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嶗山

(AAAAA級旅遊景區)

鎖定
嶗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峯名為巨峯,又稱嶗頂,地處北緯36°10′,東經120°37′,海拔1132.7米,峯頂面積約1.5平方公里,為嶗山的主峯。 [1] 
嶗山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峯,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説:“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峯、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嶗山的餘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區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餘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形成了市區的十餘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2] 
中文名
嶗山
外文名
Laoshan Mountain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東部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3月1日至6月30日7:00-17:30 7月1日至8月31日6:00-19:00 9月1日至11月30日7:00-17:30 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7:30-17:00 [27]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著名景點
棋盤石
九水遊覽區
仰口
太清
巨峯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山東省青島市
建議遊玩時長
4-6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全年
電    話
0532-96616 [26] 

嶗山山系概況

嶗山
嶗山(8張)
嶗山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於中朝古陸膠近地盾的南部,構造體系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構造部位。
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距今約0.8~1.29億年的燕山運動晚期,相繼有熔岩噴發和花崗岩的廣泛侵入,緩慢冷卻上升,逐步構成現存的地質輪廓,東部有花崗岩侵入形成嶗山山脈,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狀平原,中部為丘陵過渡帶及墨水、白沙、張村、桃源等河下游形成的小沖積平原。 [3] 

嶗山地質特點

嶗山地質形成

嶗山 嶗山
嶗山山體從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而嶗山這塊巨大的花崗岩體是從白堊紀開始形成的。據今約6800萬年至13000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從地殼深處上湧的熾熱熔融的岩漿,在地面以下幾公里的地方冷凝。岩石有肉紅色、白色,礦物結晶成粒狀,地質上命名為“嶗山花崗岩”,但在它誕生時,並沒有露出地面。新生代以來,地殼抬升,上邊覆蓋着的岩石逐漸被累年的風霜雨雪和經久的流水剝蝕掉,才露出了花崗岩石。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萬年以來,才開始呈現為現在的輪廓。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 [4] 
嶗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劍峯千仞、山巒巍峨和各種奇石怪巖。嶗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犬齒交錯的山峯,海拔近1000米,它們是1萬多年前末次冰期時形成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第四紀幾度進侵的海水已退卻到沖繩附近一帶,黃渤海成為一片荒原,氣候乾冷。此時,日夜之間、冬夏之間温差很大,花崗岩在寒凍作用下,機械風化很快,大塊大塊岩石崩裂,形成參差不齊、面貌崢嶸的山峯。下層的花崗岩地貌,多是1萬年來冰後期形成的。此時,大海迴歸,化學風化佔了優勢,雨水和地衣植物參與這種風化,將質地均勻的花崗岩由表及裏一層層剝離,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巖塊,或原來沒動的岩石,遂形成一個球形巨石。若干秀峯奇石,構成了嶗山的這種雄偉、奇特的地貌形態。

嶗山地質構成

地質 地質
山區地質構造屬斷塊隆起,中生代構造線大致以北北東及北東向的大斷裂特別發育,其次為北西向,一般以壓性及壓扭性斷裂為主。山區地質構造分三類:華夏系構造,壓扭性斷裂多發育在東部山區,控制了嶗山花崗岩及其岩脈的分佈,多次性活動,規模較大,一般為北東走向,主要有前金—夏莊—大棗園斷裂、浦裏—北宅—浮山斷裂。新華夏系構造,發育在山區東部及南部,多為北東向,局部為北西向,屬以扭性為主壓扭性斷裂,主要有源頭—羅圈澗斷裂、鐵家莊—前埠頭斷裂、溝崖—枯桃—朱家窪斷裂和下河—漢河—南窯斷裂。 [3] 
東西向構造,分佈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東西,多呈陡坎或負地形,主要有鐵騎山—土寨斷裂、後金—樓金石斷裂等,由於構造的多次性活動,使周圍岩石節理裂隙比較發育。

