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冠中

(中國現當代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鎖定
吳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 [5]  ,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 [23]  ,中國現當代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 [1] 
其主要油畫作品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 [4]  ;主要中國畫作品有《春雪》《獅子林》《長城》等 [17]  ;主要文集有《東尋西找集》《風箏不斷線》《望盡天涯路》《畫外音》《我讀石濤畫語錄》《吳冠中談美》《橫站生涯五十年》《我負丹青》《吳冠中文叢》等;主要畫集有《叛逆的師承—吳冠中》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吳冠中》《生命的風景—吳冠中藝術專集》《耕耘與奉獻—吳冠中捐贈作品集》《吳冠中全集》等。 [5] 
吳冠中於1934年畢業於無錫師範初師,後考入浙江大學附設工業學校電機科;1936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預科,在李超士方幹民王子云等指導下學畫;1938年,由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預科升入本科,師從常書鴻關良學習油畫;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並任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助教,教授素描和水彩。課餘時間在中央大學旁聽文史課程以及法文課,12月,作品《靜物》參加在重慶舉辦的第三次全國美術展覽會;1972年,創作油畫作品《瓜藤》《高粱與棉花》《房東家》《山花》《麻雀》《野菊》《池塘》《西柏坡山村》《桂林山村》《灕江新篁》《黔靈山》《長江晨霧》《瀑布》等;1990年5月,赴新加坡參加“吳冠中水彩粉彩畫展”;1991年5月,“吳冠中師生展”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2010年6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5]  [19] 
中文名
吳冠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省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
出生日期
1919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2010年6月25日
畢業院校
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黃山松》
《周莊》
《北國風光》
《魯迅的故鄉》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吳冠中人物生平

