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抱石

(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

鎖定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今新餘市)北崗鄉樟塘村。原名長生,名中洲,字慶遠,學名瑞麟,號抱石齋主人。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 [37]  ,“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其主要繪畫作品有《屈原》《江山如此多嬌》《煤都壯觀》《林海雪原》《天池林海》《鏡泊飛泉》等。 [1-2] 
傅抱石於1922年入讀於江西省第一師範本科;1936年3月,創作作品《青松圖》《山居對飲圖》;1944年1月,創作作品《蘇武牧羊》《東坡赤壁》《江上漁隱》《策杖行吟》《幽對鳴泉》;1945年2月,創作作品《大滌草堂圖》《晉賢圖》《無量壽佛》《虎溪三笑》《擘阮圖》《日日憑欄洗耳聽》;1947年3月,作品參加全國首屆美術節美術展覽;1951年6月,當選為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常委;1953年9月,作品《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在“全國第一屆國畫展”展出;1954年5月,當選為華東美術家協會理事,9月,當選為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1955年4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960年3月,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4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主席和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8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64年10月,作品《虎踞龍盤今勝昔》在“全國美展華東地區作品展覽會”展出,另當選西泠印社副社長,12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5年9月29日,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62歲。 [2] 
中文名
傅抱石
別    名
長生
瑞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
1904年10月5日
逝世日期
1965年9月29日
畢業院校
江西省第一師範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屈原》
《江山如此多嬌》
《鏡泊飛泉》
籍    貫
江西新餘

