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錢松喦

(中國近現代山水畫家)

鎖定
錢松嵒(yán)(1899年9月11日—1985年9月4日),出生於江蘇宜興楊巷鎮湖墅村 [13]  ,筆名芑廬主 [22]  ,中國近現代山水畫家,其主要繪畫作品有《紅巖》《芙蓉湖上》《錦繡江南魚米鄉》《常熟田 [15]  《江南魚米豐》 [16]  《善卷之春》《漁村飯香》《杏花春雨江南》《江南春》《春耕》《延安》 [18]  《無數銀山積海鹽》《梅園香雪》《武州河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黃海漁場《錦繡山河春常在》《延安頌》《山嶽頌》《梅園新村》《井岡大瀑布》《棗園曙光》《北戴河》《太湖偉觀》等 [20]  [24] 
錢松嵒於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師從胡汀鷺研習中國傳統繪畫;1928年2月,任教於無錫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山水畫及詩詞課;1930年2月—1937年11月,任教於無錫江蘇省立無錫中學;1938年8月—1941年1月,任教於無錫縣立中學;1947年,在無錫舉辦個人畫展;1954年,當選為無錫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另任無錫市人民委員會委員;1957年1月,參加在南京舉辦的江蘇省第一次國畫展覽會;1959年2月,創作作品《北海之春》《古塞駝鈴》《武州河上》;1963年11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錢松嵒國畫展”,另出版《錢松嵒作品選集》;1972年5月,作品《錦繡江南魚米鄉》參加全國美展;1975年1月—1978年3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創作作品《竿頭直上》《清竹》《香山會見松》;1985年9月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24] 
中文名
錢松喦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宜興
出生日期
1899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
1985年9月4日
畢業院校
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紅巖》《錦繡江南魚米鄉》《常熟田》

