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琵琶藝術(浦東派)

鎖定
琵琶藝術(浦東派),上海市南匯區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浦東派琵琶藝術是上海市南匯區幾代琵琶高手吸取前人演奏精髓而創造的一種琵琶演奏藝術流派,其始祖為清代乾隆年間南匯縣惠南鎮的鞠士林。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浦東派的地位得到正式確立,其傳人主要分佈在上海浦東南匯縣,活動範圍延伸至上海和整個江南地區,甚至遠及京城。浦東派琵琶的演奏指法獨特,輪滾四條弦、並弦、大摭分、掃撇、拖奏、夾彈、夾掃,多樣的吟法及鑼鼓奏法等均是其突出特點。 [1] 
2008年6月7日,上海市南匯區申報的琵琶藝術(浦東派)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19。 [2] 
中文名
琵琶藝術(浦東派)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申報地區
上海市南匯區
遺產編號
Ⅱ-119

琵琶藝術(浦東派)歷史淵源

浦東派琵琶 浦東派琵琶
浦東派琵琶肇始於乾嘉之際的上海惠南鎮人鞠士林,其族兄鞠克家、侄子鞠茂堂亦為本派代表人物。鞠茂堂培養了兩位徒弟陳子敬、程春塘,陳子敬又陪養出“琵琶樂器改良第一人”的倪清泉和“琵琶新曲創作第一人”的曹靜樓,倪清泉培養出了沈浩初,沈浩初又培養出了林石城。其以鞠士林、鞠茂堂、陳子敬、倪清泉、沈浩初、林石城等師承相傳線索清晰。 [3] 
浦東派琵琶第三代傳人陳子敬曾被清廷召進京城為醇親王傳藝,受賜三品冠帶並得到“天下第一琵琶”的封號。第四代傳人沈浩初研究前輩演奏精義,於1929年刊印工尺譜形式的《養正軒琵琶譜》,為浦東派琵琶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貢獻。此譜由他的學生林石城譯成五線譜,於1983年再版。 [1] 
第五代傳人林石城先生1956年應聘為中央音樂學院琵琶教授,培養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學生,使浦東派琵琶的影響遍及五洲四海。 [1]  沈浩初先生整理出版的《養正軒琵琶譜》,將弦序、指序、把位、音位等都作詳細列表。其弟子林石城先生被公認為琵琶藝術之集大成者和琵琶事業的拓荒者,他首次將琵琶藝術引進中央音樂學院的神聖課堂,破除門户之見,博採眾家之長,採用西方記譜法,將原有的工尺譜琵琶原譜按照經典的浦東派琵琶演奏習慣整理成五線譜和簡譜,確定正式演奏譜版本,並借鑑西方器樂教學模式標註技法、指法,編著練習曲,整理創編出樂曲,形成了規範、成熟的教學體系,使琵琶教學走上學院派的專業教學和發展之路。該派傳譜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養正軒琵琶譜》等。 [3] 
第六代傳人分別享有 “江南第一手”“天下第一琵琶”“琵琶聖手”“琵琶泰斗”等稱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浦東派琵琶在中國傳承的範圍更加廣泛,北京、上海、吉林等地尤為繁榮。 [3] 

琵琶藝術(浦東派)基本特徵

琵琶藝術(浦東派)演奏風格

浦東派琵琶獨特的演奏風格特徵是演奏時講究虛實相間、氣韻生動,注重音色及行韻的變化,樂曲處理細膩,對文套、武套、大麴的區分比較嚴格,表現為:武曲氣勢雄偉,文曲沉靜細膩,演奏大麴,文套、武套結合運用,有剛有柔。“文套”宜緩、柔和細挑,長於表情氣;“武套”宜緊,氣勢宏偉,長於狀物氣;大麴則強弱剛柔並濟。浦東派琵琶藝術的傳承講究遵循傳統,提倡按原譜演奏,不作自由加花處理,力求將音樂的原始面貌示人而不加入個人的主觀處理,提倡文曲武彈、武曲文彈。在演奏風格上,浦東派注重樂曲處理細膩,講究剛、柔對比和強、弱對比。浦東派琵琶藝術柔可以柔情似水,可以很細膩,武曲的一個滿輪,就能給人衝擊力。 [3] 