傅抱石人物生平

1904年10月5日,傅抱石出生於江西南昌賜福巷,祖籍江西新喻。
1910年,在南昌新喻會館私塾附讀;1911年,仍讀私塾,並開始摸索自己刻印。
1912年,得《康熙字典》一部,學刻印更勤,已能刻白文篆書。
1913年,讀小學半年;1914年,輟學,做小生意,幫助家庭維持生計。
1915年,在當地駐軍做勤務兵,後去瓷器店當學徒,堅持自學篆刻,並開始習畫。
1916年,離開瓷器店,讀書自學,習畫刻印;1917年,入讀於南昌江西省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插班進初小四年級,並改學名傅瑞麟。
1918年—1921年,就讀於高小,畢業後直升入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預科。書課餘賣畫鬻印,自號“抱石齋主人”。
1922年,升入江西省第一師範本科,進英文班一年級,後轉入藝術科一年級,開始美術創作活動和美術史論研究工作。
1925年,讀江西省第一師範藝術科三年級,完成著作《國畫源流述概》,作《策杖攜琴》《竹下騎驢》《秋林水閣》《松崖對飲》山水畫四條屏。
1926年7月,從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江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任教;9月,完成著作《摹印學》,並用作第一師範藝術科講義;11月,應召任職於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宣傳部,任宣傳幹事。
1927年8月,被聘為師範學校初中部教員,教授國畫、篆刻及理論,自拓自編《篆刻作品集》四冊。
1928年7月,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學兼課。
1929年7月,辭去南昌模範小學教職;9月,任教於江西省立第一中學初中部,並先後兼任南昌私立鴻聲、洪都、心遠、女師等校圖畫教師,完成著作《中國繪畫變遷史綱》。
1930年,升任省立一中高中部藝術科主課教師,講授國畫、手工課程;5月,辭去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宣傳部工作,脱離中國國民黨。
1932年2月,創作山水作品《水木清華之居》;9月,公費赴日本留學;10月,創作作品《淵明沽酒圖》;12月,完成著作《日本工藝美術之幾點報告》。
1933年5月,創作作品《春聲》;6月,在日本返回中國;7月,回到南昌,《傅抱石所造印稿》輯成;8月,再次由上海乘輪到日本;10月,創作作品《仿黃鶴山樵秋壑鳴泉圖》,另創作作品《二老對弈山水圖》《家在匡廬五老峯》。
1934年2月,在日本東京創作作品《梧桐鳥鳴圖》《籬雞圖》《籠雞圖》《蓮池圖》;5月,入讀於東京帝國美術學校研究科,師從金原省吾攻研畫論和東方美術史,兼習雕塑繪畫並研究工藝美術;6月,翻譯金原省吾著作《唐代之繪畫》《宋代之繪畫》,合為一冊《唐宋之繪畫》;10月,重修《摹印學》,改稱《刻印概論》;12月,創作作品《雨過》《雙鵝圖》。
1935年3月,在日本《美之國》雜誌發表“苦瓜和尚年表”;5月,在《文化建設》雜誌發表論文“中華民族美術之展望與建設”,在《日本評論》雜誌發表“日本工藝美術之幾點報告”,在日本東京銀座松坂屋舉辦“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9月,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教育學院,並講授“中國美術史”及“國畫概論”。在《文化建設》雜誌發表譯文“中國國民性與藝術思潮—金原省吾氏之東洋美術論”;10月,在《東方雜誌》發表“論顧愷之至荊浩之山水畫史問題”;12月,在日本《南畫鑑賞》雜誌發表“古畫的真偽與鑑識”。
1936年,在江西南昌舉辦書畫個展;3月,創作作品《青松圖》《山居對飲圖》;4月,在《文藝月刊》發表譯文“日本法隆寺”;5月,受聘為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美術組專門委員,著作《石濤年譜稿》撰成;7月,“石濤年譜稿”發表於《文藝月刊》,“論秦漢諸美術與西方之關係”發表於《文化建設》雜誌;8月,譯作《郎世寧傳考略》連載於《國聞週報》;11月,“石濤叢考”發表於《文藝月刊》,並編譯《基本工藝圖案法》;12月,在中央大學《教育叢刊》發表“印章源流”。
1937年2月,任中央大學教育學院藝術科兼職講師,“漢魏六朝之墓磚”譯文發表於《文藝月刊》;4月,當選為中華藝術會理事;6月,“石濤再考”發表於《文藝月刊》,譯文“中國文人畫概論”發表於《文化建設》;7月,“大滌子題畫詩跋校補”“民國以來國畫之史的考察”發表;8月,隨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移居安徽宣城;10月,完成“石濤畫論之研究”“石濤生卒考”“六朝初期之繪畫”等論文。
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秘書;6月,當為為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戰協會常務理事。
1939年6月,完成《中國美術史•古代篇》上古至六朝部分;9月,受聘為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藝術科兼職講師,講授“中國美術史”,另受聘為中央政治學校教務處編輯,籌備中華全國美術會;12月,請辭政治部第三廳職位。
1940年3月,創作作品《〈畫雲台山記〉圖卷》,“刻印源流”發表於重慶版《時事新報》;4月,“晉顧愷之《畫雲台山記》之研究”“從中國美術的精神上來看抗戰必勝”發表於重慶版《時事新報》;5月,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會理事;9月,完成專著《中國篆刻史述略》;10月,“關於印人黃牧父”發表於重慶版《時事新報》。
1941年1月,“讀周櫟園《印人傳》”發表於重慶版《時事新報》;4月,創作作品《訪石圖》《〈畫雲台山記〉圖卷》;5月,著作《石濤上人年譜》著成;8月,晉升為中央大學師範學院專任副教授;10月,創作作品《觀雲圖》《仿梅瞿山筆意山水》;11月,創作作品《壽鼎圖》,並被教育部審定為正教授。
1942年1月,“評《明清畫家印鑑》”在重慶版《時事新報》發表;2月,“讀雪翁花鳥畫”發表於重慶版《時事新報》;3月,創作作品《大滌草堂圖》《張鶴野詩意圖》《四百峯中箬笠翁》《陶淵明像》;6月,創作作品《五柳先生》《石濤上人像》《屈原》《醉僧圖》;7月,受聘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秘書,創作作品《洗手圖》《觀海圖》《對牛彈琴圖》《洗馬圖》;9月,“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發表於重慶版《時事新報》;10月,在重慶舉辦“傅抱石教授國畫展覽會”(即“壬午重慶個展”),受聘為教育部第三次全國美展籌備委員會委員,“傅抱石畫展”在重慶夫子池勵志社舉行。
