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海絨繡

(上海市浦東新區民間傳統美術)

鎖定
上海絨繡,上海市浦東新區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絨繡又叫“絨線繡”或“毛絨繡花”,是用彩色羊毛絨線在特製網眼麻布上進行刺繡的一種手工技藝。它起源於西歐,19世紀末傳入中國,20世紀初傳入上海。 [2]  上海絨繡引進之初的產品與歐洲一樣,多用作手提包、拖鞋、靠墊等日用品的裝飾面料,紋樣以花卉圖案為主,配色亦比較簡單。上海絨繡使用的針法主要有呈斜點狀的打點繡、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以及亂針等,可視畫面物象表現的需要靈活配置選用進行再創造,有着工藝精細、針法多變、厚實縝密、層次清晰、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特點。 [1] 
2011年5月23日,上海絨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03。 [3]  2018年5月15日,上海絨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4] 
中文名
上海絨繡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103
遺產類型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上海市浦東新區

上海絨繡歷史淵源

絨繡原流行於歐洲。14世紀,德國農民的服裝和壁毯上,有根據織物經緯線排列,計算針數繡成的圖案。它的原料和工藝與絨繡已十分相似。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作品
16世紀,歐洲出現一種專作刺繡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繡滿,便成了絨繡。繡品可用作壁掛、靠墊、椅墊等。
17—19世紀,絨繡在英國盛行。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1837—1901),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國設計了一種在小方格紙上繪成的彩色圖案,製作者可按照圖稿數格在網眼布上繡制,技藝簡便。當時多用德國美利奴羊的羊毛製成絨線進行繡制,因此人們把絨繡稱為柏林絨繡。
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在煙台開設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開設謙禮洋行、謙泰洋行,組織絨繡來料加工,絨繡由此傳入中國。當時的產品是拖鞋和手提包等日用品上的裝飾面料,用色比較簡單。
20世紀30年代末,上海絨繡藝術家劉佩珍等劉氏五姐妹率先用絨繡製作人物肖像。
20世紀50年代初,上海絨繡藝術家高婉玉對絨繡的配色等工藝進行了改革,豐富了絨繡藝術的表現力。 [5] 

上海絨繡文化特徵

上海絨繡藝術品以其形象逼真,色彩濃郁,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海派”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其特點是: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作品
(1)借鑑中國傳統刺繡工藝,以多變的針法和拼接工藝,劈線,拼色工藝豐富了上海絨繡的藝術語言;
(2)經過藝術再創作,巧妙地將形,色,神,光相融合,使絨繡作品達到了忠實原作,勝於原作的藝術效果;
(3)經過特殊處理的絨繡藝術品防黴、防蛀,不僅延長了作品的壽命而且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4)在色彩技法上,從原來簡單的色彩改進為自行染色,並吸收了刺繡技法的長處,由單色繡改進為拼色繡、彩錦繡、接色繡等技法,畫面無反光,風格莊重,非常適宜製成領袖名人肖像。並作為國家級的禮品,或紀念堂、展覽廳、賓館內的陳設品。 [5] 

上海絨繡製作工序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製作主要有三道工序:
①放樣。用打格子的方法將原稿放大在麻布底子上。
②染色配線。根據原稿畫面色彩,按照色調色相色差的區別染出所需顏色的絨線。
③繡制。一般先繡出輪廓,再繡各色彩塊面,最後進行細部刻畫。
絨繡基本針法是呈斜點形的打點繡。此外,根據畫面需要可採用亂針、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等針法。 [5] 

上海絨繡題材作品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主要分為欣賞品和日用品兩大類。
①欣賞品:一般畫面較大,多數複製名畫、人物和風景照片。用線顏色往往達數百種,特別強調色階、色相的過渡,並注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作品常作為大型建築的室內裝飾。代表作有《高爾基》《莫斯科大學》《攻打冬宮》等。 [5] 
②日用品:一般為小件物品如靠墊、沙發套、桌几套、眼鏡套、粉盒、提包等。大多繡制花卉圖案,用線顏色較簡單。由於絨線的質地比絲線、棉線厚實,有毛茸感,因而使絨繡的畫面具有沉着、莊重的風格和藝術表現力。 [5] 

上海絨繡傳承保護

上海絨繡傳承價值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作品
上海絨繡表現題材廣泛。上海絨繡的表現對象既有油畫、國畫,也有攝影作品,寫實繪畫、抽象繪畫,人物肖像、動物、風景、花草圖案都可以成為絨繡藍本。上海絨繡擅長表現名山大川、古典建築、文化古蹟、城市景觀、民俗風情,也可根據個性化創作圖稿,繡制別具一格的藝術欣賞品。
其遠觀色彩濃郁,層次清晰,立體感強;近賞色彩豐富有變化,層次複雜而分明。整個畫面由多種色彩交融匯合,通過人們視覺感官的反映,形成獨特的複色藝術效果。
其不反光,視覺效果柔和,質感厚實穩重、富麗高貴,無論觀賞者從正面還是側面觀賞作品,都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從畫稿到絨繡並非是被動地效仿和臨摹,而是一個再創作過程,它既要符合原作的精神,又要表達出繡制者的理解和個性。不同題材、尺幅的絨繡作品可適用於各種類型樓、堂、館、廳、室的陳列布置,其藝術效果是其他畫種難以比擬的。 [6] 

上海絨繡傳承人物

唐明敏,女,漢族,1958年2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上海絨繡。 [7] 
李薔,女,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上海絨繡。 [8] 

上海絨繡保護措施

2012年7月19日,上海洋涇絨繡的保護傳承基地(傳習所)正式啓用。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上海黎輝絨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得“上海絨繡”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上海絨繡”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絨繡協會。 [13] 

上海絨繡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9年7月4日,由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和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繡”裏乾坤·上海絨繡歐洲交流展》在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舉行。 [11] 
2019年12月1日,“天工開物”2019全國工藝美術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邀請展在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開幕,上海絨繡作品參與展出。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