1931年,在宜興縣立鵝山小學讀書時的吳冠中 1931年,在宜興縣立鵝山小學讀書時的吳冠中
1919年8月29日,吳冠中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
1926年,在吳氏宗祠設立的小學就讀一年級,另經常觀看村裏的畫家繆祖堯作畫。
1930年,從吳氏小學初小(一至四年級)結業,後考入宜興縣和橋鎮縣立鵝山高小。
1932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鵝山高小,並被宜興中學和江蘇省立無錫師範學校同時錄取,後入讀於無錫師範,在校三年,每學年都獲得獲“江蘇省清寒學生甲等獎學金”。
1934年,畢業於無錫師範初師,後考入浙江大學附設工業學校電機科。
1935年,放棄浙江大學附設工業學校電機科,報考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
1936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預科,在李超士方幹民王子云等指導下學畫。
1937年12月,在諸暨縣吳墅參加抗日宣傳活動。
1938年,由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預科升入本科,師從常書鴻關良學習油畫。
1942年,23歲,國立藝專畢業時的吳冠中 1942年,23歲,國立藝專畢業時的吳冠中
1939年,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經貴陽遷至昆明。
1940年,轉入國畫科,師從潘天壽學習國畫。
1941年,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遷至四川重慶,並轉回西畫科。
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並任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助教,教授素描和水彩。課餘時間在中央大學旁聽文史課程以及法文課;12月,作品《靜物》參加在重慶舉辦的第三次全國美術展覽會。
1943年,任教於重慶大學建築系,另在四川重慶沙坪壩青年宮舉辦第一次個人作品展。
1946年7月,在重慶以全國甄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為赴歐美留學生。
1947年7月,從上海乘郵輪赴歐洲;8月25日,抵達巴黎,入讀於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在杜拜(J.Dupas)的工作室研修繪畫。
1947年冬,在巴黎大學城 1947年冬,在巴黎大學城
1948年,轉入蘇佛爾皮(J.M.Souverbie)工作室,並經常去洛特(A.Lhote)和佛裏奇(O.Frlese)工作室學習。作品在巴黎春季沙龍和秋季沙龍展出。
1949年,繼續在巴黎學習,並完成畢業創作《大地》。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講師。
1952年,改畫風景。
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教授素描和水彩畫。
1954年,在山西五台山寫生。
1955年,任教於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並參與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的籌建工作。
1956年,創作油畫作品《蘇州水巷》等;9月,任北京藝術師範學院油畫教研室主任。
1957年,油畫作品《魯迅故鄉》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
1958年,假期到山西洪洞縣寫生。
1947年底,吳冠中(右一)與同學在凱旋門前 1947年底,吳冠中(右一)與同學在凱旋門前
1959年,假期到江西井岡山及瑞金等地寫生,井岡山寫生作品及文章“井岡山寫生散記”發表於《美術》雜誌。
1960年,創作油畫作品《故鄉之晨》,暑假期間到海南島寫生,創作油畫作品《椰林與牛》《海南島香茅加工廠》《海南島木棉林》等。
1961年,創作油畫作品《扎什倫布寺》《西藏佛壁》《拉薩龍王潭》等,先後在拉薩和北京舉辦三人“西藏寫生畫展”。
1962年,在江蘇宜興及山東微山湖寫生,文章“談風景畫”發表於《美術》雜誌。
1963年,到浙江富春江、雁蕩山寫生,另創作油畫作品《桑園》《富春江上打魚船》《富春江》等。
1964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廳作大幅油畫作品《井岡山》《青松紅日》,假期在江蘇宜興寫生,另調至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
1949年,吳冠中在米勒故居 1949年,吳冠中在米勒故居
1970年,下放至河北農村勞動。
1972年,創作油畫作品《瓜藤》《高粱與棉花》《房東家》《山花》《麻雀》《野菊》《池塘》《西柏坡山村》《桂林山村》《灕江新篁》《黔靈山》《長江晨霧》《瀑布》等。
1973年,與黃永玉、袁運甫、祝大年繪製巨幅壁畫《長江萬里圖》,後到蘇州、南京、黃山、三峽、重慶等地寫生,另巨幅油畫作品《迎客松》《長江三峽》《南京長江大橋》《水田》等。
1974年,創作油畫長卷《一九七四年長江》及油畫作品《太湖鵝羣》《山間春色》《碩果》《玉米》《荷花》等,另為北京站創作巨幅油畫《迎客松》,並開始水墨畫創作。
1979年春,吳冠中作巨幅油畫《長江三峽》 1979年春,吳冠中作巨幅油畫《長江三峽》
1975年,到山東龍鬚島及青島嶗山寫生,創作油畫作品《青島紅樓》《嶗山松石》《向日葵》《故宮白皮松》《雙白楊》《白楊山桃》等,作品分別參加在深圳舉辦的“中國畫展”及在聯邦德國柏林舉辦的“當代中國畫展”。
1976年,和學生在山東龍鬚島、泰山等地寫生,創作油畫作品《苗圃白雞》《濱海漁村》《小院春暖》《龍鬚島新村》等,另到浙江紹興寫生,創作油畫作《魯迅故鄉》《紹興東湖》等,創作水墨畫作品《灕江新篁》。
1977年1月,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創作巨幅油畫《長江三峽》;3月,到浙江紹興寫生,創作油畫作品《魯迅故鄉》《魯迅鄉土》《紹興河濱》《綠苗圃》等;4月,帶領學生到廣西桂林、南寧寫生,創作作品《桂林山水》《灕江之濱》等。另到福建廈門、鼓浪嶼、武夷山及江西井岡山、湖南韶山等地寫生,創作油畫作品《武夷山村》《鼓浪嶼》《井岡山》,創作水墨畫作品《韶山》等。
《竹澗圖》 《竹澗圖》
1978年3月,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辦“吳冠中作品展”,為魯迅博物館創作巨幅油畫作品《魯迅故鄉》。另到廣西桂林、四川嘉陵江、樂山、峨眉山寫生。創作油畫作品《玉龍山下叢林》《西雙版納村寨》,創作水墨畫作品《月下玉龍山》《玉龍山下古麗江》等。
1979年3月,參加北京油畫家自發組織的藝術社團“北京油畫研究會”,並應邀在重慶西南師範學院美術系講學,講學之餘率美術系老師們到大巴山及大足等地寫生;4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吳冠中繪畫作品展”,北京展出結束後被邀請到湖北、湖南、浙江、江蘇、廣東、廣西、山西、遼寧等省巡迴展出,並應邀隨展在各地進行講座。另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油畫作品《長江三峽》,為首都機場創作巨幅油畫作品《北國風光》;5月,在《美術》雜誌發表文章“繪畫的形式美”;11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80年春,吳冠中帶學生在江南鄉村寫生 1980年春,吳冠中帶學生在江南鄉村寫生
1980年,為北京香山飯店創作水墨畫作品《長城》,另創作油畫作品《水上人家》《水鄉》《江南人家》等。到山東曲阜、泰山和浙江舟山羣島及普陀山寫生,創作油畫作品《漁港》《漁船》,水墨畫作品《泰山五大夫松》《普陀山》等。赴貴州原始森林寫生,創作油畫作品《侗家村寨》《貴州錦屏山林》《清水江上》等;3月,在《美術》雜誌發表文章“造型藝術離不開人體美的研究”;10月,在《美術》雜誌發表“關於抽象美”。
1981年,由北京市美協分會主辦“吳冠中新作展”,文章“內容決定形式?”發表於《美術》雜誌,到江蘇宜興寫生,創作油畫作品《故鄉橋》《故鄉小巷》《老牆》等,另創作水墨畫作品《故鄉》《桑園》《雙燕》等。另赴新疆講學、寫生,創作油畫作品《新疆農家》《白樺林》,水墨畫作品《大漠》《新疆白樺林》《高昌遺址》《交河故城》等。在京郊十渡寫生,創作水墨畫作品《渡河》等。
1982年,為中國劇院創作巨幅油畫作品《井岡山》。作品參加日本東京“現代中國畫展”,法國春季沙龍的“人民中國的美術”展覽。
 吳冠中在貴州錦屏山區寫生 吳冠中在貴州錦屏山區寫生
1983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與江蘇美術館主辦“吳冠中作品展”,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主辦的“八十年代中國畫展”。創作丈二幅水墨畫作品《漢柏》《獅子林》;10月,在《紅旗》雜誌發表“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污染”。