嶗山主要山脈

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 [5] 
山脈 山脈
巨峯支脈:嶗山按其山脈的自然走向,可分為4個支脈。巨峯支脈包括巨峯幹脊主體和東流水直插黃海諸山,最高峯為巨峯,位於山區東部,海拔1132.7米;三標山支脈包括石人河以西和白沙河以北的諸山,主峯為三標山,位於山區西北部,海拔683米;石門山支脈包括白沙河以南和張村以北的諸山,主峯為石門山,位於山區西部,海拔570米;午山支脈包括張村河以南和黃海北岸的諸山,主峯為午山,位於山區西南部,海拔398.3米。嶗山之餘脈,北至即墨區,西抵膠州灣畔,西南延伸到青島市區。巨峯為嶗山的主體,支脈四出,分東北、東、東南、南、西五個小分支。 [6] 
三標山支脈:三標山俗稱標山,為嶗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脈,分幹脊、東北、西南三個分支。
石門山支脈:石門山支脈以巨峯西支的茶澗為界,分南北兩支。茶澗北支,北行至觀嶗石屋又分南、北兩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張村河以東與南,即午山支脈;北支東起北九水,西至柳樹台北流水,至峪夼約10公里,其間以鉅山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峯、花花浪子諸峯。以峪夼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條支脈,統稱石門山支脈。
午山支脈:午山支脈在嶗山區的西南部。由觀嶗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松山、小嶗頂、煙台頂,南九水河以西和張村河東南,有魯度山、蓮花山、平頂山等,迤西為午山、石老人,又西斷而復起為浮山,北去為錯埠嶺、大山、孤山、四方嶺,西南去為湛山、太平山、信號山,盡處為團島。 [6] 

嶗山資源概況

嶗山土壤

嶗山土壤的成土母巖,主要是中生代花崗岩酸性巖類及噴發熔岩基性巖類,其母質有現代殘積物、洪積沖積物、河流沖積物、河海相沉積物5大類。據1982年土壤普查統計,嶗山山區內有棕壤、潮土、鹽土3個土類,其下分7個亞類、12個土屬、26個土種。 [7] 

嶗山植被

嶗山地處亞熱帶之終,北温帶之始,又瀕臨黃海,故氣候温和濕潤,宜於南北各方多種植物在此生長或馴化繁殖。由於地形複雜,植物種類繁多,形成森林、灌木叢、草叢、沙生植物、鹽生植物及農業栽培等多種植被類型。 [8] 

嶗山水資源

嶗山有攔蓄的地上水約3.17億立方米,地下水約1.12億立方米,扣去重複量0.9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為3.36億立方米。地表水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年際變化大,地區分佈也不平衡。地下水由於各區域地形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其類型分佈及運動規律都有明顯差異。第四紀鬆散層孔隙水含水組主要分佈於山前、河肩地帶,含水豐富,水質良好,開採方便。基岩風化構造裂隙孔隙水,由於局部殘積層較厚,溝谷下切較深,形成下降泉,是著名的嶗山礦泉水發源地。 [9] 

嶗山礦藏資源

嶗山域內藴藏大量花崗岩,另有少量白堊土及雲母,其他礦藏甚微。明代黃宗昌《嶗山志》中僅記有試金石、綠石、文石五色石等。清代《即墨縣誌》則記有試金石、高山石、綠石、海綠石、五色石、田橫島石(可琢硯)、鏨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馬蹄石。 [9] 