錢松喦人物生平

1899年9月11日,錢松嵒出生於江蘇宜興楊巷鎮湖墅村 [15] 
1907年,在楊巷鎮私塾就讀,同時接觸書法、繪畫,研習《芥子園畫傳》,並留心民間畫師、裱畫店裏的繪畫作品和民間藝術。
1912,因自覺課程太淺,遂輟學後返村半耕半讀5年,學習古代畫論,及古人書法、繪畫作品,並開始對景寫生。
1914年,創作山水畫作品《𠙶岫曉雲深》。
1915年,就讀於宜興縣立第三高等小學。
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師從胡汀鷺研習中國傳統繪畫。
1920年,創作描繪無錫奄頭渚、錫山、惠山等諸名勝的包括《貫華閣圖》在內的山水畫12幅。領加入地方性的書畫團體“錫山書畫社”,與王雲軒諸健秋錢殷之等共磋畫藝。
1923年7月,從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畢業;8月,任教於蘇州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附屬小學,教授國文、歷史、圖畫,兼班主任;另創作作品《滄浪亭》。
1927年8月—1928年1月,任溧陽縣立第一小學校長,
1928年2月,任教於無錫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山水畫及詩詞課;另出版畫冊《松嵒墨趣》。
1929年2月—1938年1月,在無錫縣立女子中學兼課。
1929年4月,作品《壽者相》《山水》參加民國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另出版《松嵒畫集》。 [18] 
1929年8月—1930年1月,在無錫私立竟志女子中學兼課;1930年2月—1937年11月,任教於無錫江蘇省立無錫中學。
1933年,遷居無錫新,與陳舊村合辦“振南美術函授學校”,自編《正科山水系講義》《特科山水系講義》用於教學。
1934年,創作作品《雞》《菊花》《魚蟹瓜蔬圖》;1937年9月,無錫城淪陷,舉家避居宜興老家。
1938年8月—1941年1月,任教於無錫縣立中學;1944年,創作作品《雪景山水》。
1945年10月—1957年7月,任教於無錫師範學校,教授語文、圖畫,
1946年,出版《松嵒畫選》,編寫《師範學校美術課教材》;1947年,在無錫舉辦個人畫展。
1949年4月,無錫解放,繼續在無錫師範學校任教;6月,發起成立蘇南文聯並任職;7月,籌備成立無錫市美協並任職。
1950年,積極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衞國”運動,另去蘇州參加學習土地改革政策,下鄉參觀,創作反映土改的新國畫。
1951年,作品《土改後農民歡度春節》發表在《華東畫報》,另當選無錫市第一屆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委,無錫市美協副主任委員。
1952年,當選為無錫市政協委員、無錫市政建設委員會委員、無錫市紅十字會理事。
1953年7月,任無錫市美術創作籌備主任;8月,當選無錫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9月,作品《快樂的暑假》入選第一屆全國國畫展覽會並展出。
1954年,當選為無錫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另任無錫市人民委員會委員;9月,參加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代表大會,並任大會執行委員。
1955年,創作作品《船羣》《攀崖練習》等。
1956年,作品《瘦西湖》《溪山如畫廠如林》《劫海回春》入選第二屆全國國畫展覽會;7月,創作作品《錫山》《毫頭渚》等;11月,當選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委員;12月,當選為無錫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7年1月,參加在南京舉辦的江蘇省第一次國畫展覽會;6月,獲聘為江蘇省國畫院(籌備處)畫師,創作作品《山高水長》;11月,創作作品《牛首山鐵礦》;12月,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58年,創作作品《江南春》《芙蓉湖上》等。
1959年2月,創作作品《北海之春》《古塞駝鈴》《武州河上》等40餘幅,素材積稿百餘件;作品《河泥》刊載於《美術》,作品《芙蓉湖上》《積肥大軍戰太湖》《秋耕突擊隊》《春滿太湖》分別發表於《中國畫》,作品《太湖積肥》發表於《中國文學》;9月—10月,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創作作品《鄭和航海》,另在無錫舉辦個人畫展,作品《東方升日》《運河工程》參加江蘇省慶祝建國10週年美展;12月,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1960年3月,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另合作創作作品《江南春曉》;6月,在北京參加全國文教羣英會;7月,任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 [20]  ;8月,出版《錢松嵒畫選》;9月—12月,參加“江蘇省國畫工作團”,與傅抱石餘彤甫丁士青、張晉、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長途旅行寫生。先後訪問了洛陽、龍門、三門峽、西安延安華山成都樂山、峨眉、重慶、三峽、武漢長沙韶山廣州從化等地,行程2萬3千里;另在《東風畫刊》發表文章“我在旅行寫生中的幾點體會”,在《人民日報》發表作品《飯香時節打魚回》,在《光明日報》發表作品《清水塘》,在《中國畫》發表作品《運河工地》,在《江蘇畫報》發表作品《錦屏之春》。
1961年,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壯遊萬里話丹青”;5月,出版《太湖風光》專輯,另在《文匯報》發表文章“山水畫怎樣反映時代精神”;7月,當選為無錫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9月,遷居南京;11月,與餘彤甫、秦古柳、亞明、宋文治、魏紫熙、張文俊等赴黃山寫生,另在在安徽省蕪湖市舉辦畫展;出版《山河新貌》畫集、畫輯,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山河新貌·江蘇省國畫家寫生作品展覽會”,在《解放軍畫報》發表作品《毛主席主辦廣州農運講習所》,在《延安》《人民日報》發表作品《延安春早》,在《美術》發表作品《青衣江上萬木流》。