1984年,任“第六屆全國美展”評委,並在瀋陽參加油畫作品評選。到山西五台山、黃河壺口、黃河古渡及河南龍門石窟寫生。過長江三峽,到四川樂山、大足及烏江等地寫生。後創作水墨畫作品《咆哮》《巫峽魂》《烏江人家》《神女在望》《葛洲壩》《大江東去》《松魂》《白皮松》等。作品參加在日本福岡、金澤、札幌、名古屋等地舉辦的“現代中國洋畫展”。另參加在美國舊金山、紐約、伯明翰等城市舉辦的“現代中國畫展”。
1985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4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吳冠中新作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展出作品有《塊壘》《松魂》《峭壁》《漢柏》《溶洞》《葛洲壩》等;5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另創作油畫作品《魚樂》《白樺》《竹林》《中流》《瀑布》《家》《魯迅鄉土》《江南村鎮》《彩山》《江南早春》《大佛》《寒林》《雨後叢林》等。作品分別參加日本岡山博物館“中國現代繪畫名作展”,北京“八十年代中國畫展”,中國“深圳藝術節展”。
《荷塘羣鵝圖》 《荷塘羣鵝圖》
1986年,為全國政協禮堂創作丈六幅水墨畫作品《九寨溝》,作品參加北京“國際藝苑第二屆油畫展”。另創作水墨畫作品《朱墨春山》《山》《瀑布》《老牆》《春秋》《阿爾泰山村》《黃河東去》《山高水長》《長城》(立幅)等。
1987年3月,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國際藝苑第一屆水墨畫展”,作品參加日本東京“亞洲美術展”;4月—5月,赴浙江天台山寫生;6月,參加在印度舉辦的“中國當代油畫展”;9月,參加在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吳冠中回顧展”,另創作油畫作品《旅途》《印度婦女》《山城魚池》《高原窯洞》《茶場》《山水懷裏》《西湖斷橋》,水墨畫作品《嶗山松石》《再繪高昌》(《高昌遺址》之二)《黃土高原》《松林》《榕樹與海》《荷塘》等。
1982年春,吳冠中創作巨幅油畫《井岡山》 1982年春,吳冠中創作巨幅油畫《井岡山》
1988年2月,赴新加坡參加“吳冠中畫展”;5月,創作丈二幅水墨畫作品《鸚鵡天堂》;6月,為北京飯店創作巨幅水墨畫《清、奇、古、怪》;10月,赴東京參“現代中國繪畫巨匠—吳冠中畫展”。
1989年1月,為北京貴賓樓飯店創作巨幅油畫作品《雪山》;2月,創作丈二幅水墨畫做批判《小鳥天堂》;5月,在香港舉辦“萬紫千紅—吳冠中畫展”;6月,赴美國參加“吳冠中—一個當代中國藝術家”畫展;9月,赴日本東京參加“吳冠中畫巴黎畫展”;10月,赴山西河曲黃土高原寫生,歸來作“黃土系列”油畫和水墨多幅;11月,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舉辦的“林風眠藝術研討會”。
1990年5月,赴新加坡參加“吳冠中水彩粉彩畫展”。
1991年5月,“吳冠中師生展”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10月,赴太行山寫生;11月,赴香港參加“吳冠中眼中的香港”畫展。
1982年秋,吳冠中在陝西華山寫生 1982年秋,吳冠中在陝西華山寫生
1992年1月,在新加坡舉辦“夕照看人體—吳冠中人體畫展”;3月,赴香港參加“九十年代的吳冠中”展覽,另赴英國倫敦參加“吳冠中—一個20世紀的中國畫家”畫展,文章“筆墨等於零”發表於《明報月刊》;7月,在台灣舉辦“誰看白首起舞—吳冠中畫展”;8月,“誰看白首起舞—吳冠中畫展”在台灣高雄繼續展出;11月,在東京舉辦“吳冠中畫展”。
1993年5月,赴新加坡參加“吳冠中四十年速寫展”;11月,赴法國出席“當代中國畫家—吳冠中水墨新作、油畫及素描” 畫展,在香港舉辦“東方情思—吳冠中畫展”。
1994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9月,創作丈二幅水墨畫作品《甦醒》;11月,在香港舉辦“天南地北風情——吳冠中”畫展。
1995年10月,赴香港出席“虛白齋國際研討會及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展覽”;11月,任中國油畫學會名譽主席。
《古樹長城》 《古樹長城》
1996年5月,創作抽象畫作品《簡單·複雜》;11月,赴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參加“吳冠中畫展”。另創作油畫作品《荷塘春秋》《紅蜻蜓》《遺忘的雪》《點線迎春》《古韻新腔》等,創作水墨畫作品《圍城》《憶江南》《書畫緣》《老樹叢林》《新城》等。
1997年5月,赴台灣出席“吳冠中畫展”;9月,赴加拿大出席“中國二十世紀名家畫展”;11月,文章“筆墨等於零”在《中國文化報》發表。另創作丈二幅水墨畫作品《都市之夜》《海風》《老重慶》《張家界》《黃河》《夕照華山》《牆上秋色》《荷塘》《母土春秋》等,創作油畫作品《紅蓮》《水巷》《故宅》等。
1998年3月,在巴黎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11月,參加中國油畫學會等單位舉辦的“當代中國山水·油畫風景展”。另創作丈二幅水墨畫作品《根扎南國》《逍遙遊》《母土青草》《高粱》《滄桑之變》,創作油畫作品《苦瓜家園》《黃河》《咆哮》《沉浮》《惡之花》《 舴艋舟》《月如鈎》《羊圈》《懷鄉》《落户草原》《嶗山松石》《棄舟》等。
1983年秋,吳冠中在四川木裏山區寫生 1983年秋,吳冠中在四川木裏山區寫生
1999年4月,“吳冠中師生壩上採風攝影展”在北京舉行;11月,“1999吳冠中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另創作油畫作品《春歸何處》,創作水墨畫作品《牆上姻親》《四合院》《人之家》等。
2001年6月,與李政道共同主持的大型展覽“藝術與科學”在中國美術館展出;10月,赴安徽寫生;11月,訪問海南省。
2002年3月,當選為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通訊院士;10月,赴陝西省考察自然林保護工程;12月,訪問雲南省邊境地區。
2003年12月,獲頒中國文化部“終身成就獎”。
2004年1月,完成自傳《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6月,“情感·創新—吳冠中水墨里程”國際巡迴展在巴黎舉辦;7月,“情感·創新—吳冠中水墨里程”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1984年秋,在四川江安指導當地畫家作畫 1984年秋,在四川江安指導當地畫家作畫
2005年9月,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吳冠中藝術回顧展”;另創作水墨畫作品《晚香》《自家江山》《遺忘之花》《孤峯夕照》《脂粉世家》《梧桐入秋》《棗樹》《黑蜻蜓》等。
2006年1月,“吳冠中2005年新作展”在中國美術館等展出;4月,“走進北大—吳冠中複製精品展”在北京大學舉辦;11月,“走進京師—吳冠中版畫暨2006年新作展”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辦;12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吳冠中2006年新作展”,另舉辦“吳冠中2006年新作展”。
2007年5月,“天地之藝—吳冠中版畫展”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美術館舉辦;7月,在《文匯報》上發表“獎與養”一文;10月,“滄桑入畫—吳冠中藝術展”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另在浙江大學舉辦“吳冠中版畫展”;11月,“走進山西—吳冠中版畫展”先後在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大學舉辦。
1985年4月,吳冠中與李可染夫婦 1985年4月,吳冠中與李可染夫婦
2008年3月—5月,“吳冠中走進798—吳冠中2007年新作展”開展,“吳冠中走進成都—吳冠中2007年新作展”於四川省博物館舉辦,“吳冠中走進重慶—吳冠中2007年新作展”於重慶美術館舉辦,“吳冠中走進上海—吳冠中2007年新作展”於上海舉辦;6月,在蘇州博物館舉辦“又回蘇州——吳冠中2007年新作展”。
2009年1月“我負丹青—吳冠中捐贈作品展”在上海美術館舉辦;2月,“耕耘與奉——吳冠中捐贈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4月—8月,“風箏不斷線—吳冠中捐贈作品展”在新加坡美術館舉辦。
2010年3月—10月,“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在香港藝術館舉辦;6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5]  [19] 