嶗山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
嶗山山區的野生動物,大體分為獸類、鳥類、海洋生物類和淡水魚類。據《元史》記載,古代嶗山有虎,已絕跡。
嶗山 嶗山
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清以前嶗山狼較多,深山內白晝可見。1930年青島市政府公佈准許獵狩之野生動物有“野豬、狼、兔、狐狸、野貓、鼬鼠等”。1949年後,嶗山的主要野生獸類有狐狸、野兔、獾、貉、黃鼬等。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嶗山有烏鴉、鶯、鳩、雉、雁、鳧、鳶、鷹、鴇、鷗、鸛、灰鶴、燕、布穀、倉庚、鴿、啄木、寒號、鴛鴦、鵲、雀、鶉等28種鳥類。1930年鳥類專家壽振黃對嶗山的鳥類進行了系統調查,記載了鵲、雀、燕、雁等250餘種。1983年嶗山縣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對嶗山的鳥類資源進行了調查,發現嶗山共有鳥類230餘種,隸屬10目、30科、63屬,其中食蟲鳥86種、食鼠鳥17種。據1984年就225種鳥類進行的調查,計有留鳥15種、夏候鳥85種、冬候鳥18種、旅鳥107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禽,一類的4種,二類的28種。另據野外調查統計,1986年途經嶗山的候鳥多達300多萬隻,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禽和猛禽多達50萬隻以上。
嶗山海洋資源豐富,沿海魚種約87科、155屬、200餘種。沿海15米等深線以內生物主要為貝類、甲類、軟體類及藻類,共有310餘種。
嶗山野生淡水魚類有4科、9屬、9種。 [9] 
野生植物
嶗山山區植物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兩大類。
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屬、328種和變種,多為自然野生,資源極其豐富。
嶗山山區的雜草、野花等草本植物有900餘種,其中以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為常見品種。
嶗山的水果有7種、14屬、377個品種。 [9] 
藥材
藥用植物資源有173個科近1100種,列山東省第一位。其中有益母草、丹蔘、藁本、桔梗、黃芩、黃芪、北細辛、草烏、徐長卿、前胡、紫草、元胡、山茱萸、柴胡、連翹、太子參、蒼朮、黃精、玉竹、黃柏等中藥材。 [10] 

嶗山地理環境

嶗山位置境域

嶗山位於山東半島南部的黃海之濱,距青島市中心40餘公里。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120°24′~120°42′。山區東南二面瀕臨大海,西部自南而北與青島市區的市南區市北區 [29] 李滄區城陽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區相鄰。繞山區東南的海岸線長87.3公里,形成了13個有名稱的海灣,有大小島嶼16個。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面積446平方公里。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峯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嶗山的餘脈沿東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東部,西抵膠州灣畔,西南方向的餘脈則延伸到青島市區,形成了市區的十餘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 [1] 

嶗山河流

河流 河流
嶗山山區共有23條主要河流,由山區中部呈放射狀擴展分佈。其中,向西流入膠州灣的有白沙河五龍河石門河惜福鎮河小水河李村河張村河王埠河等8條;向東流入黃海的有土寨河石人河王哥莊西山河王哥莊河曉望河刁龍嘴河泉心河石頭河等8條;向南流入黃海的有南九水河西登瀛河、小河東河、涼水河流清河八水河等6條;向北流入即墨市的只有葛家河1條。這些河的特點是源短、流急、屬季節性河、多直流入海。 [11] 

嶗山海域

海岸:嶗山東南兩面臨海,繞山海岸線長87.3公里。嶗山海岸線北起江家土寨後小北河口,南至嶗山頭又折而西,直到麥島西山根,繞山區海岸線長達87.3公里。由於受燕山運動晚期花崗岩侵入影響,嶗山山區的山體延伸入海,構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島礁、海灣和潮灘。嶗山海岸基本為海蝕地貌。嶗山沿海屬基岩海岸類型。 [12] 
海灘:嶗山屬基岩型海岸,故其海灘甚不發育,即有海灘之處,也多為巖灘、散礁、碎石和粗砂礫石。潮間帶之物質組成,主要為礫沙、細沙,或亞細沙、亞沙土、泥沙、沙泥或泥。主要有王哥莊灘仰口灘、八水河灘 、流清河灘、東鬆口灘 、沙子口灘 、大江口灘
潮汐海水:嶗山海域屬正規半日潮類型,每個太陽日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高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后4小時50分,低潮出現在月亮中天后11小時零2分。嶗山近海面海水錶層年平均水温為13.5℃。最低水温在1月,平均1.77℃,嚴寒年代,沙子口灣淺灘海水結薄冰。最高水温在8月,平均24.5℃。

