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鵲

(鴉科鵲屬鳥類)

鎖定
喜鵲(學名:Pica pica)是雀形目鴉科鵲屬的鳥類,別名包括鵲鳥、山喳喳、客鵲、麻野鵲等 [6]  。喜鵲體型中等,體長約為38-48釐米。雄鳥的頭部、頸部、背部至尾覆羽均呈黑色,並帶有紫藍色和藍綠色光澤,其肩部羽毛為白色,腰部則雜有灰白色。尾羽為黑色,但末端帶有藍色和紫藍色的光澤帶。翅膀外側覆羽為黑色,內側飛羽則黑白相間,端部為黑色,均帶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 [2]  。雌鳥與雄鳥的體色大致相似,但其光澤不如雄鳥顯著,下體黑色部分有時呈烏黑或烏褐色,白色部分有時稍帶灰色 [7] 
喜鵲在中國的分佈極其廣泛,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在國際上,它們主要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廣闊地區。喜鵲主要棲息在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區,常見於山麓、林緣、農田、村莊以及城市公園等地。由於喜鵲適應性強,與人類居住環境相鄰非常常見。喜鵲的食性廣泛;在夏季,其主要食物為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偶爾也捕食雛鳥和鳥卵。在其他季節,尤其是昆蟲資源減少時,喜鵲會轉而食用植物性食物,包括喬木和灌木的果實和種子。喜鵲的平均壽命大約為7.1年 [1-2] 
自2016年10月1日起,喜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中的無危(LC)類別 [1]  。此外,喜鵲在2000年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中文名
喜鵲
拉丁學名
Pica pica
別    名
鵲鳥 [7] 
客鵲
飛駁鳥
幹鵲
山喳喳 展開
別名
鵲鳥 [7] 
客鵲
飛駁鳥
幹鵲
山喳喳
麻野鵲 收起
外文名
Eurasian Magpie [1]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7] 
脊索動物門 [7] 
鳥綱 [7] 
雀形目 [7] 
鴉科 [7] 
鵲屬 [7] 
喜鵲 [9] 
亞    種
8亞種 [10] 
分佈區域
在中國的分佈極其廣泛,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在國際上,它們主要分佈於歐洲、亞洲、非洲和美洲等廣闊地區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1] 
保護級別
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區,常見於山麓、林緣、農田、村莊以及城市公園等地 [2] 
生活習性
在夏季,其主要食物為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偶爾也捕食雛鳥和鳥卵。在其他季節,尤其是昆蟲資源減少時,喜鵲會轉而食用植物性食物,包括喬木和灌木的果實和種子 [2] 

喜鵲動物學史

喜鵲進化史

喜鵲所在的鵲屬(Pica)物種在1.4至3.1百萬年前由一個共同祖先產生了六個演化分支,這些分支分別是歐亞大陸北部分支、東亞分支、青藏分支、北美分支、西北非洲分支和阿拉伯分支,其中喜鵲屬於東亞分支。主要分支的多樣化發生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中期。更深層次的分裂在更新世早期發生,這將阿拉伯、青藏和東亞分支與北歐亞大陸和北美分支區分開來,這種差異的出現主要是由於更新世初期冰川發展的環境變化導致的。化石數據顯示,喜鵲在古代北美洲有更為廣泛的分佈,在約12000年前的末次冰期期間,其分佈範圍擴展到該大陸的東南部。研究表明,歐亞大陸和北美的喜鵲在末次間冰期末次冰盛期之間的相同冷卻過渡期間經歷了種羣增長 [11] 

喜鵲分類史

喜鵲的分類歷史經歷了若干爭議和變遷。早期,由於分類學家對喜鵲及其近似物種之間親緣關係和物種界限的不同理解,多種喜鵲亞種或近似物種曾被歸類於同一個屬下。20世紀,隨着鳥類分類學的發展,鳥類分類和命名委員會(AERC TAC)在其報告中,將喜鵲(Pica pica)、毛里塔尼亞喜鵲(Pica mauritanica)、亞洲喜鵲(Pica asirensis)和北美喜鵲(Pica hudsonia)統一歸入鵲屬(Pica)下的同一物種—喜鵲(Pica pica),這一分類方式在當時得到了廣泛接受。隨着科學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對這些喜鵲物種之間的遺傳差異和生態習性進行了更精細的研究。因此,一些分類學家對這些物種的分類地位提出了質疑。2016年,鳥類學家del Hoyo和Collar基於大量的生態學、形態學和遺傳學數據,對這些喜鵲物種進行了重新分類和命名。他們提出,毛里塔尼亞喜鵲、亞洲喜鵲和北美喜鵲應分別被提升為獨立物種,而原來的喜鵲(Pica pica)則保留其原有分類地位。這一新的分類在學術界得到了部分認可 [1] 