吳冠中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1974年夏,吳冠中全家於北京前海北沿舊宅 1974年夏,吳冠中全家於北京前海北沿舊宅
吳冠中的父親吳爌北曾任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私立吳氏小學教師,兼務農,吳冠中的母親陸培芽,在家操持家務。吳冠中是家中長子。 [7] 
  • 婚姻家庭
1946年,吳冠中與朱碧琴在南京勵志社舉行婚禮;1947年,長子吳可雨在宜興出生;1951年,次子吳有宏出生;1952年,三子吳乙丁出生。 [5] 
  • 軼事典故
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所存畫作,進行精選,凡不滿意者一律淘汰,共忍痛燒燬油畫、水墨、水彩等大小作品200餘幅。 [5] 
  • 淡泊名利
吳冠中一生將挑選出來的共計360餘幅畫作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台北歷史博物館、香港藝術館上海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魯迅博物館,以及大英博物館、法國塞紐奇博物館、新加坡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等。 [23] 

吳冠中主要作品

  • 繪畫作品
創作時間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作品規格
1950年
《旅途》 [15] 
素描·炭筆
27cm×21cm
1951年
《人體》 [15] 
素描·鉛筆
59cm×38cm
1953年
《玉米》 [13] 
油畫·紙板
32cm×40cm
1953年
《北京西郊農家》 [15] 
素描寫生·鉛筆
27cm×37cm
1953年
《北京西郊大樹》 [15] 
素描寫生·鉛筆
37cm×29cm
1953年
《毛驢》 [15] 
素描·鉛筆
37cm×27cm
1953年
《冬天的樹》 [15] 
素描寫生·鉛筆
37cm×29cm
1954年
《山羊》 [15] 
素描·鉛筆
24cm×36cm
1955年
《虎(一)》 [15] 
素描·鉛筆
20cm×26cm
1955年
《虎(二)》 [15] 
素描·鉛筆
20cm×28cm
1956年
《可雨九歲》 [15] 
素描·鉛筆
40cm×27cm
1956年
《蘇州水巷》 [13] 
油畫·木板
46cm×61cm
1957年
《牲口》 [13] 
油畫·木板
30cm×60cm
1957年
《魯迅故鄉》 [13] 
油畫·木板
46cm×61cm
1958年
《補網》 [13] 
油畫·木板
61cm×46cm
1958年
《杜鵑與雪山》 [13] 
油畫·麻布
75cm×80cm
1958年
《井岡山茨坪》 [13] 
油畫·木板
61cm×46cm
1958年
《井岡山杜鵑花》 [13] 
油畫·木板
46cm×61cm
1959年
《井岡山五馬朝天》 [13] 
油畫·木板
61cm×46cm
1959年
《人壽年豐(向日葵)》 [13] 
油畫·麻布
100cm×60cm
1959年
《花卉》 [13] 
油畫·麻布
61cm×46cm
1961年
《藏民青年 [20] 
油畫
36cm×28cm
1962年
《春筍》 [15] 
素描·鉛筆
23cm×17cm
1962年
《評彈藝人(女)》 [15] 
素描·鉛筆
25cm×17cm
1963年
《桐廬村鎮》 [21] 
油畫木板
40cm×60.5cm
1964年
《山村晴雪》 [4] 
不詳
91.5cm×91.5cm
1972年
《白皮松》 [21] 
布面油畫
34cm×26cm
1972年
《山花》 [21] 
油畫紙板
34cm×26cm
1973年
《桂林山村》 [4] 
不詳
90cm×90cm
1974年
《北京人家》 [21] 
木板油畫
34cm×25cm
1974年
《太湖羣鵝》 [4] 
不詳
44cm×59.5cm
1974年
《重慶江城圖及序》 [14] 
水墨設色·宣紙
40cm×30cm
1974年
《雞雛樹樁》 [14] 
水墨設色·宣紙
38cm×41cm
1975年
《京郊山村》 [14] 
水墨設色·宣紙
47cm×44cm
1975年
《牡丹》 [14] 
水墨設色·宣紙
35cm×35cm
1975年
《荷花》 [14] 
水墨設色·宣紙
34cm×46cm
1975年
《虎》 [14] 
水墨設色·宣紙
38cm×35cm
1975年
《嶗山龍虎潭》 [14] 
水墨設色·宣紙
42cm×36cm
1975年
《園林一角》 [14] 
水墨設色·宣紙
35cm×35cm
1975年
《北京松》 [14] 
水墨設色·宣紙
35cm×35cm
1975年
《向日葵》 [14] 
水墨設色·宣紙
41cm×38cm
1975年
《北京·雪》 [21] 
布面油畫
72cm×45cm
1975年
《木槿》 [21] 
布面油畫
120cm×80cm
1975年
《乞力馬紮羅雪山》 [21] 
布面油畫
100cm×180cm
1976年
《灕江新篁》 [21] 
水墨設色宣紙
144cm×181cm
1976年
《灕江竹林人家》 [21] 
油畫木板
46cm×61cm
1976年
《向日葵》 [14] 
水墨設色·宣紙
49cm×46cm
1976年
《灕江新篁》 [5] 
水墨畫
114cm×181cm
1976年
《黃山日出》 [5] 
水墨設色·宣紙
48cm×46cm
1977年
《紹興河濱》 [4] 
不詳
61cm×46cm
1978年
《新林》 [21] 
水彩
39cm×42cm
1979年
《張家界馬鬃嶺》 [21] 
紙本設色
104cm×200cm
1979年
《白樺林》 [12] 
素描着色·鋼筆、碳素墨水、水彩
18cm×17cm
1979年
《蜀中人家》 [12] 
素描着色·鋼筆、碳素墨水、水彩
29cm×24cm
1979年
《達縣》 [12] 
素描着色·鋼筆、碳素墨水、水彩
21cm×31cm
1979年
《保聖寺宋塑》 [12] 
素描寫生·鋼筆、碳素墨水、水彩
24cm×33cm
1979年
《湘西古城》 [21] 
水墨設色高麗紙
103cm×103cm
1980年
