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浦東新區

鎖定
浦東新區,專名“浦東” [211] 上海市轄區,位於上海市東部,南與奉賢區閔行區兩區接壤,西與徐彙區黃浦區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五區隔黃浦江相望,北與崇明區隔長江相望;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氣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時數偏少,區域面積1210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3月,轄12個街道、24個鎮。 [28]  截至2023年底,浦東新區常住人口581.11萬人。 [50] 
浦東新區因處黃浦江之東而得名,跨江越海交通設施有徐浦、盧浦、南浦、楊浦4座大橋,以及通往崇明的長江隧道和通往洋山的東海大橋。區內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等重點開發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聞天故居,5A級景點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內,浦東涵蓋其中約3/4的面積並承載“一軸四館”核心建築。 [111]  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1]  、農業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48]  、國家衞生城市(區)、全國文明城市 [2]  、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3]  、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 [5]  、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6]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浦東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116]  2019年6月25日,浦東新區被賦予市級經濟管理權限。 [4]  2021年6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授權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的決定》 [25]  ;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發佈。 [26]  [35]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715.15億元,比上年增長4.8%。 [50] 
中文名
浦東新區
外文名
Pudong New Area [210] 
行政區劃代碼
310115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地理位置
長江入海口處,上海市東部
面    積
1210 km²
下轄地區
12個街道,24個鎮
政府駐地
浦東新區花木街道世紀大道2001號浦東新區辦公中心
電話區號
021
郵政編碼
20012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81.11 萬(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上海科技館
上海金茂大廈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機    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火車站
上海東站(建設中)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產總值
16715.15 億元(2023年)

浦東新區名稱衍變

浦東新區浦東之名

浦東最早見於經濟組織地名,最早出現在上海地區第一部志書《雲間志》中。《雲間志》稱鹽業在華亭縣有悠久的歷史,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已形成五大鹽場。鹽場之一,即“浦東鹽場”,設浦東鹽監官,下轄五個分場。據考證,那時的“浦東鹽場”應在現在的金山區東部及奉賢區西部。“浦東鹽場”設立之時,根本沒有“黃浦江”這個名稱,所以,那時候的“浦東”和現在所説的黃浦江以東的“浦東”不是一回事。
“浦西”、“浦東”的格局出現於明朝永樂年間。明“江浦合流”,黃浦江成為上海地區主河道。以黃浦江為界,形成了浦江東西的格局,也就出現了“浦西”、“浦東”之地域。浦東作為區域名稱,最早見於明嘉靖年間的《上海縣誌》:“……由閘港而下,若鹽鐵塘、沈莊塘,若周浦、三林塘,若楊淄漊,此為浦東之水也。”清初葉夢珠的《閲世編》中説:“上海賦役,大半出於浦東”。雍正《分建南匯縣誌》有“雞,產浦東者,有九斤黃、黑十二之名”等記載。
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的不斷變動,地區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不同的歷史時期,浦東含義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地説,泛指黃浦江以東的大片地區,包括上海縣高昌鄉和長人鄉以及嘉定縣高橋鄉等所轄的浦東中南部地區,即上述三鄉的土地。到雍正初年,析長人鄉置南匯縣,析嘉定縣東北境置寶山縣,後又析上海縣東境置川沙撫民廳以後,“浦東”這一名稱的使用已非常普遍。
一般認為,浦東廣義的範圍包括今浦東新區全境,涵蓋了歷史上的川沙、南匯兩縣,以及閔行區的黃浦江以東地區;狹義上的範圍一般則指高橋至楊思一線的黃浦江以東近岸區域及其鄰近地區。
到1958年8月,才第一次用作行政區劃的名稱——浦東縣。1958年是上海市行政區劃大調整的一年。經國務院批准,原屬江蘇省松江專區所屬的奉賢、南匯、川沙、金山、青浦、崇明、松江、上海、寶山、嘉定10縣從江蘇劃歸上海市。原屬上海市的東昌區和東郊區合併為“浦東縣”。1961年,浦東縣一度撤銷建制。
1984年,在國務院調研組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制訂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彙報提綱》中,“東進浦東”成為發展上海的共識,國家意志與地方意願不謀而合。1990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宣佈浦東開發開放。
1990年7月15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中國告訴世界我們還在“場”上》的文章,這是能夠找到的國外媒體中第一篇寫有浦東二字的報道。
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浦東新區,這是歷史上範圍最明確的“浦東”行政區劃。 [55-58]  [114] 

浦東新區新區之爭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曾遇到起名問題,黃浦江東面土地應該定何名。隨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有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浦東是否還叫經濟特區。後來相關部門考慮,浦東“不搞特區搞新區”。新區和經濟特區不同,經濟特區有強大的資源吸入功能,像核聚變,而浦東是核裂變,要釋放能量。”叫“新區”不叫“特區”,是基於對當時國情、市情實事求是的判斷做出的決策。名稱不一樣,浦東也走出了不同的發展模式。
不搞“特區”,意味着浦東開發開放不倚重國家給予的特殊政策,而是依靠自主改革、自費改革的“雙自改革”。 [59] 
浦江兩岸

浦東新區歷史沿革

南北朝時梁大同元年(535年),隸屬於崑山縣信義郡。
浦東新區在上海市的位置 浦東新區在上海市的位置
唐天寶十年(751年),立華亭縣後,為華亭和崑山縣東境的海濱之地。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崑山東境立嘉定縣後,分屬華亭、嘉定2縣。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華亭縣東北部分立上海縣,分屬上海、嘉定2縣。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海縣析東南部立南匯縣,嘉定縣析東境地區立寶山縣,此時分屬上海、南匯和寶山3縣轄地。嘉慶十五年(1810年),由上海、南匯兩縣析設川沙撫民廳。
辛亥革命(1911年)時,改川沙廳為川沙縣,直隸江蘇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後,南起楊思北至高橋的沿黃浦江地區劃歸上海特別市。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淞滬縱隊戰鬥在上海地區。 [22] 
1950年,南匯縣北部地區(29個鄉)劃入川沙縣,此時為上海三區(楊思、洋涇、高橋)2縣(川沙、上海)所管。
1952年,從楊思、洋涇區劃出沿江一帶設東昌區。
1956年,楊思、洋涇、高橋3區合併成東郊區。
1958年,東郊、東昌2區合併成立浦東縣;同年,上海、川沙2縣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這時即為上海市的浦東、川沙、上海3縣之地。1958年8月,浦東縣下設耀華、艾鎮、嚴橋、孔橋、涇南、二塘、海濱、凌橋、金橋、陸行、張橋、東溝、高東、高南15個鄉和高廟、塘橋、周家渡3個街道。浦東首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得到確認。
南匯、浦東沿江區域行政變遷圖 南匯、浦東沿江區域行政變遷圖
1961年,浦東縣撤銷建制,其農村地區劃歸川沙縣,並將沿黃浦江邊的高廟地區劃歸楊浦區。
1984年,再將沿黃浦江的塘橋、陸家嘴、洋涇一帶劃歸黃浦區,把周家渡至楊思等沿江地區劃歸南市區。此時,除沿江地區由上海市的南市、黃浦、楊浦3區管轄外,其他地區仍隸屬川沙縣、上海縣(1992年上海縣與閔行區合併成立閔行區)。
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浦東。
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覆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
1993年1月,浦東新區正式成立(黨工委和管委會)。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8] 
2009年5月,國務院同意撤銷上海市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駐花木街道世紀大道2001號。 [11] 

浦東新區地理環境

浦東新區位置境域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市東部,因處黃浦江之東而得名。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21°27′27″~121°48′43″,北緯30°53′20″~31°23′22″,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隔黃浦江與寶山、楊浦、虹口、黃浦、徐匯五區相望,並與閔行、奉賢兩區接壤。轄區面積1429.67平方千米。 [9]  區人民政府駐花木街道世紀大道2001號。