喜鵲發現與命名

1758年,瑞典生物學家林奈(Linnaeus)首次將喜鵲命名為Pica pica [1] 

喜鵲形態特徵

喜鵲雄性成鳥

雄性成鳥的頭部、頸部、部、喉部、胸部以及背部直至尾部的上覆羽主要呈現出豐富的黑色,頭部和頸部區域特別展現出紫藍色的金屬般光澤。背部的羽毛則帶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肩部羽毛為顯著的白色,而腰部羽毛中夾雜着灰白色。尾羽為深黑色,並帶有銅綠色的金屬光澤,尾端裝飾有一道藍色和紫藍色的光澤帶。翼部的上覆羽同樣為黑色,並在外側展示藍綠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外側為黑褐色,內側為白色,端部為黑色,並在外側帶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的內外側均為黑色,並具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喉部和胸部的羽毛為黑色,喉部的羽毛有時會出現白色的軸紋。上腹部和脅部的羽毛為白色。下腹部和覆腿羽的羽毛為污黑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為淡白色。虹膜為暗褐色。跗蹠均為黑色 [2] 

喜鵲雌性成鳥

雌性成鳥的體色與雄性成鳥基本相似,但光澤不如雄性成鳥顯著,下體黑色部分有時呈烏黑或烏褐色,白色部分有時沾有灰色 [2] 

喜鵲幼鳥

幼鳥的形態類似於雌鳥,但體黑色部分呈褐色或黑褐色,白色部分為污白色 [2] 
大小量度

雄性
雌性
體重
190-266g
180-250g
體長
365-485mm
380-460mm
嘴峯
31-38mm
28-37mm
190-230mm
178-210mm
210-275mm
200-262mm
48-58mm
42-54mm

喜鵲棲息環境

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在山區、平原都有棲息,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公園和花園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一個普遍規律是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喜鵲種羣的數量往往也就越多,而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該物種的身影。喜鵲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常結成3-5只的小羣活動,秋冬季節常結成數十隻的大羣,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 [2]  [3] 
喜鵲 喜鵲

喜鵲分佈範圍

喜鵲是一種廣泛分佈的鳥類,棲息地遍佈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喜鵲的分佈範圍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印度、蒙古等。在歐洲,喜鵲廣泛存在於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以及北歐的一些國家。 此外,喜鵲也在西亞和中亞的一些國家棲息,如伊朗和土耳其。喜鵲被引入日本後,已適應當地環境,成為常駐居民。它們還會作為候鳥或過境鳥出現在一些非繁殖區域,如法羅羣島和黎巴嫩 [1] 

喜鵲生活習性

喜鵲食性

喜鵲的食性廣泛,食物組成隨着季節和環境的變化而調整。在夏季,它們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以滿足能量需求。此外,偶爾捕食雛鳥和鳥卵。在其他季節,特別是昆蟲資源減少時,喜鵲會轉向植物性食物,包括喬木和灌木的果實和種子。它們也會覓食一些農作物如玉米、高粱、黃豆、豌豆和小麥等,以補充食物來源 [2] 
喜鵲 喜鵲

喜鵲活動

喜鵲的活動習性多樣。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它們常以3至5只的小羣體形式活動。到了秋冬季節,為了尋找食物和保持體温,喜鵲會集成數十隻的大羣體活動。白天,喜鵲經常在昆蟲和果實資源豐富的農田等開闊地區覓食,地面活動時以跳躍方式前進。傍晚,它們會飛到附近高大的樹上休息,以避免夜晚的寒冷和捕食者的威脅。喜鵲有時會與烏鴉、寒鴉等鳥類混羣活動,共同覓食或休息 [2] 