1962年3月,出版《塞上春光》畫輯,理論著作《硯邊點滴》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8月,與李苦禪、江寒汀、王個簃孫雪泥、俞劍華等去青島參加創作會議,又至濟南泰山嶗山曲阜寫生;10月,作品《紅巖》定稿;另在《美術》發表文章“蘇生了我的藝術”,作品《紅巖》《古塞駝鈴》《深山旭日》《飯香時節打魚回》《延安頌》參加“第二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會”。
1963年11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錢松嵒國畫展”,另出版《錢松嵒作品選集》。
1964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錢松嵒個人畫展,後又在天津、蘭州、上海、香港舉辦畫展;7月—8月,為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創作總《豐沙途中》;9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為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作作品《連雲千帆迎旭日》;另創作作品《常熟田》。
1965年1月,出版《錢松嵒畫輯》;4月,由江蘇省政協組織赴茅山寫生;11月,為中國民航作扇面作品《長城內外》,為江蘇省政協大禮堂繪製《連雲港》,為南京瞻園繪製《江上曙光》,為北京機場作大畫《古長城護好“江南”》,為南京機場創作作品《揚子江上》。
1966年,在《中國文學》英文版登載作品《連雲港》;1967年,進行“勞動改造”;1968年,下放金壇縣朱林鎮趙家村勞動。
1969年,下放鎮江郊區四擺渡蠶種場“五七”幹校;1970年2月,返回南京;1971年3月,加入江蘇省“五七”幹校創作組,另合作創作作品《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1972年5月,作品《錦繡江南魚米鄉》參加全國美展;7月,為聯合國大廈中國代表團辦事處作大幅青綠山水《長城》;另為中國民航創作作品《密雲水庫》。
1973年,創作照片《泰山頂上一青松》《春滿石城》;10月,參加江蘇省中國畫展覽,作品《泰山頂上一青松》參加全國連環畫、中國畫展覽。
1974年,廣州交易會工藝廳創作巨幅青綠山水《錦繡河山春常在》;2月,為南京飯店創作作品《長城》《延安》。
1975年1月—1978年3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6年,為中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館作創作作品《長城》,為中國民航繪《高路入雲端》《古塞新天萬里春》。
1977年5月,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 [13]  ,為毛主席紀念堂創作大幅山水《棗園曙光》;7月,為北京飯店繪《山高澤長》,為首都機場創作《嘉興南湖》,為南京五台山體育館作《長城》。
1978年3月—1983年6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9年3月—5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錢松嵒國畫作品展覽;10月,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及中國美協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另出版《錢松嵒畫輯》《寧岡礱市》。
1980年4月,出席江蘇省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當選為委員,另出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代表大會,並獲選為名譽主席;6月,與劉海粟合作創作作品《山泉》;8月,出版《錢松嵒作品選集》。
1981年4月,創作作品《延水長流》《錫山永峙我家鄉》,並參加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6月,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四屆二次委員會及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會;7月,作品《岡陵永固》在江蘇省慶祝建黨60週年美展中展出。
1982年4月,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作作品《太湖偉觀》;6月,為中國少年兒童福利基金會創作作品《小松》;9月,創作作品《山歡水笑,長樂同春》。
1983年1月,被批准成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5月,創作作品《竿頭直上》《清竹》;8月,出版《錢松嵒八旬後指畫集》;12月,創作作品《香山會見松》。
1983年6月—1985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6-17] 
198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錢松嵒近作展;6月,創作作品《光明萬年》;7月;11月,任江蘇省國畫院名譽院長。
1985年1月,在福州舉辦錢松嵒近作展,另創作作品《海嶽長春》,另出版《錢松嵒近作選》;5月,獲聘為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9月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24] 

