁夏圭蕭照陳居中張先
元代
李衎倪瓚王蒙吳鎮方從義曹知白黃公望王冕錢選、王振朋 、吳鎮 、顏輝楊維楨、張渥、 趙雍管道昇顧安、盛茂、朱德潤柯九思唐棣王淵、趙孟頫
明代
林良何浩、王拔 、王守謙謝環、李在、 徐賁趙原呂紀邊、文進、戴進夏芷陸治朱端張路、蔣嵩、沈周唐寅文徵明 [10]  文伯仁陳道復謝時臣、錢轂、 仇英周臣杜堇、侯懋恭 、劉節呂文英盛茂燁、鄭元勳 、鍾禮董其昌、李流芳、 沈士充楊文驄、惲本初 、趙左、 鄒之麟項德新項聖謨、項元汴、藍濤 、藍瑛、 劉度陳洪綬崔子忠丁雲鵬吳彬、顧天植、 李士達、米萬鍾、 文從簡、 孫克弘、鄭元勳 、陳 賢、 周之冕、張 風、 徐渭張穆顏宗張譽
清代早期
四僧:八大山人石濤、弘仁、 髡殘
金陵八家:龔賢樊圻、高岑、 鄒哲吳宏葉欣、胡糙 、謝遜
新安四大家:弘仁、 查士標孫逸汪之瑞
姑熟派;肖雲從戴本孝程邃
清代中期
文人畫派:鄭板橋、 金農李鱓李方膺黃慎羅聘汪士慎高翔蔡嘉邊壽民高鳳翰華巖閔貞
* 宮廷畫派
清代晚期
海上畫派任薰任頤胡公壽張熊朱熊吳昌碩蒲華錢慧安、沙馥、 顧雲程璋吳慶雲倪田、吳轂祥、 俞原俞明吳宗泰虛谷、趙之謙
近現代
現代

中國畫風格評論

編輯
“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傳統國畫藝術的基本造型法則,更是繪畫理論與實踐的基本追求。所謂“形”,是指客觀事物可視之形態、形象、形狀、形體。比如我們看到的一朵花、一隻鳥、一座山。所謂“神”,就是事物的內涵、精神氣質和氣韻。能否把“形神”的關係處理好,做到形神兼備,是中國畫特別是人物畫創作的關鍵。關於“形神”的關係,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畫家張僧繇曾畫了4條龍在寺壁上,但沒有畫上眼睛,他常對人説"點睛即飛去"。大家都認為他吹牛,非要他為龍畫上眼睛。張僧繇被迫無奈只好畫上,點了兩條龍的眼睛。他剛點完,只聽見霹靂一聲響,兩條龍破壁乘雲騰去,另外兩龍因未點睛,所以沒有飛走。這個故事雖然誇張,卻説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形神兼備對於中國畫非常重要。 [12] 
近百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瀰漫着文化激進主義。可以説,激進主義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是支配性力量。它以“反傳統”的方式作用於藝術運動、藝術社團、藝術事件、藝術課堂、藝術創作和評論。它與政治合一,以“革命的名義”、羣眾運動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自改革開放以來,它又一變而為激進的西方化,進一步解構與分離民族文化傳統。具體到中國畫,它先後表現為以西畫教育改造甚至代替中國畫教育,以西方藝術理念、標準和方法取代中國畫理念、標準與方法,以西畫的形式語言取代中國畫的形式語言等等。對世界實行開放,借鑑並吸收西方文化以充實和改進中國文化,借鑑西畫以改革中國畫,是十分必要的,但弱勢心態、急功近利、忽視研究、非理性盲動、專制統治、外來壓力等種種原因,使人們不能以充分理性的態度、民主的方法調解急躁心理,遂使激進主義大行其道。激烈反傳統,必然引來傳統主義的強烈反彈,以激進反激進,形成"雞生蛋,蛋生雞"式的惡性循環。在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科學主義向傳統秩序開戰的現代世界裏,文化激進主義也許不可避免,但不能説它都是合理的、有益的。 [13] 
參考資料
  • 1.    【精品景區】一組圖帶你領略國畫大師筆下的崆峒山!  .微遊甘肅[引用日期2020-09-21]
  • 2.    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曆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1986
  • 3.    上海博物館集刊  .上海博物館[引用日期2017-07-23]
  • 4.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簡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09-01
  • 5.    筆墨  .中國美術館[引用日期2017-07-24]
  • 6.    王伯敏著.中國繪畫通史.北京:三聯書店 ,2000
  • 7.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繪畫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 8.    陳傳席 .中國山水畫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319
  • 9.    青綠山水  .中國美術館[引用日期2017-07-24]
  • 10.    餘毅.文徵明青綠山水冊 .台灣:中華書畫,1977:56
  • 11.    蕭湘子.《品味文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第279頁
  • 12.    李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02
  • 13.    郎紹君.《探問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