《水鄉》 [4] 
不詳
61cm×46cm
1980年
《高原人家》 [21] 
紙本設色
52.5cm×97.5cm
1980年
《峨嵋山下》 [21] 
紙本設色
40cm×116cm
1981年
《交河故城》 [21] 
紙本設色
106cm×102cm
1981年
《非洲教授之家》 [12] 
速寫着色·鋼筆、水彩
28cm×40cm
1981年
《祈禱,尼日利亞》 [12] 
速寫着色·鋼筆、水彩
28cm×40cm
1981年
《非洲鄉村節日》 [12] 
速寫着色·鋼筆、水彩
29cm×40cm
1981年
《泉,西非》 [12] 
速寫着色·鋼筆、水彩
40cm×28cm
1982年
《牆上藤》 [21] 
紙本設色
90cm×180cm
1982年
《大西洋之岸》 [12] 
速寫着色·鋼筆、水彩
29cm×40cm
1982年
《馬裏村頭(一)》 [12] 
速寫着色·鋼筆、水彩
29cm×40cm
1982年
《馬裏村頭(二)》 [12] 
速寫着色·鋼筆、水彩
29cm×40cm
1982年
《石塘山下人家》 [12] 
素描着色·鋼筆、碳素墨水、水彩
40cm×29cm
1988年
《清、奇、古、怪》 [5] 
水墨畫
300cm×1500cm
1988年
鸚鵡天堂 [21] 
紙本設色
142cm×30cm
1988年
雙松 [21] 
水墨設色宣紙
67cm×132cm
1988年
《長城(自研丹青)》 [21] 
紙本設色
150cm×250cm
1988年
《誤入嶗山》 [21] 
紙本設色
96cm×180cm
1989年
《憶黃山》 [20] 
中國畫
38cm×45cm
1990年
《美國大峽谷》 [21] 
紙本設色
124cm×129cm
1990年
《長江萬里圖 (長卷)》 [21] 
紙本設色
35.5cm×530cm
1990年
《孔林》 [21] 
紙本設色
67.6cm×67.4cm
1991年
《夜香港》 [21] 
紙本設色
124cm×248cm
1994年
《西雙版納村寨》 [21] 
布面油畫
76cm×61cm
1994年
雙燕 [21] 
布面油畫
69cm×140cm
1995年
《朱碧羣肖像 [20] 
油畫
80cm×71.8cm
1996年
荷塘春秋 [4] 
不詳
92cm×73cm
1997年
《都市之夜》 [20] 
中國畫
145cm×368cm
1997年
灕江兩岸 [4] 
不詳
36cm×50cm
1997年
周莊 [2] 
油畫
300cm×150cm
1997年
《紅蓮》 [20] 
油畫
61cm×91cm
1998年
《棄舟》 [20] 
油畫
80cm×100cm
1998年
《夢沈園》 [21] 
布面油畫
70cm×70cm
2002年
《秋瑾故居》 [21] 
布面油畫
70cm×140cm
2006年
《飛》 [20] 
中國畫
41cm×70cm
2007年
《山野》 [20] 
中國畫
48cm×45cm
2007年
《殘荷》 [20] 
中國畫
82cm×62cm
2008年
《野草》 [20] 
油畫
61cm×91cm
2008年
《眠》 [20] 
油畫
61cm×91cm
2008年
《花與花》 [20] 
油畫
60cm×76cm
2008年
《飛躍戒台》 [20] 
油畫
60cm×76cm
  • 畫集文集
出版時間
專著名稱
出版社
1960年
《吳冠中作品小輯》 [5]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79年
《吳冠中彩畫素描選》 [5] 
山東省第一輕工業科學研究所
1979年
《吳冠中油畫寫生》 [5] 
1982年
《吳冠中國畫選(第一輯)》 [5]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
《東尋西找集》 [5] 
1983年
《吳冠中素描選》 [5]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年
《天南地北》 [5] 
1984年
《吳冠中國畫選(第二輯)》 [5]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年
《吳冠中畫集》 [5] 
1985年
《風箏不斷線》 [5]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5年
《吳冠中國畫選(第三輯)》 [5]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5年
《吳冠中畫集》 [5]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6年
《吳冠中畫冊》 [5] 
北京輕工業出版社
1986年
《吳冠中畫集》 [5] 
河北美術出版社
1987年
《誰家粉本》 [5]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7年
《吳冠中國畫選(第四輯)》 [5] 
1987年
《吳冠中畫集》 [5] 
1987年
《吳冠中畫集》 [5] 
香港德藝藝術公司
1987年
《吳冠中畫選》 [5] 
香港美術書社
1987年
《吳冠中畫集》 [5] 
榮寶齋出版社
1988年
《吳冠中速寫集》 [5]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8年
《吳冠中繪畫形式分析》 [5]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9年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89年
《吳冠中·中國當代美術家系列畫集》 [5] 
四川美術出版社
1995年
《吳冠中談藝集》 [16] 
2004年
《畫外音》 [16]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年
《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 [16] 
2008年
《吳帶當風》 [16] 
2009年
2009年
《我負丹青:吳冠中捐贈作品展》 [16] 
2010年
畫眼 [16] 
2010年
《吳冠中散文集》 [16] 