錢松喦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錢松嵒家中四代以教書為業,家學淵源深厚,因此他自幼便接受詩文書畫的教育和薰陶。 [18] 
  • 婚姻家庭
1922年,錢松嵒與秦純理結婚;1926年,其長女紫筠出生;1932年3月,次女心蘭出生;1934年,子錫山出生;1936年,三女心梅出生。 [24] 

錢松喦主要作品

作品圖鑑
作品名稱
規格
創作時間
《鋼城秋城》 [4] 
77cm×139cm
1960年
《深山水電能源多》 [2] 
56.2cm×41cm
1961年
紅巖
104cm×81.5cm
1962年
《常熟田》 [23] 
52.8cm×35.7cm
1963年
《揚子江上》 [5] 
87cm×61.4cm
1964年
《雨花台》 [8] 
139cm×96.3cm
1964年
《連雲港》 [3] 
126cm×188cm
1965年
《紅裝素裹》 [6] 
113cm×67.5cm
1972年
《漁滿千舟》 [7] 
123.5cm×68.4cm
1972年
《黃山小學》 [12] 
46cm×33.5cm
-
《江南水鄉》 [1] 
54cm×38.2cm
-

錢松喦創作特點

  • 藝術歷程
就錢松嵒個人而言,他的藝術道路可以簡括為深入傳統和深入生活兩大階段。在青年時代,他就經常到家鄉及附近的山川名勝對景寫生,這種經歷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文藝政策影響了其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的創作。50年代初期,錢松嵒深入工廠、農村,畫了大量速寫,創作了一批反映生活的作品,但因為處理時放棄了先前的傳統技巧而使畫面有些插圖化。此後,他又重拾傳統,努力將兩者相結合起來。1959年是錢松嵒創作的一個轉折點,兩次遠遊寫生,令他大有啓發。1960年與傅抱石等人旅行寫生,歷經洛陽、三門峽、西安、延安、成都、廣州等地,行程兩萬餘里。此次旅行寫生讓錢松嵒大開眼界、大豁胸襟,也為之後創作諸多經典之作埋下伏筆。 [23] 
  • 藝術探析
錢松喦早年學畫,對傳統技法的鍛鍊十分嚴格,聚精會神,不廢一紙一絹。初學宋元明諸家,後專注於對沈周、石濤、石谿的臨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錢松喦的藝術面貌多以師法傳統、造化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生活境遇的改變使錢松喦的思想和心境隨之變化,同時國家要求藝術反映現實生活併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政策,促使錢松喦對中國畫長期以來因襲成風的摹古風格進行創新,最終解決了“山水畫怎樣反應時代精神”的藝術難題。後至20世紀80年代,錢松喦的創作更多注重作品的內在意藴和自由抒寫。革命聖地這類典型題材開始減少,畫家開始以描繪自然風光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壯美河山的讚頌以及對少時生活之地的懷念。 [14] 
  • 藝術革新
傳統山水畫的經營位置自明清以降便趨於程式化,錢松嵒從此處着眼,大膽取捨,打通花鳥山水之界限,模糊主次選景之差異,甚至以某單一植物作為主景而將山川平原作為配景,創造了一批迥異於傳統的山水畫構圖。 [18] 
  • 圖寫新貌
錢松喦的繪畫運用暗喻、象徵等手法把紅巖勁松都賦予了主題思想,用山水形象來詮釋人文精神,把豪邁氣概與天地輝煌相比擬,使山水境界成為偉大精神投射的寥廓空間,雄健氣魄瀰漫全幅。 [14] 
錢松喦深信傳統法度大有發展的餘地,並對創新有着堅強的信念。他放棄了在傳統形式中添加工廠、紅旗、火車的簡單方法,憑藉一腔革新中國畫的熱血,找到了以中國傳統山水畫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新路,開掘了新時代中國畫的獨特意境。無論延安的楊家嶺和棗園、湖南的清水塘和韶山,還是廣州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南京的梅園新村;無論繁榮的海港建設、宏偉的煤都開採,還是喜悦的水果豐收、勤勞的割草磨鐮,都釋放着濃烈的時代氣息,那些“平淡無奇”的景物,經過錢松喦的藝術再現,立刻體現出了不平淡的崇高情境。錢松喦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均體現了嶄新的面貌,使中國畫呈現出了豪邁與激越、崇高與壯美的格調,促成了中國畫藝術新的飛躍。 [14] 
  • 畫面構圖
錢松嵒對構圖的推敲打磨亦值得關注。很多圖式在大小不同的作品中被反覆運用,舉一反三的微妙差異使其中匠心彰顯無遺。比如《常熟田》系列作品,他跳出了傳統“三遠法”窠臼,以一種鳥瞰的視角將原本應該水平展開的稻田“豎”了起來,同時採用“滿構圖”的方式,將整個畫面絕大部分的稻田進行了由實到虛的處理,實現了視覺上的單純而豐富。這種構圖脱胎於寫生又超越了寫生,未脱離古趣,又令今人常看常新。 [18] 
  • 色彩運用
錢松嵒對於色彩運用更是標新立異,別出心裁。比如其代表作《紅巖》,用硃砂把種滿芭蕉的土坡畫成猶如赤霞的紅色山岩,建築前高入雲天的古柏以濃墨點厾而成,襯以一叢叢用雙鈎法畫出的芭蕉。黑、白、紅色彩對比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烘托出氣勢磅礴的革命激情——這是中國山水畫領域的色彩創新。 [20] 
  • 筆墨運用
錢松嵒強調骨法用筆,以金錯刀的“顫筆”寫出沉澀雄渾、遒勁古拙的線條,行而不滑,留而不滯。而這與他的書法風格亦完全一致。“文革”中,錢先生開始青睞隸書,頓筆外拓,方折平直,透出一種勁健奮發的美感,其畫風則隨書風也為之一變,獨樹一幟的皴法線條重重密密,亂中有序,通過曲直、剛柔、疏密的對比醖釀出豐富的韻律節奏。在墨法方面,錢松嵒注重破墨、焦墨、積墨諸法並用,層層深厚,混沌而分明,蒼潤華滋,墨彩粲然。概言之,他的筆墨體現了一種苦心孤詣的內在性轉化,其筆下的物象造型,具有極強的雕塑感:飛瀑懸天,蒼松屹立,奇峭凝重的山石層層疊疊,在片片白雲繚繞之中虛實掩映,昭彰本色。 [20] 
  • 作品《常熟田》
錢松嵒的作品《常熟田》,雖然畫的是一個平凡的江南水鄉,卻呈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新世界。錢松嵒採用了鳥瞰式和滿構圖的方法。同時,佔據整個畫面絕大部分的稻田,由近到遠,由實到虛,令畫面有了咫尺千里之勢。大面積運用明亮的石綠色令畫面充滿生機,並隨着稻田的遠近呈現濃淡之變。這種強烈又和諧的色彩體現出江南新貌。寄寓獨特該畫取名《常熟田》,一語雙關,既有對江南農田繁榮景象的歌頌,也寄寓了他對農業年年豐收的美好祝願。 [23] 