嶗山氣候

嶗山 嶗山
嶗山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具有雨水豐富,年温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温和的特點。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又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温、晝夜温差小、無霜期長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嶗山因受海洋影響,加之地形複雜,東部山區降水較多,空氣濕潤,小氣候區明顯,太清宮附近被譽為“小江南”,巨峯北則名為“小關東”,中部低山和丘陵區降水適中,形成半濕潤温和區。
嶗山四季分明,特徵突出。嶗山地處季風氣候區,受海洋影響,温度適中,冬暖夏涼,年振幅和晝夜温差較小。嶗山境內的降水量隨季節而變化。境內月降水量振幅較大,春旱,夏雨集中,秋不穩定,冬季最少。歷年平均降水為84.3天。嶗山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無霜期累年平均為179天。嶗山於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和西北風,4~8月多南和東南風,9~10月北風和南風風勢基本相等。 [13] 

嶗山名稱演變

嶗山 嶗山
“勞山”最早出自《詩經》“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鄭箋雲:“勞勞,廣闊”。但對“勞山”的解釋也不盡一致。一説該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二説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考證,秦始皇到嶗山時,勞民傷財,因此稱為“勞山”。 《後漢書·逄萌傳》、《魏書·釋老志》、《魏書·高祖紀》、南朝梁弘景《名醫別錄》、唐《元和郡縣誌》、《齊乘》、清《一統志》沿用“勞山”。
不其山”出自《漢書·武帝紀》。根據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王獻唐在該山北部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遠古時期該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兩個部落,地以族為名,山也以族為名,稱不其山。《三國志·崔琰傳》沿用“不其山”。
“勞盛山”出自東漢王充《論衡》。南北朝《四極明科》、未《太平寰寧記》、顧炎武《勞山考》沿用“勞盛山”。
“牢山”出自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晉法顯《佛國記》。一是源於當地人認為此山堅如磐石,驅之不動,為牢固之山,故稱“牢山”。另一説法,中國古代星象學中認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有一種對應的聯繫,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與此山相對,故以“牢山”名之。《魏書·地形志》、《新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傳》、《金史·地理志》、《元史·釋老志》、元《齊乘》沿用“牢山”。
嶗山 嶗山
“嶗山” 最早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志》後,“嶗山”一名逐漸被採用,。《神農百草》、《本草圍經》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志》以後至今使用“嶗山”。
“大勞山和小勞山”出自天順聖皇后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賢《後漢書注》,書中把該山北部的一部分稱為“大勞山”,把該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稱為“小勞山”,又簡稱為“二勞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勞山和小勞山”。
“輔唐山”出自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准許,並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嶗山 嶗山
“牢盛山”出自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平寰宇記》。
大安元年(1209年)邱處機始用“鰲山”,僅見於元、明兩代的碑記。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後,見嶗山揹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嶗山本即是鱉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蹟近人間。 [14]  ”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綜上,該山本名應為“勞”或“嶗”,漢代稱“不其”,晉及南北朝稱“牢”,唐代又有“大勞、小勞”和“輔唐”之稱,明、清兩代以“勞”、“嶗”為主,“牢”、“鰲”兼而用之,至近代才專用“嶗”字。 [15] 