浦東新區氣候條件

  • 概況
浦東新區地處北亞熱帶南緣東亞季風盛行的濱海地帶,屬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較足,温度適宜,年平均氣温16.2℃,年平均降水量約1100毫米,雨日約131天。 [7] 
2021年浦東新區氣候特點:氣温異常偏高、降水顯著偏多、日照時數異常偏少;年內災害性天氣頻發,短時強對流天氣多。
2021年,浦東新區平均氣温18.2℃,比常年平均(16.4℃)偏高1.8℃,2021年年平均氣温是1961年以後最高的。全年出現高於35℃的高温日數為11天,年極端最高氣温37.9℃,出現在7月7日;年極端最低氣温-7.4℃,出現在1月8日。冬季氣温比常年偏高:1月份平均氣温5.7℃,比常年同期(4.4℃)偏高1.3℃;2月份平均氣温10.0℃,比常年同期(5.8℃)偏高4.2℃,是1961年以後該月月平均氣温第一高。春季氣温比常年偏高:3月份—5月份平均氣温16.8℃,比常年同期(14.5℃)偏高2.3℃;3月份平均氣温12.1℃,比常年同期(9.2℃)偏高2.9℃,是1961年以後該月月平均氣温第三高;4月份平均氣温16.5℃,比常年同期(14.6℃)偏高1.9℃;5月份平均氣温22.0℃,比常年同期(19.8℃)偏高2.2℃,是1961年以後該月月平均氣温第五高。夏季氣温比常年偏高,高温日數與常年持平:6月份—8月份平均氣温27.4℃,比常年同期(26.5℃)偏高0.9℃;高於35℃的高温日數9天,常年8.3天。6月份平均氣温25.0℃,比常年同期(23.7℃)偏高1.3℃,是1961年以後該月月平均氣温第五高;7月份平均氣温28.7℃,比常年同期(27.9℃)偏高0.8℃;8月份平均氣温28.5℃,比常年同期(27.7℃)偏高0.8℃。秋季氣温比常年偏高:9月份—11月份平均氣温20.3℃,比常年同期(18.7℃)偏高1.6℃;9月份平均氣温為26.6℃,比常年同期(24.1℃)偏高2.5℃,是1961年以後該月月平均氣温第一高;10月份平均氣温為20.8℃,比常年同期(18.9℃)偏高1.6℃,是1961年以後該月月平均氣温第四高;11月份平均氣温為13.5℃,比常年同期(13.1℃)偏高0.4℃。初冬氣温比常年偏高:12月份平均氣温7.9℃,比常年同期(6.9℃)偏高1.0℃。
2021年,浦東新區降水量1885.4毫米,比常年(1235.4毫米)偏多五成。年降水日數148天,比常年(128天)偏多20天。日最大降水量為112.1毫米,出現在7月25日。汛期(6月—9月)降水量為1276.1毫米,是常年(661.7毫米)近2倍。2021年入梅日為6月10日,出梅日為7月11日,梅雨期為31天,梅雨期比常年平均(23天)偏長8天,梅雨期降水量為206.3毫米,比常年平均(243.1毫米)偏少。冬季降水量異常偏少:1月份降水量14.6毫米,是常年同期(62.6毫米)的四分之一,降水日數5天,比常年同期(10天)偏少5天;2月份降水量60.9毫米,與常年同期(60.9毫米)持平,降水日數9天,與常年同期(10天)持平。春季降水量與常年同期持平:3月份—5月份總降水量為292.9毫米,常年同期286.8毫米。3月份降水量82.4毫米,比常年同期(99.8毫米)偏少16.9毫米,降水日數17天,比常年同期(13天)多三成。4月份降水量74.9毫米,比常年同期(86.4毫米)偏少11.5毫米,降水日數9天,比常年同期(12天)偏少3天;5月份降水量135.6毫米,比常年同期(100.7毫米)偏多三成,降水日數16天,比常年同期(12天)偏多4天。夏季降水量異常偏多:6月份—8月份總降水量為897.7毫米,是常年同期的1.6倍,常年同期539.7毫米。6月份降水量142.7毫米,比常年同期(181.8毫米)偏少兩成,降水日數17天,比常年同期(14天)偏多3天;7月份降水量為456.1毫米,是常年同期(156.9毫米)的2.9倍,是1961年以後該月降水量最多,降水日數18天,比常年同期(12天)偏多6天,是1961年以後該月降水日數第三多;8月份降水量298.9毫米,比常年同期(201.1毫米)偏多近五成,降水日數18天,比常年同期(12天)偏多6天。秋季降水量異常偏多:9月份—11月份累積降水量為613.6毫米,常年平均為243.6毫米,是常年平均的2.5倍。9月份降水量378.4毫米,是常年同期(122.0毫米)的3.1倍,降水日數16天,比常年同期(11天)多5天;10月份降水量148.1毫米,是常年同期(61.4毫米)的2.4倍,降水日數10天,比常年同期(8天)偏多2天;11月份降水量87.1毫米,比常年同期(60.3毫米)偏多四成,降水日數8天,與常年同期(8天)持平。初冬降水量異常偏少:12月份降水量5.7毫米,比常年同期(41.7毫米)偏少八成多,降水日數5天,比常年同期(7天)偏少2天。
2021年,浦東新區日照1549.1小時,比常年1974.4小時偏少425.3小時。其中1月、11月和12月的日照比常年同期偏多,其餘月份日照均比常年同期偏少。 [9] 
  • 空氣質量
2022年,浦東新區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為89.3%,較2021年下降4.1個百分點。其中,優級天數為138天,佔37.8%;良級天數為188天,佔51.5%;輕度污染天數為37天,佔10.1%;中度污染天數為2天,佔0.5%;無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天數。
2022年,浦東新區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分別為為5微克/立方米和26微克/立方米,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年均二級標準,較2021年分別下降16.7%和21.2%。一氧化碳24小時平均第95百分位數濃度為0.9毫克/立方米,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較2021年下降10.0%。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數濃度為159微克/立方米,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較2021年上升12.0%。
2022年,浦東新區PM10和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37微克/立方米和24微克/立方米,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年均二級標準,分別較2021年下降7.5%和11.1%。
2022年,浦東新區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總體基本平穩,但11、12月明顯升高;二氧化氮12月達到最高、9月最低,冬季污染程度較高;臭氧4月達到最高,12月最低,夏季污染程度較高;PM10和PM2.5污染變化特徵較為相近,總體大致為冬高、夏低污染變化特徵。 [54] 

浦東新區地形地貌

浦東新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3.5—4.5米,平均高程3.87米。地表層的土質,因成陸時間的先後,老護塘以西為黃泥土,老護塘以東為輕黃泥土,欽公塘以東以夾沙土為主。 [10] 

浦東新區水文水利

2021年,浦東新區經歷天文大潮25次,長江口高橋站年平均潮位為2.14米(上年2.18米),實測最高潮位為5.47米,實測最低潮位為0.04米。年平均高潮位3.34米,年平均低潮位為0.97米。全年潮位超藍色警戒值4.90米2次,超黃色警戒值5.25米1次。杭州灣蘆潮港站年平均潮位為2.02米(上年2.03米),實測最高潮位為5.57米,實測最低潮位為-1.02米。年平均高潮位為3.74米,年平均低潮位0.18米。杭州灣蘆潮港站超藍色警戒值4.80米13次,超黃色警戒值5.00米3次,超橙色警戒值5.40米2次。全區內河平均水位2.71米,水位超警戒次數較少。颱風“煙花”、颱風“燦都”和“7·31大暴雨”“8·15大暴雨”“9·11大暴雨”期間,部分地區內河水位超警戒。第6號颱風“煙花”影響期間,航頭站出現全區全年最高水位,達3.64米,時間在2021年7月26日18時5分。
2021年,浦東新區地表水水質狀況整體良好,對全區76條河流和湖泊的118個斷面地表水環境質量開展常規監測。主要河流的118個斷面(未含滴水湖6個斷面)全部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相應標準,達標率為100.0%,無劣Ⅴ類地表水斷面。其中優、良好水質斷面達到59.3%,中度及重度污染斷面基本消除;41個國家、市考核斷面全部達到考核目標,優Ⅲ類斷面佔75.6%。完成61個重點水功能區網點、4個引排水口門、748個市區鎮控水質監測斷面、561個城鄉中小河道水質監測斷面、4958條段村級河湖等水質監測。年內,浦東對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和監測,未發現非法排污。
2021年,浦東引水主要是通過三甲港水閘、張家浜東閘、五號溝水閘、高橋水閘4座水閘漲潮時引入長江水。以三甲港水閘監測點為代表斷面,全年引水監測108次,好於Ⅳ類(包括Ⅳ類)水質為100%,與上年持平。年內,長江口引水口門鹹潮入侵天數共計71天,比上年增加48天,分別為1月、2月、3月、11月和12月。其中入侵三甲港水閘71天,比上年增加48天;入侵五號溝水閘5天,比上年減少4天;入侵高橋水閘0天,與上年持平。三甲港測站於12月21日氯化物濃度達到峯值為2380毫克/升,2020年峯值為1198毫克/升,鹹潮明顯強於上年。 [9] 

浦東新區自然災害

2021年,浦東新區災害性天氣頻發,短時強對流天氣多,受颱風影響2次。全年局地暴雨20次,其中局地大暴雨5次。全年全區共出現8級以上大風21次,最大風力出現在滴水湖,為34.9米/秒(12級)。2021年第6號颱風“煙花”強度強、移速慢,對浦東影響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但雨強不顯著,陣風明顯、無持續大風。受颱風“煙花”影響,自7月24日上午起風力開始增大,24日夜間到25日陸地和沿江沿海地區普遍出現9~12級陣風,最大陣風出現在南匯新城滴水湖站34.9米/秒,26日白天風力開始減弱。23日20時至28日8時普降大暴雨,65.1%的街鎮超過250.0毫米,100.0%的街鎮超過100.0毫米,其中老港鎮385.4毫米為最大,1小時雨量最大出現在老港鎮33.1毫米(7月24日7時26分—8時26分)。颱風影響期間(7月24日8時—7月27日8時)全區最大降水為老港鎮327.2毫米。9月11日,受強雷暴雲團的影響,浦東中北部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最大累積降水量出現在康橋171毫米。受第14號颱風“燦都”影響,9月12日10時至9月16日17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曹路鎮50毫米(9月12日10時40分—11時40分),最大累積雨量出現在惠南鎮170.5毫米。9月13日到9月14日陸地普遍出現7~8級陣風,沿江沿海地區普遍出現9~10級陣風,最大陣風出現在南匯新城滴水湖站26.5米/秒(10級)。 [9] 

浦東新區自然資源

浦東新區水資源

2021年,浦東新區年降水量摺合徑流深為725.8毫米,年徑流量為8.79億立方米,屬於豐水年。全區沿江水閘總引水量14.95億立方米,排水總量25.52億立方米,其他淨進水量1.78億立方米。全區地下水開採量67.37萬立方米,回灌量104.79萬立方米,實際淨開採量-37.42萬立方米。年內,全區總取水量15.2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取水量為15.29億立方米,總用水量15.29億立方米,供水總量8.02億立方米,污水產生量5.23億立方米,污水處理量5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為95.68%,比2020年提高了2.74個百分點。 [9] 

浦東新區土地資源

2022年,浦東新區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面積最大,佔陸域面積的24.3%,其次為其他建設用地,佔陸域面積的21.4%。較2021年,浦東新區生態用地面積略有增加,主要為水域生態面積的增加;建設用地面積略有增加,主要為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的比值減少了1.3%。 [54] 

浦東新區林草資源

2023年,浦東新區新增森林面積5600畝,新建綠地310公頃(其中公園綠地141公頃)、綠道45千米、立體綠化5萬平方米。 [50] 