吳冠中創作特點

  • 主題思想
《故鄉》
《故鄉》(2張)
吳冠中有自己的藝術傳統觀,他對於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技法程式,如各種皴法、描法以及詩、書、畫三合一等等在當代繪畫創作中的作用表示懷疑。在他看來,這類程式導致創作力的虛弱和表現能力的僵化。反覆使用這類程式繪製標準化的象徵性圖式,無異用“陳舊的語言嘮叨陳舊的故事”。他主張現代的文人畫必須吸收西方藝術的營養,“從單一的偏文學思維的傾向,擴展到雕塑、建築等現代造型空間去”。對於“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外來”之説,他也認為只是一家之言,時代的變化孕育了新的繪畫,傳統因素和外來影響孰為輕重,畫家儘可自行抉擇。他所抉擇的是運用“現代漢語及外國語”來使“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被世界認識”。 [22] 
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吳冠中以他特有的簡潔、鋭利和明晰,展示了另一種寫作方式和另一種文風,其核心正是所謂“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吳冠中之提出“風箏不斷線”,質疑“內容決定形式”,為“抽象美”辯護,以及冒天下之大不韙抨擊以筆墨為評鑑繪畫的唯一標準等,都是他在藝術實踐基礎上深入思考的結果。 [22] 
1997年11月,他在北京《中國文化報》發表短文《筆墨等於零》,認為:“舊的媒體也往往具備不可被替代的優點,如粗陶、宣紙、筆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長駐於它們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進中。脱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於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等於零。”這一觀點馬上引起美術界極大的爭論,持續了十幾年,至今仍未休止。 [31] 
到了晚年,吳冠中説:“一百個齊白石比不上一個魯迅”。他解釋:“當然兩個人不可比。感情上我非講這個話不可。因為魯迅對這個社會精神世界的貢獻,對人格、人品各方面的影響是了不起的。齊白石當然是一個好畫家,我們也很尊重他,多一個齊白石也是很不錯的,少一個齊白石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少一個魯迅,精神世界就不一樣。當然,文學大有好壞,繪畫也大有好壞,不能拿壞的來比,文學達到高度的文學,繪畫達到高度的繪畫,這兩種東西來比的話,文學的深度更容易動人。” [31]  對此評論家王進玉表示,吳冠中先生髮表的“一百個齊白石抵不上一個魯迅”的觀點,其實指的是關於繪畫的社會功能性問題,要讓人們看過你的作品能夠產生心靈的震撼,通過你的作品能夠得到生活的啓悟,透過你的作品能夠感受時代的思考,這才是了不起的畫家,才是了不起的畫作。 [32] 
  • 藝術綜述
油畫《井岡山茨坪》 油畫《井岡山茨坪》
吳冠中兼取中西繪畫,長期從事油畫民族化實踐,其油畫清新、明快,富於民族特色和抒情意味。後又從事水墨畫創新,其畫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注重點、線與墨塊交融的韻律感。 [3] 
從文化眼光到創作眼光,吳冠中的藝術體現了他對自然與生命的關切。他的繪畫始終以祖國的山川風采和家園景色為主題,在自然面前感受萬物的生機,體驗生命的哲理,抒發胸中的塊壘,表達發現的欣喜;他在藝術形式上的敏感和堅執形式創造的信念使得他大膽打通油畫和水墨畫的載體界限,在具像與抽象兩種繪畫形態之外,創造出意象的藝術境界,使“寫意”的中國傳統藝術語言以現代的方式展現出來。 [22] 
吳冠中在20世紀50年代—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17] 
油畫《杜鵑與雪山》 油畫《杜鵑與雪山》
從20世紀70年代起,吳冠中兼事中國畫創作。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章法別緻,善於將詩情畫意通過點、線、面的交織而表現出來。他喜歡簡括對象,以半抽象的形態表現大自然音樂般的律動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時代特徵。 [17] 
  • 水墨作品
吳冠中的水墨畫以風景為主,偶爾也有鳥獸、花草之作。選材着眼於它們的形式構成特徵,他喜歡那些可以使他自由發揮水墨點線的疏密和力度、韻律和節奏的景物。山巒的起伏、草木的枝杈、岩石的紋理、屋宇的錯落……這一類東西能引發他的畫興。他對這些景物的處理與傳統水墨畫家遵循的範式大不相同。拿畫山來看,吳冠中眼中的山嶽,藴含着無窮的生命律動,所以他可以説是得山之韻律。這種韻律並非自然界山嶽所固有,而是山嶽引發了畫家通過黑白灰彩表現點線節奏的激情,作品是這種激情的記錄。吳冠中的水墨畫作品證實,雖然在技巧、章法上遠離傳統繪畫形式,但在藝術精神上卻是與歷代水墨畫大師們靈犀相通。 [22] 