琵琶藝術(浦東派)演奏技法

浦東派琵琶 浦東派琵琶
技法上,浦東派琵琶獨特之處是講究虛實音的配合運用,“吟”和“揉”指法是其左手技法體系中較為重要的基本技法,還常用快和小的“吟”使樂音純淨優潤,更具有感染力。右手主要掌握聲音的力度大小和上下位置的音色變化,善於利用右手指法過弦的角度、力度及過弦工具的不同(或用甲或用肉),使音色產生變化,利用不同的彈弦點來產生不同的音色對比。還特別講究特殊音色的營造,這也是浦東派有別於其他流派的特點,增加了樂曲的表現力,豐富了聽覺效果。浦東派琵琶鑼鼓音樂的運用不僅是模擬鑼鼓音響,更重要的是它對琵琶音色變化的可能性作了探索。輪滾四弦、鑼鼓點技法,是該派的特色技法,感染力強。彈奏武曲時,運用大琵琶,講究開弓飽滿、力度強烈,除了琵琶形制規格較大之外,用弦講究粗、硬,手指彈奏的力量也相應要求加大,這便增強了音量。手形方面,要求演奏者注意彈奏時要呈圓形,追求音色圓潤、飽滿、有力,隨心應手,它保存和發展了一些富有海派特色的演奏方法。音色的變化,再加上“並四弦”“並三絃”“並二絃”,在並絃動作中能使絃音發出不同音高、音色的指法,雖然技巧難度稍高,但能發出其他指法或其他樂器所不能替代的音響效果來,其中在半秒鐘內把張力較大的四條弦相併在一起,既產生了特有的音響效果,也是浦東派琵琶的特色技法。這些並弦指法,在浦東派傳統曲譜《海青拿天鵝》(並四弦與並二絃)等樂曲中都曾使用,富有特色。 [3] 

琵琶藝術(浦東派)代表作品

浦東派琵琶藝術的代表曲目很多,包括《夕陽簫鼓》《武林逸韻》《月兒高》等文套,《陽春白雪》《普庵咒》等大麴,《十面埋伏》《平沙落雁》《將軍令》等武套及《趕花會》《青春之舞》《學生操》等三十多首新創曲目。 [1] 

琵琶藝術(浦東派)傳承保護

琵琶藝術(浦東派)傳承價值

浦東派琵琶藝術承載着幾千年的文明基因,是傳統藝術的活化石。浦東派琵琶藝術根植於哲學、中醫、飲食、書畫、弓箭、武術、大鐘、喜慶等等文化之中,是“吸收”與“昇華”傳統文化的果實。
從國學的構成上看,浦東派琵琶藝術是國學的重要藝術組成部分。浦東派琵琶藝術獨有的“並四條弦”加大幅度地推拉弦,營造出變化的音域效果,是民族音樂中能與西方音樂媲美的一大珍寶,是浦東派琵琶藝術為民族文化增添的一份寶貴的文明財富。
浦東派琵琶藝術產生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與傳統文化在諸多方面都有着聯繫。從這些聯繫中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琵琶藝術,明白傳統琵琶藝術是世世代代長期積累的成果,瞭解傳統琵琶藝術內涵的豐富及深奧。 [4] 

琵琶藝術(浦東派)傳承狀況

當代在上海南匯這一浦東派琵琶發源地,浦東派傳人已屈指可數。要振興浦東派琵琶演奏技藝,僅靠民間的力量顯然不夠,需要社會各方羣策羣力。 [1] 

琵琶藝術(浦東派)傳承人物

浦東派琵琶傳承人林嘉慶 浦東派琵琶傳承人林嘉慶
林嘉慶,男,1956年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琵琶藝術(浦東派),申報地區:上海市南匯區。 [5-6] 

琵琶藝術(浦東派)保護措施

2010年,浦東新區教育學院附屬小學開始打造“浦東派琵琶”項目。 [7] 
2016年7月,惠南鎮文化服務中心浦東派琵琶傳習所成立,每年舉辦學員彙報演出、傳承人講座等活動。此外,惠南鎮文化服務中心還在惠南二小、工商外國語小學、慧欣藝校、鑫淼藝術團等單位建立了琵琶傳習基地。 [8] 
2016年底,安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被正式確立為“浦東派琵琶”安徽傳承基地。 [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羣眾文化藝術館、上海市浦東新區電影發行放映管理站)獲得“琵琶藝術(浦東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琵琶藝術(浦東派)項目評估合格,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羣眾文化藝術館、上海市浦東新區電影發行放映管理站)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琵琶藝術(浦東派)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8月25日,首屆“浦東·惠南杯”青少年琵琶演奏邀請賽決賽在惠南鎮文化服務中心舉行,來自惠南、康橋等地的20多名選手同台獻技,切磋琴藝。 [10] 
2019年12月4日下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內林嘉慶與浦東新區教育學院附屬小學“浦東派琵琶”社團的43名小演員齊奏一曲《金蛇狂舞》。林嘉慶還演奏了一曲琵琶獨奏《霸王卸甲》。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