1943年,受聘為國力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科主任;1月,“中國山水畫論”發表於《文史雜誌》;3月,出席全國美術會年會,當選為理事,創作作品《杜甫詩意》《仿石濤山水》《竹林七賢》;5月,創作作品《泉亭對飲圖》《夏山圖》《柳蔭納涼圖》《醉僧圖》;7月,創作作品《屈原》《蕭然放艇學漁人》《石公種松圖》《惲南田訪程穆倩圖》;8月,創作作品《觀海圖》《滿身蒼翠驚高風》《赤壁舟遊》《石濤上人詩意圖》;9月,創作作品《文天祥像》《攜琴探幽》《羣老觀瀑》《洗手圖》《洗馬圖》《人人送酒不須沽》;10月,創作作品《巴山夜雨》《袁安卧雪》《石濤詩意》,並先後在重慶、成都舉辦個展;12月,創作作品《蘇武牧羊圖》《湘夫人》。
1944年1月,創作作品《蘇武牧羊》《東坡赤壁》《江上漁隱》《策杖行吟》《幽對鳴泉》;3月,“傅抱石畫展”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行,“中國繪畫在大時代”在重慶版《時事新報》發表;4月,出席中華全國美術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後辭去國立藝專兼職教職;6月,“郭沫若書法傅抱石國畫聯展”在昆明舉行;7月,創作作品《琵琶行》《洗桐圖》《萬竿煙雨》《擘阮圖》《長幹行》;8月,晉升為中央大學專執教授,創作作品《天女散花圖》《白衣觀音像》;10月,完成作品《麗人行》。
1945年2月,創作作品《大滌草堂圖》《晉賢圖》《無量壽佛》《虎溪三笑》《擘阮圖》《日日憑欄洗耳聽》;3月,創作作品《清閣著書圖》《野老長江圖》;6月,創作作品《瀟瀟暮雨》《暴風雨圖》;7月,在成都舉辦個展;11月,在重慶江蘇同鄉會舉辦“傅抱石畫展”。
1946年1月,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作家協會監事,創作作品《風雨歸舟》《水閣圍棋》《擘阮圖》《人物山水圖冊》;2月,創作作品《竹林七賢》《萬谷泉聲》《九老圖》;4月,創作作品《山鬼》《隆中對》;8月,創作作品《歸去來圖》《醉僧圖》《前赤壁賦圖》《今古輸贏一笑間》;10月,全家返回南京,仍任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12月,在南京舉辦“徐悲鴻、傅抱石、陳之佛、呂斯百、秦宣夫聯合畫展”。
1947年3月,作品《萬竿煙雨》參加全國首屆美術節美術展覽;4月,“明清之際的中國畫”發表於《京滬週刊》;8月,在南京文化會堂作“中國繪畫之精神”講演;10月,在上海中國藝苑舉辦“傅抱石畫展”。
1948年2月,創作作品《唐人詩意圖冊》《暴雨泛舟》《水閣圍棋》。
1949年2月,在南昌青年會館舉辦“傅抱石畫展”;3月,創作作《山雨圖》《仿石濤山水》《漁歸圖》;9月,“中國古代繪畫概論”一文發表於原蘇聯《國際文學》雜誌;10月,由南昌返回南京,執教於國立南京大學師範學院藝術系。
1950年2月,以硃砂重彩完成作品《海陸空戰士圖》,作品《沁園春·雪詞意》《七律·長征詩意》《清平樂·六盤山詞意》參加南京市第一屆美術展覽會;3月,任南京大學師範學院美術系文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6月,獲聘為南京市建造烈士陵設計委員會委員;9月,創作作品《清平樂•六盤山詞意圖》;11月,獲聘為太平天國百年紀念展覽會籌備委員會指導委員。
1951年1月,參加“南京市第三屆美術展覽會”;5月,在南京大學作“偉大的中國藝術傳統”專題報告;6月,當選為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常委和南京大學工會師範學院委員會第二屆主席;9月,創作作品《搶渡大渡河》。
1952年2月,任南京大學思想改造學習委員會師範學院分會學習委員會委員、辦公室主任;7月,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8月,任華東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南京分會南京師範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委員;11月,創作作品《九老圖》。
1953年,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國畫教研室主任,並開始教授中國畫;6月,當選為江蘇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委員;7月,“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的藝術成就及其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重要性”在《光明日報》發表;9月,作品《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在“全國第一屆國畫展”展出,另在北京參加全國第二次文代會、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全國委員會擴大會議;10月,受聘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古典美術研究委員會委員;12月,創作作品《歌樂山圖》《金剛坡下全家院子》《金剛坡下之霧》。
1954年2月,創作作品《東方紅》《春雨江南》《湘夫人》;4月,出席華東美術家第一次籌委會會議,作專題報告“談中國繪畫優秀傳統”;5月,當選為華東美術家協會理事;9月,當選為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委員;10月,創作作品《屈原九歌圖》《四季山水—春夏秋冬》。
1955年3月,作品《九歌圖—湘君》《九歌圖—山鬼》在“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出;4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5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美術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議;11月,創作作品《郭沫若陽朔詩意圖》。
1956年1月,增補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特別邀請委員;5月,創作作品《雞鳴寺》《中山陵》《玄武湖》《雨花台》;8月,出席“世界文化名人雪舟等楊逝世450週年紀念會”;9月,出席省江蘇省文聯會議,協商成立“江蘇省近兩年來美術作品評獎委員會”;10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南京分會籌委會主任委員,另出席江蘇省文化局全省國畫家代表座談會;11月,出席江蘇省第二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常務委員;12月,創作作品《暮韻》《苦瓜煉丹台詩意》《龔半千與費密遊詩意》《蘭亭圖》。