浦東新區生物資源

  • 作物種質
隨着上海市第3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的落地實施,2020—2022年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和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向區域內農户、園藝場、種子企業、農業育種機構等主體徵集浦東名、特、優、稀、栽培歷史悠久的農作物品種,徵集品種包括地方品種、在浦東種植超過10年的引進品種和育成品種以及野生品種。從收集的情況看,種質資源覆蓋區域內16個鎮,涵蓋40個作物類型,共收集到農作物品種168個,包含糧食作物59個、果樹54個、蔬菜作物42個、觀賞植物8個、經濟作物4個、食用菌1個。浦東新區內資源較為豐富,延續了原川沙縣和南匯縣的種植習慣,以糧食作物和果樹的品種為主,分別佔收集種質資源的35%、37%。本次收集到的18個水稻種質資源全部為育成品種;高粱、玉米、大豆、扁豆、小豆的地方品種共收集到36個;玉米、蠶豆和豇豆各收集到1個引進品種。
果樹類種質資源多為桃樹、火龍果、葡萄、梨、柿,以引進品種為主,佔所有收集到的果樹品種的79.6%。由於桃樹在浦東的栽培歷史較為久遠,在收集到32個桃樹品種中包含6個地方品種、2個育成品種;收集到1個柿的地方品種;火龍果作為浦東的特色果樹,收集到5個引進品種、1個育成品種;梨收集到4個引進品種、1個育成品種。從果樹種質資源的地理分佈上看,桃樹種質資源集中原南匯區的老港、惠南和新場等地,即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的南匯水蜜桃的主要產區,其他果樹種質資源在合慶地區比較集中。
隨着“一鎮一品、一村一品”的實施,浦東地區形成了新場青菜、老港雪菜、宣橋黃瓜、彭鎮青扁豆、書院和泥城的茄果等區域化、規模化的種植佈局。蔬菜作物種質資源共收集到芥菜、不接球白菜、西甜瓜、花椰菜、茄子、絲瓜、茭白、芋等17個大類,其中一年生品種39個,多年新生品種3個;從品種類別上看,地方品種35個,育成品種5個,引進品種和野生品種各1個。
經濟作物共收集到3個地方芝麻品種和1個油菜育成品種;觀賞植物收集到4個玉露的地方品種,其餘均為引進品種;食用菌僅在航頭鎮收集到1個引進品種。 [53] 
  • 野生動物
根據《浦東新區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浦東新區普查共記錄發現了194種野生動物,其中兩棲類8種、爬行類10種、鳥類152種、獸類24種。令人高興的是,在前些年的全市調查中,浦東地區未被記錄的刺蝟、華南兔,在本次調查中都有發現,尤其是在合慶、曹路、川沙、張江等地,還發現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普查發現,合慶鎮永紅村、趙行果園、三甲港、外環綠帶、世紀公園等處,是目前浦東相對集中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其中,永紅村是虎紋蛙的主要分佈區之一。 [52] 
  • 自然保護區
上海市九段沙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41086.31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河口型天然濕地生態系統和重要經濟水產動物、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物種種質資源及候鳥。 [51] 

浦東新區行政區劃

浦東新區區劃沿革

浦東新區
浦東新區(12張)
1997年,撤銷了川沙鎮和東城鎮,建立了新的川沙鎮。7月,設立浦興街道辦事處,由金橋新村和東陸新村組成。年底,全區共有13個街道,28個鎮;共計407個居委會,325個村民委員會。
2001年,撤銷欽洋鎮、花木鎮,設立新的花木鎮;撤銷張江鎮、孫橋鎮,設立新的張江鎮;撤銷六里鎮建制,將原六里鎮行政區域範圍內的楊高路以西、川楊河以北0.85平方千米,劃歸南碼頭路街道行政管轄範圍,其餘部分併入北蔡鎮。 [38]  6月22日,經市政府批准,東溝鎮更名為高行鎮。
2002年底,浦東新區轄11個街道、13個鎮,531個居委會、283個村委會。
2003年,將人民塘外灘塗面積計入浦東新區區域,由此全區區域面積由533.45平方千米擴大至569.57平方千米。至2003年底,浦東新區轄11個街道、13個鎮,540個居委會、272個村委會,人口176.69萬人,面積569.57平方千米。
2004年6月30日,浦東新區轄11個街道、13個鎮,539個居委會、266個村委會。2004年9月30日,浦東新區轄11個街道、13個鎮,561個居委會、266個村委會。
2005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撤銷浦東新區機場鎮、川沙鎮建制,設立川沙新鎮。川沙新鎮的行政區域範圍為原機場鎮、川沙鎮的行政區域。

浦東新區區劃詳情

截至2024年3月,浦東新區下轄12個街道、24個鎮。 [7]  共計910個居委會、365個村委會。 [9]  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9] 
類別
數量
名稱
街道
12
24

浦東新區政治

職務
姓名
區委書記
區長
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區政協主席
僅列四大班子主要領導,不列副職,信息截至2024年5月 [44-47] 

浦東新區人口

浦東新區人口數量

截至2023年底,浦東新區常住人口為581.11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237.72萬人。全區户籍人口為333.66萬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1.72萬人,出生率為5.1‰,出生人口男女比為1.09:1;死亡3.56萬人,死亡率為10.7‰。 [50] 
歷年常住人口數據 歷年常住人口數據

浦東新區民族構成

浦東新區民族多樣,文化多元,人口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少數民族成分多、數量大、增長快,流動頻繁,56個民族齊全,常住人口9.9萬人,較2010年增長79%,其中外來人口7.1萬,佔少數民族總數的72%。 [60] 

浦東新區語言特徵

  • 方言概況
浦東新區通行吳語,居民使用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語支方言。原南匯縣和川沙縣及原上海縣黃浦江以東的三林、浦江鎮(原陳行、杜行、魯匯等三鎮),奉賢區的四團鎮,方言差異較小,通稱“浦東閒話”。吳語浦東話屬老上海方言區。 [13] 
  • 常用稱呼
“大佬倌”“大娘子”“老孃舅”,是浦東方言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三種人物稱謂,由稱謂的特指關係到派生的所稱對象,成為三類典型的人物形象。 [171]  “蠻靈核(挺不錯的)”、“靈核靈核(很可以的)”——“一包糟(糟透了)”、“一缸醬(亂極了)”;“邪嶄核(很好的)”、“嶄核嶄核(好極了)”——“一塌糊塗(無誇獎之處)”、“一天世界”(凌亂不堪,毫無頭緒),從語義迥異的浦東方言中可見其鮮明的價值取向。 [172] 

浦東新區宗教信仰

浦東新區宗教類別多、宗教場所多、教職人員多、信教羣眾多。近年來,浦東新區2處宗教活動場所獲評“全國文明和諧寺觀教堂”,60餘處宗教活動場所獲評“上海市文明宗教活動場所”,其中五星級場所7處。2022年,浦東新區基督教兩會獲評“首屆全國宗教界先進集體”。 [61]  2023年,創建2個上海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培育11家浦東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基地。“四進”場所覆蓋率達100%。創建“海上論道﹒浦東論道”宗教中國化“同心”子品牌:佛教“同心緣”、道教“同心德”、伊斯蘭教“同心結”、天主教“同心行”、基督教“同心圓”品牌。 [62] 

浦東新區經濟

浦東新區綜述

  • 概況發展
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上海走上了整體轉型之路,也為整個長三角、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注入了新的動力。 [76]  進入21世紀以來,浦東率先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全面推進上海“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用三十多年時間,浦東的地區生產總值1990年60.2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6715.15億元,增長了280多倍;累計吸引實到外資超過千億美元。經濟中心方面,浦東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80的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8.9萬元。金融中心方面,上海位於全球金融中心前列,浦東的持牌類金融機構佔到上海市的三分之二。持牌類金融機構已有1208家。貿易中心方面,上海口岸貿易總額位居全球首位,浦東佔到了上海市的59%。 [74]  [77] 
  • 年度數據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715.15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92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4137.49億元,增長3.0%;第三產業增加值12559.74億元,增長5.4%。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0.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4.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75.1%。
2023年,浦東新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00.81億元,比上年增長9.1%;非税收入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4.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83.64億元,下降7.2%(剔除疫情防控因素,同口徑增長6.3%)。全年税務部門組織的税收收入完成4241.79億元(不含關税及海關代徵税),增長4.5%。
2023年,浦東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2022年增長14.1%。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下降14.9%,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8.5%,工業投資增長12.7%,社會事業投資下降4.2%。
2023年,浦東新區新設市場經營主體53014户,比上年增長23.1%。其中,新設企業(含分支機構)39092户,增長16.1%,包括內資企業37611户,增長16.1%,註冊資本3061.32億元,下降11.5%;外資企業1481户,增長14.5%,註冊資本54.42億美元,下降44.6%。新設個體工商户13875户,增長48.6%,涉及資金總額11.22億元,增長53.3%。新設農民專業合作社47户,涉及投資總額0.90億元。至年底,全區共有各類市場經營主體46.34萬户。內資企業(含分支機構)31.77萬户,涉及註冊資本88707.55億元;外資企業(含分支機構)2.83萬户,涉及註冊資本4352.84億美元;個體工商户11.37萬户,涉及資金總額62.35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3766户,涉及出資總額122.57億元。 [50] 