吳冠中獲獎記錄

  • 文集獲獎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01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三屆人民文學獎
2001年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第七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獎
  •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1年
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3] 
法國文化部
1993年
巴黎市金勳章 [5] 
巴黎市政府
1995年6月
軒尼詩創意和成就獎 [5] 
法國軒尼詩公司
2002年3月
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通訊院士 [5] 
法蘭西學士院
2003年
文化部造型表演藝術創作研究成就獎 [5] 
2003年12月
中國文化部“終身成就獎”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5] 

吳冠中人物影響

吳冠中與林風眠(左) 吳冠中與林風眠(左)
在中國繪畫史上,吳冠中開闢了一條跨越傳統程式,融匯中西藝術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畫的繼承者自居,但在深層藝術觀念上卻與開創文人畫傳統的文人聲氣相通;他不崇拜傳統筆墨程式,但他是當代水墨畫家中發揮水墨語言的多樣表現性的畫家之一,在無所顧忌、無所約束的心態下畫出了具有中國藝術精神,而非傳統形式的作品。他認為只有不斷髮展變化,才談得上保留傳統,將筆墨等同於傳統,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傳統。他並沒有拋棄傳統筆墨的精神。他在傳統筆墨形式如皴法之外,對線和點的表現力做了新的拓展,他創造出了新的水墨畫節奏,拓展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趣味。這種新節奏的核心是表現生命的運動。他以自己多樣化的實踐給後來者展示了一種新的可能性—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隨歷史上的大師,也有可能創作出有十足中國風味的繪畫。 [22] 