1957年1月,作品《蘭亭圖》《暮韻》在“江蘇省一九五七年國畫展覽會”展出;2月,任江蘇省國畫院籌委會副主任;3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4月,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南京分會籌委會會議;5月,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赴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兩國訪問。
1958年2月,任江蘇省國畫院籌委會副主任;6月,主持江蘇省國畫院籌備處畫師座談會,並在波蘭舉辦的“中國國畫展”;7月,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創作完成《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圖》;9月—10月,組織主持集體創作《為鋼鐵而戰》《開展愛國衞生運動》《人民公社食堂》《工人不要計件工資》;11月,創作作品《送瘟神》《大柏地》《長征》《井岡山》《詠長沙》《北戴河》;12月,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籌委會座談會,作品《蝶戀花》《雨花台頌》在“江蘇省國畫展覽會”展出。
1959年1月,在北京主持江蘇國畫座談會多次,與首都美術界展開交流,“政治掛了帥,筆墨就不同—從江蘇省中國畫展覽會談起”刊發於《美術》雜誌;4月,參加在緬甸仰光班局的“中國畫展”;5月,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作《雨花台》;6月,創作完成《韶山》組畫20餘幅,並出版畫集《韶山》,另參加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舉辦的“中國畫展”;9月,與關山月合作完成北京人民大會堂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中國繪畫史的新頁—談談十年來國畫事業的發展”在緬甸《新仰光報》發表;10月,出席“全國先進工作者羣英大會”,“北京作畫記”發表於《南京日報》,“畫室有感”發表於《北京文藝》;12月;出席政協江蘇省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並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常務委員。
1960年1月,作品《春到鐘山》《水鄉吟》《新松恨不高千尺》在江蘇省“在總路線光輝照耀下美術展覽會”展出;3月,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4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主席和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6月,作品《毛主席故居》在“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7月,創作完成《虎踞龍盤今勝昔》大畫3幅;8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9月—12月,率江蘇國畫寫生工作團一行13人離開南京,開始旅行訪問寫生活動。先後到達六省十幾個城市,行程約二萬三千餘里。
1961年2月,“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在《人民日報》發表;3月,“白石老人的篆刻藝術”發表於《人民日報》;5月,作品《待細把江山圖畫》《西陵峽》《黃河清》《紅巖村》《山城雄姿》《棗園春色》《陝北風光》在“山河新貌—江蘇國畫家寫生作品展覽”展出;6月,創作作品《煤都壯觀》《林海雪原》《天池林海》《鏡泊飛泉》;11月,“東北寫生雜憶”在《新華日報》發表,“傅抱石東北寫生畫展”在南京開幕。
1962年1月,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舉辦的江蘇、陝西兩地畫家座談會,另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主辦的“鄭板橋繪畫研究”座談會,作“鄭板橋試論”學術報告;2月,“鄭板橋試論”在《人民日報》發表;3月,出席全國政協三屆三次會議;5月,作品《天池飛瀑》《布拉格風景》《搶渡大渡河》《雨花台頌》《蝶戀花》在“江蘇省美術展覽”展出,作品《黃河清》《待細把江山圖畫》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6月,創作扇面作品《苦瓜詩意》《清泉出山圖》《秋江放艇》另出席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第三次會議,並作大會發言;8月,作品《天池飛瀑》在“南京市1962年美術展覽會”展出;10月,創作作品《虎跑深秋》《新安江發電站》《龍井初春》,另出版《浙江寫生畫集》。
1963年3月,為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創作《華山圖》;4月—5月,在北京參加中國文聯召開的常務理事(擴大)會議;10月,創作作品《李太白像》《印人齊白石像》《黃洋界》《茨坪》,出席西泠印社舉行成立60週年紀念大會,並當選為副社長;11月,出席全國政協第三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
1964年9月,出席江蘇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並當選為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0月,作品《虎踞龍盤今勝昔》在“全國美展華東地區作品展覽會”展出。
1965年1月《虎踞龍盤今勝昔》在北京參加全國美展華東地區作品展,並創作作品《延安長卷》;2月,創作作品《郭沬若〈遊九龍淵詩意〉》;5月,創作作品《茅山雄姿》大幅;7月,創作作品《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水鄉吟》《長征第一山》《蜀江圖》;9月29日,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62歲。 [2]  [44-45] 