浦東新區第一產業

  • 農業發展
浦東新區19萬畝的基本農田,是市民“菜籃子”的保障,也是農業科技的試驗田。近年來,浦東新區通過標準化實施品牌提升,提高產品的價值鏈附加值,以效益吸引更多主體參與做強做大農業產業。 [78] 
2023年,浦東新區圍繞着種源農業、數字農業、科技農業、品牌農業、綠色農業和鄉村產業,聯合發佈現代種業發展十大措施,共同打造“現代種業示範區”;在全市率先發起成立了27家會員單位的新區智慧農業產業聯盟;立項資助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2項;發佈首批55個“百村百品”特色村;農業綠色生產覆蓋率達80%,綠色認證率超過35%;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到35家,涉及17個涉農鎮和供銷聯社。張江種穀、浦東萬畝水稻育繁推示範基地、浦東雪菜產業研究院、上海光催化產業技術研究院浦東重點實驗室四個單位隆重揭牌,“稻米產業提升”等10個首批種業科研合作項目順利完成合作意向簽約,項目涉及糧食、蔬菜、瓜果、種豬、水產、花卉等多種類。
2023年,浦東新區農業綠色生產覆蓋率達80%,綠色認證率超過35%,綠色認證工作入選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中期成果案例。“滬農安”監管覆蓋率100%,精準監管率達80%以上。
2023年,浦東新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到35家,涉及17個涉農鎮和供銷聯社,佔全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數量的53.8%。聯合體內部成員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69家、家庭農場186家、其他農户455户,涵蓋全區64.7%的國家級示範合作社、63%的市級示範合作社、52%的區級示範合作社和34%的家庭農場,輻射帶動農户11211户。 [79] 
  • 年度數據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農業總產值43.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種植業32.57億元,增長0.3%;牧業2.25億元,增長45.0%;漁業3.97億元,增長1.1%;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4.24億元,下降9.9%。
2023年,浦東新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6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8%。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40萬公頃,增長7.4%;蔬菜播種面積1.56萬公頃,下降4.6%。全年糧食產量10.35萬噸,比上年增長8.3%;地產蔬菜產量44.23萬噸,下降2.4%;水果(含瓜果)產量9.07萬噸,增長1.0%;生豬出欄5.68萬頭,增長40.9%;家禽出欄40.06萬羽,下降9.5%。 [50] 

浦東新區第二產業

  • 工業
從上海市看,浦東新區以上海1/5的土地面積、1/6的現狀工業用地,創造了全市近1/3的工業總產值、近2/5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六大硬核產業,着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80] 
2023年,浦東新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7300億元。 [77]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919.82億元,比上年增長2.4%。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660.81億元,增長2.6%。重點產業中,汽車製造業產值4628.02億元,增長17.4%;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2405.45億元,下降15.0%;成套設備製造業產值1541.40億元,增長5.9%。
2023年,浦東新區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總產值7358.81億元,增長5.6%,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3.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100.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17.27萬輛,增長38.5%;鋰離子電池產量43.37萬隻,增長45.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493.1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實現利潤總額730.63億元,下降10.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3.4%。 [50] 
  • 建築業
浦東開發開放帶來了空前的投資活動,新區的建築業也迅速壯大、快速發展,建築施工隊伍成規模成倍增長。至2000年,建築業施工產值十年翻了四番多。統計資料顯示,浦東新區建築業的施工生產十年中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5.4%。1999年生產有所回落,但規模仍然不小,水平仍然不低(施工生產產值仍然達到了比1995年高、比1996年低的居中水平)。統計資料又顯示,浦東新區建築業施工產值已連續五年突破百億元大關。浦東新區建築業在新區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得到提高,2000年時建築業增加值佔新區全部生產總值的比重5%以上。
建築施工產值中傳統上比重最大的土木建築工程產值從浦東開發初期的91.1%下降到1996年的82.7%,至2000年又下降到81.5%;建築安裝工程產值比重從浦東開發初期的5.7%,下降到2000年的3.9%;裝飾工程產值從浦東開發初期的1.8%,上升到2000年的14.6%。浦東新區的建築業施工力量已從歷史上單一的專業工程技術能力發展到現在專業眾多的工程技術能力;從工程施工的低技術含量向現代的高技術含量發展。浦東新區現代化、智能化、高新科技含量的建築物,促使建築業中施工技術專業分工更加細化。 [82]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31.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2936.77億元,增長7.5%。 [50] 

浦東新區第三產業

  • 商貿業
2021年,浦東新區新增首店156家,為浦東消費市場源源不斷注入動力。《浦東新區深化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區建設“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國際消費中心功能進一步凸顯”,新開品牌首店數目標五年累計500個。 [81] 
浦東的商業伴隨着浦東開發開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浦東是上海國際零售商集聚度最高的城區,世界百強零售商已有近三分之一進入;是零售創新的先行區,培育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商業版圖不斷擴大和優化,商業設施總量從開發開放之初的空白到2022年超過1100萬平方米。“國際消費中心”是浦東繼上海“五個中心”核心區之外的又一國家級新定位。2021年,浦東發佈《全球消費品牌集聚計劃》,吸引更多國際國內知名商業主體和消費品牌集聚浦東,增強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強化集聚輻射和引領帶動作用,實現消費環境、消費品質提升。 [83]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9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網上零售額1089.35億元,增長3.8%,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6%。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696.98億元,比上年下降0.7%。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57814.38億元,下降4.3%。全年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6174.22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其中,B2B交易額5211.05億元,增長17.7%;網絡購物(B2C/C2C)交易額963.17億元,增長5.7%,其中商品類交易額874.58億元,增長6.7%,服務類交易額88.59億元,下降3.3%。 [50] 
  • 服務業
“十四五”時期,浦東新區處於由工業化後期向後工業化時期的過渡階段。參照國際發展經驗,發達國家服務業普遍呈現“兩個70%”的規律:即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70%左右、生產性服務業佔整個服務業比重70%左右。從浦東的實際情況看,2019年浦東新區服務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2%,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大於60%,具備了後工業化時期“兩業融合”的基本條件。
與上海市的其他區縣相比,浦東新區區域面積廣大、經濟實力雄厚、產業結構完整,極具特殊性。在製造與服務的平衡性方面,同時擁有大體量的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在服務業的完整性方面,兼具中央商務區(以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為代表)與中央產業區(以張江科學城為代表),服務業的業態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研發、金融、物流、商務等)、發達的公共服務業(政務、醫療、教育等)以及高端消費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零售、餐飲、旅遊等)為主;從內部結構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等生產性服務業極具優勢。 [84]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1675.07億元,增長8.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943.21億元,增長7.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值764.18億元,增長15.4%。全年實現規模以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4067.48億元,增長5.8%;規模以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2071.81億元,增長11.7%;規模以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1419.38億元,增長11.9%。 [50] 
  • 金融業
浦東已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最豐富、金融機構最聚集、金融交易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通過集聚上交所、期交所等要素市場,強化了全球金融資源配置能力。 [75] 
2023年,浦東新區實現金融業增加值5000.39億元,比上年增長4.7%。至年底,全區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76241.87億元,比上年底增長3.1%;貸款餘額45489.87億元,比上年底增長6.7%。至年底,全區共有持牌類金融機構1208個,比上年底增加35個(見表8);地方金融機構1547個,比上年底減少197個;支付機構15個,與上年底持平。全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市場成交額551.5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2%;上海期貨交易所期貨市場成交額151.30萬億元,增長7.1%;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成交額133.17萬億元,增長0.1%;上海鑽石交易所成交金額31.09億美元,下降29.7%。全年新增上市企業13家(其中科創板5家),其中境內上市8家,募集資金106億元;境外上市5家,募集資金22億元。至年底,全區共有上市企業241家(其中科創板49家),場外市場股交中心掛牌企業784家。 [50] 

浦東新區功能園區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政府設立在上海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位於浦東境內,屬中國自由貿易區範疇。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面積28.78平方千米,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税區、外高橋保税物流園區、洋山保税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税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2014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擴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區域,將面積擴展到120.72平方千米。擴展區域包括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和張江高科技片區。其中,陸家嘴金融片區,共34.26平方千米,東至濟陽路、浦東南路、龍陽路、錦繡路、羅山路,南至中環線,西至黃浦江,北至黃浦江。金橋開發片區,共20.48平方千米,東至外環綠帶,南至錦繡東路,西至楊高路,北至巨峯路。張江高科技片區,共37.2平方千米,東至外環線、申江路,南至外環線,西至羅山路,北至龍東大道。 [63]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上海大治河以南、浦東機場南側區域設置,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原則,先行啓動南匯新城、臨港裝備產業區、小洋山島、浦東機場南側等區域。新片區位於上海東南,北臨浦東國際航空港,南接洋山國際樞紐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海運、空運、鐵路、公路、內河、軌交構成了十分便捷的綜合交通優勢。 [64] 
  •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陸家嘴金融城)是1990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31.78平方千米,即內環線以內的浦東部分(羅山路—龍陽路—黃浦江圍合區域,開發區範圍內共有陸家嘴、濰坊、洋涇、塘橋、花木5條街道)。其中,上海自貿試驗區陸家嘴金融片區面積24.33平方千米(羅山路—錦繡路—龍陽路—黃浦江圍合區域);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心區(俗稱“小陸家嘴”)面積1.7平方千米(浦東南路—東昌路—黃浦江圍合區域)。 [65] 
  • 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金橋開發區原名金橋出口加工區,是1990年經國務院批准的第一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中部,西連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北接外高橋保税區,南近張江高科技園區。2012年,轉型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40.38平方千米)。2013年,金橋出口加工區正式更名為上海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2015年4月,納入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範圍(面積20.48平方千米);2020年4月,金橋南區1.52平方千米的海關特殊監管區正式掛牌為綜合保税區。 [66]  [68]  金橋與外高橋保税區、陸家嘴金融區、張江高科技園區並列為四大開發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出口加工區名義進行開發的區域。 [67] 
  • 張江科學城
張江科學城位於上海市中心城東南部,浦東新區的中心位置。規劃範圍為北至龍東大道、東至外環-滬蘆高速、南至下鹽公路、西至羅山路-滬奉高速,是浦東新區中部南北創新走廊與上海東西城市發展主軸的交匯節點。
張江科學城的前身是張江高科技園區,1992年7月,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成為第一批國家級新區,面積17平方千米。1999年,上海啓動“聚焦張江”戰略,張江高科技園區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共同成立張江高科技園區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園區規劃面積調整為25.9平方千米。2007年5月,張江高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成立,調整為區政府派出機構。2011至2012年,上海市政府先後同意將張江高科技園區、康橋工業區、國際醫學園區、周浦繁榮工業區納入張江核心園區範圍,園區面積達79.7平方千米。2014年12月,中國(上海)自貿區擴區,張江高科技片區37.2平方千米納入其中。 [69] 
  •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保税區域
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税區是率先實現區港一體化運作的空港型綜合保税區。 [70]  上海外高橋港綜合保税區前身是上海外高橋保税物流園區,是中國第一個保税物流園區,也是國內首家實施“區港聯動”的試點區域。 [71]  上海外高橋保税區是中國第一個保税區,也是目前國內經濟規模最大、業務功能最豐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72] 
  • 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
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位於上海浦東中部地區,北至S1公路,東至南六公路,南至周祝公路,西至S2公路紅線以西約1000米,規劃面積約24.7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為7平方千米,發展功能區為17.7平方千米。 [73] 

