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頦,漢語二級字 [3]  ,讀作頦(kē或ké),讀作頦(kē)時指臉的最下部分,在兩腮和嘴的下面。通稱“下巴”、“下巴頦兒”。讀作頦(ké)時指鳥名用字,根據鳥或哺乳動物頦下的一塊異色羽毛或毛皮分類定名 [bib]。如:紅點頦,藍點頦 [1]  [4] 
中文名
拼    音
kē,ké
部    首
字    碼
U+988F
五    筆
yntm
鄭    碼
SZOG
注    音
ㄎㄜˉ
漢字結構
左右結構
GBK
F2A4
筆畫數
12
筆順編號
415334132534

詳細註解

[名]
(1)下頜下方或下頜支之間的表面,通稱“下巴” [chin]
頦,頤下也。——《玉篇》
我手承頦肘拄座。——韓愈《記夢》
(2)又如:頦頤(下巴和腮幫子);頦頷(下巴);頦頰(臉面,面子)
(3)另見ké

常用詞組

頦寬kēkuān
[chin breadth] 頦部的最大寬度,通常測量下頜骨和頦部兩側交叉點之間的距離
基本詞義
(1) 頦
(2) ——鳥名用字,根據鳥或哺乳動物頦下的一塊異色羽毛或毛皮分類定名 [bib]。如:紅點頦藍點頦
(3) 另見kē
頦(kē,音科):由承漿以下至下頜骨下緣的部位。俗稱下巴或下巴頦、下巴骨。

古籍解釋

唐韻》戸來切《韻會》何開切,𠀤音孩。《玉篇》頤下。《韓愈·記夢詩》我手承頦時拄座。
集韻》下攺切,音亥。義同。
《集韻》《正韻》𠀤柯開切,音該。《博雅》醜也。
《廣韻》古亥切《集韻》已亥切,𠀤音攺。義同。
《集韻》頰頦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