傅抱石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傅抱石出生於江西南昌建德觀一帶的棚户區,他的父親傅得貴(字聚和)是一名修傘匠,母親是傅徐氏。由於當時棚户區流行傳染性肺病,所以傅抱石出生時,父母給他取名“長生”,希望他能有活命的運氣。傅得貴的修傘技能是從傅抱石的爺爺那裏傳承下來的,按照正常的人生軌跡,傅長生以後也會繼承父親的衣缽。但是在擁擠嘈雜的市井小巷裏,在身邊充斥着的各種手藝人裏,傅長生卻唯獨將目光投向了鄰家的刻字攤 [38]  。傅抱石另有一姐姐名為傅招弟。 [45] 
  • 婚姻家庭
1930年3月,傅抱石與羅時慧結婚 [2]  ,兩人育有二子四女,分別是傅益鈞傅小石)、傅益鉅(傅二石)、傅益珊、傅益璇傅益瑤傅益玉 [39] 
  • 軼事典故
傅抱石愛酒是藝術界眾人皆知的事情,他有一枚刻着“往往醉後”的印章,是他一生的最愛。據説,只有當他畫出自己極為得意的作品時,他才會在畫面的一角重重地印上它。據關山月回憶,在創作《江山如此多嬌》時,時間緊迫,壓力很大,而傅抱石卻常常悄悄離開繪畫現場,不一會兒又悄悄地回來。這一直讓他大惑不解,後來才知道,當年傅抱石時常離開,是偷偷去喝幾口酒,然後再回來忘我地投入創作。 [38] 