浦東新區社會事業

浦東新區教育事業

2023年,浦東新區有基礎教育階段學生54.23萬人,其中幼兒園12.04萬人、小學22.62萬人、普通中學18.20萬人(初中13.35萬人、高中4.84萬人)、職校1.21萬人、特殊學校1050人、專門學校524人;另有外籍及港澳台學生1.26萬人。現有教職工5.5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4.50萬人。 [50] 
浦東新區境內部分知名中學
類別
名稱
屬性
高中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浦東分校)
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
初中
上海市初中“強校工程”實驗校
上海市浦東新區建平中學南校
上海市浦東新區進才實驗中學南校
浦東新區初中“強校工程”實驗校
參考資料 [85-97] 

浦東新區醫療衞生

截至2023年底,浦東新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577所,實際開放牀位30158張,衞生技術人員34362人。全年醫療機構共完成診療5082.28萬人次,其中門、急診4857.73萬人次,入院96.58萬人次,出院96.10萬人次。全區常住人口嬰兒死亡率1.05‰,孕產婦死亡率為3.77/10萬。至年底,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居民累計256.07萬人,總簽約率45.0%。60歲以上籤約126.93萬人,簽約率77.4%。 [50] 
浦東新區境內三甲醫院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臨港院區)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浦東門診部)
參考資料 [98-107] 

浦東新區新聞媒體

  • 報刊雜誌
浦東時報》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於2008年6月30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創刊,成為中國首份區縣城市命名的公開發行報紙,立足浦東,面向全國,重點報道經濟領域尤其是浦東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觀點。通過講述浦東故事,詮釋浦東價值,大力宣傳浦東奇蹟、研究浦東經驗、傳播浦東文氣、塑造浦東形象、弘揚浦東精神。 [108] 
浦東開發》是由上海浦東新區管理委員會主管,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雜誌,創刊於1992年,於1994年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提名獎,於1998年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 [109]  [117] 
除此之外,浦東新區文學協會擁有“兩刊三報”,即《浦東文學》《鐵沙詩刊》《浦東文學報》《浦東雜文報》《川沙文聯報》。 [110] 
  • 廣播電視
廣播FM106.5(東上海之聲)、廣播FM100.1(沸點100)、浦東電視台是浦東新區融媒體中心旗下廣播電視平台。 [115]  沸點100起初為南匯縣電台,2000年南匯縣廣播與電視合併,廣播採用調頻廣播,光纜傳輸,有節目《早安秀》《追光吧!少年》《活力晚餐》等。東上海之聲有節目《新聞麻辣燙》《浦江morning call》《舒曼的cd》《智慧立方體》《健康有道》《三聽可樂》《晚安,我對你説》等。 [118-119] 

浦東新區科學技術

2023年,浦東新區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和“小巨人”培育企業47家,累計725家,佔全市比重為25%。年內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03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4922家,佔全市比重為20%;新認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22家,有效期內133家。全年共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上年度減免税額1202.31億元,享受企業數8283家。全年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215項。至年底,累計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3362項。至年底,全區共集聚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GOI)90家,外資研發中心265家。
2023年,浦東新區專利授權量為3.69萬件,比上年下降1.9%。其中,發明類專利授權1.39萬件,增長43.2%;實用新型類專利授權1.94萬件,下降16.6%;外觀設計類專利授權0.36萬件,下降22.7%。全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2978件,增長8.8%,佔全市比重為49%。在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名單中,全區共有3項金獎,1項銀獎,13項優秀獎。至年底,全區有效專利達21.8萬件。其中,有效發明類專利7.84萬件,有效實用新型類專利11.48萬件,有效外觀設計類專利2.48萬件。至年底,全區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3件,較上年增加12.38件。
2023年,浦東新區商標申請量為2.48萬件,比上年下降24.8%;商標註冊量為1.9萬件,下降31.7%;商標活躍度(每新增1户經營主體同時新增註冊商標)為0.36。至年底,有效註冊商標量為32萬件,商標集聚度(每萬户經營主體的平均有效註冊商標擁有量)為7106件。至年底,全區共有地理標誌商標2件,地理標誌產品2件。全年有232個項目共829件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金額42.06億,比上年增長1.4倍。 [50] 
浦東新區境內科研機構

參考資料 [120-122] 

浦東新區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底,浦東新區共有市級公共圖書館1個、區級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22個;羣藝館、文化館39個。全年圖書流通達84.8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倍;圖書外借達239.79萬冊次,增長1.2倍。 [50] 
浦東新區境內部分場館
類別
名稱
屬性
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東館)
國家一級圖書館、市級公共圖書館
國家一級圖書館、區級公共圖書館
博物館、紀念館
上海博物館(東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國家三級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














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上海寶庫匠心博物館

文化館、羣藝館(不含下轄鎮街館)
浦東新區羣眾文化藝術館(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

浦東新區浦東文化館

浦東新區浦南文化館

美術館(不含吳昌碩紀念館)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
國家重點美術館


上海證大喜瑪拉雅美術館

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

上海王獅美術館

上海浦東雲間美術館

上海浦東新區周浦美術館

上海浦東林隱美術館

上海剛泰美術館

上海浦東新區庫伯美術館

上海藝倉美術館

上海浦東新區昊美美術館

上海浦東新區聯明美術館

上海浦東新區叁柒貳叁美術館

參考資料 [123-133] 

浦東新區體育事業

2023年,浦東新區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條、市民益智健身苑點58個、市民多功能公共運動場5片、市民健身驛站8個、社區市民健身中心5個、長者運動健康之家3個。至年底,全區共有體育場地11373個,面積約1500.64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58平方米;都市運動中心新型體育服務綜合體達到6個。
2023年,浦東新區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率達到100%,體育場館年接待近700萬人次。舉辦20餘項國際國內重大賽事,舉辦各類全民健身活動600多次,市民參與數達百萬人次。開展40-50項免費健身技能培訓,各種體育健身講座200多次。競技體育不斷突破,浦東籍運動員在杭州亞運會賽艇、水球和壘球項目上斬獲2金1銀,在第五屆全國智力運動會上斬獲3金1銀1銅在首屆學青會上榮獲13金、21銀和11銅。
截至2023年底,浦東新區體育彩票總銷售量達12338.14萬元,共籌集區公益金7345.84萬元。 [50] 
浦東新區境內部分體育場館
類別
名稱
市屬
區屬
上海浦東遊泳館
南匯體育中心
南匯體育場
三林體育中心
航頭體育中心
曹路體育中心
周浦體育中心
源深體育中心
參考資料 [134-135] 

浦東新區環境保護

浦東生態環境 浦東生態環境
2023年,浦東新區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為89.0%,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6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560萬立方米。
2023年,浦東新區新增森林面積5600畝,新建綠地310公頃(其中公園綠地141公頃)、綠道45千米、立體綠化5萬平方米。全年新增公園36座,全區城鄉公園數量達到150座,佔地1805公頃。至年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3平方米。 [50] 

浦東新區社會保障

浦東機場 浦東機場
截至2023年底,浦東新區共有12.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從每人每月1300元提高到1400元。至年底,全區共有298.8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83.1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2023年,浦東新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142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1510元,同步調整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等社會救助標準。全年共有14155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發放保障金2.11億元;1072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發放保障金0.15億元。至年底,全區共有社會救助主要對象28778人,其中,城鎮低保對象(含城鎮重殘無業人員)21988人、農村低保對象(含農村重殘無業人員)6110人。全年合計支出社會救助資金4.98億元。 [50] 

浦東新區交通運輸

浦東新區綜述

  • 交通區位
磁懸浮列車 磁懸浮列車
浦東新區是上海重要的交通樞紐,先進的國際物流港口,航空運輸、鐵路軌道運輸、城際高速路共同建構水、陸、空三位一體的交通體系。浦江大橋、海底隧道、磁懸浮列車、地鐵線路織成密集的交通網絡。
東海大橋 東海大橋
浦東新區內跨越黃浦江交通設施有多座大橋和隧道,跨海交通設施有通往崇明的上海長江大橋(隧道)和通往洋山的東海大橋,軌道交通有浦東鐵路和磁懸浮線及多條地鐵線。對外交通運輸樞紐主要有浦東國際機場、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區、上海汽車長途客運總站(東站)、川沙汽車長途客運站、南匯汽車長途客運站。
“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持續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提升,規劃目標及重要任務順利實現,為浦東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保障。 [144] 
  • 規劃計劃
根據《東方樞紐及周邊地區專項規劃》,浦東新區東方樞紐及周邊地區的範圍地處浦東中部,涉及張江、康橋、周浦等約10個鎮,總面積約510平方千米。 [155]  根據規劃,東方樞紐及周邊地區是輻射全球的亞太航空樞紐門户,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錨點,服務長三角區域的核心樞紐和助推上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156]  東方樞紐規劃範圍北至川楊河、西至滬蘆高速、南至大治河、東至海岸線,在空間佈局上,規劃形成“一心兩軸、雙環四翼、九組團”開放、棋盤式的總體空間格局。 [157] 
2023年11月,《浦東新區交通強區建設實施方案(2023-2035年)》發佈,提出到2035年,新區將全面建成“立體互聯、區域引領、多樣融合、管理創新”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這在全市各區中還是首次。 [158-159] 