嶗山人文歷史

嶗山道教文化

歷史沿革
嶗山太清宮 嶗山太清宮
嶗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邱處機三次來嶗山説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在嶗山道教發展的漫長過程中,有李哲玄、劉若拙、邱處機、劉處玄、李志明、徐復陽、張三丰、孫玄清、耿義蘭、齊本守等著名道人受過皇帝敕封。 [16] 
因地處海濱,巖深谷幽,風景秀美,自古便被人們譽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説山中不僅住有神仙,而且還有可致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古往今來,許多方士、道士及文人墨客紛紛前往山中隱居修煉及參觀遊覽。據山志記載,秦始皇曾赴嶗山求仙,會仙人安期生;徐福入東海求仙藥時曾從山中出發,今太清宮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島,為當年徐福東渡入海之處,宮東面有一巨石,上書“波海蔘天”,下書“秦始皇二十八年遊於此山”,傳説秦始皇曾於此東望蓬萊。
唐宋時帝王好方術,修仙學道之士視嶗山為幽奧尋真之境,許多方士道人進入山中修煉,並修建宮觀。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嶗山道教由於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均涉足嶗山,丘處機三次到嶗山説法闡教,影響深遠。嗣後,北七真在嶗山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至明代達到鼎盛時期,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迄今道眾均為道教全真派。根據《膠奧志》、《嶗山志》等書記載,嶗山道教廟宇不止九宮八觀,峯前崖後,山坳澗旁還有很多小道庵。嶗山道眾常説:“嶗山道觀天上星,七真降臨歸正宗,若問宮觀誰為首,老君峯下太清宮。”在嶗山道教發展的漫長過程中,有李哲玄、劉若拙、丘處機、劉處玄、李志明、徐復陽、張三丰、孫玄清、耿義蘭、齊本守等著名道人受過皇帝敕封。
嶗山山區內尚存道觀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通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雲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成為道教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16] 
著名宮觀
嶗山尚存道觀有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遇真宮、華樓宮、蔚竹庵、白雲洞、明道觀、關帝廟、百福庵、大嶗觀和太和觀。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成為道教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遇真宮
建於元朝,有三殿,殿中神像都是元代彩塑,價值較高。玉皇殿上有塊翹首鶴狀巨石,上鐫一洞叫“仙鶴洞”,洞上有丘長春書“仙鶴洞”三字。洞旁有徐復陽墓,墓東有“捨身台”,台上有“煉魔石”,台東下面是一道深澗,名叫“摸錢澗”。
明霞洞
一塊巨石構成,石上刻有“明霞洞”三字,傳説當初洞很大,清康熙年間一場雷雨,洞忽然坍塌,如今洞石大半埋在地裏。“明霞洞”的西面有鬥姆宮,是元代所建,明朝隆慶年間,道士孫紫陽重加修繕,洞西旁挺立的巨石上,刻有“孫紫陽修真記”。從洞後梯形小徑而上是“紫陽洞”,即孫紫陽的靜養處,洞左側有一小洞名“三峯洞”,傳説系張三丰所鑿。
華樓宮
創建於元泰定年間(1324-1328),天順年間(1328)重修,宮右上有大石壘迭的峯頂,叫“凌煙崮”,崮南下為“山岩子洞”,洞中藏有元朝道士劉志堅的遺骨,洞門如今敞開着。據傳説,洞口起初封閉,明萬曆年間,由於雷雨,洞門忽然開裂,洞中劉志堅的遺蜕完好如故。如今洞中劉志堅的遺蜕已失,洞旁石上鐫“雲巖子劉志堅永止門三陽洞”等字。雲巖子劉志堅是華樓宮的初建者,在宮中修行30年,死後其弟子為其立了一座行狀碑,敍述其苦修經過,碑文由元大學士趙世延所撰,現立於宮中。
太平宮
建於宋初,是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當時命名為“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宮內照壁上刻有“海上宮殿”四字,相傳是敕建時所題。
上清宮
簡稱上宮,宋初敕建,元朝大德年間道士李志明,重加修整。丘長春在此留有不少石刻,庭中石上鐫“訪道山及青玉案詞”一首,另一石刻“上清宮”三字,宮西巨石上鐫“鰲山上清宮”並詩十絕。在宮南有丘長春墓,據元史記載,丘長春的遺蜕在北京白雲觀,這裏應該是他的衣冠墓。
太清宮
嶗山宮觀之首,與上清宮、太平宮同是宋太祖為華蓋真人敕建的道場。

嶗山佛教文化

西晉時期,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 [17] 
1959年,嶗山有法海寺、潮海院(即石佛寺)、清涼寺、菩薩廟(即文殊普賢廟)、峽口廟、 華嚴寺、毗盧庵、觀音寺和靈聖寺9座寺院。其中完好和比較完好的有華嚴寺、法海寺、觀音寺、清涼院,破舊的有潮海院(即石佛寺)、毗盧庵、靈聖寺、菩薩廟,已傾圮的有峽口廟。
嶗山佛教寺院有名可循的有32處,建於隋代之前有6座,建於唐代的有4座,建於宋代的有1座,建於明代的有16座,建於清代的有5座。
佛教節日很多,有紀念性活動,有佛制性戒法活動,還有超度性活動及順俗性活動。嶗山地區佛寺的重大節日為佛誕、觀音誕和盂蘭盆會。 [17] 