傅抱石主要作品

  • 繪畫作品
創作時間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作品規格
1943年
蘇武牧羊圖 [26] 
設色紙本
62cm×84.8cm
1943年
夏山圖 [16] 
設色紙本
111cm×62.5cm
1943年
《雪景人物》 [10] 
不詳
88.2cm×38cm
1943年
洗桐圖 [6] 
設色紙本
87cm×60cm
1944年
天女散花圖 [34] 
設色紙本
110cm×31.3cm
1944年
風雨歸舟圖 [33] 
設色紙本
60.8cm×52.8cm
1944年
《松陰觀泉圖》 [35] 
設色紙本
135.8cm×34cm
1945年
竹林七賢圖 [25] 
設色紙本
l37.3cm×40.6cm
1945年
蜀山圖 [15] 
設色紙本
57.2cm×44.8cm
1945年
蕉蔭烹茶圖 [27] 
設色紙本
32cm×37.2cm
1945年
暴風雨圖 [28] 
設色紙本
109.4cm×61.4cm
1945年
松林策杖圖 [32] 
不詳
97.5cm×45.5cm
1945年
《山水清音圖》 [21] 
設色紙本
98cm×45.3cm
1945年
《東山攜姬圖》 [23] 
設色紙本
104.8cm×57.5cm
1946年
《溪上清話》 [9] 
不詳
164cm×56.3cm
1946年
風雨歸莊圖 [31] 
設色紙本
31.7cm×37.5cm
1946年
設色紙本
133.5cm×25cm
1947年
桃花仕女圖 [29] 
設色紙本
55cm×63cm
1948年
蕉蔭品古圖 [22] 
設色紙本
151.6cm×41cm
1949年
漁歸圖 [13] 
設色紙本
66.5cm×34.4cm
1956年
《春風楊柳萬千條》 [11] 
不詳
67cm×46cm
1956年
《暮韻》 [8] 
53.8cm×61.6cm
1959年
《江山如此多嬌》(與關山月合作) [5] 
900cm×650cm
1963年
《西陵峽》 [7] 
68.2cm×92.7cm
1964年
《芙蓉國裏盡朝暉》 [3] 
48.5cm×68.7cm
不詳
《觀瀑圖》 [14] 
紙本設色
110cm×31.5cm
《山水圖》 [12] 
紙本設色
31.2cm×55.5cm
山陰圖 [6] 
設色紙本
75cm×65cm
《山居圖》 [17] 
設色紙本
28.8cm×40.3cm
《湘夫人圖》 [18] 
設色紙本
35.4cm×41.2cm
《夕陽欲下圖》 [19] 
紙本淺絳
47cm×58.5cm
《秋風紅雨圖》 [20] 
設色紙本
98.4cm×49.3cm
《漁父圖》 [24] 
設色紙本
62cm×110cm
  • 出版專著
時間
著作名稱
出版社
1931年9月
上海南京書店
1935年2月
唐宋之繪畫》(譯作) [2]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年5月
《王摩詰》(譯作) [44]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年8月
1936年2月
《基本圖案學》 [2]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7年3月
《中國美術年表》 [2]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9年3月
《基本工藝圖案法》 [2] 
商務印書館
1939年5月
商務印書館
1940年7月
《文天祥年述》 [44] 
重慶青年書店
1940年9月
《木刻的技法》 [2] 
商務印書館
1940年9月
《張居正年譜》 [44] 
重慶青年書局
1948年1月
《石濤上人年譜》 [2] 
京滬出版社
1954年12月
《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 [44] 
上海四聯出版社
1956年8月
《雪舟》 [44] 
1957年7月
《寫山要法》 [44]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7年12月
《山水人物技法》 [44] 
1958年7月
《中國的繪畫》(上卷) [44] 
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
1958年12月
傅抱石畫集 [44]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0年3月
《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 [44]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4年4月
《傅抱石東北寫生畫集》 [44] 
江蘇人民美術出版社