浦東新區公路

  • 橋樑隧道
幾十年前,浦東人民過黃浦江要“乘擺渡船”。如今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先後建起的一座座越江大橋。1991年,南浦大橋正式通車,改寫上海市區江面上沒有大橋的歷史。1993年,楊浦大橋正式通車,奠定了中國的斜拉橋設計建造能力在國際橋樑界的地位。2003年,盧浦大橋正式通車,這是世界上首座完全採用焊接工藝連接的大型拱橋(除合攏接口採用栓接外),現場焊接焊縫總長度達4萬多米,接近上海市內環高架路的總長度。2020年10月28日,昆陽路越江大橋(閔浦三橋)通車運營。 [112-113]  截至2024年4月,上海已有13座越江大橋連接浦西浦東,分別是松浦大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奉浦大橋徐浦大橋盧浦大橋松浦二橋閔浦大橋閔浦二橋松浦三橋金山鐵路黃浦江特大橋辰塔路橫潦涇大橋閔浦三橋 [207] 
  • 道路構成
浦東新區境內公路主要由城市環線快速通道、城際高速公路、區域地面幹線道路等組成。
上海內環線浦東段將原先的地面道路改建成高等級的全封閉快速路系統及主幹路輔道系統,道路紅線寬80米,主線及輔道改建為雙向6車道,為城市快速路,全封閉形式;輔道及地面道路規劃為城市主幹路Ⅰ級。
上海中環線浦東段(上中路隧道至申江路)是上海市城市中環路的組成部分,具有分流內、外環線,均衡路網流量,減輕中心城區交通壓力的重要功能,也是連接浦東機場、虹橋機場和世博園區的快速通道。 工程起點為上中路越江隧道浦東出口,終點為申江路,與機場北通道相接,路經三林鎮、北蔡鎮、張江鎮,設置濟陽路立交橋、楊高南路立交橋,羅山路立交橋、申江路立交橋和8對上下匝道與橫向道路連接。
外環高速公路(滬高速S20)是環繞上海市的一條環形城市高速公路,全長99千米。根據全封閉的城市高速公路標準設計,為雙向8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80千米。主要建設在上海市區和郊區的結合地帶,連接各條上海城市高速公路。S20的浦東部分為41千米,外環隧道全長3千米,從黃浦江吳淞口下通過,於2003年通車,實現了上海外環高速公路的全線通車。
上海市繞城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1503),原名上海郊環高速公路,又稱S30公路,是環繞中國上海市區的一條高速公路,全長約189千米,其中,郊環嘉金立交至S6新農立交段為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G15國道的組成部分。因其主要建設在上海市的郊區地帶,環繞市中心,連接遠郊的各座衞星城,而被命名為郊環。
上海—蘆潮港高速公路(滬高速S2)是連接上海至蘆潮港新城和洋山港交通幹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滬蘆高速公路全長42.3千米。滬蘆高速公路北起外環線環東二大道節點以南700米處,向南經浦東新區、奉賢,包括黃樓、瓦屑、坦直、宣橋、新場、頭橋、四團、邵廠、大團、彭鎮、泥城11個鎮,至南果公路以北1.4千米處止。
迎賓高速公路(滬高速S1),原路名為迎賓大道,西起S20環東二大道立交,東至浦東國際機場,全長約17.5千米,於1999年通車。是上海市區通往浦東國際機場的主幹道。
上海—金山高速公路(滬高速S4),原名莘奉金高速公路,由外環線莘莊立交向南經閔行區過奉浦大橋後,在奉賢區柘林鎮北500米處折向西,經金山區金衞鎮與杭金高速公路相接。起於S20外環高速公路莘莊樞紐,從山陽樞紐起和G15瀋海高速公路併線,終於浙江省界。之後G15瀋海高速公路將與G92杭州灣環線併線。
楊高路是一條呈西南向東北走向的幹道,包括楊高南路、楊高中路、楊高北路和楊高北一路,南起上南路,北至威斯路。1992年,隨着浦東開發的起步,楊高路進行大規模擴建。沿途設有龍陽路等立交橋。楊高路將三林鎮、世博園、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税區聯繫起來,是浦東重要的交通幹道。 [160-163] 

浦東新區鐵路

上海東站位於浦東新區祝橋鎮,總建築面積138.7萬平方米,其中高鐵站房16萬平方米。站場規模15台30線,建成後將成為僅次於上海虹橋站的上海第二大鐵路客運站。上海東站在高鐵客站引入航空模塊,深化了空鐵一體化,實現航站樓的完整換乘功能,空鐵換乘更加便捷,將接入滬蘇通鐵路二期和規劃滬乍杭鐵路,並可引入滬蘇湖鐵路、滬寧沿江高鐵和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等。將通過上海機場聯絡線與上海虹橋站連接,並接入兩港快線(南匯支線)、鐵路東西聯絡線等線路,搭建“5條市域鐵路+2條市區線+多條局域線”的佈局。 [152-153] 
上海東站項目於2023年3月開工建設。根據項目建設規劃,車站綜合體預計將於2027年開通運營。 [154] 

浦東新區航空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距上海市中心約30千米,為4F級民用機場,是中國三大門户複合樞紐之一、長三角地區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羣成員、華東機場羣成員、華東區域第一大樞紐機場、門户機場。 [136-138] 
1999年9月16日,隨着上航FM451航班的騰空而起,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通航。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作為連接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與世界的重要航空樞紐,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吞吐量“巨無霸”。 [112]  2005年3月17日,第二跑道正式啓用。2008年3月26日,第二航站樓及第三跑道正式通航啓用。2015年3月28日,第四跑道正式啓用。 [139-143] 
2023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共起降航班43.39萬架次,增長1.1倍;進出港旅客5447.64萬人次,增長2.8倍。其中,國內航線3807.53萬人次,增長2.0倍;國際及地區航線1640.11萬人次,增長11.2倍。 [50] 

浦東新區航運

  • 洋山港區概況
上海港洋山保税港區(洋山深水港)位於杭州灣口、長江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崎嶇列島,由大、小洋山等數十個島嶼組成,是中國首個在海島建設的港口,也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小洋山與蘆潮港間建有雙向6車道大橋(東海大橋),大橋全長32.5千米,是連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的交通大動脈,也是全港水、點和通訊管線的唯一載體。臨港沿線北起大治河口31°00′N,西至杭州灣北岸121°40′E沿岸,岸線總長56.6千米,共有碼頭6個,水閘4個,沿岸包含南匯嘴觀海公園等公共設施,範圍廣、種類多,監管難度相對較大。洋山港區及附近水域還處在建設發展期,海上工程多,如水上風電場建設、碼頭水工作業等。洋山港客運航線分佈於小洋山與嵊泗、舟山各島嶼間,共有航線12條,各類運營船舶42艘;目前,洋山港共有碼頭單位13家,泊位67個。 [146] 
  • 外高橋港區概況
上海港外高橋港區(外高橋港綜合保税區)由外高橋保税物流園區原址、原地、原面積整合優化,規劃總面積為1.03平方千米,是中國首個實施“區港聯動”先行先試區,是上海港連續12年蟬聯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的重要組成部分,集裝箱吞吐量接近2000萬標箱。 [147]  [150] 
1991年7月1日,在吳淞口外的長江口南港南岸的外高橋高橋嘴地區,外高橋港區一期工程開工。1994年,外高橋港區一期工程建成。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外高橋港區一期進行了集裝箱化改造工程,年設計吞吐能力60萬標準箱。隨着“主戰場”從內河轉向長江口,外高橋港區二三四五六期工程加速建成,集裝箱運輸駛入快車道。 [148] 
2004年4月15日,海關總署發佈《關於上海外高橋保税區與外高橋港區聯動試點的公告》,確認了上海外高橋保税物流園區封關運行。17年來,新產業、新模式、新功能在此探索實踐,聯動打通了港口區域與保税區域政策業務隔離的瓶頸,成為了上海第一個國家級示範物流園區。2021年4月15日,上海外高橋港綜合保税區正式揭牌,這也標誌着外高橋保税物流園區正式轉型升級為外高橋港綜合保税區。 [149]  [151] 
  • 發展情況
“十三五”期間,洋山港四期碼頭建成投產,市、區級內河航道港區、沿江通道浦東段及外高橋港區周邊道路建設持續推進,港口集疏運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144] 
2023年,浦東新區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39180.98萬噸,比上年增長7.6%;集裝箱吞吐量4444.73萬國際標準箱,增長3.9%。 [50] 