吳冠中人物評價

1999年11月,吳冠中與李政道在“吳冠中藝術學術研討會”上 1999年11月,吳冠中與李政道在“吳冠中藝術學術研討會”上
“吳冠中是中國現當代知名畫家。他身上承載着20世紀上半葉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記憶,並在20世紀後期中國畫壇的重要轉型中起到主導性作用。他將自己兼習油畫和水墨畫比作‘水陸兼程’,在‘油畫民族化’和‘國畫現代化’兩個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並在繪畫的深層觀念上投注着傳統文人的精神取向。”中國新聞網評) [1] 
“吳冠中為中國畫的現代化、油畫的民族化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創作不僅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力,同時也增進了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與融合。提出的‘形式美’‘抽象美’等藝術命題以及‘風箏不斷線’的觀點,曾引起文藝界的爭鳴和社會的關注,促進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他為推動中國藝術與科學的融合研究做出了獨特的貢獻。他是20世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傑出藝術家,是中國現當代藝術發展的一面重要旗幟。”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評) [5] 
“吳冠中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見解,追求形式的美和創新,為羣眾所喜愛。他的藝術人生不僅閃亮在美術界,在非專業領域也堪稱表率,他勇於創造、勤奮努力的精神極為可貴。”(兩院院士吳良鏞評) [8] 
《荷塘春秋》 《荷塘春秋》
“吳冠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對生命、對生活的獨特理解,生命的激情在他的畫中如火如荼地燃燒着。在創作中他緊緊抓住事物的本質,將強烈的形式用極精煉的筆墨色彩表達出來。他對形式美感的理解,是他內心世界的獨白。他在東方與西方的情感形式的對話與碰撞中不懈地探索,最終尋找到自己情感皈依的語言,創建了屬於自己的詩意家園—生命的風景。”(物理學家李政道評) [9] 
“吳冠中是在中國當代美術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的藝術大師,是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他積極投身中國藝術的探索與創新,為中國文化藝術和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儉樸,把很多作品無私捐贈出來,留給了人民,體現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品,是文化藝術界學習的楷模。”(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評) [24] 
1998年3月,吳冠中與熊秉明在巴黎國際藝術城展廳裏交談 1998年3月,吳冠中與熊秉明在巴黎國際藝術城展廳裏交談
“每當欣賞吳先生(吳冠中)的畫,他的抒情和纏綿,他的超脱和揮灑,他的強勁和力量,總是叫人聯想起那難忘歲月的壓抑帶來的反叛精神,一種奮力噴發出來的永恆的精神性—冠中先生通過自己的作品藏納了這種可貴的氣質與情感,因其動心,因而感人;他是一位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堅定地維護藝術尊嚴,並勇敢地舉起藝術革新的大旗的硬漢子。他之坦然,因其無私無畏,他赤膽忠心愛戀自己的國家、民族、大地,他強調藝術的本源,他吶喊‘繪畫的形式美’,他告誡‘風箏不斷線’,他是如所而又為所行的;他深刻理解當代繪畫的發展,更需要中、西多元融和,並善於綜合取捨,拿來我用。他在這方面擁有撥打胸懷,他是時刻默唸着自己的‘中國心、民族情’,在他藝術創意的每一個階段,總是念念不忘着鄉土之情的一線牽。”(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原主任袁運甫評) [10] 
“他(吳冠中)不避庸俗與稚拙,正因為有着庸俗與稚拙,他的畫能比別人更深入,更濃烈地寫出他的天地。”(法國籍華人藝術家熊秉明評) [11]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於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中國網絡電視台評) [17] 
《灕江兩岸》 《灕江兩岸》
“吳冠中是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中國繪畫藝術大師 。終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堅韌不拔地實踐着‘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着地守望着‘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大觀:私家藏中國書畫珍品集成》評) [18] 
“在20世紀後半葉至當代的中國美術發展歷史上,吳冠中是一位做出傑出貢獻的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他視藝術為生命,無論身處何境,都對藝術抱以至高的理想和真摯的熱愛,以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無畏膽略和率真性情,在丹青事業上做不懈的追求與探索。他的創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和藝林景象增添了寶貴的財富。他身上最可貴的品質是秉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風範,把藝術創造作為一種文化責任,自覺擔當起超越傳統、開拓創新的使命。在複雜和變遷的文化環境中,特別在親歷中西文化相互碰撞激盪的人生旅程中,他始終以中國文化為根本,吸收融化西方藝術,形成了中西繪畫意藴貫通融合的獨特成果和嶄新經驗,彰顯了獨立的學術思路和中國藝術精神的時代新質。”中國美術館評) [22] 
右起:朱德羣、趙無極、吳冠中、巴黎第八區區長 右起:朱德羣、趙無極、吳冠中、巴黎第八區區長
“吳冠中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誨人不倦,育人不輟,桃李滿天下,風範存世間。他對學生充滿愛心,善於以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啓發青年人的藝術想象力,倡導美育,鼓勵青年人的創新鋭氣;他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關注社會。他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簡樸,愛憎分明,性情率真,光明磊落。他積極投身於發展文化藝術事業和藝術教育事業,把一生獻給了民族,獻給了國家;他是20世紀至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傑出藝術家,是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一面重要旗幟。他一生為中國藝術的探索與創新嘔心瀝血,他的藝術成就和思想已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的作品煥發着人性與智慧的光輝。他視藝術為生命,視藝術創新為藝術家的責任。他留給中國藝術界的創新精神,勇於推翻成見的風範,融合中西文化藝術的寶貴經驗,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並將發揚光大。吳冠中的一生平凡而偉大,他與祖國、時代和人民緊密相連,他的思想和作品已成為自強不息與開拓創新的典範。”清華大學評) [23] 
“藝術家吳冠中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不僅在油畫、水墨畫領域中不斷求索、出新,在中國藝術精神表現與現代繪畫形式結合實踐及藝術理論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畢生充滿藝術活力的勤奮耕耘,創作出大量的藝術作品,而且心胸豁達,為人坦誠,直言不諱,常直擊問題的關鍵所在。作為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中極具影響的人物,可堪稱中國藝術巨星。吳冠中藝術創作重在自我感受,學古通古不泥古,器屬大成。他常在平凡的創作題材中表現出非凡的才情和藝術精神,在藝術創作中不斷突破自我,並充分體現在眾多作品中,藝術手法千姿百態。他是對中國傳統藝術思想有其真正領悟的創造型藝術家。”(《中國文化報》評) [27] 
《棄舟》 《棄舟》
“吳冠中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探索與創新精神值得尊敬。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和時代精神,為時代而歌,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油畫領域一直致力於油畫中國民族化的探索,力求使這個西方畫種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成長,他的不懈努力令他的油畫具有了中國精神和東方藝術品質;他在中國畫的實踐中大膽吸收其他畫種的特長,融會貫通,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面貌。吳冠中不僅在藝術探索上大膽衝破樊籬,更在文藝批評領域上具有極高的建樹。他敢於堅持自己的藝術思想,在很多文章中直言不諱地闡述自己獨到而犀利的觀點。這在當下藝術界也是難能可貴的。他晚年向中外美術機構分批無償捐出他所有的作品,讓自己的作品回報於人民和社會,體現了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崇高人生價值。”(時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評) [28] 
1992年11月,吳冠中在東京三越畫廊為“吳冠中畫展”剪綵 1992年11月,吳冠中在東京三越畫廊為“吳冠中畫展”剪綵
“吳冠中堅守藝術陣地,創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繪畫作品,為中國當代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心愛的藝術創作中,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用他自己的行動證明,他是一個追求真理的藝術家。”(時任中國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評) [28] 
“評價吳冠中可用一個‘真’字。他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他的藝術是真摯的藝術,他在晚年對國家和社會的捐贈更是真誠的奉獻。他敢講真話,直麪人生,坦誠為人,光明磊落,在美術界、理論界提出了很多頗有建樹的觀點,對於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時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馬書林評) [28] 
1990年12月,吳冠中夫婦最後一次訪晤林風眠先生 1990年12月,吳冠中夫婦最後一次訪晤林風眠先生
“吳冠中在西方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交集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在中國現當代美術的地位具有一種很重要的標杆意義,他開啓的是另一個時代。”(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鄭工評) [28] 
“吳冠中執著於生活和創作的態度,他的率真性情、犀利的談吐,他的中西融合、藝寫風物、鮮明的藝術風格成為他情繫終生追求的全部。他把整個生命與心血全部都繫於美術事業之中,他的無私捐獻是我們民族珍貴的文化財富。”(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劉健評) [28] 
“吳冠中不僅通過他的藝術創作在油畫的本土化和中國畫的現代性探索上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深受人民羣眾和中外藝術界的喜愛與讚賞,而且在藝術思想上一直處於引領時代的前列。”(時任《美術》執行主編尚輝評) [28] 
“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為中國繪畫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中國美術家協會評) [29] 

吳冠中後世紀念

  • 機構命名
吳冠中銅像 吳冠中銅像
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成立於2010年8月29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共同組建,中心將面向文藝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進行國際化的吳冠中藝術與藝術思想的學術研究,系統地梳理和研究吳冠中的藝術人生、創作道路和對當代中國美術的貢獻。 [6] 
  • 豎立銅像
2015年9月19日,吳冠中銅像揭幕儀式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舉行。 [26] 
  • 紀念郵票
2020年3月20日,中國郵政正式發行《吳冠中作品選》特種郵票一套6枚,以紀念吳冠中逝世10週年。《吳冠中作品選》郵票由郵票印製局副總設計師王虎鳴設計,北京郵票廠膠版工藝印製。圖案名稱分別為:高粱與棉花、瓜藤、水巷、巴山春雪、鶴舞、雙燕。全套郵票面值為9.60元,發行數量為780萬套。 [25] 

吳冠中人物相關

2023年5月5日,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防止近現代珍貴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體系,《國家文物局關於頒佈1911年後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文物博發〔2023〕13號 )吳冠中作品一律不準出境。 [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