傅抱石創作特點

  • 藝術風格
傅抱石畫意深邃,章法新穎,善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達到翁鬱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在傳統技法基礎上,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對解放後的山水畫,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其人物畫,線條勁健,深得傳神之妙。傅抱石在藝術上崇尚革新,在日本期間研究日本繪畫,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受蜀中山水氣象磅礴的啓發,進行藝術變革,以皮紙破筆繪山水,創獨特皴法—抱石皴。他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老蓮的影響較大,但又能蜕變運用,自成一格。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學名著為創作題材,用筆洗練,注重氣韻,達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卻矜持恬靜。他的人物畫的線條極為凝練,勾勒中強調速度、壓力和麪積三要素的變化,不同於傳統沿襲畫譜的畫法。他還把山水畫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畫之中,一改清代以來的人物畫畫風。 [1] 
  • 山水畫作
傅抱石筆下雄渾淋漓的山色雨景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巴山蜀水的奇麗恢宏,又將畫家當時苦悶陰晦的心情付諸筆底,形成之後的題材程式。傅抱石所創造的散鋒用筆、圖寫山水的“抱石皴”初步形成,粗放中藴含精微的異常風格令世人眼目一新 [42] 
自1950年始,傅抱石陸續繪製出以毛澤東詩句為主題的詩意圖,此時他筆下的圖畫已然一洗舊時的陰霾沉重而顯現晴朗渾厚之氣。為表現新氣象與自己的心情,畫面多了鮮麗的青綠、硃紅等色。“筆墨當隨時代”,於此可見一斑。《江山如此多嬌》及其多幅小稿,《龍盤虎踞今勝昔》《芙蓉國裏盡朝暉》等作品的頻頻問世均表明傅抱石對色彩的運用又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嘗試新的表現手段為傅抱石的藝術開闢了新的空間,而真正令他出名的依然是更上一層樓的“抱石皴”。經過多年的沉澱與反覆的錘鍊,“抱石皴”一脱往日的狂放急躁而繼之以瀟灑率真的氣質。筆墨看似疏簡散淡,信筆為之,實乃精氣內斂,健利飄逸。大處以氣勢見長,小處以細緻取勝。全圖所及無分鉅細,渾然一體,使人不免歎為觀止。異域風光與長白山、華山、鏡泊湖、韶山、井岡山等名勝無一不被傅抱石付諸筆端。 [41] 
  • 人物畫作
傅抱石認為中國畫的“線”以人物的衣紋上種類最多,他圖寫人物一方面是為了練習拓寬“線”的表現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配合山水創作的需要。兩者相互比較,前者更為重要,因為它實踐着畫家貫穿始終的人物畫史研究與人物畫創作的重要思想—線條是中國一切造型藝術的根本。加之身為美術史家,人物畫史於他可謂爛熟於胸,能夠將魏晉以降及至兩宋人物畫進行條分縷析,精心梳理,他所繪製的人物藴涵着濃濃的古意。 [40] 
傅抱石的人物畫前後沒有明顯的區別。他筆下人物的造型大同小異,有的幾乎完全相同。在欣賞傅抱石創作的高士、仕女等人物時,最能打動人的便為紙上飛動的線條。在創作時,他沒有沉湎於幾種傳統的技法定式,亦步亦趨,而是在傳統的工整筆法中加入了寫意的元素,表現出疏簡迅捷的輕鬆筆觸,與圓勁流暢的長線條相配合,形成力求傳達人物的動態與神韻高度統一的畫法特點,別開生面。傅抱石在一生的創作經歷中,醉心於斯,執着於斯,成功於斯。 [40] 
以題材論,傅抱石的人物畫不外兩類,一為“構寫前人的詩,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一為“營制歷史上若干美的故實”(傅抱石《壬午重慶畫展自序》)。將歷史上的典故、事蹟再現於尺幅之間,傅抱石繪寫的上古人物的袍服冠帽無一不有所依據,顯示出畫家諳熟相關歷史資料、求真務實的創作態度。將詩文的意象入畫,重現歷史細節,實質是渲泄畫家自己鬱積心中的種種複雜情緒,或喜悦,或平和,或忿恨,或惆悵。傅抱石一生曾多次為屈原造像,其緣由是對屈原憂國憂民、心繫故國之精神的尊崇和對這位才華橫溢的文學鉅子的激賞。在抗戰時期,他繪製漢代使臣蘇武手拄旌節的樣子,正體現了畫家自身抗擊日寇的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心。他對魏晉時期風流名士寄情山水、浪跡江湖的生活方式是心儀已久的,情操高潔、歸隱鄉里的陶淵明遂成為與他心神相接的古人,他筆下總是出現《淵明沽酒》的題材便不難解釋了。 [40] 