浦東新區公共交通

  • 軌道交通
洋山港 洋山港
2021年,浦東新區區域內的2條線路——14號線和18號線一期北段建成,約59千米、49座車站。14號線工程起自封浜站,終點為桂橋路站,途經嘉定、普陀、靜安、黃浦和浦東新區5個行政區。線路全長38.51千米,均為地下線,設車站31座,其中6站6區間與東西通道工程合體共建,設封浜車輛段和金橋停車場,於2021年12月30日開通初期運營。14號線通車後分流了2號線客流壓力。18號線一期北段工程起自長江南路站,終點為航頭站,途經寶山區、楊浦區、浦東新區3個行政區。線路全長36.80千米,全部為地下線,設車站26座,設航頭定修段,於2021年12月30日開通初期運營。龍陽路換乘樞紐在18號線一期北段開通後形成超大規模的“五線換乘”樞紐。
2021年,浦東新區區域內建設規劃中的3條線路——崇明線、19號線、21號線一期有序推進,約58千米、35座車站。崇明線工程起自浦東金橋金吉路站,終點為崇明陳家鎮裕安站,線路全長43.10千米,車站8座,設東靖路車輛段、陳家鎮停車場。2021年啓動長興島大小盾構轉換井主體結構施工,長興島站北端頭井圍護結構施工,高寶路站市政配套施工。19號線是一條貫穿中心城中央活動區的南北向徑向市區線,起自閔行梅隴,終於寶山楊行,主要途經閔行區、徐彙區、浦東新區、虹口區、寶山區,全長約46.20千米,共設34座車站,其中換乘站18座。19號線的建設可以完善軌道交通線網,銜接鐵路新楊行站,實現國鐵線路與市區地鐵的快速溝通,並分流6號線、8號線南段和1號線、3號線北段客流,完善網絡功能。21號線一期工程起自六陳路站,終點為東靖路站,全長約27.96千米,全部為地下線,設車站18座,新建六陳路車輛段1座,申江南路站主變電所1座。2021年啓動軍民路站圍護結構施工,浦東足球場站市政配套施工,張江站、楊高北路站、淩河路站綠化搬遷。
“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區域內9號線三期、13號線二三期、10號線二期、18號線一期工程南段通車運營,全區軌道交通總里程達250千米(不含磁懸浮),規劃建設的機場聯絡線、崇明線啓動建設。 [144] 
2021年,浦東新區區域內有軌道交通共計14條線路,車站155座,運營里程數30.36萬千米,日均客流量231.18萬人次。其中,工作日日均客流量達到268.54萬人次,雙休日日均客流量達到149.97萬人次。區內世紀大道、龍陽路、東方體育中心、耀華路、羅山路5個地鐵站客流量居前五位。
2021年,上海磁懸浮列車運營里程517萬車千米,年客流量191萬人次,日均客流量0.52萬人次。上海磁懸浮列車示範運營線共有龍陽路站和浦東國際機場站2座車站,運營線路長度29.12千米,每日運營服務時間15小時05分鐘(6:45—21:50),全線按單一交路運營(雙軌往返)。 [12] 
浦東新區境內軌道交通線路
以上“在建、規劃”等狀態均針對於區境段而言,一般不指全段,參考資料 [164-170] 
  • 輪渡
輪渡,上海人喜歡稱作“擺渡船”,作為往來於黃浦江兩岸的交通工具已經存在一百多年。1911年1月5日,上海第一班輪渡從當年的浦西銅人碼頭,今南京東路外灘附近起航,開往浦東的東溝。直到20世紀50年代,上海全力建設社會主義工商業城市,浦東陸續建造了大型工廠和工人新村,黃浦江上的水上交通更加繁忙了,上海輪渡開始作為市內交通和公用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開闢了很多新的航線。
2010年世博會後,輪渡將交通與觀光旅遊相結合,開啓了新的航程。新的輪渡不僅載客量大,而且有了空調,電腦操控,有上下兩層,上層安排座椅,後方有觀景平台。 [209] 
  • 公交車
“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境內新增13號線金科路站公交樞紐、16號線周浦東站公交樞紐、泥城公交樞紐等7座公交樞紐,以及曹路、東溝等3座公交停保場,基礎設施持續完善。開展了金橋、三林、康橋、惠南、張江集電港、前灘商務區等8個鎮、3個區域的公交近期發展規劃研究,並逐鎮(區域)實施“一鎮(域)一策”公交優化調整。完成了浦東南路、東方路、張江路等“一路一骨幹公交客運走廊”。公交線網規模超2000千米,91%的軌道車站出入口100米範圍內設有配套公交站點,公交站點300米覆蓋人口和崗位比例均達75%,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得到持續提升。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佔比快速提高,“十三五”末達到69%。 [144] 

浦東新區歷史文化

浦東新區飲食

  • 飲食習慣
浦東新區(原南匯區)沿海居民的衣食住行因受海洋環境和生產方式的影響,曾明顯地具有海洋民俗的特色。南匯海灘的海產品較為豐富,一年四季都有各種海鮮被沿海居民捕捉食用。海鮮中嗜吃河豚。前南匯泥城、書院、老港、祝橋等地方的漁民在船上吃飯的規矩,更具有典型的漁民飲食風俗特點。
飲水喝酒也有特點。海邊的河水鹽份高,海邊人感到解渴有勁,淡了沒味。 [173] 
  • 地方特產
浦東特產
浦東特產(3張)
南匯水蜜桃,上海市浦東新區(原南匯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南匯水蜜桃細軟絨毛,白裏透紅,果香四溢,柔嫩多汁,入口甘甜,沁人心脾,潤入肺腑,最大特色是皮薄肉厚、汁多味甜,且核心稍帶紅色。南匯水蜜桃果實碩大,很漂亮,皮呈乳白色、易剝離,果肉纖維少,香味濃。2005年2月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南匯水蜜桃"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77] 
三林崩瓜,上海市浦東新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傳説每當雷雨過後,走在瓜田埂上腳步稍重,這種瓜就會崩裂滿地,故名“崩瓜”。由於皮薄如紙,一觸即破,甘甜如怡,黃瓤秀色,曾在20世紀30年代揚名江南。70年代後期經過市農業專家挖掘培育,又重回三林鎮種植,通過三級農業科研人員提純復壯、雜交選育,將原來只有二三斤重、瓜瓤淡黃、甜度不高的崩瓜,開發成本土特色瓜果。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三林崩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78-179] 
彭鎮青扁豆,上海市浦東新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彭鎮青扁豆”具有連續結莢、採果期長、耐寒高產等特點。豆莢外形美觀,表面有蠟質層,有光澤,能避免農藥等吸入,食用安全。炒煮後由紫色轉為碧綠,肉質嫩,口感鮮糯,營養豐富。內含豐富的蛋白質、粗纖維、鈣、鐵、尼克酸、煙酸、及維生素B、C等,常吃能增強人體免疫能力。2016年8月16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彭鎮青扁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80-181] 

浦東新區習俗

  • 穿着打扮
浦東習俗
浦東習俗(3張)
浦東新區(原南匯區)沿海居民尤其是漁民,其服飾用料、款式及其衣着習慣與非沿海居民有顯著區別。沿海居民夏天的衣飾一般以“少”“露”為特點,尤其男性漁民在夏季出海捕魚時,為輕鬆方便,一般上身不穿衣服,下身只穿單一的褲衩。一些用兜網捕魚的漁民為了在海里迅速奔跑,有時甚至連褲衩也不穿。而在冬季,因沿海海風大,潮濕寒冷,沿海居民的穿戴一般以“束” “厚”為特點,男子大多頭戴“行灶帽”(可拉下來只露出眼睛、嘴巴),上身穿土布棉襖,下身穿長褲、套兜褲。婦女頭上兜方格子的土布方巾,上身穿土布棉襖或土布夾襖,下身穿棉褲、套土布作裙。而在不冷不熱的春秋季節,南匯沿海漁民大多穿深色土布的對面襟布衫。為避免在捕魚時網紗拉住紐扣,一般都釘暗紐(將紐扣釘在衣服裏面),並在腰間加系布帶。下穿大檔褲子,這種衣褲易穿脱,也便於海上捕魚作業。逢雨天,沿海居民出海捕魚或田裏勞作時,習慣於戴草帽、穿蓑衣。
春秋季節,沿海居民出海捕魚(在船上捕魚的大多赤腳或穿布鞋)或田間勞作習慣於穿草鞋。草鞋大多由自己編制。草鞋的原料就地取材,海灘上長有一種蔗草,比茅草柔軟、堅韌、更細長。沿海居民在秋天將鋼草拔回家中曬乾後作草鞋的經,用稻草或布條編草鞋的緯,也有全部用蔗草編制草鞋的。這種全部用蔗草編制的草鞋堅韌柔軟,牢固耐穿。穿草鞋的大部分是男性,但在南匯沿海的“南頭人”(居住在南匯南邊,即彭鎮、泥城、書院、新港一帶的居民稱為“南頭人”,而在老港以北的居民自然被稱為“北頭人”)中,女性也有穿草鞋的。冬天,沿海居民的男女老少都習慣穿蒲鞋。蒲鞋的原料也從海邊就地取材,秋天從海灘上或河浜邊拔取成熟的蘆花,配以蔗草、稻柴作鞋底,即可編製成蒲鞋。這種蒲鞋輕便,保暖性能很好,至今七八十歲老人仍喜歡穿。 [173] 
  • 祭海
祭海是先民自然崇拜形成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漁家生活勞動文化結晶,而用大海碗祭海則是浦東的特色。整個祭祀活動按照傳統儀式進行,獻壇、拜壇、驗壇、封壇、啓壇、敬香等程序,復原了古時祭海的習俗。 [174] 
  • 婚嫁
浦東新區(原泥城地區)是古老風俗的滯留區,保留着不少古老純樸的傳統習俗,有一套較完整的婚喪儀式和制度,存在着頗為豐富的婚喪歌曲。在婚嫁時,出嫁姑娘為答謝父母養育之恩,或叮囑弟妹孝敬父母,或拜託哥嫂照顧父母而哭唱“出嫁歌”。母親為表示雖已盡力,但沒能置辦豐厚的嫁妝隨女兒出嫁而表歉意,或叮囑女兒到婆家後要孝敬公婆,搞好婆媳關係、姑嫂關係而同樣用哭唱的形式表現,稱為“哭嫁歌”。在辦喪事時,死者的家屬和親戚都用哭唱來表示哀悼。這種“哭喪歌”名目繁多,大約可以分為散歌、經和套頭三個部分。 [175] 
  • 元宵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稱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浦東人俗稱“正月半”。這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浦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較多的元宵節習俗。
舊時,浦東農民有“炭茅蕩”的風俗。浦東是沖積平原,沿海一帶人煙較少,在浜灘、墳頭長有茂密的茅草。先人曾用火燒茅蕩的方法開荒耕種,逐漸使炭茅蕩變為沃土良田。這種墾荒習慣逐漸演變為元宵節夜晚炭茅蕩的習俗,後來又成了青少年們的一種遊戲。舊時浦東各集鎮在元宵節都要舉辦燈會,滿街張燈結綵,五彩繽紛,更有結伴提燈列隊“出燈”。燈隊以龍燈為先導,各式彩燈列隊相隨。有龍鳳吉祥燈、魁星燈、生肖燈等等,製作精美,造型別致,各具特色,並有“活台閣”穿插其間。“送春牛”的習俗也是正月半的一項特色活動。沿海地區一些裝扮成牛郎的青年人,手中舉着一個製作的“春牛”沿街賣藝,嘴裏還唱着風趣活潑的《送春牛》民歌,為商家百姓取好口彩,説吉利話。 [176] 