嶗山文物古蹟

截至2017年8月,嶗山山區文物保護單位5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含太清宮、太平宮、上清宮等11個道教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 [18] 
文物古蹟
古文化遺址
古城
古樓堂
書院
古墓
康有為墓
——
——
——
——
——
——
——
——
——
——
[19] 
古廟宇
太清宮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在嶗山各地建立了文物保護小組,1956年和1982年先後進行了兩次文物普查,共出土銅器1045件,另有銅錢26斤,出土鐵器20件,這些出土文物都保存在青島市和嶗山區博物館內。惟《嶗山金石目錄》中之古銅器鐵器已散失。 [1] 
古銅器鐵器
壽陽庵古銅像、銅器
[21] 

嶗山開發保護

嶗山生態保護

嶗山風景區內禁止建設損害生態、危害安全、污染環境、破壞景觀的項目和設施,禁止設立各類開發區。一級保護區內,除必需的導覽、休憩、道路、環境衞生、安全防護等遊覽設施外,禁止新建、擴建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院、房地產開發項目以及其他與風景資源保護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二、三級保護區的建設進行限制性規定:二級保護區內,嚴格限制與風景遊覽無關的建設,控制建築高度、體量與密度;三級保護區內應保持山體餘脈、河流水系、田園綠地等生態緩衝區與景觀廊道,不得形成連片建設地帶。
風景區建設應當保持自然特性,體現特色風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風景區可持續發展,避免園林化、城市化、過度人工化。風景區內建築物和構築物的佈局、高度、體量、造型、風格、色調以及標誌標牌等,應當與周圍景觀、環境相協調。風景區遊覽路徑設計和道路地面鋪裝應當與自然風貌、環境特色相適應。
風景區內的河溪、泉水、瀑布、池潭、水灣等應當保持自然狀態,除按照規劃要求保護、利用並經風景區管理機構審核、有關部門批准外,不得截流、改向或者做其他改變。風景區內的外圍保護地帶內,應當保持山體完整,保護風景區以及周邊的整體環境。經批准進行的建設活動,建設規劃、建築物的設計應當與風景區的景觀相協調,不得對山體形成封閉式遮擋。在海域保護區內,禁止在一級保護區毗連海域築池養殖,嚴格限制其他區域築池養殖;嚴格限制影響景觀的浮筏、網箱養殖規模。 [22] 

嶗山旅遊開發

嶗山風景區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2年,已累計建成193公里車行道路、30公里遊覽路,形成了佈局合理的遊覽交通網絡。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了92輛歐Ⅲ標準環保觀光車,遊覽區內免費便捷換乘。嶗山風景區已實現了觀光車的全覆蓋。 [23] 
1982年,嶗山風景區成為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並對有些景點進行整修。1989年,為加強對嶗山旅遊開發工作的領導,市政府在原嶗山風景管理處的基礎上成立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嶗山風景名勝區的恢復建設工作。1992年,嶗山被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的稱號。1999年,嶗山風景區成為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2001年,嶗山風景區被評為 “AAAA級旅遊區”。2011年,嶗山風景區成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24] 

嶗山景區榮譽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25] 
2022年5月,山東省青島嶗山巨峯雲海(濱海雲海景觀)入選“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 [28] 

嶗山交通資訊

1、附近公交車站
113路:青島鐵路北站東廣場-流清河,時間:青島鐵路北站東廣場:04:35-19:10,流清河:06:10-20:45
104路:台東郭口路-流清河,時間:台東郭口路:04:50-18:40,流清河:05:45-20:00
630路 :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頤和星苑,時間: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05:30-21:00頤和星苑:06:00-21:30
G2路:鐵路青島站郯城路-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時間:鐵路青島站郯城路:08:10-16:00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09:40-17:30
都市觀光1線:鐵路青島站-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 ,時間:鐵路青島站:高峯車:週一至週五 早08:10-10:15 週六日 早08:10-10:15 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10:00-15:00
旅遊5路: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卧龍社區,時間:嶗山(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09:00-16:00卧龍社區:10:00-17:0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