傅抱石獲獎記錄

  • 作品獲獎
時間
獲獎作品
獎勵名稱
1942年10月
《觀鵝》 [44] 
教育部第三屆美術展覽會三等獎
  •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59年10月
江蘇省先進工作者 [44] 

傅抱石人物評價

“傅抱石是開宗立派的一代藝術大師。”(新浪收藏評) [1] 
“傅抱石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的重要人物,在繪畫、書法、篆刻等諸多領域成就突出,對‘新金陵畫派’具有開創之功,其創作的《江山如此多嬌》等作品,引領時代畫風,影響深遠。他不僅在書畫領域成就卓著,而且著述廣博,是一位博大精深的學者,深厚的學養成為其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中國新聞網評) [4] 
“傅抱石是中國二十世紀傑出的中國畫家、美術史論家、書法家和美術教育家,新金陵畫派的領袖和代表性畫家,他的繪畫藝術是我國二十世紀藝術成就的重要象徵和標志。”南京博物院評) [37] 
“先生(傅抱)集學者、詩人、畫家、愛國者於一身。好學不倦,博學多才;他學識淵博,是一位卓越的美術理論家、大學者;他為人剛毅耿直、愛憎分明、待人寬厚,是一位正義感強、深愛祖國的藝術家;先生淡泊自甘,不貪富貴、不阿權要;正是他的高尚品德、一身正氣,才有藝術上如此輝煌的成就。”東南大學評) [43] 
“傅抱石的人物畫顯示了有如音樂的特性—旋律與節奏之美超越了概念的清晰與描繪的拘泥,正是那些含糊的、不可名狀的筆墨形式隨着心靈律動的起伏飛躍而出現,才更深入、生動的表現了對象的豐富、複雜與微妙。”(畫家、藝術理論家何懷碩評) [40] 

傅抱石後世紀念

  • 紀念公園
為了緬懷傅抱石,江西新餘人民在新餘市建設路西端的龍虎山修建了佔地面積29.13公頃的抱石公園,用以對這位新餘籍的畫家的最好紀念。 [1] 
  • 紀念展館
傅抱石紀念館坐落在新餘抱石公園內,紀念館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融古建築與現代建築於一體,富有園林建築特色和本地風土人情。傅抱石紀念館被列入全國、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着更多的人去尋覓一段濃墨重彩的往昔,去瞻仰一代巨匠的風采。 [36] 
  • 豎立雕像
2007年9月30日,新餘市舉行抱石公園正式開園暨傅抱石雕像揭幕儀式。雕像高5米,位於新改造的抱石公園階梯的頂端。

傅抱石作品保護

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防止近現代珍貴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體系,2023年5月,國家文物局將傅抱石列入《1911年後已故書畫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 [4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