錢松喦人物影響

  • 藝術貢獻
錢松嵒解決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如何表現時代的問題,是山水畫推陳出新的一個樣板。錢松嵒以自己獨有的創作方式,迴應了時代對山水畫提出的要求。他集時代精神、民族氣派和個人風格於一體的新畫風,影響了一批後輩學 [23]  。錢松喦以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式、創作風格,回答了時代對山水畫提出的要求,實現了時代精神、民族氣派和個人風格的統一,闖出一條可行之路,並影響了一批有志於山水畫創新的同輩及後輩畫家。他基於對中國傳統繪畫優長與不足的入骨理解,基於對民族繪畫創新的深刻認識,進而對中國畫藝術形式的發展所做的不懈探索和矚目成績,恰恰可以成為目前中國畫探索和革新之士參照和借鑑。 [14] 

錢松喦人物評價

“錢松喦是當代中國美術、中國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之一,新金陵畫派的領軍人物,其代表作品被認為是重要的江南文化符號。”新華網評) [9] 
“錢松喦是‘新金陵畫派’的重要畫家,他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文藝工作原則指導下推陳出新,為山水畫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美術館評) [10] 
“錢松喦是20世紀中國山水畫深具影響力的著名大師,是江蘇畫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是典型的民族傳統精神、時代氣象、中國氣派的範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評) [19] 
“錢松嵒傳統繪畫功力深厚,早年受唐寅、石溪、石濤影響頗深,既有文人畫家的清雅温潤,也不乏職業畫家的紮實造型,在江南特有的人文精神薰染下形成了凝定渾穆的畫風。”中國作家網評) [20] 
“錢松嵒以卓越的才情和非凡的勇氣進行中年變法,從由傳統所編織的層層羅網中沖決而出,成為大器晚成的一代中國山水畫大師。”(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評) [20] 
“錢松喦是當代中國山水畫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描繪精神圖譜,反映時代鉅變,用墨用心,富於變化,將民族風格、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有機結合。他和傅抱石、亞明、宋文治、魏紫熙一起奠定了‘新金陵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北京晚報》評) [21] 
“筆墨方面,錢松喦的線條把傳統的‘屋漏痕’發展到極致。在這方面,他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評論家、美術教育家、畫家陳傳席評) [25] 

錢松喦後世紀念

  • 紀念故居
錢松喦故居,位於楊巷鎮黃家村。故居現存建築系錢松喦祖父在原址重建,故居建於清末,建築面南坐北(南偏西22°),共一進,為二層閣樓式建築,第二層較矮,南北各有三個牆門。原建築面闊八間,其東面兩間為原錢松喦居住的房屋,已經被拆。通面闊六間19.70米,進深七架8.30米,建築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2] 

錢松喦作品保護

2023年5月,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頒佈1911年後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錢松喦被列入“1911年後已故書畫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其作品一律不準出境。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