喜鵲覓食

喜鵲性格機警,經常採用分工合作的策略進行覓食。一羣喜鵲覓食時,總有一隻負責望風和警衞,確保其他成員的安全。即使在成對覓食時,它們也會輪流分工,一隻覓食,另一隻望風。當雄鳥在地上尋找食物時,雌鳥在高處望風;雌鳥取食時,雄鳥負責警戒。一旦發現危險,望風的喜鵲會立即發出警示聲,通知覓食同伴迅速飛離危險區域 [2] 

喜鵲飛翔

喜鵲飛翔能力強且持久,飛行時整個身體和尾部成一直線,尾巴稍微張開。兩翅在飛行時鼓動相對緩慢,雌雄鳥在飛行和活動時通常保持一定距離 [2] 
喜鵲 喜鵲

喜鵲鳴叫

喜鵲鳴聲單調、響亮,似“zha-zha”聲,常邊飛邊嗚叫。當成羣時,叫聲十分嘈雜 [2] 

喜鵲築巢

喜鵲通常在松樹、楊樹、柞樹、榆樹、柳樹、胡桃樹等高大喬木上築巢,有時也在村莊附近或公路旁的大樹,甚至高壓電柱上築巢。巢通常距離地面約7.15米,外徑約48.85釐米,內徑在18至35釐米之間,高度在44至60釐米之間。巢的出入口為橢圓形,直徑約為9-11釐米×10-15釐米,位於巢的側面稍下方。巢材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外層夾雜雜草和泥土,內部墊有麻、纖維、草根、苔蘚、獸毛和羽毛等柔軟物質,以增加巢的舒適性和保温性能。營巢工作由雌雄喜鵲共同承擔,每次搭枝完成後,喜鵲會站在巢上鳴叫5-7秒 [2]  [12] 
喜鵲築巢

喜鵲生長繁殖

喜鵲生長特性

喜鵲的平均壽命為7.1年 [1]  ,通常在兩年後性成熟,但早熟的個體當年即可性成熟 [12] 

喜鵲繁殖方式

配對
喜鵲通常在2月末開始求偶,通過在林中或農田中鳴叫、追逐和炫耀來吸引配偶,3月末配對基本結束 [12]  。在東北地區,繁殖活動通常從3月中下旬開始,並持續到5月 [2] 
產卵
喜鵲在3月初開始築巢繁殖,築巢過程持續20-30天。巢築好後,喜鵲開始產卵,每窩產卵數量為5-8枚,有時多至11枚。每1天產1枚卵,多在清晨產出。卵的顏色為淺藍綠色、藍色、灰色或灰白色,表面覆蓋有褐色或黑色斑點。卵的形狀為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大小為23-26毫米×32-38毫米,平均24.3毫米×34.5毫米,重量在9-13克 [2] 
孵化
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化,由雌鳥負責,孵化期為17±1天 [2] 
哺育
雛鳥為晚成鳥,剛孵出時全身裸露,呈粉紅色。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哺育期大約為30天,之後雛鳥即可離巢 [2]  。幼鳥離巢時飛翔能力較差,需由親鳥帶領活動,以家族羣方式生活約半個月,之後才能獨立活動 [12] 

喜鵲亞種分化

喜鵲數量與種類

喜鵲(11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喜鵲阿拉伯亞種
Pica pica asirensis
Bates, 1936
2
喜鵲新疆亞種
Pica pica bactriana
Bonaparte, 1850
3
喜鵲青藏亞種
Pica pica bottanensis
Delessert, 1840
4
喜鵲勘察加亞種
Pica pica camtschatica
Stejneger, 1884
5
喜鵲斯堪的納維亞亞種
Pica pica fennorum
Lonnberg, 1927
6
喜鵲西伯利亞亞種
Pica pica hemileucoptera
Stegmann, 1928
7
喜鵲東北亞種
Pica pica leucoptera
Gould, 1862
8
喜鵲北非亞種
Pica pica mauritanica
Malherbe, 1845
9
喜鵲西班牙亞種
Pica pica melanotos
A. E. Brehm, 1857
10
喜鵲指名亞種
Pica pica pica
Linnaeus, 1758
11
喜鵲普通亞種(東方喜鵲
Pica pica serica
Gould, 1845
參考資料: [4] 