浦東新區非遺

  • 概況
截至2023年9月,浦東新區有83個項目列入國家、上海市和浦東新區各級保護名錄體系,在全區36個街鎮中,已有30個街鎮立項保護,其中,有8項列入國家級名錄,35項列入上海市級名錄,40項列入浦東新區級名錄。全區有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73名(10人已去世)。有市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8個,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社區傳承工作室15個,區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13個,區級非遺保護傳習所9個。 [182]  [185] 
  • 重要非遺
重要非遺
重要非遺(8張)
鑼鼓書,舊稱“太保書”,“太保”系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的起源與形成期尚無確考,形成地點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廣泛流行於滬郊東、西鄉,並傳佈到浙江嘉興平湖一帶。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83]  [189] 
浦東説書,起源於上海浦東的川沙、南匯,後流傳於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因表演者單手擊打鈸子,也稱“鈸子書”,又稱“滬書”、“農民書”等。常以浦東的東鄉語和浦西的西鄉語演唱,其聲腔系由“説因果”的“因果調”演變而成,此外還吸收了當地民歌和姊妹曲種“打連發”的旋律。其旋律以五聲部為主,腔系分為東鄉調和西鄉調兩種。2008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84]  [190] 
浦東宣卷,由蘇州宣卷流傳至浦東西部地區後,逐步形成的以浦東方言説唱為地方特色的民間曲藝。俗稱“念宣卷”、“仙卷”。其雛形先見於清乾嘉年間的素油道場之中,出現了以唱宣卷為職業的藝人。宣卷藝人以講故事的形式,為民眾説講民間事物和民間傳説,故又被稱為“説講人”。由一人主宣,二人幫襯,小樂隊伴奏,其形式近似蘇州評彈,又不盡相同,更具特色。2008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86-188]  [190] 
碼頭號子(上海港碼頭號子),因所裝卸貨物、搬運路線及搬運方法的不同而分為四大類九個品種,主要包括搭肩號子、肩運號子、堆裝號子、槓棒號子、單抬號子、挑擔號子、起重號子、搖車號子、拖車號子等。其節拍變化多樣,每一類每一種號子都各具特點。由於號子演唱者都是男性,因此音域寬廣、嘹亮,盡顯陽剛之美。上海港碼頭號子記錄了上海開埠到20世紀60年代一百多年間碼頭工人的生存狀態,具有特殊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也為傳統民間音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2008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0-191] 
琵琶藝術(浦東派),上海市原南匯區幾代琵琶高手吸取前人演奏精髓而創造的一種琵琶演奏藝術流派,其始祖為清代乾隆年間南匯縣惠南鎮的鞠士林。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浦東派的地位得到正式確立,其傳人主要分佈在上海浦東南匯縣,活動範圍延伸至上海和整個江南地區,甚至遠及京城。演奏指法十分獨特,輪滾四條弦、並弦、大摭分、掃撇、拖奏、夾彈、夾掃,多樣的吟法及鑼鼓奏法等均是其突出特點。2008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0]  [192] 
醬油釀造技藝(錢萬隆醬油釀造技藝),採用不含轉基因的東北大豆,釀造過程中不放任何化學添加劑,產品具有自然、健康的特點。錢萬隆醬油的生產流程由搬料(大豆)、浸豆、蒸豆、拌料、制曲、制醬醅、曬醬、榨油、炒醬色、配醬色、曬油和釀成出缸12道工序組成,整套釀造技藝的精髓在於“料好、曲優、藝精、曬制”,製作手法的關鍵在於“眼看、心記、手研、鼻嗅、口試”。先後獲“上海市優質產品”稱號和中國第一屆食品博覽會銀獎,且被指定為南極科考隊專用產品。1993年,國內貿易部授予錢萬隆醬園“中華老字號”稱號。 [195-196] 
龍舞(浦東繞龍燈),一種集舞蹈、民族鼓樂為一體的傳統文藝項目,往往與歲時節慶、廟會迎賽等一些世俗化的民間娛樂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俗性。“繞龍燈”是舊時上海浦東民眾對舞龍活動的俗稱,多出現在節日喜慶和求雨、禳災、酬神、祈平安等民間祭祀活動中。講究藝術性、炫耀性和觀賞性,具有強烈的上海民間舞蹈的近代都市色彩。浦東繞龍燈將舞蹈藝術的肢體語言、戲曲的步法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等融入到舞龍的技巧中,表現了祥和、喜慶、歡樂、昂揚之美。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賞者,在這樣壯觀的場景下,都可以得到愉悦的主體情感抒發和滿足。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3]  [195] 
上海絨繡,採用彩色羊毛絨線在特製的網眼麻布面料上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工藝,有着工藝精細、針法多變、厚實縝密、層次清晰、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初,上海的絨繡藝術家高婉玉等人再度對絨繡的工藝技術進行改革,研究配色方案,並自己進行染色,從而使絨線的顏色由固定的數十種增加到上千種,同時借鑑其他刺繡工藝的針法技術,運用擘線、拼色、加色等技法,徹底解決了繡制對象的色彩轉折過渡難題,極大地豐富了絨繡工藝的表現能力。絨繡的表現對象也由原來的花卉圖案擴展到人物、風景和油畫名作以及彩色照片的複製。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4-195] 

浦東新區文保

  • 概況
截至2017年2月,浦東新區有320處文物保護點。除此之外,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張聞天故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 [197-198] 
  • 重要文保
張聞天故居,建於1892年,是一座舊時浦東農村非常典型的一正兩廂式三合院瓦房,坐北朝南。有正屋5間,兩側廂房各2間,西廂房外側另有雜用房4間,共13間。中間是磚鋪天井,正屋前的場地上有一個木結構的秀才亭。走廊的柱子和屋內窗格子、門梢上都雕有花紋。1985年9月19日,被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撥款對故居進行全面修復。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將其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201] 

浦東新區地標

上海中心大廈位於中國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核心區,是一幢集商務、辦公、酒店、商業、娛樂、觀光等功能的超高層建築,建築總高度632米,地上127層,地下5層,總建築面積57.8萬平方米,其中地上41萬平方米,地下16.8萬平方米,基地面積30368平方米,綠化率33%,是已建成項目中中國第一、世界第三高樓。 [202] 

浦東新區風景名勝

  • 概況
截至2021年底,浦東新區有3A級以上旅遊景區總數達28家。其中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科技館、上海野生動物園3家5A級景區,有上海海昌海洋公園、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海洋水族館、上海之巔觀光廳、世紀公園、上海鮮花港、泰會生活文化園等12家4A級景區,有上海震旦博物館、川沙古鎮、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新場古鎮、上海濱海森林公園、上海佛羅倫薩小鎮等13家3A級景區。 [49]  主要景點還有天文館、滴水湖、海昌公園、上海中心、東方明珠、迪士尼樂園等。 [49] 
  • 重要景點
重要景點
重要景點(6張)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於1994年11月18日正式對外營業,坐落於浦東新區黃浦江畔、陸家嘴嘴尖上,背擁陸家嘴地區現代化建築樓羣,與隔江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羣交相輝映,展現了國際大都市的壯觀景色。集都市觀光、時尚餐飲、購物娛樂、歷史陳列、浦江遊覽、會展演出等多功能於一體,已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和旅遊熱門景點之一。東方明珠塔是人們喜愛並習慣的休閒、購物、朋友聚會、親子家庭出遊的好去處。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3-204] 
上海科技館,坐落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世紀廣場,佔地面積6.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06萬平方米,2001年12月18日開放一期展覽,2005年5月開放二期展覽。以科學傳播為宗旨,以科普展示為載體,有生物萬象、地殼探秘、設計師搖籃、智慧之光、地球家園、信息時代、機器人世界、探索之光、人與健康、宇航天地、彩虹兒童樂園等11個常設展廳;蜘蛛和動物世界2個特別展覽;中國古代科技和中外科學探索者2個浮雕長廊;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牆,加上由巨幕、球幕、四維、太空四大特種影院組成的科學影城。2010年3月18日,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3]  [205] 
上海野生動物園,是集野生動物飼養、展覽、繁育保護、科普教育與休閒娛樂為一體的主題公園。景區於1995年11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地處上海浦東新區,佔地153公頃(約2300畝)。園區居住着大熊貓、金絲猴、金毛羚牛、朱䴉、白犀牛、獵豹、長頸鹿、斑馬、羚羊等來自國內外的珍稀野生動物200餘種,上萬餘隻(頭)。園區分為車入區、步行區及“水域探秘”三大遊覽區域。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3-204] 

浦東新區榮譽稱號

時間
榮譽
2016年12月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3] 
2019年8月12日
第二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區) [14] 
2020年6月30日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15] 
2020年7月31日
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 [16] 
2020年9月29日
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17] 
2020年10月20日
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6] 
2020年10月
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 [18] 
2020年12月
2020年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縣(市、區) [19] 
2021年1月18日
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20] 
2021年2月1日
創建全國無障礙環境達標市縣村鎮 [21] 
2021年3月
2020年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激勵候選縣 [24] 
2021年6月21日
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27] 
2021年7月15日
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9] 
2021年10月
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 [30] 
2021年12月2日
2017—2020年度擬授牌命名平安中國建設示範縣 [31] 
2022年1月
國家衞生城市(區) [32] 
2022年2月22日
對2021年推動外貿穩定和創新發展成效明顯予以激勵支持的擬推薦名單 [33] 
2022年2月
2021年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和推進產業數字化成效明顯 [34] 
2022年6月
2022年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 [36] 
2022年7月
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範城市 [37] 
2022年8月4日
氣候投融資試點 [39] 
2022年8月19日
服務型製造示範城市 [40] 
2023年3月
第一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 [41] 
2023年3月
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42] 
2023年4月
首批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建設城市(地區) [4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