喜鵲形態與分化

喜鵲(11亞種)
名稱
分佈
指名亞種(Pica pica pica)
分佈於英國、中歐和東歐
阿拉伯亞種(Pica pica asirensis)
分佈於阿拉伯西南部。
新疆亞種(Pica pica bactriana)
中國分佈於新疆西部喀什、天山、中部吐魯番、東部哈密、北部準噶爾盆地和西藏西部;國外分佈於從俄羅斯伏爾加盆地到烏拉爾、西西伯利亞、中西伯利亞、中亞共和國、蒙古西北部、阿爾泰、阿富汗、伊朗東部和印度北部。
青藏亞種(Pica pica bottanensis)
國內分佈於西藏東部昌都、浪卡子、類鳥齊、八宿、芒康、米林、加玉東南部、曲宗、定日、拉薩、日喀則,四川西部康定、丹巴、乾寧、德洛、理塘、巴塘、北部松潘、若爾蓋,青海西北部柴達木盆地、東北部德令哈、東部湟源、貴南、尖札、東南部斑瑪、中部天峻,甘肅西北部天堂寺等地;國外分佈於錫金、不丹等東喜馬拉雅山地區。
勘察加亞種(Pica pica camtschatica)
分佈於東北亞阿納德爾盆地和堪察加半島。
斯堪的納維亞亞種(Pica pica fennorum)
分佈於斯堪的納維亞北部、芬蘭、科拉半島到俄羅斯西部。
西伯利亞亞種(Pica pica hemileucoptera)
分佈於西伯利亞南部、西部以及西亞和中亞。
東北亞種(Pica pica leucoptera)
中國分佈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國外分佈於外貝加爾湖南部和蒙古東北部。
北非亞種(Pica pica mauritanica)
分佈於非洲西北部。
西班牙亞種(Pica pica melanotos)
分佈於西班牙和葡萄牙。
普通亞種(Pica pica serica)
中國分佈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東南部赤峯、伊克昭盟,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一直往南到廣東、香港、廣西、福建、海南島和台灣,往西經寧夏賀蘭山到甘肅西北部弱水,青海東部大通、西寧、澤庫、青海南部,四川,貴州和雲南西北部與西部;國外分佈於緬甸中南半島。
參考資料: [2] 

喜鵲保護現狀

喜鵲保護級別

2016年,喜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1] 
2000年8月1日,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喜鵲種羣現狀

在歐洲,喜鵲繁殖種羣估計為7,500,000-19,000,000個繁殖對,相當於22,500,000-57,000,000只個體(2004年)。全部數量估計包括:中國約有10,000-100,000個繁殖對。 台灣島約100-100,000個引進的繁殖對; 在韓國約有10,000-100,000個繁殖對; 在日本大約有100-10,000個繁殖對(可能是引進的),在俄羅斯大約有10,000-100,000個繁殖對(2009年) [1] 
喜鵲的分佈範圍廣泛,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例如,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下降,種羣規模下降,分佈區域碎片化)。其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估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然而,自21世紀以來,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喜鵲種羣數量顯著減少,許多地區的喜鵲數量已經急劇下降,某些地方甚至難以見到。一些地區已經將其列為地方重點保護鳥類 [1] 

喜鵲生態價值

在喜鵲分佈集中的地區,可以觀察到隼、鴞等猛禽的分佈密度也明顯增加。這並非巧合,因為這些猛禽與喜鵲存在共生關係,等猛禽是喜鵲的“伴生種”。此外,喜鵲是農林生態的保護者,它們是鼠類的重要天敵。喜鵲通過捕食害鼠,有效地控制了鼠類的數量,減少它們對農作物的破壞,從而保護了農林業的健康發展 [12] 

喜鵲其他內容

喜鵲象徵意義

喜鵲在民間被視為報喜鳥,能給人們帶來好運,喜上眉梢、喜鵲登枝等成語均與喜鵲有關。傳説每到農曆七月七日,千萬只喜鵲因被牛郎織女忠貞的愛情所感動,飛到銀河搭成鵲橋,讓二人在鵲橋上相會。因此,喜鵲亦被視為愛情的使者 [5] 

喜鵲詩詞文化

喜鵲作為“喜”的象徵,經常出現在詩詞當中,南宋詩人洪諮夔的《侄壽叔祖》中道:“鵲噪梅梢喜報晴,催開幾葉砌邊蓂。”僅“鵲噪梅梢”四個字,便氣韻靈動地構建了一幅生機盎然、喜氣盈門的圖畫。宋代程俱所作《即事戲作四首·其四》中也有“鵲噪兩耳聾,主人亦言好”的詩句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